关于我国地方债制度设计的构想-最新范文
建立我国地方公债制度的构想
建立我国地方公债制度的构想●李齐云郭琳地方公债制度的建立已不可回避从国际上看,大多数国家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用以解决地方财政不平衡的矛盾。
地方公债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地方政府广泛采用的筹资手段,如日本地方政府的公债收入约占全部债务收入的1/3,法国地方政府可自主发行5亿法郎以下的债券。
根据我国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公债。
究其原因,一是考虑地方政府的组织不够独立,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特别是财政关系无法隔断,容易形成地方借债规模失控而需要由中央政府弥补的现象;二是担心地方发行公债会减少社会资金流向中央政府公债的数量。
但事实上,我国现在有些建设债券已具有地方公债性质,如早在1986年,厦门市为建设我国第一座大型跨海大桥———高集海峡公路大桥,就曾发行了1000万元的“高集海峡大桥债券”;徐州市政府1993年也曾通过各种形式的政府借款兴办各种电力、交通事业。
如今,由地方政府担保、以企业债券等各种名义发行的地方公债已十分普遍,如电力债券、石化债券等等,名目繁多,数额也在扩大。
1999年和2000年,中央为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而增发的国债中,大约一半是代为地方政府发行的,数额分别为300亿元和500亿元。
2001年预算年度中,中央又代地方发行400亿元的公债。
由此可见,不管人们承认与否,我国地方公债的存在已经成为既成的事实。
地方政府公债是国家公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债权是规范的分级财政体制下各级政府应有的财权,这是几乎所有实行分级分税财政体制国家长期实践得出的经验。
从目前我国地方财政运行的现实矛盾来看,一方面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财政职能的客观规定性,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着艰巨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这些建设都是应当由各级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是地方政府份内的事;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筹集资金的能力和权力,由于财力匮乏,各级地方政府没有能力充分地提供这些公共产品。
为此,有的地方无可奈何地继续“欠帐”,有的地方则不切实际地“把公共产品推向市场”。
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主体制度之构想
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主体制度之构想邹焕聪【摘要】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主体制度存在主体地位不明、权力机关功能缺位、各地政府发债权不公、主体法律障碍尚未清除等一系列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主体制度,应借鉴国外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主体制度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按照循序渐进原则,采取两步走战略,逐步建立实施.从近期看,要修改<预算法>,适度扩大有举债权的地方政府范围;借鉴国内外有关经验,完善发债主体的资格条件;围绕法治国家的目标,实现由政府许可向人大审议发展.从远期看,要制定<地方政府债券法>,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均有举债权;进一步总结实际发行经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主体条件;发挥地方人大的决定性作用,实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政府备案制.【期刊名称】《中国流通经济》【年(卷),期】2011(025)001【总页数】5页(P118-122)【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主体;主体制度;制度设计【作者】邹焕聪【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法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12.5为减小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解决新增中央投资地方配套资金的困难,2009年我国首次允许地方政府发行2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
地方政府债券冠以发债地方政府名称,具体为“2009年XX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政府债券(XX期)”。
债券期限为三年,利息按年支付,利率通过市场化招标确定。
2010年,财政部将继续代理地方政府发行2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
然而,尽管目前地方政府债券以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为发行和偿还主体,但却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并代办还本付息和支付发行费。
这种发行机制引发了人们的进一步思考:地方政府债券的主体到底是谁,哪些级别的地方政府有权发债,如何设计完善其主体制度,等等。
本文基于我国实际,总结国内外相关经验,提出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主体制度的具体设想。
建立我国地方公债制度的探讨
建立我国地方公债制度的探讨引言地方公债作为一种重要的融资工具,对于地方政府的投资开支和基础设施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我国地方公债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风险管控不力、债务规模过大等,亟需加以改进。
本文将对我国地方公债制度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地方公债制度的现状我国地方公债制度通过政府债券发行方式,为地方政府提供资金支持,以满足其投资和融资需求。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大,风险问题也日益突出。
以下是我国地方公债制度的一些现状:1. 债务规模过大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增加。
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债务规模不断膨胀;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应对经济压力,通过隐性债务等方式进行融资,使得实际债务规模难以准确估算。
债务规模过大不仅增加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也使得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大。
2. 风险管控不力地方公债风险管理是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重要环节。
然而,目前我国地方公债制度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在债务融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机制,容易出现不良债务风险;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债务偿还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违约风险,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
3. 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目前,我国地方公债市场监管仍然不完善。
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渠道,存在过度依赖的问题,缺乏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不完善,投资者难以全面了解地方政府债务情况,增加了投资风险。
建立我国地方公债制度的改革建议为了解决目前我国地方公债制度存在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改革方向:1. 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全面、有效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机制,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监管。
要求地方政府在债务融资前进行必要的风险评估,合理控制债务融资规模,避免过度债务累积。
同时,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偿还情况的监控,防范违约风险的发生。
2. 完善债务融资与财政收支平衡机制建立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与财政收支平衡机制,避免地方政府通过债务融资滥用财政资金,导致债务规模过大。
关于地方政府发债的制度构想
12 经济论坛 20 ・0 O 0 6 1
维普资讯
EO O I R CIE经济工作 ■■■—■ C N MCPA TC ・
客观需要 , 也具 备 了相应的经 济条件。 本 文就地方政府发债 的必 要性及地方债制 度 的设计谈 点初步设想 。
准公共产 品 ( 如收费 公路 等 ) 的提供一 般来说主要依靠税收 和规 费收入 。若这
些资金不能满足需要 , 必须通过其他 则 渠道筹集 , 筹资 即是其 中一种。 举债 与此
同时 , 在经济不 断发展的现 阶段 , 地方政
民储蓄存款使得发行地方公债具有足够
的承债能力 。 2 地 方赤字的存在客 观上 要求地 .
利器 , 已经受到企业界广泛的关注和认同。 但在过去的几年 , 从 C M在企业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 , R 很多企业实施的效果并不是 十分理想。 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总的来说 , 主要原因还 是对 C M理论和实施的认识不够透彻。 R 重技术, 轻理论 ; 重一日 寸 投入 , 轻长期坚持; 重相关人员技术培训I , 轻普通员工基础素质 、ຫໍສະໝຸດ 我国地方政府发债 的必要性
共享税收人则按 一定 的 比例在 中央政府
和地方政府之 间分成。地方财政收不抵
1 .地方公债发行的理论基础。 ( ) 地方 政府 也需 要 提供 公共 产 1 品。 地方政府拥有相对独 立的行政权 , 与 此相 对应 ,地方政府也应提供 地方性的 公共产 品。 同中央政府相 比, 方政府提 地
下, 客户要解除与企业 的关 系, 同样要承担感情和资金成本 。 而这
成功实施需要企业全方位地开展工作。不但要正确处理技术应 用和入的主导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 , 也要切实构建有利于 C M R
地方债务化解工作的建议(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债务规模不断攀升,地方债务风险日益凸显。
为有效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从政策、制度、市场、管理等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二、政策建议1. 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1)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制度。
明确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强化限额管理,防止债务无序扩张。
(2)优化地方政府债务发行制度。
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务发行机制,提高债务发行效率,降低发行成本。
(3)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动态监测,及时预警,防止风险累积。
2. 加强财政政策引导(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大对民生、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投入。
(2)加强税收征管。
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3)推进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改革。
提高政府性基金预算资金使用效益,降低政府性基金债务风险。
3. 优化金融政策支持(1)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为地方政府债务化解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
(2)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监管,防止过度投机。
(3)推动地方政府债券市场与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提高市场流动性。
三、制度建议1. 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责任追究制度(1)明确地方政府债务责任主体,强化债务责任追究。
(2)完善债务责任追究程序,确保责任追究的公正、公平。
(3)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责任追究的监督,防止责任追究不力。
2. 推进地方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1)完善地方政府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体系,提高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2)加强地方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3)推进地方政府预算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四、市场建议1. 丰富地方政府债券品种(1)增加地方政府债券期限品种,满足不同期限资金需求。
(2)鼓励地方政府发行绿色债券、转型债券等创新品种,支持绿色发展、产业转型升级。
2. 拓宽地方政府债券投资者群体(1)鼓励保险公司、基金公司、银行等机构投资者参与地方政府债券市场。
地方债务置换制度完善(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风险逐渐凸显。
为了构建稳健的财政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制度不断完善。
本文将从地方债务置换制度的背景、现状、完善措施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方债务置换制度的背景1. 经济发展需求: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和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民生等领域投入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财政资金的需求日益增长。
2. 财政体制问题:我国财政体制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地方政府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较大的财政压力。
3. 债务风险: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部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较高,如不能有效控制,可能导致债务危机。
二、地方债务置换制度现状1. 制度框架: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制度主要包括债务限额、债务置换程序、债务管理等方面。
2. 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暂行办法》、《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办法》等。
3. 债务置换规模: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规模逐年扩大,债务置换成为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的重要手段。
三、地方债务置换制度完善措施1. 完善债务限额管理:合理确定债务限额,既要满足地方政府合理融资需求,又要控制债务风险。
可考虑以下措施:(1)建立债务限额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财政收入等因素,适时调整债务限额。
(2)实行债务限额分类管理,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期限的债务,实施差异化管理。
2. 优化债务置换程序:(1)明确债务置换申请条件,确保债务置换工作的规范性和合规性。
(2)简化债务置换审批流程,提高债务置换效率。
3. 加强债务管理:(1)建立健全债务风险评估体系,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
(2)强化债务预算管理,确保债务资金合理使用。
4. 推动地方政府债务市场化:(1)鼓励地方政府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拓宽融资渠道。
建立我国地方公债制度的探讨
建立我国地方公债制度的探讨摘要:举借地方公债是世界各国地方政府筹集建设资金、增强财政能力的普遍做法。
本文从分析我国发行地方公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入手,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做法,结合我国国情,全面设计了我国地方公债制度,并提出建立地方公债的监督管理机制以及注重地方公债与国债在发行和使用上的协调。
关键词:地方公债;制度设计;监控机制地方公债作为政府公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政府在经常性财政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为了满足经济建设和地方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按照法律规定向社会发行的债券。
发行地方公债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也有较长的历史。
目前这些国家的地方公债均在比较规范的基础上运作,已经成为地方政府融资的重要来源和资本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严格禁止地方财政出现赤字和举债,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建立,以及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适时修改预算法,从而允许地方政府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发债,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
一、发行地方公债是世界各国地方政府的普遍做法由于政治、经济及历史上的原因,一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所负担的责任及范围是有所不同的。
通常中央政府主要提供以国家为整体利益的公共服务,而地方政府则在服从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主要提供以本地区为主体利益的公共服务,如地方性基础教育、医疗保健、城镇公用事业建设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与地方居民直接相关的社会公益事业在不断地扩展,地方政府支出的规模也随之扩大。
在这种情况下,举债就成为地方政府筹措建设资金,以缓解地方资金供需矛盾的一种有效方式。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地运用发行地方债券来增强地方筹措资金的能力。
比如,日本地方自治法第230条中就规定:一般地方公共团体,可以在法律规定的场合,按预算所规定的数额借入地方债。
在美国,除了联邦政府可发行债券外,州和州以下地方政府也可以发行债券,但规定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筹得的款项一般只能用于基本建设。
地方债务化解系列(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隐性债务风险日益凸显。
如何有效化解地方债务,成为政府、市场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地方债务的背景、化解路径、挑战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方债务背景1. 地方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逐年攀升。
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6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31.2万亿元,同比增长8.4%。
其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余额为22.5万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券余额为8.7万亿元。
2. 隐性债务风险凸显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中,隐性债务占比较高。
隐性债务主要包括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PPP项目债务等。
这些债务往往缺乏透明度,风险难以评估,容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地方债务化解路径1. 完善债务管理机制(1)加强债务风险预警。
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债务风险较高的地区进行重点监控,及时采取风险化解措施。
(2)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明确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审批、使用和偿还管理,确保债务资金用于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
2. 优化债务结构(1)提高专项债券比重。
通过提高专项债券比重,引导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用于重点领域和项目,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率。
(2)降低融资平台债务占比。
通过清理整顿融资平台,减少融资平台债务规模,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3. 加强债务置换(1)推进债务置换。
通过发行置换债券,将存量隐性债务置换为期限更长、利率更低的债券,降低地方政府债务成本。
(2)拓宽债务置换渠道。
鼓励金融机构参与债务置换,为地方政府提供多元化的债务融资渠道。
4. 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率(1)加强债务资金监管。
建立健全债务资金使用监管机制,确保债务资金用于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优化债务资金投向。
优先支持民生、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领域,提高债务资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三、地方债务化解挑战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意识不足部分地方政府对债务风险认识不足,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关于我国地方债制度设计的构想
关于我国地方债制度设计的构想引言地方债是指由地方政府发行的用于筹措资金用于地方公共事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债券。
地方债制度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地方债务问题较为严重,为了加强地方债的监管和管理,有必要对我国地方债制度进行设计和完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想,以期为我国地方债制度的改革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1. 加强地方债发行和使用的规范性为了避免地方债滥发滥用的问题,应加强对地方债发行和使用的规范性,并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
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地方债发行的审批机制,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督和审查,确保债务用于合法、合规的公共事业建设和社会管理。
•加强地方债项目的评估和审核,确保项目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完善地方债使用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各项资金使用的监督和审计,防止债务用于非法用途或者浪费。
2. 健全地方债风险防控机制地方债风险是当前我国金融系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防控地方债风险,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建立地方债风险预警和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地方债风险的蔓延和积累,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风险应对。
•完善地方债违约处理机制,明确政府对地方债违约的补偿责任,保护投资者权益,同时加强对债务违约行为的惩戒机制。
•建立地方债违约的处理程序和机构,加强对地方债违约事件的处置,保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 优化地方债融资结构为了降低地方债务风险,应优化地方债融资结构,推动地方债务转型升级。
具体做法包括:•鼓励地方政府多元化融资渠道,减少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发展债券市场和其他金融工具。
•加强地方债务的中长期融资,缓解短期债务压力,降低负债风险。
•支持地方政府开展市场化融资,引入社会资本,吸收民间投资,降低政府债务压力,提高发展效率。
4. 完善地方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地方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是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投资者权益的重要手段。
为了提高地方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地方债信息公开和披露,及时向社会公众和投资者公布地方债发行和使用情况,提高信息的透明度。
制定债务化解计划(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隐性债务问题日益凸显。
为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债务化解计划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提出债务化解计划,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1. 债务规模庞大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逐年攀升。
据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24.97万亿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14.39万亿元,专项债务余额20.67万亿元。
此外,隐性债务规模更大,据估算,全国城投有息债务高达51.96万亿元。
2. 债务结构不合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结构存在一定问题。
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务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而民生、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投入相对不足;另一方面,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短期债务占比过高,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
3. 债务风险较高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较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债务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波动,将严重影响地方财政收入;二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规模较大,部分平台存在违规举债、资金使用不规范等问题;三是部分地方政府债务偿还压力较大,存在一定的违约风险。
二、债务化解计划1. 明确化解目标(1)降低债务风险:通过优化债务结构、控制债务规模,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2)提高债务使用效率:将债务资金投向民生、教育、医疗等领域,提高债务使用效率。
(3)防范债务违约:加强债务管理,确保债务按时偿还,降低违约风险。
2. 优化债务结构(1)调整债务投向:优化债务投向,将更多资金投向民生、教育、医疗等领域,提高债务使用效率。
(2)控制债务规模:严格遵循债务限额管理,合理控制债务规模,防止债务过度扩张。
(3)调整债务期限结构: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短期债务占比,提高长期债务占比,降低流动性风险。
3. 加强债务管理(1)规范融资平台管理:加强对融资平台的管理,规范融资平台举债行为,防范平台债务风险。
地方债务化解_最新版(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风险逐渐显现。
地方债务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确保经济社会稳定,成为政府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地方债务现状、化解策略和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地方债务现状1. 地方债务规模持续扩大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我国财政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31.2万亿元,同比增长7.9%。
其中,地方政府一般债务余额为13.5万亿元,专项债务余额为17.7万亿元。
2. 地方债务结构不合理当前,我国地方债务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
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务中,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比例失衡,专项债务占比过高。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务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
3. 地方债务风险加剧随着地方债务规模的扩大,债务风险逐渐加剧。
部分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较重,偿债压力较大,一旦出现流动性风险,将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稳定。
三、地方债务化解策略1. 优化债务结构(1)调整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比例,降低专项债务占比,增加一般债务规模。
(2)优化债务投向,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率,加大对民生、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投入。
2. 强化债务管理(1)加强债务风险监测,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2)完善债务管理制度,规范债务举借、使用、偿还等环节。
(3)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审计监督,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3. 拓展债务融资渠道(1)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拓宽债务融资渠道。
(2)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地方政府债务依赖。
(3)探索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转移机制,分散债务风险。
4. 推进债务置换(1)合理利用债务置换政策,降低地方政府债务成本。
(2)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短期债务风险。
5. 加强债务风险防范(1)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防控体系,加强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
关于地方性债务化解(3篇)
第1篇摘要:近年来,我国地方性债务规模持续增长,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地方性债务风险化解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
本文从地方性债务的成因、现状及风险分析入手,探讨地方性债务化解的路径与策略,旨在为我国地方性债务风险防控提供有益参考。
一、引言地方性债务是指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形成的债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地方性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地方性债务风险防控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
本文旨在分析地方性债务的成因、现状及风险,探讨地方性债务化解的路径与策略。
二、地方性债务的成因与现状(一)地方性债务的成因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领域加大投资力度,导致债务规模扩大。
2. 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匹配: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事权与财权不匹配,导致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3. 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体系不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体系不完善,债务规模、风险难以准确评估。
4. 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地方政府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存在过度投资冲动,导致债务规模扩大。
(二)地方性债务现状1.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0年末,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总额已超过30万亿元。
2. 地方政府债务结构不合理:短期债务占比高,长期债务占比低,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
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集中:部分地区债务风险较高,债务率、负债率等指标超出警戒线。
三、地方性债务风险分析(一)债务风险成因1. 经济下行压力: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地方政府偿债能力下降。
2. 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不力: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体系不完善,导致债务风险难以有效防控。
3. 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地方政府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存在过度投资冲动,导致债务规模扩大。
(二)债务风险表现1. 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增大:随着债务规模的扩大,地方政府偿债压力不断增大。
发国债化解地方债务(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凸显。
为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保障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发行国债作为化解地方债务的重要手段之一,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文将从国债化解地方债务的策略、影响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国债化解地方债务的策略1. 增加国债发行规模:为支持地方政府化解债务风险,国家适当增加了国债发行规模。
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为地方政府提供流动性支持,降低债务风险。
2. 优化国债发行结构:在国债发行结构上,国家注重提高专项债券占比,支持地方政府在交通、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资。
同时,适当增加一般债券发行规模,保障地方政府基本支出需求。
3. 创新国债发行方式:为提高国债发行效率,国家积极探索创新国债发行方式,如采用市场化招标、承销团承销等,降低发行成本,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
4. 加强国债资金使用监管:为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国家加强对国债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资金用于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避免资金闲置和浪费。
二、国债化解地方债务的影响1. 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通过发行国债,地方政府可以置换部分存量债务,降低债务规模和付息成本,有效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
2. 促进经济增长:国债发行筹集的资金,用于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等领域,有助于扩大有效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3. 优化经济结构:国债发行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4. 稳定金融市场:国债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基础资产,发行国债有助于稳定金融市场预期,降低市场波动风险。
三、国债化解地方债务的未来展望1. 持续优化国债发行结构:未来,国家将继续优化国债发行结构,提高专项债券占比,引导资金投向重点领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2. 加强国债资金使用监管:为进一步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国家将加强国债资金使用监管,确保资金用于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防止资金闲置和浪费。
地方性债务化解计划(3篇)
第1篇一、背景近年来,我国地方性债务规模快速增长,经济增速的下行,导致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不断提升。
为有效化解地方性债务风险,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地方性债务化解计划。
二、目标1. 全面摸清地方性债务底数,确保债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2. 严格控制新增债务,严防隐性债务增量。
3. 加快化解存量债务,降低债务风险。
4. 优化债务结构,提高债务使用效率。
5. 加强债务风险防控,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三、任务与措施(一)全面摸清地方性债务底数1. 开展债务排查。
各级政府要全面开展债务排查工作,对各级政府、国有企业、城投平台等债务主体进行全面排查,确保债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2. 建立债务信息数据库。
对排查出的债务信息进行整理、汇总,建立地方性债务信息数据库,实现债务信息的动态管理。
(二)严格控制新增债务1. 严格项目审批。
加强项目审批管理,对新增债务项目进行严格审查,确保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优化债务结构。
优先支持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债务,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能过剩等领域的债务。
3. 加强债务预算管理。
将债务预算纳入年度预算,严格执行预算管理,确保债务资金合理使用。
(三)加快化解存量债务1. 债务重组。
对符合条件的债务,通过债务重组、展期、置换等方式降低债务成本,优化债务期限结构。
2. 增收节支。
加强财政收支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通过增收节支缓解债务压力。
3. 资产处置。
对闲置资产、低效资产进行处置,增加财政收入,用于偿还债务。
(四)优化债务结构1. 优先支持重点领域。
加大对民生、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债务支持力度,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2. 限制非必要支出。
对非必要支出进行严格控制,降低债务规模。
3. 推进债务市场化。
鼓励金融机构参与地方债务化解,推动债务市场化发展。
(五)加强债务风险防控1. 完善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对债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化解债务风险。
国家对地方化解债务(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瓶颈。
为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助力地方化解债务。
本文将从政策背景、具体措施、实施效果等方面对国家政策助力地方化解债务进行深入分析。
一、政策背景近年来,受房地产市场下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积累等因素影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攀升。
根据我国政府债务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债务分为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
其中,隐性债务是指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通过违规举债、违规担保等方式形成的债务,其规模难以准确统计。
随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不断累积,如何有效化解债务风险、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国家政策关注的焦点。
二、具体措施1. 优化债务结构,提高债务使用效率国家政策要求地方政府在化解债务过程中,优先考虑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提高债务使用效率。
具体措施包括:(1)降低融资成本。
通过调整利率政策、拓宽融资渠道等方式,降低地方政府融资成本。
(2)调整债务期限结构。
合理配置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比例,降低短期债务风险。
(3)优化债务使用方向。
引导地方政府将债务资金投向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提高债务使用效率。
2. 严格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新增债务风险国家政策强调,地方政府在化解债务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债务管理相关法律法规,防范新增债务风险。
具体措施包括:(1)严格控制新增债务规模。
按照国家规定,地方政府新增债务规模不得超过规定比例。
(2)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
加强融资平台公司治理,防止其违规举债。
(3)强化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化解债务风险。
3. 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助力地方化解债务国家政策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助力地方化解债务。
具体措施包括:(1)实施减税降费政策。
通过降低企业税负、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化解地方债务的大胆方案(3篇)
第1篇一、背景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攀升,债务风险逐渐凸显。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突破30万亿元。
面对如此庞大的债务规模,如何有效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问题分析1.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过大,债务风险较高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过大,已超过国际警戒线。
部分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导致债务风险较高。
若债务风险爆发,将严重影响我国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
2. 地方政府债务结构不合理,期限错配严重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结构不合理,高成本、短期限的地方债占比过高,导致债务偿还压力较大。
此外,部分地方政府债务期限错配严重,加剧了债务风险。
3. 地方政府债务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明显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分布不均,中西部与东北地区的政府债务压力相对较高,而东南部地区的压力相对较低。
这种区域差异加剧了地方债务风险的传导和扩散。
三、大胆方案1. 优化债务结构,降低债务成本(1)严格控制新增债务规模,确保债务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短期债务占比,增加长期债务比例。
(3)鼓励地方政府发行长期限、低利率的专项债券,降低债务成本。
2. 创新债务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1)探索发行地方政府绿色债券、脱贫攻坚债券等创新品种,拓宽融资渠道。
(2)鼓励地方政府参与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基金等,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
(3)支持地方政府通过PPP模式、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拓宽融资渠道。
3. 加强债务管理,防范债务风险(1)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债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
(2)强化债务偿还责任,确保债务按时偿还。
(3)完善债务管理考核机制,将债务风险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4. 调整财政体制,优化财政分配(1)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加大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2)优化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推荐下载】我国地方债制度设计的构想
[键入文字]我国地方债制度设计的构想现阶段我国应该推出地方债,其内在依据是地方政府行使其职能的需要,体制依据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分税制”,以下就是由为您提供的我国地方债制度设计的构想。
环境依据则是现行我国金融市场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从地方债的发展策略上来说,发行规模应由地方政府制定,中央政府协调,权力机构审批;发行方式应选择适当多样化;发行利率应与市场接轨;发行期限要 一国政府体系往往是由不同级次的政府组成的,如国外联邦制国家的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
我国则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又包括了省、市、县、乡等不同级次。
可以想象,如果一国只有一个层次的政府,那么它面对国家全局和地方细小的各种事务,将无法有效地开展工作,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尤其如此。
因此,分级政府体系是必需的。
在分级政府体系下,各级政府行使的职能有其侧重方面。
在政府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增长三大职能领域,中央政府应该承担的职能范围是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增长和资源配置中的提供全国性公共财货,而地方政府应该承担的职能范围是资源配置中的提供地方性公共财货。
根据这一职能分工,地方政府应该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自己选择收支项目和数量,这样将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地方政府的税收等正常财政收入与其支出发生脱节,不能满足需要,则发行地方债筹资就是一个合理的途径。
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地方政府目前还不能自己出面举债,而支大于收的情况在有些地方又客观存在,于是只得借用其他办法来解决,这些办法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个影响是加重了中央财政的债务负担。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债规模明显膨胀,国债依存度自1995年开始超过了20%,高于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
1。
债券项目管理制度最新范文
债券项目管理制度最新范文债券项目管理制度是指为了规范债券项目管理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规定和程序,通过这些制度和规定,可以确保债券项目的顺利进行,有效管理风险,保证债券项目的成功。
随着债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债券项目管理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
本文旨在介绍债券项目管理制度的最新范文,以便各机构在管理债券项目时可以参考。
一、债券项目管理制度的目的和范围1.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为确保债券项目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加强风险控制,提高业绩,保障债券持有人的利益。
2. 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各类债券项目的管理,包括公司债、地方政府债、金融债等。
二、债券项目管理的组织架构1. 高层决策机构设立债券项目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债券项目管理策略、监督各部门执行债券项目管理制度。
2. 项目管理团队由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债券项目的日常管理和运作,包括项目的策划、结构设计、发行和承销等。
三、债券项目管理流程1. 项目策划包括项目的准备阶段、可行性研究、预案编制等。
项目策划应根据市场需求和风险评估,确定项目的规模、结构和发行方案。
2. 项目审批项目策划完成后,需提交给相关审批机构进行审批,确保项目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3. 项目发行项目发行阶段需要完成募集资金、发行债券等工作,并与相关机构进行协商和合作。
4. 项目实施项目实施阶段需要进行项目管理、风险控制等工作,并定期进行项目进展报告和风险评估。
5. 项目监督项目监督阶段需要进行日常监督和风险管理,对项目进行监测和评估,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应对各类风险。
四、债券项目管理的制度和规定1. 风险控制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控制制度,包括风险评估、风险分类和风险控制措施等,确保项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 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决策流程等,确保项目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3. 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信息披露工作,及时发布项目信息,确保债券持有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我国地方债制度设计的构想现阶段我国应该推出地方债,其内在依据是地方政府行使其职能的需要,体制依据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分税制”,环境依据则是现行我国金融市场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从地方债的发展策略上来说,发行规模应由地方政府制定,中央政府协调,权力机构审批;发行方式应选择适当多样化;发行利率应与市场接轨;发行期限要更多地考虑地方政府用资需要。
地方债是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
20世纪50年代,我国中央政府在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的时候,有些省份曾经发行过少量的地方债。
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国债和地方债都取消了。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重新发行国债,但地方债一直没有恢复。
由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地方债是否可以推出?如果推出,应该如何进行?一、我国发行地方债的依据笔者认为,我国应该发行地方债,而且现阶段就可以推出,理由至少有如下方面。
第一,地方政府行使其职能的需要,是发行我国地方债的内在依据。
一国政府体系往往是由不同级次的政府组成的,如国外联邦制国家的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
我国则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又包括了省、市、县、乡等不同级次。
可以想象,如果一国只有一个层次的政府,那么它面对国家全局和地方细小的各种事务,将无法有效地开展工作,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尤其如此。
因此,分级政府体系是必需的。
在分级政府体系下,各级政府行使的职能有其侧重方面。
在政府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增长三大职能领域,中央政府应该承担的职能范围是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增长和资源配置中的提供全国性公共财货,而地方政府应该承担的职能范围是资源配置中的提供地方性公共财货。
根据这一职能分工,地方政府应该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自己选择收支项目和数量,这样将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地方政府的税收等正常财政收入与其支出发生脱节,不能满足需要,则发行地方债筹资就是一个合理的途径。
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地方政府目前还不能自己出面举债,而支大于收的情况在有些地方又客观存在,于是只得借用其他办法来解决,这些办法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个影响是加重了中央财政的债务负担。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债规模明显膨胀,国债依存度自1995年开始超过了20%,高于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
国债数量的增加,一方面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与中央财政支援地方财政有关。
比如,近年来在财政部向商业银行增发的长期国债中,有一部分就是由中央政府代地方政府举借的。
同时,中央财政每年补助地方的支出,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也不小。
另一个影响是不利于地方财政进行规范的筹资。
由于有些地方财政存在隐性赤字,而又没有正常的举债渠道,于是只得借助于“制度外收入”,增加不合理的收费。
再有一个影响是使得企业债券的功能不能很好发挥。
在我国目前的企业债券中,真正的公司债券只占很小的比重,大部分是属于具有政府色彩的公用事业建设债券。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地方政府对这类企业债券进行了事实上的“担保”。
因此,根据地方政府的职能,进行规范筹资,应该直接发行地方债。
第二,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分税制”,是发行我国地方债的体制依据。
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关系,有“一锅吃饭”和“分灶吃饭”等不同的处理方式。
改革以前,在统收统支和收入分成等体制下,地方财政基本上没有财权和财力。
改革以后,我国财政体制曾采用各种包干办法,朝着扩大地方自主权的方向发展。
1994年,比较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开始运行。
分税制财政体制先要根据各级政府的事权划分其支出范围,然后在这一基础上按税种划分各级政府的收入。
应该说,完善的分税制有利于理顺并规范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消除政府之间财力分配的随意性,使各级政府真正建立起独立的一级预算。
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范围是明确的,地方政府的税收也是明确的,它与中央政府的利益边界已经界定,因此,地方政府作为发行债券的主体地位是可以成立的。
第三,现行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是发行我国地方债的环境依据。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随着思想的解放和理论的创新,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得到了认同。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的框架已经建立。
市场经济是各子市场的有效集合,其中,金融市场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20世纪90年来以来,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在金融市场中,债券市场又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我国现行的债券市场就品种而言,有国债、金融债和企业债,缺少的就是地方债。
国债、金融债和企业债都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行的,已经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也有了多种发行方式。
就流通而言,我国的债券二级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比较规范,交易量稳步上升,投资者群体也在不断壮大。
所有这一切,都为我国地方债的发行和流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总之,笔者认为,发行我国地方债的时机已经成熟。
二、我国地方债发行制度设计如果推出地方债的政策得到肯定,接下去的问题就是相关的制度设计,其中,发行制度是首先要考虑的。
这主要涉及发行规模、发行方式、发行利率和期限、发行对象等方面。
第一,发行规模应由地方政府制定,中央政府协调,权力机构审批。
根据经济学中的公共财货提供原理,政府支出规模有一个合理的界限,这一界限决定于政府部门支出的边际效益等于非政府部门支出的边际效益。
换言之,当两者的边际效益相等时,社会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之间得到了最优配置,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的支出规模分别实现了最佳的数量。
从数量上来说,地方政府的支出规模也应该这样确定。
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地方税收和其他地方财政收入,差额即为地方债的合理数量。
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地方债发行规模的制定权应该明确规定属于地方政府。
因为,地方政府对于每一时期需要其承担的支出最为清晰,对于每一时期能够得到的地方财政收入也有最精确的估计,从而,它制定的地方债发行规模也能够比较合理。
反之,如果让中央政府来决定地方债数量,就容易产生两个弊端。
一是中央政府无法全面掌握各地方的具体情况,所作的决策可能偏离实际。
二是中央政府代替地方政府决策,损害了地方的自主权。
其次,在这一过程中还应该明确中央政府对各地方的举债规模具有协调权。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相比,对国家全局性的经济发展负有更直接的责任,它需要对每一时期政府借债总量作出合理规划。
因此,一旦各地方政府的举债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发生矛盾时,就需要中央政府进行协调。
当然,这种协调是非指令性的,是通过提出建议和其他经济手段来实现的。
最后,还要明确权力机构对于地方债发行规模具有审批权。
政府作为行政机构,其收支安排要受到权力机构的制约,这是政权体系中权力制衡的必然要求。
对于地方政府举债来说,同样如此。
所以,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要对地方债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第二,发行方式应选择适当多样化。
对于地方债的发行,在方式上是可以多种多样的。
理由之一是因为地方债的品种不会单一,各地方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发行不同的地方债,从而发行方式可能不一样。
理由之二是地方债发行可以分散在各个地区,不一定象国债那样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发行,所以发行方式也可能不一样。
根据我国情况,笔者认为,如果现阶段发行地方债,在发行方式上一可以考虑公募与私募并举,二可以考虑定价和竞价共存。
公募发行方式是向社会公开募集,不指定具体的发行对象。
私募发行方式不向社会公开募集,只对一些特别的机构发行。
在我国目前的国债发行中,绝大部分是采用公募发行。
由于该方式的承购者可以是社会的各类投资者,在发行数量庞大的情况下,有利于发行任务的迅速完成。
而在地方债发行中,笔者认为可以增加私募发行的比例,因为地方债一次发行量不象国债那么大,所以可以更多地向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机构定向发行。
定价发行方式是由发行者根据市场情况制定债券价格和利率,竞价发行方式是由发行者通过向投资者招标来决定债券价格和利率。
在国债发行中,招标办法经常采用,因为它面对的是全国性市场,有着广泛的投资者群体。
在地方债发行中,则可以视不同的债券采取不同的办法。
对于那些社会影响大,在全国性市场发行的债券,可以采用招标发行。
对于那些社会影响不大,在地区性市场发行的债券,可以采用定价发行。
第三,发行利率应与市场接轨,发行期限要更多地考虑地方政府用资需要。
实际上,不管是定价发行方式,还是竞价发行方式,理想的目标都是要使地方债的利率与市场利率一致。
当然,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基准利率并非市场化,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由人民银行直接规定。
尽管如此,市场机制决定的利率还是存在的,如债券二级市场收益率,而且它与银行存款利率联动,共同构成了我国利率体系不可缺少的环节。
因此,地方债发行利率的参照系统就是债券二级市场收益率和银行存款利率。
同时,考虑到不同举债主体的信誉,地方债的利率可以稍微高于国债,但幅度应该很小,因为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地方政府的信誉不会比中央政府差多少。
对于地方债的期限选择,全面地考虑,应该有很多因素。
比如,地方政府使用债务资金所需要的时间、投资者对于债券期限的偏好、降低举债者债务负担所要求的债券期限结构等等。
在这些因素中,笔者认为,地方政府使用债券资金的需要是一个基本因素。
因为,地方政府通过债券筹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其收入不足抵补支出的需要。
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投资者偏好和举债者筹资成本等情况给予适当调整。
按照这一思路,我国地方债的期限主要应该是中长期的,因为地方政府的职能在于为地方提供公共财货,举债的投向是为再生产创造外部条件的大型公共设施,投资期限不会是短期的。
第四,发行对象应该广泛,发行区域可以适当扩展。
地方债的发行对象也应该尽可能广泛,除了私募债券是向特定机构发行外,公募债券对于投资者资格不必作过多的限制。
尽管地方债的数量不如国债多,但建立一个庞大的投资者群体会有许多益处:其一,广泛的投资者队伍有利于地方债的快速发售;其二,广泛的投资者队伍有利于地方债流通市场的兴旺;其三,广泛的投资者队伍形成了对地方债的巨大需求,从而有利于消除单边供给市场对债券的不合理定价。
对于地方债的发行区域,笔者认为,可以适当扩展,不必局限于本地区。
实际上,举债筹资肯定会形成资源的流动,这种流动不仅要发生在举债者和投资者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地区之间。
从理论上来说,只要这种资源流动能够带来高效率,那么它就是合理的。
三、我国地方债流通、偿还和使用制度设计从地方债运作过程考察,发行是第一步,随后的环节便是流通、偿还和使用。
对于这些环节的制度设计,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建立一个集中性债券交易市场,并在全国辐射出分散的柜台市场。
我国的债券交易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1988年4月6日分别在一些大中城市设立了债券柜台市场,1990年12月证券交易所的债券市场开始运行,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