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治理措施——基于经济全球化视角

合集下载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应对策略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1.市场扩大化:经济全球化促使国际市场的开放与扩大,为我国企业开拓更广阔的市场提供了机遇。

通过进出口贸易、跨国投资和合作,我国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资源,提升产品竞争力。

2.技术创新与知识转移: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推动了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

我国企业通过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可以吸收并应用国际先进技术,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3.劳动力和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的资源配置和劳动力流动,使我国能够更好地利用全球资源。

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我国能够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劳动力效率的提升。

4.竞争压力与结构调整: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国际竞争的加剧,对中国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国企业需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以增强竞争力。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挑战1.不稳定性与风险: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市场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稳定,国际金融危机和贸易摩擦等外部因素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较大。

我国需要应对来自全球市场的经济波动和风险,采取相应措施保持经济稳定。

2.资源依赖和环境压力:经济全球化使得我国依赖国外的资源和能源供应,对资源需求的增加可能导致资源价格上涨和供应紧张。

此外,全球化也带来了环境压力,加大了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风险。

3.技术转移和竞争:虽然技术创新和知识转移是经济全球化的一大优势,但也带来了技术转移和竞争的挑战。

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技术壁垒和知识产权保护限制技术的转让,对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造成一定制约。

三、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1.深化改革开放:我国应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

通过减少行政审批、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等手段,激发市场活力,吸引外资和技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2.加强创新驱动:创新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关键。

我国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培育高技术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与效果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与效果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与效果第一篇: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与效果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与效果前言:对于2008 年全面爆发的持久性强、破坏力大的全球性国际金融危机,各国经济都深受其害,中国经济也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危机开始不久,我国政府灵活果断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促进居民消费政策、对外贸易政策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政策等来促进经济增长,减少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正文: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中国在2008 年下半年时还在执行紧缩政策,以求让过热的经济慢下来。

在此次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立即陷入了困境。

主要有以下影响:(1)外贸出口急剧萎缩。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出口总额从2008年7月份的同比增长26.7%回落到2008年10月份的19.0%,2009年1月份,全国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7.5% ,许多省份出口呈现负增长。

[1](2)中国国内劳动就业压力增大受金融危机影响,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大部分产业增速回落,企业业绩下降,用工需求减少,就业形势严峻。

尤为突出的是出口导向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中小企业。

在长三角、珠三角的一些地区,由于订单取消,企业减产、停产、倒闭数量增加,导致用工需求大幅下降,失业人数增多,大量农民工纷纷返乡。

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又成为新的就业问题。

金融危机发生后,用人单位特别是金融领域的用人单位,其招聘规模大幅度缩减,就业岗位大量减少。

(3)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美元汇率在美国股市急剧下挫后大幅度下跌,2006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就不断加大,2007上半年在美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于欧盟、美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逆差状况稍微好转的情况下,美元出现了回升势头,但好景不长,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这一势头又迅速回落。

(4)经济发展速度迅速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核算,2008 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0% ,为2003 年以来最低水平。

风险社会与风险治理——基于全球化视角分析

风险社会与风险治理——基于全球化视角分析

风险社会与风险治理——基于全球化视角分析摘要: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最为突出最为重要的社会现象;成为认识当代社会和全球发展的基本语境。

而全球化的重大后果之一就是使我们不可避免地进入风险社会。

在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存在着许多不稳定因素。

在这样一个风险社会中当务之急是培育和建立风险治理的机制体制,形成风险治理的共识与合力,最终实现风险善治。

关键词:全球化;风险社会;风险治理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是多维度的、复杂的。

弗里德里克·詹姆逊概括为“技术的、政治的、文化的、经济的、社会的”五种不同的形式。

不管是被动的卷入还是主动的迎合,全球化的影响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哪一个国家或社会能够游离于全球化影响之外。

进入21世纪,中国在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发展,在经济转轨、社会转轨的关键时期,转型风险和全球风险双重叠加使得我国的风险境遇更加复杂,不仅风险数量多,而且性质复合——过程风险与结构风险共振。

因此正确认识风险社会,建立风险治理的有效机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风险社会的背景贝克说,人类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种社会形态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一种风险社会,因为所有有主体意识的生命都能够意识到死亡的危险。

风险在人类社会中一直存在,但只是在近代之后随着人类成为风险的主要生产者,风险的结构和特征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与过去已经有本质的不同。

传统风险的表现形式以自然灾害为主,因而就其自然的不变性所带来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如地震、洪水、海啸等;但现代风险社会的形成是人的因素作用的结果。

现代科学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了数不胜数的享受安全和成就生活的机会,同时也给我们带了“毁灭性的进步”,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环境污染等工业化的副作用。

风险社会的到来,不仅带来了社会面貌的嬗变,而且导致人类思维范式和行为模式的改变,甚至从制度和文化上改变了传统社会的运行逻辑。

一句话,风险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性特征和理解世界的无所不包的背景。

金融全球化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

金融全球化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

浅谈金融全球化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摘要:本文就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进行了一个全面深刻的分析,经济是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正确地认识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本质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金融危机;影响;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01一、金融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金融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国际经济趋势,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它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有着正反两方面的作用,适当地刺激了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弊端,又对经济相对比较薄弱的国家和地区构成威胁,同样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一)金融全球化对中国的正效应金融全球化对我国的积极影响是大规模引进外资和技术,对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为改革我国经济体制中诸多不利因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金融全球化对中国的负效应我国许多民营企业底子薄、基础弱,金融全球化使它们面临空前的外资威胁和压力,同时国际上热钱的涌入加剧了相关产业泡沫化的程度,给我国的金融改革和监管都提出了诸多要求。

不可否认,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相比国际发达国家,金融业发展起步较晚,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健全,监管上自然存在许多漏洞,客观上造成我国金融业的体制发展较为滞后,风险陡增。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相关工作,保护我国金融业的安全:严格控制外部资本的介入和流动;国有银行的监管与控制;相关经济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备;成熟的汇率控制和调节政策。

总而言之,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势必会高度重视自身的经济安全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对金融业的发展要本着客观的、动态的、全面的原则去认识和了解,金融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我国要本着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加入到这个潮流中,但在参与过程中,要慎之又慎,尽量把风险规避到最小。

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策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然而,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打破了这种美好局面,给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不例外。

本文将探讨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一、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1. 减缓经济增长速度国际经济金融危机使得中国对外出口大幅度下降,外贸形势严峻。

同时,国内投资、消费等多方面的因素也受到波及。

这些因素叠加,导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2. 金融领域受到冲击国际金融市场受到冲击,中国的金融领域也受到波及。

资本外流加剧,汇率波动频繁,金融风险增加。

同时,投资收益也受到影响,使得许多企业陷入困境。

3. 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减缓,企业生产、需求下降,劳动力市场发生变化。

失业率上升,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二、应对策略1. 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面对外需的不确定性,扩大内需成为了中国攻克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

政府需要加大投资力度,鼓励居民消费,推动消费、投资、出口提升的平衡发展。

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突破发展瓶颈,提升产业水平、降低产业成本。

2. 加强金融监管,降低风险中国政府需要加强金融监管,降低金融风险。

加大对保险、基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增强市场风险防范能力。

同时,完善宏观审慎政策,保证企业融资能力,促进金融行业的稳健发展。

3.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了中国各行各业应对危机的重要方式。

政府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技术转移和产业集聚,促进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新型产业发展。

4. 加快市场化改革国际金融危机触发了市场化改革的需求。

中国政府需要深化市场化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经济体制和法制体系,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建立稳定和合理的市场秩序。

5. 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全球性的,需要各国共同应对。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危机的关系和应对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危机的关系和应对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危机的关系和应对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各国开始走上了工业化和发展的道路,逐渐出现了以国家为单位的经济体系。

然而,随着科技和交通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成为趋势。

然而,全球化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金融问题,如资本流动、货币危机、经济衰退等,这些问题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化使得国家与国家之间经济联系紧密,国际社会形成了经济系统。

这样一来,任何经济体系中的一点问题都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引发金融危机。

其中,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成为最大的问题之一,过去的许多金融危机都与国际金融市场有关。

1. 资本流动的影响资本流动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其使得大量资金产生了跨国交流,形成了国际金融市场。

市场动荡时,资本流动会紧缩,导致金融危机。

世界各国都受到资本流动的影响,尤其是发展中的国家。

2. 货币危机的影响货币危机在全球化背景下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货币渗透,零售业减少,金融市场瘫痪等问题,给金融市场带来很大的冲击。

3. 经济衰退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衰退也会更为显著。

其中经济危机是经济衰退的一种最严重形式,其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导致经济的停滞和消极,难以振作。

二、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金融危机如果我们要对经济全球化的金融危机进行有效的应对和缓解,政府和国际组织需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

具体应对策略如下:1. 完善国际监管机制有效监管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首位任务。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跨越国界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国家间的合作,逐渐形成国际监管机制是必要的。

政府应当加大金融监管力度,出台相对应的政策和法规,完善金融监管机制,以有效控制金融风险。

2. 推进国际合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合作也变得更为重要。

各国政府应密切合作,采取一致措施来应对金融问题,通过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来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例如,联合国可以组织全球性的财政会议或金融监管会议,加强各国经济相互联系,共同应对外部风险。

经济全球化、逆全球化及应对措施

经济全球化、逆全球化及应对措施

宏观经济经济全球化、逆全球化及应对措施王怡靓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经济全球化促进生产要素全球流动,加快国际分工,提升了经济效率,但也引起了贫富两极分化、环境破坏等问题。

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自身利益改变了其曾力导的自由贸易原则,并利用其在全球治理中的优势地位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出现了逆全球化思潮。

我国发展得益于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面对新的国际经济形势,要坚持改革开发、创新驱动和包容普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球经济向互利共赢的模式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逆全球化;措施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34-0021-02经济全球化以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为基础,实现了商品、资本、技术、服务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世界市场的自由流动和全球化配置。

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引发了反全球化运动。

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思潮交替出现。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完全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面对经济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新形势,应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一、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和负面影响(一)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

世界各国资金、技术、商品及人员的自由流动和相互开放,全球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

经济全球化提高了资源的全球配置效率,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1.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生产要素的全球分配和流动,促进了全球生产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了生产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化的配置和组合,促进了世界经济结构的优化,增强了世界经济活力,提升了全球经济效益[1]。

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分工,促进了先进科学技术在全球的传播与发展,提升了落后国家的产业结构,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生产的专业化合作与分工,促进了全球的工业化进程,提高了全球社会化大生产的效率,提升了产品质量。

3.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为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注入必需的资金,引发了各国经济制度创新,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了制度保障。

中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及其效果

中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及其效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据海关统计,2009年1月包括之前的两个月连续出现进出 口增速下降的局面。由进出口尤其是出口速度下降带来一 些出口企业经营困难,沿海地区已经出现大量外向型企业 倒闭、停产或缩减生产的现象。这不仅对就业,而且对上 下游企业也产生了连锁效应。这样的趋势如果得不到抑制, 那么接下来的就会对国内需求产生全面的影响。进而导致 国内经济的紧缩。最后,金融危机以一种外在冲击带来的 影响会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一些新的机遇。任何一种危机 总可能引发一个新的局面。而当受到外部危机冲击时,这 种可能性会更大。中国经济高速增长30年提出许多需要变 革的问题,而这样的外部冲击无疑会加速我们作出调整的 抉择。对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当然,能不能很好地应对 危机.以及能否把危机变成机遇,这要取决于我们的对策 是否科学合理。这其中对财政政策的挑战就更为突出
• 第三,中国需要解决危机中反映的深层结构问题, 为全面崛起奠定坚实基础。国际金融危机集中暴 露出中国在发展模式和政策思维上的诸多问题。 三十年来,在发展主义的战略指导下,中国实现 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国家实力的极大提高;但同 进也付出了沉重代价,比如贫富差距、生态破坏、 资源透支等。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同进需要考 虑更为长远的战略性问题。由于第一个走出危机, 中国将具有更多的能力资源和回旋空间,更应该 以危机为动力推动深层问题的解决。
• (三)产业经济逐渐恢复发展 1、第二产业止滑回升,呈增长态势 2、第三产业逐渐恢复 (四)就业政策效果已初步显现
启示
•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的基本判断是只要 实现“保八”的政策目标,中国很可能成 为这次金融危机的赢家。政策应对的成功 不仅意味着中国实力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也会产生重大而复杂的战略影响。这将对 未来中国的发展提供重要政策启示。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措施和特点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措施和特点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措施和特点1.一条中心红线,八大关注点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注重保增长与调结构、促改革与惠民生的有机结合,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力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精心运筹危机下“国计民生”的中心主题,也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中心红线。

围绕这条中心红线,采取了8个方面具体措施和部署,在实践中取得了好的效果。

(1)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中国促进经济长远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也是这一战略方针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相结合的基本政策和首要措施。

外需大幅回落,抑制经济下行和通货紧缩。

要实现保增长,就要扩大国内需求。

扩大内需,既号准了应对经济下滑之脉,又抓住了保增长的要害。

去年11月初,国务院常务作出进一步扩大内需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后,高频率出台了各种社会建设政策,始终把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加大推进医疗卫生改革、提高养老金标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社保覆盖面等,减少人们花钱消费的后顾之忧,扩大居民消费。

同时,调整现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调动社会和企业的投资积极性,扩大投资需求,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

(2)稳定外需稳定外需是把坚持对外开放、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提高我国经济国际化水平的基本政策,也是这一政策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相结合,维护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措施,对于增加就业、促进企业发展、进而拉动国内消费具有重要作用,也可以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有利条件。

外部需求萎缩导致出口减少,是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最大冲击,也是实现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困难。

国务院要求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相结合,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千方百计稳定外需,努力把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并推出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措施。

稳定的外需与日益扩大的内需相结合,将为中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3)推动产业振兴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决策。

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应对策略

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应对策略

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应对策略金融危机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之一,它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下,金融危机不仅是一种国内经济问题,更是一种超越国界的全球性问题。

在危机后,全球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对于中国来说,如何应对这一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试从如下几个方面分析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并探讨中国的应对策略。

一、全球经济发展趋势1、经济全球化加速金融危机迫使国际社会重新审视和调整全球化的进程,但事实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危机后并没有放缓。

相反,在危机后,全球制造业、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

虽然随着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加大,一些国家出现了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但总体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加速。

2、新兴市场崛起金融危机的爆发证明了传统的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模式已经到了尽头,而新兴市场国家则成为了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在近些年,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远超发达经济体,它们成为了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比如,在2017年,中国GDP总量已经超过了日本,排名全球第二,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数字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数字经济是指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新一代经济模式。

在金融危机后,传统经济的增长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制约,而数字经济则成为了全球经济的新增长点。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成为了经济增长和就业的新引擎。

二、中国的应对策略1、加强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合作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是全球经济的一项重要趋势。

中国可以通过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合作,扩大市场份额,以促进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这也可以帮助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化进程,并提高国际话语权。

2、逐步建立数字经济体系数字经济是未来的经济增长点,中国可以通过逐步建立数字经济体系,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提供动力。

3、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和规范金融危机的爆发揭示了金融市场监管和规范的缺陷,需要各国政府加强监管和制定更加规范的金融政策。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自2007年起,全球经济陷入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

这场危机由于多个因素的叠加而发生,其主要原因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大规模动荡,进而引起经济衰退。

在这场危机中,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主要对中国出口型经济造成了重大冲击。

危机爆发后,全球需求大幅下降,进而对中国出口市场产生了严重影响。

特别是由于出口对外贸易总额的占比较大,造成了外贸形势的恶劣,从而影响了国际收支和GDP增长率。

此外,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投资信心低落,外资流入量也大幅下降,加之世界经济衰退,中国的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

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也促使中国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

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推进既定的经济目标并加快新一轮的经济转型。

这些措施包括降息加强对外贸易依存度,扩大内需支持民间投资,推进产业升级加强经济转型发展,减少对外资依赖,大力发展国内市场,提高资本市场开放程度等。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仍需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经济稳定和持续发展。

首先,中国应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借助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优势把握可能的机遇。

其次,应加强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新产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而,进一步缩小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此外,政府还应通过提高民生保障、扩大内需、促进创新创业等方面,增强国内市场的活力,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支出等。

最后,政府应大力推进金融改革与监管,增强市场的透明度和稳定性,妥善应对金融风险,确保整个金融系统的健康发展。

总之,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冲击,但也促使中国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加快内需拉动、民生保障、产业升级等方面的改革,提高全球规则制定的话语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经济转型升级创造新的机遇和动力。

金融危机应对的解决方案

金融危机应对的解决方案

金融危机应对的解决方案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已经成为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然而,每隔几十年,就会发生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的灾难。

如何应对和解决金融危机已经成为了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政府应对措施和市场机制两个方面,探讨金融危机应对的解决方案。

一、政府应对措施政府在金融危机中的应对措施,是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下面将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监管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

1.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最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政府可以影响整个经济的运行。

在金融危机中,政府应当及时采取一系列稳定市场信心的措施,如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力度,降低利率和提高贷款额度等。

此外,还可以采取通过央行直接向商业银行放贷、央行欠款表等方式,保障市场的稳定发展。

2.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另一个关键因素。

财政政策的重点是针对市场信心危机采取措施,如保障市场流动性,避免下岗和失业等,提高社会民众的生活水平。

一些可能有利的措施如减少人民财产税,给予企业基本生活保障等都有相关的助于缓解经济危机的作用。

3.监管政策监管政策是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监管政策主要是负责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对金融机构的日常运营,如资金投资、风险控制等实行全面的监管。

在金融危机中,政府要通过相关的监管措施,紧盯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及时进行监测和杜绝潜在的金融风险。

此外,政府可以通过改革金融监管制度,加强金融机构的审核,减少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重复工作等措施,提高监管效果。

二、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经济运行的基础,也是经济危机必须依靠的力量。

下面将从推动消费、优化供应链、强化企业风控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

1.推动消费在金融危机中,政府应当积极倡导社会消费,推动市场需求,增加市场规模。

通过推动消费,可以提高市场活力,增加企业销售额,从而缓解公司的资金压力。

2.优化供应链在金融危机中,每项经济活动都可能受到影响。

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如何应对金融危机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金融危机已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

面对金融危机的威胁,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法。

一、加强金融监管金融危机首先源于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因此,加强金融监管是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应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防止金融市场出现过度杠杆、资产泡沫等问题。

同时,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和执行力。

二、加强国际合作金融危机具有全球性和连锁反应的特点,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应加强信息共享,加强政策协调,通过合作抵制和化解金融危机的风险。

同时,应加强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提高其适应全球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波动的能力。

三、稳定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稳定金融市场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

政府可以采取适当的宏观调控政策,保持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

同时,需要加强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控制金融市场的风险暴露。

四、加强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在金融危机面前,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提前识别和评估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同时,企业应加强财务风险的管控,合理运用金融工具来规避风险。

五、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金融危机常常与经济结构失衡有关。

因此,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

政府应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结构的失衡状况。

六、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金融危机给金融消费者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保障金融消费者的权益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方面。

政府应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立法工作,加大对金融机构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提升金融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七、积极引导舆论导向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着恐慌情绪的蔓延,导致市场的进一步动荡。

因此,积极引导舆论导向,传播积极向上的信息,对于稳定市场情绪和应对金融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的应对策略

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的应对策略

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的应对策略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经济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变得日益紧密,全球经济格局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面临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成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也开始威胁着这个传统秩序。

从货币制度到贸易规则,再到金融体系,这些制度在全球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制度的变革将深刻影响各国的经济发展。

首先,货币制度的变革。

近年来,美元霸权地位的衰落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全球贸易中,美元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其他货币的挑战,人民币、欧元等已经成为国际支付和储备货币体系中的重要成员,这些变化可能进一步导致全球货币秩序的变化。

其次,贸易规则的变革。

现在,全球经济贸易中的自由化倾向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自由贸易区成立。

然而,自由贸易之路并不好走,随着贸易争端的加剧和保护主义情绪的抬头,全球贸易格局也在发生调整。

而在这样的变动中,中国处在了一个尤为重要的位置上。

最后是金融体系的变革。

金融危机的爆发改变了全球金融格局,金融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也愈加复杂。

各国的金融政策在振兴本国经济、调节全球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也没能避免各种因素造成的经济震荡,并给全球金融带来深刻的影响。

二、中国如何应对变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全球经济格局变化中最重要的参与方之一。

当前,中国正经历着快速发展的时期,而应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成为了中国不得不面临的现实。

首先,中国应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

这种合作不仅能够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各国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经济变化带来的挑战。

其次,加快转型升级,按照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趋势,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提高经济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竞争力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的机遇与挑战及对策建议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的机遇与挑战及对策建议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的机遇与挑战及对策建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机遇1. 拥有巨大的内需市场:中国拥有人口众多的国家特点,这为中国形成了巨大的内需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中国的内需潜力巨大,可以带动国内产业的发展,并促进经济增长。

2. 投资与合作机会增多:经济全球化使得跨国投资与合作成为可能。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和重要的出口国,吸引了大量外国企业的投资和合作。

这些外资的引入,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还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市场开拓的渠道。

3. 加快科技创新与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知识和技术的全球流动,为中国加快科技创新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人才,并推出一系列创新政策,为科技创新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挑战1. 市场竞争压力加大: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企业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竞争对手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需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

2. 资源供给压力增加:经济全球化加剧了资源的有限性,中国在能源、土地和水资源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资源供给压力,中国需要加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3. 跨国公司垄断的风险:经济全球化使得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垄断经济资源和市场成为可能。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面临着跨国公司的市场控制和垄断的风险。

为了防范和化解这一风险,中国需要加强对外资的监管,制定并执行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对策建议1. 继续扩大国内市场:中国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内需市场的发展和开放,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消费能力,推动消费升级。

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国内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主权经济安全问题及其对策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主权经济安全问题及其对策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主权经济安全问题及其对策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加速,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人口大国,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主权经济安全问题成为了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

如何保障中国的主权经济安全,防范各种风险,是中国政府和企业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中国主权经济安全问题的现状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越来越多。

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外依存度高。

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但对外依存度也越来越高。

在某些重要领域,如芯片、高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等,中国仍然存在严重的技术依赖问题,对外依存度较高,存在经济风险和安全隐患。

2. 资源短缺。

中国是人口大国,资源短缺是近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

能源、粮食、水资源等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对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3. 产业结构单一。

中国经济中的制造业占比较大,但从长远来看,过度依赖制造业会导致经济结构单一,易受外部环境影响。

因此,中国需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4. 知识产权安全问题。

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下,知识产权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对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的安全都带来了威胁。

二、中国主权经济安全问题的对策为了保障中国的主权经济安全,中国政府和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预防和消除不利影响,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1. 多元化供应链。

中国需要将重要的供应链和产业链多元化,降低对外依存度。

同时,在国内培育和推广相关领域的技术和品牌,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加强自主创新的能力。

2. 加强资源储备。

中国需要加强对资源的储备和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推动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保障中国的生态和资源安全。

3. 调整产业结构。

中国需要通过加强服务业、创新型产业、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的可持续性和适应性。

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的措施

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的措施

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的措施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它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在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国际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国际间的合作变得尤为重要。

各国应加强政策协调,制定共同的规则和标准,推动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

此外,各国应加强多边机构的作用,在经济、金融、贸易等领域加强对话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其次,加强创新能力。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只有通过创新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

各国应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培育创新人才,建立和完善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同时,各国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创新成果的产权保护水平,保护创新者的利益,激励创新动力。

第三,加强教育培训。

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间的劳动力市场更加竞争,只有通过不断提高技能和知识水平,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求。

因此,各国应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和素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第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经济全球化使得经济结构发生变化,部分劳动力将面临挑战。

为了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稳定,各国应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援助和社会保障,促进劳动力的再就业和转岗。

第五,加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问题。

各国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境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推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加强文化交流与互鉴。

经济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交流与合作,更是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各国应加强文化交流与互鉴,增进相互了解、尊重和友谊,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发展,提高国际交往的文化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但只要我们采取合适的措施,便能应对这些挑战并转化为机遇。

金融全球化视角下我国的金融安全问题探析

金融全球化视角下我国的金融安全问题探析

金融全球化视角下我国的金融安全问题探析摘要: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利用金融全球化的优势推进我国经济平稳持续发展,维护本国的金融利益;同时将金融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保卫本国的金融安全,始终是一对相伴相生的矛盾,也是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为维护金融安全,我国应当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金融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加强金融监管。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金融风险;金融安全;应对策略一、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威胁我国金融安全的因素分析(一)威胁我国金融安全的外部因素分析1.金融全球化使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不断加深。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许多方面跟不上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金融全球化的最明显特征是资本的自由流动。

巨额资本的流动既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机会,也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的多次较大影响的金融危机都说明了这一点。

然而,尽管经历了多次金融危机的教训,但现行国际金融体系在究竟如何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和消除金融危机方面仍然显得束手无策。

无论是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后来的拉美金融危机,都没有促使国际社会尤其是国际金融组织在促进国际资本合理流动方面拿出有效合理的规则来,对国际游资的监测和控制更显软弱无力。

对我国而言,第一,国际游资的进入对造成经济的虚假繁荣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国际游资惯用的伎俩是大举进攻股市和楼市,吸引大量本土资金加入,随后伺机获利撤出,导致泡沫破裂。

近两年多,我国房地产价格直线上升,全国房地产价格涨幅在12%以上,远远超过消费物价指数,一些大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上涨20%以上,甚至达到50%。

这其中不能排除一些套利资本进入了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因素。

第二,国际游资的进入会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

当人民币汇率预期升值、利率高于外币时,国际游资会千方百计地流入套利。

一旦这两个条件发生反方向变化时,它们就会被迅速撤出,从而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

热钱大量进入会加大外汇占款规模,影响货币政策正常操作,扰乱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加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的机遇与挑战及对策建议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的机遇与挑战及对策建议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的机遇与挑战及对策建议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导趋势。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全球化也给中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中国的经济机遇、挑战以及对策建议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机遇经济全球化使得中国成为全球制造工厂和商品出口大国。

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大量制造企业依托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庞大的消费市场获得了发展机遇。

此外,中国还通过全球价值链的参与,不断提升自身产业链水平和附加值,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产业合作,推动中国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

二、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挑战然而,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首先,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中国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保持竞争优势。

其次,全球化带来了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压力。

中国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优化利用,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

再者,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需加强与各国的合作,推动建立公平、开放的贸易体系。

三、对策建议为了更好地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加大创新力度。

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加大科研投入等方式,提高中国产品的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更大份额。

同时,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人才,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2. 推动结构性改革。

加快转型升级,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提高产业链水平。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品牌影响力和产品质量,推动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实现更大发展。

3. 深化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加强与各国的合作,推动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贸易体系。

加强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4. 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

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法规和标准,加强污染治理,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加大能源和资源的节约利用力度,提高资源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商贸 2012年6月2113.2 微观层面分析对于一个出口型的企业来说,稳中趋松的货币政策微调将优化企业的经济环境,从货币融资的渠道改变中小企业的融资条件,进而为其稳健的发展与模式转型营造良好的货币环境。

2011年中国的经济增速出现回落趋势,货币政策的重心从“控通胀”转变为“稳增长”,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有利于刺激经济,缓解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势头,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企业的进口需求,并给出口型的企业在外需不振的背景下开拓国内市场。

在前文中也以说到,2011年信贷紧缩,企业难以募集到资金,即使募集到了,也要承受很高的偿债压力。

于是民间的一些资金的融资成本更是居高不下,而这几次的微调,导向之一便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将有助于改善中小贸易企业的货币环境,降低其资金成本,为其生存提供保障,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4 结语结合宏微观两个方面、多种渠道的影响,中国货币政策的微调会为出口带来提振效应,为中国的外贸结构的转型营造良好的氛围。

对于中国的对外贸易总体来说,如何提高自生的实力以从容的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呢?本文做出了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我们要提升国内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外贸产品的附加值与竞争力。

我们一定要摒弃“造船不如买船的信条”,深入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的战略,支持企业培育自主品牌,完善自身的创新技术,在承接之中吸收与改良,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其次,我们要妥善处理好对外贸易摩擦。

2012年注定是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摩擦更为严重的一年,作为出口大国的中国,要主动承担起责任,继续降低进口壁垒,主动扩大进口规模,积极的倡导贸易与投资的便利化与自由化。

最后,还应该要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积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专门制定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制度,同时还应该建立中小企业用工信息平台以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招工难”的问题,协助他们解决贸易摩擦,维护相关利益。

参考文献[1] 刘建立.“十二五”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生产力研究,2012.[2] 梁明.中国对外贸易当前形势分析与展望[J].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2012(4).[3] 赵骏青,刘贤娴.浅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其对策[J].中国商贸,2011(17).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治理措施—— 基于经济全球化视角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屈淑萍 孙翠菊摘 要: 经济全球化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而来的一种客观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中全球风险应运而生,国际金融危机来势汹汹,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经济复苏步伐缓慢,中国如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挑战是我们要着力研究和应对的课题。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金融危机 治理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6(c)-211-021 经济全球化背景经济全球化指的是各国经济发生的一体化趋势,各国商品、信息、资本等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与配置,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经济局面。

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它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又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面,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1.1 外贸依存度升高,导致风险的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增强。

不少国家的对外贸依存度已经超过30%,个别国家则达到了50%~60%。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经济全球化在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关系密切化的同时,也为各种风险的形成与传导提供了条件,进而导致风险的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资本匮乏往往成为瓶颈,而国际资本的供贷带有极大风险,一旦使用不当,形成泡沫经济,就将引发金融危机。

1.2 自由贸易政策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能力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化过程,在此过程中,竞争创造效益,同时也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少数利益集团集中。

加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南北矛盾扩大,虽然经济全球化在总体上能够不同程度地给所有参与其中的国家和地区带来益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利益均沾。

实际上发展中国家对本国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实施有效控制、保护的能力在不断减弱。

发达国家为了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资金优势,并不断扩大自身的市场,极力推崇自由贸易政策,而发展中国家为了学习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解决本国资金瓶颈等问题,自然也乐于加入世界经济体系。

这就使得许多国家放松某些管制以便充分加入国际市场。

2 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消极影响全球风险所形成的挑战已经兵临城下。

中国在参与国际金融危机治理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2.1 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壁垒日趋复杂化,外贸形势非常严峻 金融危机来势汹汹,随之而来的便是新贸易保护主义,在贸易壁垒不断提高的趋势下,新贸易保护主义表现的尤为复杂。

其中包括关税的提高、反倾销活动、苛刻的贸易技术壁垒、绿色标准等。

“中国制造”成为了此轮新贸易保护中的重点对象。

2.2 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减少,出口增速放缓,风险倍增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商贸2122012年6月 金融危机带来的国际市场需求下降直接导致企业的出口份额直接减少。

我国总体的出口情况出现了大幅度萎缩现象,对美、日出口量的急剧下降给我国不少外贸企业带来了严重的生存打击。

并且在进口方面也不容乐观。

一些国外进口商受金融危机冲击,其支付能力有所下降,外商的付款问题与信用问题逐渐日益凸显,诸如拖欠货款、违约、破产等情况也呈上升趋势。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对金融危机暴发以后的中国企业收款等待时间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其等待时间均呈现延长。

2008年中国信保公司共接到出口信用险索赔案件超过2000宗,金额超过5亿美元,同比增长119%。

欧洲、北美等传统市场的报损金额同比也有所增加。

境外应收账款难以收回,使出口企业损失惨重,风险倍增。

2.3 中小外贸企业岌岌可危,一些外资企业从我国撤资基于出口市场的萎缩、出口成本的不断提高、资金链的断裂以及我国采取的“双率”政策变动等宏观政策等原因,我国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压力加大,出现亏损现象,加上我国对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的市场准入、对外贸易和融资等方面存在的一定歧视政策。

现有的各级各类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尤其是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十分有限,造成多数中小企业均出现严重的资金饥渴症,一些企业处于濒临倒闭的危险境地。

同时,受金融危机及国内土地、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影响,一些外资企业也开始从中国市场撤资或转移,转向劳动力更为低廉的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

据商务部统计, 2008~2009年,我国法院受理的外资企业撤资和资金外逃案件比同期上升19.6%。

2.4 加工贸易比重过大,产品附加值低,盈利空间狭小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占我国对外贸易比重在55%以上,其中外资企业主导的加工出口产品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的90%以上,使得我国贸易依存度过高。

许多中小企业资本和技术实力较弱,外资企业外包给本土企业的大都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加工制造以及组装环节,总体上处于国际生产网络的低端环节,较低的配套层次和水平限制了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提升,也限制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空间。

3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治理措施(1)应对贸易摩擦,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开辟多样化国际市场和贸易渠道。

我国应充分利用加入国际世贸组织的多边贸易来解决和磋商机制,应积极应对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活动、反补贴等针对性的贸易摩擦,以此来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

政府应主动与世界其他各国进行良好的贸易沟通和在国际经济政策方面进行协调协商,构建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机制,在良好的国际合作机制氛围下有效的规避和抵制不公平待遇,从而遏制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蔓延以及不利于我国贸易发展的其他连锁效应,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有利的国际经贸环境。

积极开拓多样化国际市场,及时调整出口方向,优化外贸资源配置效率。

通过开拓多种出口市场以缓解金融危机的影响。

(2)创设外贸企业风险应对专项基金,加强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针对资金缺口,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构建中小企业长效扶持机制,具体包括设立针对外贸企业的专项风险基金,尤其针对中小型外贸企业,增加外贸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国家应引导民间资本发展中小银行,支持中小银行给中小企业融资,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民营经济发达地区进行试点,创办与企业所有制形式和规模结构相适应的银行体系,如社区中小银行等形式。

学习上海等城市的经验,支持和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对信用担保机构实施优惠政策,促进担保行业做大做强。

探索建立开放型互助担保基金,共建由政府、银行、担保企业共同构成、共同承担风险的开放型互助担保资金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短期小额融资服务。

(3)促进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加速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现阶段我国企业和“中国制造”仍然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并未掌握制造业的核心技术,缺乏全球营销网络和国际品牌。

我国应下大力气实施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加强研发(R&D)投入,创建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通过合资合作和战略联盟等方式,充分吸收和利用外资技术溢出效应,培育本土核心技术和所有权优势。

加快加工贸易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转变步伐,应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逐步从贴牌生产(OEM)向设计生产(ODM)转变,提高产品知识产权的含量和品牌价值,加速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4)政府实施财政税收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实行的“零税率”出口政策,即对企业出口增值税“不征不退或全征全退”。

目前我国已开始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制,可以考虑对出口产品在国内所征收的增值税全额或者大部分退还以减轻企业压力,增强企业的出口能力。

并同时在政策上实施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减轻企业遭受的成本上涨等经济负荷。

采取加速折旧、放宽费用列支标准、设备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等多种税收优惠形式,对技术开发的中小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努力减轻企业负担。

利用境外经贸合作区,倡导企业“抱团出海”,联合作战,走集群企业国际化之路。

以企业集群化创造企业间内部化优势,形成相关配套和优势互补,降低外部不确定性,加强大中小企业间的内部联盟和分工协作,共同抗击国际风险,提高国际竞争力。

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所说:“全球化的综合逻辑是不可动摇的,其势头是无法抗拒的”。

全球金融危机不是涉茫飘忽的一片云,不是偶尔刮过的一阵风;它已是雷声大作,暴雨倾盆,冲刷激荡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它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从纽约华尔街的银行老板到北京胡同里的普通百姓,没有一个人能躲得过去。

但缓解国际金融危机的积极因素客观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