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实验一:线虫

合集下载

蠕虫-线虫

蠕虫-线虫

未受精蛔虫卵 90 40µm µ 长椭圆形 棕黄色 壳及蛋白膜均薄 含大小不一的 折光性卵黄颗粒
毛首鞭形线虫
Trichuris trichiura
简 介
毛首鞭形线虫( 毛首鞭形线虫(Trichuris trichiura)简称鞭虫, )简称鞭虫, 是人体常见的肠道寄生线虫。 是人体常见的肠道寄生线虫。 鞭虫成虫主要寄生于盲肠,可引起鞭虫病 鞭虫成虫主要寄生于盲肠, (trichuriasis)。 )。 鞭虫病在我国普遍存在,常与蛔虫同时存在, 鞭虫病在我国普遍存在,常与蛔虫同时存在, 但感染率一般低于蛔虫。 但感染率一般低于蛔虫。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
-蠕虫部分
线虫纲
南京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系
线虫概述
( Introduction of the Nematode)
线形动物门
线虫纲
• 似蚓蛔线虫(蛔虫) 似蚓蛔线虫(蛔虫) • 毛首鞭形线虫(鞭虫) 毛首鞭形线虫(鞭虫) • 蠕形住肠线虫(蛲虫) 蠕形住肠线虫(蛲虫) •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钩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钩虫) • 旋毛形线虫(旋毛虫) 旋毛形线虫(旋毛虫) • 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丝虫) 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丝虫)
形 态
1. 成虫(Adult Pinworms) 成虫( ) 细小,乳白色, 细小,乳白色,线头状 ♀大,8-13mm,尾直而尖 , 细,生殖系双管型 ♂小,仅2-5mm,尾卷曲, ,尾卷曲, 有交合刺一根, 有交合刺一根,生殖系单 管型
蛲虫头部结构
• 头端角皮膨 大,形成 头翼 • 咽管末端膨 大呈球形, 大呈球形, 称咽管球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 ×2000.

人体寄生虫实验(文字版 )

人体寄生虫实验(文字版 )

人体寄生虫实验1吸虫1.华支睾吸虫(肝吸虫)虫卵形似芝麻淡黄褐色,一段较窄且有盖,卵盖周围的卵壳增厚形成肩峰,另一端有小疣。

卵内含一毛蚴。

最小蠕虫卵。

2.布氏姜片吸虫虫卵呈椭圆形,淡黄色,壳薄而均匀,一端有一不明显的小盖。

卵内含一个卵细胞和约20~40 个卵黄细胞。

人体最大的蠕虫卵。

3.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虫卵金黄色,椭圆形,左右多不对称,前端较宽,有扁平卵盖,后端较窄。

卵壳厚薄不匀,后端往往增厚,卵内含1个卵细胞和10多个卵黄细胞。

4.血吸虫虫卵淡黄色,椭圆形,卵壳厚薄均匀,无小盖,卵壳一侧有一逗点状小棘,表面常附有许多宿主组织残留物,卵壳内侧有一薄层的胚膜,内含一成熟的毛蚴,毛蚴和卵壳间常可见到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油滴状毛蚴分泌物。

2绦虫1.曼氏迭宫绦虫虫卵呈椭圆形,两端稍尖,呈浅灰褐色,卵壳较薄,一端有卵盖,内有一个卵细胞和若干卵黄细胞。

2.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绦虫卵:卵壳薄而脆弱,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外面是较厚的胚膜,呈棕黄色,具有放射状的条纹,胚膜内是球形的六钩蚴,有3对小钩。

猪带绦虫孕节子宫分支不整齐,每侧约7~13支猪带绦虫头节有4个吸盘,顶端有能伸缩的顶突,顶突上有25~50个小钩,排列成内外两圈。

成节:卵巢分3叶,即左右两叶和中央小叶囊尾蚴:头节具有顶突和小钩,可寄生人体致囊尾蚴病。

肥胖带绦虫(牛带绦虫)虫卵形态与猪带绦虫相似,光镜下难以区别头节略呈方形,无顶突及小钩牛带绦虫成节:卵巢只分2叶,子宫前端常可见短小的分支孕节:子宫分支较整齐,每侧约15~30支,支端多有分叉囊尾蚴:头节无顶突及小钩,不寄生人体猪带绦虫与牛带绦虫对比:3.微小膜壳绦虫虫卵:圆形或近圆球形,无色透明。

卵壳很薄,其内有透明胚膜,胚膜两端略突起并发出丝状物,弯曲地延伸在卵壳和胚膜之间,胚膜内含有一个六钩蚴。

4.细粒棘球蚴绦虫虫卵光镜下与猪、牛带绦虫相似棘球蚴(即幼虫)圆形囊状体,为单房性囊,由囊壁和囊内含物组成,有的还有子囊和孙囊。

寄生虫(线虫)

寄生虫(线虫)

第一部分线虫一、线虫纲特征⏹虫体圆柱形,左右对称,不分节。

⏹雌雄异体,雌虫大于雄虫,雌虫尾端直,雄虫尾端向腹面卷曲或膨大成伞状。

⏹体腔为原体腔。

⏹消化道完整,为管形。

⏹生殖系统:雄性为单管形,雌性多为双管形(鞭虫为单管形)。

⏹发育阶段:虫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幼虫发育显著特征:幼虫蜕皮4次。

⏹生活史类型:土源性线虫,生物源性线虫二、蛔虫——学名似蚓蛔线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虫寄生于小肠,引起蛔虫病。

●蛔虫形态:⏹活体是呈淡红色,死后呈灰白色⏹雌虫长约20-35厘米,雄虫长约15-25厘米⏹体表有细横纹,虫体两侧有两条白色的侧线。

⏹口端有品字型排列的3个唇瓣(蛔虫的三个唇瓣呈品字形排列,借唇瓣咬附肠黏膜)⏹雌虫尾部钝圆,雄虫尾部卷曲,有两根交合刺⏹雌虫有两套对称的管状生殖系统,雄虫的生殖系统为单管型●蛔虫卵形态:⏹受精蛔虫卵:卵圆形,棕黄色,大小约(65×45)μm,卵壳厚,内含物为卵细胞,外被蛋白质膜。

⏹未受精蛔虫卵狭椭圆形,大小约(90×41)微米,卵壳薄,内含屈光的卵黄颗粒,蛋白质膜较薄,没有蛔甙层,所以有一定的变形性●蛔虫生活史:虫卵随粪便排出→感染性虫卵→经口进入人体→小肠→穿过小肠壁进入静脉→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血窦→通过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进入心脏→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毛细血管网→穿出血管进入肺泡(对肺产生机械性损伤)→蜕皮(产生抗原,导致免疫损伤)→上行到咽部,在咽部有两条路,一条是咳嗽将幼虫排出体外,另一条路则是通过吞咽进入消化管,最终以成虫计生在小肠。

●生活史特点:⏹人是唯一终宿主,成虫寄生部位:小肠⏹感染期:感染性虫卵,感染途径:经口⏹成虫寿命一年左右,在肠腔内孵出的幼虫必须经组织移行后才能发育为成虫,其移行途径为侵入小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入血-右心-肺/肺泡-支气管-咽喉部-胃-小肠。

⏹幼虫在发育过程中进行四次蜕皮,第一次(卵内)、第二次和第三次(肺泡内)、第四次(小肠内)。

吸虫绦虫线虫实验报告(3篇)

吸虫绦虫线虫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通过观察吸虫、绦虫、线虫代表虫种的一般形态,熟悉吸虫、绦虫、线虫的形态构造特征。

2. 掌握显微镜使用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吸虫、绦虫、线虫是常见的寄生虫,它们在宿主体内寄生,引起各种疾病。

了解这些寄生虫的形态构造特征,有助于准确诊断和防治寄生虫病。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吸虫、绦虫、线虫的虫体标本。

2. 仪器:显微镜、投影仪、多媒体设备、培养皿、镊子、吸管、酒精灯、酒精、蒸馏水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吸虫一般形态构造观察(1)将吸虫虫体标本置于培养皿中,用镊子轻轻挑取。

(2)在显微镜下观察吸虫虫体的一般形态,包括形状、大小、口腹吸盘的位置和大小、肠管的形状和构造等。

(3)记录观察结果。

2. 绦虫一般形态构造观察(1)将绦虫虫体标本置于培养皿中,用镊子轻轻挑取。

(2)在显微镜下观察绦虫虫体的一般形态,包括形状、大小、节片、生殖器官等。

(3)记录观察结果。

3. 线虫一般形态构造观察(1)将线虫虫体标本置于培养皿中,用镊子轻轻挑取。

(2)在显微镜下观察线虫虫体的一般形态,包括形状、大小、口器、生殖器官等。

(3)记录观察结果。

4. 内部形态构造观察(1)将代表虫种的染色标本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2)主要观察口、腹吸盘的位置和大小;口、咽、食道和肠管的形态;睾丸数目、形状、位置;卵巢和子宫的形状和位置等。

(3)记录观察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吸虫虫体标本观察结果吸虫虫体扁平叶状,雌雄同体,有口腹吸盘。

消化系统由口、咽、食管和左右分枝的肠管组成,肠管终于盲端。

生殖系统构造复杂,雄性生殖系统一般有两个睾丸,输精管合并为输精总管后通入雄茎囊,雌性生殖系统有一个卵巢,通过输卵管连接卵膜,卵膜还与受精囊、劳氏管、子宫和卵黄管相通。

2. 绦虫虫体标本观察结果绦虫虫体扁平,由多个节片组成,生殖器官发达。

节片包括生殖节、生殖带、未成熟节、成熟节等。

生殖器官包括睾丸、卵巢、生殖孔等。

寄生虫实验(吸虫)

寄生虫实验(吸虫)

日本血虫中间宿主
作业及思考题
• 作业:绘日本血吸虫卵图
• 思考题:
• 1、虫卵是如何沉积在肠壁或肝脏的?为什么在 粪便中可查到虫卵?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
蠕虫
线虫、吸虫、绦虫
吸虫
成虫形态:
背腹扁平,叶片状(血吸
虫除外)
消化系统: 不完整,有口无肛
雌雄同体(血吸虫除外)
华枝睾吸虫(肝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目的要求
1、掌握虫卵的形态特征 2、了解成外形和内部结构 3、认识中间宿主和吸虫纲生活史各期形态
肠吸虫中间宿主
第一中间宿主,扁卷螺
第二中间宿主,水生植物
荸荠
菱角
茭白
作业
• 作业:绘肠吸虫卵图
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Paragonimus westermani
目的要求
1、掌握虫卵的形态特征 2、了解成虫的外形和内部结构 3、认识中间宿主和媒介植物
肺吸虫成虫
口吸盘
口腹吸盘大小比例相近;
肝吸虫 成虫
吸盘:口吸盘和腹吸盘
消化器官:有口无肛
口吸盘 腹吸盘 子宫
排泄器官:排泄囊
生殖器官: ♀卵巢一个,分三叶,位于近体中部 ♂睾丸两个,高度分支
睾丸
肝吸虫卵
形态:卵圆形,一端较窄,一端钝圆较宽大 颜色:棕黄色或淡黄色 大小:29μ m×17μ m(人体寄生虫卵中最小的) 卵壳:较薄,一端有卵盖,另一端有疣状突起 内含物:毛蚴(保存标本一般不易看清)
肝吸虫卵
肝吸虫中间宿主
第一中间宿主,豆螺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
作业及思考题
• 作业:绘肝吸虫卵图
• 思考题:

医学寄生虫-线虫

医学寄生虫-线虫

由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引起
3.并发症(蛔虫病的主要危害)
钻孔性+寄生环境发生变化(发热、胃肠病变、 食入过量的辛辣食物或不适当的驱虫治疗)
刺激虫体活动力增加 钻入开口于肠壁的各种管道
各种并发症
钻入胆总管的 蛔虫
致病性
胆道蛔虫症患者肝病理标本
扭转成团性 蛔虫性肠梗阻
蛔虫性肠梗阻
回肠多见
腹痛: 突发性,间隙性脐周或右 下腹疼痛
土家族寄生虫总感染率最高,其次是侗族
和苗族,本次检查土家族 1 471 人次, 就有 1 460 人来自湘西自治州;土家族
总感染率以及钩虫、人芽囊虫感染率高于其 它民族。
原因之一:爱吃凉拌菜或泡菜等不良生活习 惯。
2.流行因素
①传染源: 排受精蛔虫卵者 ②传播途径: 经口 ③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
呕吐,腹胀
腹部可触及条索状,移动性团块
发展:绞窄性肠梗阻,肠扭转,肠 套叠和肠坏死,甚至肠穿孔,急性 腹膜炎
四.实验诊断
1.虫卵的检查
蛔虫产卵量多,一般用 直接涂片法(1片检出率 80%,3片检出率95%)检 查粪便即可查获蛔虫卵, 必要时也可采用饱和盐 水浮聚法检查虫卵。
2.成虫的检查
由粪便排出、呕出及由其他部位取出的 成虫,可根据虫体的形态特征进行确诊。 若为单纯雄虫感染、粪便中查不到虫卵
一、形态(Morphology)
1、成虫(adult) 形状:雄虫—呈“6”字形, 雌虫—线形,尾端尖细。 大小:虫体细小, 雄虫约2~5mm , 雌虫8~13mm。 颜色:乳白色。
形态
2、虫卵(egg) 无色透明。呈不对
称的椭圆形,形似柿核, 一侧扁平,另一侧隆起。 卵壳厚,卵内含有一蝌 蚪期的幼虫。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 旋毛虫、丝虫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    旋毛虫、丝虫

LuoChao,Department of Parasitology,School of medicine,Xianning University
四、致
相关因素:
食入囊包的多少 幼虫的活力

幼虫的侵犯部位 宿主的功能状态
LuoChao,Department of Parasitology,School of medicine,Xianning University
成。
LuoChao,Department of Parasitology,School of medicine,Xianning University
旋毛虫幼虫囊包
LuoChao,Department of Parasitology,School of medicine,Xianning University
( 钻入肠粘膜发育后再返回肠腔)
脱囊幼虫
( 肠腔内 )
成 虫
( 产出)
( 被另一宿主食入)
幼虫囊包
( 肌肉等组织内 ) ( 至横纹肌内发育) ( 随血流至全身)
新生幼虫
( 侵入小肠 ) ( 小L\小V )
Lu of medicine,Xianning University
美蓝染色图片
未染色和部分染色-美蓝染色
LuoChao,Department of Parasitology,School of medicine,Xianning University
T1肌幼虫常温下(25℃) 形态观察(100×)
LuoChao,Department of Parasitology,School of medicine,Xianning University
LuoChao,Department of Parasitology,School of medicine,Xianning University

人体寄生虫学部分解析

人体寄生虫学部分解析

人体寄生虫学部分第1部分医学蠕虫(Medical helminthes)第1单元线虫(nematode)实验一、似蚓蛔线虫(Ascaris lumbricoides)(蛔虫roundworm)一、目的要求1.掌握蛔虫卵(受精卵、未受精卵及感染期蛔虫卵)的形态特征。

2.掌握常用的虫卵检查方法――粪便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

3.熟悉蛔虫成虫的形态特点,并能区分雌虫和雄虫。

4.观察病理标本,以深入了解蛔虫对人体的致病作用。

二、实验内容(一)标本观察(自学)1.受精蛔虫卵(玻片标本)从大小、形态、颜色、卵壳结构和内含物等五个方面仔细观察。

虫卵呈宽椭圆形,大小为45~75μm×35~50μm,卵壳厚,表面有一层凸凹不平的蛋白质膜,新鲜粪便排出的虫卵常被宿主胆汁染成棕黄色,内含有一个大而圆、未分裂的受精卵细胞,与卵壳之间形成半月形间隙,如粪便放置过久或者患者便秘,那么虫卵内的半月形间隙可消失。

图1-1。

2.未受精蛔虫卵(玻片标本)虫卵呈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为88~94μm×39~44μm,卵壳和蛋白质膜均较受精蛔虫卵薄,呈淡黄色,内含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屈光颗粒。

图1-1。

3.感染期虫卵(玻片标本)受精蛔虫卵在外界适宜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卵壳内的卵细胞可发育成一条卷曲的幼虫。

4.脱蛋白膜受精卵(玻片标本)蛔虫卵排出体外后,由于摩擦等外力等因素作用,有时蛋白质膜会完全或部分脱落,此时虫卵颜色变浅或无色透明,可见清晰的卵壳,仍较厚,常易与无色透明的钩虫卵相混淆,观察时应注意显微镜光线不要太强。

5. 蛔虫头端结构标本(玻片标本)将蛔虫成虫切片后,卡红染色后呈粉红色。

低倍镜下观察,在虫体顶端口孔周围可见有3个“品”字形排列的唇瓣,背侧的一个较大,唇瓣的内缘有细齿。

图1-2 成虫图1-1 蛔虫卵(二)示教1.雌雄成虫(大体标本)肉眼观察,新鲜虫体呈淡红色,死后或经福尔马林固定保存后呈灰白色。

成虫为线状、长圆柱状,中间稍膨大,两端逐渐变细,体表有横纹和两条侧线,形似蚯蚓,雌虫大小为20~35um,尾部尖直,雄虫大小为15~31cm,后端向腹部卷曲,有时可见2根交合刺。

线虫球虫实习报告总结

线虫球虫实习报告总结

实习报告总结:线虫球虫研究一、实习背景及目的近年来,线虫和球虫这两种寄生虫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深入了解线虫和球虫的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提高我对寄生虫学研究的认识,我在实验室进行了一次为期两周的线虫球虫实习。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习线虫和球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诊断方法以及防治策略。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线虫和球虫的形态结构观察在实习的第一周,我主要负责观察线虫和球虫的形态结构。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了解了线虫和球虫的基本形态特征,如体长、体型、生殖器官等。

同时,我还学会了如何识别不同种类的线虫和球虫。

2. 线虫和球虫的生活史了解在实习的第二周,我学习了线虫和球虫的生活史,包括感染阶段、繁殖方式、中间宿主等。

通过学习,我了解了线虫和球虫的生活习性以及它们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影响。

3. 线虫和球虫的诊断方法学习在实习过程中,我还学习了线虫和球虫的诊断方法。

这包括显微镜检查、病原分离、分子诊断等。

通过实践操作,我掌握了这些诊断方法的步骤和技巧。

4. 线虫和球虫的防治策略研究最后,我学习了线虫和球虫的防治策略,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等。

我了解了各种防治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如何在实际工作中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这次实习,我对线虫和球虫的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学会了如何观察线虫和球虫的形态结构,掌握了诊断方法,并了解了防治策略。

这次实习使我认识到寄生虫研究的重要性,也增强了我对寄生虫防治工作的信心。

同时,我也认识到寄生虫研究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工作,需要耐心和细心。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严谨地对待每一个实验步骤,认真记录实验数据。

我相信这些实习经验将对我今后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四、实习总结与展望通过这次线虫球虫实习,我对线虫和球虫的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将继续努力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关注线虫和球虫的防治问题,为人类和动物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寄生虫实验报告

寄生虫实验报告

寄生虫学实验报告姓名:李政专业:中医全科学号:120503038实验目的:掌握蛔虫卵·钩虫卵·蛲虫卵·鞭虫卵·微丝蚴·华支睾吸虫卵·布氏姜片虫虫卵·卫氏并吸虫虫卵·日本血吸虫虫卵·结肠阿米巴滋养体··间日疟原虫·绦虫卵的形态特征。

实验内容:观察各种虫卵及蚴虫及成虫形态特征。

实验结果:1.蛔虫卵蛔虫受精卵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成体略带粉红色或微黄色,体表有横纹,雄虫尾部常卷曲,卵分受精卵和非受精卵两种。

前者金黄色,内有球形卵细胞,两极有新月状空隙;后者窄长,内有一团大小不等的粗大折光颗粒。

2.钩虫卵钩虫卵椭圆形,无色透明,大小约(56~76)um×(35~40)um,卵壳薄。

随粪便排出时,卵内已含4~8个卵细胞,卵壳和卵细胞之间有明显的空隙。

若患者便秘或粪便放置过久,卵内细胞可以可分裂为多个,成为桑椹期,甚至发育为幼虫期。

各种钩虫卵在光镜下不易区别。

3.蛲虫卵成虫细小,乳白色,呈线头样。

雌虫大小约为8~13mm×0.3~0.5mm,虫体中部膨大,尾端长直而尖细,常可在新排出的粪便表面见到活动的虫体雄虫较小,大小约为2~5mm×0.1~0.2mm,尾端向腹面卷曲,雄虫在交配后即死亡,一般不易见到。

虫卵无色透明,长椭圆形,两侧不对称,一侧扁平,另一侧稍凸,大小约50~60μm×20~30μm,卵壳较厚,分为三层,由外到内为光滑的蛋白质膜、壳质层及脂层,但光镜下可见内外两层。

刚产出的虫卵内含一蝌蚪期胚胎。

4.鞭虫卵鞭虫成虫1.成虫活时虫体呈淡灰色,外形似马鞭,虫体体表覆以透明而有横纹的角皮。

虫体前3/5细如毛发。

口孔极小,具有2个半月形唇瓣。

在两唇间有一尖刀状口矛。

活动时可自口孔伸出。

烟管微细,前段肌质性,后段腺性,由杆细胞组成的杆状体包绕。

认识蠕虫实验报告

认识蠕虫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蠕虫的基本特征、分类及生活习性,掌握蠕虫的形态学观察方法,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蠕虫幼虫,提高对常见寄生虫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蠕虫是一类寄生虫,分为线虫、吸虫和绦虫等。

它们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及寄生宿主各有特点。

本次实验主要观察线虫和吸虫的幼虫,通过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特征,以认识蠕虫。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线虫幼虫、吸虫毛蚴、粪便样本、生理盐水、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解剖镜、镊子、剪刀、烧杯、酒精灯、酒精、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将粪便样本用生理盐水稀释,过滤,收集线虫幼虫和吸虫毛蚴。

(2)将收集到的幼虫置于载玻片上,滴加生理盐水,盖上盖玻片。

2. 观察线虫幼虫(1)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线虫幼虫的整体形态,包括虫体长度、宽度、颜色等。

(2)将线虫幼虫移至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其头部、口囊、食道、肠道、肛门等部位的结构。

3. 观察吸虫毛蚴(1)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吸虫毛蚴的整体形态,包括虫体长度、宽度、颜色等。

(2)将吸虫毛蚴移至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其口吸盘、咽、肠、生殖器官等部位的结构。

4. 实验记录(1)记录线虫幼虫和吸虫毛蚴的形态特征。

(2)描述线虫幼虫和吸虫毛蚴的生活习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线虫幼虫(1)形态:线虫幼虫呈细长圆柱形,前端较细,后端逐渐变粗,颜色为白色或淡黄色。

(2)生活习性:线虫幼虫生活在土壤、水生植物及动物肠道内,寄生宿主包括人类、动物等。

2. 吸虫毛蚴(1)形态:吸虫毛蚴呈扁平椭圆形,前端有口吸盘,后端有尾,颜色为淡黄色。

(2)生活习性:吸虫毛蚴生活在水中,通过中间宿主(如螺类)传播,最终寄生在宿主体内。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认识到了线虫和吸虫幼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提高了对常见寄生虫的认识。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更加关注蠕虫的防治,保障人体健康。

七、实验体会本次实验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寄生虫的危害,以及预防寄生虫感染的重要性。

寄生虫实验报告绘图

寄生虫实验报告绘图

寄生虫实验报告绘图寄生虫实验报告绘图寄生虫是一类生活在其他生物体内或体表上,依赖宿主为生的生物。

它们以各种方式寄生于宿主体内,从而获得所需的营养和生存条件。

为了深入了解寄生虫的生态习性和对宿主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寄生虫实验,并通过绘图的方式呈现了实验结果。

实验设计:我们选择了常见的线虫寄生虫作为实验对象,将其寄生在果蝇身上。

首先,我们收集了一批健康的果蝇,并将其分为两组。

其中一组作为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另一组则被注射了线虫寄生虫。

我们对两组果蝇进行了长时间观察,并记录了它们的生长状况和寄生虫数量。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统计,我们得出了以下结果:1. 寄生虫数量的变化:在寄生虫注射后的一段时间内,寄生虫数量逐渐增加,但在一定时间后趋于稳定。

与此同时,对照组果蝇无寄生虫存在。

2. 宿主生长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被寄生虫注射的果蝇在生长过程中明显受到了抑制。

它们的体型较小,飞行能力较弱,活动范围也受限。

3. 宿主寿命:被寄生虫注射的果蝇寿命明显缩短。

与对照组相比,其平均寿命减少了30%左右。

4. 繁殖能力:被寄生虫注射的果蝇的繁殖能力也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与对照组相比,其繁殖率降低了40%左右。

绘图分析: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实验结果,我们绘制了以下几幅图表:1. 寄生虫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这幅图表展示了寄生虫数量随时间的增长趋势。

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寄生虫数量在注射后逐渐增加,并在一定时间后趋于平稳。

2. 宿主体重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这幅图表展示了被寄生虫注射的果蝇与对照组果蝇的体重变化趋势。

从图中可以看到,被寄生虫注射的果蝇的体重增长速度明显较慢,且最终体重较轻。

3. 宿主寿命与繁殖能力对比柱状图:这幅图表将对照组果蝇和被寄生虫注射的果蝇的寿命和繁殖能力进行了对比。

从图中可以看到,被寄生虫注射的果蝇的寿命显著减少,且繁殖能力也受到了明显的抑制。

综合分析:通过实验和图表的展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寄生虫对宿主的生长和生活能力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人体寄生虫实验

人体寄生虫实验

人体寄生虫实验1吸虫1.华支睾吸虫(肝吸虫)虫卵形似芝麻淡黄褐色,一段较窄且有盖,卵盖周围的卵壳增厚形成肩峰,另一端有小疣。

卵内含一毛蚴。

最小蠕虫卵。

2.布氏姜片吸虫虫卵呈椭圆形,淡黄色,壳薄而均匀,一端有一不明显的小盖。

卵内含一个卵细胞和约20~40个卵黄细胞。

人体最大的蠕虫卵。

3.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虫卵金黄色,椭圆形,左右多不对称,前端较宽,有扁平卵盖,后端较窄。

卵壳厚薄不匀,后端往往增厚,卵内含1个卵细胞和10多个卵黄细胞。

4.血吸虫虫卵淡黄色,椭圆形,卵壳厚薄均匀,无小盖,卵壳一侧有一逗点状小棘,表面常附有许多宿主组织残留物,卵壳内侧有一薄层的胚膜,内含一成熟的毛蚴,毛蚴和卵壳间常可见到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油滴状毛蚴分泌物。

2绦虫1.曼氏迭宫绦虫虫卵呈椭圆形,两端稍尖,呈浅灰褐色,卵壳较薄,一端有卵盖,内有一个卵细胞和若干卵黄细胞。

2.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绦虫卵:卵壳薄而脆弱,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外面是较厚的胚膜,呈棕黄色,具有放射状的条纹,胚膜内是球形的六钩蚴,有3对小钩。

猪带绦虫孕节子宫分支不整齐,每侧约7~13支猪带绦虫头节有4个吸盘,顶端有能伸缩的顶突,顶突上有25~50个小钩,排列成内外两圈。

成节:卵巢分3叶,即左右两叶和中央小叶囊尾蚴:头节具有顶突和小钩,可寄生人体致囊尾蚴病。

肥胖带绦虫(牛带绦虫)虫卵形态与猪带绦虫相似,光镜下难以区别头节略呈方形,无顶突及小钩牛带绦虫成节:卵巢只分2叶,子宫前端常可见短小的分支孕节:子宫分支较整齐,每侧约15~30支,支端多有分叉囊尾蚴:头节无顶突及小钩,不寄生人体猪带绦虫与牛带绦虫对比:3.微小膜壳绦虫虫卵:圆形或近圆球形,无色透明。

卵壳很薄,其内有透明胚膜,胚膜两端略突起并发出丝状物,弯曲地延伸在卵壳和胚膜之间,胚膜内含有一个六钩蚴。

4.细粒棘球蚴绦虫虫卵光镜下与猪、牛带绦虫相似棘球蚴(即幼虫)圆形囊状体,为单房性囊,由囊壁和囊内含物组成,有的还有子囊和孙囊。

人体寄生虫之线虫篇

人体寄生虫之线虫篇

Dsc01251.jpg
病原生物寄生虫学科教师与03级7、8班同学 进行幼儿蛲虫普查教学实践活动剪影
演播结束, 继续上课。
头间隙 1 :1
尾部
马来丝虫微丝蚴
头间隙 2 :1
鞘 膜
体核排列紧密 重叠不易分清
马来丝虫微丝蚴
体核重叠
鞘膜
尾核(2个)
马来丝虫晚期患者
四 肢 象 皮 肿
马来丝虫下肢象皮肿
正常腿
班氏丝虫重症患者
阴囊象皮肿
上肢象皮肿
下肢象皮肿 慢性溃疡
病原生物寄生虫学科教师与03级7、8班同学 进行幼儿蛲虫普查教学实践活动剪影
人体寄生虫实验教学各论
似蚓蛔线虫(蛔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亚洲钩虫) Ancylostoma duodenalc 美洲板口线虫(美洲钩虫) Necator americanus 毛首鞭形线虫(鞭虫) Trichuris trichiura 蠕形住肠线虫(蛲虫)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班氏吴策线虫(班氏丝虫) Wuchereria bancrofti 马来布鲁线虫(马来丝虫) Brugia malayi 旋毛形线虫
观察虫卵的6个要素:
1. 大小 2. 外型 4 .卵壳 5 .内容物 3. 颜色 6. 其他
显微镜下读片方法
受精蛔虫卵
蛋白质膜
卵细胞
未受精蛔虫卵
蛋白质 膜
折光颗粒
脱 蛔蛋 虫白 卵质 膜
蛔虫成虫自然形态
雌虫
雄虫
蛔虫唇瓣
品字型
驱虫治疗后排出的大量蛔虫
蛔虫性肠梗阻
胆道蛔虫病
蛔虫引起心脏梗塞
鞭虫成虫自然形态(雄虫)
鞭虫成虫自然形态(雌虫)

寄生虫(3)线 虫

寄生虫(3)线   虫

线虫(一)概论线虫属于线形动物门的线虫纲,寄生在人体的线虫主要有:蛔虫、鞭虫、蛲虫、钩虫、粪类圆线虫、旋毛虫和丝虫一、成虫特征1.线形或圆柱形、左右对称、体不分节2.雌雄异体,雌虫一般大于雄虫,雌虫末端较直,雄虫末端向腹面卷曲或膨大成交合伞3.消化道完整,由口孔、口腔、咽管、中肠、直肠和肛门组成。

4、生殖系统呈管状结构:雄虫单管,雌虫双管二、虫卵结构特点外——内:.卵黄膜或受精膜.壳质层.脂层/蛔甙层三、生活史特点1、线虫基本生活史:虫卵——幼虫(经4次蜕皮)——成虫2、生活史类型(1)土源性线虫----发育过程不需要中间宿主,称为直接发育型。

肠道线虫多属此型,如蛔虫、钩虫等。

(2)生物源性线虫---- 发育过程需要中间宿主,称为间接发育型。

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感染期,经口或经皮肤感染人。

组织内寄生线虫多属此型,如旋毛虫、丝虫。

四、临床表现与致病机制1、线虫的种类、寄生数量、发育阶段、寄生部位、虫体的机械和化学性刺激,以及宿主的营养和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

2、幼虫与成虫均致病(二)似引蛔线虫(蛔虫)1. 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

分布广,感染率高;全球13亿人感染,我国感染率为12.72%(04年第二次全国寄生虫调查)。

2.成虫寄生小肠,引起蛔虫病,可致严重并发症.一、形态(一)成虫1. 成虫大小:20~35cm×3~6mm15~31cm×2~4mm2. 头部3. 尾部(二)虫卵受精蛔虫卵蛋白质膜,卵壳,卵细胞,新月形空隙末受精蛔虫卵感染期虫卵二、生活史虫卵(人小肠,随粪便排出到体外)——受精卵(隐蔽、潮湿、温暖、氧充足的泥土,约3周,卵内形成幼虫,蜕皮1次)——感染期虫卵(被人吞食,到小肠,孵出)——幼虫(侵入肠壁、入血,经肺移行(蜕皮2次),到小肠(蜕皮1次))——成虫(寿命:1年)幼虫经肺移行途径小肠(钻进肠壁进入门脉)——肝——心——肺(穿过肺部毛细血管到肺泡,约2周)——支气管——气管——咽(随吞咽)——胃——小肠生活史特点:1.无中间宿主;2.感染阶段:感染期虫卵;3.感染方式:经口感染;4.幼虫需经肺移行5.产卵量巨大致病阶段:幼虫,成虫致病(一)幼虫致病1. 肺蛔虫症(Loeffer’s syndrome)原因: 幼虫对肺组织机械损伤、分泌免疫原性物质引起局部及全身反应。

线虫

线虫

虫卵计数法
痰液涂片查钩蚴
饱和盐水漂浮法
钩蚴培养法
2.免疫学检查
适用范围 常用方法 早期感染、轻度感染、流行
病学调查、多次粪检阴性的疑似患者; 皮内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
验等,但均因特异性低而少有应用。
【流行与防治】
1.流行
世界性分布,我国南方多于北方,多数地区两种钩
虫混合感染。
北方 十二指肠钩虫为主 南方 美洲钩虫为主 流行因素:自然环境条件、粪便管理不当、生活尤 其是劳作方式。
(2)两种钩虫的鉴别: 体态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口囊和齿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交合伞和交合刺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两种钩虫的形态鉴别
鉴别点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体型
附着器官 交合伞 交合刺
“C”形弯曲
两对钩齿 略呈圆形 两刺长鬃状, 末端分开
“S”形弯曲
一对板齿 略呈扁状 两刺合并,末 端呈倒钩状
寄生部位 人的小肠
感染阶段
感染方式
感染期卵
经口感染
幼虫体内移行:
肠壁→静脉→肝→右心→肺→支气管 →气管→会咽→ 胃→小肠
【致病性】
(一)幼虫的致病作用 1.肠黏膜、肝的损害 2.肺的损害和超敏反应 3.异位病变
幼虫寄生于肺部
成虫致病
1.营养不良 2.消化道症状 3.蛔虫性超敏反应 4.并发症
马来丝虫
——淡色库蚊
致倦库蚊
——中华按蚊
嗜人按蚊 易感人群:青壮年及儿童
嗜人按蚊
(三)防治原则
普查普治:海群生(乙胺嗪)药化食盐、
呋喃嘧酮、伊维菌素;晚期病人治疗采用外 科手术、中医中药。 防蚊灭蚊; 加强监测;

寄生虫实验报告.

寄生虫实验报告.

寄生虫学实验报告姓名:李政专业:中医全科学号:120503038实验目的:掌握蛔虫卵·钩虫卵·蛲虫卵·鞭虫卵·微丝蚴·华支睾吸虫卵·布氏姜片虫虫卵·卫氏并吸虫虫卵·日本血吸虫虫卵·结肠阿米巴滋养体··间日疟原虫·绦虫卵的形态特征。

实验内容:观察各种虫卵及蚴虫及成虫形态特征。

实验结果:1.蛔虫卵蛔虫受精卵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成体略带粉红色或微黄色,体表有横纹,雄虫尾部常卷曲,卵分受精卵和非受精卵两种。

前者金黄色,内有球形卵细胞,两极有新月状空隙;后者窄长,内有一团大小不等的粗大折光颗粒。

2.钩虫卵钩虫卵椭圆形,无色透明,大小约(56~76)um×(35~40)um,卵壳薄。

随粪便排出时,卵内已含4~8个卵细胞,卵壳和卵细胞之间有明显的空隙。

若患者便秘或粪便放置过久,卵内细胞可以可分裂为多个,成为桑椹期,甚至发育为幼虫期。

各种钩虫卵在光镜下不易区别。

3.蛲虫卵成虫细小,乳白色,呈线头样。

雌虫大小约为8~13mm×0.3~0.5mm,虫体中部膨大,尾端长直而尖细,常可在新排出的粪便表面见到活动的虫体雄虫较小,大小约为2~5mm×0.1~0.2mm,尾端向腹面卷曲,雄虫在交配后即死亡,一般不易见到。

虫卵无色透明,长椭圆形,两侧不对称,一侧扁平,另一侧稍凸,大小约50~60μm×20~30μm,卵壳较厚,分为三层,由外到内为光滑的蛋白质膜、壳质层及脂层,但光镜下可见内外两层。

刚产出的虫卵内含一蝌蚪期胚胎。

4.鞭虫卵鞭虫成虫1.成虫活时虫体呈淡灰色,外形似马鞭,虫体体表覆以透明而有横纹的角皮。

虫体前3/5细如毛发。

口孔极小,具有2个半月形唇瓣。

在两唇间有一尖刀状口矛。

活动时可自口孔伸出。

烟管微细,前段肌质性,后段腺性,由杆细胞组成的杆状体包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卵壳厚,无色透明,
壳内有一大而圆的卵
细胞,卵细胞与卵壳
之间有半月形间隙。
蛋白质膜 卵壳 卵细胞 间隙
未受精蛔虫卵
长椭圆形,棕黄色, 蛋白质膜与卵壳均较 薄,卵内充满卵黄颗 粒(屈光颗粒)。
蛋白质膜 卵壳
卵黄颗粒
脱蛋白质膜受精蛔虫卵
虫卵无色透明,无 蛋白膜。其它结构 同受精蛔虫卵。
卵壳 卵细胞
(2)鞭虫形态学观察
寄生虫实验一:线虫
(1)蛔虫形态学观察
成虫
长圆柱形,似蚯蚓,活体时呈淡红色或微黄色,固定后乳白色。 体表光滑有细横纹,体两侧各有一条白色侧线。雌虫尾端钝圆, 雄虫尾端向腹面卷曲,有时可见两根伸出的交合刺。
蛔虫头顶部
有三个品字形排列的唇瓣。
受精蛔虫卵

宽椭圆形,棕黄
色,表面常有一层凹
凸不平的蛋白质膜,
透明胶纸法
• 二.自己观察 • 成虫、虫卵
• 三. 实验作业: • 绘制受精和未受精蛔虫卵、蛲虫卵、鞭
虫卵。并注明虫卵的各部分名称和放大倍 数。

精品课件!
蛲虫头部结构
• 头端角皮 膨大,形 成头翼
• 咽管末端 膨大呈球 形,称咽 管球
蛲虫卵
• 55-60×25-30µm;
• 两侧不对称,一则较 平,一则稍凸,柿核 形;
• 无色透明; • 卵壳厚,分三层 • 脂层(内)→ • 壳质层(中)→ • 蛋白质膜(外) • 内含一幼虫。
2.病原学技术
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
成虫
长约3~5厘 米,形似马鞭, 前端3/5细长, 尾部较粗。雌虫 大于雄虫。雄虫 尾端卷曲,雌虫 尾端钝圆。
鞭虫卵
纺锤形,黄褐 色,卵壳厚,两端 各具一个透明的盖 塞(透明栓)。内 含有一个受精的卵 细胞。
透明栓 卵细胞 卵壳
(3) 蛲虫的形态观察 成虫
细小,乳白色,线头状 ♀大,8-13mm,尾直而尖细, 呈现纺锤形。 ♂小,2-5mm,后端向腹部 卷曲,有交合刺一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