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iner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eminer 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Seminar 教学模式引入中国大学课堂教学很多年, 而高中课堂中也有不少学校已经在尝试应用。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法和归纳法,检索了从1999 年到2010年近十年间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全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库36篇文章,尝试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概念、历史发展及课堂模式进行归纳,并梳理其主要观点, 为进一步开展Seminar 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课堂的应用打下基础。
一、Seminar 教学模式的概念
(一)教学模式
Seminar 一词源自拉丁文的“ seminarium ”, 原意为“苗圃”、“发祥地”。后演化为学生为研究某问题而与教师共同讨论的班级。早期的Seminar 是出现在德国大学语言学领域的一种教学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育的发展,Seminar 已被各国高等教育广为借鉴, 其概念与内涵早已发生了变化, 对于Seminar 的概念界定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
马启民将Seminar 界定为一种教学范式, 认为Seminar 有着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具有规范性和内在规定性。在此意义
上,Seminar 不仅仅是一种常规性的学习讨论会, 联系它的教学过程分析,Seminar 是一个内涵丰富、功能独到的教学范
式。万秦华将Seminar 看作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 是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教学方法的集合。沈文捷将Seminar 是一种教学法, 是学生为研究某问题而与教师共同讨论的一种学术交流形式, 结构上由教师的概要式讲述和专题研究两大部分组成。
教学范式、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一组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范式是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 是看待
研究对象的方式和视角” ,模式则是具体的策略体系, 范式决定模式。教学方法是组成一个完整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 教学方法的结构较为简单、具体、直接, 而教学模式的结构则是一个有序的、稳定的、可操作性的多环节有机结合体。综上所述
, 教学范式最为宏观, 教学模式次之, 而教学方法就是在微观和具体层面上师生加工知识共同使用的手段。
笔者的研究出发点就是关注在高中物理习题复习课中如何应用Seminar 。因此,本研究将Seminar 界定为教学模式。
(二)Seminar 教学模式的概念内涵与界定
Seminar 一词在我国有多种译法, 作为一种教学形
式,Seminar被译为“研讨课”,作为一种研究机构,Seminar被译作“研讨班”。费孝通先生在其《留英记》中, 将Seminar 译为“席明纳”。――研究者们在轻松平等的学术氛围中
“席”地而座, 大家围成一圈, 自由自在地针对某个话题进行讨论, 通过对话使大家对问题的理解更“明”晰, 最终能够在自己的思想中又“纳”入了新的知识。“席明纳简单的可以译作讨论会, 但是讨论会这个名称还传达不出它的精神,所以用这个音译的名词。”
学者李均也主张采用音泽来标识新研讨课, 他认为, “德国大学的Seminar 尽管类似于我国的讨论课, 但实际上却具
有教学和科研的双重职能,是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一种有效形式, 故对之采用音译‘习明纳'比较合适。”
笔者认为习明纳作为教学与科研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既是
师生进行学术交流和学术创新的一种科研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习明纳将教学与科研有机地整合, 使其同时承担了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由此, 习明纳较研讨课、研讨班有更深广的内涵,故将Seminar 音译为“习明纳”是一种比较恰当的处理方式。本文对习明纳的定义是: 习明纳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在课堂上共同探讨某些知识点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围绕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点组织教学,教师提供与知识点相关的典型例题, 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开展研究,运用实验、调查以及文献资料的分析与综合等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将研究结果写出书面报告, 并在课上做主题发言,老师就所研究的问题组织全班学生参与讨论, 从而培养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
教学组织形式,最终由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相关知识点的结论。
二、Seminar 教学模式的历史及实施现状国内外学者对
“习明纳”的研究视角主要有以下五个:
第一个视角是探究“习明纳”的历史渊源。
习明那起源于近代德国。1737年, 德国哥廷根大学创办哲学“习明纳” , 第一个将其引入大学教学之中, 成为“习明纳”应用于大学教育的发端。但是, 此时的“习明纳”教学模式并不完善, 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习明纳”。今天许多欧美大学普遍采用的“习明纳” , 实际上产生于19 世纪初的柏林大学。19 世纪后半叶, 由于德国政府的承认和资助, 使“习明纳”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研究在大学的发展, “习明纳”模式也日益正规, 并随着德国学术的闻名在西方国家传播开来, 经过不断改造, 现已在世上大多数国家广泛采用。习明纳体现洪堡的三个思想: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独创精神与学术自由相统一以及协作思想。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中, “习明纳”教学法并没有统一的模式, 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结构模式并体现着各自独特的实践价值。关于“习明纳”教学的理论研究也越来越多, 形成了各种具
体实施方案。虽然“习明纳”教学法的形式多样, 但其核心是充
分挖掘课程参与者(学生和教师两个方)的学理潜能, 最大
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 从而深化对某一主题的认识, 实现学术交流的最佳效果, 真正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 日学日进”的教育目的。整个教学过程不是单向传授而是多向互动, 不是教师主导而是学生主导, 符合研究的动态过程。
第二个视角是分析“习明纳”的教学模式。
习明纳的教学模式是: 教师宣布讨论的的主题和要求; 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开展研究; 学生汇报自己或小组得研究成果教师就汇报的内容组织讨论;教师总结与点评讨论; 教师在学期末对学生做出评定。在课程结构上, 习明纳通常具有“讲授一研讨”二元结构模式或者是“讲授―自学一研讨”三元结构模式; 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 倡导在生长中获得个性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课程内容的获取上, 倡导在探究过程中理解知识和获取经验;在课程实施上, 倡导建立学习共同体实现多主体交流与协作。
第三个视角是阐述“习明纳”的特征。
第一, 民主性。Seminar 完全建立在自由、民主的教学方式上, 淡化老师的话语霸权,经过认真准备的学生往往敢于挑战老师的权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沟通和学术讨论, 形成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正是这个民主的土壤使得学生逐步养成了强烈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形成自己对学科的独到见解。第二, 互动性。主要体现在师生间、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