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观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定位思考
法律的力量与社会和谐
法律的力量与社会和谐作为一种治理手段和社会规范,法律在维护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法律的力量体现在它对社会秩序的规范、对个人行为的制约以及对公正与正义的追求上。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法律对社会和谐的贡献。
首先,法律通过对社会秩序的规范来维护社会和谐。
没有规范,社会就会陷入混乱与无序,人们的生活将难以维持。
法律设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个人和群体的行为,保证了基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例如,在道路交通方面,交通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有力地规范了车辆和行人的行为,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维护了社会的安宁。
又如,在商业领域,商法和合同法的实施,有效地维护了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因此,法律的规范性为社会提供了有序、稳定的环境,有力地调和了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护了社会和谐。
其次,法律通过对个人行为的制约来促进社会和谐。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社会中,我们的个人行为会影响到他人的利益和权益。
法律通过对个人行为进行规范,强调公共利益的重要性,有效地制约了个人的行为。
例如,违法者将承担法律的制裁,从而降低了违法犯罪的发生率。
此外,法律的制约还通过惩罚性赔偿等手段来保护受害者的权益,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同时,法律也通过确立合理的权力范围和行使方式,防止滥用权力,保护公民的个人权利,维护了社会的平等和公正。
因此,法律的制约性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法律的力量还体现在对公正与正义的追求上。
法律的使命就是为人民服务,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律师等法律从业人员通过适用法律、公正裁决等方式,维护了社会的公正与正义。
尽管法律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但它努力保持公平、公正,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救济,弥补社会的不平等问题。
例如,在保障劳动者权益方面,劳动法的实施为工人提供了相应的保护,保障了工人的基本权益,促进了劳资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法律通过追求公正和正义来调和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为社会带来公平和谐的氛围。
论法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论法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和谐社会需要人们真诚地交流和沟通。
现代社会中,人们已经摆脱了盲从心理,开始普遍依靠自己的理性思考来解决问题。
这就需要人们在文明的政治机制中通过行使话语权来参与政治事务,需要建立和完善民主政治制度。
因此,只有积极推动法治国家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建立和谐社会。
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构建法治化的社会。
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利益追求,这种差异在丰富社会生活内容的同时,也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而法治为控制无序与混乱不仅提供了一系列的法律规范来协调、支配和控制人们的行为,并设定了独立的司法机构、仲裁机构,由其运用特定的法律规则解决纠纷,并且裁判的效力是由国家强制力作保障的。
没有法治,就不可能有文明的政治,也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
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保障。
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摘要: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在调节社会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着深远影响。
关键词:社会主义法律法律作用和谐社会一、法律的作用及社会主义法律的社会作用法律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调节手段或工具,其作用是指法律对社会发生影响的体现。
一般将法律的作用的分为法律的规范作用和法律的社会作用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法律的规范作用是指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诉人们可以怎样行为,必须怎样行为,不许怎样行为,从而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标准和模式,是人们按法律规范要求行事。
法律的社会作用是指法律在调节社会关系方面的作用。
法律的社会作用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方面,即维护统治阶级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的社会作用,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确认和维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和保障经济体制改革,规范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
(2)确认和保障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规范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推动维护和发展公民的各项权利。
(3)确认和维护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新人。
二、有关和谐社会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始终不断追求的社会理想。
孔子曾经说过:“和为贵”,孟子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两千多年来,不同时期的人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对理想社会的要求,反映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法律意义上的社会和谐
【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法律意义上的社会和谐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和谐社会?社会如何得以和谐?不同的学者以及不同的学科可能会有不同角度的回答。
作为一名法学工作者,笔者从法学方面对此问题作点思考。
和谐原本是指一种事物之间搭配合理与匀称的关系。
社会和谐则是指一定时期各种社会因素之间的协调状态。
而所谓法律上的和谐,则是指构成社会的所有主体在法律框架下为了共同利益和各自利益所构建的一种平等、互助、互惠的稳定关系以及在关系变动时的相安无事。
就是说法律上的和谐是在承认主体之间差异的基础上,借助理性和制度,通过权利的实现而构建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是主体之间在权利面前的不同而和。
也就是说法律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必定是一个充满公平与正义的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这不仅阐明了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而且强调了如何从制度层面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
从法学角度来看,要实现社会和谐,必须处理好政府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以及个体与自然三种关系,必须具备几个基本前提:【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主体的平等和自由。
社会主体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各种差异,如性别、职业、贫富等等,但其人格上又都是平等的,意志上都是自由的,因而不存在高下之分。
没有主体之间的平等,任何关系的建构都不可能出于自愿、出于理性,也都无法维系长久。
因而,全社会所有主体的平等与自由,而非部分主体的平等和自由,是实现法律意义上社会和谐的首要前提。
以实现权利为主要内容。
人际关系的核心是权利,承认权利、重视权利无疑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法律意义上的社会和谐为所有主体权利的实现提供了最大的空间。
建设和谐社会的法律思考与实践
建设和谐社会的法律思考与实践如何建设和谐社会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而要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法律的思考和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从法律的角度深入探讨如何建设和谐社会,并提出一些实践的思考。
要建设和谐社会,法律的思考是必不可少的。
法律是社会的规范和准则,其作用是维持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权益,促使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法律思考首先要解决的是法治与法家之间的关系。
法治是依法治国,坚持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裁判;而法家则是要注重法律的灵活运用,不能过于拘泥于法治的硬性条文。
因此,法律的思考要通过合理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将法治与法家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法律的灵活运用与公正裁判。
其次,法律思考还要解决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问题。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保障社会公平和正义。
法律通过规范和制度的形式,保障公民的平等权利,维护社会公平。
而正义则是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修正和调整,通过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消除社会上的不公正现象。
因此,法律的思考要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问题,通过完善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建立公正的法律体系,保障人们的平等权益。
此外,法律思考还要解决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法律是道德的最低底线,道德是法律的最高追求。
法律通过制定行为规范和法律准则,保障社会秩序和公民的权益。
而道德则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是人们自觉遵守的准则。
因此,法律的思考要通过加强法律与道德的教育和宣传,形成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的关系,增强人们对法律的自觉遵守和道德的自觉维护。
在法律思考的基础上,需要有法律实践的支持和推动。
通过法律实践,才能将法律思考付诸实际,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
法律实践主要包括法律宣传教育、法律执法和司法实践等方面。
首先,法律宣传教育是培养公民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的重要途径。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公民了解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增强对法律的认同感和遵守意识。
只有公民有了法律意识,才能自觉履行法律义务,保障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建构和谐社会的法律理念
建构和谐社会的法律理念建构和谐社会的法律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立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每个国家都在不断追求的目标之一。
而在法制建设方面,法律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因此,建构和谐社会的法律理念尤为重要。
本文将结合现实情况,从法律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建构和谐社会的法律理念。
一、维护公正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法律应该保障人民的权益,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因为缺乏保障和规则,弱势群体的利益往往受到侵害。
为了维护公正,法律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公正体系,对所有人平等地实行法律,减少不公平的现象。
例如,在刑事诉讼方面,法律应该保障被告权利,确保未被证实有罪的人不受冤枉;在民事诉讼方面,应该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力度,防止其利益受到侵害。
二、重视法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一个民主法制完善的国家,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关键。
法治不仅体现在法律的严格执行,更体现在社会成员自觉遵守法律。
只有在法律的指导下,社会才能保持稳定,得到持续且稳定的进步。
在法律建设方面,应该加强对法律权威的维护,提高法律的透明度和完整性,减少法律漏洞,帮助人们更好地遵纪守法。
同时,法律与公众教育相结合,提高公众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增加公众对法律的信任和尊重。
三、强调自由平等和谐社会一定是自由平等的社会。
法律应该强调人民的自由和平等,保障人民的基本人权。
同时,现代社会也发展出一系列不同的生产、生活、发展方式,法律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制定更加自由与平等的法律规范和政策。
例如,在劳动合同、身份权利、婚姻法以及妇女儿童等方面,制定的法规应该更加平等和自由,以便珍视人民的基本权利。
四、加强公共服务与和谐社会紧密相连的就是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是社会保障的一种重要途径之一。
在法律方面,应该加强对公共服务的管理,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资源的投入。
同时,法律也应该鼓励和支持社会对公共服务的积极参与,建立公共服务基金和机构,助力发展和谐社会。
尊重法律,共创和谐
尊重法律,共创和谐法律,作为社会规范,具有无可争议的重要性。
它是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基石。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在法律的尊重问题上存在困惑。
一方面,人们普遍认同法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不尊重法律的现象仍然存在。
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尊重法律,以此为基础,共同创造和谐。
首先,尊重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法律是保障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无论是民事、刑事还是行政法律,它们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
如果人们不尊重法律,那么社会的秩序就会受到破坏,各种违法行为就会层出不穷。
而尊重法律则意味着遵守规则,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其次,尊重法律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律,这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
只有当每个人都遵守法律时,社会才能正常运转。
而那些无视法律的人,不仅会破坏社会的和谐,还会对他人造成伤害。
因此,尊重法律不仅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也是我们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再次,尊重法律有助于促进公正和公平。
法律的制定是为了维护公正和公平,如果人们不尊重法律,那么法律的公正和公平就会受到质疑。
而尊重法律则意味着相信法律的公正和公平,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尊重法律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法律的尊重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只有当每个人都尊重法律时,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
因此,尊重法律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共同创造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尊重法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法治教育。
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强法治教育,使人们认识到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同时,也要让人们了解法律的内涵和意义,使人们真正理解法律的公正和公平。
其次,加强执法力度。
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确保法律的公正和公平得到体现。
同时也要提高执法的效率和质量,让违法者得到应有的惩罚。
共同维护法治共建和谐社会
共同维护法治共建和谐社会在当今社会,法治和社会和谐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作为公民的我们,有责任共同维护法治和共建和谐社会。
下面将从加强法治建设、提高法律意识、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共同参与维护法治和共建和谐社会。
一、加强法治建设法治是现代社会的核心和保障,只有加强法治建设,才能确保社会秩序的良好运行。
国家在推进法治建设的同时,我们作为公民也应积极参与其中。
首先,我们要尊重法律权威,履行法律的责任和义务。
不管是个人还是组织,都要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遵守法律的底线。
遵纪守法,不违法乱纪,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
其次,我们要积极参与公民议事,行使公民的权利。
公民议事是一种民主参与方式,通过民主选举、社会监督等形式,让公民参与政治决策,共同管理国家事务。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决策的科学合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提高法律意识提高法律意识是每个公民的基本素质,也是共同维护法治和共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要提高法律意识,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要宣传普法知识,加强法律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途径,如宣传栏、媒体报道、社区讲座等方式,推广法律知识,普及法治观念,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素养。
其次,我们要加强法律援助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建立健全法律援助网络,为无法支付法律费用的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诉讼代理等服务,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平正义。
三、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法治共建的重要目标,也是人民共同追求的美好生活。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首先,要建设法治社会。
法治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只有通过法律手段来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加强依法治国,坚持依法行政,健全法制机制,严惩犯罪行为,推动社会的法治化进程。
其次,要加强社会公平正义建设。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只有实现各个方面的公平正义,才能减少社会矛盾与冲突,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最后,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更重要的是法律
构建和谐社会更重要的是法律法律和道德都是一种规范体系,对社会风气的改善都起重要作用。
但我方主张以法为主,辅之以德,因为法律比道德能更有效、更灵活地改善社会风气。
首先,法律具有权威性。
改善社会风气需要一套权威性的行为准则。
法律由国家制定颁布,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法律规范是最高的行为规范,而道德规范不能凌驾于其上。
“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是非观念的形形色色,判别标准的五花八门,若没有一套统一的权威规则,如何作到协调一致和井然有序?如果每个司机都是“我酷,我就爱这样开!”,对方辩友你还敢上街吗?构建和谐社社会更重要是法律。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说,那些由于对别人有损害而对自己有利就是不正义,而正义,就是限制那些人损害别人对自己有利的人于是人们订立契约和法律,把遵纪守法叫做正义。
而《理想国》就讲的是怎样建立理想社会,连西方哲学先驱都告诉我们法律是建立理想社会的前提,怎么能把道德放在前面呢?道德与法律,一个是自我限制,一个是强制限制。
如果给一个普通人上帝的权利,即无所不能的权利,你能保证他不去作恶?特别是这个人发现一个做不正义以此得到很大的利益,谁能保证他不去做恶?请问对方辩友一个问题:如果你的电脑被偷了,你会去报案还是等窃贼良心发现把电脑送回来?道德: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其次,法律具有强制实效性。
这是法律和道德同为规则,彼此效力却不同的根本所在问:一定和能有什么区别?一定是指百分百,能是指可以,是对一件事物的期望值.我方是说理性的欲望.人是有欲望的,但一个正常人的欲望是理性的. 一个有精神病的人他说他是上帝,这也是他的欲望,你能说这是正常的欲望吗?不是正常的,所以我们说他是有病的啊。
约束网络不文明行为法律更重要如果道德规则仍旧存在,但与此相适应的法律改变或者废止,那么这些道德规则在人类内心深处将会变的薄弱起来,甚至“堕落”到全无的地步。
法律与社会和谐
法律与社会和谐法律是社会秩序的保障,它起着维护社会稳定、公正公平的作用。
而社会和谐是指社会各方面力量之间相互关系协调、人民群众生活幸福安康的状态。
法律与社会和谐密切相关,只有法律的适用合理公正,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一,法律对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法律是社会管理和治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它能够规范公民行为,调节社会关系,保护人民权益。
有了法律的约束,社会秩序才能有序,人们的权益才能得到保护,社会关系才能和谐稳定。
例如,交通法规的实施能够维护交通秩序,确保道路畅通,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的出行安全。
而劳动法律的落实,则能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促进劳资双方的和谐关系。
第二,法律与社会和谐的互动关系。
法律是社会和谐的保障,而社会和谐的状态也反过来影响着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只有深入了解和研究社会现象,了解社会的需求和矛盾,才能制定出更加合理、公正的法律规定,从而推动社会和谐的发展。
例如,在我国法律制定过程中,政府会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使法律的制定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更好地维护社会和谐。
第三,法律教育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法律教育是培养公民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规范人们言行的重要途径。
通过法律教育,人们能够正确理解和遵守法律,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增强公民的法律素养。
这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减少犯罪率,提升公民的道德和法治意识。
因此,加强法律教育,在全社会倡导法治精神,共同维护社会和谐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法律创新对社会和谐的推动。
社会不断发展,法律也要不断与时俱进,实现创新和完善。
通过法律创新,能够更好地解决新出现的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和谐。
例如,我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不断完善,逐步提高了劳动者的权益保护,促进了劳资关系的和谐发展。
另外,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网络法律、电子商务法等新兴法律的出台,为社会互联网时代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总之,法律与社会和谐两者相辅相成。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保障,而和谐的社会状态也会促进法律的创新和完善。
和谐社会建设的法理思考
和谐社会建设的法理思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重要特征,是党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
民主法治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和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制度保障。
围绕法治与和谐社会建设,我国法学理论界与实务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具有普遍性、目标性和指导性。
和谐社会既是事物属性的本质特征,又是文明进步的基本条件;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又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必要的社会条件;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其实现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状况和条件密不可分。
有学者提出,和谐与平衡相对应。
国家与社会是二元的协调,国家权力与公众权利之间需要平衡和协调。
和谐不能无视社会的差别和矛盾,应承认社会存在利益差别。
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公平、正义基础上的,不能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来实现。
和谐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要达到和谐必然要经历矛盾、斗争的过程。
有学者深入阐发了法的和谐价值,认为法的适用目的之一是完善社会正义,及时的正义才能为大众接受。
法协调双方的矛盾,充分考虑双方的利益,并努力消除矛盾。
也有观点认为,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社会。
伴随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法治建设的繁荣昌明,公民权益的日渐保障,和谐社会将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法学研究者应当深究和谐社会的法律基础,赋予其深邃的内涵、获取其预期的价值、洞察其隐匿的缺漏、规制其牵涉的行为、诱导其未来的走向。
有学者分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以人为本”的法治精神,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既体现为相对静态的存在,又体现为动态的、辩证的过程;渗透着以物质文明发展为前提条件的“以人为本”精神,存在能够有效平衡或解决社会各种矛盾与冲突的多元机制,存在着以“民主与法治”为制度核心的生机勃勃的社会环境。
当下亟待重构“以人为本”的法治观念、立法精神和执法司法理念。
法律视角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解读
政体 中各个 部分 或要 素 愈 是融 洽 , 个 政体 就 愈 能 这
持 久 。2 而社 会要 和 谐 , 必 须 有 良好 秩 序 ; 有 l1 f 则 要
良好 秩序 , 就必 须有完 善 的规 则 , 就是 制度 。制度 也
恰好 起 到一个 平衡 的作 用 。诚如 学 者 所言 , 度 是 制 稳定 的 、 珍重 的和 周期 性 发生 的行 为模 式 , _ 而 受 _l 3 制 度 化 是 组 织 与 程 序 获 得 价 值 与 稳 定 性 的 过 程 。 制度作 为一种 存 在 的既定 规 则 , 可用 权 利 义 务 的形式来 划定 不 同主 体 的基 本 关 系 , 建 立 基本 并
作者简介 : 胡晓玲( 99一) 女 , 17 , 山西大同人 , 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讲 师, 法学硕士 , 主要从事法理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研究 。
第1 期
胡晓玲 : 法律视 角对构建和谐社会 的解 读
15 2
便是社 会秩 序 。8 美 国法哲 学 家博 登 海 默 说 : [ 如果 在一个 国家的 司法 中甚 至连 最低 限度 的有序 规则性 也没 有 , 么 最 好 还 是 避 免 使 用 “ 律 ”这 一 术 那 法 语 。q 博 氏还认 为在 一个健 全 的法律 制 度 中 , 序 _l 2 。 秩
的秩 序 。
收稿 日期 :0 90 —7 20 -7 1
秩序 , 论是 我们 生命 伊 始的混沌 状态 中所发现 的 , 无
或是 我们所 要致 力 于促 成 的 , 可 从法 律 引 申 出它 都 们 的名 称 。8 就是说 , _ 也 在秩 序 问题上 , 不存 在法 是
否服务 于秩 序的 问题 , 存 在 的问题 是 法 如何 的服 所 务于秩 序 的问题 。所 以与法 永 相伴 随 的 进步 价值 ,
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思考
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思考蔡鸿铭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涉及不同的学科和领域,有着不同的建构方式或实现途径,文章旨在探讨法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法治自身的体系完善对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
和谐社会是不能没有法治的;法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可能性在于,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追求的秩序井然、公平正义、权利保障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
法治自身体系的完善建构能极大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
关键词:和谐社会;法治;法律体系一、“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在我国,“和谐社会”理念的提炼是一个逐步丰富的过程。
在党的十六大上,社会和谐作为小康社会的一个内容而提出。
而到了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五个“统筹”,贯穿其中的就是要努力实现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和谐。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更加明确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并要求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但是究竟什么是和谐社会,对此,2005年2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可见,和谐社会的内涵非常丰富。
然而,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构建或实现和谐社会?我们以为,法治的方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主要方式,文章的目的就在于阐明法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法治体系自身的完善对于和谐社会的架构作用。
二、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法治历史是一面镜子。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以历史的资源为资治之鉴,可以知利弊得失,兴衰存亡之道。
和谐社会理念的正式提出和全面阐释虽然是时代话题,但实际上,追求安宁有序、富足安康,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却一直是古今中外人类共同追求的梦想。
2024年构建和谐社会心得范本
2024年构建和谐社会心得范本(____字)引言: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我对构建和谐社会充满了热忱和期待。
2024年,我们正处于快速变革的时代,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和机遇。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和奉献,以下是我对于2024年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加强法治意识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是法治,只有通过法律的保障和执行,才能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加强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参与到法治建设中,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024年,我将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同时也积极参与公益法律服务,为他人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
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2024年,我将积极参与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行动中。
首先,我将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关注贫困地区的发展,通过捐款、志愿者等方式,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
其次,我将关注教育公平问题,积极参与到教育公益活动中,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另外,我也将关注环保问题,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之一。
2024年,我将积极参与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
首先,我将严守职业道德,诚实守信,不搞虚假宣传,不传播谣言,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其次,我将提高自己的信用水平,积极履行个人承诺,维护社会的诚信环境。
另外,我也将关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进展,积极参与到个人信用记录的管理中,通过良好的信用记录为自己和他人提供信用支持。
四、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良好的社会风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之一。
2024年,我将以身作则,培养和践行良好的社会风气。
首先,我将厚德载物,宽容待人,心怀善意,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其次,我将注重素质教育,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另外,我也将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传播正能量,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学法懂法守法,共创和谐社会
学法懂法守法,共创和谐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的作用愈来愈重要,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愈来愈密切。
作为中学生,我们需要对法律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
首先,学习法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法律问题,如合同纠纷、交通事故、侵权行为等。
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法律知识,就很难维护自己的权益。
通过学习法律,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了解法律程序和法律规定,从而在遇到法律问题时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
其次,学习法律能够提高我们的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
通过学习法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法治的意义和价值,增强自己的法治意识,从而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
此外,学习法律还能够促进我们的人格发展。
学习法律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社会规则和价值观念,还能够培养我们的责任感、公正意识和诚信品质。
这些品质是我们成为合格公民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未来走向社会的重要保障。
那么,我们该如何学习法律呢?首先,我们可以从课堂上学习法律。
政治课、历史课等课程中会涉及到一些法律知识,我们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积极思考。
其次,我们可以阅读相关的法律书籍、报刊等,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参加一些法律讲座、模拟法庭等活动来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
当然,学习法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
我们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比如,在遇到合同纠纷时,我们可以运用所学的合同法知识来解决问题;在遇到侵权行为时,我们可以运用所学的侵权责任法知识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除了学习法律外,我们还要懂得如何遵守法律。
遵守法律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不做违法之事。
建立和谐社会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建立和谐社会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各国共同的目标。
而法律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实现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从法律的制定、法律的执行以及法律的调整三个方面,探讨建立和谐社会中法律的具体作用。
一、法律的制定法律的制定是社会治理的基础。
建立和谐社会的法律必须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同时要符合国情、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法律的规范,能够使人们的权益得到保障,从而增强社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比如,各国都有劳动法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使劳动者在工作中享受到应有的权益和待遇,从而形成和谐的劳动关系。
二、法律的执行法律的制定只是第一步,能否得到有效执行才是关键。
法律的执行需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切实有效地执行法律,才能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人民的合法权益。
例如,在打击犯罪方面,警察、检察院、法院等执法机构通过依法严厉打击犯罪行为,维护社会治安,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法律的调整社会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整体,法律也需要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订。
法律的调整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治理的需要,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比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各国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来规范互联网使用,保障网络环境的安全和良好发展,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合法权益。
总结起来,建立和谐社会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体现在法律的制定、执行和调整三个方面。
通过合理制定的法律可以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而有效执行法律则是保障法律权威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同时,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进行法律的调整和修订,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治理的需要,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只有在法治的基础上,社会才能更好地实现稳定繁荣,人民才能享受到安宁和幸福的生活。
对我国推进法制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设想和建议
对我国推进法制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设想和建议第一篇:对我国推进法制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设想和建议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贯彻法治原则,涉及到很多具体的问题。
我认为,充分重视并实质性地推进以下几个方面乃是当务之急。
转变执政方式,实现依法执政。
在贯彻依法治国方略中,应当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理念。
依法执政就是要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重要环节;坚持依法治国,引领立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个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同时,还应当调整党的执政方式,从“直接对公众发号施令”、“直接管理国家”转变为“把执政党的政治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上升为法律,实行依法执政。
同时,党应当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遵守和执行法律,在法律的范围内实施对国家事务的领导。
还应当正确处理好党和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使党的领导法治化,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1治保证。
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是一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历史,伴随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梦想。
现代化,及至今天到未来的某一个阶段,都将是中国社会的重要实践内容和发展方向。
提出和谐社会的目标,进行和谐社会的实践,实质都是这个现代化事业和进程的一个阶段。
法治是从西方引进的现代法律制度和法治理念,并不是从中国传统社会内部发展出来的,是一种文化移植的产物,最初甚至是一种迫不得己的选择,但在最初的动因消失后,中国并未回到传统的法制中去,而是沿着法治之路艰难地走了下去。
经过一百多年社会与法律发展方面成功与失败的实践,在当代中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载入宪法,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和治国目标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法治观念已深入人心,成为公众新的追求。
同现代化最终成为中国面对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一种自我选择一样,法治同这种现代化的目标相联系,同样成为中国社会和公众的一种自我选择,成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一部分。
强法治,促进和谐——论法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强法治,促进和谐——论法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张文显【内容提要】和谐是一个古老而又经久不衰的跨学科概念,具有美学本源、哲学基础、社会科学基础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及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在和谐社会的全部内涵和基本特征中具有统揽全局、支撑全局的作用。
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围绕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与世界的和谐这四个方面发挥法律的引导和维护作用。
和谐社会的法制保障包括立法保障、执法保障、司法保障和守法保障四个方面。
【关键词】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治[Abstract]Harmony is an old and unfailing interdisciplinary concept with aesthetic fountain, philosophicalbase, social science groundwork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socialistic harmnious society is the society ofdemocracy, rule of law, justice, fairness, credit, humanity, vigorousness, stableness, orderliness and which getson well with the nature. Democracy and rule of law make the essence and core of the whole connotation and basicattributes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 Rule of law is the most important mechanism to construct the harmonious society. In building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he harmony among individuals, the harmony between individualand society,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harmony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 are the four main dimensions that law should try to guide and protect. The approaches of the legal protection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includes legislation, law-executing, judicature andlaw-abiding.[Key Words]harmony; socialistic harmonious society; the rule of law一、和谐与和谐社会(一)如何理解和谐“和谐”是一个非常古老而又经久不衰的概念,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也是当前最流行、最时髦的概念。
律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定位思考
律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定位思考摘; 要: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律师作为维护公平正义、促进民主法制、保持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律师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独特的功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更好的发挥律师的职能作用?律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该如何给自己一个适当的角色定位?笔者以一名执业律师的视角提出一些浮浅的观点和看法,以期抛砖引玉,期望能够为中国律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律师; 和谐社会; 定位律师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其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
律师职业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律师是要将法律及其法律文化的精神转换成为国家、为社会、为当事人服务的技能,而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或者纯学术的研究上,这是律师区别于法学学者的地方,律师所担负的职责是要在法律和法律精神与实际生活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因此,如何设计与设计何种律师定位,来面对现今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律师的职能作用,是一个需要律师认真思考的重要的课题。
笔者以从事律师执业十五年所回馈的感受、感知,认为律师应当从以下定位来确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方向。
;; 一、做一名政治型的律师正如江平教授所言,律师成为政治家并不是每一个或者大多数律师的愿望,律师能够成为政治家的也只能是极少数,但是成为政治家型的律师,却是每一个律师都能做到的。
江平教授所称的政治家型律师,是指律师在执业过程中,始终具有一种政治家的素质,对于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从业务角度去进行分析、思考和解决,而是要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判断力,在律师的执业活动中能够关心社情民意,关心国家大事,并根据自身执业的特点从法律上提出解决的办法。
律师参与政治不仅可以通过律师以某种特定的身份来实现,更多情况下是律师在其日常的执业工作中去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观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定位思考摘要:法律观念是人们对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比较自觉、比较稳定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的要求和态度以及对人们某些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想实现社会主义的和谐,就必须依靠法治,依靠现代化的法律观念从立法、执法、司法等多方面来协调社会主体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从而达到和谐。
关键词:法律观念;法律观念现代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治一、法律观念现代化的含义与我国当今法律观念的现状(一)法律观念现代化的含义法律观念的现代化,本质上就是要建立一套与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适应的并由现代化了的人所主动接受的动态法律观念价值体系。
也就是说,法律观念适应本国现实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并与世界的大趋势相接轨。
(二)当今法律观念的现状11错误的法律观念的类型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在法律观念的更新上存在一定问题。
我国目前法律观念的现状虽照比以往有了较大改善,但社会上很多事情仍清楚地表明法律观念并没有十分深入人心。
总结一下,我国现存六种错误的法律观念: ( 1)畏惧型的法律观念。
人们对法的理解往往偏于惩罚他人,疏于自我保护。
大多数人认为只要自己不犯法足矣,法律与自己无关。
特别是刑法观念在我国的发展远远胜于宪法观念和民法观念。
因此,人们总觉得法律就是给那些犯罪的人制定的,一旦涉及自身问题,往往维权意识不强。
这便是畏惧型法律观念。
(2 )温情型的法律观念。
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靠法律解决,而是靠人情。
举个小例子,亲朋好友之间借钱,很少有按照民法和合同法来签定借款合同的,人们认为那样作会伤害彼此的“感情”,甚至连个借条都没有,只是口头协议。
然而真的闹上法庭,由于没有借条给法院的调查取证工作也带来了麻烦。
这种中国式的温情往往掩盖了人们应有的法律观念。
(3)逃避型的法律观念。
秉承中国的传统的“和为贵,忍为高”思想,人们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数事情喜欢私了解决,常常采取息事宁人的做法(这里不包括正常的法院调解) 。
有的人宁愿吃亏,也不愿拿起法律武器,这就是中国人的“厌诉”观念。
(4)无知型的法律观念。
一些人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在头脑中无法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
通常表现为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法的,实质却违法甚至犯罪,也就是刑法学理论上法律认识错误中的假想的不犯罪。
( 5)侥幸型的法律观念。
这种观念多存在于经济案件和贪污腐败案件中,有些人利用自己掌握的一点法律知识钻法律的空子,一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手中的职权来谋取私利,以为可以逃避法律的惩罚,这实际上都是对法律报有的侥幸心理在作祟。
(6)藐视型的法律观念。
最要说明的就是这种法律观念,犯罪分子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触犯法律,但却寻求金钱和权力的保护,利用地方保护主义,称霸一方,从根本上无视法律的存在,带有黑社会性质的集团组织是持有这种法律观念的典型代表。
21形成现状的原因以上现状的形成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具体分析有以下三点: ( 1)传统法律观念的影响。
中国传统法律观念的核心是权力本位,实质就是人治的体现,它主张权力大于法律,法律服从于权力。
在以皇权至上为特征的权力本位的价值体系中,法律被置于次要的地位,当权力与法律出现冲突时,最终的胜利者总是绝对的专制权力。
特别是汉唐时代把儒家思想和法礼、刑德熔为一炉,使中国封建法制成为所谓“国法,天理,人情”的融合体,形成了中华法系的一个特点。
这种“人治”在儒家思想的保护下,法律成为了封建统治者愚民的工具。
这种权力本位的传统法律观念,深深地影响着现代人,现代人也大多成为了“亚法律人”。
[ 1 ]人们在权力和法律的面前总会有权力高于法律的认识,从而对法律缺乏信心,更不会自觉地寻找法律保护。
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无端侵害时,宁可委曲求全,也不愿走向法庭。
这种法律传统导致了中国人“厌诉”的心理和观念的形成。
[ 2 ]这种传统法律观念给中国的法律观念现代化建设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这就形成畏惧型、温情型和逃避型法律观念。
( 2)经济欠发达,普法不深入。
在我国经济不发达地区,很多人头脑中对法律根本没有概念。
特别是交通和通讯以及教育事业的落后,使得这些地区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所以人们遇到事情常常靠道德或者是尊长的决定来解决。
加之普法工作不能及时深入地开展,人们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表现出无知和愚昧。
这就形成了无知型的法律观念。
( 3)立法不完善,执法不严格,司法不公正,监督不透明。
多数经济案件和高科技犯罪的发生,其原因是我国在这方面立法不完善,甚至是真空地带,给一些人留下可乘之机。
他们通常都是有一定法律知识的人,利用“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抱着侥幸心理来钻法律空子。
一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也与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集团相互勾结,进行权钱交易,充当其保护伞,因此出现了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现象。
监督体制不透明和力度不大也使得他们在合法外衣的保护下肆意玩弄手中的权力来为非法大开绿灯,这便是侥幸型和藐视型法律观念形成的原因。
这些法律观念是错误的、传统的、落后的,是与现代化相互冲突的,是病态的法律观念,是不和谐的! 在当今提倡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如果任这些不和谐的法律观念存在并发展下去,不仅会影响我国的法治进程,更严重的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设置了一种无形的障碍! 因此,我们必须要实现法律观念的现代化,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法律观念现代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和谐社会的特点说明它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但它绝不会自发地生成,也不会自然地实现。
实践证明,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借助于法治的推动与保障,必须借助于在现代化的法律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立法、执法、司法。
如果法治完善合理且运行有效,社会成员就能和睦相处,各种社会关系就能和谐顺畅。
从和谐社会的特点看,民主法治被摆放在了首位,而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事实上,和谐社会都必须依靠法治的推动和保障! 法治是个很大的概念,它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个“动态”的词汇,可以指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也就是相对于人治来讲的,它还可以指依法办事的原则和良好的法律秩序,更重要的是它也指一种包含特定价值规定性的社会观念[ 3 ] ,也就是文中论述的现代化的法律观念! 因此,法治是整个社会关系调节器的中心,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居于重要地位,法律观念现代化也起着关键作用。
就此而言,社会能否实现和谐主要取决于是否具有完备的法治及运行机制和是否树立现代化的法律观念。
(一)法律现代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中国法律观念的现代化首先要从中国经济政治变革中寻找根本动力。
和谐不意味着人治,相反的需要法治,需要人们扭转传统的、过时的、消极的法律观念,不是抱着传统的“和为贵,忍为高”的理念不放而摒弃了真正的和谐,而是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清楚地认识到法治的和谐社会的到来。
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实际上就是对法治社会的追求,所以现代化的法律观念就必然成为推进法治进程和建设社会的内在要求。
(二)法律现代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和谐社会的六个特点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法律观念现代化是这六个特点的重要支撑,所起到的作用分别是:第一,法律观念现代化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民主与法治的关系,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民主的保障和体现。
第二,法律观念现代化促进法律通过确认并保障正义标准的实现,协调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实现公平公正。
第三,法律观念现代化提高了人们的法律觉悟和法律价值观,使人们在社会化大生产的环境中,彼此的依赖增强,通过法律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普遍保护的原则下,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全社会范围内的诚信友爱精神的巩固和发展提供有利的制度环境。
第四,法律观念的现代化激发了主体的活力,现代社会的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主体行为自由的保护,现代化的法律观念排除各方面的包括国家权利对主体的非法干涉和限制,从而更进一步保护主体的合法权益,激发主体的创新欲望。
第五,法律观念的现代化促进人们的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使人们守法状态从低级走向高级,从消极走向积极,为人们自觉地维护社会的安定和秩序提供有力保障。
最后,法律观念现代化使人们在追求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利用法律来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提供制度支持。
[ 4 ](三)法律现代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稳定器和谐社会是社会矛盾能够获得及时解决的社会。
在一切有着利益追求的社会中,都存在利益矛盾和冲突,存在或者潜伏着社会冲突。
因此社会冲突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
和谐社会也不例外。
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活动,起步于经济和社会转型期,这是一个矛盾集中凸现期,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纷繁复杂,突出多变。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积极探索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法律机制,必须在一种现代化的法律观念指导下运用有效的民主和法治手段减少矛盾、解决矛盾,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从减少矛盾和解决矛盾这个意义上讲,积极探索预防和化解矛盾的法治机制和树立现代化的法律观念是达成和维系和谐社会的直接保障和实现社会稳定的稳定器。
从一定意义上说,法律观念现代化就是一场伟大的观念变革。
没有相应的观念和意识作为基础,任何制度体系的变革都是很困难的。
法律观念的更新并走向现代化绝不能单独实现,它是整个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综合因素的结果;也不是通过一项法律就能在一夜之间造成意识形态的基本改变,或把法律当作神奇的魔掌,可以在弹指之间把一个社会的偏见或内在情绪化的态度悉数扫清。
因而,可以说法律观念现代化不仅是一个时间的过程,更是对传统消极法律观念的一次挑战,只有认清法律观念现代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并始终报有促使法律观念现代化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崇高目标,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真正的法治,从而最终实现中国法律观念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