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7.2《东南亚》优秀教案
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e838f5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0a.png)
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七班级地理《东南亚》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1〕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3〕了解东南亚人口稠密、华人众多的特点,了解华人、华侨在开发东南亚和支援我国经济建设中做出的奉献。
〔4〕了解东南亚的旅游资源和社会风貌。
2、技能目标〔1〕会读东南亚地形图、马六甲海峡图,会利用地图来分析地形特征和位置特点,培育同学的观看、分析力量。
〔2〕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内差异,培育同学的区域分析力量。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进一步树立各国进展应当因地制宜的观点,培育同学喜爱祖国、喜爱世界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东南亚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
东南亚的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农作物及分布【教学难点】〔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气候与农业的关系;农作物的分布【教学方法】观看、比较、演示、商量、归纳等方法,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导入新课]诗歌方式引入:读陈毅赠缅甸友人的一首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
这首诗所描述的就是与我们国家山水相连的东南亚。
[讲授新课]1.课件展现:图9.1“东南亚在亚洲的位置”和9.2“东南亚的国家和地区”,明确东南亚的范围,主要国家和重要的地理位置。
板书:一、重要的地理位置同学回答,老师引导。
〔1〕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之南而得名,北部与中国相连;我国有时称南海为南洋,故习惯上常把马来群岛称为南洋群岛。
〔2〕国家:共11国,其中东帝汶为新建的国家。
老师指图让同学说出:与中国相邻的国家〔越南、老挝、缅甸〕;内陆国〔老挝〕;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尼〕,也被称为“千岛之国”。
〔3〕重要的地理位置老师指图让同学说出:纬度位置〔10°S~25°N〕,这就确定了东南亚主要位于热带。
7.2东南亚 第1课时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
![7.2东南亚 第1课时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https://img.taocdn.com/s3/m/031dcb81cc22bcd127ff0c00.png)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二节东南亚(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东南亚处东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农作物及分布;(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搜集资料,根据图和相关资料,分析东南亚在世界交通的地位,初步学习分析某一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及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东南亚自然环境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和谐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东南亚的“十字路口”的位置最重要性。
2、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分析东南亚的“十字路口”的交通位置。
2、东南亚物产与气候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比较法等
【教学准备】
1、东南亚课件。
2、学生查阅东南亚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3分钟)
二、学导达标(25分钟)
学习任务一:十字路口的位置(15分钟)
结论:
(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
学习任务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10分钟)
三、归纳总结(3分)
四、智能测评(7分钟)
教师出示测评题,提出具体的方法、时间等要求,学生独立规范完成后,师生共同矫正、补偿。
《同步练习册》
五、网络构建(3分钟)
东南亚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带作物生产基地【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第七章第二节东南亚》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第七章第二节东南亚》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a1d2329cc7931b765ce1599.png)
6.图中甲处拟修建一运河,能产生的作用有哪些?
答案:1.中南 马来 湄公 2.太平 印度 南 3.越南 菲律宾 马来西亚 4.热带季风 热带雨林 水稻 稠密 5.马六甲 6.沟通了印度洋与太平洋,减轻马六甲海峡的运输压力,缩短了东亚地区到中东的距离
4.通过东南亚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进行综合分析,了解旅游业给东南亚经济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气候特点。
2.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
【教学方法】
读图析图、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东南亚“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分析东南亚气候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东南亚种植水稻的有利条件:气候高温多雨,耕地较少,人口稠密,这种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决定了水稻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作物,并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
(3)归纳东南亚成为世界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的气候条件:湿热的气候条件。
(4)找出东南亚与我国陆地相邻的国家是哪些国家?(越南 老挝 缅甸)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是哪个国家?国土既在半岛上又在岛屿上的是哪个国家?(老挝 马来西亚)
2.东南亚地处____洲与_____洲,______洋与______洋之间的“十字路口”。
3.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________与________的重要海上通道。
4.东南亚绝大部分位于______带,主要是________气候和________气候。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教学设计《东南亚》教案共2课时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教学设计《东南亚》教案共2课时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2934b1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08.png)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教学设计《东南亚》教案共2课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东南亚的位置、范围以及主要的国家。
(2)了解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地形、气候等。
(3)掌握东南亚的物产特点,包括矿产、农产品等。
(4)了解东南亚的人文风情,包括宗教、节日、服饰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资料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包容多样性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东南亚的位置、范围以及主要的国家。
(2)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点。
(3)东南亚的物产特点。
(4)东南亚的人文风情。
2.教学难点:(1)东南亚的气候特点。
(2)东南亚的矿产、农产品。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展示东南亚地图,引导学生观察。
(2)提问:谁知道东南亚的位置、范围以及主要的国家?2.探究东南亚的自然环境(1)分组讨论:根据地图、资料,分析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
(2)小组分享: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
3.探究东南亚的物产(1)展示东南亚物产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提问:谁知道东南亚的主要矿产、农产品?(3)小组讨论:分析东南亚的物产特点。
4.探究东南亚的人文风情(1)展示东南亚人文风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提问:谁知道东南亚的宗教、节日、服饰等特点?(3)小组讨论:分析东南亚的人文风情。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东南亚的哪些内容?(2)学生回答:位置、范围、主要国家、自然环境、物产、人文风情。
2.深入探究东南亚的自然环境(1)展示东南亚气候类型图,引导学生观察。
(2)提问:谁知道东南亚的气候特点?(3)小组讨论:分析东南亚的气候特点。
3.深入探究东南亚的物产(1)展示东南亚农产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提问:谁知道东南亚的主要农产品?(3)小组讨论:分析东南亚的农产品特点。
03 7.2东南亚【教案】七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
![03 7.2东南亚【教案】七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7199679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22.png)
东南亚设计说明本节课通过旅游的形式展开:选择交通工具,认识位置和范围;舌尖上的东南亚,分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学诗词,分析中南半岛地形河流特征及其对人口城市分布的影响;赏美景,分析中国人出境游首选东南亚的原因。
七年级学生正是爱玩的年纪,利用旅游情境,玩中学,学中玩,效果很好。
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东南亚地理位置特点及其重要性,简要归纳东南亚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
2.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3.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中南半岛地形和河流特征及其对人口、城市分布的影响。
4. 结合实例,说明东南亚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重点难点1.东南亚地理位置特点及其重要性。
2.东南亚的气候特点及主要农作物。
3.中南半岛地形、河流、城市分布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4.东南亚成为中国人出境旅游目的地的优势条件。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概括归纳法。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景观照片和视频。
(二)工具1.智慧黑板。
2.网络搜索。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一、学习情境喜欢旅游的你们准备好了吗?今天我们的目的地是东南亚,旅游之前还是要对这个地区先深入了解,做好出行前准备: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准备什么物品?品尝哪些美食?欣赏哪些美景?二、预习检查东南亚包括哪些国家?有哪些著名旅游景点?三、学习任务一续表四、学习任务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过渡:东南亚大部分位于热带,具体属于什么气候类型呢?5.东南亚的气候展示亚洲气候分布图、曼谷和新加坡的气候资料图,请大家说出东南亚的主要气候类型、分布范围及其气候特点,完成表格:如果我们寒假去东南亚旅行,需要准备御寒衣物吗?为什么?6.东南亚的主要农作物(1)展示东南亚美食图片,请大家分析东南亚的主要食材有什么特点?为什么?(2)介绍农作物的分类: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
为什么水稻是东南亚主要的粮食作物?5.独立完成表格,展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72《东南亚》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72《东南亚》](https://img.taocdn.com/s3/m/ca4bc428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c2.png)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72《东南亚》《东南亚》教学模式介绍“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
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注重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设计思路说明首先我将本节内容稍作调整,将“热带旅游胜地”提到课前学习。
以东南亚旅游为情境导入,了解东南亚的迷人之处,激发学生对该地区的兴趣,开启东南亚学习之旅。
在对东南亚位置、气候、农业、河流地形与城市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启发,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索。
最后在层层递进的探究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教材分析在“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中,东南亚作为日本后的第二个区域,有着重要的学习意义。
首先,东南亚与我国有着山水相连的关系;其次,近几年东南亚旅游资源吸引着我国大批游客的前往,加速相互之间的联系;再次,作为一个整体,无论从自然地理条件,还是从历史经济发展等方面看,东南亚都有许多共性。
也就是说,东南亚具有突出的区域地理特征,因此,教材在本章中选择了东南亚。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读图说出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明确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2、了解东南亚农业生产的特点,并分析农业与气候间的关系。
3、了解东南亚地形与河流,清楚城市分布的特点。
4、能分析说明东南亚旅游发展的优势。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通过地图说出一个地区地理位置。
2、通过地形河流的分析,推理出其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2《东南亚》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2《东南亚》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3f83d08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56.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2《东南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2《东南亚》一课,主要介绍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国家、物产和旅游业等。
本节课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到地理位置、气候、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东南亚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空间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东南亚地区距离我国较远,学生对其了解相对较少,因此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东南亚有更全面的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国家、物产和旅游业等知识;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东南亚地区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国家、物产和旅游业等知识;2.难点:东南亚地区的气候特点、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国家或地区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东南亚的特点;3.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2.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3.准备好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东南亚地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国家、物产和旅游业等知识,让学生对东南亚有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填空题、选择题等,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讨论东南亚地区的气候对经济和生活的影响,然后进行分享。
5.拓展(10分钟)介绍东南亚地区的文化特色,如饮食、服饰、节日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东南亚。
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734a7b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ae.png)
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掌握东南亚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3)了解东南亚的主要物产和旅游资源;(4)理解东南亚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利用资料和数据,分析东南亚的国家和城市;(3)采用案例和故事,了解东南亚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东南亚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地理意识和跨文化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东南亚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3. 东南亚的主要物产和旅游资源;4. 东南亚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
三、教学难点:1. 东南亚的国家和城市;2. 东南亚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
四、教学准备:1. 地图和图片;2. 资料和数据;3. 案例和故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找出东南亚的位置;(2)提问:你知道东南亚有哪些国家吗?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东南亚的国家和首都;(2)出示资料和数据,让学生分析东南亚的主要物产和旅游资源;(3)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享自己了解的东南亚事物。
3. 课堂讲解:(1)讲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讲解东南亚的国家和城市;(3)讲解东南亚的主要物产和旅游资源;(4)讲解东南亚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东南亚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2)分享成果: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
6. 布置作业:(1)绘制东南亚国家地图;(2)写一篇关于东南亚旅游资源的文章;(3)调查身边的东南亚事物,了解其来源和特点。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的参与度如何等等。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人教版7下地理 7.2东南亚 教案设计
![人教版7下地理 7.2东南亚 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8dcaa57360cba1aa911da35.png)
读图观察、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
地图册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生活动内容(第一课时)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读陈毅赠缅甸友人的一首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这首诗所描述的就是与我们国家山水相连的东南亚。
[讲授新课]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读图7.19“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和图7.20“东南亚的地形”,明确东南亚的范围,和重要的地理位置。
(1)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之南而得名,北部与中国相连;我国有时称南海为南洋,故习惯上常把马来群岛称为南洋群岛。
(2)重要的地理位置教师指图让学生说出:
纬度位置:(10°S——25°N),这就决定了东南亚主要位于热带。
海陆位置: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国家都是临海国和岛国,受海洋影响比较大。
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学生读地图册14页图回答:
1、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哪些地区?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哪些地区?
2、这两种气候类型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样的影响?
(一)气候类型、分布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分布地区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源自多雨马来群岛大部,马来半岛南部
课题
第二节 东南亚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东南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首都;知道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生产情况。
2.会利用地图来分析地形特征和位置特点;能够分析东南亚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点
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447c89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42.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及主要国家。
(2)掌握东南亚的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
(3)了解东南亚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运用比较法,分析东南亚国家的经济特点。
(3)采用案例分析法,探讨东南亚地区的合作与发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东南亚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宗教和习俗的观念。
(3)培养学生关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提高国际视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及主要国家。
(2)东南亚的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
(3)东南亚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
2. 教学难点:(1)东南亚国家的经济特点。
(2)东南亚地区的合作与发展。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
2.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提问:你们知道东南亚有哪些国家吗?它们的首都分别是哪些?2. 教学内容与活动:(1)介绍东南亚的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
(2)分析东南亚国家的经济特点,如农业、旅游业等。
(3)探讨东南亚地区的合作与发展,如东盟组织的作用和成果。
3.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的东南亚国家,如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分析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
(2)引导学生关注东南亚地区的冲突与问题,如南海争端、恐怖主义等。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东南亚地区的特点和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绘制东南亚地图,标注主要国家和首都。
2. 调查东南亚国家的经济特点,如农业、旅游业等,并进行简要分析。
3. 思考题:如何看待东南亚地区的合作与发展?谈谈你的看法。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1. 学生对东南亚地理位置、范围及主要国家的掌握情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东南亚》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东南亚》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5487460912a216147929ac.png)
A、________
B、________
(2)洋、海峡:
C、________洋
D、________洋
E、________海峡(3)河流:①________②_______
展:5分钟1、学生组内展示自己的练习;2、组内质疑问难;3、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所得和练习答案。
评:5分钟1、教师对进行小组评价、鼓励。2、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堂知识
3、记住东南亚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
教学重点1、东南亚的地 形特点2、东南亚的 地形、气候特点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导:3分钟(PPT
学生纠错
(红色)
学(一)“ 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部分内容
1、读图7.28:完成31页活动1。
2、河流与山脉的分布特征是。
3、这样的地形条件的好处是上游蕴藏丰富的 ,下游可以形成肥沃的。因此成为东南亚人口稠密的地区,中南半岛上的国家的首都主要多分布在 。
A.缅甸、老挝、越南B.老挝、柬埔寨、越南
C.泰国、老挝、越南D.越南、老挝、缅甸
2.中南半岛的地形分布特点是()A.大山众多、平原少
B.多高原,山地和盆地C.多平原、少山地D.山河相间分布、南北延伸
3.马来群岛地形特点是A.地形崎岖,山 多B.火山地震多
C.多长河,水资源丰富D.平原广土壤肥沃
三:读图填空1、读“东南亚图”回答: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东南亚》优秀教案
初备:备课组长:__________包科领导:__________教导处:__________
编号:01执行教师:__________执行时间:_________班级:_________学生姓名:__________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东南亚》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东南亚》教学设计3](https://img.taocdn.com/s3/m/24e217ee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26.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东南亚》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东南亚》主要介绍东南亚的位置、范围、气候、主要国家、物产和旅游资源等。
本节课内容丰富,涉及地理位置、气候、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东南亚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东南亚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图的阅读和地理位置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但针对东南亚的气候、物产、旅游资源等方面,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地图观察、分析,提高学生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气候等基本概况。
2.了解东南亚的主要国家、物产和旅游资源。
3.培养学生对东南亚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阅读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东南亚的气候特点。
3.东南亚的主要国家、物产和旅游资源。
五. 教学方法1.地图阅读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气候等。
2.案例分析法:通过介绍东南亚的典型国家,让学生了解该地区的风土人情、经济发展等情况。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东南亚旅游资源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东南亚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东南亚国家介绍的案例材料。
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东南亚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东南亚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东南亚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东南亚的气候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析东南亚的主要国家,如越南、柬埔寨、泰国等。
让学生了解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经济发展等情况。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结合地图和案例材料,总结东南亚的物产和旅游资源。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东南亚旅游资源的了解。
中学七年级地理下册 7.2 东南亚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中学七年级地理下册 7.2 东南亚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a114a5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32.png)
五、教学组织过程:
【教学导入】
(情景导入)现在有一个出国旅游热词——“新马泰”。大家知道“新马泰”指的是那三个国家吗?(“花园城市”——新加坡;“世界油王”——马来西亚;“大象之帮”——泰国。)属于亚洲六大区域中的那个区域吗?
【教学过程】
1.(过渡)旅游吗,首先得知道这个地方在哪儿,然后再看看这里自然环境特点,去了应该带上哪些衣物,最后在做一点其他的后续工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各国各地区发展经济必须要因地制宜的观点,培养学生敬畏自然,热爱世界名品。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十字路口”位置及其重要性。
(2)热的特点。
三、主要教学方法:
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四、教学实施时间:
6.完成学案中5、6、7、8、9题。
7.学生回答……
8.给学生5分钟时间记忆教材P24图7.24。
9.完成当堂训练中的前8道选择题。
前五名写完的学生当堂批改按照考试分值加分,错题控制2道题以内,根据错题情况精讲部分选择题。
【教学小结】
根据板书进行课堂小结,抛出下节课的学习重点。
六、课后分类作业
地理学科无课后作业,完成学案中习题即可。
2.打开教材P24图7.24:
(1)找到“新马泰”所指的三个国家。
(2)东南亚共有几个国家?
3.自主学习完成学案的1、2、3、4题。
(2)第三题PPT展示绘制的“十”字。
5.(过渡)通过以上学习我们了解了“新马泰”在东南亚的位置,以及东南亚位于“十字路口”的重要意义。
接下来,看看这里的自然环境如何?大概的了解出去旅游之后可能会看到那些景观?准备那些衣物?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下7.2 《东南亚》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下7.2 《东南亚》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17b9c03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ea.png)
初中地理七下7.2.1《东南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目标1.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图表说出某地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4.分析某地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
(二)综合思维目标1.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的运用,更加清晰的理解区域地理的特征。
2.用地图和相关图表分析东南亚气候特点,说出东南亚的气候对该地区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运用东南亚地形和城市分布图,找出东南亚主要河流和城市,说出中南半岛城市分布特点,分析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三)地理实践目标根据同学们的旅游体验或者查阅的资料,交流东南亚迷人的风光,分析东南亚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四)人地观念目标通过对东南亚的学习,理解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旅游业。
二、重点和难点1.东南亚的位置及其重要性。
2.东南亚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的影响。
3.东南亚河流对城市的影响。
三、教材设计思路作为一个整体,无论从自然条件还是从历史经济发展等方面看,东南亚都有许多共性,也就是说东南亚具有突出的区域地理特征,所以教材在“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一章中选择了东南亚。
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教材重点选择了东南亚突出的地理特点进行介绍,包括以下4个标题:“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热带旅游胜地。
三、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问题引领:请同学们看看下面的两种大米有什么不同,你知道世界主要的稻米出口国集中在哪里?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讲述和承转:超市里卖的最贵的大米往往是泰国香米,东南亚除了泰国还有越南、缅甸也是世界主要的稻米出口国。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东南亚,了解东南亚。
【讲授新课】找一找:读简易世界地图,找出东南亚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归纳:纬度位置绝大部分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属于低纬度、热带地区;海陆位置位于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东南亚》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东南亚》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dfacf963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3b.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东南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东南亚》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人口分布以及主要国家等。
本节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能够拓宽他们的地理视野,还能够增强他们对于我国周边国家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图的阅读和地理现象的理解有一定的能力。
但是,对于东南亚的详细情况,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逐步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让学生掌握东南亚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和主要国家。
3.培养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探究兴趣和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东南亚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和主要国家。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东南亚的地图和图片。
2.准备东南亚的案例资料。
3.准备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东南亚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让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自然环境。
3.操练(10分钟)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和主要国家。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巩固(5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有关东南亚的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关注东南亚的发展动态,了解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情况。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课后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本节课所学内容。
8.板书(5分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知识点。
人教七年级地理下册《东南亚》精品教案
![人教七年级地理下册《东南亚》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548cc6c77da26924c5b008.png)
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 东南亚1 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东南亚的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教学难点:理解“十字路口”的位置特点;理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有一首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
这首诗所描述的就是与我们国家山水相连的东盟所在地──东南亚。
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我们的近邻──东南亚。
二、讲授新知(一)“十字路口”的位置1.观察“中国─东盟自贸区图”“东南亚的地形”“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感悟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请学生再次观察“中国─东盟自贸区图”“东南亚的地形”“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 出示以下小组合作交流的问题,生讨论并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补充、纠正。
(1)东南亚包括哪11个国家,哪个国家还不属于东盟成员国?(2)哪些国家是内陆国、临海国、岛国?哪些国家和我国在陆地上接壤?(3)东南亚主要包括哪两大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有何特点?2.范围3.位置(1)纬度位置(10°S──23°26′N) :决定了东南亚大部分位于热带。
(2)海陆位置: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国家都是临海国和岛国,受海洋影响比较大。
(3)交通位置:位于南北两个大洲(亚洲与大洋洲)、东西两个大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的位置,这种地理位置使得此地自古以来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
(4)马六甲海峡对我国石油进口的重要性: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是我国从西亚进口石油最便捷的海上通道。
【设计意图】区域位置和范围的学习,主要采用了读图用图的学习方法,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读图观察和根据地图思考地理问题的能力。
读图点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学习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学会位置特点的分析方法,对学生学会区域地理问题的分析起到了很好的启发作用。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东南亚》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东南亚》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5a560f4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e6.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东南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东南亚》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经济发展、主要国家和地区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图的阅读和地理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掌握。
但对于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等知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资料分析,理解东南亚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经济发展、主要国家和地区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东南亚地区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经济发展、主要国家和地区。
2.难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和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和教学资料。
2.地图、图片和视频资料。
3.学生分组名单。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南亚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对新课内容产生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和教学资料,呈现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经济发展、主要国家和地区等内容。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东南亚的特色产业和旅游资源。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资料,回答问题。
如: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对其经济发展有何影响?东南亚的主要自然资源有哪些?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加深对东南亚地理特点的理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东南亚》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东南亚》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bfa347dd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c8.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东南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东南亚》主要介绍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人文地理、经济发展和主要国家等内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拓展,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东南亚地区距离我国较远,学生对其地理、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了解相对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东南亚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人文地理、经济发展和主要国家等内容;学会使用地图和图表等资料,分析东南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东南亚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人文地理、经济发展和主要国家等内容。
2.难点:东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人文特点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汇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东南亚国家为例,分析其地理、文化和经济特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地图、图片、视频、案例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课前预习,收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我国的地理位置,进而引出东南亚地区。
提问:“你们对东南亚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人文地理、经济发展和主要国家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二节东南亚
教学目标:
1、东南亚的范围,联系两大洲和两大洋的地理位置
2、东南亚的气候和农业
3、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4、东南亚的风景
重点和难点:
1、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2、马六甲海峡的十字路口位置
3、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教学准备:
1、东南亚地图;
2、自制CAI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板书设计:
第二节东南亚
一、地理位置
纬度
海陆
二、气候
类型: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对比)
共同特征:湿热
三、农业
水稻气候
人口集中,耕地少
热带经济作物
四、地形特点(中南半岛)
山脉、河流由北向南延伸
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五、河流
上游:多为峡谷,水流湍急―――丰富水能资源
下游:平坦开阔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有利农业生产六、城市分布――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
原因:
七、华人、华侨集中
华侨:中国国籍
华人:外国国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