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八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温故知新学思并重

◆循序渐进由博返约

◆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言传身教尊师爱生

中国古代教育家们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学理论、教学原则和方法,以及对教师的要求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和见解,在今天任富有教育和启迪意义。

因材施教((教教学学方方法法))

1.地位:“因材施教”是公认的优秀传统教学思想之一。

2.古代著名教育家对因材施教的论述和实践

§孔子:视其所有,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推而省其私。

他对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有的放矢,循循善诱,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说教。孔子还主张针对学生智能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教学。“中人以上,可以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从《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的教育活动中,他了解学生的方法课概括为两种,即观察法和谈话法。孔子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实行因材施教,主要通过下面三个方面:

第一、发挥学生特长。

第二、补偏救弊,以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

第三、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选自《中国教育通史》毛礼锐§孟子: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者。

孟子继承发挥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强调教学方式的变化。§张载:教人之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

他主张教学应顾及学生的内心要求,使学生的智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王守仁:“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不能自已。”

他认为教学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为认得资质是不同的施教须“随人分限所及”,因人而异,不可躐等。

总之,中国古代教育学家认为学生的个性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学生的自然禀赋也不一样,所以教学方法也应因人而殊。

启发诱导((教教学学方方法法))

在教学方法上,中国古代教育家特别重视启发诱导,去开发每个学生的智力潜能。

启发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的对立,由来已久,纵观中外教育史,便知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首创者。他的名言便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从教学方法论上分析,核心是“循循然善诱人”,也是启发教学的本质特点。

古代教育学家对启发诱导的论述

朱熹: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为开其意。发,为达其辞。《四书注集》

孟子: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

《学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要做到“道”、“强”、“开”,即:

Ⅰ.道,引导。就是在教学中给学生指引一条正确的思维理络,引导学生思维活动“上路”,促使他们进行分析综合,找

寻探索知识结论的方向。

Ⅱ.强,激励。就是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自动性,使之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激励他们开动思维机器,自觉地把探

索知识结论的思维活动坚持到底。

Ⅲ. 开,开启。就是在教学中点明问题的关键,启发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活动区解决问题,促使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温故知新((学学习习方方法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儿》

《论语》的第一句话便是孔子说的:“学儿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里的“学”包含着“思”,“习”是练习、实习。“时习”的另

一个作业,就是“温故而知新”。这就是说,“学而时习”的过程

不仅是学生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形成能力的过程,而且也是

学生独立猎取新知识的过程。

§朱熹对温故知新的相关论述

人而不学,则无以知其所当知之理,无以能其所当为之事。

学而不习,则虽知其理,能其事,然亦生涩危殆,而不能以自安。

习而不时,虽曰习之而其功夫间断,一曝十寒,终不足以成其习之功矣。《朱子全书》卷十他对孔子学而时习,温故知新的思想进一步发挥,认为“故”是“新”的基础,“新”是“故”的发展;而“时习”集中体现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并含有转化的意思。“时习”能使其所学融会贯通,转化为技能并应用无穷。

“时时温习,觉滋味深长,自有新得。”《朱子语类》卷二十四“温故又要知新。唯温故而不知新,故不足以为人师。”

《朱子全书·论语一》温故知新反映了这样一条教学规律: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只有反复的学习实践,才能牢固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只有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才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者,由已知探索未知。

学思并重((学学习习方方法法))

在处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古代教育家多主张学思结合、学思并重。

§孔子主张学思并重,但应以学习为基础,强调必须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

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学思结合。这里的学,是最狭隘的学,相当于感性认识。思是思维活动,属于理性认识。学思结合,是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的过程。

《中国教育通史》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荀子继承孔子这一思想,并要求在学习的基础上“思索以通之”,即通过思维活动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礼记·中庸》把孔子学思并重的思想发展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学习步骤,其中肯定了学思并重又强调思维的重要地位,“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都是思维活动多的具体化。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辩,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一人之能,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中庸》§朱熹说:“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必不知其意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不安。一似请的人来收屋相似,不是自家人,终不属自家使唤。若读得熟而又思的,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学规类编》§王夫之说:“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四书训义》循序渐进((教教学学原原则则))

中国古代教育家普遍重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孔子的学生赞扬孔子“循循然善诱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