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30课《诗四首》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教案、反思说课稿.docx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教案、反思说课稿.docx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教案、反思说课稿秋天的风铃教材简析: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

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之中。

《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游山西村》表达了陆游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恋。

教学设想:1.《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都是描写农家村居生活,《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都通过画面展示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可打乱课文的原顺序,把它们分成两组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朗读体味诗的语言美,通过联想与想象领会诗的意境美,通过讨论加深对诗的印象。

2.教学本课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教学的重点、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预习课文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朗读课文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

品味诗意1.对陶渊明和陆游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 请简要说一说。

2 .同学们认为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说一说理由。

3.质疑探究①这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②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

4.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两首诗写的画面或场面的内容说岀来。

5.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联一①艺术上的特色;②用投影仪或发放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揣摩这两句诗的运用:材料一:天发股份公司早就想获得成品油的批发资格。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30课 诗四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30课 诗四首
——王维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 唐朝著名的田园诗人。曾 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 “王右丞”。王维是个多 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 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 通音乐。宋朝苏轼曾赞道: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 。 , 。 , 。 , 。
都 萧 长 大 归 征属单 使 护 关 河 漠 雁 蓬国车 至 在 逢 落 孤 入 出过欲 塞 燕 候 日 烟 胡 汉居问 上 然 骑 圆 直 天 塞延边
王 维
单车:一辆车,形容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 征蓬:飘飞的蓬草,比喻漂泊的旅人。 烟:烽烟。 箫关:古关名。 侯骑:骑马的侦察兵。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 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 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 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理:治理。
荒秽(huì):杂草丛生。
带月:顶着月亮。
荷(hè)锄:扛着锄头。
道狭(xiá):道窄。
沾(zhān):沾湿
但使:只要让。
愿无违(wéi):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归 园 田 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
渡 荆 门 送 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赏析:
写得逼真如画。 “随”字写出 了群山渐渐远去、消失的样子, 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 个“入”字气势磅礴,形象生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30课《诗四首》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30课《诗四首》课件

问题探究 1.诗的首联和颔联写了什么内容?
写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 作者的勤劳与执着。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两句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享受 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指自己隐居躬耕,不与丗俗同流合污的愿望。
朗读:
30 诗四首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朗读: 3、学生思考: (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的景色 及自己的感受. (2)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大漠风光
演 稿


1 2 3 后

西安隔墙板 西安轻质隔墙板 嶓尣夻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2、思考: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的?出使的目的 是什么? 二、研读赏析 1、说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含意,蕴涵了 作者怎样的感情? 自己过了居延,就象“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塞,又象北归 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蕴涵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愁怅, 暗写了自己内心的激愤和忧郁。 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大漠茫茫无际,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上,那烽火 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非常醒目。“孤烟”两字能 状其神韵,一“直”字,使景物显得简单纯净,“长河落日圆” 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 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 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 绘中。

八年级语文上册_第六单元_30诗四首_使至塞上课件_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_第六单元_30诗四首_使至塞上课件_新人教版
后人称王维“诗中有画”,于此诗可见一斑。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 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 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 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 面三刀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 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 是有理有情的。”
这段评诗的话,可以帮我们认识王维这首诗的高妙 的艺术境界。
“明月照积雪” “大江流日夜” “澄江静如练” “山气日夕佳” “落日照大旗” “中天悬明月”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 等境界千古壮观。 (摘自王国维《人间词话·四十四》)
山居秋暝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王维
空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雨后,
(唐)岑参
天气晚来秋。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明月松间照,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清 竹泉喧石归上浣流女。,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莲动下渔舟。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随意春芳歇,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王孙自可留。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
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结尾二句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 候骑之口,点明都护行营远在燕然 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 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 的爱国热情。
❖总体赏析
全诗善于捕捉典型景物作精心刻画,叙事精 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达到了精心锤炼与自然 质朴的交融统一。
“长”字写出了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 真实感觉。“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 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暖又 微带苍茫的感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人教版初二上 30课《诗四首》完整版

人教版初二上 30课《诗四首》完整版

说说“带月荷锄归”所写的情境,揣测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劳作一天之后,扛着锄头归家,空 中一轮明月陪伴他。“带月荷锄归”写 出了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 一轮明月相伴。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月 下归耕图”,暗示了虽然艰辛,但诗人 是快乐的。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为后文写“衣沾不足 惜”做铺垫。
田园诗派
山水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
解 题
《归园田居》这首诗的题眼是什么?在这个 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哪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 题?
“归”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最纷 乱的时期: 19 岁, 遭遇淝水之战; 21 岁, 司马父子擅权; 35 岁, 司马暴政引起孙恩十 余万农民大起义; 38 岁, 桓玄杀司马篡位自 立; 40 岁,刘裕杀桓玄, 弑晋安帝, 立恭帝; 56岁, 刘裕逼恭帝禅位, 篡而代之。各路人 马无不是打着拥主护国的旗号,干的却是打家 劫舍的勾当, 真是“ 乱看惯了, 篡也看惯了 ”。而且身在官场之中, 更需在纷乱的政局 中见风使舵, 相机而动, 委曲求全, 这对于 生性洒脱崇尚自由的陶渊明而言, 的确是一 张压抑心志的大网。
千 古 壮 观
颈联绘景—— 塞外风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大”写沙漠浩瀚无边,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渡 荆 门 送 李别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精品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精品教学课件
尾联: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表达将士的爱 国情怀 (叙事)
感情 :表达作者出使边塞的孤寂抑郁之情和乐 观豪迈的情怀。
《使至塞上》:以传 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 的塞外风光,传达了诗人 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人,
唐代伟大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 仙”,著有《李太白集》。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 豪迈奔放,别具一格。像著名的组诗《古风》,批判朝政 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展抱负;乐府《行路难》,《梁 甫吟》,《将进酒》等,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秋登 宣城谢朓北楼》、《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 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尽 管李白有的诗歌也隐含着人生如梦、纵酒狂欢的颓丧情绪, 但不满于社会和政治的黑暗,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的昂扬 向上的精神是他诗篇的主旋律。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彩兴起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昌市西北长江南岸,其状如门, 又与北岸之虎牙山相对,水势湍急,十分险要。 荆门外:指荆门以东,过此即入古楚国境内。 来从:作“来到”或“来向”解。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天镜:指水中所见一轮明月之影。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色。 仍:频频。 怜,给人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课件

思考题:如何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01
02
03
04
通过学习《归园田居》,我们 可以更加关注自然与环境保护 ,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倡导绿 色生活方式。
通过学习《归园田居》,我们 可以更加关注自然与环境保护 ,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倡导绿 色生活方式。
通过学习《归园田居》,我们 可以更加关注自然与环境保护 ,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倡导绿 色生活方式。
代表作品欣赏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以壮丽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 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追求。诗歌气 势磅礴,意境
以春天为背景,描绘了战乱后长安城 破败荒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深沉的 忧国忧民之情。诗歌语言凝练,感情 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02
诗歌内容解读与赏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 首》课件

CONTENCT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诗歌内容解读与赏析 • 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探究 • 主题思想及情感表达剖析 •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 • 互动环节:课堂讨论与分享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时代背景
唐代诗歌的繁荣
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唐朝的诗歌创作达 到了巅峰,出现了众多的优秀诗人和作品。
音韵、节奏和韵律美感呈现
音韵
《再别康桥》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 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运用轻柔的音韵,营造出 一种宁静、淡然的离别氛围。
节奏
《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 寥的雨巷”通过重复“悠长”的节奏,增强了诗歌的韵律 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诗中的孤独、苦闷情绪也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诗人的个 性特点。

八上语文(人教版)30诗四首同步解析与测评分析

八上语文(人教版)30诗四首同步解析与测评分析

• 正确答案:
•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 送别》《登岳阳楼(其一)》生字的注音 • 平时没记忆 • 本题目4个小题,4个字的注音。第(1)题, 千万别读成cháng;第(2)题,qí ;第(3)题, 千万别读成yān。第(4)题,千万别读成 shēng或 jīn
第一2题
• 考点分析: • 失误分析: • 解题思路:
• 登岳阳楼① (其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 • 帘旌②不动夕阳迟③。 登临吴蜀横分地④, • 徙倚⑤湖山欲暮时。 • 万里来游还望远, • 三年多难⑥更凭危⑦。 白头吊古风霜里, • 老木苍波无限悲。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 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
我登临的地方,让吴国和蜀国在这里分开。 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行程万里 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 绪? 登楼凭吊古人 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 看着远山的古树 青苍中 隐含无限的伤悲

• • •

注释 (1)岸:指江岸边。 (2)危樯(qiáng通“墙”):高 竖的桅杆。危,高。樯,船上挂风 帆的桅杆。 (3)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 个人夜泊江边。 (4)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 显得格外广阔。 (5)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 • 大江:指长江。 (6)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 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杜甫确实 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 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 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 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 语了。 (7)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 • 多病而被罢退。应,认为是、是。 (8)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月 “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 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0课《诗四首》ppt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0课《诗四首》ppt课件

李白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 人之一,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 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 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 泣鬼神。”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 深远的影响 。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 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 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 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 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出 蜀东下,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 负。此时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 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船过荆门一带,视 野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眼界大开,心旷神 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 言律诗。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日圆。
构图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 长河奔流 ——空间阔大
线条美: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层次丰富 色彩美: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 河水闪闪 ——鲜明优美
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 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 情。
三首,写陶渊明参加劳动和对劳动的热爱。
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 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③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 ④道狭:道窄。 ⑤沾:沾湿。 ⑥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请找出诗中写景和写情的诗句,并说说 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 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开元二十四年( 736 年)吐蕃发兵攻 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
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 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扁即写出塞时沿 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 出朝迁。这道诗作于赴边途中(开元二十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0课-诗四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0课-诗四首教案

30.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感情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放置 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毅刚烈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彼此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触感染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明确学习方针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本身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本身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自由背诵。

检查背诵研读与赏析o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本身最喜欢的诗句,说说本身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感觉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悠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第30课诗四首-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初中.doc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第30课诗四首-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初中.doc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第30课诗四首|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第30课诗四首第30课诗四首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荒秽huì荷hè锄候骑jì都dū护燕yān然豚tún点拨:注意多音字”荷”“骑”“都”“燕”的读音。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带月荷锄归荷:扛着。

(2)但使愿无违但:只。

(3)江人大荒流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4)仍怜故乡水怜;爱。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4.《归园田居(其三)》中写诗人早出晚归到田园劳动的句子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5.《使至塞上》中描绘出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景象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渡荆门送别》中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亡云的美丽景象的涛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7.《游山西村》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千古名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1.默写《使至塞上》一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默写《游山西村》一诗。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1.《归园田居》的作者是东晋(朝代)著名诗人陶渊明。

2.《使至塞上》的作者是唐朝(朝代)著名诗人王维。

字摩诘,苏轼称赞他的诗是”诗中有画”。

3.《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是唐朝,(朝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4.《游山西村》的作者是南宋(朝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

这首诗选自《剑南诗稿》。

返回查字典首页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整理|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整理【第6课.《雪》】一、字词磬口(qìng) 脂粉奁(lián)目光灼灼(zhuózhuó)褪尽(tuì) 朔方(shuò) 凛冽(lǐn)(liè)二、课文中心《雪》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30《诗四首:归园田居》ppt优质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30《诗四首:归园田居》ppt优质课件
表现了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 官场比作“尘网”、“樊笼”,官场黑暗厌恶官场。 自己比作“羁鸟”、“池鱼”,园田生活比作“旧林” “故渊”,显示他本性超凡脱俗,对自然无比留恋。
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 对比 虚伪欺诈污浊黑暗的官场
ppt精品课件寓于朴素宁静之景中,在看似平常的农村 生活场景中,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 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ppt精品课件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ppt精品课件
这是一首烩炙人口的优美的田园诗。这首短诗十分细腻、 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种豆南山下” 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但韵味各异。采菊是漫 不经心的,而种豆则是十分认真的。采菊时不经意地抬头, 见到的是幽幽南山,与诗人当时宁静适意的心情十分和谐; 而豆种下后经意观察豆苗长势,看见的是稀疏的豆苗。豆长 得不好,显见种豆人不在行,不过,在陶渊明来说,有这样 的成绩也觉满足了,这是一种诙谐的心境。我们可以想见诗 人看着田中的豆苗和杂草时自嘲的微笑。于是他只得起早贪 黑地“理荒秽”了。
ppt精品课件
陶 渊 明 纪 念 馆
位于庐山西麓,风光秀丽的九江县县城内。
ppt精品课件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
ppt精品课件
守拙归园田
ppt精品课件
草 屋 八 九 间
方 宅 十 余 亩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ppt精品课件
ppt精品课件
陶渊明
谢灵运 王 孟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 新人教版
只要让 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请你说说诗句的意思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 豆田里长满了草。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 才扛着锄头晚归。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 湿了我的衣裳。沾湿衣又有什么ຫໍສະໝຸດ 系呢?只要不违 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品味诗歌:
内容:种豆 →收获稀少,耕作辛劳
感情:意愿 →辞官归隐,远离污浊 语言特色:平谈自然,真挚醇美
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 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 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 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大 漠 孤 烟 直,长河落日圆
构图美:近长处河烽奔烟 流、—远—处空夕阳间、阔大大漠无边、 线条美:纵是的面是。烟,—横—的是层河次,丰圆富的是日,大漠 色彩美:黄河沙水泛漫灰漫、、天夕空辉湛橘蓝红、—白—烟意一境缕优、美
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火,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
燕然:山名,今蒙古杭爱山。
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这首诗歌。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 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首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颔联、对偶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颈联

Yān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尾联
注释:
单车:一辆车,形容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
典属国(秦汉官名)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 课诗四首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一、导语: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二、学习《归园田居》1、导入: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

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

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2、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3、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①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②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③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

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④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1)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

“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2)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⑤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⑥深层探究: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明确: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愿意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学生讨论,教师可提供另外两首田园诗帮助学生理解。

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⑦课堂小结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崭新的面容、纯朴自然的诗风为我国诗歌领域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以至使“田园诗”从此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其影响经久不衰。

三、学习第二首《使至塞上》1、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

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

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诗人经历仕途挫折之后,他逐渐发现了社会的不平。

他晚年对社会的恶浊采取鄙视的态度,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他皈依佛教,信奉禅理。

朝夕徘徊于山水之间,通过对自然美的刻画来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态度。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最大的艺术特色。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3、学生大声读诗,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1)教师提示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疏通诗句。

单车:使者的代词。

李陵《答苏武书》云:“足以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

”原意是说使者没有带许多人马,只用一辆车就前行了。

后世诗文家就把“单车之使”简化为“单车”,作为使者的代词。

属国:是秦汉官名“典属国”的省略,这个官掌管投降归顺的蛮夷部族。

因此,“属国”就成为外交官的代词。

居延:古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酒泉一带,在汉代,此地与匈奴接境,“过居延”即“出汉塞,进入胡地”之意。

(2)选两位同学概述诗意,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出使边塞的经历。

“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觉得自己好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好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自己一路跋涉,看到的沙漠中特有的景色。

“萧关逢侯骑”,进了萧关却没有遇见将官。

“都护在燕然”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作战呢。

总言之,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边塞奇丽壮阔的景象,也写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

4、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诗情画意。

(1)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多媒体显示边塞奇丽风光,帮助学生想像。

选两位同学描述诗中的画面,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

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2)名句赏析提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体会。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

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提问:《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有道理。

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3)体验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沉吟品味,明确:“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圆”“直”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四、指导学生学习《渡荆门送别》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

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响与熏陶。

25岁时,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16年漫游生活。

半个中国的奇山异水,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高昂强烈的时代精神,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胸怀,增长了他的社会阅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节奏划分如下: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4.思考下列问题:(1)找出诗中的写景句,通过想像诗中的形象,把握景物描写的特征。

诗中的写景句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现、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山势和流水,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一个“随”字给山野以动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气势。

写完山势、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法从不同角度写长江的近景、远景。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慢。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

“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

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颔联从正面描写。

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2)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颔联、颈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大江时那种新鲜、欣喜、激动的感情。

诗的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发了思乡的情感。

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其为“故乡水”,诗人此次远行,怎能不留恋自己的故乡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说故乡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抒发了诗人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

(3)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提示可以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说。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像瑰丽。

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①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③“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5.齐背《渡荆门送别》。

五、学习指导学生自读《登岳阳楼》(其一)导入: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