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第6课戊戌变法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6课戊戌变法 (共28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6课戊戌变法 (共2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be6bd77af1ffc4ffe47acfe.png)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戊戌变法的发展
组织学会
强学会
强学会 《国闻报》
创办报刊
上海:《时务报》
《时务报》
天津:《国闻报》
形成南北呼应, 更好地宣传维新 思想
《国闻报》
《时务报》
《湘学报》
《知新报》
《直报》
戊戌变法的发展
宣传变法思想
法制,是规范天下人行为的公用制度 变革,是社会发展前进的必然过程。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 天下之公理也” “变亦变,不 变亦变” 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 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2 、光绪帝支持变法的 有望强国 原因有哪些?
有望夺权
【高潮】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变法正式开始
【高潮】百日维新 (1898.6.11~9.21,历时103天)
领域 内容 影响 裁撤冗(rŏng)官冗员, 政治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触犯顽固派利益
转向于“制度创新”。这里的“制度创 新”开始于
(
) A
B.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
A.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
背景
代表人物 序幕: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阶级____派)
请求______、 ______、 ______
方式: ______ 、______、 ______
发展 经 过
(有哪些代表刊物?)
作用:
高潮: 时间: ______~ ______(历时多少天?) ______ 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 结果 意义
迁都 、 变法 请求拒和 ______、 ______ ______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第6课-戊戌变法(27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第6课-戊戌变法(2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0043247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0d.png)
课堂小结
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
发展
高潮
百日维新 实行变法
创办报刊 建强学会
发生
公车上书 揭开序幕
结局
戊戌政变 变法失败
封建 势力 进行 阻挠 破坏
1.材料:“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请回答: (1)这句话是谁说的?
梁启超
(2)他是在什么背景下说出这句话的?
依据材料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 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的感慨: “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三: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 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 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但是,谭嗣同把变法失败归结为中国历来没有为变法 流血牺牲者是片面的,如果谭嗣同和梁启超等人一起逃跑 ,也不失为明智之举。这样,一来可以为变法保存有生力 量,有望他日东山再起,为中国尽力,又可以减少牺牲。
最后,不管谭嗣同的选择如何,都已经成为历史,站 在今天的角度,我们仍然视他为英雄,戊戌变法的流血牺 牲者。
实业家
准备科考的读书人
八旗兵
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他们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 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 要骂带头领导的人是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 不切齿痛恨。
百日维新的失败
中南海瀛台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日发动 戊戌政变,囚禁光绪,逮捕了维新派人士,掌握清政 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百日维新的内容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6课戊戌变法(共36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6课戊戌变法(共3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f62e062cc7931b765ce158a.png)
激愤。
•
(2)领导人:康有为、梁
启超。
•
(3)在位皇帝:光绪帝。
师生课堂合作探究教材内容
•
(4)要求:拒和、迁都、
变法。
•
(5)结果:这次上书并
没有上达光绪帝。
•
(6)影响:拉开了变法
维新运动的序幕。
师生课堂合作探究教材内容
•
2.维新派的主要活动
•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
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
2.戊戌变法
• 月。
(1)时间:1898年6月至9
•
(2)开始:1898年6月11日,
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
实行变法。
•
(3)名称由来:1898年是
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
“戊戌变法”。
师生课堂合作探究教材内容
(4)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项目 主要内容
影响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维新人士参与政 治,打击了封建官僚, 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
法,乃敢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
可以为鉴…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
可知他主张( )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 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 算
文化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 堂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
有利于西方先进科学文 化的传播,在社会上起 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 抵抗外来侵略
师生课堂合作探究疑难问题
•
3.戊戌政变
“戊戌六君子”。
师生课堂合作探究疑难问题
人教版(部编2017)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人教版(部编2017)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ad5e3fde80d4d8d05a4f3e.png)
第6课戊戌变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由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初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识读课文插图等多种历史资料,制作百日维新中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措施的表格,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初步掌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康有为与共车上书和百日维新(2)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用具:多媒体五、教学过程:温故知新:1、 导入:朗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2、学习新课:第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问题:康有为与公车上书——相关史事有哪些?明确:(1)时间:1895年春(2)原因:《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3)目的(内容):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4)经过: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
(5)影响: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人物扫描:维新派康有为,广东南海人自幼熟读经史,有志圣贤之学。
20多岁时到香港和上海的两次游历,使他对西方资本主义治理下的社会有了亲身感受。
此后,他广泛阅读了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西学书籍、报刊,钻研西学知识。
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受到顽固派的阻挠。
后来,回到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书,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
学生有梁启超等。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
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
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岁入万木草堂,跟康有为学习。
公车上书后,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撰写《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变法思想。
25岁时,到长沙主讲时务学堂。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课件)-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课件)-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432c90cb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5b.png)
13
课后练习:
A 3.在戊戌变法法令中,属于文化教育的内容是( )
A.开办新式学堂,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D.训练新式军队 4.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有( )
B A.戊戌变法历时103天,谈不上有什么影响
B.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戊戌变法裁撤了冗官,减少了财政开支,提高了政 府效率 D.戊戌变法训练了新式军队,建立了三支海军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 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裁剪绿营, 训练新式军队
三、戊戌变法的高潮 ——百日维新 政治方面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 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方面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方面 裁剪绿营, 训练新式军队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考点呈现
知
√
√
1840年-1842年 鸦片战争 1842年 《南京条约》签订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 《天津条约》 签定 1860年《北京条约》 签定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签定 19世纪90年代 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依据材料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根本原因:维新派力量薄弱,顽固派势力强大
依据图片及材料总结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材料: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 , 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 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时务报》
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思想 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预习+知识点+习题(有答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预习+知识点+习题(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717ed2102de2bd96058887.png)
【预习提纲】部编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一、背景《》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二、序幕——“公车上书”时间:年春地点:北京人物:、以及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目的:请求拒和、迁都、变法结果:未上达光绪帝。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三、发展——维新思想的传播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学会——等报刊——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国闻报》等宣传变法的人物代表:梁启超、严复(进化论思想)等四、高潮——“百日维新”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时间:.6.11——9.21标志: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内容: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文化上——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军事上——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五、结果——戊戌政变(变法失败)1898.9.21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戊戌六君子”:、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失败原因:①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
(妥协性、软弱性)六、历史意义1、性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的改良运动。
2、意义: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作用(最突出)。
3、启示: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部编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戊戌变法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亡之时。
2公车上书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后。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经过:康有为,梁启超联合正在参加科举考试的1300多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结果: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失败。
影响: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宣传变法维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影响最大的有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国闻报》严复主持,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 (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 (共2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a4112da0242a8956bece495.png)
二、与后党争权
(借变法巩固和强化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光绪帝
慈禧太后
光绪帝即位时年仅四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 政”。1887年亲政,但仍由慈禧太后“训政”。 1889年,太后“撤帘归政”
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 ”,宣 布实行变法,“百日维新”从此开始。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进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 迩者诏书数下……皆经再三审定,筹之至熟,甫议施 行。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 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晓晓, 空言无补,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 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 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 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 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 益。即以中国大经大法而论,五帝三王,不相沿袭, 譬之冬裘夏葛,势不两存,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 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 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 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 精益求精,毋徒袭其皮毛,毋竞腾其口说,总期化无 用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将此通谕知之。 ——“明定国是”诏(节选)
第6 课
戊戌变法
动脑筋: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怎样的形势?
刺激列强 侵略
《马关条约》
宣告洋务运 动破产
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谭嗣同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一部分仁人志士, 他们不仅对西方的社会制度、文化有很深的了解,而 且主张在保存中国传统的君主政体和传统文化的基础 上,部分地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这一部分人我们 称之为“维新派”。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 复、谭嗣同等人。本节课的内容也由这四个人物的事 迹来贯穿的。
初中历史八上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37张PPT)
![初中历史八上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3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a5a325f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27.png)
1898 年 6 月 11 日清政府颁布“明定 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数年以 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 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 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 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 弊。
政变 囚禁光绪皇帝 搜捕维新人士 废除变法诏令
百日维新
这次变法历时 103 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杨锐、 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 被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所有新政,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 堂(今北京大学)外,全部都被废止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897 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 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光绪帝表示 “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直接原因?
【P30】
百日维新
德国军舰占领胶州湾
原因 1897 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
1897年11月14日,德帝国主义借口“巨野教案” 悍然出兵侵占青岛,并于翌年三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1898年6月11日《明定国是诏》
百日维新内容?
【P30】 提示:政治、经济、教育、军事
百日维新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 允许官民 上书言事
有利于 资产阶级参政
百日维新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 工矿企业,发展 农、工、商业
改革财政 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 资本主义发展
百日维新
教育
废除八股 改试策论 开办新式学堂
——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共22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共2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e449999b9d528ea81c77929.png)
《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
强学会
打击了封建 官僚制度
时间:1898.6.11-1898.9.2人兴办工矿企业。
有利于资 产阶级参 与政权
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
文化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一篇章:国之危难思巨变 ------变法背景
1895年,甲午战后时事漫画
俄北瞰kàn 英西睒shǎn 法南瞵lí n 日东眈dān 处四强邻之 中而为中国, 岌岌哉!
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族企业比较表 时间 1863—1894(战 前) 1895—1898(战 后) 企业数 119 274 资金额(万元) 680 1432
甲午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生怎样的变化?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第二篇章:康梁维新图存强 --------变法经过
公 车 上 书
1895年 时间: 背景: 《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发起人: 康有为 、梁启超 内容: 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影响: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书生意气 、 忧国忧民 、 敢为天下先的爱 国精神和创新精神; 敲响了民族危亡的警钟,唤起了民族意识的 复苏,使更多国人从麻木中觉醒,投身于爱 国斗争之中,致力于救国方案的探索。
1、触犯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 2、袁世凯出卖。
3、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4、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是行不通的!
第四篇章:维新启蒙领新风 -------变法余音
历史在这里沉思 世纪末的落日 王朝的落日 文明的落日· · · · · ·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预习+知识点+习题(有答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预习+知识点+习题(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967f66d4d8d15abf234e7f.png)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预习+知识点+习题(有答案)一、背景«»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绝后严重二、序幕——〝公车上书〞时间:年春地点:北京人物:、以及各省1300多名参与会试的举人目的:央求拒和、迁都、变法结果:未上达光绪帝。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三、开展——维新思想的传达组织学会、兴办报刊,宣传变法,推进了维新变法思想的普遍传达。
学会——等报刊——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国闻报»等宣传变法的人物代表:梁启超、严复〔退化论思想〕等四、高潮——〝百日维新〞背景:1897年,德国侵占胶州湾时间: .6.11——9.21标志:公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内容: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上——鼓舞公家兴办工矿企业,开展农、工、商业;革新财政,编制国度预算文明上——废弃八股,改试策论,兴办新式学堂〔〕军事上——扩充绿营,训练新式军队五、结果——戊戌政变〔变法失败〕1898.9.21 等发起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弃变法诏令。
〝戊戌六小人〞:、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失败缘由:①变法震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力气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
〔妥协性、软弱性〕六、历史意义1、性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的改良运动。
2、意义: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开展和西方迷信技术的传达,在社会上起了作用〔最突出〕。
3、启示: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路途在中国行不通。
部编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戊戌变法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署,民族危亡之时。
2公车上书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署后。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经过:康有为,梁启超结合正在参与科举考试的1300多人,上书光绪帝,央求拒和、迁都、变法。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24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2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970c395676c66137ef06195d.png)
《 国 闻 报》
《 直 报》
创办报刊
《 湘 学 报》
《 知 新 报》
二、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 背景: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 代表人物: 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 时间:1898年(这一年为农历戊戌年,因此又称 “戊戌变法”)6月11日—9月21日,共103天 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 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缚之……”
严复主持的
——梁启超
《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
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有哪些? •它们宣传了什么观点? •产生了什么影响?
主要是强学会等学会,《时务报》和
《国闻报》。
主要宣传了变法图强的观点。
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主要内容
类别
主要内容
政哪些治人上 裁有撤利于冗刷官新冗吏员治,,允使官许民官参民与上政书权言的积事极。性提高
彰显出强烈的爱国爱 民思想和为追求理想 勇于牺牲自己的精神
评价戊戌变法
性质: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历史意义: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教 训: 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 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 国行不通。
败因探究: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 弱小,且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根因); 2、维新派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3、顽固派势力强大,变法触动顽固派的利益。 4、变法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2.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
新”转向于“制度创新”。这里的“制度创 新”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cf7a678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7a.png)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的第六课《戊戌变法》是本册中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本课主要讲述了1898年发生的一场旨在推进、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的运动。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改革尝试,对中国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对改革和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然而,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需要通过深入的讲解和分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戊戌变法的文献资料,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理解戊戌变法的意义,培养学生对改革和进步的追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分析法、讨论法等,以讲解、分析和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文献资料、图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康有为、梁启超等历史人物的介绍,激发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兴趣。
2.讲解: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分析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影响。
3.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讨论戊戌变法对中国的历史意义。
4.互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戊戌变法的理解和看法。
5.总结:总结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强调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包括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影响等主要内容,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展示戊戌变法的全貌。
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以了解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课件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afd526c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18.png)
② 通过变法• 第从五级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
③ 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2. 单百日击维此新处的内编容辑母1版898标.6.题11-样18式98.9.21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除文“本旧样”布式“新”)
•经第济二方级 面
• 第三级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 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八旗兵
3. 戊单戌击变此法的处失编败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日发动戊 戌政变,囚禁光绪,逮捕了维新派人士,掌握清政府 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目的 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结果 失败。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3. 维单新击变法此运处动编的发辑展母版标题样式
组织学会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强•学第会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创办报刊 • 第五级
强学会 《国闻报》
《时务报》
《时务报》
《国闻报》
宣传单思击想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天亦法下变•者单之”•,击第公天•此二理第下处级三也编级之”辑公“母变器版亦也文变;本,变样不式者变, 日本以变法• 而第四• 强级第五大级 ,中国如果不 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2.识记维• 第新三级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 • 第四级 • 第五级
3.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新课单讲击授 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 单•击第此二处级 编辑母版文本样康式有为(1858—1927年)
部编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归纳
![部编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e52d08d1aef8941ea76e0556.png)
部编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归纳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学习目标:1、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及主要活动。
2、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3、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实质及进步意义。
重点:1、公车上书意义2、百日维新内容及进步意义难点:百日维新内容及进步意义新课讲解:知识点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公车上书时间:1895年春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核心内容: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在位皇帝:光绪帝(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意义: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2、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1)表现: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B、严复等支持《国闻报》,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国闻报》严复结束:1898年9月,戊戌政变(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别名:百日维新(变法历时103天)也称戊戌变法(1898年是旧历的戊戌年)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谭嗣同名言: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影响: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共24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共2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ae93ccc240c844769eaeea9.png)
A.提过了工作效率
B.起了思想启蒙 C.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D.摧毁顽固派力量
5、“举国鼓舞欢蹈,征求上书,民间疾 苦,悉达天听。”这段话描述的是戊戌变 法是哪项变法法令的实施情况( )
A.开放言论
B.创办京师大学堂
C.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D.准许创办报刊和组织强学会
6、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
戊戌政变与戊戌变法的失败
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为 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有实 权,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 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 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 令。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 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 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 史称“戊戌六君子”。这次变法 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 维新”。
结果 意义 戊戌政变,六君子遇害,戊戌变法失败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1、支持维新派进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 A.咸丰皇帝 B.同治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2、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杀害后,街头巷尾的人 们议论纷纷,你认为符合史实的议论是( A.他是洋人的密探,卖国求荣 B.他甘为变法而捐躯 C.慈禧太后杀的是贪官 D.他是没有地方可逃
戊戌变法的意义
①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要求挽救民 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和进步的作用。
②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 作用。 ③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结论: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 背景 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 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 发展:组织强学会、创办报刊 戊 经过 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 戌 时间(1898.6.11—9.21) 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 高潮:百日维新 内容(政治、经济、文化 变 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然而也充分说明资产阶级通过 教育、军事一系列变革) 改良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中国行不通。
高潮
戊戌变 法的背 景:民 族危机 空前严 重
发展
百日维新 实行变法
创办报刊 组织学会
发生
公车上书 揭开序幕
结局
戊戌政变 变法失败
封建 势力 进行 阻挠 破坏
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背景 时间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的民族 危机进一步加深。
时务报
下面这段文字是谁在哪里发表的哪篇文章中强调的?
梁启超,《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亦变,不变亦变”
严复等主持的 《国闻报》,以 “通上下之情” “通中外之故” 为目的,号召 变法图强,成为 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有哪些? •它们宣传了什么观点? •产生了什么影响?
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 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开办新式学堂……”这段材料反映了这 次改革的性质是( )
A.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B.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C. 人民群众的反封建斗争 D. 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斗争
7、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
(
)
A.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
D.训练新式军队
8、戊戌变法中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是(
)
A.康有为
C.谭嗣同
B.梁启超
D.袁世凯
4、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 的根本原因是( ) A. 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
B. 光绪帝借“变法”向慈禧太后 夺权 C. 变法不利于清王朝统治稳固
D. 变法改变了祖宗的例律
第6课 戊戌变法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二、百日维新
甲午中日战争 的失败,刺激 了列强瓜分中 国的野心,中 国的民族危机 进一步加深。
资产阶级力量 壮大,登上历 史舞台
1898年谢缵泰《时局图》
•
维新变法是在什么背景下兴起的? 甲午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 这次上书的“公车”主要是哪些人?
主要是强学会等学会,《时务报》和《国闻报》。 主要宣传了变法图强的观点。 推动了维新变支思想的广泛传播。
二、百日维新
在什么背景下,光绪帝召见康有为?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 立国。……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 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二、百日维新
1、光绪帝不做“亡国之君”下诏变法
光绪帝
(1875—1908年在位)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 定国是”的诏书标志变法开始.
百日维新诏令主要内容表
分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教育 军事
内 容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想一想,法令有利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京师大学堂
于哪个阶级的利益?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哪些人会强烈反对 改革?结果如何?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资产阶级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 顽固派是如何对待维新 变法的?
慈 禧
戊戌变法的结果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日发动 戊戌政变,囚禁光绪,逮捕了维新派人士,掌握清政 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光绪帝被囚禁的中南海瀛台涵远楼
戊戌变法的性质? 历史意义是什么?给后 人留下了什么教训?
性质: 是一次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历史意义: 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教 训: 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 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 国行不通。
败因探究:
1、变法触动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 到了他们的反对,并且顽固派拥有实权。 2、维新派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3、变法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5、光明中学八年级要排演一场《戊戌 变法》的历史剧,张军饰演变法时期的 一位商人,那么他应最赞同下列哪项法 令( ) A.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C.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 训练新式军队
6、“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
NEWS
1894年的中国
万 寿 无 疆 疆 无
社会花絮
一 人 有 庆 庆 有
1894年,清朝慈禧太后要过60岁生日。当时有一副对联为 慈禧太后所欣赏,那就是“一人有庆,万寿无疆”。于是这对 联就在宫中和北京城里到处张挂。 民主革命家、学者章太炎想起慈禧把台湾、澎湖割让给日 寇就非常生气,把词序稍作改变,变成了“一人庆有,万寿疆 无”。这样一变,就把本来是歌功颂德的意思变成了辛辣的讽 刺!
D.戊戌政变
2.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 新”转向于“制度创新”。这里的“制度创 新” 开始于( )
A.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
B.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 )
3.在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
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
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
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试一试 填写出戊戌变法中的四位历史人物:
•
为走救国之路,康有为 ______再次上书, 不作亡国之君, ______下诏变法。 光绪帝
慈禧 反对变法维新,______ 发动政变,
• • •
以血唤醒民众,______慷慨就义。
谭嗣同
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1)在各地组织学会 (2)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影响最大的是 上海的《时务报》——(梁启超) 和天津的《国闻报》——(严复)。
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33 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了1898年,学会、学堂、 报馆合计达300多所。 中外纪闻 强学会 励学斋 蜀学堂 南学会 兴儒会 农学会 国闻报 强学会
速读回答
•1895年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其中领袖人物 •是康有为、梁启超。
• “公车上书”有哪些要求(目的)?
•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 产生了什么影响?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康 有 为
康有为,广东南 海人,从小熟读 四书五经,后来 了解到俄国和日 本都靠变法迅速 强盛起来,开始 宣传维新变法。 梁启超,广东新 会人,青年时期 和其师康有为一 起,倡导变法维 新,并称“康梁”
1898年6月——9月
阶级 资产阶级的维新派/改良派
代表
序幕 开始
康有为、梁启超
目的 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公车上书
政治
“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内容
结果 意义
失败(戊戌政变)
经济 文化 教育 军事
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 历史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B.《万国公报》创办 C.强学会成立
梁 启 超
行主 君张 主: 立兴 宪民 ,权 发、 展设 资议 本院 主, 义在 。中 国 实
假如你是当时在京参加考试举人,你会冒着 “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在上书上签字吗? 如果你来给皇帝上书,你将如何来挽救危亡 呢?
公车上书这 件事反映了中国 先进的知识分子 什么样的精神?
维新政治团体遗
“戊戌六君子”被杀
康广仁
林旭
杨深秀
刘光第
杨锐
谭嗣同就义前大声说“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说一说: “贼”指的是谁? 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 他为什么说自己“死的其所”? 谭嗣同
1、“贼”指指的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2、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小,顽固派势力强大, 变法已经失败。 3、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 品格高尚,大义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