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判断
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多模态超声评估现状及展望
缺血性脑卒中是我国致死和致残的首位病因,其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一直居高不下[1]。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本病的主要病理机制[2-3]。
目前多模态超声已广泛应用于斑块易损性风险评估中。
本研究通过介绍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病理特征与超声应用现状,探讨评估易损斑块破裂风险的有效方法,为临床提供依据,以减少脑血管高危事件的发生风险。
1 易损斑块超声学定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 ,CIMT )能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是有效评估脑血管事件发生及预测结果的可靠指标[4]。
临床一般在颈总动脉分叉水平以下,动脉中远段或远段的内侧或后壁测量CIMT [5]。
1.0 mm CIMT <1.5 mm 为增厚[6]。
CIMT 1.5 mm 同时局限性突出周边>50%则为斑块形成[7]。
头颈部血管最新超声专家共识指出[8],颈动脉易损斑块超声主要特点为溃疡型,表现为斑块内出血、破裂,新生血管形成等。
因此,可从斑块特征、斑块内出血、破裂及新生血管形成等方面对颈动脉易损斑块进行评估。
2 易损斑块的病理特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内到外依次由脂质巨噬细胞为主的脂质核心、结缔组织致密的纤维帽及血管内皮3个部分组成[9]。
根据斑块本身结构是否存在破裂风险,分为非易损性和易损性两大类。
易损斑块结缔组织纤维帽很薄,平滑肌细胞含量少,质地松软,脂质核心体积大,加之斑块内新生血管不成熟、结构和功能异常,极易发生斑块内部出血或引起纤维帽破裂危险[10]。
由于颈内动脉或颈动脉分叉处易发生血流动力学及剪切应力分布改变,在所有缺血性脑卒中事件中,由颈内动脉或颈动脉分叉处易损斑块破裂引起的继发血栓栓塞占20%~30%[11]。
因此,及早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评估其破裂风险,对减少脑血管事件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3 常规超声检查常规超声检查是诊断斑块易损性的首要手段,主要有灰阶显像、CDFI 、能量多普勒成像和脉冲多普勒成像。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诊断及其价值分析
为 颈 总动 脉 分 又处 , 37 颈 内动 脉 起 始段 , 7 8 颈 总 动脉 主 干 , 85 占5 .%, 占2 _ %, 占1 .%。超 声特 征 表 现 为 四 种 类 型 : 平 斑 、 扁 软
斑 、 斑和 溃 疡斑 , 硬 临床 追 踪 随访 及 c MRI 查 证 实 总计 有脑 梗 死 1 例 , 52 其 中 , 斑 块 及 溃 疡 斑块 易被 血流 冲击 T、 检 9 占3 .%, 软
Do plr m a e u e u n e l ig o i f a e o ce ot ls o f c o i re y. e e o e, o r s n i g te t n s C e u e p e y b s f l i a y d a n s s o t r s l r i e i ns o a td a t r Th r f r c re po d n r a me t a b s d r h c r n t r v n e e r li c e i to e e e tv l o p e e tc r b a s h m c s k f c i ey. r
atr aoi c mmu i (85 ) t snc fa rso h lq eicu e u y e : a,oth d,n le l u .h r r rei c t o a r s ns 1 .% . r o i et e ftepau n ldd f rtp s f t sf,a ad ucrpa eT eewee Ula u o l r q
【 要 】 目的 摘 探 索超 声对 颈 动脉 粥样硬 化 斑 块 的诊 断 价值 。方 法
张 宇虹
尹 秀 玲
通过 对 16 ' 54 中老 年健 康 体 检 人 员 颈动 脉 检 测 , 诊  ̄ ] 共
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研究
- 117 -artery Doppler for adverse perinatal outcome: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2018,51(3):313-322.[8]王流强,丁芸,辜艳丽.超声监测胎儿大脑中动脉和脐动脉血流对胎儿宫内窘迫的诊断价值[J].中国数字医学,2018,13(6):69-71.[9]张晓雁,温海群,曹秀群,等.超声监测脐动脉S/D 值联合胎心监护诊断胎儿宫内窘迫的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13):73-75.[10]李建敏,李娜,周玲,等.超声脐动脉血流联合血清β-HCG、胎心监护预测胎儿宫内窘迫的价值[J].中国医师杂志,2020,22(2):295-298.[11]李建敏.胎心监护、彩超检测脐动脉、大脑中动脉和静脉导管分流率在胎儿宫内窘迫预测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28):153-155.[12]吴慧菊.脐动脉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检测诊断胎儿窘迫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科学,2019,9(10):73-75.[13]黄蓓.大脑中动脉与脐动脉阻力指标比值联合右心室Tei 指数在胎儿宫内缺氧诊断中的价值[D].张家口:河北北方学院,2019.[14]周丹丹,邓佳佳,王影.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胎儿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胎儿宫内窘迫预测价值[J].当代医学,2019,25(13):47-49.[15]颜媛,邹翰琴,周克松,等.胎儿脐动脉、肾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与胎儿宫内缺氧的相关性研究[J].四川医学,2018,39(9):1057-1060.[16] Cahill L S,Rennie M Y,Hoggarth J,et al.Feto-and utero-placental vascular adaptations to chronic maternal hypoxia in the mouse[J].J Physiol,2018,596(15):3285-3297.[17] Wood C E,Keller-Wood M.Current paradigms and newperspectives on fetal hypoxia:implications for fetal brain development in late gestation[J].Am J Physiol Regul Integr Comp Physiol,2019,317(1):1-13.[18]周漾,丁依玲.脐动脉血流监测临床运用的研究进展[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9,35(12):890-893.[19]包晓晖.胎儿脐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妊娠晚期胎儿宫内窘迫的预测分析[J].临床医学,2018,38(5):32-35.[20]元幼女.高危妊娠晚期胎儿脐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18,25(18):51-52.[21]常贝,李倩,贾红娥.多普勒超声检测UA、MCA 阻力指数联合Tei 指数预测胎儿窘迫的价值[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9,29(22):63-67.(收稿日期:2020-11-20) (本文编辑:刘蓉艳)①辽宁省抚顺市中心医院 辽宁 抚顺 113006通信作者:粘迪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研究粘迪①【摘要】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结合超声造影(CEUS)评价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价值。
颈动脉粥样硬化如何超声诊断?
颈动脉粥样硬化如何超声诊断?当人体的动脉壁上有脂质、钙质等物聚集,这些物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在动脉壁上形成斑块,久之导致细胞壁失去了原有的弹性,这就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种,根据病变血管的不同,患者会出现不同的症状,如头晕、胸闷等。
人体的冠状动脉、颈动脉等均容易出现粥样硬化,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该病的一个显著特点为缓慢进行,也就是说在儿童阶段就开始发生,因此,尽早发现并及时治疗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上多用超声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且随着声学造影技术的发展,超声诊断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下面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进行简单介绍。
1、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诊断生理学指标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长期的过程,很多患者在儿童阶段就已经发生,且有研究发现一例患者,家族中患有高胆固醇血症,在11岁时动脉管壁就有僵硬的表现。
在动脉粥样氧化暂未导致患者出现心绞痛等疾病前,血管内皮已经发生变化,会出现功能障碍,如血管紧张度调解功能异常,因此可通过检查血管内皮是否出现障碍来进行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
在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时,首先需要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测量,患者需要静止休息15分钟左右,然后测量上臂肱动脉血压,为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需要测试三次,并将结果取平均值,每次的测试需要间隔五分钟。
然后患者平躺,开始检查左侧和右侧的颈总动脉,测量血管内径、内膜-中膜厚度以及多普勒血流参数,注意上述各项参数也需要测量三次,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所有参数测量完成后,可得到动脉壁运动度、僵硬度、扩张系数以及顺应系统,上述四项诊断生理学指标需要通过公式进行计算[1]。
2、血管内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超声是一种新型技术,该技术在超声的基础上,和导管技术相结合,可将血管内部的情况用图像显示出来。
血管内超声主要应用于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当使用冠状动脉造影后无法检查确诊,此时可应用血管内超进行诊断;第二、需要对病变位置的情况详细了解时,可通过血管内超声显示出病变处的图像,从而可得到斑块的大小、性质等信息;第三、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
微血流模式背景下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价值
【摘要】目的评估微血流模式造影在计量位于颈动脉之间斑块内新长出的血管密度与数量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4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共255枚颈动脉斑块,主要包括低回声和混合回声的斑块。
常规超声扫查患者双侧颈动脉,同时记录斑块的相关信息,然后对颈动脉斑块进行超声造影(CEUS )检查及微血流模式(SMI )环境下CEUS 评估,观察记录CEUS 及SMI 环境下CEUS 过程中位于颈部动脉的斑块新长出血管的位置及数量,储存图像。
完成检查操作后,最后按照血流的级别划分标准,探讨CEUS 及SMI 环境下CEUS 评估位于颈部动脉的斑块内新长出血管数量的一致性结果。
结果255个斑块中厚度<2.0mm 76个,2.0~2.9mm 66个,3.0~3.9mm 59个,≥4.0mm 54个,CEUS 与CEUS+SMI 模式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结果一致性Kappa 值=0.710,P <0.05。
<2.0mm 、2.0~2.9mm 、3.0~3.9mm 、≥4.0mm 4组斑块经Kappa 检验,4组Kappa 值分别为0.617、0.667、0.679、0.640,P <0.05,表示两种方法检测不同厚度斑块内新生血管数量的一致性较高。
CEUS 联合SMI 模式相比于单用CEUS 可发现斑块内更多的新生血管(χ2=5.381,P <0.05)。
结论CEUS 与CEUS+SMI 模式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一致性较好,且相比单纯使用CEUS ,微血流模式背景下超声造影可以提高斑块内新长出血管的检出率。
【关键词】颈部动脉斑块;超声造影;超微血流成像;新生血管【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5110(2021)08-0692-06Value of 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 in the stability of carotid plaqu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erb microflow imagingHUANG Yuanjing ,LIU Hongbo ,KANG Yaning ,SHEN Runhui ,GAO Ke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52,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ultrasound contrast under microflow pattern in measuring the densityand number of newly grown blood vessels in plaques between carotid arteries.MethodsTotally 148patients with carotidatherosclerosis treated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were sampled ,including 255carotid plaques ,including hypoechoic and mixed echo plaques.The bilateral carotid arteries of the patients were scanned by conventional ultrasound ,and the related information of plaques was recorded at the same time ,and then the carotid plaques were examined by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 )and evaluated by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icroflow mode (SMI ).Thelocation and number of new blood vessels in the plaque in the cervical artery during CEUS and CEUS with SMI were observed and recorded ,and the images were stored.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examination op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blood flow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to explore the consistency of CEUS evaluation of the number of new blood vessels in the plaque in the cervical artery and CEUS with SMI.ResultsAmong the 255plaques ,there were 76plaques with thickness <2.0mm ,66plaques with 2.0-2.9mm ,59plaques with 3.0-3.9mm ,and 54plaques with ≥4.0mm.The consistency of neovascularization grading in plaques detected by CEUSand CEUS combined SMI mode was Kappa =0.710and P <0.05.Four groups of plaques with thickness <2.0mm ,thickness 2.0-2.9mm ,thickness 3.0-3.9mm and thickness ≥4.0mm were tested by Kappa ,the Kappa values of the four groups were 0.617,0.667,0.679and 0.640,respectively ,P <0.05,indicating that the consistency of the two methods in detecting the number of neovascularization in plaques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 was pared with CEUS alone ,CEUS combined with SMI mode could find more neovascularization in the plaque (χ2=5.381,P <0.05).ConclusionCEUS and CEUS combined with SMI mode areconsistent in detecting new blood vessels in carotid plaque ,and CEUS combined with SMI mode can improve the detection rate of new DOI :10.12083/SYSJ.2021.09.020·论著临床诊治·微血流模式背景下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价值黄媛婧刘洪波康亚宁沈润辉高珂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52基金项目:国家卫健委与河南省省部共建项目(编号:SB201901018)作者简介:黄媛婧,Email :**********************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脑卒中的69.6%~70.8%,具有高致死、高致残和易复发的特点[1]。
颈动脉超声你真的了解吗
颈动脉超声你真的了解吗在日常生活中,相信大家都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去医院就医时,医生当得知存在头晕、头痛等症状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时,就会建议或要求个体先进行一次颈动脉超声检查。
相信有很多人都对此感到非常疑惑,不明白为什要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甚至还有的患者因为这一检查产生了不必要的恐慌与焦虑,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大家根本不了解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意义与重要性。
事实上颈动脉超声是一种有效鉴别与诊断个体颈动脉璧是否存在病变的手段之一,在诊断个体颈动脉是否存在斑块的形成以及动脉血管是否存在狭窄或者是堵塞以及治疗方面,颈动脉超声检查起着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颈动脉是人体头颈部的主要动脉干,负责着大脑氧气、血液以及营养的供应,可以说是一个最为重要的血管。
而颈动脉超声检查则是临床医学上一种常用检查方式,以此来查看个体颈动脉是否存在粥样硬化的情况。
而因为如果个体颈动脉出现粥样硬化,那么则会引起颈动脉血管腔狭窄或者是完全堵塞,甚至一些脱落的粥样硬化斑块还会随着血液的流动至大脑当中,进而导致个体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以及脑梗塞或脑缺血性卒中等。
由此则明白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意义所在了。
那么你了解颈动脉超声检查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内容通常情况下,从人体内颈动脉主干引发的开口到进入大脑颅内前的所有节段的血管都可以通过超声来进行观察。
首先颈动脉超声检查主要是对个体颈动脉解剖结构以及走形进行观察,查看其是否存在变异情况,因为很多脑血管症状都是由颈动脉解剖结构变异而引起的。
其次观察个体颈动脉血管璧内膜的连续性以及是否有出现增厚或者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对斑块的性质进行明确判断,明确是否造成颈动脉血管腔狭窄或堵塞。
据临床超声检查显示,大多数患者颈动脉斑块都主要形成于颈动脉开口或者是分叉的部位。
多乐普彩超能够很好将个体颈动脉血流的方向与性质很好的显示出来,而医生则由此可以判断出血流的实际流动方向,是否存在颅内流动或者是平稳流动还是乱流等情况。
关于颈动脉超声的科普小知识
颈动脉超声检查主要是借助彩色多普勒来评价颈动脉有没有狭窄,有没有血流异常的情况。
这是一种无创的首选检查方式,颈动脉超声检查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突出。
对于颈动脉硬化块,可以通过介入治疗来达到有效的成效,同时对于相关的颈动脉斑块在治疗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颈动脉超声了解治疗的相关情况。
所以颈动脉超声在当前阶段对于颈动脉相关的疾病治疗有着突出的意义。
颈动脉位置位于浅表,已经成为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一个窗口。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都有密切关系,颈动脉超声检查对于心脑缺血性疾病的预防、诊断也有重要的作用。
血管病变在当前对于患者会有十分可怕的影响,通过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检查可以发挥突出成效。
颈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主要累积体循环系统的大、中型弹力动脉,病变分布在多个脏器动脉同时受累,以脑动脉和冠状动脉最为明显。
正常的动脉由内壁、中膜、外膜三层构成,早期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是表现为内层、中层膜的增厚,管腔内径能够正常或者轻微增厚,使用超声技术测量颈动脉内部中膜的厚度就格外准确,它能够精确到0.01厘米。
同时借助其他影像学检查,例如CT、MRI和数字剪影血管造影,它们都很难发现异常透过超声检查就能够发现借助超声检查颈动脉可以显示出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颈动脉管壁结构。
今天,我们就跟着文章重点围绕着颈动脉斑块的超声科普内容来进行了解吧!1.什么是颈动脉斑块?颈动脉斑块是一种在人体颈部动脉的血管壁处因脂肪聚集以及钙类物质的沉积而导致的血管局部便后变硬,最终形成的粥样斑块,这种斑块通常又被称作动脉粥样硬化。
是不是感到很熟悉?没错,“大名鼎鼎”的冠心病的全称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在患者体内为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处发生的动脉斑块导致了血液运行的阻塞而引发的疾病,颈动脉斑块与其有着非常大的相似程度。
但不同的是,冠状动脉负责的是为心脏供血,而颈部动脉则是为人体脑部供血的重要动脉,一旦放任颈部动脉斑块继续增大,就很可能会导致颈动脉的阻塞而导致大脑的供血不足,进而导致一系列症状的产生。
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 506 .吉林医学2011年1月第32卷第3期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我国老年人的常见病,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人群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上述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为此如何早期发现和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防上述老年疾病非常重要[1]。
自冠状动脉造影发现以来,一直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其费用高昂、有创等弱点很难普及[2]。
近年来超声检查发展迅速,超声成像技术出现使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
文章探讨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09年7月~2010年6月来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64例。
其中男40例,女24例,年龄50~89岁,平均65.5岁。
其中单纯高血压15例,单纯糖尿病15例,单纯高脂血症14例,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并存2项或3项者20例。
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
1.2 诊断方法:选择德国西门子HS9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诊断系统,高频探头及脱机分析软件。
受检者平卧位,充分暴露颈部,头偏向检查对侧,检查前先安静休息10 min。
将高频探头横置于胸锁乳头肌前缘或后缘,探测到颈总动脉横断面时向下移动至颈总动脉起始处,从颈总动脉起始处逐渐向上移动探头,沿血管走向显示颈总动脉主干、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直至颈内动脉人颅显示不清为止的纵断及横断面,仔细观察管壁内膜情况及有无斑块形成。
2 结果本组64例病例检查出有颈动脉斑块的60例,其中斑块位于颈动脉分叉处的有25例,位于颈内动脉起始部的有15例,位于颈外动脉起始部的有4例,位于颈总动脉主干的有6例,双侧颈动脉均有斑块者10例。
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学形态学特征可分为四种类型:①扁平斑:动脉管壁偏心性增厚,正常三层结构消失或破坏,本组共20例,占33.3%。
②软斑:斑块突出于管腔内,局部出现不同程度的混合性回声或均匀弱回声,多为弱回声团,本组15例,占25.0%。
超声造影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
超声造影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乔锋利;刘美含;杨艳艳;陈恩琪;鲁杨;张娜;王辉【摘要】目的:通过超声造影技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血流灌注情况,分析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增强程度与临床症状的关系,全面评价斑块的稳定性.方法:选择于本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患者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58例,对67个斑块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根据斑块回声图像的特点将斑块分为软斑组、混合斑组和硬斑组.观察造影后颈动脉管腔内及斑块部位显影情况,判断斑块内有无血流灌注,观察其起源点及数量.应用定量分析软件Sonoliver CAP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影后的时间-强度变化进行定量分析,根据时间-强度曲线图分析得出斑块显影后峰值强度(Ⅰmax)、达峰时间( TTP)、平均渡越时间(mTT)等参数.定量分析斑块内新生血管分布密度和增强程度,对各组斑块进行全面观察,以评价各组斑块的稳定性.结果:以颈动脉管腔内参考区的峰值强度Ⅰmax为100%.①软斑组与混合斑组和硬斑组比较,Ⅰ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混合斑组与硬斑组比较,Ⅰ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软斑组与混合斑组和硬斑组比较,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混合斑组与硬斑组比较,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软斑组与混合斑组和硬斑组比较,m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混合斑组与硬斑组比较,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技术可以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定量分析及参数成像,能够实时跟踪观察动脉血管并通过造影增强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情况,根据造影增强情况对斑块的易损性进行定量评估,无创性评价斑块稳定性.【期刊名称】《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2(038)002【总页数】5页(P356-359,封3)【关键词】超声造影;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作者】乔锋利;刘美含;杨艳艳;陈恩琪;鲁杨;张娜;王辉【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中日联医院超声科,吉林长春130033;吉林大学中日联医院超声科,吉林长春130033;吉林大学中日联医院超声科,吉林长春130033;吉林大学中日联医院超声科,吉林长春130033;吉林大学中日联医院超声科,吉林长春130033;吉林大学中日联医院超声科,吉林长春130033;吉林大学中日联医院超声科,吉林长春1300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4心、脑血管意外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的重要病理学基础和危险因素。
219408658_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
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效果分析吴莹刘亚玲(江西省宜春市中医院超声科,宜春 336000)摘 要 目的:分析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脑血管疾病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患者78例,均行三维超声和CT血管造影(CTA)检查。
三维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灰阶中位数(GSM)和斑块总体积、表面积、回声类型、均质性及新生血管,并以CTA检查为金标准,对比三维超声和CTA检查结果。
结果:经CTA检查,78例患者中47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31例不稳定。
经三维超声检查,78例中42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36例不稳定。
三维超声检查的准确率为85.90%(67/78),敏感性为82.98%(39/47),特异性为90.32%(28/31),阳性预测值为92.86%(39/42),阴性预测值为77.78%(28/36),kappa=0.713,一致性优。
稳定与不稳定患者间的三维超声影像学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不稳定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IMT、斑块总体积均大于稳定患者;GSM低于稳定患者;斑块回声不连续、斑内低回声、新生血管、形态不规则的检出率高于稳定患者(P<0.05)。
稳定与不稳定患者的斑块面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三维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准确率高,操作简单,可重复性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筛查较佳的检查方法,对制定患者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有重要参考意义。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斑块稳定性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23)12-0034-04引用本文吴莹, 刘亚玲. 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效果分析[J]. 上海医药, 2023, 44(12): 34-37.Analysis of the evaluation effect of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vascular plaque quantitative analysis technique on the stability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WU Ying, LIU Yaling(Department of Ultrasound of Yichu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ichun, Jiangxi 336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valuation effect of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vascular plaque quantitative analysis technique(VPQ) on the stability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Methods: Seventy-eight patients with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with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20 to May 2022 were selected, all patients underwent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and CT angiography(CTA) examination. The degree of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 median gray scale(GSM) and total plaque volume, surface area, echo type, homogeneity and neovascularization of the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and CTA examination was used as the gold standard to compare the diagnostic evaluation results of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and CTA examination. Results: After CTA inspection, among 78 patients, 47 had stable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and 31 patients with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were unstable. After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examination, among 78 patients, 42 had stable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and 36 had unstable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The accuracy rate of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examination was 85.90%(67/78), the sensitivity was 82.98%(39/47), the specificity was 90.32%(28/31),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was 92.86%(39/42),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was 77.78%(28/36), kappa=0.713, with good consistency.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通信作者:吴莹。
如何利用颈动脉超声判断斑块性质
作者单位|无锡市梁溪区扬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何利用颈动脉超声判断斑块性质颈动脉斑块由胆固醇、钙盐、纤维蛋白和其他细胞成分组成,这些斑块会逐渐增大,并且会导致血管壁的硬化和狭窄,最终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
斑块在体内形成的过程相对较复杂,动脉内皮细胞受到损伤时,胆固醇等物质会渗入到动脉壁内,引起一定的炎症反应,最终形成斑块。
一般表现为头晕、头痛、视力模糊、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症状。
当颈动脉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或血栓形成时,还可能引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颈动脉超声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通过声波的反射来观察颈动脉内部的情况,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壁的结构和斑块的分布。
根据斑块的形态、内部结构、回声特点和血流情况,医生可以判断斑块的性质,包括是否为稳定斑块、易损斑块或溃疡斑块等。
临床关于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判断要借助超声从多个方面展开分析。
首先,超声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斑块的类型。
稳定斑块通常由胆固醇和钙组成,表面光滑,生长缓慢,形成较为坚固的斑块,不易破裂,对血流的影响相对较小;易损斑块往往含有大量的软斑块成分,表面不规则,生长迅速,容易破裂并引发血栓,导致血管阻塞;溃疡斑块是指斑块表面形成溃疡,颈动脉斑块是一种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指颈动脉内膜下脂质沉积形成的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之一,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如中风和心脏病。
超声科医生对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判断在临床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医生可利用超声检查来直观地观察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大小、位置以及内部结构,从而对其性质进行初步判断。
文|汤晓隽容易出血和形成血栓。
通过颈动脉超声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斑块的形态特征,有助于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评估。
其次,超声可以评估斑块的内部结构。
根据斑块内部的回声特点,可以判断斑块的成分和稳定性,例如,斑块内部有无纤维帽、出血、钙化等特征,都会影响斑块的稳定性和易损性。
一般来说,斑块越大,其所带来的血管狭窄和血流受阻的可能性就越大。
超声造影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诊断
超声造影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动脉病变,其特点就是在颈动脉管壁上产生或大或小的斑块,斑块的存在会造成颈动脉狭窄,持续影响大脑的供血,出现头晕等症状,甚至造成脑萎缩、血管性痴呆等严重后果。
有些斑块本身性质不稳定,随时可能破溃,形成血栓,被血流冲击到更远处的大脑动脉中,造成脑栓塞,出现偏瘫、言语不清,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
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首选检测方法和最重要的无创检测手段,超声在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诊断上无疑具有重要地位。
这篇文章就是来帮助大家了解超声在斑块诊断上的重要作用,同时对超声及动脉粥样硬化能有更深入的认识。
一、什么是颈动脉粥样斑块文章的开头已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做了简要的介绍,实际上,此病还有一些相关知识值得我们去花时间好好了解。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此病的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与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及身体基础疾病息息相关。
三高者的发病几率远远高于正常人群,肥胖也是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者的发病率和因此死亡的概率是不吸烟者的数倍。
由此可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控制已患的基础疾病,是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概率的重要举措。
此外,年龄、性别、遗传等因素也是发病的重要因素,40岁以上者更容易发病,女性绝经期后发病率迅速增加,动脉粥样硬化者的家属更容易发病。
在以上危险因素下,血管的内皮细胞很容易受到损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借着损伤的破口,进入动脉管壁,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等在一系列的复杂因素作用下,最终在动脉管壁上堆积大量脂质,并演变成各种类型的斑块。
斑块如果发生在颈动脉管壁上,就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引起如文章开头所述的症状及严重后果。
二、超声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诊断由第一部分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是悄无声息的,且发生在动脉管壁,隐藏在我们身体内部,很难被我们察觉。
此时我们就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检查工具,帮助我们检查到斑块的存在,最好还能得知斑块的位置、大小、性质等重要信息。
磁共振黑血序列与超声成像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估的比较
【DOI】 10.3969/j.issn.16716450.2020.01.022
ComparisonofMR blackbloodsequenceandultrasonographyintheevaluationofatheroscleroticplaquestability LiShuyang,FuKuang.DepartmentofRadiology,theAecondAffiliatedHospitalofHarbinMedicalUniversity,Helongjiang Province,Harbin150000,China Correspondingauthor:FuKuang,Email:1105111565@qq.com 【Abstract】 Cerebralinfarctionisacommondiseasewithpoorprognosis.Atherosclerosisistheprimaryfactor,espe ciallycarotidartery.Itismoresignificanttoevaluatethecompositionandstatusofplaquethantoevaluatethedegreeofsteno sisofbloodvessels,andtodetectandpreventlesionsearlier.Earlydetectionofhighriskfactorsincarotidplaqueandtimely preventioncanblocktherecurrenceoflesions,whichisconducivetoearlytreatmentandimproveprognosis.MRblackblood sequenceisanewimagingtechniquetoshowthepath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bloodvessels.Thispaperreviewsitsapplica tionintheassessmentofatheroscleroticplaquestability. 【Keywords】 Highresolutionmagneticresonance;Ultrasonic;Atherosclerosis;Cerebralinfarction;Stroke
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效果分析
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将超声造影技术应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诊断中的效果。
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
观察组为缺血性脑卒中组,对照组为临床排除脑卒中和冠心病诊断,并使用超声检查技术对粥样斑块进行检查的患者。
对所有患者采用超声造影的技术手段检查,探讨检查相关数据同脑卒中之间的联系。
结果:观察组检查结果大多为低回声的粥样斑块,对照组检查则主要为混合回声。
观察组颈部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回声的斑块进行造影,强度表现明显高于等回声、高回声、混合回声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
结论:超声造影检查技术可以较敏感地探查颈动脉内粥样斑块出现的新生血管,实现对其稳定性的判断,利于早期检出不稳定性斑块,对临床工作者判断斑块物理形态、评估患者脑血管疾病风险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超声造影;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分析【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0-0127-01评估颈动脉斑块的大小和进展对预测卒中更为敏感。
本文分析了超声造影的方法,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颈动脉IMT厚度≥1.5mm的受试者100例。
观察组为缺血性脑卒中组,50例,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43~77岁,平均年龄61.25±8.09岁,在神经内科门诊或者住院部接受过脑MRI或者头部CT确诊缺血性脑卒中,并使用超声检查技术对粥样斑块进行检查的患者;纳入对照组的患者均经临床检查排除冠心病以及脑卒中等疾病,并使用超声检查技术对粥样斑块进行检查的患者,男27例,女23例,年龄44~77岁,平均年龄66.57±10.34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观察与诊断
休老干部体检 6 , O例 年龄 6 O岁 ~ O岁 , 8 平 均年龄 7 , 4 O岁 男 5例 , l 。应 女 5例 用百胜 D 3 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 U 彩 探 头 频率 7 1 z患者 取 仰卧 位 , 分 ~ 0MH . 充 暴露 颈前部 , 颈后垫 薄枕 , 头后仰 , 偏 并 向检查侧的对侧 , 分别 检查颈 总动脉 、 颈
术 操 作 。 B超 监 视 下 引 导 定 位 , 探 针 在 用
窄。 按其特征分 为 : ①软斑 : 态不规则 , 形
表 面不 光 滑 , 块 突 出 于 管腔 , 示 强 弱 斑 显 不 等 的稍 强 回声 斑 块 ; 混合 回 声 斑 : ② 内 部 回声 不 规 则 , 强 回声 斑块 较 大 , 底 稍 基
6 0例 颈 动 脉 斑 块 超 声 检 查 中 单 侧
3 例, 3 左侧 2 例 , 2 右侧 1 例; 1 双侧 2 , 7例
共 发 现 9 个 斑 块 , 据 斑 块 特 征 发 现 软 4 根
作 者简 介 : 李俊荣 , , 9年 出生, 女 16 9 本 科学历, 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影像 专业 , 主 副
内动 脉 和颈 外 动 脉 , 观察 其 内 径 、 内膜 厚
4 例 ,次 1 5 2 0例 , 3次 3例。
12 方 法 . 使 用 祥 生 手 提 B型 超 声
集, 继发血栓形 成 , 最终 导致血 管堵塞 ,
若 血 栓脱 落 后 可 进 入 颅 内引 起 脑 血 栓 。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多 发 生 于 5 左 右 0岁
作 者 简 介 : 芳 , ,8岁 , 专 学 历 , 路 女 3 大 毕 业 于 大 同 医 学专 科 学校 ,主 治 医师 。 E mal — i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诊断研究进展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诊断研究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检查技术已成为现阶段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的重要检测方法,其检测结果也已成为监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客观数据指标。
本文将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诊断研究进行综述。
标签: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研究进展;早期监测动脉粥样硬化最常累及的部位就是颈动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则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临床体征,这一敏感指标备受医学界广泛关注[1]。
由于颈动脉位置表浅,可作为动脉硬化超声检测的窗口,通过超声检查能全面反映动脉硬化病变的具体情况,并能预测心脑血管疾病。
1 颈动脉粥样硬化标准与检测指标颈动脉内膜厚度在1.0~1.2 mm,提示颈动脉内膜增厚;颈动脉内膜超过1.2 mm,提示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若有机体存在粥样硬化斑块,则颈动脉管壁三层正常结构消失,管腔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情况[2]。
按照超声表现,可将颈动脉内膜厚度超过1.5 mm的斑块分为三种斑块:①软斑:这类斑块在血管管腔中突出,表现光滑,连续回声,形态不规则,内部结构可均匀可不均匀,弱回声区出现半圆形。
②硬斑:这类斑块局部为强回声区或中回声区,块状、点状分布,大小不相同,轮廓比较清晰,伴声影或弱声影。
③混合斑:这类斑块由硬斑、软斑混合而成,范围广,形态不均匀,低回声、中回声、高回声并存。
颈动脉内径:颈总动脉收缩内径(正常值5~11 mm),颈内动脉收缩内径(正常值5~7 mm),颈外动脉收缩内径(正常值略小于颈内动脉),随着年龄增大,上述指标收缩内径不断增大。
頸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内中膜正常值在0.1~0.5 mm之间,超过1.0 mm 提示存在内膜增厚;超过1.2 mm,提示斑块形成。
西方研究人员指出,将血管内外径差值作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能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程度[3],且与单点厚度、三点厚度的准确率相比,使用Intimation软件自动测量250个点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准确率最高。
超声颈动脉血管斑块测量标准
超声颈动脉血管斑块测量标准1. 引言1.1 概述在现代社会中,心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颈动脉斑块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之一,被认为是判断个体患上心血管事件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
超声颈动脉成像作为非侵入性、无辐射风险的检查手段,在诊断斑块、评估斑块稳定性以及预测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超声颈动脉血管斑块测量标准,包括背景介绍、斑块定义和分类以及斑块测量方法。
然后,我们将详细讨论标准化斑块评估指标,包括斑块面积测量标准、斑块内部特征评估指标以及斑块表面形态评估指标。
接下来,我们将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案例进行分析,并提供应用案例分析一和应用案例分析二。
最后,我们将总结和回顾本文的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系统地介绍超声颈动脉血管斑块测量标准,探讨标准化斑块评估指标,并通过分析研究进展与应用案例来了解超声颈动脉血管斑块测量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提高读者对超声颈动脉血管斑块测量标准和评估指标的理解,并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对于未来研究方向,我们希望能够鼓励更多研究人员投入到该领域,以不断完善和发展超声颈动脉血管斑块测量技术,在早期预防、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2. 超声颈动脉血管斑块测量标准2.1 背景介绍超声颈动脉血管斑块是指在颈动脉内壁形成的固体或液体脂质沉积物,通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
斑块的检测和测量对于评估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以及预测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2.2 斑块定义和分类超声颈动脉血管斑块通常被定义为30%以上直径约5mm以上颈动脉断面内超声图像异常回声。
根据组织成分和形态特征,斑块可进一步分为不同类型如无回声、弥散回声、强回声等。
2.3 斑块测量方法进行超声颈动脉斑块测量时,我们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单纯高度法和多参数法。
单纯高度法是最简单的测量方法,通过从基底到表面,利用超声仪器提供的标尺工具测量斑块最大厚度。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诊断分析摘要】目的:观察超声与磁共振(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两种检查技术特点。
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0月在我院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96例患者,均接受超声与MRI检查,将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超声能准确检测出管腔狭窄的程度与动脉壁内膜(MT)的厚度,并能通过斑块回声辨识斑块的形态特征。
MRI在斑块性质检测方面上独具优势,具备高组织分辨率。
结论:和超声技术相比,MRI更能清晰的呈现出颈动脉的血管腔与血管壁结构,提升粥样硬化板块成分与稳定性判断的精确度。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磁共振;诊断分析【中图分类号】R743.3;R445;R8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2-0202-02颈动脉粥样硬化为诱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以往,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间的研究以血管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卒中间的相关性为主,但最近有研究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诱发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可能与易损斑块脱落相关。
易损斑块,即为具有破裂倾向、易形成血栓或(和)进展快速的危险斑块。
在急性脑血管事件发生前精确的辨识易损斑块,并实施相关干预措施是急需突破的医学难题,本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与MRI两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研究,做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取经病理检查确诊、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的9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者,其中男58例,女38例;年龄47~78岁;平均(56.9±2.1)岁。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
MRI检查。
超声检查以B型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等为主。
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行超声检查可提供如下信息: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动脉管腔的狭窄情况、斑块体积、斑块内部的回声特征;应用B型显像仪,将颈部尾端设为起始部,向上逐段连续性观察颈总动脉、分叉部、颅外段颈内动脉等部位的纵、横轴实时二维图像,多普勒彩超进行二次检查。
超声与CTA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观察
42·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11月 第20卷 第11期 总第157期【第一作者】王海璇,女,超声科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从事超声医学。
E-mail:******************【通讯作者】王海璇Diagnostic Value of Ultrasound and CTA on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43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NOV. 2022, Vol.20, No.11 Total No.157(收稿日期:2019-05-05)(校对编辑:阮 靖)表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体分布情况颈总动脉 颈内动脉 颈外动脉CDUS CTA χ2P CDUSCTA χ2P CDUS CTA χ2 P软斑块 154(22.99) 150(22.39)0.0680.7948(12.12) 64(25.00) 5.013 0.025 6(15.00) 12(23.08) 0.937 0.333钙化斑块 318(47.46) 310(46.27) 0.1920.661 52(78.79) 140(54.69) 12.660 <0.001 24(60.00) 26(50.00) 0.911 0.340混合斑块 198(29.55) 210(31.34)0.5070.4766(9.09) 52(20.31) 4.474 0.034 10(25.00)14(26.92) 0.043 0.835总斑块数 670670 --66256- - 40 52--表2 颈总动脉易损斑块检出情况比较CDUS CTAχ2P软斑块150(22.39) 154(22.99) 0.0680.794不规则斑块182(27.16) 0(0.00) 210.604 <0.001溃疡斑块 34(5.07) 0(0.00) 34.885 <0.001易损斑块总数366154141.241 <0.0012.2 颈总动脉易损斑块检出情况比较 CDUS检出颈总动脉易损斑块数目明显多于CTA(P <0.05),见表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判断
作者:胡美君
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5期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患者颈动脉斑块进行检查,对斑块的数量、形态、性质进行仔细观察,测量IMT(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评价斑块的稳定性。
结果本组患者就诊时,IMT检测平均值为(1.01±0.12)mm,治疗30d后,IMT检测平均值为(0.94±0.08)mm,治疗90d后,IMT检测平均值为(0.92±0.11)mm。
治疗30d、治疗90d后的IMT值均显著低于就诊时的IMT值,P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查;稳定性判断
现今全球发病率以及死亡率最高的便是心、脑血管疾病,而颈动脉硬化是脑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不稳定的颈动脉硬化斑块破裂脱落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机制。
所以,在防治脑血管疾病中,监测和评价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学变化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及早判断斑块的稳定性有助于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致死率。
超声检查因具有安全、无创、简便、可重复性等优点成为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斑块的超声表现与患者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仔细分析,以评价患者斑块的稳定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31例,患者年龄42~86岁,平均年龄(55.4±
2.8)岁,80例患者斑块厚度均不小于2.0mm,本组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1.2方法仪器选用GE-V7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5MHz。
受检者取平卧位,略将头部后仰,偏向检查对侧,使颈部充分暴露。
患者平静呼吸,检查医师将探头放在颈部体表,从患者颈部根部开始扫查,分别对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进行扫查,测量IMT。
IMT值>1.0mm者,判定为增厚,IMT>1.3mm者,判定为斑块形成。
对于存在颈动脉斑块者,依据超声检查特点、斑块范围及形态,判断斑块性质。
1.3观察指标患者均在入院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观察本组患者的IMT变化及斑块的稳定性。
部分斑块形态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内部呈均匀性低回声,后方无声影,属于软斑块;部分斑块内部回声强弱不等,可同时探及无回声、低回声及强回声,后方可伴声影,属于混合斑块;部分斑块表面光滑,内部呈均匀性强回声,后伴声
影,属于硬斑块。
软斑块和混合斑块可判定为不稳定性斑块,硬斑块则可判定为稳定性斑块。
本组患者入院后,经治疗30d后、治疗90d后,分别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数据均录入SPSS18.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首次经超声检查,共检出98个斑块(软斑块40个、混合斑块28个、硬斑块30个)。
本组患者就诊时,IMT检测平均值为(1.01±0.12)mm,治疗30d后,IMT检测平均值为
(0.94±0.08)mm,治疗90d后,IMT检测平均值为(0.92±0.11)mm。
治疗30d、治疗90d后的IMT值均显著低于就诊时的IMT值,P
本组患者的斑块稳定性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本组患者在入院时检出的98个斑块中,有49.0%为不稳定性斑块,治疗30d后,斑块检出数量为96个,其中不稳定性斑块占34.4%,不稳定性斑块所占比例明显比入院时更低,P
3讨论
颈动脉斑块的危险性不仅仅在于稳定性斑块慢慢长大使颈动脉管腔狭窄,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反应,引起头晕、目眩、思维能力下降、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其最大的危害是由于不稳定性斑块出血、破裂、脱落,形成血栓,造成脑梗塞,引起失语、失明、偏瘫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临床上尽早发现颈动脉斑块、尽早判断斑块的稳定性、尽早合理干预治疗,对预防缺血性脑病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诊断中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
超声技术的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均较高。
有研究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成成分主要有:致密的结缔组织纤维帽、其下方的脂质核心、坏死碎片。
其中脂质核心主要由细胞外基质、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所组成;纤维帽的成分主要为细胞外基质,其含有一定的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
稳定性斑块以硬质纤维斑、均质规则扁平斑或钙化斑块为主,其超声图像表现为内膜连续、均匀强回声,血流信号呈充盈亏损;大部分的不稳定性斑块的脂质核心都较大、质地较软,为偏心斑块,且纤维帽明显变薄,其超声图像显示为非均质、不规则斑块,表面粗糙,内膜可见不连续回声,血流信号显示为充盈缺损。
在本次研究中,首次经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IMT检测平均值为
(1.01±0.12)mm,显著高于治疗30d后及的治疗90d后的IMT检测平均值;经过超声对斑块的稳定性进行判定,随着临床干预治疗,不稳定性斑块的比例大大降低。
结果显示: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病情得到缓解,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降低,斑块数量及不稳定性斑块所占
比例均有所降低。
总之,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测量颈动脉IMT,并结合斑块回声及形态情况,有效判断斑块的稳定性,是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有效手段,也是预防缺血性脑病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乔锋利,袁建军,陈雪英,等.超声在评价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7):1663-1664.
[2]翟蓓,李成志,邹建中,等.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1,08(6):529-532.
[3]Varetto,G.,Gibello,L.,Bergamasco,L. et al.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 in atherosclerotic carotid artery disease[J].International angiology,2012,31(6):565-571.
[4]白志勇,李敬府,杨玉杰,等.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病关系[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12):138-140.
[5]段云友,袁丽君,张莉,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超声研究进展[C].//2012中国·北京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集,2012:372-373.
编辑/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