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故乡鲁迅环境描写句子及作用
故乡鲁迅环境描写句子及作用在鲁迅的笔下,故乡的环境描写犹如一幅幅生动而又意蕴深刻的画卷。
这些描写可不简单,就像是一把把特殊的钥匙,打开了我们对那个时代、那个地方以及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理解之门。
就拿里的描写来说吧。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哎呀,这几句话一出来,感觉就像有一阵冷飕飕的风直接吹到我身上了呢。
深冬,本就是个让人觉得寒冷、萧瑟的季节,阴晦的天气,呜呜作响的冷风,这哪里只是在写天气呀,这简直就是当时故乡那种毫无生机、衰败的写照。
那些萧索的荒村,就像一个个垂暮的老人,毫无生气地横在那里。
看到这样的景象,文中的“我”悲凉起来,我们读者也好像跟着掉进了那种压抑的情绪里。
这环境描写就像是一个情绪的引导者,一下子就把那种悲哀、落寞的情绪传染给了我们。
再看看闰土出场时的环境描写,“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哇,这画面多美啊,像一幅色彩鲜明的油画。
深蓝、金黄、碧绿,这些明亮的颜色和前面那萧索的荒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时候的故乡在这样的环境下,仿佛充满了希望和生机。
可这美好的画面背后呢?其实是一种回忆的美好,是一种和现在的故乡衰败形成反差的美好。
就好比一个人回忆自己年轻时候的辉煌,那时候的光彩照人更加映衬出现在的落魄。
这环境描写呀,是为了衬托出后来闰土的变化。
曾经在这么美好的环境里的闰土,是那么的活泼、勇敢,可是后来呢,被生活折磨得不成样子。
这就像那曾经肥沃的土地,因为种种原因变得贫瘠,让人忍不住叹气啊。
还有那些关于老屋的描写。
“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这老屋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在风中摇摇欲坠。
那些枯草的断茎,多像老人稀疏的头发呀,在风中抖着,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无情和生活的变迁。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一个月的鲁迅文章专题阅读让我走进了这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文化斗士。
鲁迅一生中写了33篇中短篇小说,结集出版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本小说集。
鲁迅的小说创作以其具有时代精神的思想主题和新形式的创造,实现了中国小说具有历史意义的革新,赋予了小说以现代的内容和形式,使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完成了有旧小说向现代新小说的转变。
为改良人生,为人民的解放和社会的改造而创作,是鲁迅小说现实主义的核心。
他的小说都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浑然一体的表现人生真实的画卷。
在小说创作中,他从不故作惊人之笔,而追求在至平至实中显示至奇的艺术效果。
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艺术上最大困难和最高境地,都是要自然地朴素地描绘和写作。
”所以,鲁迅不去堆砌词藻、大段描写风月,而是以简明富有特色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我们看到的都是简洁的景物描写和白描的细节描写。
真实、深刻、严峻、朴素、简洁就是鲁迅的艺术风格。
今天,我就来浅论鲁迅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具体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⑴《药》中自然环境描写“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了。
”这是文章的第一句话,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
这句虽然字数不很多,却奠定了文章压抑的感情基调,周围事物皆死气沉沉,也可烘托出华老拴心情沉重。
之后还有一句“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的分明。
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
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叫。
”其中“黑沉沉”、“灰白”的路和“一只也没叫”,这也使气氛阴森幽暗,基调冷峭深沉,让读者不禁感到压抑。
这画龙点睛似的环境描写,很自然的穿插在文章中,确实引人入胜。
寥寥几句便烘托出了人物心情,定下了文章感情基调,同时暗示了人物之后要做的事一定有些恐怖,令人紧张。
接着看,我们便可得出答案——他要买人血馒头。
浅谈《祝福》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在小说《祝福》中,鲁迅先生细致地描写了鲁镇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这些环境描写,有力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本文将简要分析一下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自然环境:营造氛围在小说的开篇,作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非常沉闷、压抑的环境氛围。
虽然新年将至,但是“天空是灰白色的”,给人一种沉闷的感觉,丝毫没有节日的氛围。
这样压抑沉闷的氛围为主人公祥林嫂的出场作了准备。
最先出场的是见证了如今落魄不堪的祥林嫂的“我”。
“我”是一名读书人,在祥林嫂的眼里自然是一位见多识广的知识分子。
因此,她才会不断地追着我问:“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我”虽然是回故乡,但其实已经没有家了,只是住在“与我话不投机的鲁四老爷家”。
“我”唤他为“四叔”。
在鲁镇,“我”没家,也没有说得上话的人,心情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当然,那里的天气也没好到哪里去。
“天色阴暗了下来,还下起了大雪,使鲁镇显得乱糟糟的。
”“我”在四叔的书房看到了“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几个大字,觉得这些词跟四叔本人并不搭。
这一切都让“我”感觉到压抑和不安。
这些细节直接点明了鲁镇环境的恶劣,道出了气氛的紧张和沉闷。
当“我”听说祥林嫂死了时,作者也描写了鲁镇的自然环境:“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
”孤独寂寞的祥林嫂死在了寒冷的冬天,恐怕在“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她早就不该存在了。
因此,就算大家听到了她的死讯,依然“都在灯下忙”,并没有因此而停下手头的工作。
“我”看不惯鲁镇人的冷漠,却又无可奈何。
句中的“沉寂”不仅仅是在形容自然环境,也是在形容“我”的心情。
“我”难以想象,死在祝福前夜的祥林嫂依然被“我的四叔”诟病,说她是“谬种”。
就连和祥林嫂同处一个阶层的人也对她漠不关心。
“我”问短工祥林嫂是什么时候死的,短工的回答是“说不清”;“我”问短工祥林嫂是怎么死的,短工用特别淡然的语气回答道“还不是穷死的”。
就连“我”这个与祥林嫂只有过短暂接触的人在听闻她的死讯后都会觉得同情与不安,这些与她朝夕相处的人却是如此的冷漠。
谈鲁迅作品中的典型环境
谈鲁迅作品中的典型环境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家,其作品选入高中教材的就达6篇。
其中小说就占了一半,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中,我们比较多地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忽略了同属于小说三要素之一的环境描写。
恩格斯说过,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那么,我们在典型人物的分析中就不能不对典型环境作作分析,因为,如果没有一定的环境,人物的塑造就没有了依托。
选入高中课本的鲁迅小说无论是《祝福》,《药》,还是《阿Q正传》,都无一例外的有较多的环境的描写,分析这些环境描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人物、主题。
因此,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对小说中典型环境的分析。
收入高中课本的鲁迅小说有三篇:《祝福》、《药》、《阿Q正传》。
而高中教学要求中对这类小说主题的掌握要求是一致的,那就是“揭出苦痛,引起疗救的注意”,对这一点学生并不难理解。
因而我个人认为在了解小说主题的基础上更应该侧重于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分析,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
因此,在学生接触高中的第一篇鲁迅小说《祝福》时,我就特别引导学生注意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在学生初步了解小说主题后,我就指导他们找出全文的环境描写并思考文章为什么要描写这样的环境。
例如,文章一开始对环境就有这样的描写:“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而这样的环境描写就应该是为下文祥林嫂在万家祝福的夜晚死去作铺垫的,否则,为什么如此欢乐的夜晚表现在环境描写中却是“灰白色的”、“沉重的”,甚至连爆竹是声音都是“钝”的,而没有一点喜庆之气。
可见,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性格、命运的预示和体现。
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表面上写鲁镇的人们将得到“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后的“无限的祝福”,似乎有了愉快和喜悦。
但联系全文,鲁镇人们的“无限的祝福”是在祥林嫂悲剧的背景下去期望的,从鲁四老爷、四婶到柳妈及鲁镇的男男女女扼杀了祥林嫂的生命,却或“淡然”或骂其“谬种”到最终忘却祥林嫂而去快乐地“祝福”,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深切的悲哀——这就是仔细品味环境描写带给我们的对文学作品的更深刻的感受。
鲁迅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欣赏
读·闻·观51鲁迅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欣赏张艳华摘要:小说不仅是一门时间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空间艺术,其中的空间指的就是小说环境。
对小说作品来讲,环境描写既可以为小说提供更理想的创作舞台,给情节发展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激发读者对作品内涵做出更深入探究,为更好的展开小说情节做出更好的铺垫。
本文就鲁迅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欣赏做出探究。
关键词:鲁迅作品;环境描写;欣赏探究小说作品中的环境通常都是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环境三个层面来展开的,能够为小说后续故事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使得读者对小说内容产生深刻印象。
总之,不论是哪一层面的环境描写,在优秀文学作品中具有的神奇魅力都是不容忽视的。
加强对鲁迅作品中环境描写的赏析,不论是对阅读兴趣的激发,还是对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拓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环境描写在小说作品中,社会环境能够为小说情节铺展提供一定的历史背景,是全部社会关系、特定历史阶段的整合,对小说人物性格、命运发挥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鲁迅的作品通常会蕴含一些比较复杂的思想内涵。
比如在《狂人日记》中,就以“吃人”为写作核心。
历来的评论都是从礼教这一层面开展的,以此将社会制度、道德评判具有的现实意义充分挖掘出来。
很多人在评论鲁迅作品时,都强调其作品中描写的很多问题都非常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狂人日记》这一作品,就是将揭露礼教吃人来视为写作中心思想,有着非常深刻的寓意。
所以,之后很多人都提出其文章具有一定的暗示性、多意性,基于一些象征来引导读者展开丰富的联想,以此来突显、增强其一系列描写的批判性。
其实,不论是人对人肉体方面的食用,还是对封建礼教的引申,可怕程度是相同的[1]。
二、自然环境描写作为小说环境描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环境的细致描写既可以将人物内心世界反映出来,也能够为小说情节渲染气氛,同时也能够在不同层面为小说人物的行为、成长提供有利条件。
通过阅读自然环境,读者也能够充分体会到作者的内心感受、性格特点,以及身世经历,以此来发挥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的作用[2]。
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环境描写
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环境描写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环境描写一、下雪景象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以写“雪”为主,在文中总共有四次。
第一次是作者初到鲁镇时:“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此处作者着力写雪的大而乱,象征鲁镇祝福前夕的忙乱,也渲染“我”心绪的烦乱,为“我明天决计要走”作铺垫。
第二次是在“我”听闻祥林嫂死讯后:“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觉得沉寂。
” 这一段对描写烘托祥林嫂死的凄惨悲凉,也衬托当时“我”深夜神伤的孤寂悲愤。
第三次是在祝福前夕,祥林嫂不能参与祭祀,“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而柳妈拿她寻开心,文中看似漫不经心地插入一句:“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这其实是暗示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最后一次出现在结尾:“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爆竹声联绵不断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文末再次描写雪的大而猛,寄托作者对亡灵最沉重的哀悼,将其最大的哀痛显示于读者面前,这种感情与祝福时家家户户的欢乐喜庆格格不入,强烈的反差带给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撼,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
文中有关“雪”的描写给全文抹上浓烈的悲剧色彩,也在读者在心中投下沉重的悲剧阴影,从而大大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
二、“祝福”景象的描写作为社会环境描写,“祝福”景象的描写不可忽视。
“祝福”景象的描写有五次。
开头描写鲁镇的“祝福”景象:“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
杀猪,宰鹅,卖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胳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但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忙碌制作“福礼”的是女人们,而“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这些“祝福”景象的描写,为祥林嫂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暗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药》环境描写分析1
《药》环境描写分析《药》一文是鲁迅先生1919年作品,叙述了老栓买以革命烈士鲜血做成的“血馒头”为儿子小栓治病,但是最终小栓依然病死的故事。
在《药》中作者对环境的描写与刻画真实细腻,成功的塑造出小说压抑萧肃的氛围,烘托出人物的凄凉可悲的境遇。
在《药》一文中,鲁迅先生大量运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为后文作铺垫。
文章开头“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便以简洁凝炼的语言概述出当时阴暗的天色,营造出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为后文老栓去买“血馒头”作铺垫,使文章流畅连贯,不会给读者任何突兀之感。
而同样的描写方式也被用在文章结尾,“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庾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地点的描写塑造出一种阴冷的氛围,而后的环境描写“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更是渲染出寂静萧肃之感。
暗示了小栓最终还是死了的结局,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也指出“血馒头”并没有治好小栓的病。
同样,鲁迅先生将人物情感融于环境使读者感同身受。
作者借由环境描写的变化巧妙的展现出人物的心理变化。
老栓在去刑场时“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
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而当老栓拿到“血馒头”时,不仅“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作者巧妙的将人物心理融入在了在环境的变化上,展现了老栓内心无以言表的激动之情,更由此表现出一个普通父亲的舐犊之情。
但是同时“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口亭口“这四个暗淡的金字”,“暗淡”两字暗示了老栓希望用“血馒头”为小栓治病的希望最终破灭,作者将情节融于环境描写中,使得文章的记叙流畅连贯,因此当文尾写到华大妈去上坟时,文章并不显得突兀。
而结尾出的环境描写“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
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
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不仅展现了肃杀凄凉的气氛更是以动写静刻画出人物心理。
鲁迅作品中的环境描写赏析
鲁迅作品中的环境描写赏析作者:黄毅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8年第12期【摘要】小说是一门空间艺术,同时也是时间艺术,其中空间代表的就是小说环境。
对于小说作品而言,环境描写就是为小说的创作提供的舞台,任由情节展开,使读者更加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内涵,为小说情节做好铺垫。
通过对鲁迅作品的赏析对环境描写的重要性进行探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鲁迅作品环境描写赏析小说作品中的环境通常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自然环境,这也是小说创作的大环境。
其次,是指社会环境,通过社会环境的描写可加强读者对历史背景的深入了解,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奠定基础。
最后,是人物环境,其中包括人物活动场所、人物关系等,通过人物环境的描写使整个故事展现到读者眼前,加深读者的记忆。
笔者将分别从环境描写在鲁迅作品中的作用、鲁迅作品中环境描写的赏析,两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环境描写在鲁迅作品中的作用在鲁迅作品中实施环境描写可将小说作品中是时间、地点指出,对故事气氛加以渲染、对人物身份进行明确、另外还可推动小说情节的有效发展、对作品主题有效深化,详情如下。
通过环境描写,可将小说中事情发生的时间与地点进行交代,使读者坚信小说的真实性。
以鲁迅小说《药》为例展开研究,在小说中关于环境描写有这么一段话:“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这段文字描写了自然环境,同时点明了小说时间,即“秋天的后半夜”,通过描写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通过环境描写还可起到渲染气氛的效果,不同的小说感情基调各有不同,在小说作品中,作家通过环境的描写使故事氛围更加浓厚,使故事的真实性大大增加。
以小说《故乡》为例,故事开篇这样写道:“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隐晦了……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从这段描写读者便会感受到一股悲凉,使小说的情感基调被确定。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环境的描写可将人物身份予以明确,如在小说《祝福》中,鲁迅这样写道:“我回到四叔的书房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小说中环境描写往往可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环境描写时应以情节为主,将环境贯穿到整篇小说当中,发挥线索作用。
论鲁迅小说环境描写的特色
论鲁迅小说环境描写的特色【摘要】鲁迅在小说中给我们展示了当时人们生活的环境:或明朗、欢快;或阴间、衰败、悲凉、及至恐怖。
这些环境描写很好的再现了社会现实,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主题起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关键词】鲁迅;小说;环境描写鲁迅小说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有《社戏》、《故乡》以及《孔乙己》;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有《药》、《祝福》以及《阿Q正传》(节选)。
通过这些小说的教读,不仅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到旧中国劳动人民的苦难,而且还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造成这一社会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势力的黑暗统治以及长期以来对劳动人民思想上、精神上的封建思想文化的毒害。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还进一步地理解了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这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以求“立民”、“强国”的“呐喊”。
为了揭示这个社会的病态,鲁迅先生首先给我们展示出一幅幅挣扎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环境:“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
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处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故乡》) (旧历的年底)“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天色愈阴暗了;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祝福》)“微风早经停息;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
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的静”。
(《药》)如果说以上的描写给人以一种阴暗、衰败、悲凉感觉的话,那么,下面的描写则简直是一种恐怖的了,如:“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逢船……从黑?q?q中荡来……那船便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不到正午,全村的人心就很摇动”。
《祝福》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祝福》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祝福》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祝福》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李绩的人生经历进行描写,鲁迅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了社会的残酷现实。
在这个小说中,环境描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既是为了突出主题,也是为了加强读者对于故事情节的感受。
首先,环境描写在《祝福》中用来突出社会的不公与人性的丑陋。
小说中的背景是上海的一个狭小巷弄,这个破旧、拥挤的环境反映了中国大城市中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
描写中充斥着脏乱差的景象,贫穷和病痛无处不在。
通过这种环境的描写,鲁迅无情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相,让读者对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感到震惊和愤慨。
其次,环境描写还用来烘托主人公的命运和内心的挣扎。
李绩是一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但他却被困在了这个不公平的环境中。
小说中对于李绩的生活状态的描写,如破旧的屋子、肮脏的街道等,使得读者更加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他的困境与无奈。
这种环境的营造,使得李绩在梦想与现实之间犹豫挣扎的心理更加凸显,同时也引起读者对于人生选择的思考。
此外,环境描写在《祝福》中还用来衬托出人性的善良与温暖。
尽管环境艰苦,但在这个小巷中的居民之间却存在着相互扶持的温情。
小说中描写了居民们对于李绩的关心与帮助,特别是老太太的慷慨援助,使得读者对于人性的光辉和善良的一面产生共鸣。
这种环境中的善良,给予了主人公力量和希望,也给了读者对于社会的信心。
综上所述,环境描写在《祝福》中发挥了多重作用。
它通过揭示社会的不公与人性的丑陋,突出了小说的主题;通过衬托主人公的困境和内心挣扎,增强了故事情节的感人力量;同时,环境描写也展示了人性的善良与温暖,给予了主人公和读者希望和力量。
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使得《祝福》成为了一部深入人心的经典之作。
《药》环境描写的句子
《药》环境描写的句子1. 鲁迅《药》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及其作用鲁迅《药》一文自然环境:首先从作品本身来看。
作品的明线也是主线,突出地描写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
主人公华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吃,而且对革命者这样冷漠无情,对刽子手康大叔反倒毕恭毕敬。
茶馆里的一夥人对革命者宣传革命,「感到气愤」;对革命者挨牢头的打,幸灾乐祸;对革命者叹息牢头不觉悟,纷纷胡说「疯了」。
革命者被杀害,人们「潮水一般」地去看热闹。
这些都充分说明群众毫无觉悟,麻木不仁。
结尾一段:时令虽已是清明,然而天气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叠叠”的丛冢;这里没有生机,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这里没有啼鸣的黄莺,只有预兆不祥的乌鸦,而且“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这里借助环境描写渲染出了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
2. 编一段关于鲁迅《药》的对话华大妈和夏四奶奶回到茶馆,看见众人挤做一团大呼小叫,不知道在忙什么。
华大妈:“你们……”只听呼啦一声,一个手掌大的黑影从众人当中冲出来,直直飞上了茶馆的屋顶。
夏四奶奶第一个看见屋顶上的乌鸦,回忆起刚才在坟山上的自言自语,她冲众人笑了一下。
有个多事的家伙最先开口:“这老女人疯啦!儿子才下葬,只知道笑不知道哭啦!”又一个多事的家伙腾出眼睛去扫了一眼华大妈……真正疯的是华大妈,她内心充满恐惧。
如果说这个茶馆就是夏四奶奶家瑜儿的坟……人血馒头都被夏四奶奶家瑜儿弄失效了,小栓已经陪葬了,那么接下来,站在这里的人谁先死,谁的血又会在涂上馒头后就失效呢……THE END昏,怎么写成这样了。
对话要学鲁迅文的口气么,学华大妈的思维方式还容易点。
3. 鲁迅的小说《药》中,《药》的含义是什么态度,给这篇小说中的人物分类。
愚昧而麻木的群众:华家夫妇、看客、茶客(二十多岁的人、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夏四奶奶。
丑恶的爪牙、帮凶:康大叔、夏三爷、红眼睛阿义等革命者:夏瑜。
浅谈鲁迅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的到窗下 的案头 去一翻 , 只见 一堆似 乎未 必完全 的 《 康熙 字 典 》, 部 《 一 近思 录集 注 》 和一 部 《 书衬》 四 。无论 如何 、 明天 决 我 计 要走 了。” 里并 没有 对 “ 叔 ” 个 人 物 作 直 接 交 代 , 通 这 四 这 但 过 他 书房 里 的相关 描 写 , 便恍 然看 到 _ 个信 奉朱 子 理 学 , 我们 『 一 虚 伪 而又 守 旧的 老派 学究 的 境 描 写 , 明 了故 事 发 生 的 时 间 是 “ 天 ” 点 秋 的后 半夜 ” 祝福 》 。《 的开 头 : 旧历 的年 底 毕 竟 最 像 年 底 , 镇 “ 村 上不 必 说 , 在 天空 中也 显 出将 到新 年 的 气 象来 。 既 点 明 了时 就 ” 间“ 旧历 的年 底 ” 又指 出了地 点 “ 镇 上 ” 时 间上 指 的是 鲁 镇 。 , 村 , 《 故乡》 的开头: 时候既然是深秋 ; “ 渐近故乡时 , 天气又阴晦 了” 点 明 了时 间和地 点 。
七、 推动情 节发展
情 节 发展 与环 境描 写 往往 是相 互 依存 、 互制 约 的 : 境 描 相 环 写 要 以情 节 为依据 , 节 发 展 离 不 开 环 境 描 写 。环 境 描 写 , 情 可 贯 穿 全文 , 出现在 文 首 、 文中 或文 末 , 成 线索 作用 , 动情 节 的 形 推
二、 交代季节 、 气候
“ 时候 既 然是 深 冬 ; 近 故 乡 时 , 气 又 阴 晦 了 , 风 吹进 渐 天 冷
船舱 中 , 呜的 响 , 篷 隙 向外 一望 , 黄 的天底 下 , 呜 从 苍 远近 横 着几 个 萧索 的荒 村 , 一 些 活气 。 《 乡 》 头 寥寥 数 笔 , 勒 了 没有 ”故 开 勾 景物 特点 , 代 是 “ 冬 ” 交 深 季节 , 现 了 故 乡 的贫 穷 , 染 了 冷 暗 表 渲 的气 氛 , 时也 暗示 了社 会 的黑 暗 。《 乙己 》 中秋 过后 , 同 孔 中“ 秋 风 一天 凉 比一 天” 寥 寥 数语 把 季节 和气 候特 征 交代 明 白 。 ,
《祝福》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祝福》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祝福》是鲁迅创作的一篇小说,以揭露社会阴暗面为主题。
小说中,环境描写在整个故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背景和氛围,还通过对环境的刻画暗示了人物的心理、社会冷漠以及人性的丑陋。
下面就是《祝福》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的详细分析。
《祝福》的环境描写主要集中在一个被肆意开发的小镇上,这个小镇的变化是整个故事的背景。
故事刚开始时描述了这个小镇过去的风景,美丽的自然环境和平和的社会氛围,营造出一个温馨宁静的画面,给读者一种舒适安逸的感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镇被铁路穿过,工厂迅速兴起,城市化进程加速,纵容了贪婪和冷漠,这些变化也反映在了环境的描写中。
在小说中,环境的描写往往通过对房屋、道路、市场、河流以及青山绿水等自然景物的刻画来展现整个小镇的变化。
例如,小说中描写了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出现的新房屋,这些楼房高大而且密集,遮挡了天空,给人一种压抑感和拥挤感。
另外,小说中还描写了房屋外墙上被贴满了“招租”、“卖地”之类的字样,这暗示着人们的贪婪和对金钱的执着,也突显了社会冷漠的一面。
市场上的拥挤和嘈杂、河流的污染和恶臭、青山的被磨平等画面都反映出了小镇的变化,以及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忽视和破坏。
环境描写在小说中不仅仅是为了表现美或者丑陋,更重要的是通过环境的变化来揭示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冷漠。
小说通过描写小镇的环境来暗示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扭曲。
随着小镇的城市化,社会上出现了种种问题,贪婪、物欲、商业利益的膨胀使得人们对他人的苦难无动于衷。
小说中描述了工厂排放的恶臭烟尘,让人窒息,但是旁观者却无动于衷,这种描写反映了人们对环境污染和他人苦难的冷漠态度。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还通过对比来突出这种冷漠。
比如,小镇一角的破旧房屋依然保留了过去的风貌,它们象征着过去的善良与朴实,而新房屋的奢华和物质追求则显示出社会的贪婪和冷漠。
此外,环境描写还通过对孤寂的描写来凸显人物内心的痛苦与孤单。
鲁迅小说中的风景描写艺术
鲁迅小说中的风景描写艺术【摘要】鲁迅在他的小说中,通过精细的描写展现了独特的风景描写艺术。
他将城市景观描写得细致入微,通过对乡村风光的描写展现了不同的生活状态。
在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他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他通过情感色彩的表达和象征意义的运用,赋予风景以更深层次的内涵。
鲁迅小说中的风景描写不仅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反映了他对风景描写的深刻理解。
风景描写在鲁迅的小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意境,而且承载着作者对生活、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鲁迅小说中的风景描写展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刻地影响着读者对小说的理解和感知。
【关键词】关键词:鲁迅,小说,风景描写艺术,城市景观,乡村风光,人物,环境,情感色彩,象征意义,独特魅力,深刻理解,意义。
1. 引言1.1 鲁迅小说中的风景描写艺术鲁迅小说中的风景描写艺术是其文学创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在鲁迅的小说作品中,风景描写不仅是为了烘托情节和塑造人物,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表达。
通过对城市景观和乡村风光的描写,鲁迅展现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观察和批判;通过人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描写,鲁迅表达了人与社会、人与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情感色彩的表达和象征意义的运用,鲁迅赋予了风景更多的内涵和意义。
这些风景描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也展现了鲁迅对现实世界和人性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鲁迅小说中的风景描写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深刻地影响着他们对作品和世界的理解。
风景描写在鲁迅小说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是作品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鲁迅思想的重要载体。
2. 正文2.1 城市景观描写鲁迅小说中的城市景观描写,常常展现出一种阴暗、压抑的氛围。
在他的作品中,城市被描绘成充满阴霾和破败的地方,街道狭窄拥挤,建筑斑驳陈旧,人们生活在贫困和绝望中。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描写了一个被压抑和扭曲的社会,城市被描述成一个充满疯狂和混乱的地方。
他通过描写城市的街道、街巷、屋檐和墙壁等细节,展现出了一个庞大而失控的都市景观,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窒息和压迫。
谈鲁迅作品中的环境描写论文
谈鲁迅作品中的环境描写论文谈鲁迅作品中的环境描写论文【摘要】小说是一门空间艺术,同时也是时间艺术,其中空间代表的就是小说环境。
对于小说作品而言,环境描写就是为小说的创作提供的舞台,任由情节展开,使读者更加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内涵,为小说情节做好铺垫。
通过对鲁迅作品的赏析对环境描写的重要性进行探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鲁迅作品;环境描写;赏析小说作品中的环境通常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自然环境,这也是小说创作的大环境。
其次,是指社会环境,通过社会环境的描写可加强读者对历史背景的深入了解,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奠定基础。
最后,是人物环境,其中包括人物活动场所、人物关系等,通过人物环境的描写使整个故事展现到读者眼前,加深读者的记忆。
笔者将分别从环境描写在鲁迅作品中的作用、鲁迅作品中环境描写的赏析,两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环境描写在鲁迅作品中的作用在鲁迅作品中实施环境描写可将小说作品中是时间、地点指出,对故事气氛加以渲染、对人物身份进行明确、另外还可推动小说情节的有效发展、对作品主题有效深化,详情如下。
通过环境描写,可将小说中事情发生的时间与地点进行交代,使读者坚信小说的真实性。
以鲁迅小说《药》为例展开研究,在小说中关于环境描写有这么一段话:“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这段文字描写了自然环境,同时点明了小说时间,即“秋天的后半夜”,通过描写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通过环境描写还可起到渲染气氛的效果,不同的小说感情基调各有不同,在小说作品中,作家通过环境的描写使故事氛围更加浓厚,使故事的真实性大大增加。
以小说《故乡》为例,故事开篇这样写道:“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隐晦了……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从这段描写读者便会感受到一股悲凉,使小说的情感基调被确定。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环境的描写可将人物身份予以明确,如在小说《祝福》中,鲁迅这样写道:“我回到四叔的书房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小说中环境描写往往可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环境描写时应以情节为主,将环境贯穿到整篇小说当中,发挥线索作用。
鲁迅笔下的环境描写有何妙用?浅析鲁迅小说中的两种环境描写
鲁迅笔下的环境描写有何妙⽤?浅析鲁迅⼩说中的两种环境描写所谓环境描写,即是描写⼈物所处的具体的⾃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鲁迅⼩说中环境描写的塑造⼿法多样,展现出各种不同的表达效果。
然⽽鲁迅的环境描写受到⼀些质疑和⾮议,有⼈认为它过于简单,没有起到太多的作⽤,其实这是没有仔细分析鲁迅的环境描写的结果。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为孺⼦⽜作为⼀个时代的集体印象,鲁迅以笔为将,以⽂为兵,向虚伪的资本主义⽂⼈乃⾄⿊暗的封建社会吃⼈的旧俗陋习发起⼀次⼜⼀次的宣战讨伐,笔耕不辍,直到患病离世,也未曾停⽌过对国民的呼唤呐喊。
为了去除国民的⿇⽊,唤醒国民的精神,解决“国民性”问题,先⽣将他的⼀⽣的精⼒都投⼊到了“韧的战⽃”之中。
《狂⼈⽇记》主要以⽩描⼿法,以⽇记体的形式,通过描述“狂⼈”的见闻和感受,揭露了封建社会吃⼈的本质。
《药》通过描述本是纯朴忠厚的⽼栓却为了救⼉⼦的性命,却被诈取了⾟苦赚来的⾎汗钱,去买所谓的⽤⾰命⼈⼠的鲜⾎做成的⼈⾎馒头的故事,以强烈的反差,痛斥那榨取压迫百姓的旧社会。
《孔⼄⼰》中通过⼀个酒店伙计“我”视⾓见证了在科举制影响之下的孔⼄⼰最终⼀事⽆成,⽣活极度困难,然⽽酒店⾥的⼈⾮但没有同情他的不幸遭遇,反⽽待之以尽情的嘲笑,并以此为乐,最后孔⼄⼰毫⽆痕迹地在⼈间消失……孔⼄⼰鲁迅就是这样以⼀个个充满悲情⾊彩的故事,发出了他最有⼒的呐喊,这是有声的呐喊。
但鲁迅还有他⽆声的呐喊,那便是他笔下塑造的⼀个个鲜明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环境。
此时⽆声胜有声,⼀切景语皆情语李联明曾说:“优秀的作品在描写环境时,都不仅仅是提供⼈物简单场所,更不是给⼈物的活动贴上苍⽩的布景,⽽是把它和⼈物揉在⼀块,使之紧密环绕在⼈物性格,并创造⼀个最有利的时机、条件,驱使⼈物⾏动,为⼈物性格的特征及发展提供客观的依据。
”所有的的⼩说都免不了要在⼀定的时空界定之下展开描写,⽽环境描写就是为了使主⼈公的的性格、形象及其活动更为鲜明突出⽽量⾝定造的空间场所。
鲁迅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欣赏
鲁迅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欣赏
《呐喊》中鲁迅对北京街头小贩祖地集市给予了很深刻的环境描写。
书中鲁迅将北京街头小贩那特殊的地点描绘得非常生动,从现实生活中汲取了大量灵感。
鲁迅在文中描写的小贩祖地集市,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色彩和气息,从流动的拐车,到临厕的来来往往,人们四处招摇,繁杂却又富有情调。
在他的文字描述中,仿佛可以从当时繁华的街市中听到尘埃中欢笑声,洋洋自得的摆摊叫卖,竞争激烈的厮混,突兀的拐子赶车和夏日里狂风呼啸,颇具街头特有的不羁活力。
在小贩祖地集市里鲁迅便看到了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集市里穿行着满身苦气的游商,满城苦涩的气息笼罩着整个街市,散入小贩们劳作的汗水。
而乡镇里贩卖自然历史景观的游商们,则像是古意盎然的旅者,在城市的总流中游荡在熙攘的人群中,此起彼伏,歌声高涨。
此外,在鲁迅的文字描写中,小贩祖地集市的生活气息也充满了庄重的宗教气息。
当鲁迅带着兴奋的心情进入街头集市时,他看到几位老汉正在拜访神殿,向佛祖虔诚膜拜,还��有人回到家乡祭祖。
尽管尘世中乌烟瘴气,却仍有着崇高的宗教色彩,这种恢宏的宗教气息,浸铭街头人们之间的心灵交流,常常令我感受到一股贴心的感恩之情。
总的来说,鲁迅笔下的小贩祖地集市活色生香,充满了神秘情调,犹如他用文字把整个街头环境描绘的那样栩栩如生。
透过他的文字,可以看到当时小贩祖地集市繁华热闹的风貌,得知街头小贩们的苦难生活,感受繁杂场面里浅浅的庄重宗教色彩。
故乡鲁迅赏析社会环境描写
故乡鲁迅赏析社会环境描写故乡鲁迅赏析社会环境描写作用展示了当时故事发生的环境,然后由环境衬托心情.间接的体现了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故乡鲁迅赏析社会环境描写句子1、小的时候,每次回到故乡,总是老远就看到那条密密的林荫小道,雾气朦胧的清晨,父亲骑着车,载着我在小道上穿梭,我伸出小手,轻轻掠过树梢,冰冰的雾气沾湿我的指尖,深吸一口气,故乡那淡淡的土香混着湿湿的水气钻进我的喉咙,凉透我的心田。
屋后的那棵桂花树总是在淡淡的放着清香,等到八月一过,它便绽放出一张张金灿灿的笑脸,静静的把醉人的香气送到千家万户,于是整个故乡都如痴如醉,如梦如幻……2、璀璨的万家灯火,映照着天边的星光,如霜般的月色。
构成了一幅世间难以媲美的光的美景。
公园里偶尔传出一声声的鸟儿嬉戏打闹的欢笑声,但是他们就像独行的游侠,害羞的姑娘,以至于我总是无缘见到他们。
公路两旁散发出来的鲜花绿草的芳香,在夜晚的柔风里,倍使人心旷神怡。
古人常说,“芳草萋萋侵故道”是一种美;那么,故乡的“绿树成荫绕新径”有难道不是一种美吗?七彩的霓虹灯,把一排排的绿树,装点成一片色彩的海洋!灯光,星光,月光;鲜花,芳草,绿树……这经人工的雕琢的自然之物,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把故乡的夜晚装扮得更加美丽,更加漂亮!3、那涤荡着心灵的一丝寒风,扫拂了城市的喧嚣,伴予着的不再是无休止的动律,而是一种只能在回忆中找寻的静谧。
我带着心中的那种期盼,在这丝丝静谧融洽着的“梦境”中奔跑着,心中的“火热”并没有打破这独有的幽静。
深深允吸这饱含新鲜的空气,一种静便在心中涤荡着。
在奔跑中眺望着,想看看有没有到达心中的那片原野。
可什么也望不着,仿佛被什么笼罩着……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当局者迷”。
置身于这故乡之美中,却恍然不知,必是这美,这景就已扣人心弦,使人痴醉了吧!4、那村后的一座山,门前的一条溪,那山上的竹林,溪中的游鱼,莫不是这山清水秀的故乡灵气。
还有什么能比一辈子都能做一个故乡人更令人奢望的呢?若是一个归家的游子,踏上那松软的泥土,好似躲入故乡的怀抱,温文尔雅。
浅析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环境描写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题目浅析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环境描写姓名教育层次本科学号1213001215700分校保定电大专业汉语言文学教学点容城电大指导教师日期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析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环境描写学生姓名袁丹学号1213001215700指导教师****年级2012春分校/学院保定电大提交日期*年*月*日内容摘要《祝福》描写了农家妇女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作者鲁迅注意的不仅在于祥林嫂的穷,祥林嫂的苦,更不仅在于祥林嫂遇到的意外灾祸,鲁迅最感沉重,也最加以突出表现的,是祥林嫂所承受的精神折磨。
这种折磨就是来自于封建礼教的摧残。
尽管祥林嫂忍耐过,挣扎过,反抗过,但毕竟逃不出封建礼教的魔爪。
这就是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真正意义。
《祝福》一文中,有多处笔法细腻的环境描写,这不仅起着烘托气氛、营造氛围的作用,更展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性格和作者本人的感情,不愧为本文的一个经典之处。
小说很好地借助了环境描写手法,成功塑造了祥林嫂这一被压迫、被侮辱的劳动妇女形象。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小说正是通过对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及周围的人物和环境的艺术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广大群众特别是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鞭挞了中国民众精神的冷漠、麻木,揭示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小说《祝福》通过描述祥林嫂的命运,寄寓了鲁迅先生对所有觉醒者与无知者——甚至包括他自己——的伟大同情与深深祝福。
关键词:时代悲剧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鲁镇目录一、《祝福》中的自然环境描写 (2)(一)、关于雪的描写 (2)(二)、关于春天的描写 (3)二、《祝福》中的社会环境描写 (5)三、环境描写在《祝福》中的作用及现实意义 (7)浅析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环境描写《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悲剧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探析
鲁迅悲剧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探析刘玉兴(福建电大龙岩分校福建龙岩364000)摘要: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场所,是人物性格特征形成和发展的客观依据。
鲁迅悲剧小说的环境描写是出色的,阴冷的自然景象、麻木愚昧的周围人群和凶残酷烈的封建势力所形成的典型环境为悲剧人物活动设置了特定的历史舞台。
关键词:鲁迅悲剧小说;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图分类号:I210.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629(2006)S1-0043-03“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场所,周围的人事关系以及时代风貌、地方习俗等,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客观条件总和。
”[1]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通常指山川风物,孙梨在《荷花淀》开篇用娟秀轻盈的语言为人物设置了一个清新柔美的生活舞台,朦胧凄迷的月色伴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为人物的性格形成、发展和人物行动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不少小说中,自然环境又被充分社会化了,这使得它在某种程度和意义上成为现实社会的某种象征。
例如《李自成》第二卷中有一段描绘崇祯皇帝所生活的乾清宫的自然环境,“窗外,雨声淅沥,雷声不断,雨点打在白玉阶上,梧桐树上,分外地响。
风声缓一阵,紧一阵,时常把雨点吹过画廊,敲在窗上……一阵雷声在乾清宫的上边响过。
他从梦中一乍醒来,在风声、雨声、闷雷声和铁马丁冬声中,听到一个凄惨的战栗声……”,这种自然环境,其实就是崇祯心理、情绪的对象化。
这种渗透着人物主观色彩的物象描写,在鲁迅的《呐喊》和《彷徨》中随处可见。
“优秀的作品在描写环境时,都不仅仅是提供人物活动的简单场所,更不是给人物的活动贴上苍白的布景,而是把它和人物揉在一块,使之紧密环绕在人物性格,并创造一个最有利的时机、条件,驱使人物行动,为人物性格的特征及其发展提供客观的依据。
”[1]这正如吴功正先生在《小说美学》中指出,“人与人之间的相向、相逆、相克、相生结成了多走向、多色块、多内涵的关系,即社会关系,也就构成了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一个月的鲁迅文章专题阅读让我走进了这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文化斗士。
鲁迅一生中写了33篇中短篇小说,结集出版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本小说集。
鲁迅的小说创作以其具有时代精神的思想主题和新形式的创造,实现了中国小说具有历史意义的革新,赋予了小说以现代的内容和形式,使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完成了有旧小说向现代新小说的转变。
为改良人生,为人民的解放和社会的改造而创作,是鲁迅小说现实主义的核心。
他的小说都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浑然一体的表现人生真实的画卷。
在小说创作中,他从不故作惊人之笔,而追求在至平至实中显示至奇的艺术效果。
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艺术上最大困难和最高境地,都是要自然地朴素地描绘和写作。
”所以,鲁迅不去堆砌词藻、大段描写风月,而是以简明富有特色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我们看到的都是简洁的景物描写和白描的细节描写。
真实、深刻、严峻、朴素、简洁就是鲁迅的艺术风格。
今天,我就来浅论鲁迅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具体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⑴《药》中自然环境描写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了。
”这是文章
的第一句话,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
这句虽然字数不很多,却奠定了文章压抑的感情基调,周围事物皆死气沉沉,也可烘托出华老拴心情沉重。
之后还有一句“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的分明。
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
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叫。
”其中“黑沉沉”、“灰白”的路和“一只也没叫”,这也使气氛阴森幽暗,基调冷峭深沉,让读者不禁感到压抑。
这画龙点睛似的环境描写,很自然的穿插在文章中,确实引人入胜。
寥寥几句便烘托出了人物心情,定下了文章感情基调,同时暗示了人物之后要做的事一定有些恐怖,令人紧张。
接着看,我们便可得出答案——他要买人血馒头。
由于前面做了诸多铺垫,读者便可很自然地进入情节。
当然,自然环境描写也可暗示社会背景。
“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四个黯淡的金字”。
1907年,光复会成员秋瑾被害于“古轩亭口”,鲁迅就是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这篇小说《药》。
这句自然描写让我们很自然的联想到了秋谨的死,使文章与时代相对应了。
《药》的后面有很大一段关于坟地的描写。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
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弄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
两面都已埋到层层
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这段描写为情节发展作必要铺垫的作用——华大妈与夏四奶奶先后来为各自的
儿子上坟。
除了这点,我们还应注意到这一部分中孕蓄的路的意象:坟墓群被中间的路界限分明地分成了“左右”两边。
左边的那是“犯人”的墓地,右边的就是群众的墓地。
这实际上寓意着夏瑜等资产阶级革命者并没有和普通群众在“官方地”上站到一起去而是“各自为营”,造成资产阶级脱离群众闹革命,最终成为“官方地”中的一座座坟墓(一种失败的象征);普通群众没有和革命者站到一起去,最终只能是在“官方地”中继续由其毒害(一种愚昧落后的象征)。
一个路的意象将文章主题意义凸现了出来,体现出鲁迅先生高超的语言能力和深沉含蓄的文学艺术风格。
事实上,在小说其后的发展中,华大妈(群众母亲)和夏四奶奶(革命者的母亲)在上坟时也是向各自
的那一半官地走去的。
我们清楚地看出,华小栓和夏瑜两者的坟墓,中间仅仅只隔了这么一条小路。
这条小路将华、夏两家分隔而开,是一道屏障。
但这道屏障又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作为群众、革命者孕育者,在同时煎熬着失子的痛苦时,从素不相识最终能跨过这条小路,走到了一起。
“世上本无所谓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路作为华家和夏家两条线索的最终交融场所,将华家的“可怜性悲剧”和夏家的“可叹性悲剧”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华夏”(中国社会)的悲剧,使小说“揭示”和“赞颂”的悲剧主旨在这里得到了全面升华和开发。
⑵关于雪的描写
鲁迅先生在小说《在酒楼上》中多次描写雪。
我这里做一下具体分析。
《在酒楼上》是最富“鲁迅气氛”的一篇小说,它的创作基调可谓“忧愤深广”。
这篇文章六处描写雪。
同样,刚开头,“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
”这句烘托出人物落寞、烦闷的内心感受,再次定文章基调为沉闷、压抑。
第五段中有对“废园”和“老梅”的描写,“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老梅和山茶花是"我"独立品格和独立意志的象征,也反村了随后出场的吕纬甫今日的软弱和不彻底的劣性。
这是艺术的曲笔,是全文的神韵。
它也与后面的一段文字形成呼应:"窗外沙沙的一阵声响,许多积雪从被他压歪了的一枝山茶树上滑下去了,树枝笔挺的伸直,更显出乌油油的肥叶和血红的花来。
天空的灰色来得更浓,小鸟雀啾唧的叫着,大概黄昏将近,地面又全罩了雪,寻不出什么粮食,都赶早回巢去休息了。
"寄寓了作者对现代知识分子以独立人格独立意志与桎梏重重的生存境况相抗衡的期望。
这样的描写有助于深化主题,更有助于形象地再现人物品格。
"老梅"和"山茶花"是"废园"的魂
魄,是小说中灰暗、颓败的"故乡"氛围里最浓墨重彩的亮色,是生机和活力的象征。
接下来对雪的描写“这里积雪的滋润,著物不去,晶莹有光,不比朔雪的粉一般干,大风一吹,便飞得满如空烟雾。
……”这里的雪是柔雪,依恋、滋润着老梅和山茶,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觉得北方故不是我的旧乡,但来这里又只算是客,不免带些哀愁。
后面有一段“楼上又添了烟气和油豆腐的热气,仿佛热闹起来了;楼外的雪也越加纷纷的下。
”这一段雪衬出环境热闹,“我”和“吕纬甫”打破隔膜,聊的热闹些了。
最后一段同样是对雪描写“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只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
”这一句“黄昏”、“不定的罗网”可以反映人物前途黯淡,疲于奔波,也可看出整个社会都是动荡和不稳定的。
鲁迅轻描淡写几处雪,便使文章生辉,使读者更好的融入故事中,这就是在至平至实中显示至奇的艺术效果。
鲁迅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很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要逐渐掌握自然环境描写的要领,使文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