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

合集下载

地质填图规程

地质填图规程

地质填图规程在野外实地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尺将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填绘在地理底图上而构成地质图的工作过程,简称填图。

1 目的任务1.1 1∶10000~1∶25000 地质填图(以下简称填图)的目的任务是:了解测区地质构造背景和成矿地质条件及区域成矿规律,扩大矿床(区)远景。

1.2 1∶5000~1∶1000 填图的目的任务是全面而详细研究矿床(区)地层、岩石、构造特征;查明矿体分布形态、规模、产状、矿石质量、矿石类型及其空间分布;了解矿体与围岩的关系及围岩蚀变等。

为探矿工程布置、储量计算提供矿区基础地质资料。

2 准备工作2.1 设计编写阶段的准备工作2.1.1 充分利用前人工作成果收集工作区内或大一些范围内有关前人工作的成果资料,并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应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a)测区内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方面的资料,如地层、岩石类型特征等。

如果有包括测区的小比例尺(1∶50000~1∶250000)地质图也应收集。

b)测区内发现的矿产种类、赋存层位、矿体规模、矿物成分、矿石类型、品位等。

c)测区内褶皱、断裂的分布、形态特征、规模、性质、产状以及对岩(矿)层的破坏和影响程度的资料。

d)测区地形图(应与填图比例尺相同或更大的比例尺)、测量控制点等资料。

如果收集不到与矿区填图比例尺相当的地形图,可以用较小比例尺地形图放大后使用或新测地形草图。

e)测区内物化探、重砂、航遥解释等资料。

2.1.2 确定填图比例尺依据矿区的勘查程度及范围大小、地质复杂程度、矿体形态复杂程度等因素,确定矿区填图比例尺。

2.1.3 确定填图范围a)1∶10000~1∶25000填图范围,一般在矿区外围有与已知矿床有地质联系的地质体及矿(化)点,找矿标志明显地段,各种找矿手段(包括地质、物化探、重砂等)发现或圈定的综合异常地段。

b)1∶1000~1∶5000填图范围,通常为矿区或矿段(局限于矿体和近矿围岩分布地段),探矿工程集中布置的地段应位于填图范围的中部。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一、1:1000地质剖面(一)工作方法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2000—1:1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

剖面比例尺一般是填图比例尺的5—10倍。

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

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一般采用全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即剖面地质点点位在分层处。

同时要考虑地形的起伏情况。

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

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

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1︰50000填图格式。

要加强导线平面图的绘制,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9.要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

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式中:D-岩层真厚度;L-斜坡距α-岩层真倾角β-地层坡度角γ-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的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角相反时用“+”,相同时用“-”。

矿区1∶1万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矿区1∶1万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矿区1∶1万地质填图工作细则一、目的任务矿区地质测量的任务,就是将地质体和地质现象按一定的比例如实反映在地图上,编制矿区地形地质图。

它必须详细反映矿区内地层层序、岩性、岩相、产状及按触关系;构造类型、特征及与矿化的关系;火成岩的岩性、期次、相带、蚀变作用及火山机制;矿床特征。

矿区地形地质图是各勘查阶段最基本的图件,是编制各种综合图件和进行储量计算的基础。

同时又是确定勘探方法和合理使用各种勘查的手段依据,也是未来矿床开采设计的重要依据。

因此,矿区地质测量在矿区勘查工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地质勘查工作的质量。

填图比例尺的选择必须符合有关勘探规范的要求,根据不同矿种和矿床类型及规模大小而定,一般在1∶500~1∶10000之间。

二、填图准备工作1、熟悉资料,充分收集和认真分析研究已有的地质、物化探资料,初步掌握矿区地层、构造、火成岩及矿床特征,了解矿区地质调查史和矿床开发史,前人工作成果及结论、建议等。

2、研究以往地质工作果,编制必要的综合图件,提出重点解决的地质问题。

3、野外踏勘,了解矿区范围及基岩出露情况;了解地层分布和层序、矿体(层)分布及矿化范围、主要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特征、掩盖程度、施工条件等情况,选定实测地质剖面的位置。

4、编写设计。

三、实测地质剖面1、总体要求地质地层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的基础工作,一般矿区至少要有1~2条完整的地质地层剖面,地质构造复杂或面积较大的矿区要实测2~3条地质地层剖面。

若为区域性地质矿产普查,则应根据地层分布情况和构造复杂程度适当增加实测剖面数。

根据实测地质地层剖面和探矿工程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正确的地层层序,查明其接触触关系、地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征、结构构造、物质成分、岩相建造、沉积特点等,确定侵入岩的相带划分原则和火山机制及变质相带。

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并确定其时代,确定标志层和填图单位。

要编制可以代表工作区(或矿区)地质特点的综合地层柱状图,以作为工作区(或矿区)统一分层对比的依据。

1-1万地质填图规范

1-1万地质填图规范

1-1万地质填图规范篇一:1-13地质填图工作质量要求a1,13 地质填图工作质量要求(川冶勘函[2003]160号)1、范围本要求规定了固体矿产地质勘查中地质填图工作的目的任务、一般要求、比例尺选择、不同比例尺地质观测研究程度等。

本要求适用于固体矿产勘查各阶段地质填图工作设计、实施、原始资料检查、成果验收等质量评估的依据。

2 依据本要求参考了下列文件:2.1 地质部1963年颁发的《固体矿产普查工作规范(草案)》;2.2 四川冶金地质勘探公司1982年《冶金地质勘探工作定额》;2.3 吉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1975年《地质测量质量要1求》;2.4 中国地质调查局2002年《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细则》(征求意见稿);2.5 GB/T 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规查范总则》。

3 地质填图的目的任务和一般要求地质填图是固体矿产勘查的一项基本工作方法,它为研究工作区地质构造、成矿控制因素及矿产分布规律提供基础图件。

不论哪种比例尺的地质填图,都应以地质观察为基础,其精度要求按不同比例尺地质测量规定要求。

比例尺的选择应以规床规模、形态复杂程度以及各勘查阶段的要求为依据。

大比例尺地质填图是为矿产勘查、矿山建设设计服务的。

地质点要布设在界线上或有特殊意义的部位,对于薄矿体(层)、标志层及其他有意义的地质现象,必要时应扩大表示。

4 各勘查阶段地质填图比例尺的选择24.1 预查阶段:对有希望的地区,应选择几条路线,进行比例尺为1:50000或1?25000的路线地质踏勘。

在尚未开展1:50000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地区,应开展1?50000专项地质调查工作。

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2003-12-12发布、实施?293?4.2 普查阶段:通过1?25000,1?500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和露头检查,对区内成矿地质条件达到大致查明程度。

通过1? 10000~1?20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大致查明主要矿体特征。

1:10000地形图绘制标准(2)

1:10000地形图绘制标准(2)

1:10000地形图绘制标准(2)地形图、地籍图常用图式本图式适用于1:10000地形图和地籍图表示各种地物、地貌要素的符号、注记和整饰标准、以及使用符号的原则、方法和要求。

1 符号的尺寸(1)符号旁以数字标注的尺寸,均以毫米为单位。

(2)符号旁只注一个尺寸的,表示圆或外接圆的直径、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的边长;两个尺寸并列的,第一个数字表示符号主要部分的高度,第二个数字表示符号主要部分的宽度;线状符号一端的数字,单线是指其粗度,两平行线是指含线划粗的宽度(街道是指其空白部分的宽度)。

符号上需要特别标注的尺寸,则用点线引示。

(3)符号线划的粗细、线段的长短和交叉线段的夹角等,没有标明的均以本图式的符号为准。

一般情况下,线划粗为0.12mm,点的直径为0.2mm。

符号非主要部分的线划长为0.0.4mm,非垂直交叉线段的夹角为45o或60o。

2 符号的定位点和定位线(1)符号图形中有一点的,该点为地物的实地中心位置。

(2)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符号,在其几何图形中心。

(3)宽底符号(蒙古包、烟囱、水塔等)在底线中心。

(0.4)底部为直角的符号(风车、路标、独立树等)在直角的顶点。

(5)几种图形组成的符号(敖包、教堂、气象站等)在其下方图形的中心点或交叉点。

(6)下方没有底线的符号(窑、亭、山洞等)在其下方两端点间的中心点。

(7)不依比例尺表示的其它符号(桥梁、水闸、拦水坝、溶斗等)在符号的中心点。

(8)线状符号(道路、河流、境界等)在符号的中心线。

依比例尺表示时,在两侧线的中心。

3 符号的方向和配置(1)独立性地物符号除规定按真方向表示外,其它均垂直于南图廓描绘。

(2)土质和植被符号的配置如下:整列式:按一定行列配置,如苗圃、草地、稻田等;散列式:不按一定行列配置,如有林地、灌木林、石块地等;相应式:按实地疏密或位置配置,如疏林、散树、独立树等。

(3)土质和植被面积较大时,其符号间隔可放大1~3倍描绘;在能表示清楚的原则下,也可采用注记的方法表示;还可将图中最多的一种省绘符号,图外加附注说明,但一幅图或一批图应统一。

一比一万填图细则

一比一万填图细则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1:10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向西部倾斜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满足其要求,提高地质工作的质量,特制订本细则。

一、1:1000地质剖面(一)工作方法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1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

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

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

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

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

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附图1。

要加强导线平面图的绘制,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9.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

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式中:D-岩层真厚度;L-斜坡距α-岩层真倾角β-地层坡度角γ-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的夹角。

地质填图要求及规范

地质填图要求及规范

地质填图要求及规范一、1:1000地质剖面(一)工作方法1、地质剖面测量:测制1—2条,比例1:1000,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和构造;2、剖面线垂直地层走向,选择地层层序齐全,地层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3、实测剖面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观察进行细致描述;层位地段采集标本,在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采用半仪器法测制,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

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的在图上表示,小于1米的有特殊代表性的地质体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作上标记。

6、地质内容记录:全面、正确、地质体产状;各种样品按公司统一格式标注剖面相应位置,做到文字记录。

7、地质剖面图和工作范围内的地质工资料建立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地层岩性、岩石组合,物质成分,岩相组合;分析地层、岩石的含矿性,选定标志层,划分单元。

8、图的内容:采用展开法,导线、导线点、产状、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性、断层、主要地物等。

9、10、当日室内整理野外填图的工作内容。

10、编写地质工作小结其内容(1)、前言剖面测制目的;剖面线位置、方向、坐标、长度、测制方法;工作起始、完成日期、公司名称、工作人员;工作量:剖面长度、标本、样品件数。

(2)、地质成果a、简述剖面测制矿区地层构造特征;b、地层描述;c、岩浆岩及脉岩描述d、构造e、详细描述矿产f、新的见解(3)存在的问题(二)、工作质量1、记录(1)、记录格式、描述内容、顺序、记量、单位等应该符合国家有关标准;(2)、地层分明、突出重点、语言精、概念清、字迹明;(3)、分层及层间合理、清楚;(4)、岩石定性及岩性描述;(5)、其他与矿体有关的特征添加描述;(6)、岩(矿)层产状记明、正确、与剖面吻合。

2、剖面图(1)、标明比例尺和图例:按有关标准;(2)、剖面起点,界线终点及工作位置,地质等数据正确;(3)、柱状图按照有关规范内容齐全;3、实地控制程度尽量把地质点布置的密度与相应的矿区有关的地质图件比例尺相应;4、采样(1)、代表性取样适用的矿种、数量符合要求;(2)、方法和样品重量达到要求;(3)、规范要求采样,位置、编号、文字等清晰标记,图表一致;5、室内资料整理(1)、野外现场编录的内容清晰,做到不漏;(2)、联系有关部门,反馈的信息,及时标注、补充相关资料等内容;(3)、有关文字、图件每一项完成应提交,做到妥善保管;二、地质填图(一)、工作方法1、用原1:10000地质地形磁测图裁集1:2000磁异常C3、C4,C5图做勘探首靶区,采用穿越法加追踪进行;2、观测点用半仪器、Gps结合丁点交汇手图,室内电子上图;3、在填图中有难于弄别的岩性做好素描、拍照等后定性,再填补;4、填图中发现重要的地质体进行追踪;5、地质体的描述、大者直接上图、小的重要地质体放大特别注明;6、记录格式和内容。

1万地质修测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1万地质修测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1/1万地质修测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1、工作方法:在1/1万地质简测的基础上,重点对工程揭露的矿体、矿化带、构造破碎带及地质界线等进行修测。

2、技术要求:(1)、划分填图单元、圈连各类地质界线,大致查明矿区地层、构造、基性岩的分布及其与矿化的关系;(2)、追索矿化破碎带、褶皱断裂带以及矿化蚀变分带等,寻找矿化线索指导工程施工并发现新的矿化体;(3)、结合探矿工程揭露结果,圈定矿体,详细研究其规模、产状、形状、矿石自然类型及分布规律等;(4)、按部颁《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原始地质编录和规范》有关规定执行。

(二)、1/2千地质简测
1、工作方法:用1/2千地形图作低图,在1/1万地质测量的基础上,开展地质填图。

首先实测地质剖面,填图方法以穿越法为主,辅于追索法。

原则上按600—700个/ Km2,矿带外围及大片第四系覆盖区可适当放稀。

槽探、浅井、有意义的地质点、坑口、采掘遗迹位置等用仪器或精确度高手持GPS定位。

2、技术要求:(1)、在1/1万地质测量的基础上,详细划分岩层,研究岩石矿物成份、结构、构造特征;(2)、查明矿区的主要构造带与控矿构造特征,对成矿有关的构造带,在一定距离内应有工程控制,揭露其形态、规模、产状,充填物等特征,对破坏矿体的断裂,地表应有工程控制,查明其性质、规模、产状及断距;(3)、用探矿工程系统控制矿化带和矿体,详细研究确定矿化类型、规模、产状、矿物种类及金属含量,对矿石类型、矿物成分等进行研究;(4)、按部颁
《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原始地质编录和规范》有关规定执行。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二、1:10000地质填图(一)工作方法1.1:10000地质草测采用追索法为主,结合穿越法进行。

观测点插统一编号的小红旗作标记,点线密度不作具体要求,地质点密度为20—40个/km2(其它比例尺工作要求见下表),以能合理控制主要地质体为目的。

对矿化、构造蚀变带等重要地段视具体情况适当加密,以准确反映其特征。

2.观测点用半仪器法交汇于手图上,并按观测点的地质意义实地勾绘成图,在地质、构造线转弯处要定点控制。

3.填图中,对较难辩认的岩石、矿石及其它构造现象须及时采集标本进行鉴定或研究,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地质现象应做素描或照相。

4.对重要的地质体、构造、接触带、含矿层、矿化蚀变带等须沿走向追索,必要时采用槽探工程予以揭露。

5.填图时,对大于20米的地质体应标绘于图上,对小于20米具有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6.地质观察点的记录内容及格式:观察记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因此,应根据各点的具体情况详尽描述、重点突出,充分收集第一性资料。

其内容及格式见附录7.地质点的分布应均匀地布设,但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野外记录要求单点描述,不得合并。

8.每天外业工作结束后,须及时校对记录和手图,对采取的各种样品及时核对、登记外送,完成手图着墨、转点以及野外记录本中所有数据的着墨工作。

9.要加强野外手图、实际材料图和地质清图的日常整理,及时着墨。

同时,要在地质图上编绘主要地质剖面图。

10.要加强地质填图的室内整理工做,特别是文字记录补正、图件整饰着墨等。

11.编写地质填图总结。

其内容如下:(1)概况a.目的任务b.交通位臵和自然地理c.以往地质工作评述d.完成实物工作量(2)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3)测区地质a.地质b.构造c.岩浆岩d.变质岩e.围岩蚀变f.矿床(4)结语a.主要成果b.存在问题c.进一步工作建议(二)地质填图质量1.野外地质记录质量(1)记录格式、描写内容和顺序、记量单位等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地质填图规范

地质填图规范

地质填图规范篇一:地质填图规范地质填图规范1 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包括技术准备和实物准备,前者就是组织野外工作人员学习相关规范、堆积和经过批准的工作设计,了解目的任务和技术要求,收集工作区已有的各类资料,后者准备工作主要有:有野外用地形手图及清图准备;实测地质剖面及进行野外踏勘;组织野外工作人员;准备工具用品及各种记录表格。

收集或专业人员实测矿区大比例尺地形图供填图使用;当没有合适的大比例尺地形图时,在勘查早期,可用小比例尺图放大使用,如1∶1万精测图放大为1∶5千简测图或1∶2000草测图使用。

填图精度及地质点密度主要考虑勘查阶段及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预查阶段:一般草测,地质界线上的点距40至100米,岩性内部点点距100米左右。

普查阶段:一般简测,地质界线上的点距35至70米,岩性内部点点距70米左右。

如某铁矿区1∶2000地质简测图中,沿铁矿层及正长岩界线上的点距一般在40米左右,而辉长岩体内部点距一般在70米左右。

对于宽度小于1米的矿体,有意义的地质体或标志层均需放大表示。

1.1 填图工具用品有主要有挎包、讲义夹、相机、手持GPS、罗盘、放大镜、地质锤、三角板、量角器、计算器、文具盒、钢卷尺、符号笔、棉纸、样品袋、基点木(竹)桩。

1.2 填图用表格主要有地质观察点记录表、地表及坑探工程采样记录表、矿区标本登记表、音相记录表、标本签、样品签2 填图方法与技术要求观察路线的布置是从实测地质剖面展开的。

首先将实测地质剖面及确定的填图单元界线,断层线,侵入体界线,矿层顶、底板界线,产状等的位置,绘到野外用手图上。

再从实测剖面两侧逐渐布置观察路线。

填图组一般由2—3人组成,组长全面负责填图工作,具体观察、记录、布样,组员主要负责定位、作图、取样等工作。

在矿区大比例尺填图中,对那些重要地质体,如标志层、矿体、矿化体、蚀变带、主要断裂等,应沿其走向进行追索控制。

2.1 穿越法填图穿越法填图在中小比例尺填图中是主要方法。

1/万一1/千地质测量精度要求

1/万一1/千地质测量精度要求
4、地质界线的允许误差系指人工露头或自然露头地质界线的实际位置与测图位移的允许误差而言。
5、近矿围岩蚀变带,矿化带和矿体必需有足够精度的地质点或槽探控制,其厚度在图上表示不出时,应扩大或用符号表示。
6、根据测区的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已知的地质成矿条件及矿化分布特点等布置几
1/万—1/千地质测量要求表表1—8
同左。根据矿山设计或地质勘探的需要编制各种平面图及剖面图
同左
原始资料
1、实际材料图2、地层柱状图及代表性剖面图3、自然露头及采坑素描图4、各种化验分析样品登记本
5、化验报告6、岩矿鉴定报告7、标本8、标本登记本9、观测点卡片10、各种物化探资料
同左
表1—10
个贯穿全区系统揭露的地质实测剖面,其数量、距离及比例尺可根据矿区或矿床的具体情况自行确定。但比例尺必须大于平面图比例尺的1—10倍。测制剖面时,应系统采集一套代表性的岩矿标本,作为工作中的主要参考。随着工作的进展,可作必要的补充,或换上一些代表性更好的标本。这套标本需有正规鉴定和详细描述。
同上
同上




1、查明矿区的主要构造带与控矿构造的特征;
2、查明各种性质构造带的组合、排列方式、分布规律,着重研究压性构造大的分布与变化特征,研究和划分构造型式和体系;
3、查明各结构面性质、特点、规模及产状;
4、区分不同级别,不同序次结构面空间分布规律与变化特点;
5、区分成矿前与成矿后的构造带特点与空间分布特征,不同级别构造带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1、一般性观测点用半仪器法或物化探测点确定。
2、根据地质构造特征及物化探结果等,布置2—4个控制剖面作系统揭露,并采取原生晕样品。
同1/万
同1/2千
三、资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1:10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一、1:2000地质剖面(一)工作方法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2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

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

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

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

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

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附图1。

要加强导线平面图的绘制,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9.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

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式中:D-岩层真厚度;L-斜坡距α-岩层真倾角β-地层坡度角γ-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的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角相反时用“+”,相同时用“-”。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文字记录补正、图件绘制及着墨。

1万填图路线记录要求

1万填图路线记录要求

填图路线记录要求地质填图路线以地质点为主体,务必连续观察,分段记录R,不同岩性、岩性组合、矿化带、构造带、标志层、地层要以B划分。

一、记录格式与要求:1、P地质点记录内容地质点要定在重要界线及构造、矿化等处,点间距离除追索路线、顺走向路段外,不得大于100M,须有控制点。

地质点描述:界线点其内容主要是地质点前后或左右附近的地质情况。

描述要求地质名词术语化、规范化,尽量避免使用不规范的语言。

地质点描述中必填项必须完善,岩性不仅要写岩性名称,在岩性名称后需加岩性代号。

例如:灰岩(LS)灰岩夹板岩(LS+SL)A、沉积岩描述1、岩石学特征: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各成分的目估含量、粒度大小,胶结物成分、含量;2、沉积层序特点:层理类型及韵律、基本层序、层面构造,产出厚度特征及规律、接触关系等;3、地层产出层序正常和倒转的确定依据,褶皱、断裂、结核、生物遗迹(标志层)岩相分析等;4、矿化蚀变特征。

B、变质岩的描述1、岩石学特征:颜色、结构构造(包括原先变余构造)及变质矿物成份及含量、分布,变质特征;2、描述不同类型变质岩(接触变质,动力变质、区域变质等)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组合规律、地质产状及地质成因。

3、矿化蚀变特征及后期构造叠加等。

C、侵入岩描述岩石学特征:岩石名称、颜色(包括风化颜色)、结构构造、组成矿物百分含量(目估)、斑晶和基质、蚀变及矿化情况等。

内部接触关系:是突变的或是过渡的(脉动或涌动)。

原生构造和叠加变形构造的观察及测量:流面、流线、包体及斑晶的定向、流动变形构造、叠加变形构造;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及产状;接触变质和围岩蚀变的宽度和强度,有无分带现象和矿化;包体和捕虏体的大小、含量、形态、变形、分布等情况;岩脉的类型、规模、产状、序次等。

地质构造观察内容D、地质构造野外观察记录1、褶皱构造的调查:分为露头尺度和区域性构造褶皱。

褶皱的调查主要是鉴别褶皱是层褶还是片褶,褶皱叠加作用。

地质填图细则(1:1万)

地质填图细则(1:1万)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一、1:1000地质剖面(一)工作方法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1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

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

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

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

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

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附图1。

要加强导线平面图的绘制,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9.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

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式中:D-岩层真厚度;L-斜坡距α-岩层真倾角β-地层坡度角γ-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的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角相反时用“+”,相同时用“-”。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文字记录补正、图件绘制及着墨。

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

地质填图实施细则

地质填图实施细则

矿区地质填图矿区地质填图是矿产勘查工作的基本手段和基础工作。

其目的是通过对自然露头和人工露头进行系统的地质观测,对地质体以及构造的调查研究,了解地质体的空间分布,研究地表地质规律。

达到了解或查明工作区的地质构造特征,阐明成矿地质条件。

为探矿工程布署、资源/储量估算等提供地表地质资料。

地表地质填图,要求在阶段工作初始进行,以便指导本阶段的地表和深部工程布置。

而地质图的最终成图,又是在本阶段工作终了时根据深部资料反回来推断地表,经过野外实地检查揭露后再进行修改定稿。

一、填图比例尺的选择矿区地质填图比例尺一般为1∶10000—1∶1000。

根据地质工作阶段的不同、矿产种类的不同、矿床规模大小、矿体厚薄以及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等因素确定。

一般在矿产预查、普查工作阶段,对金属及非金属矿产常进行1∶10000—1∶5000精度的地质填图。

而有时矿体的厚度小,或矿区的范围小,尤其是对某些特非或稀有矿种,填图比例尺也常大于1∶10000或1∶5000。

在矿床详查、勘探工作阶段,对于煤矿或其它规模较大、矿体稳定或厚度大等的沉积矿床,常采用1∶5000比例尺进行地质填图;而对于金属及某些非金属矿床,在一般情况下常采用1∶2000比例尺进行地质填图,然而当地质情况复杂、矿体宽度小于1m、矿体形态不稳定、或对某些特非或稀有矿床,则应采用1∶1000甚至更大比例尺。

二、填图前的准备工作1、资料收集与综合整理主要应收集区内的地层、矿产、重砂测量和物化探等资料,收集符合精度要求的与工作比例尺相应的地形图(比例尺应大于或等于填图的比例尺)、航空照片等。

若无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应及早进行野外踏勘,提出对地形底图的测制要求(如测区面积、范围、比例尺、精度要求、提交成果图件的时间等),以便于地形测量工作的及早进行和保障开展地质填图时间对底图的需要。

对所搜集到的资料,应在充分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加以整理。

尽可能将搜集到的各种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件编绘成与填图比例尺的地质草图。

矿区1∶1万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矿区1∶1万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矿区1∶1万地质填图工作细则(总6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矿区1∶1万地质填图工作细则一、目的任务矿区地质测量的任务,就是将地质体和地质现象按一定的比例如实反映在地图上,编制矿区地形地质图。

它必须详细反映矿区内地层层序、岩性、岩相、产状及按触关系;构造类型、特征及与矿化的关系;火成岩的岩性、期次、相带、蚀变作用及火山机制;矿床特征。

矿区地形地质图是各勘查阶段最基本的图件,是编制各种综合图件和进行储量计算的基础。

同时又是确定勘探方法和合理使用各种勘查的手段依据,也是未来矿床开采设计的重要依据。

因此,矿区地质测量在矿区勘查工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地质勘查工作的质量。

填图比例尺的选择必须符合有关勘探规范的要求,根据不同矿种和矿床类型及规模大小而定,一般在1∶500~1∶10000之间。

二、填图准备工作1、熟悉资料,充分收集和认真分析研究已有的地质、物化探资料,初步掌握矿区地层、构造、火成岩及矿床特征,了解矿区地质调查史和矿床开发史,前人工作成果及结论、建议等。

2、研究以往地质工作果,编制必要的综合图件,提出重点解决的地质问题。

3、野外踏勘,了解矿区范围及基岩出露情况;了解地层分布和层序、矿体(层)分布及矿化范围、主要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特征、掩盖程度、施工条件等情况,选定实测地质剖面的位置。

4、编写设计。

三、实测地质剖面1、总体要求地质地层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的基础工作,一般矿区至少要有1~2条完整的地质地层剖面,地质构造复杂或面积较大的矿区要实测2~3条地质地层剖面。

若为区域性地质矿产普查,则应根据地层分布情况和构造复杂程度适当增加实测剖面数。

根据实测地质地层剖面和探矿工程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正确的地层层序,查明其接触触关系、地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征、结构构造、物质成分、岩相建造、沉积特点等,确定侵入岩的相带划分原则和火山机制及变质相带。

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并确定其时代,确定标志层和填图单位。

1:1万地球化学土壤测量生产实际应用技术

1:1万地球化学土壤测量生产实际应用技术

• 第四系覆盖区采样一般应避开活动性的土壤及风 积物,采取相对固定的第四系物质。要求现场对 样品进行粗加工,样品粒级-4~+20目,存在盐碱 物的样点应去除。
四、元素分析
• 各种类型矿元素组合
• 热液金矿床元素原生分带总的分带序 列: B-Ba-Hg-Sb-As-Ag-Au--(Pb-Zn)-Cu-Bi-MoNi-Co-W-Sn-Be。 • 铜镍矿;Ni、Cu、Fe、Cr、Mg、Co、Pt; • 钼钨矿:Mo、W、Fe、Sn、Cu、Zn; • 金多金属硫化物矿:Au、Cu、Pb、Fe、As、 Bi、Zn
四、元素分析
• Sn、W和Nb-Ta矿: W、Sn、Mo、F、Nb、 Ta等共生,有时伴生Zr、P、Ti、Zn。 • 斑岩Au· Cu-Mo矿床: Cu、Mo、Au、Re, Pb、Zn Ag、Ti、W • Hg、As、Sb、Se、Au • 汞矿、锑矿、雄雌黄矿和金矿床中:Hg、 As、Sb、Se、Au共生组合 • 铬铁矿、铜-镍-铬矿: Mg、Fe、Cr、Ni、 Co、Cu
2013-4-15

57312 463990 57311 46398 57312 46399 0 2 6 99 0 01
6
7 8 9 10 11 12 总结: 经过检验校正,1号GPS精度符合设计要求。 横坐标平均误差为1m,纵坐标平均误差为1m,小于设计最大允许误差范围。 横坐标最大误差为4m,纵坐标最大误差为5m,小于设计最大允许误差值。
工作区:
记录卡 字迹工整 点号 100-100 是 √ 否 / 内容齐全 是 √ 否 / 对 √ 坐标 错 / 采样介质 对 √ 错 / 记录有无 √


自、互检 查 航迹监控改正情况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二、1:10000地质填图(一)工作方法1.1:10000地质草测采用追索法为主,结合穿越法进行。

观测点插统一编号的小红旗作标记,点线密度不作具体要求,地质点密度为20-40个/km2(其它比例尺工作要求见下表),以能合理控制主要地质体为目的.对矿化、构造蚀变带等重要地段视具体情况适当加密,以准确反映其特征。

2.观测点用半仪器法交汇于手图上,并按观测点的地质意义实地勾绘成图,在地质、构造线转弯处要定点控制。

3.填图中,对较难辩认的岩石、矿石及其它构造现象须及时采集标本进行鉴定或研究,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地质现象应做素描或照相.4.对重要的地质体、构造、接触带、含矿层、矿化蚀变带等须沿走向追索,必要时采用槽探工程予以揭露。

5.填图时,对大于20米的地质体应标绘于图上,对小于20米具有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6.地质观察点的记录内容及格式:观察记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因此,应根据各点的具体情况详尽描述、重点突出,充分收集第一性资料。

其内容及格式见附录7.地质点的分布应均匀地布设,但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野外记录要求单点描述,不得合并。

8.每天外业工作结束后,须及时校对记录和手图,对采取的各种样品及时核对、登记外送,完成手图着墨、转点以及野外记录本中所有数据的着墨工作。

9.要加强野外手图、实际材料图和地质清图的日常整理,及时着墨.同时,要在地质图上编绘主要地质剖面图。

10.要加强地质填图的室内整理工做,特别是文字记录补正、图件整饰着墨等。

11.编写地质填图总结。

其内容如下:(1)概况a.目的任务b.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c.以往地质工作评述d.完成实物工作量(2)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3)测区地质a.地质b.构造c.岩浆岩d.变质岩e.围岩蚀变f.矿床(4)结语a.主要成果b.存在问题c.进一步工作建议(二)地质填图质量1.野外地质记录质量(1)记录格式、描写内容和顺序、记量单位等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语言精炼、概念清楚、字迹清晰。

(3)岩石定名基本准确,岩性描述详细且与定名相符。

(4)蚀变与矿化、岩(矿)脉、构造和化石等特征描述详尽。

(5)各种产状数据齐全、准确,有代表性。

(6)接触关系等重要地质现象绘制必要的素描图,并作详细记录。

有50%以上露头点的路线应作信手剖面。

文图相符,图式、图例等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7)路线地质记录连续,界线点控制准确,重要地质现象有详细记录.2.野外手图质量(1)内容齐全、准确,并与文字记录相符.(2)图面整洁、字迹清楚。

3.采样质量(1)岩、矿石和化石标本及其鉴定样品齐全,专门样品采取的种类、数量符合设计要求.(2)采样方法和样品重量、标本规格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3)按有关标准要求完成采样编录,标本、样品位置和编号在文字记录和有关图、表中注记清晰,无误无漏。

4.实际材料图质量(1)比例尺和图式、图例等符合有关标准要求,图面整洁,字迹清晰.(2)图面表示内容齐全,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实际材料图与手图相符,与文字记录一致。

(3)图面地质体间结构合理,代号齐全正确,地质体和地质界线控制程度达到有关标准或设计的要求。

5.室内整理情况(1)逐日整理野外现场编录资料(含标本和样品),及时编写路线地质小结和转绘实际材料图。

(2)收到各类实验结果后,及时完成样品登记,并注记、补正文字记录。

(3)文、图按有关规定要求整饰着墨,野外工作结束后及时提交有关原始资料。

三、应提交的地质资料1、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总结2、地质剖面记录本3、实测地质剖面图4、地质填图记录薄5、1:10000地质图(手图、清图)及实际材料图6、岩矿样登记薄、送样单、鉴定成果7、基岩光谱样登记薄、送样单、成果表附录:一、地质测量观测点、观察路线记录主要内容要求(一)地质观察点和地质观察线路的原始地质编录应包括时间(日起、星期、天气状况)、参加人员、观察线路、点号、位置、地质描述(包括露头描述)、路线地质情况及地质界线在空间的连接和取样、照相等.(二)观察点记录内容与格式地质观察点描述按以下基本内容及要求进行。

1、点号指地质点编号.一个矿区如果两个填图组最好一组用单号D1、D3、D5⋯⋯,另一组用双号D2、D4、D6⋯⋯。

2、点位所有地质点都应用手持GPS,结合地形图定位,将点位标注在手图上,用直径2mm的实心园点(●)和空心小圈(○)分别表示实测和推测的地质点,并标注点号。

对精度要求很高的重要地质点,须用经纬仪进行精确定位。

一般的做法是:填图人员在现场经观察确定地质点,用GPS测量点位坐标后,将这类地质点及坐标通知矿区专业测量人员进行精确测量定位。

3、地质点性质指界线点、构造点、矿化点、岩性点或化石点等。

4、地质描述首先记录观察点露头性质,如露头良好或不良等,同时还应写上特殊标志,如天然露头、采石场、水渠边、小陡坎等,若孤立露头应说明其范围。

由于观察点的性质不同,表现在地形地貌的特征上也有所区别,因此先要描述其宏观特征,如微地貌特征、风化特征、特殊的颜色等.接下来描述具体岩性特征.对岩石的描述一般分为“基本描述"和“补充描述"两部分.基本描述包括岩石的新鲜面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岩石名称.如灰白色细粒薄层状石英砂岩、暗灰色中粒块状辉长岩。

补充描述的内容很广泛,每个地质点所具有的地质意义不完全相同,在描述地质现象时,应有重点,切忌千篇一律或平淡叙述.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⑴岩性观察描述:岩石颜色(新鲜面、风化);结晶程度;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结晶状态、粒度形态、含量及变化;岩石变质程度、蚀变、矿化。

⑵岩层(岩体)观察描述:岩相划分;岩性变化;层理、片理、产状及变化;包体特征;化石产出情况(古生物及遗迹化石的种类、组合特征).⑶接触关系观察描述:接触带特征;侵入岩岩相变化;原生构造;内外接触带的变化特点;接触带产状变化。

⑷构造特征的观察描述:结构面的性质;破裂面内的充填物特征;构造产物;破裂面旁侧同序次或低序次构造面特征;压、张、扭配置构造的观察和综合考虑。

⑸矿化特征的观察描述:矿化特征;矿体特征;矿化体(顶、底板)围岩特征⑹围岩蚀变的观察描述:围岩蚀变的观察描述,正确划分蚀变类型5、路线地质指相邻两个地质点之间的观察路线,如D1—D2 表示1 号地质点到2 号地质点之间的路线。

记录内容主要是描述两点间先后观察到的地质现象。

但必须:1)记录的地质现象要有准确位置(对应某个地质点的方位和平距)。

2)应记录地质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并说明与已知地质点有无差异或变化。

3)路线上尽可能多地实测岩层产状,注意产状变化并分析原因.4)每条路线的观察记录具有连续性。

必要时可作路线剖面图或平面图表示地质体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律。

6、岩矿石标本、样品编号地质点及沿途采集的标本、样品,应在露头和手图的相应位置上标注和编号。

7、地质界线勾绘地质界线勾绘是指将控制同一地质界线上的相邻两个地质点相连接。

地质界限勾绘应在野外实地进行,勾绘时,应充分考虑两点间距离的远近、产状及变化、有无断层切割及地形变化(按“V”字形法则勾绘)等因素。

实测的地质界线用实线表示,推测界线用虚线表示.二、地质观察记录格式每一观察线路首先以下格式记录。

时间:2013、4、25 星期四天气阴地点:宁陕县**镇**村路线编号:QI路线:自沁城上尖山北面1848高地附近经过下尖山至下河村东柳树尔附近图幅号:K46F016038航卫片号:K-46-46-C-2任务:沁城地区地层分布区一般穿越路线地质调查参加人员及分工:X X X(记录) X X X(分层勾图)路线方向:195°观察格式可按地质记录本格式或下述表格格式进行。

地质观察点及观察路线记录表(格式一)地质观察点及观察路线记录表(格式二)地质观察点及观察路线记录表(格式三)时间:2003、7、20 星期四天气阴地点:路线编号:QI路线:自沁城上尖山北面1848高地附近经过下尖山至下河村东柳树尔附近图幅号:K46F016038航卫体号:K-46-46-C-2任务:沁城地区地层分布区一般穿越路线地质调查参加人员及分工:×××(记录)×××(分层勾图)路线方向:195°点号:Q416GPS:X:4745635 Y:1636006H:1829m位置:上尖山北西1848高地西600m左右露头:天然,一般点性:岩性控制点即路线起点描述:本点为路线起点,也是岩性控制点,地形上起伏不大,第四系覆盖较为严重。

点北︰为灰绿色中层状变砂岩,岩石风化面为灰黑、灰褐色,新鲜面为灰绿色,具变砂状结构,中层状构造,岩石抗风化能力差,风化破碎较为严重,节理较为发育,其产状为160°∠40°,沿其裂隙面贯入有细小的数条石英脉,宽约1-8cm左右,表面见有铁染和零星褐铁矿化.岩石局部见有绿泥石化,岩层产状为30°∠50°.点南︰为灰绿色中薄层状变质粗砂岩夹薄层状变质细砂岩和薄层状绢云母质岩,其夹比约为6:1:1。

砂岩局部铁染现象强烈,裂隙面见有绿泥石化、片岩其断面上见有丝绢光泽,片理化较为发育,局部扭曲变形强烈(见素描图)。

变质粗砂岩中见有少量的硅质结核,大小约2×5cm,具压扁拉长现象,(见素描图)。

其岩层产状与点北基本相同。

点间描述:本点向南沿途第四系冲洪积物较为发育,仅有零星露头出现,其岩性主要为绢云母片岩夹变细砂岩与变凝灰岩,岩石表面片理化,节理也较为发育,其节理产状为145°∠60°,沿其节理面侵入有宽约1-5cm左右的石英脉,未见矿化特征,在sw150m左右见有一条宽约2-10m左右的酸性脉岩,脉体走向110°,具体延伸多远不详,其表面见有铁染现象及零星褐铁矿化。

沿途还见有一些变凝灰岩与变砂岩,表面未见矿化特征。

点号:Q417点位坐标:X:4745402 Y:16636010H:1801m位置:上尖山北西1848高地400m左右露头:天然,较差点性:断层控制点描述:本点为一断层控制点,其性质为一处断层,产状为12°∠60°,地形上起伏较小,第四系坡积物发育,仅有零星露头。

基岩天然露头,出露较差。

本点为一断层控制点,其性质为一处断层,产状为12°∠60°,地形上平坦,起伏较小,第四系坡积物发育,仅有零星露头。

断层点北;为灰白色绢云母夹变凝灰岩,其间还夹有变质细砂岩,绢云母片岩表面片理化,辟理化较为发育,绢云母化发育,岩石风化破碎强烈,多呈碎片状.变凝灰岩表面铁染现象强烈,局部硅化强烈,其节理局部发育,节理产状为210°∠45°,沿节理面见有绿泥石、绿帘石化.断层点以南:为灰褐色厚层块状变凝灰岩,岩石因风化作用表面形成灰黑色,新鲜面为灰褐色,节理局部发育,层理模糊不清,局部见有零星铁染和绿泥石化、硅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