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焦半径相关的圆锥曲线的解题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焦半径、焦点弦、焦点三角形的巧妙应用
提示:会推导、会运用,可以简化运算
(一)焦半径
有两种计算方式:根据离心率、坐标;根据离心率、焦准距、倾斜角。

1)焦半径 根据离心率、坐标计算,焦半径的代数形式
椭圆: (图1) (图2)
F1、F2为椭圆的焦点,椭圆的一点A(x ,y),A 与F1、F2的线段AF1、AF2叫做焦半径,分别设为r1、r2,根据椭圆第二定义有:
2111'()''AF r a e r AA e x e a ex AA AA c ==⇒=⋅=+⋅=+ 左焦半径
2222'()''AF r a e r AA e x e a ex AA AA c
==⇒=⋅=-⋅=- 右焦半径
椭圆的焦半径:左加右减.
长轴在y 轴上可以比照,易得上减下加。

左边下边都为负,不足都要加。

双曲线:
(图3)(图4)
双曲线为双支,焦半径可能在一支上,也可能在两支上.在一支上时,称之为内焦半径,通常
也叫焦半径。

在两支上叫外焦半径。

以焦点在左支上为例,推导左焦半径公式.设内焦半径AF1为r1,根据双曲线第二定义有:
2111'(''''')()''F A r a e r AA e AA A A e x e a ex AA AA c ==⇒=⋅=-=--⋅=--
同理,右支2
211'()''F A r a e r AA e x e a ex AA AA c
=
=⇒=⋅=-⋅=-+ 双曲线焦半径,与椭圆有两点相反,左减右加,半长轴取反。

实轴在y 轴上,可以比照,易得上加下减。

联想特征:左边下边都为负,要减一起减。

可以从图形上理解,双曲线的左半支相当于抛物线的右半支。

以左焦点为起点的外焦半径,根据双曲线第二定义有:
2
122'(""')()''F B r a e r BB e BB B B e x e a ex BB BB c
==⇒=⋅=+⋅=+⋅=+
同理,以右焦点为起点的外焦半径公式:
2222'()''F B r a e r BB e x e a ex BB BB c
==⇒=⋅=-+⋅=-
双曲线外焦半径,与椭圆相同。

不作要求,高考中未见。

抛物线:
抛物线2
2(0)y px p =>,C (x,y )为抛物线上的一点,焦半径|CF |=|x|+
2
p
. 例1 (2000年高考(理工)22题)已知梯形ABCD 中,|AB |=2|CD|,点E 分有向线段AC 所成的比为λ ,双曲线过C 、D 、E 三点,且以A 、B 为焦点。

当23
34
λ≤≤ ,求双曲线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

解析:
这是一道高考压轴题,难度较大.
建立坐标系,给出A 、B 坐标,由|AB|=2|CD |和对称性可知C 的坐标为(
,2
c
h ),h 为梯形的高。

由定比分点公式可求出E 的坐标,而E 、C 都在双曲线上,代入双曲线方程。

这是常规处理方式,很费事。

常规解法见https://wenku 。

baidu 。

com/view/8065957ea45177232f60a263.html 。

这里用焦半径概念求解.根据向量知识或定比分点公式,先求出E 、C 的横坐标,再求焦半径AE 、AC,这样,只用处理λ 和c 的关系,关系简单纯粹. AE= E ex a -- ,AC= C ex a +,EC=AC-AE=()2C E e x x a ++,()2E C E ex a AE EC e x x a
λ--=
=++ 将(2)212(1)E c c c x λλλλ-+⋅
-+=
=++ ,2C
c x = 代入上式,则(2)2(1)(2)[]222(1)
c e a c c e a λλλλλ-+--+=-++++ 即2
22(2)
1
2132(1)
21(2)11[]222(1)
e e e λλλλλλλλ-+--++=⇒==-+-+--+++。

再由2334λ≤≤,得到
3341λ≤
≤-,372101λ
≤-+≤-,710e ≤≤。

2)焦半径 根据离心率、焦准距、倾斜角计算,焦半径的统一公式 长焦半径r=
1cos ep e θ- ,短焦半径r=1cos ep
e θ
+。

根据图象判断,如椭圆的左上支,椭圆的右下支,就是长焦半径,无需记忆。

同样,双曲线、抛物线也是根据图象判断长短。

外焦半径,只有双曲线才有,比较复杂,且高考中,暂未发现此类题目,只简单介绍。

(图5) (图6)
内外焦半径推导如下:
椭圆的左半边、双曲线右支、开口向右的抛物线的内分焦半径推导:
111cos 1cos AF AF AF AF ep
e AF AA AA A M MA p AF e θθ
====⇒=++- (*) 椭圆的右半边、双曲线左支、开口向左的抛物线的内分焦半径推导:
111cos 1cos BF BF BF BF ep
e BF BB BB NB NB p BF e θθ
====⇒=--+ BF 也可根据AF 直接写出,θ 为线段与正方向的夹角,这时θ为θ+π. 外分焦半径,仅双曲线拥有,这里以从左焦点伸向右支为例(不作要求):
11cos cos 1
AF AF AF ep
e AF AA AM A M AF p e θθ===⇒=--- P 叫焦准距,p=2b c
(椭圆、双曲线) 。

例2 (2012 江苏高考19题)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椭圆22
221(0)x y a b a b
+=>> 的
左右焦点分别为F1(—c,0),F2(c ,0)。

已知(1,e )和(e 3
e 为椭圆的离心率。

(1) 求椭圆的方程;
(2) 设A ,B 是椭圆上位于X 轴上方的两点,且直线AF1与直线BF2平行,AF2、BF1
交于点P 。

(i ) 若AF1—BF2=
6
2
,求直线AF1的斜率; (ii )
求证PF1+PF2是定值。

解析:这道题压轴题,很难,据闻得分率很低。

(1)代入两已知点易求得a 、b 的值;
(2)的(i )按通法应设出AF1、BF2方程,分别与椭圆方程联立,得出AF1、BF2的长.可设x=my —1或x=my+1.(ii)一看就知可能要用平面几何的平行线性质。

显然用焦半径的统一公式或者焦半径的代数形式能简化运算.
解:(1)将两已知点代入椭圆方程有222
2222222222
224
21111
233
14411e a b a b a a b a b e a b a b a b ⎧⎧-+=+=⎪⎪⎧=⎪⎪⎪
⇒⇒⎨⎨⎨=⎪⎩⎪⎪-+=+=⎪⎪⎩⎩ 所以椭圆方程是2
212
x y += 。

(2)解一:焦半径的统一形式 (i )设∠AF1X=θ,则
21212222cos ,,1cos 1cos 1cos 2
ep ep e p AF BF AF BF e e e θθθθ==-==-+- ,
又22
221(),12c b e p a c ===== ,代入上式解得
cos θθ==(舍) 所以AF1的斜率
=tan θ=
. 解二:焦半径的代数形式 设A (x1,y1)、B (x2,y2),∠AF1X=θ, 则AF1=a+ex1,BF2=a —ex2。

121212()AF BF a ex a ex x x -=+--=
⇒+=又AF1∥BF2,所以
12122112
11
23()40x x x x x x a ex a ex +-=⇒+--=+- 。

联立则得2
11115
2(640,122
x x x x +-+-=⇒=
=(舍)
所以111
1cos x a ex θ++===+因为A 、B 在X 轴上方,且AF1>BF2,所以k >0, 即
k=tan θ=
=
=。

(ii )
1111111211212
F P AF F P AF AF F B
F P PB BF F B AF BF AF BF ⋅=⇒=⇒=++
2222222121212F P BF F P BF AF F B
F P AP AF F A AF BF AF BF ⋅=⇒=⇒=++,所以 1122121212
12121212
(2)(2)22AF F B AF F B AF a BF a AF F B AF BF F P F P a AF BF AF BF AF BF ⋅+⋅⋅-+-⋅⋅+=
==-
+++解一:焦半径的统一形式 将12,1cos 1cos ep ep
AF BF e e θθ
=
=
-+代入上式得
: 222
122
21cos 1cos 222221cos 1cos ep ep c b b e e F P F P a a ep a a ep ep a c a e e θθθθ⋅⋅
-++=-=-=-⋅=-==
+
-+解二:焦半径的代数形式
AF1=a+ex1,BF2=a-ex2
,由前知道12x x =
=
将2
a e ==一起代入,则AF1·BF2=34,
,所以
123
2*
43F P F P +==解三:向量方法 设A (x1,y1)、B(x2,y2)、P(x0,y0),
121122211221211221
(,)(,)()AF BF x c y x c y x y x y c y y x y x y y y ⇒+-⇒-=+⇒-=+AF2的方程11(1)1y y x x =
--,BF1的方程22(1)1
y
y x x =++, 解得y0=
121221121212
2y y y y
x y x y y y y y =-+++。


00
122121221
,,,1y y PF PF AF a ex BF a ex BF y AF y ===-=+ , 所以PF1+PF2=
0000000012212121212121
()()()()y y y y y y y y
BF AF a ex a ex a e x x y y y y y y y y ⋅+⋅=⋅++⋅-=++⋅-⋅ 将y0值代入,
则有0000212121()()22
y y y y a e x x a e y y y y ++⋅-⋅=+==。

注:
1、也可以把BF2迁移为F1A1,然后用参数方程来解。

或者迁移后用通法解决。

2、要指明k >0或者说明k >0的理由。

3、应能根据题设条件知道,P 点实际上在另一个椭圆上。

按此求解,可把问题转化为12,F P PB AP PF λλ== 。

然后设出A (x1,y1)
、B (x2,y2)、P(x ,y ),求出x1、y1、x2、y2用x 、y 表示的表达式,然后代入椭圆方程整理可得到22
19188
x y += 4、这道题的(ii)可以直接算出,因为AF1、BF2已经求出,所以AF2、BF1都能求出,进而可以求得PF1、PF2的长度。

(二)焦点弦
焦点弦长=两个焦半径的和。

1)根据离心率e 和坐标,代数形式
特别地,抛物线2
2(0)y px p =>,焦点弦长=|x1|+|x2|+p 。

2)根据离心率、焦准距和倾斜角 ,统一形式 AB=
2221cos 1cos 1cos ep ep ep
e e e θθθ
+=
-+- 通径,过焦点且垂直于长轴或实轴的弦称为通径。

令θ=90°,则得椭圆、双曲线的通径为2ep=2
2b a
,抛物线的通径为2p 。

特别地,抛物线的焦点弦长=
22sin p
θ
例3 过双曲线22193x y -= 的右焦点作一倾斜角为3
π 的直线l ,求l 被双曲线截得的弦长。

解析:
这个弦长,与一般的弦长有所不同,那就是过焦点。

当然可以把它当成普通的弦长来处理:直线方程与双曲线联立,检验△后,用韦达定理的固定套路来解决。

12|x x -=。

也可以用直线的参数方程代入双曲线方程,然后|t1—t2|就是所求的线段长.
这里用焦点弦的弦长公式计算:
e=22c a b p c a c c ===-== ,
由直线l 的倾斜角知道,这是一种内分弦,焦点弦长L=
22
21cos ep
e θ
-。

L=
222
233
2*
*
23231cos 2311(*)
32
ep e θ==-- . 这种处理,比联立方程简单多了。

也可以不区分内分弦、外分弦,统一用含绝对值的公式即可。

(三)焦点三角形
推导如下:
椭圆的焦点三角形(上左图) ∠F1PF2=θ,F1F2=2c,由余弦定理得 :
2221212122cos F F PF PF PF PF θ=+-⋅⋅
到了这里,对上式的变形非常重要,即把2212PF PF +配成2
1212()2PF PF PF PF +-⋅。

22221212121212122cos ()22cos F 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θθ=+-⋅⋅=+-⋅-⋅⋅即解得2
2
2
121222(1cos )(2)(2)1cos b PF PF a c PF PF θθ
+⋅=-⇒⋅=+,
所以三角形面积=2212112sin sin tan 221cos 2
b PF PF b θ
θθθ⋅⋅=⋅
⋅=+ 双曲线的焦点三角形(上右图) ∠F1PF2=θ,F1F2=2c ,由余弦定理得 :
2221212122cos F F PF PF PF PF θ=+-⋅⋅
到了这里,对上式的变形非常重要,即把2212PF PF +配成2
1212()2PF PF PF PF +-⋅.
22221212121212122cos ()22cos F 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θθ
=+-⋅⋅=-+⋅-⋅⋅
即解得2
2
2
121222(1cos )(2)(2)1cos b PF PF c a PF PF θθ
-⋅=-⇒⋅=-,
所以三角形面积=2212112sin sin cot 221cos 2
b PF PF b θ
θθθ⋅⋅=⋅
⋅=- 。

面积公式中的半角易当成整个角.
例4 (2004湖北高考)已知椭圆
22
1169
x y += 的左右焦点分别是F1、F2,点P 在椭圆上,若P 、F1、F2是直角三角形的顶点,则点P 到X 轴的距离为( )。

A.
95 B. 977 C 。

94 D 。

9
4
或977
解析:
求高,用2倍三角形的面积除以底边长即可得到。

这里的直角顶点显然不是确定的,要分类讨论。

若F1、F2是直角顶点,显然高为半通径=
29
4
b a = .若点P 是直角顶点,θ=90°,面积= 2tan
2
b θ
=9。

又面积=
1272c h ch h ⋅⋅== ,所以h=977。

答案是D. 如果不记得面积公式,但知道用余弦定理,并知道配成(PF1+PF2)的平方,也能求出。

例5 (2007年高考全国Ⅰ卷21题)如图,已知椭圆22
132
x y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过F1的直线交椭圆于B ,D 两点,过F2的直线交椭圆于A ,C 两点,且AC ⊥BD ,交
点为P 。

(I )
设P 点坐标为(x0,y0),证明:22
00132
x y +< (II ) 求四边形面积的最小值.
解析: 压轴题,(II )难度较大.
(I )P 在F1F2为直径的圆上,因此易证结论. (II )解法一:常规解法
BD 不会平行于x 轴和y 轴,可设BD 斜率为K ,写出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根据韦达定理和弦长公式得出BD 的表
达式。

因为AC ,BD 有交点,且互相垂直,所以直接把k 替换成1
k
-就是AC 的表达式。

解法二:焦点弦方程
由已知条件知,2221b e p c ==== 。

设DB 倾斜角为θ,则AC 的倾斜角为90θ︒+。

222222222,1cos 1cos (90)1sin ep ep ep
DB AC e e e θθθ
=
==--︒++ ,所以
1
2
DB ·AC=2222222222
2
224961cos 1sin 1cos 1sin 25()2
ep ep e p e e e e θθθθ⋅≥=-+--- 用焦半径的统一形式或代数形式,都可以避开斜率是否存在的讨论. 练习:
1、 已知椭圆22
21(1)x y a a
+=> 的两个焦点为F1、F2,P 为椭圆上一点,且1260F PF ∠=︒ ,
则|PF1||PF2|的值为( )。

A. 1 B 。

13 C. 43 D 。

2
3
2、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原点,F1、F2为左右焦点,P 为椭圆上一点,且
12111
2||||
PF PF
PF PF ⋅=-

△F1PF2,准线方程为x=,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注意:演算后会得到两个方程,但有个方程的F1PF2的角度最大为60°,不合要求舍弃.
标准方程:22
14
x y += ,22143
x y +=(舍弃)。

3、(2014湖北)已知F1、F2是椭圆和双曲线的公共焦点,P 是他们的一个公共点,且∠F1PF2=3
π
,则椭圆和双曲线的离心率的倒数之和的最大值为_________。

解析:
这道题告诉我们,不是所有与焦点有关的题目,用焦半径公式都方便。

设椭圆的长轴是2a,双曲线实轴为2a ’,共同焦距为2c 。

不妨设F1P>F2P ,由题意知,F1P+F2P=2a,F1P —F2P=2a',所以F1P=a+a ’,F2P=a-a'。

在△F1PF2中,由余弦定理得:
222222*********cos (2)(')(')2(')(')cos 60F F F P F P F P F P F PF c a a a a a a a a =+-⋅∠⇒=++--+-︒
把快乐学习进行下去

理并应用柯西定理得:
2222222222121212
'13131113'40()3()44()(1)()3a a a a c c c e e e e e e +-=⇒+=⇒+=⇒++≥+
所以222121************(
)()(1)333e e e e e 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