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作物学优势学科-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合集下载

扬州大学各校区学院专业分布情况表

扬州大学各校区学院专业分布情况表

扬州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扬州大学现设有27个学院,分别为文学院、社会发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体育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农学院、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兽医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医学院、商学院、旅游烹饪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艺术学院和公有民办的广陵学院。

共设104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一大学科门类。

油菜毯状苗育苗移栽技术研究进展

油菜毯状苗育苗移栽技术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学报(JiangsuJ.ofAgr.Sci.)ꎬ2023ꎬ39(5):1247 ̄1255http://jsnyxb.jaas.ac.cn王泽宇ꎬ冷锁虎ꎬ张㊀宇ꎬ等.油菜毯状苗育苗移栽技术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ꎬ2023ꎬ39(5):1247 ̄1255.doi:10.3969/j.issn.1000 ̄4440.2023.05.018油菜毯状苗育苗移栽技术研究进展王泽宇ꎬ㊀冷锁虎ꎬ㊀张㊀宇ꎬ㊀周祥宇ꎬ㊀龚陈虎ꎬ㊀左青松ꎬ㊀杨㊀光(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ꎬ江苏扬州225009)收稿日期:2022 ̄12 ̄26基金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BE2020317)作者简介:王泽宇(1999-)ꎬ男ꎬ江苏镇江人ꎬ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为油菜栽培生理ꎮ(E ̄mail)182****6756@163.com通讯作者:冷锁虎ꎬ(E ̄mail)oilseed@yzu.edu.cn㊀㊀摘要:㊀随着中国长江中下游水稻 ̄油菜轮作茬口矛盾的日益突出和油菜种植面积的逐年减少ꎬ油菜育苗移栽相对直播更能适应生产情况ꎬ但在育苗和移栽机械上还存在很多问题ꎮ油菜毯状苗育苗移栽技术攻克了育苗技术和移栽机械的难题ꎬ在示范区应用效果显著ꎬ并在多地大面积推广ꎮ本文对油菜毯状苗的配套育苗技术和旱地移栽技术进行了综述ꎬ同时结合相关研究进展ꎬ讨论了毯状苗移栽的油菜在研究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ꎬ并对油菜毯状苗的育苗移栽技术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ꎮ关键词:㊀油菜毯状苗ꎻ育苗技术ꎻ旱地移栽技术ꎻ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㊀S565.4㊀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㊀文章编号:㊀1000 ̄4440(2023)05 ̄1247 ̄09Researchprogressonseedlingtransplantingtechnologyofrapeseedblan ̄ket ̄likeseedlingsWANGZe ̄yuꎬ㊀LENGSuo ̄huꎬ㊀ZHANGYuꎬ㊀ZHOUXiang ̄yuꎬ㊀GONGChen ̄huꎬ㊀ZUOQing ̄songꎬYANGGuang(CollegeofAgronomyꎬYangzhouUniversity/KeyLaboratoryofCropGeneticsandPhysiologyofJiangsuProvinceꎬYangzhou225009ꎬChina)㊀㊀Abstract:㊀Withtheincreasingofprominentcontradictioninrice ̄rapeseedrotationinthemiddleandlowerreachesoftheYangtzeRiverinChinaandthedecreaseofrapeseedplantingareayearbyyearꎬrapeseedseedlingtransplantingismoresuitableforproductionsituationthandirectseedingꎬbuttherearestillmanyproblemsinseedlingbreedingandtransplan ̄tingmachinery.Therapeseedblanket ̄likeseedlingtransplantingtechnologyhasovercometheproblemsofseedlingtechnolo ̄gyandtransplantingmachineryꎬandhasshowedsignificanteffectinthedemonstrationareaꎬandhasbeenwidelypromotedinmanyplaces.Inthispaperꎬthesupportingseedlingbreedingtechnologyanddrylandtransplantingtechnologyofrapeseedblanket ̄likeseedlingswerereviewedꎬandtheproblemsintheresearchandproductionofblanket ̄likeseedlingtransplantingrapeseedwerediscussedincombinationwiththerelevantresearchprogressꎬandtheseedlingtransplantingtechnologyandresearchdirectionofrapeseedblanket ̄likeseedlingswereprospected.Keywords:㊀rapeseedblanket ̄likeseedlingsꎻseedlingtechnologyꎻdrylandtransplantingtechniquesꎻresearchpro ̄gress㊀㊀稳定㊁扩大油料作物种植面积是保障中国油料供给安全的重要途径ꎬ而油菜是中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ꎮ长江中下游是冬油菜主产区ꎬ同时也是水稻重要产区ꎬ通常进行稻油轮作ꎮ若前茬水稻收获较早ꎬ则留给油菜的种植时间充裕ꎬ一般7421进行直播ꎻ若前茬水稻收获较迟ꎬ则会错过油菜的适宜播种时间ꎬ此时直播会影响产量ꎬ因此多采用育苗移栽ꎮ油菜直播有利于实现机械化播种ꎬ在配套管理措施下产量较高ꎮ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的水稻茬口较迟ꎬ等收割结束时已错过直播油菜的播种期ꎬ此时直播极易减产ꎬ因此油菜种植多采用移栽的种植方式ꎮ油菜移栽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㊁缓和茬口矛盾ꎬ确保粮油兼收[1 ̄2]ꎮ人工移栽虽然成本低ꎬ移栽质量高ꎬ但是劳动力投入多ꎬ效率低下ꎻ而传统的机械移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移栽效率ꎬ但是配套机械只能半自动ꎬ还需要人工喂苗等ꎬ且常规培育的油菜苗规格不一ꎬ排列杂乱ꎬ很难在保证移栽质量达标的同时提高效率ꎮ油菜毯状苗育苗移栽技术可以满足移栽机械全自动化的要求ꎮ使用油菜毯状苗育苗技术ꎬ可以在水稻标准秧盘内成功地培育出密度高㊁成毯性好㊁矮壮的油菜苗ꎻ与之匹配的油菜毯状苗移栽机械则实现了自动供苗和高速分插ꎮ油菜毯状苗育苗移栽技术实现了农艺与农机的高效结合ꎬ与传统育苗移栽技术相比优势明显ꎬ茬口适应性和气候适应性更强ꎬ自动化程度更高ꎬ机械收获适应性更好ꎬ技术应用投入更少[3]ꎮ研发团队多年来一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地示范推广并不断总结生产经验ꎬ优化㊁完善相关育苗及移栽技术ꎮ1㊀油菜毯状苗育苗技术油菜毯状苗育苗技术是在水稻旱地育秧的模式基础上ꎬ通过改良基质㊁种子化控㊁播量设置以及调整播种期等一系列技术手段ꎬ实现在水稻秧盘中培育出高质量㊁适宜机械移栽的油菜毯状苗ꎮ理想的毯状苗要求株型矮壮ꎬ根系发达能盘结成毯ꎬ苗龄适中ꎬ没有病虫害[4]ꎮ1.1㊀育苗基质基质是秧苗生长的介质ꎬ是育苗技术的关键环节之一ꎮ基质可以根据不同植物的需求供应足够的水分和养分ꎬ最大程度满足其对水肥的需求ꎬ提供稳定协调的水肥条件ꎬ目前在生产上被广泛应用[5 ̄6]ꎮ不同植物的种子萌发和生长特性都不一样ꎬ而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也会在透气性和水养供应等方面有不同的需求[7]ꎮ赵鹏[7]的试验结果表明ꎬ当育苗基质的配比不同时ꎬ玉米㊁花生等作物的种子萌发和生长也会有明显不同ꎬ且萌发期和生长期的适宜基质配比也不相同ꎮ柯瑷[8]的研究结果表明ꎬ基质土和大田土体积比8ʒ2为最佳基质配比ꎬ此时水稻秧苗生长较快ꎬ且多为壮苗ꎮ尹福强等[9]的研究结果表明ꎬ按50%河沙㊁30%锯木灰㊁20%煤渣配比混合3种基质进行育苗ꎬ烟草幼苗根系更发达ꎬ素质更优ꎮ油菜育苗的周期相对较长ꎬ基质中养分的组成和含量可能显著影响油菜毯状苗的质量ꎮ在基质中施入适量的养分能改善植株的营养状况ꎬ提高存苗率和秧苗素质ꎮ刘宗立等[10]的研究结果表明ꎬ在基质中加入适量的肥料能明显提高幼苗的质量ꎬ但肥料用量过多会影响植物出苗率和幼苗生长速度ꎮ张婷宇等[11]的研究结果表明ꎬ油菜毯状苗基质育苗时ꎬ在常规蔬菜育苗基质中掺入过筛细土ꎬ使其与基质体积比为3ʒ7时育成的油菜毯状苗更符合壮苗标准ꎮ周祥宇等[12]的研究结果表明ꎬ在每盘蔬菜育苗基质中施用磷酸氢二铵量为6g时ꎬ油菜毯状苗的成苗质量更高ꎮ刘雪慧等[13]的研究结果表明ꎬ在基质中拌入烯效唑质量浓度为33 7μg/L时ꎬ对油菜毯状苗壮苗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ꎬ且育出的苗适宜机械移栽ꎮ冯倩楠等[14]的研究结果表明ꎬ在每盘基质中拌入硫酸铵量为4.37~4 62g时ꎬ油菜毯状苗苗高适宜ꎬ每盘存苗数稳定ꎬ各项指标都能满足机械移栽要求ꎮ刘雪慧[15]的研究结果表明ꎬ在1L基质中拌入0 6g磷酸氢二铵㊁1 0~1 5g硫酸铵时ꎬ油菜毯状苗存苗数最稳定ꎬ且苗体形态指标适宜ꎬ个体素质与群体质量都好ꎮ油菜作为一种旱地作物ꎬ在进行基质育苗时所选用的基质成分与蔬菜基质类似ꎬ主要成分为草炭㊁椰糠㊁蘑菇渣㊁蛭石等ꎮ在实际生产中ꎬ使用常规蔬菜基质或水稻育苗基质进行油菜毯状苗育苗时养分含量不足ꎬ可在基质中拌入硫酸铵0 8g/L㊁5%烯效唑0 5mg/L㊁磷酸氢二铵0 3g/L来促进毯状苗生长ꎮ目前已经有油菜毯状苗专用基质ꎬ可直接使用专用基质进行育苗ꎮ适宜油菜毯状苗育苗的基质含水量为40%左右ꎬpH值为6 3左右ꎬ总孔隙度为60%以上ꎬ容重为0 4~0 6g/cm3ꎬ有机质含量为30%~35%ꎬ电导率为1 5mS/cmꎬ总养分(N+P2O5+K2O)含量为3 2%ꎮ1.2㊀种子化控油菜毯状苗进行机械化移栽的前提是育成的苗符合机栽的壮苗标准ꎬ而种子化控能为培育毯状苗壮苗奠定重要基础ꎮ种子化控ꎬ实际上就是通过化8421江苏农业学报㊀2023年第39卷第5期学手段对种子进行调控ꎬ人为干预种子的新陈代谢ꎬ调节种子的萌发时间㊁发芽率和发芽势ꎬ控制作物的生长发育ꎬ达到构建高产群体的目的ꎮ生长调节剂可以促进或抑制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某些环节ꎬ使其向人类预期的结果发展ꎮ烯效唑是一种高活性的生长调节剂ꎬ可以控制营养生长ꎬ抑制细胞伸长ꎬ缩短节间ꎬ矮化植株ꎬ防止 高脚苗 ㊁ 弯颈苗 的出现[16]ꎬ此外还能促进侧根生长ꎬ有利于油菜毯状苗根系盘结成毯ꎮ油菜植株含水量多ꎬ易受冻害ꎬ而烯效唑处理后的油菜越冬时受冻害程度明显降低[17]ꎬ菌核病的发病率和发病程度相对也较低[18]ꎮ高建芹等[19]以宁杂31号为供试材料进行室外盆钵试验ꎬ研究结果表明ꎬ使用质量浓度为15~20mg/L的烯效唑浸种1~2hꎬ可以培育出株型矮壮㊁叶龄合适的油菜毯状苗ꎬ实现工厂化生产ꎮ王俊等[20]以宁杂1818和扬油9号为供试材料进行试验ꎬ结果表明ꎬ将2 0~2 5ml的种子处理剂溶液(种子处理剂组分:5%烯效唑5g/Lꎬ七水硫酸亚铁142mg/Lꎬ硫酸镁294mg/Lꎬ硼酸0 6mg/Lꎬ硫酸锌0 6mg/Lꎬ硫酸锰0 6mg/Lꎬ溶剂为水)拌入100g油菜种子进行处理能显著提高出苗率和存苗率ꎮ黄少华等[21]的研究结果表明ꎬ使用质量浓度为50mg/L多效唑和烯效唑浸种4h后ꎬ油菜苗的缩茎段和叶柄伸长段生长被明显抑制ꎬ有利于油菜苗移栽前的叶片生长ꎮ刘雪慧[15]的研究结果表明ꎬ用3ml质量浓度为50mg/L的烯效唑对100g油菜种子进行拌种处理能明显抑制油菜的根茎段伸长ꎬ防止 高脚苗 的形成ꎬ提高毯状苗的成苗率ꎬ为壮苗培育奠定基础ꎮ油菜籽属于薄皮种子ꎬ烯效唑浸种会导致种子吸收过多烯效唑ꎬ不利于萌发后的地上部生长ꎮ结合目前油菜毯状苗的育苗现状和实际生产情况ꎬ应尽量选用株型矮壮㊁根系发达且发芽率在85%以上的油菜品种ꎬ在育苗前可以采用5%烯效唑5g+水1kg对30~50kg油菜种子进行拌种处理ꎮ1.3㊀播种密度作物进行移栽的前提是育苗质量达到标准ꎬ而油菜毯状苗进行高效机械移栽的育苗要求是根系盘结成毯ꎮ油菜和水稻根系不一样ꎬ是直根系作物ꎬ因此育苗时在促进侧根生长的前提下ꎬ需要增加播种密度才能成毯ꎮ秧苗生长在固定大小的育秧盘内ꎬ生长空间受限ꎬ高密度会加剧油菜群体中的个体间竞争ꎬ抑制个体生长ꎬ进而影响群体ꎬ造成恶性循环[22]ꎮ毯状苗育苗密度大时ꎬ群体数增加ꎬ成毯性好ꎬ但易出现秧苗个体质量差㊁苗体细长㊁高脚苗ꎬ烂苗㊁死苗等问题ꎻ育苗密度小时ꎬ虽然减缓了个体间的养分竞争ꎬ但存苗数会相对降低ꎬ根系不易盘结成毯ꎬ机械移栽时易造成空穴ꎬ移栽密度降低ꎬ产量也会随之降低ꎮ因此只有确定合适的播种密度ꎬ才能在保证油菜毯状苗群体生长发育的同时尽量减少个体间的恶性竞争ꎬ使其在移栽前能更加高效地利用光热资源[23]ꎬ以达到机械移栽要求的壮苗标准ꎮ张含笑等[4]的研究结果表明ꎬ播种密度在800粒/盘时ꎬ能培育出合适的油菜毯状苗壮苗ꎮ朱庆洋等[24]根据实际生产的移栽需求ꎬ对毯状苗的播种密度与存苗数进行回归分析ꎬ结果表明ꎬ播种量为700~750粒/盘时理论存苗数最多ꎮ刘雪慧[15]的试验结果表明ꎬ在生产上选择650~680粒/盘的密度进行播种时ꎬ死苗数最少ꎬ且毯状苗个体素质最强ꎮ黄少华等[25]认为在生产上1张秧盘播400穴ꎬ每穴播2~3粒种子较为合适ꎮ在实际育苗中ꎬ油菜毯状苗要兼顾幼苗个体素质和群体成毯性ꎬ在保证出苗率达到标准的前提下ꎬ播种量可以控制在660~800粒/盘ꎬ根据移栽需求和油菜品种特性来控制播种密度ꎬ确保后期毯状苗密度达到500~600株/盘ꎮ1.4㊀播种期播种期是影响油菜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ꎬ与油菜产量的形成有很大关联ꎮ播种期影响油菜生长是通过不同的日照时数和积温条件起作用的ꎬ而播种期的不同会影响到油菜生长期间所需的光照和积温ꎬ最终影响油菜产量[26]ꎮ播种期过晚ꎬ会造成出苗慢㊁存苗率低㊁苗体质量差㊁生育期缩短等问题ꎬ会造成移栽期过晚ꎬ出现 田等苗 的现象ꎬ导致越冬前幼苗生长不足ꎻ播种期过早ꎬ则会导致育苗时间过长ꎬ毯状苗生长后期受秧盘空间影响而加剧苗株竞争ꎬ存苗率降低ꎬ秧苗素质变差ꎮ因此只有确定合理的播种日期ꎬ适期播种ꎬ才能充分利用冬前积温高㊁日照充足等有利的光温生态条件ꎬ满足油菜生长发育的环境需求ꎬ获得足够的营养生长时间ꎬ充分发挥油菜毯状苗的增产潜力ꎮ熊洁等[27]的研究结果表明ꎬ育苗移栽的油菜在9月20日播种时ꎬ产量最高ꎮ谢国强等[28]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果ꎮ张宇等[29]的研究结果表明ꎬ9月15日-9月25日播种的油菜农艺性状表现最佳ꎬ9421王泽宇等:油菜毯状苗育苗移栽技术研究进展符合毯状苗机械移栽要求ꎮ王云华等[30]认为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时ꎬ育出的毯状苗适合机械移栽ꎮ张含笑[31]的试验结果表明ꎬ播种期在9月18日-9月25日最合适ꎬ要达到高产栽培的目的ꎬ则最迟要在9月底前播种ꎮ播种期的选择需要根据当地实际生产情况和历年积温数据动态安排ꎬ以做到适期播种ꎬ使油菜在生育期能充分利用光温条件ꎬ保证油菜毯状苗的稳产㊁高产ꎮ长江中下游地区油菜品种一般以甘蓝型杂交品种和白菜型普通品种为主ꎬ而毯状苗育苗对品种并没有特定要求ꎮ油菜生长的起始温度为3ħ左右ꎬ毯状苗从播种到出苗所需的有效积温在100ħ左右ꎬ在出苗后每生长1张完整叶片则需要117ħ左右的有效积温ꎬ而合格的油菜毯状苗一般移栽前叶龄为5~8叶ꎬ可以据此在保证叶龄达标的情况下ꎬ结合各地的历史积温数据推算出从播种到移栽所需的天数ꎬ确定最适播种期ꎮ综合考虑移栽前毯状苗的生长状况ꎬ最适播种期为9月中下旬ꎮ1.5㊀肥料运筹肥料施用能保证作物的稳产和高产ꎬ一直是作物栽培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ꎮ一般来说ꎬ油菜相比于禾谷类作物ꎬ对营养元素的需求量更多[32]ꎬ氮肥㊁磷肥㊁钾肥的施用都能明显提高油菜的产量[33]ꎬ其中氮肥效果最为显著ꎬ施用充足的氮肥可以显著促进油菜的植株生长和角果数增多ꎬ进而提高产量[34]ꎮ油菜毯状苗在秧盘中育苗ꎬ生长前期的生长空间和营养供给有限ꎬ幼苗的营养吸收能力较弱ꎬ不利于形成壮苗ꎮ因此油菜毯状苗育苗期间需要适当的氮肥运筹来促进生长发育ꎬ度过生长关键时期ꎮ现有的育苗期间补肥方式通常有直播撒施和叶面喷施2种ꎮ油菜毯状苗育苗时密度相对较大ꎬ苗也较弱ꎬ需肥量与大田相比更高ꎮ油菜苗叶片较大ꎬ直播撒施难以控制肥量和均匀度ꎬ肥料落不到基质上ꎬ不易被根部吸收ꎬ施肥量过少则毯状苗吸收不到足够养分ꎬ施肥量过多则大部分撒在叶片上ꎬ易造成烧苗ꎬ因此油菜毯状苗育苗时采用将肥料按比例溶于水中后叶面喷施的方法ꎮ黄少华等[25]认为应在出苗期1盘追施0 5g尿素ꎬ一叶一心时1盘施尿素1 0gꎬ之后根据毯状苗生长发育情况灵活调整肥料施用量ꎮ张婷宇[35]以宁杂118为供试材料ꎬ研究了起身肥对由毯状苗移栽的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ꎬ结果表明ꎬ移栽前1盘油菜苗在叶面喷施1 5g氮肥能显著改善油菜各种农艺性状ꎬ提升氮素积累量和籽粒品质及产量ꎮ王云华等[30]也认为1盘油菜毯状苗移栽前适宜喷施1 0~2 0g的氮肥ꎮ根据油菜毯状苗育苗的实际情况ꎬ一般5~7d补1次氮肥ꎬ尿素溶液含量控制在0 5%~0 8%ꎬ具体根据毯状苗叶片颜色适时喷肥ꎮ为了提高油菜毯状苗的生长量以达到壮苗标准ꎬ促进栽后生长ꎬ可以在一叶一心时1盘油菜毯状苗追施尿素1 0gꎬ移栽前1d喷施氮肥1 5gꎮ1.6㊀育苗标准油菜毯状苗育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高效率的机械移栽ꎬ而毯状苗育苗的特殊方式与传统油菜育苗方式相差较大ꎬ移栽前成苗密度大ꎬ个体较小ꎬ因此对育成幼苗的素质要求更为严格ꎮ油菜毯状苗育苗变大苗为小苗ꎬ是油菜轻简化高效栽培的体现ꎬ但是小苗相对更容易受到生长规律和外界环境的影响ꎬ若生长过高ꎬ则会形成高脚苗ꎬ易倒伏且易死苗ꎻ苗龄过大或过小ꎬ都会影响移栽后的生长和后期的产量ꎻ若根系不够发达ꎬ则会导致毯状苗不能成毯ꎬ不适合机械移栽ꎮ因此只有培育出合适的毯状苗壮苗ꎬ才能保证栽前的生长和栽后的返青活棵ꎬ最终提高产量ꎮ育苗的壮苗标准随作物和育苗方式的不同相应变化ꎮ刘春义[36]认为水稻机插秧用苗应整齐一致ꎬ群体质量均衡ꎬ个体间差异小ꎬ无病虫害ꎬ根系发达ꎬ盘结牢固ꎬ单株白根多ꎮ黎武生等[37]认为油菜常规人工育苗的壮苗应根颈粗短ꎬ株型矮壮ꎬ主根粗ꎬ细根多ꎬ无病虫害ꎮ王建平等[38]认为育苗移栽的油菜移栽前应达到苗龄30~40dꎬ苗高20~23cmꎬ绿叶6~7张ꎮ赵敏等[39]认为油菜毯状苗应按照 高密度㊁盘根成毯㊁矮壮健 的标准来培育ꎬ苗龄3 5~4 0叶ꎬ苗高8~10cmꎮ油菜毯状苗的机械高效栽插基础在于育苗的成功ꎬ育成壮苗则能显著提高成活率和产量ꎮ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ꎬ油菜毯状苗的育苗标准更为细化ꎬ育成的壮苗应做到群体分布均一ꎬ存苗率高ꎬ秧盘空格率低于10%ꎻ株型矮壮ꎬ茎秆直立ꎬ颜色发紫ꎬ株高为8~12cmꎬ缩茎段不伸长ꎬ根颈粗短ꎬ颈部直径1 8mm以上ꎬ根颈长1 6~1 8cmꎻ根系发达ꎬ细根㊁白根多ꎬ秧盘内根系盘结成毯ꎬ双手托起而不会断裂ꎬ根冠比0 11以上ꎻ苗龄适中ꎬ在30d以上ꎬ移栽前叶龄5~8叶ꎬ绿叶数3.0~4 5张ꎬ0521江苏农业学报㊀2023年第39卷第5期叶片颜色浓绿ꎬ长宽比在1 2以下ꎻ个体健壮ꎬ无病虫危害ꎮ2㊀油菜毯状苗移栽技术油菜毯状苗机械化移栽技术是利用改进后的乘坐式水稻高速插秧机实现油菜毯状苗移栽作业的一项轻简高效的移栽技术ꎮ2.1㊀移栽机械发展历程中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发改造油菜移栽机械ꎬ一般通过改造其他作物移栽机械来进行油菜移栽ꎮ1980年以来ꎬ中国先后开发了钳夹式㊁输送带式㊁吊篮式㊁导苗管式㊁挠性圆盘式等类型的移栽机具[40 ̄45]ꎮ2006年ꎬ江苏省曾经引进日本蔬菜穴盘苗自动移栽机ꎬ改进后用来进行油菜移栽[46]ꎻ2007年ꎬ2ZY ̄2型油菜移栽机研制成功[47]ꎻ2008年ꎬ2ZQ ̄4型油菜移栽机开发成功并产品化[48]ꎻ2013年ꎬ2ZY ̄4型油菜移栽机研制成功[49](图1)ꎮ传统油菜移栽机械主要为半自动型ꎬ结构简单ꎬ还需要人工喂苗ꎬ效率较低ꎬ伤苗率高ꎬ且没有配套的育苗技术ꎬ农机与农艺结合不足ꎮ图1㊀传统油菜移栽机发展历程Fig.1㊀Developmentprocessoftraditionalrapeseedtransplan ̄tingmachine㊀㊀2013年ꎬ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对水稻插秧机的改装取得成功ꎬ研发出一种油菜专用移栽机[50]ꎻ在2020年又创制成功了2ZY ̄6型油菜毯状苗自走式移栽机和2ZLY ̄6型牵引式油菜移栽联合作业机[51]ꎻ2021年ꎬ该所创制出2ZGK ̄6型联合移栽机ꎬ实现了耕地㊁整地和油菜移栽一体化ꎬ能够在耕地㊁整地时同步进行移栽[52](图2)ꎮ新型油菜移栽机械在相关技术的支撑下多为全自动移栽机ꎬ有配套的油菜育苗方法ꎬ能供给适合机械移栽的油菜毯状苗ꎬ相较于传统的油菜移栽机更为省时省工ꎬ切块栽插㊁覆土镇压等功能更为齐全ꎬ移栽效率大大提高ꎮ图2㊀油菜毯状苗移栽机发展历程Fig.2㊀Developmentprocessofrapeseedblanket ̄likeseedlingtransplantingmachine2.2㊀技术手段创新移栽的过程就是苗㊁田㊁机三者的协调ꎬ协调好了才能保证移栽质量ꎮ油菜毯状苗移栽机械自研发成功以来进行了大量参数和相关装置的优化和改进(表1)ꎮ汤庆等[53]针对油菜毯状苗的小苗特性ꎬ在小苗油菜移栽机的基础上ꎬ将镇压和覆土做在1个装置上ꎬ设计了V形覆土镇压装置ꎬ减小了移栽机的整体空间尺寸ꎬ能够满足不同土壤特性的需要ꎬ减小地势不平的影响ꎮ王苏飞[54]对油菜毯状苗移栽机样机进行了原理研究和优化改进ꎬ确定了切块栽植部分最优机具结构参数和机器最优作业条件ꎬ并且设计和改进了液压驱动系统ꎮ何少明等[55]研制了1种曲柄摇杆分插式拨苗装置ꎬ能够实现自动送苗和分苗ꎬ四行移栽同步喂苗㊁取苗ꎬ从而提高分苗效率ꎬ降低劳动强度ꎮ吴俊等[56]根据插秧机底盘空间的位置设计了1种驱动型波纹圆盘切茬开沟ꎬV形轮(单轮有倾角)覆土镇压一体化部件ꎬ在进行毯状苗移栽时能够同步完成开沟和覆土镇压ꎬ使插秧机底盘的水旱两用成为了可能ꎮ吴崇友等[57]借鉴水稻插秧机切块栽插的原理ꎬ增设了开沟㊁覆土镇压的功能ꎬ形成了1种基本适应稻茬田和旱地且能在稻板田移栽的油菜毯状苗移栽机ꎬ能够一次性完成取苗 送苗 栽苗的操作ꎬ且能连续动作ꎬ切土推送ꎬ实现覆土(合缝)固苗ꎬ提高移栽效率的同时还能降低作业成本ꎮ蒋兰[58]针对实际生产中存在非正常油菜苗的情况ꎬ设计了1种提高立苗率的辅助机械结构ꎬ可以通过调整机器移栽时秧苗的运动姿态来做到稳苗立苗ꎬ为油菜毯状苗移栽机的性能提升提供了一个方向ꎮ刘杰[59]设计了1种油菜毯状苗挖穴取苗一体化移栽机械结构ꎬ可以完成取苗㊁送1521王泽宇等:油菜毯状苗育苗移栽技术研究进展苗㊁挖穴和投苗整套动作ꎬ在保证毯状苗移栽质量的基础上ꎬ实现一个机构完成挖穴和移栽的目的ꎮ对移栽机械技术的改进优化和创新都是为了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和提高移栽效率及质量ꎬ尽可能的省时省工ꎬ使油菜移栽机更具有适应性和通用性ꎬ应用更广泛ꎬ能够做到一机多用ꎬ在简单改装后就能用于其他作物的机械化移栽ꎮ表1㊀油菜毯状苗移栽机械技术创新Table1㊀Technologyinnovationoftransplantingmachineryforrapeseedblanket ̄likeseedlings技术/设计㊀㊀㊀㊀㊀创新功能参考文献油菜毯状苗高速移栽机覆土镇压装置集镇压和覆土于1个机械结构ꎬ设计了V形覆土镇压装置[53]油菜毯状苗移栽机作业参数优化切块栽植参数优化ꎻ确定最优作业条件ꎻ设计液压驱动系统[54]曲柄摇杆分插式拨苗装置自动送苗ꎻ自动分苗ꎻ四行移栽同步喂苗㊁取苗[55]驱动型波纹圆盘切茬开沟ꎬV形轮(单轮有倾角)覆土镇压一体化部件一次性完成油菜毯状苗移栽过程中的开沟㊁覆土镇压功能[56]分插机构参数和轨迹优化ꎻ波纹盘主动开沟技术ꎻ覆土镇压技术ꎻ移箱与送进系统改进取苗㊁送苗㊁栽苗1次完成ꎬ连续动作ꎻ基本适应稻茬田和旱地ꎻ切土推送ꎬ实现覆土(合缝)固苗[57]辅助立苗机械结构调整移栽时秧苗运动姿态ꎬ稳苗㊁立苗[58]油菜毯状苗挖穴取苗一体化移栽机械结构1套机构完成取苗㊁输送㊁挖穴和投苗动作ꎻ1个机构完成挖穴和栽植作业[59]2.3㊀对移栽田块的要求移栽田块的准备情况直接影响到机械化移栽的质量ꎮ油菜毯状苗移栽时苗体较小ꎬ机械移栽取苗时在一定程度上会损伤根系ꎬ因此对移栽田块的要求比直播和传统移栽更高ꎬ更精细ꎮ在整地时需要清理杂草㊁杂物和过量残茬ꎬ避免影响移栽机械的正常作业ꎻ平整田块地表ꎬ防止有坑遇雨积水ꎬ造成栽后烂根死苗ꎮ前茬作物收获后ꎬ若土壤墒情适宜ꎬ要及时耕地ꎬ将田间残留的杂草和残茬翻入土中ꎻ在施用基肥后再次旋耕ꎬ翻入基肥的同时磨细泥块ꎮ移栽前2~3d要做好塄坎ꎬ要求塄坎表面平整ꎬ泥块软硬适度ꎬ上疏松下紧实ꎬ以免在进行机械移栽时机器高低起伏甚至陷入土中ꎬ栽得过深ꎬ影响油菜的栽后生长[60]ꎮ耕翻整地后ꎬ移栽田块的地表应基本平整ꎬ没有多余杂草杂物和残茬ꎬ土壤要保持15%~30%的含水率ꎮ整地后要求开畦沟ꎬ一般沟宽30 0cmꎬ畦面宽1 8m左右ꎮ2.4㊀移栽时期和密度移栽期的不同会影响油菜栽后生长期的光温条件ꎬ进而影响生育期内的干物质积累ꎬ最终造成减产ꎮ油菜毯状苗苗体较小ꎬ秧苗素质相对常规移栽育苗较差ꎬ过早移栽会导致苗龄不足ꎬ根系不够发达ꎬ不利于栽后活棵ꎻ过迟移栽则会导致栽后各生育期缩短ꎬ越冬前的积温不足ꎬ难以形成越冬壮苗ꎬ最终导致产量降低[61]ꎮ吴玉珍等[60]的研究结果表明ꎬ江苏苏州的油菜毯状苗在10月中下旬进行移栽都较为适宜ꎬ但宜早不宜迟ꎮ冯云艳[62]的研究结果表明ꎬ油菜毯状苗在江苏扬州于10月21日-11月5日进行移栽比较合适ꎬ其中10月27日移栽产量最高ꎬ在11月13日前移栽都能确保高产ꎮ熊元清[63]认为ꎬ油菜毯状苗在安徽马鞍山的适宜移栽时间为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ꎮ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前积温较高ꎬ且水稻收割较迟ꎬ因此毯状苗移栽时期可以适当推迟而不影响冬前生长ꎬ如在江苏㊁安徽等长江下游地区ꎬ毯状苗在10月中下旬移栽都较为适宜ꎬ最迟可推迟到11月上旬移栽ꎻ江西㊁湖北等长江中游地区的双季晚稻一般在10月中下旬收割ꎬ因此油菜移栽时间也在10月中下旬[64]ꎬ油菜毯状苗的移栽时间也应与常规移栽时间大体相同ꎮ油菜毯状苗的移栽期一般由播种时期㊁苗情和田块准备情况共同决定ꎬ需要综合考虑播种时期和茬口问题ꎬ为了保证油菜毯状苗的增产稳产潜力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适期早栽ꎮ油菜品种和土壤㊁气候条件等的不同对移栽密度的要求也不同ꎬ而适宜的移栽密度能更好地发挥油菜毯状苗增产稳产的潜力ꎮ移栽密度过大ꎬ虽然个体数量增加ꎬ但是株间竞争加剧ꎬ反而会影响群体的生长发育ꎬ不能实现产量提高ꎻ移栽密度过小ꎬ个2521江苏农业学报㊀2023年第39卷第5期。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究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究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究郭宝健 许如根 张新忠 吕 超(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摘要:阐述了扬州大学农学院种子专业人才培养的历程及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紧迫性、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和实验室建设及未来专业发展方向,为完善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种子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

种子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种业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具体表现为对种业人才需求规模增大、类型多样化。

自从2002年中国农业大学率先设立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以来,国内已经有35所院校陆续开展了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1-2],为中国种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201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明确指出种业市场竞争是种业人才的竞争,种子科技创新离不开种业人才[3]。

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作物学学科评议组在北京召开了“作物学一级学科工作会议”,决定在作物学一级学科下设种子科学与技术二级学科。

为充分利用高等院校教学资源,加大农作物种业人才培养力度,为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扬州大学在认真分析毕业生就业状况及用人单位对种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经学校研究决定,于2012年向教育部申报了“种子科学与工程”备案专业,批准于2013年开始招生,已连续招收3级学生。

为更好地办好该专业,现对扬州大学农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办学基础及办学方针总结,与同仁 交流。

1 扬州大学种子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适应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在原省、市、县国有种子公司人才体系的基础上,部分大型农场、农业科研院所及高校陆续成立了种子公司,种子公司对种子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1992年扬州大学农学基金项目: 扬州大学2014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YZUJX2014-3A )通信作者:许如根院(原江苏农学院农学系)在分析种子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基础上,开始筹办农学(种子)专科招生,于1993-1996年连续4年在华东地区采取单独招生的方式招收了4届农学(种子)大专,学制3年。

【课程】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_植物学5_0.5学习植物学的目的意义与方法

【课程】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_植物学5_0.5学习植物学的目的意义与方法

一、学习植物学的目的和意义植物是联系人和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纽带,是维系人类生命和生存的重要物质要素。

研究植物的目的是认识和揭示植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和分布和适应等的规律,有意识地控制、利用、保护和改造植物,扩大和充分利用野生植物资源,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进一步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植物学不仅是综合性大学生命(物)科学学院的基础课程,而且是农业院校中大农学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在栽培、繁育和管理农作物、牧草、果树、蔬菜、花卉、茶、桑、观赏树木、药草以及其他经济植物或资源植物时,需要厚实的植物学知识。

防治病虫草、改良土壤,促使种植物优质高产,也离不开植物学知识;家禽、家畜的饲养以及农产品的加工,都需要植物作为饲料或原料,其他如环境保护、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也与植物密切相关。

因此,学习植物学可为学好其他相关课程和后继专业课程(如: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植物遗传学、农业生态学、土壤学、栽培学、育种学等)、为更好地从事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植物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教材针对农业院校的植物生产类、综合性大学生物学类人才培养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兼顾了植物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力求阐明植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力求联系生产实际、反映本学科的发展水平。

教材内容在讲述了组成植物体的细胞、组织及其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以被子植物为重点,阐述了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形态发生和结构建成的规律与特征;简要地介绍了研究植物学的技术和方法、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植物界的基本类群特征和系统进化概况;分述了被子植物中与生产关系密切、有代表性的重要科、属或植物种的识别特征和用途。

因此,掌握教材内容,对于学好植物学课程十分重要。

二、学习植物学的方法学习植物学,首先应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充分认识植物有机体的局部和整体间、细胞、组织、器官与个体间、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间、个体与群体间,以及植物与环境间都是相互联系,又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籼、粳超级稻品种根系形态及若干生理特征的差异

籼、粳超级稻品种根系形态及若干生理特征的差异

作物学报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4, 40(6): 1066−1080/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E-mail: xbzw@ DOI: 10.3724/SP.J.1006.2014.01066籼、粳超级稻品种根系形态及若干生理特征的差异龚金龙邢志鹏胡雅杰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郭保卫扬州大学 / 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 / 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江苏扬州225009摘要: 为阐明籼、粳超级稻根系干物质积累与分布特征和主要形态生理性状指标的差异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以当地主体且具有代表性的2个超级杂交籼稻组合和2个常规粳型超级稻品种为试验材料, 对麦稻两熟制条件下籼、粳超级稻单茎和群体根干重、总根长、根数、根体积、根系吸收面积、发根力、抽穗后根系伤流强度及根冠比、每条根长、根直径、根密度、颖花根流量、抽穗期根系在土层中的分布和产量构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1)整个生育期, 粳稻的根冠比、每条根长、发根数、发根体积、发根干重及颖花根流量、穗数、群体颖花量、结实率和实收产量均高于籼稻, 而根直径、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低于籼稻, 其中根冠比、每条根长、颖花根流量、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实收产量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2)粳稻抽穗前(含抽穗期)单茎根干重、总根长、根数、根体积和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及根密度均低于籼稻, 但差异不显著, 而成熟期这6个指标粳稻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籼稻; (3)粳稻拔节前单茎活跃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比均小于籼稻, 而拔节后(含拔节期)两者差异趋势与之相反, 差异显著或极显著; (4)除拔节期群体根干重、拔节期和抽穗期群体根数外, 其他群体形态生理特征指标粳稻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籼稻; (5)无论是单茎还是群体, 粳稻抽穗后0~35 d根系伤流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籼稻; (6)粳稻0~10 cm土层根系干重所占比例极显著低于籼稻, 10 cm以下土层根系干重占根系总干重的比例极显著高于籼稻, 粳稻扎根更深,进一步强化了植株抗倒防早衰能力。

江苏高校实力比拼之重点学科

江苏高校实力比拼之重点学科

6
中国矿业大学
1
矿业工程
1 2 3
工程力学 机械设计及理论 电力电子与电力 传动
1
大地测量学与测 量工程
1 2 3
4
4
安全科学与工程
5
7
河海大学
1
水利工程
1 2
工程力学 岩土工程
1
技术经济及管理
1 2
1 2
工商管理 软件工程
3
4
8
南京中医药大学
1
中药学
1 2
中医医史文献 中医儿科学
1
中医内科学
9
南京林业大学
1 2 3
教育学 机械工程 化学工程与技术
33
淮阴师范学院
33
南京工程学院
35
盐城工学院
35
盐城师范学院
37
常熟理工学院
37
淮阴工学院
1
2 3 1 2 3 1 2 3 1 2 1 2 1 2
37
徐州工程学院
37
金陵科技学院
41 41 41
常州工学院 三江学院 南京晓庄学院
省优势学科
15
南京医科大学
1 2 3
内科学(心血管 病) 劳动卫生与环境 卫生学 药理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 作学 预防兽医学
1
病理学与病理生 理学
1 2 3 4
一级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省重点学科无按二级学科排名) 省重点学科 省重点(培育)学科 省重点建设学科 8 统计学 9 软件工程 10 护理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 1 药学 医学 基础医学 2 3 1 2 3 4 5 6 1 2 3 4 特种医学 护理学 中国语言文学 数学 水利工程 中西医结合 中国史 草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1 2 力学 临床医学

中国农业大学优势学科 南京农业大学优势学科

中国农业大学优势学科 南京农业大学优势学科

中国农业大学优势学科南京农业大学优势学科祝愿各位考生都能选择一个合适的院校专业。

加油!一、土壤学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浙江大学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势学科单位:1.南京农业大学2.中国农业大学3.沈阳农业大学4.华中农业大学二、植物营养学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中国农业大学2.南京农业大学优势学科单位:1.浙江大学2.华中农业大学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4.沈阳农业大学5.华南农业大学三、植物病理学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中国农业大学优势学科单位:1.南京农业大学2.浙江大学3.福建农林大学4.华南农业大学5.云南农业大学四、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中国农业大学2.华南农业大学优势学科单位:1.南京农业大学2.浙江大学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4.中山大学5.福建农林大学五、农药学重点优势学科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优势学科单位:1.浙江大学2.南京农业大学3.贵州大学4.华中师范大学5.南开大学六、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中国农业大学2.华中农业大学优势学科单位: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广西大学3.南京农业大学4.扬州大学5.安徽农业大学6.东北农业大学七、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中国农业大学优势学科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中国农业大学2.东北农业大学优势学科单位:1.四川农业大学2.浙江大学3.南京农业大学4.华南农业大学5.吉林农业大学6.内蒙古农业大学八、草业科学重点优势学科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优势学科单位:1.甘肃农业大学2.内蒙古农业大学3.新疆农业大学4.兰州大学九、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含蚕、蜂等)优势重点学科单位:西南大学优势学科单位:1.浙江大学2.苏州大学3.南京农业大学十、基础兽医学优势重点学科单位:1.南京农业大学2.中国农业大学优势学科单位:1.东北农业大学2.华南农业大学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4.华中农业大学5.内蒙古大学十一、预防兽医学优势重点学科单位:1.扬州大学2.华南农业大学优势学科单位:1.南京农业大学2.吉林大学3.中国农业大学4.浙江大学5.华中农业大学6.河南农业大学十二、临床兽医学优势重点学科单位:1.南京农业大学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势学科单位:1.中国农业大学2.东北农业大学3.吉林大学4.华南农业大学十三、林木遗传育种优势重点学科单位:北京林业大学优势学科单位:1.东北林业大学2.南京林业大学十四、森林培育优势重点学科单位:北京林业大学重点学科单位:1.东北林业大学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3.南京林业大学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十五、森林保护学优势重点学科单位:北京林业大学重点学科单位:1.东北林业大学2.南京林业大学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二篇】中国农业大学优势学科农学一级学科排名一、农学一级学科最新排行:作物学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

扬州大学农学院专业介绍

扬州大学农学院专业介绍

农学院 农学院是扬州⼤学办学历史最悠久、师资⼒量最雄厚、科研实⼒⼤、⼈才培养条件越的⼆级学院之⼀,在国内同类院校中享有较好的办学声誉。

学院现有教职⼯74⼈,其中专任教师57⼈。

在57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22⼈,副教授24⼈,⾼级职称⼈数占专任教师的81%;具有博⼠学位教师48⼈,占专任教师的83%,已在全校率先实现45岁以下专任教师博⼠化。

学院拥有突出贡献专家2⼈,省级突出贡献专家4⼈,全国五⼀劳动奖章获得者1⼈,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

有1⼈⼊选国家“百千万”⼈才培养⼯程,2⼈⼊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才”⽀持计划,7⼈⼊选江苏省“333”⼈才培养⼯程,12⼈⼊选省⾼校“青蓝⼯程”。

学院拥有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国家重点学科,作物学省级重点学科⼀级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农产品安全与环境等3个省级重点⼆级学科,以及植物⽣物技术、区域农业发展、农业信息化技术3个校级重点学科。

其中植物⽣物技术学科系省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区域农业发展、农业信息化技术系校第⼀层次重点建设学科。

现有作物学⼀级学科博⼠点和硕⼠点,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农产品安全与环境、植物⽣物技术、区域农业发展、农业信息化技术、作物⽣产装备及其⼀体化等7个⼆级学科博硕⼠点及⽣态学硕⼠点,另有农业推⼴专业硕⼠作物、农村与区域发展等2个领域。

农学专业(含农业信息技术专业⽅向)是江苏省⾸批品牌专业和特⾊专业建设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扬州⼤学特⾊专业建设点。

学院拥有教育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长江中下游作物⽣理⽣态与栽培、农业部⾷品安全监控2个重点开放实验室及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程中⼼;江苏省作物遗传⽣理、江苏省作物栽培⽣理、江苏省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这些重点实验室的建成为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科研公共平台。

⽬前,在研项⽬达255项,其中“863”计划、“973”计划、“948”计划、国家⾃然科学基⾦项⽬等项⽬71项。

芋头贮藏期腐烂病病原菌的鉴定、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

芋头贮藏期腐烂病病原菌的鉴定、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

杨 峰,朱言杰,凌焕贵,等.芋头贮藏期腐烂病病原菌的鉴定、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J].江苏农业科学,2024,52(1):117-122.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4.01.017芋头贮藏期腐烂病病原菌的鉴定、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杨 峰1,朱言杰1,凌焕贵1,陈 莹1,蔺冬梅1,沈迎春3,盛桂林3,陈 宸1,2,陈夕军1,2(1.扬州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江苏扬州225009;2.教育部农业与农产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江苏扬州225009;3.江苏省农药总站,江苏南京210036) 摘要:贮藏期腐烂病是芋头上发生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芋头的产量和品质,给芋头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失。

为明确芋头贮藏期腐烂病病原菌种类,研究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筛选适于防治芋头贮藏期腐烂病的药剂,作者从江苏省南通市采集病样,利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其病原菌种类,对该病原菌在不同培养基、温度和pH值等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通过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

结果显示,南通市芋头贮藏期腐烂病病原菌为芋疫霉(Phytophthoracolocasiae)。

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病原菌最适生长条件为V8培养基,pH值为5,温度为25~30℃。

7种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双炔酰菌胺、甲霜灵、烯酰吗啉和氟吗啉对芋疫霉菌丝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EC50值分别为0.0072、0.0922、0.1200、0.6778μg/mL,其他3种霜脲氰、氟啶胺、丙森锌的抑菌效果较差,EC50值分别为6.9850、22.3473、52.5193μg/mL。

本研究结果可为芋头腐烂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药剂筛选;芋疫霉;芋头;贮藏期腐烂病 中图分类号:S182;S632.30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4)01-0117-06收稿日期:2023-03-23基金项目: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编号:JATS(2021)338];扬州大学创新培育基金(编号:135030485)。

小角X射线散射波谱的定量作图分析法在作物淀粉研究中的应用

小角X射线散射波谱的定量作图分析法在作物淀粉研究中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Quantitative Graphical Method Based on Small Angle X-Ray Scattering Spectrum in Crop Starch Study
HE Wei1, FAN Xiao-Xu1, WANG Zhi-Feng2, and WEI Cun-Xu1,*
Abstract: Small-angle X-ray scattering (SAXS) spectrum can be used to quantify the lamellar structure of starch. However, the spectrum analysis lacks a special data analysis software and needs complicated mathematical equations for it, which seriously restricts the applications of SAXS technology in starch studies. In this study, a simple graphical method was established to quantitatively measure the SAXS spectrum parameters (peak intensity, peak position, peak width at half maximum, and lamellar distance). These parameters can reflect the information of starch lamellar structure. The SAXS spectra of starch with different crystal types, rice starch with different amylose contents, and acid-modified and gelatinized starch were all analyzed using the graphical method, showing that the lamellar structure of starch was related with the plant origin, but had no 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crystal types. For the starch from the same plant origin, the amylose content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eak intensity and peak width at half maximum,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lamellar distance of SAXS spectrum. The acid hydrolysis had no effect on lamellar distance of starch, but changed the peak intensity and peak width at half maximum of SAXS spectrum. Heating treatment also had no effect on lamellar distance of starch, but destroyed the crystalline structure, leading to the gradual decrease, even disappearance of peak intensity with increasing heating temperature.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quantitative graphical method is simple, good repeatable, and highly credible, and could be widely used in crop starch studies. Keywords: Crop starch; Small-angle X-ray scattering spectrum; Spectrum parameter; Quantitative graphical method; Lamellar structure

乡村振兴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索

乡村振兴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索

一、引言“乡村振兴,产业先行”,2020年农村农业部出台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中明确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

必须牢牢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快发展以二三产业为重点的乡村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农业产业融合的研究最早源自日本,今村奈良臣(1996)首先提出农业“第六产业”的理念。

国内学者马晓河(2015)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指以农业为基本依托,将要素跨界配置,使农业与其他产业有机地整合。

姜长云(2015)认为农村产业融合是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及农村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

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农村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形成了大量新模式新业态。

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的黄金村是一个典型,该村以有机稻米产业为产业振兴的着力点,创新发展方式,推进稻米产业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从生产、加工到出售的完整产业链条,“黄金村”品牌享誉全国,村民也从此脱贫致富。

二、黄金村优质稻米一二三产业融合路径(一)生产有机稻米,打牢一产基础1、限量限产优化品种,集中耕作提升质量。

黄金村村集体接手农民流转土地,实行统一经营、集中耕种,每年限产只种一茬,严格按照有机稻生长要求及操作规程组织生产,并且在种植过程中实施全程质量监控,进行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

2、高校合作有机种植,标准化流程提高效率。

合作社与省农科院、上海交大、安徽大学等科研院校进行合作,引进土壤改善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将有机理念贯穿稻米种植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将产品标准化落实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严格把控生产要求,保证有机大米标准。

3、成立合作社专业分工,明晰权责夯实基础。

黄金村村集体先后成立有机稻米合作社、农地股份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土地流转及有机稻米种植提供服务。

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负责土地流转与稻谷的加工和销售;农机专业合作社提供机械化服务;农地股份合作社负责外包农地,生产有机稻米。

扬州大学本科专业介绍

扬州大学本科专业介绍
• 主要课程: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生物学、分子 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基因工程、酶 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等。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科学专业:
• 掌握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受到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具备进一步攻读硕士研 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良好潜质,同时具备运用所掌 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及相 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方面 工作的能力。
• 主要课程:生物化学及实验、微生物生物学、化工 原理及实验、工程制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生化工 程及设备、发酵工程及设备、生物工程下游技术、 生物技术大实验等。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 合作办学:
– 2004年与英国迪蒙弗特大学(De Montfort University )大学签署协议联合培养生物医学本 科生,实行“3+1”模式
兽医学院
国际交流:
• 学院在动物基因工程、动物病毒分子生物学等方面 的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与美国、英国、法 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外高等学校、科 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业务联系。
兽医学院
荣誉称号 :
• 2003年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对全国 一级学科评估中,兽医学整体水平名列该一级学科 全国第四,其中人才培养指标名列全国第一。
谢 谢!
• 扬州大学重点学科
–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草业科学
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 研究所及研究中心:
– 蜂产品研究所 – 兔业工程研究中心 – 饲料牧草研究开发中心 – 动物营养与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饲料厂、实验蜂场、水产温室等科研及成果转化基地
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博士后流动站: 畜牧学

农学院、园艺与植保学院各专业概述及课程设置

农学院、园艺与植保学院各专业概述及课程设置

农学院、园艺与植保学院各专业概述及课程设置封秀英主讲农学院▪一、内设机构▪1、系科设置现设农学、作物遗传育种与应用生物技术、农村发展与信息技术三个系。

2、重点实验室与工程中心级别数目名称备注教育部1教育部植物功能组学重点实验室农业部4农业部长江中下游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食品安全监控重点开放实验室与省农科院、南京农大共建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工程中心农业部弱筋小麦良种繁育与检测中心江苏省3江苏高校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江苏省植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作物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中科院1中科院扬州农业高新技术育种中心2005年设立3、本科专业教学实验室级别数量名称备注部省共建教学实验室1农学实验室教育部江苏省共建校级教学实验室2植物基础实验室与生技学院联建作物学实验室4、学术团体: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由中国农学会1996年授权挂靠我校)▪5、研究所(室)▪1扬州大学农学院大麦研究室2扬州大学数量遗传研究室3扬州大学大麦研究所(原扬大农学院大麦研究室)4扬州大学水稻研究所5扬州大学作物栽培工程技术中心6扬州大学农学院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室7扬州大学农学院稻麦研究室8扬州大学小麦研究所9扬州大学农业信息技术研究所6、社会服务机构:江苏省农村成人教育师资培训中心、扬州大学农学院农业科技开发中心二、专业与学科情况(一)专业情况1、本科专业建设(1)专业设置:现设农学、农村区域发展2个本科专业及农学(农业信息技术)1个专业方向。

其中农学专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为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2)精品课程(国家级1门、省级5门、校级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作物栽培学;省级精品课程:作物栽培学▪省一类优秀课程:作物栽培学、遗传学、生物统计;▪省二类优秀课程:作物育种学;▪校级精品课程:遗传学、生物统计▪2、研究生专业设置▪(1)一级学科博硕士点(1个):作物学(08年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评为A++,名列全国第三)▪2)二级学科博士点(6个):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自02年以来,一直排名全国第一或第二)、作物遗传育种、农产品安全与环境、植物生物技术、区域农业发展、农业信息化技术▪(3)二级学科硕士点(7个):除上述博士点外,另有生态学专业招收硕士生▪(4)专业硕士学位点(1种,2个领域):农业推广(作物领域、农村区域发展领域)3、博士后流动站:作物学,其中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农产品安全与环境、植物生物技术、区域农业发展、农业信息化技术等6个博士点招收博士后。

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专业介绍

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专业介绍

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 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是2006年9⽉学校根据学科建设与发展需要组建⽽成的⼆级学院,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张謇先⽣创办的通海农学堂。

1971年原江苏农学院调整设⽴植物保护、果树、蔬菜专业,1982年在全国农业院校中最早将果树、蔬菜专业合并为园艺专业,1987年增设观赏园艺专业。

学院现有植物保护、⽣态学、园艺、园林4个本科专业和植物保护(农⽤化学品⼯艺与营销)1个专业⽅向。

学院现有农业昆⾍与害⾍防治博⼠点1个,植物保护和园艺⼀级学科硕⼠点2个,⼆级学科硕⼠点6个。

拥有农业昆⾍学省级重点学科培育点1个、植物病理学、蔬菜学、果树学、农药学5个校级重点学科,有扬州⼤学⽔⽣蔬菜研究室省级研究机构1个,扬州⼤学应⽤昆⾍研究室、扬州⼤学经济林研究所和风景园林设计与旅游规划研究所和扬州⼤学城市有害⽣物防治研究所等4个校级研究机构,有植物保护、园艺与园林2个校级教学实验室,有实验农牧场、智能温室等校内实习场所及中国农科院等校外实习基地20余个,是中国银杏研究会单位。

学院拥有⼀⽀职称、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有教职⼯71⼈,其中教授16⼈,副教授19⼈。

博⼠⽣导师10⼈,硕⼠⽣导师49⼈(含校外)。

⽬前有全⽇制在校本科⽣近1000⼈,博、硕⼠研究⽣近300⼈、外国留学⽣数名,成教⽣300多⼈。

学院⼀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在教学、科研、科技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等⽅⾯具有鲜明的特⾊和优势。

现有省级⼀类优秀课程2门(植物病理学、昆⾍学),省级特⾊专业(植物保护)1个,校特⾊专业2个(园艺、园林)。

“⼗五”以来,学院共承担国家973、国家科技攻关和国家⾃然科学基⾦等科研项⽬24项,部省级科研项⽬36项,总经费达1000多万元。

不少研究领域或⽅向的科技成果处于国内⽔平或国际先进⽔平。

近年来共承担省级教改课题2项,校级教改课题6项,先后取得各级各类教学成果奖20多项。

学院⾮常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与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农科院等科研单位有着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并与美国、⽇本、澳⼤利亚、德国、荷兰、⾹港、斯洛⽂尼亚等国家和地区建⽴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骏
碳化硅量子点光致、电致发光
15:55-16:10
樊莉
波长锁定LD共振泵浦全固态连续拉曼激光器的研究
16:10-16:25
王彩霞
待定
16:25-16:40
范会博
基于光学微腔的片上锁模脉冲激光器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16:40-16:55
吴园燕
溶液环境中G-四链体DNA静电作用机制的研究
16:55-17:10
岳瑞宏
待定
14:30-14:45
叶晓山
准一维超导体Li0.9Mo6O17的超导电性理论研究
14:45-15:00
陈海涛
黑磷微纳结构的光电物性调控
15:00-15:15
吴曙东
待定
15:15-15:30
余华光
固体63/65Cu和31P核磁共振研究铜(I)膦配合物
15:30-15:40
休息
15:40-15:55
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5年学术年会日程
时间:2016年1月27日
地点:物理学院219报告厅
上午8:00-11:30
时间
报告人
科研团队进展报告
主持人
8:00-8:30
胡经国
2015年学院科研工作总结
胡经国
8:30-8:38
陈小兵
功能材料的设计与研制团队研究进展报告
王健
8:38-8:46
曾祥华
11:10-11:20
何辉
贵金属微纳球壳阵列构筑、表面增强Raman散射性能及对多氯联苯的检测
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5年学术年会日程
下午14:00-18:30
时间
报告人
2016申报国家基金项目报告
主持人
14:00-14:15
吴国庆
低维度强关联钼铜电子材料的核磁共振研究及物性调控
陈小兵
14:15-14:30
朱金荣
系列智能控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9:34-9:50
休息
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5年学术年会日程
时间
报告人
在研国家基金项目进展报告
主持人
9:50-10:00
王健
低维体系中热输运的研究
岳瑞宏
10:00-10:10
涂育松
生物界面水的微观性质
10:10-10:20
许小勇
微结构调控二维MoS2介观纳米体系中磁光电物性及其机理研究
赵亮
纳米受限效应对溶质关联状态及转变的影响
17:10-17:25
邹德成
待定
17:25-17:40
夏炜
微纳结构氧化物光阳极的构建及表面态影响研究
10:20-10:30
王健
低维体系中热输运的研究
10:30-10:40
张秀云
石墨烯生长机理与低维碳纳米材料物性的理论探索
10:40-10:50
程立文
GaN基LED效率衰减的研究
10:50-11:00
徐秀莲
合作网络的演化模型及蛋白质残基共进化网络研究初步
11:00-11:10
夏长权
级连激光尾波场电子加速优化研究
光电材料设计和研制
8:46-8:54
胡经国
纳米结构中的磁电、光电特性研究
8:54-9:02
封国林
复杂性科学与大气物理学进展报告
9:02-9:10
吴国庆
低维度强关联钼铜电子材料的核磁共振研究及物性调控
9:10-9:18
岳瑞宏
理论物理及场论团队研究进展报告
9:18-9:26
王强
半导体光电特征及器件设计
9:26-9: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