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总论2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二章3.癫狂
常 用 药:
加 减:
痰热瘀结证 常用药及加减
火盛阴伤证
症状: 舌脉: 病机概要: 治 法: 代 表 方: 常用药及加减:
豁痰化瘀,调畅气血。
癫狂梦醒汤加减。本方重在调畅气血,豁痰化瘀,适用于气血郁滞,痰热瘀结之证。
半夏、胆南星、陈皮——理气豁痰; 柴胡、香附、青皮——疏肝理气; 桃仁、赤芍、丹参——活血化瘀。
蕴热者——黄连、黄芩以清之; 有蓄血内结者——大黄廑虫丸,以祛瘀生新, 攻逐蓄血; 不饥不食者——白金丸,以化顽痰,祛恶血。
常用药:
人参、黄芪、炙甘草——健脾益气; 香附、神曲、苍术、茯苓——醒脾化湿; 当归、川芎——养心补血; 远志、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宁心安神。
加 减:
心气耗伤,营血内亏——淮小麦、大枣清心润燥安神; 气阴两虚——太子参、麦冬; 神气恍惚,心悸易惊——龙齿、磁石重镇安神; 病久脾肾阳虚——肉桂、附子、巴戟天、仙茅、 仙灵脾等温补肾阳。
3
2、临床表现
《素问·病能论》云:“……治之奈何?岐伯曰:夺其食即已。……使之服生铁落为饮”。为了观察病情变化,首创“治癫疾者常与之居”的护理方法,至今也有实用意义。
01
清·王清任则提出从瘀论治。 【概 述 文献摘要】
02
3、治疗
【概 述 文献摘要】
01
02
《难经·二十难》提出了“重阴者癫”、“重阳者狂”,使癫病与狂病相鉴别。《丹溪心法·癫狂》篇说:“癫属阴,狂属阳,……大率多因痰结于心胸间”。
舌红苔腻而白,脉弦滑。
肝气郁滞,脾失健运,痰郁气结,蒙蔽神窍。
理气解郁,化痰醒神。
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加减。 前方以疏肝气、解郁结为主,用于肝郁脾虚证;后方涤痰开窍见长,用于痰浊蒙蔽心窍证。
最新中医内科总论PPT课件教学讲义ppt
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
中医思维全程投入 学好中医基本理论 与生理、病理结合来理解 强迫记忆
22
中医思维全程投入 中医内科疾病诊断
中医内科“证”的确立
治疗原则及方法
方药
23
谢谢
24
第七章 脑血管疾病
一、脑梗死 1.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脑动脉粥样硬化,继发血
栓形成,导致管腔狭窄、 闭塞
大脑中动脉闭塞多见,次 为大脑后、前动脉及小脑 动脉
多见于50~60岁以上患有 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 脂者
梗死发生后4~6小时脑组 织发生缺血与水肿,继而 坏死
1~2周后脑水肿渐减轻, 坏死组织液化,出现吞噬 细胞
同时胶质细胞增生和肉芽 组织形成,约10周后成软 化灶
少数缺血性脑梗死发病 24~48小时后因再灌注而 出血
有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 偏盲、失语,共济失调、 呛咳等
殷代甲骨文记载:心病、头痛、 胃肠痛、蛊病。 殷商发明用药酒、汤液治病。 商将医学分科为疾医、疡医、 食医、兽医。
13
(二)奠基(春秋
秦汉)
《脉法》《五十二病方》 《治百病方》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14
(三)充实(宋金元时期)
1.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
3
范围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
以及后世以 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 病理指导辨证施治的论著等。
外感
内伤
9
演变
内科急症、热病、脑病、肺 病、心病、脾胃病、肝胆病、肾 病、老年病、肿瘤等。伤寒论 、 金匮要略与温病学已合为中医临 床基础。
10
科学的疾病分类,有助于归纳总结疾病 的本质。内科疾病的病种多、范围广,加 之祖国医学发展的背景,故在疾病的命名 上有不严谨的一方面。历代医家从不同的 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内科疾病的分类作 了尝试,主要是以病因、病机、病理产物、 病位、主症、体征为依据。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症状
病机 治法 方药
温燥
凉燥
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头痛鼻塞,恶寒发热,无汗,
少痰,咯痰不畅或痰中带血,咽干唇燥,干咳痰少,痰质
口渴喜饮,唇干咽燥,心烦,清稀。
大便干结。
舌干苔薄,脉象浮弦
舌红少苔,脉细数。
燥邪袭肺 肺津受伤
凉燥束表 肺气不利
清宣凉润
宣肺达表 化痰润燥
桑杏汤加减
药用苏叶、前胡辛散透表;
寒邪伤表,肺卫不宣 寒邪直中,伤及阳气
辛温发汗,散寒解表 助阳破阴,温里祛寒
方药
麻黄汤加减
四逆汤加味
三、暑 暑邪致病特点有三: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善发散 :
暑邪致病可致人体阳气亢盛,腠理开泄,而 致汗液过渡外泄,津伤气耗。 2、暑气通心: 若暑热内犯心营,心神被扰,可出现高热昏迷, 不醒人事等症。 3、暑多夹湿: 由盛夏时节,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湿热蒸腾, 故常见暑热夹湿的症状。
2、风性疏泄
3、风性善动
4、风性善行而数变
1. 易于侵犯人体的上部和肌表,故临床常见头痛, 感冒等病证。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 上先受之”。
2、其侵袭人体,可使肌腠开泄,故多见恶风,自汗等症状。
3、其临床表现多见动摇不定,所谓:“风胜则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如痉证的四肢抽搐, 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即属于风。
故湿邪为病,往往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2、湿性重 着⑴“重”即沉着,重着:湿邪困遏,阻滞气机的升降出入,清
阳不 升,在上则为头重如裹,昏蒙眩晕;在中则胸脘痞闷 胃纳不香;湿滞经络则四肢沉重,倦怠乏力。
⑵“浊”即秽浊:湿邪伤阳,气化不利,易出现水湿浊秽的病 症见面垢哆多,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混浊,妇女带下稠浊, 3、湿性趋下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故湿邪
中医内科学总论2
寒:
寒邪致病证治简表
证型 症状 寒邪侵表 恶寒,发热,无汗,头 痛项强,身痛或骨节痉 痛,痛处不移,得热痛 减,遇冷痛剧,筋脉拘 急不利。 舌苔薄白,脉浮紧。 寒邪伤表,肺卫不宣 辛温发汗,散寒解表 中寒 恶寒战栗,肢体冰冷,挛 痛面青,咬牙,神志迟钝, 昏迷僵直,呼吸缓慢,口 鼻气冷,皮肤隐紫。 舌苔白滑,脉象沉伏。 寒邪直中,伤及阳气 助阳破阴,温里祛寒
• ① 急则治其标: • 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紧急危重的证候,影响到病 人的安危时,就必须先行解决,而后再治疗其本的原则。 • 如鼓胀病人,重度腹水,致呼吸急促,难以平卧,二便不利,若 正气可支,就应攻水利水,以治其标。待水消病缓,再予补脾养 肝,以图其本。 • ② 缓则治其本: • 是指再病情缓和的情况下,应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因为标病产生 于本病,本病解决了,标病自然随之而解。 • 如阴虚咯血,则咯血为标,阴虚为本。在咯血量不多,标症不急 的情况时,当滋阴润燥以从根本上治疗咯血,阴虚之本得治,则 咯血之标自除。 • ③ 标本同治: • 在标本俱急的情况下,须采取标本同治的原则。如水肿见咳喘、 胸满、腰痛、小便不利、一身尽肿、恶寒等症,其本为肾虚水泛, 标为风寒束肺,乃标本均急之候,必须用温肾助阳、发汗、利小 便的治法,温里解表。
:
风邪证治简表
证型 风寒 风热 风入经络 症状 恶寒,发热, 发热,微恶风寒, 肢 体 关 节 游 走 疼 痛 , 无汗,头痛身 少汗或无汗,头痛, 拘 急 不 利 , 项 强 , 或 痛,鼻流清涕, 咳嗽,痰粘或痰黄, 眼 歪 斜 , 甚 则 四 口 咳嗽,痰稀。 鼻流浊涕,咽痛口 肢 抽 搐 , 角 弓 反 张 , 舌苔白润,脉 渴,苔薄,舌边尖 牙 关 紧 闭 , 舌 苔 薄 浮而紧 红,脉浮数 白,脉浮弦 病机 风寒束表,肺 风热袭表,肺失清 风邪入络,络脉痹 卫不宣 肃 阻
中医内科学专题ppt课件(2024)
胃痛辨证论治
2024/1/28
寒邪客胃
01
症状包括胃痛暴作、恶寒喜暖等,治疗以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饮食伤胃
02
症状包括胃脘疼痛、胀满拒按等,治疗以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保和丸加减。
肝气犯胃
03
症状包括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等,治疗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加减。
阐述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及相互关系,如心主血脉 、肝主疏泄等。
2024/1/28
经络系统构成
介绍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
脏腑经络联系
阐述脏腑与经络在生理功 能、病理变化等方面的密 切联系。
8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与分类
解释气在中医学中的含义 ,如元气、宗气、营气等 。
2024/1/28
2024/1/28
27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操作技能培养
2024/1/28
针灸操作技能
掌握针灸基本手法,包括进针、行针、留针等,以及常见穴位的 定位和功效。
推拿操作技能
学习推拿基本手法,如推、拿、按、摩等,掌握其在不同病症中的 应用。
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
了解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的原理和操作技巧,以及其在临床中 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如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中医证候分析和辅助诊断系统。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理论基础
阐述中西医治疗的理论基础和异同点,探讨二者结合的可能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如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副作用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实践案例
2024年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06
中医内科学养生与预防
2024/2/29
28
养生原则与方法
顺应自然
遵循自然规律,起居有序、饮食有节、运 动有度。
调养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重视饮食调护,保持脾 胃功能正常。
2024/2/29
形神共养
注重形体与精神共同调养,保持身心健康 。
保精护肾
肾为先天之本,节欲保精,避免过度耗损 。
29
预防思想与措施
02 移精变气法
通过转移患者注意力、改变环 境等方式,缓解不良情绪对疾 病的影响。
03
顺情从欲法
04
顺从患者的意志、情绪,满足其 心身需要,以释却心理病因。
暗示解惑法
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患者 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以诱导患 者“无形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性 意见或产生某种信念或改变其情 绪和行为,甚或影响人体的生理 机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溃脓期
咳吐大量脓血痰或如米粥状腥臭异常有时咯血苔 黄腻质红脉滑数。治以排脓解毒。
2024/2/29
成痈期
壮热汗出烦躁口渴咳吐浊痰呈黄绿色自觉喉间有 腥味或痰带血丝或咯血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肺 解毒化瘀消痈。
恢复期
身热渐退咳嗽减轻脓痰日少渐转清稀或见胸胁隐 痛气短乏力自汗盗汗低热潮热心烦口渴面色少华 形体消瘦皮肤干瘪苔光剥或舌质红苔薄脉细数无 力。治以益气养阴润肺化痰。
的诊断和治疗。
8
脏腑经络理论
01
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详细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02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阐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2024/2/29
03
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PPT文档
发病。 2.持续性情志失调
紊乱而发病。
可使气血及脏腑功能暴乱而 可引起气血失和、脏腑功能
四、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四)行为因素 不良的生活习惯或方式可诱发许多疾病。 (五)时间因素 内科疾病的发病和演变与年、季节、月、日、 时的阴阳盛衰消长变化和五行生克规律有着一定内 在联系。 (六)地域因素 不同地域的的自然环境可影响某些疾病的发病。
南宋. 陈无择.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病因 上首先提出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类。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3.中医内科学的充实阶段(魏晋~金元时期) 症状学: 隋代.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叙述了病候
784 条,如对胸痹病(冠心病)的发作疼痛的性 质以及部位与预后已非常详细、准确。
唐朝. 孙思邈. 《千金要方》认识到消渴病 容易并发疮痈。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4.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吴 谦等
《医宗金鉴》:是以清政府组织编写 的一部综合性医书。 共九十卷,其中《 杂病心法要诀》(卷三十八至四十三)是 内科杂病,有中风、虚劳、黄胆、失血、 诸气等四十余种病证。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4.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张 璐.《张氏医通》:介绍了内、外、
学习内容
1.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与范围 2.中医内科学发展史 3.中医内科学疾病的分类及其依据 4.中医内科学疾病发病学要点 5.中医内科学疾病症状学要点 6.中医内科学疾病的治疗学要点 7.中医内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024年中医内科学(课件)课件
中医内科学(课件)课件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内脏、经络、气血、阴阳等方面的病理变化及其防治规律。
本课件旨在介绍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常见病证及其治疗方法,帮助学习者系统地掌握中医内科知识。
一、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1.脏腑经络学说中医认为,人体内脏与经络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
内脏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经络则是连接内脏、运行气血的通道。
脏腑经络学说揭示了人体内脏、经络、气血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内科学的核心理论。
阴阳代表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五行(金、木、水、火、土)则代表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生克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人体内脏、经络、气血等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均可用阴阳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解释。
3.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及其演变规律。
中医认为,病因包括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指情志、饮食、劳逸等,外因主要指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等。
病机则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包括病位、病性、病势等。
4.诊断方法中医内科学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观察患者的精神、面色、舌象等;闻诊是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问诊是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切诊是触摸患者的脉象。
四诊合参,全面了解病情,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二、常见病证及其治疗方法1.感冒感冒是感受风邪所致的常见病证。
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等。
治疗方法为疏风解表、清热解毒,常用药物有银花、连翘、薄荷等。
2.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是指脾胃功能减退所致的病证。
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
治疗方法为健脾益气、和胃消食,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等。
3.肝郁气滞肝郁气滞是指肝气郁结所致的病证。
临床表现为胸闷、胁痛、情绪抑郁等。
治疗方法为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常用药物有柴胡、白芍、川芎等。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包括血虚、血瘀、血热等 证型。
包括气虚、气陷、气滞等 证型。
气病辨证
津液病辨证 血病辨证
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
六经辨证
以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为纲,根据病邪侵犯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而划分为不同的证型 。
卫气营血辨证
是清代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不同 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表示病变浅深的不同层次或阶段。
特点
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核心, 注重人体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的 统一,强调因人、因时、因地的 个体化治疗。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中医内科学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汉唐、宋金元、明清等各 个历史阶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 床实践经验。
现状
近年来,中医内科学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与现代 医学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和科研成果。同时,中 医内科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为世界医学的发展 做出了重要贡献。
方剂组成原则和配伍技巧
方剂组成原则
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君药治病求本,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佐 药协助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使药调和诸药。
方剂配伍技巧
包括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通过合理的药物配 伍,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
方剂变化与加减
根据病情变化和个体差异,对方剂进行灵活加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 果。
针灸注意事项和禁忌症说明
针灸前准备
说明针灸前的患者准备、环境 准备及医者自身准备事项。
针灸禁忌症
详细介绍针灸的绝对禁忌症和 相对禁忌症,以避免不必要的 医疗风险。
针灸异常情况处理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避免过度情绪波动,如愤怒、忧郁等。
培养兴趣爱好
琴棋书画、品茗论诗等有助于陶冶情操、培养气 质。
学会自我调节
运用心理暗示、冥想等方法,缓解压力,调整心 态。
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健身运动
调和气血,增强脏腑功能。
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
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身体免疫力。
针灸、按摩等中医养生方法
头痛、三叉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等
消化系统疾病
胃痛、呕吐、泄泻 等
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痛经等
针灸操作规范及安全注意事项
操作规范
准确取穴、正确运用针刺手法、注意 针刺深度和方向等
安全注意事项
消毒严格、预防晕针、避免刺伤重要 脏器等
06 推拿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推拿手法介绍及操作规范
推拿基本手法
01
包括推、拿、按、摩、揉、捏、搓、摇等,每种手法都有其特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目录
• 中医内科学概述 • 中医内科学理论基础 • 常见病症诊断与治疗 • 中药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目录
• 针灸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 推拿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 养生保健与预防调护
01
中医内科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中医理论体系 及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 、诊断、治疗与预防的一门临床 学科。
02 中医内科学理论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阐述阴阳的哲学含义,以及在自然界 和人类社会的表现。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解释阴阳平衡与失衡对人体健康的影 响,以及中医如何通过调节阴阳来治 疗疾病。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介绍五行的含义、特性和相互关系。
中医内科学总论 PPT课件
[诊断要点]
1.有伤风受凉,淋雨的经过,或时行感冒正流行之际 2.起病较急,病程3-7天,感冒一般不传变 3.典型的肺卫症状,初起鼻咽部痒而不适,鼻塞、流 涕,喷嚏,语声重浊或声嘶,恶风,恶寒,头痛等。 部分患者病及脾胃,而兼有胸闷,恶心,呕吐,食欲 减退,大便稀溏等症。时行感冒呈流行性发病,多人
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
疾病。 沿革:感冒之病名,首见于北宋《仁斋直指 方· 诸风》篇,兹后历代医家沿用此名,并将感 冒与伤风互称。病证认识始于《内经》《伤寒》
[病因病机]
• 1.六淫病邪 风寒暑湿燥火均可为感冒的病因, 因风为六气之首,“百病之长”,为感冒的主 因。六淫之间可单独致感冒,但常互相兼夹为 病,以风邪为首,冬季夹寒,春季夹热,夏季 夹暑湿,秋季夹燥,梅雨季节夹湿邪等。 • 2.时行病毒 时行者指与岁时有关,每2—3年
分证论治
风寒感冒 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 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舌苔 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 加减:风寒夹湿,身热不扬,身重苔腻,脉濡者,用羌 活胜湿汤;风寒兼气滞,胸闷呕恶者,用香苏散;表 寒兼里热,发热恶寒,鼻塞声重,周身酸痛,无汗口 渴,咽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或尿赤便秘,舌苔 黄白相兼,脉浮数,解表清里,用双解汤加减。 • 轻证亦可用生姜10克,红糖适量,煎水服用。
渊多流浊涕腥臭,感冒一般多流清涕,并无腥臭味。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风寒与风热 感冒应首先分清风寒、风热。 二者均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等症, 风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流清涕,口不渴,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风热证发热重恶寒轻,有 汗,鼻流浊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原则 解表达邪 感冒由外邪客于肌表引起,采用辛 散解表的法则,祛除外邪,邪去则正安,感冒亦愈。 根据所感外邪寒热暑湿的不同,而分别选用辛温、 辛凉、清暑解表法。虚人感冒应扶正祛邪,累及胃 肠者,又应辅以化湿、和胃、理气等法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疾病辩证论治纲要
1
PART ONE
前言
请在此处添加具体内容,文字尽量言简意赅,见到 那描述即可,不必过于繁琐,注意版面美观度。
2
第一节: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 第二节: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第三节: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 第四节: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第五节: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12
• 3、 明辨标本缓急治则 •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极其复杂,常
常有邪正盛衰、病因病证缓急、旧 病未愈新病又起、表证里证同在等 等问题,在临证时必须分清疾病的 标本、主次、轻重缓急,而采取 “甚者独行,间者并行”,也就是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和 “标本同治”的方法进行治疗,这 就是明辨标本缓急治疗原则。
6
• 辨病是对中医辨证的必要和有益补充,有利于进一步对 疾病性质的认识,有助于掌握不同疾病的特殊性及发展、 转归。如肺痨就是一个中医病的概念,虽有肺阴亏虚、 阴虚火旺、气阴耗伤等不同病证,但感染痨虫是共同病 因,补虚杀虫是治疗肺痨的根本原则,在补虚杀虫的基 础上再辨证,分别予以滋阴润肺、滋阴降火、益气养阴 诸法,辨病与辨证有机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就是审证求机论治在临证中的基本 应用。“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说明“证”是决定治法方 药的最可靠依据。
• ①“同病异治”的应用
•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生在不同的患者身上,或处在 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形成的病理变化不同,所表现的证候不 同,因而治法也不同。
8
• 1、调节整体平衡原则 •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
系统,联合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而 组成的有机联合的整体系统,局部病变是整 体病理反应的一部分,因此,立法选方既要 注意局部更须重视整体,应通过整体调节以 促进局部病变的恢复,使阴阳达到相对平衡, 这就是调节整体平衡原则。
9
10
• 2、审证求机论治
• 就是要从整体和动态去分析疾病的各种复杂的征象,综合归纳推 论出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病变的机理。证与病机,都是疾病本 质的反映,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治疗疾病应遵从审证求机论治的 原则,从疾病的本质入手,从根本上加以治疗。只要解决了疾病 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一切复杂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 总之,中医内科临证时既要辨证,亦要辨病。其中辨病 论治是认识和解决某一疾病过程中基本矛盾的手段;辨 证论治是认识和解决某一疾病过程中主要矛盾的手段。 因此辨病与辨证是相辅相成的,在辨证的基础上辨病, 在辨病的同时辨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有利于对疾病 性质的全面准确认识。
7
二、治疗原则 • 1.调节整体平衡。 • 2.审证求机论治。 • 3.明辨标本缓急。 • 4.把握动态变化。 • 5.顺应异法方宜。 • 6.据证因势利导。 • 7.先期治疗未病。 • 8.重视调摄护理。
• ① 调节整体平衡可以从调整阴阳入手 • 恢复和建立相对平衡的阴阳关系,不外去其有余、
补其不足两个方面。 • 阴盛则寒,阳盛则热,阴盛还可以转化为水湿痰饮,
阳盛也可转化为瘀滞燥结。故去其有余,有温、清、 利、下等各种具体治法;补其不足即补其阴阳之偏 衰,有补阴与补阳之不同。 • ② 调节整体平衡,还要求对各种治疗措施和方药的 运用都应适可而止,不可矫枉过正,以防机体出现 新的不平衡。如攻邪时要注意勿伤正,补虚时注意 不留邪,清热注意不要伤阳,散寒注意不要伤阴, 补脾注意不要碍胃等。
• 例如,同是头痛病,就有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的区别。外感头痛
又有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的不同。内伤头痛亦有肝阳
上亢头痛、痰浊头痛、血瘀头痛之差别。治疗时应分别予以辛温
解表、祛风胜湿、平肝潜阳、化痰熄风、活血通窍等不同治法,
才会有较好的疗效。反之,若一见头痛,不求其本,不识其
“证”,不知究其病机,概施川芎、白芷、吴萸、藁本诸止痛药
5
• 3、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 在同一疾病可以有不同的证,称为“同病异证”。如感 冒一病,有风寒证和风热证的不同。
• 不同的病又可以有相同的证,称为“异病同证”。如水 肿、腰痛、癃闭等不同的病证,均可出现“肾阳虚弱” 的相同证候。
• 中医内科学对许多疾病的诊断均以证为名,反映了辨证 论治的治疗体系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基本精 神,体现了中医治病的基本指导思想。证在横的方面涉 及到许多中医和西医的病,如咳嗽,就是感冒、哮喘、 肺痨、肺胀等许多肺系疾病常见的主证;胃脘痛是消化 性溃疡、胃炎、胃痉挛、胃下垂等病的主证。通过辨证 就能够突出疾病的主要矛盾,给予相应施治。尤其是在 辨病较为困难的情况下,有时可通过辨证取得疗效,解 决问题。因此,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 根本手段。
物,则难取得满意疗效。可知,同病异治是同中求异辩证法思想
的具体应用。
11
• ② “异病同治”的应用 •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出现相同的病理变化,
即形成相同的证候时,可以采取相同的治法。 • 如癃闭和遗尿虽系两种临床表现截然不同的疾病,
但皆可因肾阳亏虚引起,故皆可予金匮肾气丸温 肾助阳,癃闭病可用金匮肾气丸恢复膀胱气化功 能,遗尿病则可用金匮肾气丸恢复肾气的固摄作 用。可知,异病同治是异中求同辩证法思想的具 体应用。 • 同时,在同病异治时,不要忘记其毕竟属于同一 种病,证虽异但仍有“同”的一面。唯有如此, 方不失中医辨证论治之要求。
3
第一节 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 一、辨证原则
1.全面分析病情。 2.掌握病证病机特点。 3.辩证与辨病相结合。
4
• 1、全面分析病情 • 就是说在辨证时,不仅要看到病证,还必须重视病
人的整体和不同病人的特点,以及自然环境对人体 的影响。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全面考虑问题、分 析问题,才能取得比较符合实际的辨证结论。 • 2、掌握病证病机特点 • 中医内科病证,可分为外感时病(包括伤寒温病) 和内伤杂病两大类,二者各有其不同的临床特点和 病机变化。 • 外感时病主要应按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进行证候 归类。 • 内伤杂病是以脏腑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治 应分别调整、恢复各自的脏腑功能。 • 气血津液病证、肢体经络病证应按其寒热虚实、隶 属脏腑的不同进行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