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课标卷3卷丙卷文言文阅读傅珪传详解
2016年全国普通高考新课程ii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
2016年全国普通高考新课程ii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2016年全国普通高考新课程II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适用地区:四川、云南、广西、贵州)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丙卷)及答案
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丙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会不断地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没有这么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就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
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里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该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2016年全国3卷文言文《傅珪传》
• 珪归三年,御史[1]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 家无储蓄,日给[2]为累,乞颁月廪 、岁隶[3], 以示优礼。
[1]御史:官名,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 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 续到清朝。 [2]日给:每天供给。[3]月廪、岁隶: 月廪(lǐn),古代每月发给官吏的禄米。岁隶,每年 供给官吏仆人的食米。 傅珪归家三年,御史卢雍称赞傅珪在位有古 大臣风范,家里没有积蓄,每天为吃饭发愁,乞 求发放每月的禄米和仆人每年的食米,以表示朝 廷对官员的优待。
• 现今从去年秋天以来,地震雷鸣,天降 冰雹,辰星坠落,龙虎出现,地裂山崩, 总共四十二次,加之水涝旱灾不断,灾 害没有像这样严重的。”
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 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1]见忤[2] ,遂矫旨[3]令二人 致仕[4] 。两京[5]言官[6]交章[7]请留,不听。
[1]守正:恪守正道。[2]见忤:见,被;忤,违背心 意。“见忤”有被欺侮之意。 [3]矫旨:假托帝王诏命。[4] 致仕:古代官员退休。[5]两京:长安和洛阳是古代中国建 都朝代最多、最为著名的两大古都,古时称之为两京。[6] 言官:监官和谏官,古代并称台谏,通称言官。监官是代 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官,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 并使其改正的官吏。[7]交章:官员交互向皇帝上书奏事。 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 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恰逢户部尚书孙交也因为恪守 正道被欺凌,阉党就假托帝王诏命令二人退休。长安和 洛阳监官和谏官交互向皇帝上书请求二人留任,皇帝不 听。
• 诏勿问,田亦竟止[1] 。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 大事,毅然执持[2] ,人不能夺[3] ,卒以此忤权 幸去[4] 。
• [1]田亦竟止:乞田百顷的事最终停止。[2]执持: 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3]夺:改变。[4]忤权 幸去:忤,忤逆,违背;权幸,指有权势而得到 帝王宠爱的奸佞之人;去,去职。 • 皇帝下诏不过问,求田之事也最终停止。傅 珪闲居时类似木讷不会说话的人,到担当大事 时,毅然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他人不能改 变,最终因为这忤逆权贵佞臣而离职。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文言文《明史·傅珪传》注释、译文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文言文《明史·傅珪传》注释、译文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文言文《明史·傅珪传》注释、译文【教师讲评、学生自学版】改任)庶被授予不久兼任)参与修订迁任)左恩赐被提拔)左谕德,充当,充任为皇帝进筵进讲的官员,为皇帝讲解经义、书史)编修)《孝宗实录》当时旧指文学侍从之臣,如翰林之类。
结交,攀附)刘嫉恨(官名。
唐代史馆有修撰,掌修国史,宋有集英殿、右文殿等修撰。
至元部左右侍郎。
代替)担任)礼部..尚书。
比照)简单),坚持己见,不妥协),臣僚呈报皇帝的文书声称)请求皇帝的诏谕。
唐、宋皇帝自宫廷发出亲笔命令或以诏令不正常通过中书门下,直接交付有关机构执行,称为中旨下发并列)。
假装持章表上奏君主一起署名(到底,终于)止。
平日类似,像)木讷者。
面对)大事,坚持自己的意见),强行改变),最终忤逆,违背指有权势而得到帝王宠爱的奸佞之人离职)。
教坊司...改变象牙腰牌,宋元以后为官员身份证。
因多系象牙兽骨制成,故名。
其上书写官员官衔、履历。
始见于宋式样朝廷官员),又请改铸方印,阻止)不行。
日日夜夜,此处为经常)肆意诽谤,大加指责)于希望使……罢职)珪。
奏报趁机极力陈述)可怕)。
八年五月,傅珪于是去年秋天)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共)通“又”不间断像这样严重 )恰逢因为恪守正道被违背心意。
“见忤”有被欺侮之意),矫:假托。
假托或假传的皇帝诏书,或者篡改皇帝的诏令)古代官员正常退休。
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监官和谏官,古代并称台谏,通称言官。
监官是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官,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官员交互向皇帝上书奏事留任采纳,听从 ) 归家)三年,御史称赞品质日给:每天供给。
累:困难。
每天为吃饭发愁lǐn古代每月发给官吏的禄米年“岁隶”每年供给官吏仆人的食米)优待礼遇,朝廷对官员的优待恰巧,恰逢去世),年五十七。
2016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文言文(1、2、3)解析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 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 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 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课外延伸——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 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 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 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 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各个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 补充。
9.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 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6分)
参考答案:
9.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 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 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 的悲慨。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挤 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 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 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①
。太空垃圾已
经威胁到人类的航天活动。比如厄瓜多尔的一颗卫星
2016年高考试题(语文)新课标Ⅲ卷 解析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Ⅲ卷语文试题及解析(Word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含答案
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语文试卷第2页(共10页)绝密★启用前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新课标卷3)语文使用地区:四川、广西、云南、贵州本试卷分第I 卷(阅读题)和第II 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I 卷1至8页,第II 卷9至10页,满分150分。
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2016年新课标语文全国卷Ⅲ古诗文阅读试题详注
2016年新课标语文全国卷Ⅲ古诗文阅读试题及诗歌鉴赏详注1、傅珪,字邦瑞,清苑人。
县名,今属保定市。
2、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成化二十三年考中进士。
成化,明宪宗朱见深年号。
成化二十三年是西元1484年。
3、改庶吉士,改注庶吉士。
注意,“改”不是改任,是改注。
傅珪刚考中进士,还没授予官职,不会改任。
“改注”是古代官制术语。
考中进士的人,奉命到某有缺员的部门注册登记上任,这个部门发现按规定此人不能在此任职,退回吏部,到另一个有缺员的部门注册,称为“改注”。
庶吉士,官名。
考中进士的人,到翰林院练习办事,称“庶吉士”,跟现在说的见习、试用差不多。
庶吉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众多的贤人”。
庶,众。
吉士,贤士。
4、弘治中,弘治年间。
弘治,明孝宗朱祐樘年号(1488----1504)。
5、授编修,授予翰林院编修的职务。
6、寻兼司经局校书,不久又兼任司经局的校书。
寻,不久。
司经局,属于东宫的官署,掌管东宫的经书典籍。
校书,校订经书典籍。
7、与修 <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
参与编撰<大明会典>,书成之后,被提升为左中允。
迁,升任。
左中允,东宫的属官,掌记注撰修。
8、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 <孝宗实录>。
明武宗继位后,因为感谢傅珪在东宫为自己效力,升任左谕德,兼任讲官,编撰<孝宗实录>。
武宗,明武宗朱厚照,年号正德。
以东宫恩,感谢他曾在东宫为自己效力。
武宗继位前是在东宫,那时傅珪是东宫的属官,所以这样说。
恩,感谢。
充,充任。
讲官,为皇族子弟讲解经书的官,史书上一般称为教授。
9、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
当时文学侍从之臣,如翰林院的编修们,都不依附宦官刘瑾,刘瑾厌恶仇恨他们。
词臣,本来是指文学侍从之臣,如翰林院编修,这里是指科举出身的正直朝臣。
刘瑾,宦官,弘治年间在东宫侍奉太子。
太子继位后(武宗)受到宠信,把持朝政,许多高官都依附他。
正德五年以谋反罪被凌迟处死。
2016全国卷三 傅珪
恰逢户部尚书孙交也因为恪守正道被欺凌,阉党就假托帝王诏命令二人退休。长安 和洛阳监官和谏官交互向皇帝上书请求二人留任,皇帝不听。傅珪归家三年,御史 卢雍称赞傅珪在位有古大臣风范,家里没有积蓄,每天为吃饭发愁,乞求发放每月 的禄米和仆人每年的食米,以表示朝廷对官员的优待。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 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傅珪去世,终年五十七岁。 嘉靖元年录入先朝守正大 臣,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文毅。
教坊司[教坊司:中国古代宫廷音乐机构。始建于唐代,称为教坊,明代改教坊 为教坊司,隶属于礼部,主管乐舞和戏曲。]臧贤[明正德年间教坊司乐官,受 明武宗宠幸。]请易牙牌【象牙腰牌。宋元以后为官员身份证】,制[式样]如朝 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阻止]不行。贤日夜腾谤【肆意诽谤;大加指责】于 诸阉【阉党】间,冀[希望]去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竭力陈说,直 言规劝]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 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 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 权幸益深嫉之。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 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 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 吏部左右侍郎
2016年高考课标卷3卷丙卷文言文阅读傅珪传详解_图文
2016年高考课标卷3卷丙卷文言文阅读傅珪传详解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参考答案】4.B(【解析】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
首先结合语境理解画线句的意思,“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这句话是说“认为《会典》是刘健等人修编成功,浪费很多,变动编修者的官职,把傅珪降为修撰,不久因为《实录》编写完成,晋升为左中允,又升为翰林学士,历任吏部左右侍郎”;然后抓句中的专有名词,比如“《会典》”“刘健”“珪”“修撰”“《实录》”“左中允”“翰林学士”“吏部左右侍郎”,再根据职位的变迁进行断句即可。
标点如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
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
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
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
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
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
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本题主要注意官职的变迁,抓住官职这些专有名词。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文言文《明史·傅珪传》注释、译文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文言文《明史·傅珪传》注释、译文【教师讲评、学生自学版】改任)庶被授予不久兼任)参与修订迁任)左恩赐被提拔)左谕德,充当,充任为皇帝进筵进讲的官员,为皇帝讲解经义、书史)编修)《孝宗实录》当时旧指文学侍从之臣,如翰林之类。
结交,攀附)刘嫉恨(官名。
唐代史馆有修撰,掌修国史,宋有集英殿、右文殿等修撰。
至元部左右侍郎。
代替)担任)礼部..尚书。
比照)简单),坚持己见,不妥协),臣僚呈报皇帝的文书声称)请求皇帝的诏谕。
唐、宋皇帝自宫廷发出亲笔命令或以诏令不正常通过中书门下,直接交付有关机构执行,称为中旨下发并列)。
假装持章表上奏君主一起署名(到底,终于)止。
平日类似,像)木讷者。
面对)大事,坚持自己的意见),强行改变),最终忤逆,违背指有权势而得到帝王宠爱的奸佞之人离职)。
教坊司...改变象牙腰牌,宋元以后为官员身份证。
因多系象牙兽骨制成,故名。
其上书写官员官衔、履历。
始见于宋式样朝廷官员),又请改铸方印,阻止)不行。
日日夜夜,此处为经常)肆意诽谤,大加指责)于希望使……罢职)珪。
奏报趁机极力陈述)可怕)。
八年五月,傅珪于是去年秋天)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共)通“又”不间断像这样严重 )恰逢因为恪守正道被违背心意。
“见忤”有被欺侮之意),矫:假托。
假托或假传的皇帝诏书,或者篡改皇帝的诏令)古代官员正常退休。
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监官和谏官,古代并称台谏,通称言官。
监官是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官,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官员交互向皇帝上书奏事留任采纳,听从 ) 归家)三年,御史称赞品质日给:每天供给。
累:困难。
每天为吃饭发愁lǐn古代每月发给官吏的禄米年“岁隶”每年供给官吏仆人的食米)优待礼遇,朝廷对官员的优待恰巧,恰逢去世),年五十七。
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参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
2016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文言文(1、2、3)解析
六部的职能:
吏部:六部之首,掌管全国文官司的挑选、考察、任免、升降、 调动、封勋等事务,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组织部门。 户 部:掌管全国的土地、户籍、货币、赋税、财政收支、官员 俸禄等事务,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农业部、财政部。 礼部:掌管朝廷的重要礼节、主持科举考试、负责接待外宾等, 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外交部。 兵部:掌管全国武官司的选用、兵籍及士兵的操练、军械的制 造和保管、军令的发布等事务,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刑部:掌管全国的司法事务,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 工部:掌管全国的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其 职能相当于现在的水利部、交通部等。 各部门的最高长官司是“尚书”,其次是“侍郎”,相当于现在的 部长、副部长。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内宴奉诏作 •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3分) •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 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 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 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 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 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 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 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 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高考文言文真题详注细评——傅珪传(共48张PPT)
高考文言文真题详注细评——傅珪传( 共48张 PPT)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3、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4、不知木兰是女郎。 5、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6、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句式特点: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高考文言文真题详注细评——傅珪传( 共48张 PPT)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C、帝感其诚 D、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高考文言文真题详注细评——傅珪传( 共48张 PPT)
高2、选出不是被动句的一句( C)
A、吾属今为之虏矣 B、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C、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D、行将为人所并
珪居闲(平日)类木讷(不会说话)者。及 (等到)当(面对)大事,毅然执持(坚持自己的意 见),人不能夺(强行改变),卒(最终)以此忤(忤 逆,违背)权幸(指有权势而得到帝王宠爱的奸佞之 人)去(离职)。教坊司臧贤请易(改变)牙牌,制 (式样)如朝士(朝廷官员),又请改铸方印。珪 格(阻止)不行(推行,古代宫廷礼制对诸如牙牌、 印章的规格式样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得随便逾越。。 贤日夜腾谤(肆意诽谤;大加指责)于诸阉(太监, 封建时代的宦官)间,冀(希望)去(使…罢职)珪。
2、①竖子不足与(之)谋。 ②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③相如闻,不肯与(之)会。
句式特点:省略宾语。
1、省略动词宾语; 2、省略介词宾语。
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
1、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2、大王见臣(于)列观,礼节甚倨。 3、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4、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
高考文言文真题详注细评——傅珪传( 共48张 PPT)
2016全国卷三文言文《明史·傅珪传》注释
2016全国卷三文言文《明史·傅珪传》注释2016全国卷三文言文《明史·傅珪传》注释一、考题原文傅珪,字邦瑞,清苑[1]人。
成化二十三年[2]进士。
改庶吉士[3]。
弘治[4]中,授编修[5],寻兼司经局校书[6]。
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7]。
武宗[8]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9],充讲官[10],纂修《孝宗实录》。
时词臣[11]不附刘瑾[12],瑾恶之。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13]历吏部[14]左右侍郎[15]正德六年[16]代费宏[17]为礼部尚书。
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
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
番僧[18]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19]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
珪佯[20]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
”诏勿问,田亦竟止[21]。
珪居闲类木讷者。
及当大事,毅然执持[22],人不能夺[23],卒以此忤权幸去[24]。
教坊司[25]臧贤[26]请易牙牌[27],制[28]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29],珪格[30]不行。
贤日夜腾谤[31]于诸阉[32]间,冀[33]去珪。
御史张羽[34]奏云南灾,珪因极言[35]四方灾变可畏。
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
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
”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会户部尚书孙交[36]亦以守正[37]见忤[38],遂矫旨[39]令二人致仕[40]。
两京[41]言官[42]交章[43]请留,不听。
珪归三年,御史卢雍[44]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45]为累,乞颁月廪、岁隶[46],以示优礼。
又谓珪刚直忠谠[47],当起用。
吏部请如雍言,不报[48]。
而珪适[49]卒,年五十七。
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50]文毅。
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丙卷)及答案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历经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
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就充斥市场。
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
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发布推行。
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1C 2D 3B 4B 5A 6C7.【参考答案】(1)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
译出大意给3分;“权幸”“嫉”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
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
译出大意给3分;“忠谠”“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8.【参考答案】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迈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答出①给2分,答出②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参考答案】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每答出对一点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参考答案】(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2016年新课标Ⅲ语文高考试题(含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剖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高考课标卷3卷丙卷文言文阅读傅珪传详解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参考答案】4.B(【解析】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
首先结合语境理解画线句的意思,“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这句话是说“认为《会典》是刘健等人修编成功,浪费很多,变动编修者的官职,把傅珪降为修撰,不久因为《实录》编写完成,晋升为左中允,又升为翰林学士,历任吏部左右侍郎”;然后抓句中的专有名词,比如“《会典》”“刘健”“珪”“修撰”“《实录》”“左中允”“翰林学士”“吏部左右侍郎”,再根据职位的变迁进行断句即可。
标点如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
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
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
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
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
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
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本题主要注意官职的变迁,抓住官职这些专有名词。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参考答案】 5.A(“土地、户籍等职事”归户部掌管,而非礼部只能。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3分)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
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
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
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
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参考答案】 6.C(“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有误。
原文“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
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不听”的对象应该是“矫旨”之人。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比如本题,选项C对应的文字是“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
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选项误把“不听”的对象当成傅珪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5分)【参考答案】7.(1)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
(译出大意给3分;“权幸”“嫉”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
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5分)【参考答案】7.(2)(5分)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
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译出大意给3分;“忠谠”“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句首应添加主语;“权幸”,受宠的权贵之人;“嫉”,痛恨。
第二句中,“忠谠”,忠实,敢于直言;“报”,回复。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
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2016全国卷三文言文《明史·傅珪传》注释一、考题原文傅珪,字邦瑞,清苑[1]人。
成化二十三年[2]进士。
改庶吉士[3]。
弘治[4]中,授编修[5],寻兼司经局校书[6]。
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7]。
武宗[8]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9],充讲官[10],纂修《孝宗实录》。
时词臣[11]不附刘瑾[12],瑾恶之。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13]历吏部[14]左右侍郎[15]正德六年[16]代费宏[17]为礼部尚书。
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
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
番僧[18]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19]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
珪佯[20]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
”诏勿问,田亦竟止[21]。
珪居闲类木讷者。
及当大事,毅然执持[22],人不能夺[23],卒以此忤权幸去[24]。
教坊司[25]臧贤[26]请易牙牌[27],制[28]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29],珪格[30]不行。
贤日夜腾谤[31]于诸阉[32]间,冀[33]去珪。
御史张羽[34]奏云南灾,珪因极言[35]四方灾变可畏。
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
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
”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会户部尚书孙交[36]亦以守正[37]见忤[38],遂矫旨[39]令二人致仕[40]。
两京[41]言官[42]交章[43]请留,不听。
珪归三年,御史卢雍[44]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45]为累,乞颁月廪、岁隶[46],以示优礼。
又谓珪刚直忠谠[47],当起用。
吏部请如雍言,不报[48]。
而珪适[49]卒,年五十七。
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50]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二、注释[1]清苑:位于河北省中部,北京、天津、石家庄三角腹地,隶属于河北省保定市。
[2]成化二十三年:成化(公元1465--1487年)是明宪宗的年号,公元1487年,明七月二十二日陕西临潼、咸阳地震(1487年8月10日陕西临潼、咸阳地震)[3]改庶吉士:改,改任;庶吉士,亦称庶常。
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
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
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4]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年号。
[5]编修:官名,负责编纂记述前朝国史、实录等。
明、清属翰林院,正七品职位,与修撰、检讨同称为史官。
[6]司经局校书:司经局,官署名,掌太子宫中图书。
校书,掌校理典籍的官员。
[7]左中允:掌记注撰文之事的官员。
明代始于左、右春坊皆称中允,有左中允、右中允之别。
[8]武宗:朱厚燳,明朝第十位皇帝,1505年~1521年在位。
[9]左谕德:官名,唐朝开始设置,秩正四品下,掌对皇太子教谕道德。
[10]讲官:为皇帝经筵进讲的官员。
[11]词臣:旧指文学侍从之臣,如翰林之类。
[12]刘瑾(1451-1510),陕西兴平人,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太监,从此改姓刘。
弘治年间犯罪赦免后侍奉朱厚照,博得明武宗的宠爱,数次升迁,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
掌权后趁机专擅朝政,作威作福,鱼肉百姓,为"八虎"之首,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
刘瑾被捕后,从其家中查出金银数百万两,并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
他被认为是当时的"世界首富"。
正德五年(1510年)八月,刘瑾被判以凌迟。
[13]翰林学士:官名,掌起草诏令。
[14]吏部:下设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15]左右侍郎:官名,正三品,相当于现今政府各部的副部长。
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各部的最高长官是“尚书”,相当于现代的部长;副长官称“侍郎”,相当于副部长。
各个部有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左侍郎和右侍郎。
[16]正德六年:1511年,“正德”是明武宗的年号。
[17]费宏:(1468年-1535年),字子充,号健斋。
又号鹅湖,晚年自号湖东野老。
江西省铅山人,明朝状元,内阁首辅。
少年聪慧,有济世之练达才干。
仕途虽经曲折,然始终以高风亮节,深受君主、朝臣倚重,百姓称赞。
[18]番僧:西域来的僧侣。
[19]中旨:皇帝自宫廷发出亲笔命令或以诏令不正常通过中书门下,直接交付有关机构执行,称为中旨。
[20]佯:假装。
[21]田亦竟止:乞田百顷的事最终停止。
[22]执持: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
[23]夺:改变。
[24]忤权幸去:忤,忤逆,违背;权幸,指有权势而得到帝王宠爱的奸佞之人;去,去职。
[25]教坊司:中国古代宫廷音乐机构。
始建于唐代,称为教坊,明代改教坊为教坊司,隶属于礼部,主管乐舞和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