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变动研究
自改革开放 以来 ,东西部地 区之 间的国内 生产总值,无论是绝对差距、还是相对差距均呈 不断扩大之势,年均增长速度东部地区较之西部 地区高 1 个百允 , 4 1 1 总量差距平均每年扩大 8 14 7 2 亿元; 财政收入的总量差距平均每年扩大 3 1 亿 元; 18 人均 国内生产 总值 平 均每 年扩 大 3 0 3元; 51 人均财政收入平均每年扩大 1 1 元; 03 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扩大 5 3 7元。 1 无论是从 山东的东、西部之间的地 区发展表现在经济总量 上的差异还是表现在经济增长幅度的差异来看, 山东地区经济差异呈现出不断拉大的趋势日 。 2区域差异因素分析 2 . 1自然与历史条件因 自然环境 的差异是形成经济发展水平不平 衡的重要基础, 而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区位和资源 上东部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矿 产资源丰富且易 开采, 滩涂浅海资源潜力 巨大, 多数地市气 温和降 水条件适合农业发展海岸线长而曲折, 良港发育, 处子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区位条件十分优越而西 部 内陆地区位置偏远, 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 地形虽 以平原为主, 但待开发和难利用的国土面积较大, 资源开发的配套条件也较差, 较效益高的产业性 比
—
聊城 、 德州、 滨州、 菏泽四市设市城市个数仅 占全 首先 ,据统计由于西部地区的资源条件 、 地 省比 重的 1. , 4 %仅相当于东部的 2 %城市密度仅 理环境和历史因素等造成的基础差距占目前差距 6 8, 相当于东部的四分之一且 城市化水平比全省平均 的 1. %。因此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起点低。对 82 4
一
山东省位于我 国东部沿海地区, 地处黄河下 游, 是我国的经济发展大省之一。 从经济经济发展 程度来看 , 东西差距较大, 是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 个缩影 , 严重影响了山东省 由 经济大省向经济 强省 、 经济富省跨越 的步伐 。在我国经济蓬勃发 展的前提下 , 研究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变 动及其决定因素 , 合理有效地解决区域差异现状 , 有利 于山东省 国民经济快速、 健康 、 稳定 、 协调发 展, 对于山东省“ 和谐社会” 的构建和科学发展观 的落实以及早 日迈向经济强省 , 具有深远的意义目 。 l山东省 区域发展差距现状分析 1 从经济发展水平 . 1 根据有关专家选取的经济规模类 、 产业结构 类、 经济效益类 、 经济外 向程度类 、 城市化水平类 等指标综合评估山东省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可划 分为三部分’ 其中高梯度包括青岛、 济南、 淄博 、 烟 台、 威海 、 潍坊、 东营, 中梯度包括泰安、 枣庄 、 济宁、 莱芜 、 照, 日 低梯度包括I沂 、 临 德州、 滨州 、 、 聊城 菏 泽。以下简称高梯度 、 中梯度、 低梯度m 。 表 12 0 0 0年山东省 1 7地市相关经济指标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分析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2-000-02摘要本文以1978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定量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
研究表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山东省的产业结构正处在向高级演进的过程中,产业结构转化较为合理。
1990年以来山东省的经济增长率已明显高于全国,产业竞争力有所提升,但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靠第二产业带动,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
关键词产业结构演进偏离—份额分析山东省产业结构是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与组合形式,是区域进行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增值的重要载体[1]。
本文以1978—2010年的面板数据为依据,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力图科学的总结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特征,为调整山东省产业结构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一、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分析1.产业结构演进的总体趋势图1 1978-2010年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动态过程从图1可以看出,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的总体趋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8年到1983年,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持续上升,1983年成为三次产业中比重最高的部门;第三产业也有了迅速发展。
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却持续下降。
这一阶段产业结构由“二、一、三”转变为“一、二、三”。
第二阶段为1984年至1990年,此阶段受居民旺盛的消费需求、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山东省基础设施及轻工业发展、等多方力量的推动和影响,第一产业迅速下降,第三产业稳步上升,第二产业曲折上升,所占比重42.8%,居各产业之首,为主导产业。
第三阶段为1991年至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日趋完善,以及我国开始倡导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科学理念,山东省适时进一步优化产业。
到 2010年底,第一产业继续稳步下降;第二产业则站上新的更高的起点,在经历快速发展后趋于稳定;第三产业则呈现平稳上升态势。
从“梯度推进”到“点区辐射”——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变迁
里木 盆 地 、 准 葛 尔 盆地 、 四川 盆地 等 地 区 , 海 拔 一 般 为 1 0 0 0 -2 0 0 0米 , 惟 四川盆 地 海 拔 较低 , 在 5 O 0米 以下 。第 三级 最 低 阶梯 为 大 兴安 岭—— 太行 山——
开放 之后 , 在 邓 小 平 同 志 的倡 导 下 , 我 国 又 迅 速 确 立 了由东 到西 的“ 梯度 推进 ” 的 非 均 衡 发 展 战 略 。 经 过 二 十多 年 的 发展 , 中 国的东 、 西 部 差距 不 断 拉 大 , 出
仑 山脉 、 祁 连 山脉 , 东 与横 断 山 脉 同第 二 阶 梯相 连 , 地势 从 海 拔 4 0 0 0米 以 上 急 剧 下 降 到 海 拔 1 0 O 0 — 2 0 0 0米 的下一 级高 原 、 盆地 。第二 级 阶梯 介 于 青 藏
J u 1 .2 0 1 3
, 一 /
第l 5卷 第 4期
V o 1 . 1 5 N o . 4 ( U 1
从“ 梯 度推进" 到“ 点 区辐 射 "
论 我 国改革 开放 以来 区域 经 济发 展 战略 的 变迁
周兴茂 , 肖 英
( 重庆邮 电大学 思想政治教研部 , 重庆 4 0 0 0 6 5 )
2 0 1 3年 7月
东 南大 学 学报 ( 哲 学社 会 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e a s t U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对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划分的探讨
各项经济指标在全省的比重和位次相对较低 。 区域经济差异作为经济发展过程 中出现的一个 普遍性问题具有明显 的负面效应 ,直接影响着社会
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这一前提下 , 明确山东
省 内发达地 区和落后地区的区间格局 ,对于进一步 的研究和分析 山东省 内各 区域间经济发展的状况并
生活水平 。本文采用 因子分析 和聚类分析相结合 的方法 , 山东 省的具体情况将总体分为发达地 区 、 结合 相
对 落后地 区和异常地 区三类。 关键词 : 经济差异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区域 划分
Dic sino src vd n f o o i v l p e t v l s u so n Ditit Di i i go n m cDe eo m n e Ec Le o h n o gPr vn e f a d n o ic S
Ke r s Dv mi f c n mis F co n ls , i lr isa ay i De raino go ywod : ie t o o o e, atr ay i Smi ie n lss y e a s at , mac t fe in o r
因为多方面原因 ,山东省 内部经济发展水平 的 东西部差异一直是存 在的, 区域划分状况如何 呢? 其
C nt co o, t. hn lOl idP t ce cl o Ld D nyn2 7 0 ) o su tnC . d, eg iFe e ohmi . t+ o gi 5 0 0 r i L S i l r aC ,
山东省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
山东省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效果及驱动机制研究注:2009年,山东省还提出了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鲁南临港产业带等发展战略,已被纳入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当中成为“一区三带”中的“两带”(另一“带”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带),因此本表暂不列出。
第30卷第10期经济地理Vol.30,No.10 上海城市跨江发展过程及驱动机制研究 2010年10月ECONOMIC GEOGRAPHY Oct.,2010如果说“三个亮点”,从产业角度梳理山东经济,制定山东经济的发展目标。
那么,“三个突破”无疑是张高丽发展山东经济的又一得意之作,这次张高丽是从区域角度来对经济重新梳理。
所谓“三个突破”,就是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而其中又以“突破菏泽”为重点。
和全国区域经济格局相似,山东区域经济也呈现明显的阶梯状特征。
在过去多年中,菏泽市的经济发展速度比全省平均低2个百分点。
以青岛、烟台、威海为代表的半岛地区将以菏泽为代表的西部地区甩得越来越远,菏泽的落后成为制约山东经济增长的巨大障碍。
为实现山东“西部大开发”,2004年,山东省作出了“突破菏泽”的部署,并采取了“百个项目进菏泽”、“西接东输”(东部发达地区接收西部劳动力转移)工程,要求全省8个经济强市对口扶持菏泽的全部8个县区。
今年的山东“两会”传出这样的消息:菏泽市2004年经济发展速度超越了全省平均水平。
这是自1990年以来的15年中,菏泽市经济发展速度第一次超过全省平均数。
东部突破的烟台市2004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全国最早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中,已经从第七位跃升至第一位。
突破战略开始取得成效。
山东省政府发言人张德宽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三个突破”战略,在促进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也将为解决全国东西差距问题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zsyz/2005-05-23/60350.html自2004年开始,山东省实施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的“三个突破”以及“促强扶弱带中间”的“双30”工程,几年来已显现成效。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客观判定、形成机理及对策研究
年侨
—
● 东西部GP . D ̄ 比+
( 山东师范大学人I・ = 资源与环境学院, I 山东 济南 201) 504
[ 要] 从 G P差异、 摘 D 产业结构、 城市化水平以 及投资四个方面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东西部地区区 域经济差异逐渐扩大的现状, 并根据波特教授的 钻石因素模型” “ 分析了东西部经济发展竞争力的差异, 进一步阐
大区域差异。当区域 差异过大时, 反过来又会影 响 区域经济总体增长, 缩小差异的均衡发展战略就应 居于重要位置。改革开放以来 , 山东省重点发展基 础雄厚 、 条件优越、 增长潜力大的东部地区, 如济南 、
) 人均 G P D。
20 年山东省 国内生产总值为 1 9.3 04 5 07 亿元 , 4 其中东部地区 8 占 6%。 市 4 西部地 区所 占比例不足 3%。从纵向比较上看 , 6 自改革开放以来, 山东省东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由表 1 可知,98 1 年东西部 人均 G P之差 为 276 , 7 D 7 . 元 到 2O 年 , 一 差 值 为 1 3 . O4 这 6 5 4元,6年 间增 加 了 7 2 l 5 .元 6 78 扩大 了 5 . 倍。东西部 G P之 比也由 4 93 D 18 7 9 年的 17 扩大到 2 4 . 倍, 0 年的 17 倍 。从图 l 0 .8 可以看出, 山东省东西部 G P之比从 1 8 D 9 年到 1 2 7 9 8 年呈迅速下降趋势, 8 年到 1 3 1年间缓慢持 12 9 9 年 0 9
经济学认为: 区域经济差异随着经济的发展 , 先 扩大后缩小。在经济水平较低时 由于受 区域资源 、
山东省西部地 区, 占全省 陆地总面积 的 5 .%, 34 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规划工作的历史演进与经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规划工作的历史演进与经验启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和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初编制和实施地区国土开发整治规划阶段,二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编制和实施经济协作区区域规划阶段,三是20世纪90年代编制和实施大经济区区域规划阶段,四是2000年至今编制和实施不同层级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相衔接的区域规划阶段。
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和演变彰显了区域规划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区域政策体系、促进生产力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和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因此,总结区域规划工作的基本规律和经验教训,能够为今后更好地完善区域规划的编制和更有效地发挥区域规划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提供参考借鉴。
标签:区域规划;区域政策;区域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区域规划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是国家和地区调控区域发展的一种手段。
①1956—1960年,我国早期的区域规划工作开始起步,其后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受政治形势的影响,区域规划工作一度处于停滞状态。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总体计划,我国借鉴国外国土整治规划的经验,开始编制包括国土规划在内的多种类型的区域规划。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整个国民经济管理朝着加强宏观调控、微观放开搞活的方向发展,各级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对其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区域发展规划以崭新的面目、丰富的内涵和较强的适应性去指导市场经济的发展,②区域规划工作由此得到蓬勃发展。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规划工作的历史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和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20世纪80年代初:编制和实施地区国土开发整治规划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发生重大转变,即从片面追求平衡发展方针开始逐步转向扬长避短、发挥各地区的经济优势、搞好地区间的分工协作,促进国民经济更快发展的方针。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张旭扬摘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㊂1990年以后,东西部的经济差距呈下降趋势,但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且出现了南北区域分化等新问题㊂因此,为了充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必须合理调整现行区域政策㊂关键词:区域经济;东西差距;南北区域分化一㊁引言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变成发展不平衡与不足之间以及人民对更好生活的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㊂文章基于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各省区的GDP数据,分析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对中国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政策措施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㊂二㊁东西差距呈现缩小趋势文章的东部区域包括北京㊁天津㊁河北㊁辽宁㊁上海㊁江苏㊁浙江㊁福建㊁山东㊁广东㊁海南;中部区域包括山西㊁内蒙古㊁吉林㊁黑龙江㊁安徽㊁江西㊁河南㊁湖北㊁湖南;西部区域包括四川㊁重庆㊁贵州㊁云南㊁西藏㊁陕西㊁甘肃㊁青海㊁宁夏㊁新疆㊁广西㊂文章按照中国东部㊁中部㊁西部各省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GDP占全国GDP的比重来测度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㊂(一)1995 2002年东中西部之间经济差距呈现扩大趋势㊂关于东西差距的大小和具体时间有不同的看法㊂(二)三大区域之间经济差距逐步缩小(2003 2018年)区域差距的扩大将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积极性以及东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㊂2003 2018年,东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中间有波动㊂先从2003年的59.57%上升到2006年的59.67%,而后缓慢下降至2011年的56.30%,2013年回升至58.18%,最后回落至2018年的55.35%㊂2003 2018年,中西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呈现缓慢回升的趋势,中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从25.12%上升至26.39%;西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从15.30%上升至18.26%㊂这个时期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形成时期㊂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加强现阶段对西部和西部地区的开放是国家的政策,有效地发挥了西部的资源优势,重工业优势,促进了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快速发展㊂三㊁南北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一)南北差距微幅缩小(1995 2013年)1995 2013年,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北方地区的开放程度加深,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㊁振兴东北地区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南北差距保持了稳中微降㊂南方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从1995年的59.41%下降到2013年的57.00%㊂北方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由1995年的40.58%微升至2013年的41.76%㊂(二)南北差距急剧扩大(2014 2018年)2014 2018年,南北方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出现了急剧扩大的趋势㊂2016年南方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首次超过60%,达60.3%;2018年南方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达61.52%㊂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经济体制改革中南北差异是两个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盛来运等,2018)㊂四㊁对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思考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尽管中国东西方的差距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发展差距仍然很大,还存在区域差异等新问题㊂尽管北部和南部之间的差距呈扩大趋势,但仍低于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差距,属于中等范围㊂(一)区域差距具有客观性和长期性区域差距是长期的㊁绝对的,区域之间自然地理㊁经济基础㊁要素禀赋等不同,这必然会各区域之间存在差距㊂区域作为具有较强自组织能力的城市及其影响范围(安虎森,2004),存在资源㊁劳动力㊁资本等要素禀赋的分布不均衡性(魏后凯,2011),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是区域经济差距存在的客观条件㊂研究表明,东部地区通过产业转出也能够促进自身的产业升级,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产业转出地的经济增长(孙慧文,2017),也有效带动了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地区的经济发展㊂(二)区域协调发展是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途径差距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陈栋生,1988),但区域差距过大必然会阻碍整体发展,如果不加以干涉,先发展地区就会通过累积因果过程,自身发展能力加强,后发展地区的发展优势被削弱,形成马太效应(Myrdal,1957)因此,既不能放任区域差距扩大,也不能通过政府的强制性措施来消除区域差距(吴强等,2004),这就需要各地结合历史文化㊁经济基础等条件,调整区域政策,有计划地使区域差距缩小到合理的范围㊂五㊁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政策建议要全面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必须客观认识区域经济差距,及时调整现有区域政策㊂1.加强宏观区域政策的针对性;2.加大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支持;3.建立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4.建立完善的区域发展政策体系㊂参考文献:[1]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2]魏后凯,刘楷.我国地区差异变动趋势分析与预测[J].中国工业经济,1994(4).[3]魏后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变动趋势及其预测[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1999(6).作者简介:张旭扬,湘潭大学㊂05。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与发展重心的转移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 • 中国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 •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演变的原因与影响 • 中国经济发展重心转移的原因与影响 • 结论与政策建议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 转型升级的压力和 挑战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的演变和发展重调整的影响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01
通过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中国可以更好地应对环境和资源压力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提高国际竞争力
02
通过推进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中国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国际竞争力。
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03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
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新时代的战略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原有经济发展战略已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中国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旨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 升生态文明水平等方面的目标。
03
中国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
从重工业到服务业的转移
起始时间
加入WTO后的经济发展战略
加入WTO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进一步开放了国内市场和推动经济全球 化,加速了市场化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
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
加入WTO后,中国开始实施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扩大内需 、深化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战略
开放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提高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山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特点和任务,实施了具有明显成效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使山东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更加合理化。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开发开放战略(1978年一1984年)进人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政策由沿海向内地的时序展开。
这一阶段属于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探索实验阶段,发展战略上一方面努力清除经济社会生活中长期存在的左的影响,一方面深化农村改革,着手推动各项经济改革逐步开展。
省委按照中央部署进行了全面的拨乱反正,处理了大批历史遗留问题,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在发展战略的设计上,把农村改革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菏泽、德州、聊城等地放宽经济政策,率先实行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使农村改革由西向东发展起来。
农村改革带动了城市改革,以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为重点的城市改革初步展开,为长期封闭的经济注人了生机和活力。
1983年省委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确定了实现提前翻番、富民兴鲁的20世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不久,国务院确定青岛、烟台作为对外开放城市,把山东推向对外开放最前沿。
省委、省政府迅速对发展战略作出调整,要求积极扩大出口贸易,加快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形成以出口为导向的产业结构。
这一时期,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两位数以上,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进出口增长迅猛,外商直接投资开始涌入,山东的发展进入了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二、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共同发展战略(1985年1991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山东省各地经济普遍繁荣发展,到1984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区域间差距扩大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
1984年2月,政府部署开展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对区域差距扩大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并逐步形成一系列决策。
1984年11月,启动沂蒙山建设计划;1986年10月,展开区域经济开发,在东平县召开现场办公会上首次提出东西结合,共同发展的战略;1988年,把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确定为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共同发展,强调优势互补,相对平衡发展,形成总体优势,参与国内外大市场竞争。
浅谈济南产业结演变趋势
浅谈济南产业结演变趋势济南市,是山东省的省会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
近年来,济南市发展迅猛,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济南产业结构演变的背景、产业结构转型的原因、产业结构转型的路径和济南产业结构转型的趋势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济南产业结构演变的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动,中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作为山东省的省会,济南市乘势而起,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济南市逐步从传统的农业经济转变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二、产业结构转型的原因1. 市场需求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农业经济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需要发展新的产业来适应市场的变化。
2. 技术进步: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也为产业结构转型提供了条件。
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引入,使得传统产业得以改造和升级,为产业结构转型提供了契机。
3. 政府政策的调整:政府一直将经济发展作为重点工作,通过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来引导产业结构转型。
政府鼓励投资,为企业提供便利条件,推动济南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产业结构转型的路径1.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鼓励投资和创新。
济南市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绿色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引入高科技企业和知名企业,提升济南市的产业竞争力。
2. 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针对传统产业存在的问题,政府加大了改造升级的力度。
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3. 培育现代服务业:济南市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培育力度,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商业和服务设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服务需求。
并积极发展互联网经济,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四、济南产业结构转型的趋势1. 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济南市将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产业。
青岛改革开放四十年
青岛改革开放四十年青岛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城市之一,在过去的四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的一座现代化城市。
在这里,我们一起来回顾和总结青岛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
第一阶段:初期改革(1978-1992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端。
在此之后,青岛迅速跟随国家的改革步伐,开始了它的现代化之旅。
青岛港成为国家对外贸易的主要枢纽港之一,外贸的开放为青岛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青岛市的城市面貌也焕然一新,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第二阶段:开放与发展(1992-2002年)1992年以后,青岛开始迎来了更大规模的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
作为中国沿海城市之一,青岛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对外投资的集中,成为了中国对外合作的一个重要城市。
青岛的外贸、旅游、金融等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提升。
2001年中国入世,青岛的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青岛开始加强自主创新,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实行科技兴市战略,全方位提升市区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构筑起了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格局。
青岛成为了中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涌现出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人才。
近年来,青岛城市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幅度改善和优化。
青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事业日臻完善。
青岛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积极推进国际化,努力打造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奥帆中心、华夏银行等一系列标志性建筑的兴建,彰显了青岛作为国际化城市的地位。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使得青岛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青岛的GDP从1978年的118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7859亿元,年均增长16.4%。
青岛海关于2017年在青岛口岸检验出口海洋产品770万吨,出口额17.3亿美元,青岛地区外贸出口总额达到了285.32亿美元。
关于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综述
关于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综述作者:龙慎峰来源:《中国学术研究》2013年第08期摘要:近年来,学术界对于如何缩小山东东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十分关注。
本文从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阶段划分,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及现状,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和对策等方面,对于近年来关于山东省区域经济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希望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借鉴。
关键词: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近十年来,山东经济迅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山东省各地区发展并不平衡,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并且成为制约山东省经济进一步发展与经济质量提升的障碍。
对于如何实现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我认为,对于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进程,区域经济的现状以及实现协调发展的途径和对策进行梳理,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对于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进程的概述(一)1984年至1991年: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起步阶段。
薛克在《山东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中,指出了山东省东西部发展的差异问题,并提出了促进东西部地区共同发展的措施。
(二)1992年至2002年: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深入阶段。
徐瑞华,杜德斌在《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发展对策研究》中,指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程度不断扩大,并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举措。
(三)2003年至今: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成熟阶段。
这一时期,对于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
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傅增清:《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及其策略选择》;李广杰,侯晓敏:《论促进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
他们均指出新时期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解决地区发展差异问题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促进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和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回顾与思考
学 习论 坛
TRl UNE TUDY B oF S
Fb 2o e. 0 9
V0. 5 No. 12 2
第2 5卷
第 2期
改 革 开 放 以 来我 国 区域 经 济 发 展 战 略 的 回顾 与思 考
张 深 溪
( 中共 河 南省 委 党校 党 史教 研部 , 州 4 0 0 ) 郑 5 0 2
[ 收稿 日期]0 8—1 0 20 0—1
[ 者简介] 作 张深 溪 ( 94 16 一
・
) 男 , 南省 扶 沟 县人 , , 河 中共 河 南省 委 党 校 党 史 教研 部 副主 任 、 教授 。 副
3 ・ 4
免, 要立足于早 打 、 大打 、 打核战争 。由于过 高地估 计 了 战争 的危险 , 国家把备 战放 在战略 决策的优先地 位 , 并 将发展 的重点放在 内地。但 由于这种建 设是按 照“ 山、 散 、 分散布点 的 , 洞” 因而使得大量的经济资源无法发挥
也是地 区问差距 扩大 最快 的时期。正是为 了解决地 区
之 间 经 济 发 展 差 距 问题 , 进 区 域 经 济 协 调 发 展 ,0世 促 2 纪9 0年 代 中 期 前 后 , 的 第 三 代 领 导 核 心 开 始 对 区 域 党
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进行调整 , 向实施 区域 经济非均 转
际 背景 。
体上看延缓了我国国民经济 的发展进程 , 我 国与世界 使 经济技术水平差距 愈拉 愈大。实践证 明, 在当时我 国经 济实力还很弱小的情况下 , 种片面追求 公平而忽视效 这 率原则 的区域经 济发 展模式 已不 适应 中 国经 济社会 发 展 的需要 , 它是 以延缓东部沿 海地 区的快 速发展 为代 价
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研究——以山东省为例摘要:随着区域经济差异不断缩小,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就山东省的区域而言,经济发展不协调依旧是当前急切需要改革的重点,本文首先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山东省区域经济不协调的具体原因,例如:区域经济的基础差异、政策差异等,在此基础上从激发潜在动力、产业布局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进一步改善山东省的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现状。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山东省;协调发展一、引言随着各个区域的经济深入发展,区域经济是否协调发展成为了区域经济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山东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省内的空间分布同样存在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问题对山东省而言具有典型意义。
区域经济问题涉及到了两个概念,即区域经济差异、经济发展。
一方面,自从我国实行对外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在不同时期实施的一系列相关的国家扶持政策,确实为各个省的经济带来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不同地区的初始禀赋和实行的倾向性政策,在带来积极效应的同时,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例如,地区之间的经济上升,导致了地区之间的不协调,西部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要比东部地区略差,随着时间的过渡,这种经济差异越来越明显。
二、区域经济不协调的原因分析具体来讲经济不协调的原因是: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城镇和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从2015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看,2015年青岛市最高,为102519元,而菏泽市则仅有28350元排在最后。
GDP统计数据来看,GDP排在首位的是9300.07亿元的青岛市,东部沿海城市GDP之和占据山东所有城市GDP的33%。
东部沿海地区的城镇和农村差异较大,西部差异较小。
经过调查,本文总结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区域经济的基础差异1、区位原因山东省处于中国的东部沿海,特别是东部处于沿海岸线,交通便利,进出口产品相比较为发达,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与发展重心的转移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与发展重心的转移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相当大的演变,以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
发展重心也从一开始的重点发展制造业逐渐转移到了以创新和服务业为主导的高质量发展上。
本文将从计划经济时代到现代市场经济时代,探讨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以及发展重心的转移。
一、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战略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实行的是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
政府通过五年计划制定了经济增长的目标,并通过资源配置和国家投资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这一阶段的发展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重化工业和农业现代化上。
这种发展战略引导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也带来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等问题。
二、改革开放以及对市场经济的探索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逐步探索市场经济模式,经济发展战略也发生了较大转变。
政府鼓励引进外资,开展对外贸易,推动企业的市场化改革。
此时,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了制造业的发展上,尤其是加工制造业。
这一阶段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但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和产能过剩等问题。
三、转型升级阶段与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转型升级阶段。
政府逐渐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将发展重心从传统制造业转移到了技术创新和服务业领域。
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开放合作”等新的发展理念,并在政策层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在此背景下,中国开始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并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
四、发展重心的转移: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了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上。
政府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战略,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对服务业的支持,鼓励其快速发展,并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还加强了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总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与发展重心的转移是为了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与经验总结
收稿日期:2008-12-05作者简介:白小明(1970-),女,河南武陟人,管理学博士,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与经验总结白小明(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02)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发展战略三个阶段的演变。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既体现了作为发展战略必须具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反映了党和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内在规律认识的逐步加深,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统筹发展中图分类号:F1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701(2009)01-0074-04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的国家。
改革开放30年来,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长期关注和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党和政府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形势和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逐步消除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建设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历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制定和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发展战略。
这些战略的选择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和驾驭经济发展规律的日趋成熟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日益完善。
1.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1979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
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区域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产业规划等基本上遵从重工业发展和国防安全的需要,重点发展内地,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比较明显的均衡特征。
济南改革开放历程、成就与经验综述
济南改革开放历程、成就与经验综述济南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城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之一,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本文将会综述济南改革开放的历程、成就与经验,并对其影响进行一定的评述。
济南改革开放历程自1978年中国启动改革开放以来,济南迅速融入国家的改革潮流,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政策。
进入改革开放初期,济南市率先进行了土地制度改革,引导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农业生产力的提升。
1984年,济南市成立了山东省第一个独立设置的经济特区——济南经济开发区(简称:济南高新区),大量引进外资,促进了济南市的工业化进程。
此后,济南相继成立了其他的开发区,如济南保税区、济南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等,不断完善改革开放政策,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
济南改革开放成就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济南市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济南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都市。
首先是济南市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和升级,从传统的农业和工业为主转向了以服务业为主导,逐渐形成了以信息技术、金融、文化创意等知识型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其次是济南市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市的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得到了大幅改善,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此外,济南市文化事业也蓬勃发展,各类文化活动和文化设施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精神享受。
济南改革开放经验济南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首先是济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勇于探索新的模式和途径,地方政府积极引进外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其次是济南注重培养和吸引人才,通过建设高校、研究机构和创新孵化中心等,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第三是济南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济南市政府非常重视对市民的生活质量的提升,注重发展文化事业,丰富市民的精神生活。
济南改革开放的影响与评价济南的改革开放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济南以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而闻名,改革开放的推动使得这座城市的旅游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距变动的实证研究
12 数 据样本 .
略, 加之各地区区位条件、 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 , 导 致国内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山东省是这一时期经济 1
在数据样本选取方面, 选择山东省所辖 的 1 地市 7 的 G P人 口作为分析计算 的基础数据 。基础数据 主 D、
1 - 06 。需要说 明 9 增长最为迅速的省份之一 , 与全国类似 , 其经济发展差 要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年鉴 (91 20 年) 距也呈现出扩大 的趋势。本文采用 自 19 90年代 以来 的是 , 本文人均 G P D 并非直接取 自统计年鉴 , 而是利 的有关统计数据 , 山东省 区域经济差距 的变动进行 对 多角度的分析 , 以期为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
动。其结论为 : 19 年代 以来 , 自 90 全省总体 差距趋于上升 , 经济活动 日益 向发达地 区集 中; 三大地带 之间经济发展 的不均衡性趋 于增
加, 人均 G P D 的区域差距不断扩大 , 呈现出“ 贫者越贫, 富者越富” 马太效应” 的“ 。
关键词 : 区域经济差距 ; 变动 ; 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 :20 F9 文献标志码 : 文章编号 :05 1120 )2—18 —0 A 10 —84 (08 1 00 3
2 山东省 总体 差距 的变动
研究区域经济差距 的变动必须 明确所观察 的时 期。本文拟采用 1 0- 05 9 -20 年的连续时间序列数据 , 9 集中反映 自 19 90年代 以来山东省 区域经济差距的变 动。在 区域经济差距研究 中, 空间单元 的选择非常重
要, 需要根据研究的 目标和具体对 象而定 。本文研 2 究的 目 标是揭示山东省 区域经济发展 的地市 间差异、
A o i v t d ∞ Va i t n o P s eSu y i t ra o fRe in l ) p r isi h n o g P o i c i go a i a i e S a d n r v e 1s l n 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研究
自改革开放以来,山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特点和任务,实施了具有明显成效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使山东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更加合理化。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开发开放战略(1978年一1984年)
进人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政策由沿海向内地的时序展开。
这一阶段属于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探索实验阶段,发展战略上一方面努力清除经济社会生活中长期存在的左的影响,一方面深化农村改革,着手推动各项经济改革逐步开展。
省委按照中央部署进行了全面的拨乱反正,处理了大批历史遗留问题,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在发展战略的设计上,把农村改革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菏泽、德州、聊城等地放宽经济政策,率先实行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使农村改革由西向东发展起来。
农村改革带动了城市改革,以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为重点的城市改革初步展开,为长期封闭的经济注人了生机和活力。
1983年省委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确定了实现提前翻番、富民兴鲁的20世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不久,国务院确定青岛、烟台作为对外开放城市,把山东推向对外开放最前沿。
省委、省政府迅速对发展战略作出调整,要求积极扩大出口贸易,加快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形成以出口为导向的产业结构。
这一时期,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两位数以上,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进出口增长迅猛,外商直接投资开始涌入,山东的发展进入了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二、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共同发展战略(1985年1991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山东省各地经济普遍繁荣发展,到1984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区域间差距扩大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
1984年2月,政府部署开展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对区域差距扩大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并逐步形成一系列决策。
1984年11月,启动沂蒙山建设计划;1986年10月,展开区域经济开发,在东平县召开现场办公会上首次提出东西结合,共同发展的战略;1988年,把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确定为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共同发展,强调优势互补,相对平衡发展,形成总体优势,参与国内外大市场竞争。
一是搞好点片开发。
从1984年开始,对沿海滩涂、海岛、渤海湾岸线、东平湖、南四湖、黄淮海平原和黄河三角洲等,有计划地组织开发建设。
二是实行横向联合。
1988年7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地区横向经济联合促进全省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见》,开始谋划全省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工作思路。
三是调整区域布局。
1988年作出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的决定,提出油洲加绿洲,生态加发展的目标要求。
1991年,制定建设海上山东战略,致力于发展蓝色产业聚集带。
四是加强省际合作。
提出四门大开,南联、北靠、西进全方位联合,积极推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大合唱和沿黄7省市经济协作带搞黄河大合唱。
这一时期,全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生产总值和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开放性经济发展较快,利用外商投资突飞猛进,山东的改革开放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全面开放,重点突破,梯度推进,东西结合,加快发展战略(1992年2002年)
以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为标志,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同时东西部地区的差距也进一步扩大。
1992年4月,召开了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实施全面开放,重点突破,梯次推进,东西结合,加快发展战略。
其基本要点:一是优化区域布局。
以青岛为龙头,以半岛为依托,沿青、烟、威环海公路和胶济线,自东向西,梯次推进,努力形成全省东中西互促互动的整体格局。
二是实行分类指导。
东中西各有侧重,东部用足用好政策,实现率先突破,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中西部发挥资源优势,借助外力加快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开发三位一体,抓两头带中间,积极推进区域协调平衡。
三是加快城镇化步伐。
适应
区域发展的新形势,九五计划明确提出建设大、中、小城市和乡镇四个层次的现代化城镇体系,形成胶济、新石、德东、京九四条产业聚集带,发展胶东沿海、鲁中南山区、鲁西北平原三个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区,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和海上山东建设两大跨世纪工程。
这10年间,在正确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山东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生产总值增长了2.7倍,进出口总额增长了3.4倍,实际利用外资增长了5.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7倍,实现了20世纪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部战略目标。
四、龙头带动,重点突破,促强扶弱,协调发展战略(2003年2007年)
2003年6月召开的山东省委工作会议,对深入推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作出进一步部署,提出了一个龙头,三个突破,东西发展的工作思路,并认真组织实施。
一是发挥青岛龙头作用。
要求青岛站在高起点、瞄准大目标、实现新跨越,建设成为我国区域性经济中心、对外开放重要基地、世界知名城市,以青岛带半岛,以半岛带全省。
二是推动三个突破。
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明确各自定位,加强跨地区协作,促进东中西联动。
三是规划建设一群一圈一带。
四是实施双30工程。
重点支持30个强县和帮扶30个欠发达县,抓两头带中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一个东中西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同繁荣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2007年5月,省八届十五次全委会议做出了打造山东半岛城市群、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海洋经济强省五大板块的形象概况,为山东省下一阶段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党代会后省委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五大板块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思考,提出了一体两翼区域发展和海洋经济战略。
一体两翼区域发展和海洋经济战略,一改过去主要从东中西横向坐标考虑全省区域发展的思维框架,侧重于从北中南纵向坐标观察和思考问题,深刻地揭示了各区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总体思路和工作布局上,把五大板块连成一个有机整体,从新的角度对指导和推动区域发展作出新的概括,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为全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启了新的思路,找到了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