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寺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合集下载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方案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方案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方案一、项目概述本隧道工程位于XX市,起始点位于XX地,终点位于XX地,全长XX公里。

本工程为XX 公路改建工程的一部分,是一条山区隧道,为了解决山区交通拥堵和通行问题,本隧道工程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隧道工程设计为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为80km/h。

为保障隧道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性,地质勘察工作尤为重要。

二、地质环境概况1.地质构造本隧道穿越XX山脉,山脉为复杂的构造地质,主要由片岩、花岗岩和砂岩组成。

整个地区存在多条断裂带和褶皱带,构造活动较为频繁。

2.地质地貌隧道区域为典型的山地地貌,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复杂。

具有山高坡陡、岩石裸露等特点。

3.地质灾害隧道区域存在自然灾害风险,如地质滑坡、泥石流、岩体崩塌等。

4.水文地质地下水丰富,隧道所在山区降雨量较大,需重点关注地下水对隧道施工和使用的影响。

三、勘察内容与方法1.地质勘察内容(1)地质构造与岩性分布调查(2)地质构造对隧道稳定性影响评价(3)地下水位和水文地质调查(4)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5)山体稳定性评价(6)地质条件对隧道设计和施工的影响分析2.地质勘察方法(1)地质构造与岩性分布调查: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钻孔取样分析等方法,确定地质构造和岩性分布规律。

(2)地质构造对隧道稳定性影响评价:采用地质工程学方法,结合地质构造特点,评价地质构造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

(3)地下水位和水文地质调查:通过地下水位观测点布设和地下水化验分析,了解地下水位分布和水文地质特点。

(4)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野外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和遥感影像解译相结合,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位置和规模。

(5)山体稳定性评价:采用地质勘察和工程地质勘察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山体稳定性状况。

(6)地质条件对隧道设计和施工的影响分析:通过地质勘察资料分析,评价地质条件对隧道设计和施工的影响。

四、勘察成果应用1.地质勘察报告地质勘察报告书包括地质构造、岩性分布、地下水位和水文地质、地质灾害隐患点位置和规模、山体稳定性评价、地质条件对隧道设计和施工的影响等内容。

建筑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建筑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建筑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报告人:XXX勘察团队报告时间:XXXX年XX月XX日一、勘察背景为了满足xxxx工程建设需要,本勘察团队于xxxx年开始实施xxxx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现报告如下。

二、勘察范围本勘察范围包括:xxxx地块xxxx平方米范围内,根据建设规划和需求进行的细节勘察。

三、勘察内容1. 勘察区域地质概况根据勘察现场情况,勘察区域位于xxxxxx,地处xxxxx地区,是一块地勘察地点(超过100字)。

2. 勘察区域地质构造(本部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撰写)3. 勘察区域地下水环境(本部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撰写)4. 勘察区域地层状况(本部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撰写)5. 勘察区域地质灾害(本部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撰写)四、勘察结果分析通过本次地质勘察,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 建设地点地质环境较为复杂,存在xxxxxx(根据具体勘察结果填写)2. 建设地点地下水环境xxxxx(根据具体勘察结果填写)3. 建设地点地质构造状况xxxx(根据具体勘察结果填写)4. 建设地点地质灾害xxxxx(根据具体勘察结果填写)五、建议1. 在xxx地段建设前应仔细分析,制定合理的建设方案,尽可能排除地质隐患;2. 建设地区的地下水环境需要进一步的探查和评估,以便合理地制定防洪与排水的建设方案;3. 建议对xxxx进行xxx措施,确保建设过程的顺利进行。

六、结论为了保证xxx工程的建设质量,我们向有关部门提出上述方案,希望各部门能够参考我们的勘察报告,采取必要的保障措施,确保工程建设过程的平稳进行。

XXX勘察团队XXXX年XX月XX日。

红岩寺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90410

红岩寺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90410

q
1

路线外钻孔
1)通城河断裂带整体倾角大于 80°,具有一定的隔水性,是隧道区五道峡岩溶水系统与乌龙洞 ——白龙洞岩溶水系统的边界;2)隧道轴线全部位于通城河断裂带东侧的石板沟—姚家湖岩溶水
s
2
⑧ 沉积岩
地调见
系统,避开了五道峡岩溶水系统,对五道峡自然保护区环境的影响小;3)石板沟—姚家湖岩溶水 系统以表层——浅层岩溶水为主,地下岩溶发育程度相对较差,隧道揭露大型岩溶管道的可能性较 小,五道峡岩溶水系统以深层岩溶水为主,地下岩溶发育,多发育岩溶管道,隧道远离五道峡岩溶 水系统,隧道方案线位于该断层东侧,岩溶水补给有限,大大降低了隧道大型突水的机率。详细成 果见《湖北省保康至宜昌高速公路襄阳段红岩寺隧道、尚家湾隧道岩溶水文地质专题研究报告》。
地调见
道所穿越的聚龙山脉为汉水和长江的区域分水岭,山脉绵长,汇水巨大,核部山体均为碳酸盐岩, 为岩溶水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为准确评估隧道区岩溶水文地质条件,为合理选线及评估
m
1
沉积岩

地调见
施工期间岩溶突水涌水风险,勘察期间特委托专门研究机构进行了水文地质专题研究工作,对隧道 区域进行大范围调查,评估了隧道施工突水风险段落及水头压力。根据专题成果报告,有以下结论:
BQ=90+3Rc+250Kv; BQ=180+520Kv
Kv>0.04Rc+0.4时: BQ=190+13Rc
在具体计算时,Rc 、Kv值均以分段中的钻孔数据为主,Kv值的取定以钻孔声波测试成果为依据, 综合了钻孔RQD值、岩体体积节理数。分段中无钻孔数据的,取统计值。 [BQ]=BQ-100(K1+K2+K3) K1、K2、K3分别为地下水、主要软弱结构面及初始应力状态修正系数,其取值标准见《公路隧

深埋特长隧道含水带的地震波探测及其工程应用

深埋特长隧道含水带的地震波探测及其工程应用

深埋特长隧道含水带的地震波探测及其工程应用摘要:我国西部山区分布较广,地质条件复杂,高速公路的修建难免需要穿越山脉,隧道建设成了西部高速运输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地下施工环境恶劣、灾害不可预见。

地质灾害常常会给地下工程带来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例如突水涌泥、塌方、岩爆等。

由于地下岩性与结构难以勘明,而地下水的作用往往是发生灾害的最大因素,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对水的探测和预判是规避大型地质灾害的有利途径。

本文简要概述地震波探测的施作原理,并对红岩寺隧道含水带进行探测和工程应用,以期为隧道正确施工带来参考价值。

关键词:含水带;超前地质预报;TSP;工程应用1 引言我国西部丘陵与山岭地区分布较广,地质与水文条件复杂,为了推动西部大开发的不断开展,山区高速公路的修建提高了交通运输的效率,增进了异域文化和经济的交流,为了缩短路程和减少运输时间,山岭隧道建设在所难免。

地质灾害一直是现代隧道及地下工程修建的难题,不可预知的突水突泥、塌方、岩爆、瓦斯都是能给施工带来极大的器械损坏、人员伤亡和生态破坏。

由于西部山区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岩溶发育,致灾构造难以预测,特别是深埋特长隧道,还潜伏着高地应力、岩溶水丰富、岩性复杂等情况,对于目前的勘察、设计、施工、监测的水平,隧道实际施工过程中还是无法完全避免地质灾害的威胁。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隧道建设中发生过大型的突水突泥事故,诸如渝怀铁路圆梁山隧道发生特大突水,造成9人死亡,宜万铁路马鹿箐隧道和野山关隧道发生多次突水事故,分别造成11人和10人死亡。

地下水的发源、流径、水压、补给等因素在实际勘测和施工过程中难以详察的,而其对岩体的侵蚀、浸泡、冲刷等作用,给施工带来了更大的未知破坏力。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配合科学先进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灾害规避,不同的地质情况和施工特点,采用不同的预报系统,可以预测、预报隧道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构造,准确预知隧道掘进前方的岩性特点、不良地质体的发育情况,特别是溶洞、断层、破碎带和含水情况,从而减少隧道施工的盲目性。

工程勘察报告隧道工程勘察与设计

工程勘察报告隧道工程勘察与设计

工程勘察报告隧道工程勘察与设计工程勘察报告隧道工程勘察与设计一、引言本工程勘察报告以隧道工程勘察与设计为主题,旨在详细介绍隧道工程的勘察与设计过程,提供准确的数据和可行的设计方案。

通过本报告,我们将全面分析隧道工程的地质条件、工程要求以及相关设计方案,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安全运营。

二、工程背景隧道工程是为了满足交通运输和城市建设的需要,通过建造隧道来解决地理障碍的通行问题。

本工程位于XX地区,总长度约XXX米,主要贯通一座山脉,是连接两个城市的重要交通通道。

隧道工程的建设对于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三、地质勘察在进行隧道工程勘察前,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勘察,以获取准确的地质信息。

根据勘察结果,本工程地质背景主要包括岩层类型、构造形式、断裂走向等方面。

1. 岩层类型根据岩层的物理特性和力学特性,将地质层分为砂岩、泥岩和硬岩三种类型。

其中,砂岩为主要构造岩层,其力学强度适中,适合进行隧道开挖。

泥岩层较薄,力学性质较差,需要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

硬岩层强度高,对隧道施工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采用爆破等措施进行处理。

2. 构造形式根据地层构造的不同特点,将地质背景划分为折叠构造、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三种类型。

这些构造形式对隧道工程的穿越有一定的影响,需要精确地确定隧道线路和相应的施工技术。

3. 断裂走向通过勘察,我们确定了主要断裂的走向及位移量。

这些断裂面对隧道工程造成了一定的风险,需要进行相应的防护措施。

同时,对岩体的稳定性进行评估,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四、勘察数据分析在进行隧道工程勘察时,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包括地下水位、地表水位、地应力以及岩石力学参数等。

这些数据对于隧道设计和施工非常重要。

1. 地下水位根据实测数据,我们确定了地下水位的深度和变化规律。

在隧道设计中,需要考虑地下水的渗流压力和水位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确保隧道的排水性能。

2. 地表水位通过监测地表水位的变化,我们评估了地震、降雨和河流等因素对地表水位的影响。

(整理)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

(整理)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

**Ⅳ号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概况**Ⅲ号隧道位于**省**县杨家庄乡**火车站西侧,为连拱隧道。

进口桩号K47+056,出口桩号K47+230;隧道长174m。

属短隧道。

隧道勘察采用工程地质调绘,钻探,物探等手段,查明了隧道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完成的勘察工作量见表1。

表1勘察工作量汇总表二、自然地理概况(一)交通隧道东侧坡脚,约100m外为铁路及108国道,以东100m余为**火车站。

交通十分方便。

(二)气象隧道所处区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区,但由于山地的影响,湿度有所增高。

据地方县志统计资料,**县城多年平均气温为7.4o C,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9.1o C,极端最低气温-30.6o C(1966.2.22),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16o C,极端最高气温38.3 o C(1961.6.20)。

地面温度,年平均9.8o C,一月最低,平均温度-9.4o C,6-7月份最高,平均温度26.1o C。

据杨家川站资料(1958年~1982年),多年平均降水量636.3毫米,春季67.9mm,占全年11%,夏季457.1mm,占全年72%,秋季97.4mm,占全年15%,冬季13.9mm,占全年2%,因此,夏季多发生暴雨造成灾害,特别在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是暴雨集中期,施工时应注意防洪。

三、隧道工程地质条件(一)地形、地貌隧址区位于**山中山区,山脉走向为北东向,山体陡峭,隧道进出口端地形坡度为30°~45°,基岩裸露。

植被覆盖较差,多为杂草及零星灌木。

隧道中间发育浅冲沟,堆积3~6m碎石土。

地面海拔高程界于766~810m之间,相对高差近54m。

隧道最大埋深37.1m。

(二)地层岩性根据物探揭露及工程地质测绘,隧址区除洞顶冲沟及出口坡脚堆积碎石土(Q4dl+c),及进出口沟谷堆积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Q4dl+pl)外,其余均基岩裸露,岩性单一,地质结构简单。

基岩为燕山期花岗闪长岩(γδ53),岩性为浅肉红色,浅灰~深灰色,中粗粒~中细粒不等粒花岗结构,局部为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红岩寺隧道TSP报告出口YK19 200~YK19 080

红岩寺隧道TSP报告出口YK19 200~YK19 080

保宜高速公路第三合同段红岩寺隧道TSP超前地质预报编号:HYS-11施工单位: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探测范围:出口YK19+200~YK19+080检测单位:济南力稳岩土工程有限公司检测日期:2015年06月24日报告日期:2015年06月25日一、工作概况2015年06月24日,济南力稳岩土工程有限公司对保宜高速公路襄阳段第三合同段红岩寺隧道出口段右洞进行了超前地质预报,采用TSP203plus仪器进行数据采集。

此次TSP预报共激发23炮,炮点距1.5m,接收器置于隧道右边墙内(面向掌子面)接收。

掌子面桩号为YK19+200,传感器桩号为YK19+251。

采集参数为:采样率62.5μs,记录长度7218样点,X-Y-Z三分量接收。

本次探测范围为出口右洞YK19+200~YK19+080,共120 m。

二、隧道概况红岩寺隧道是拟建的湖北省保康至宜昌高速公路襄阳段的一座分离式隧道,左线起讫桩号ZK14+962~ZK21+640,长6678m;右线起讫桩号YK14+915~YK21+661,长6746 m。

隧道区微地貌属构造剥蚀溶蚀中山地貌区,海拔高程一般约为540.0~1314.0m,拟建隧道穿越聚龙山脉,经过区域地表地形整体起伏大,地势陡峭。

所跨山体系南北分水岭,地表水往南流入沮河,汇入长江;往北流入桂河,汇入汉江。

隧道区域位于聚龙山—肖家堰复向斜核部,并与通城河断裂带相交。

受断层及复向斜影响,隧道沿线地层变化频繁,断裂带附近有若干派生的分支断层。

由于隧道构造发育,裂隙较多,加上地表汇水作用,导致灰岩区局部岩溶发育,其中五道峡风景区附近溶洞和暗河最为发育。

地调显示隧址区地表岩溶洼地较多,溶沟、溶槽、石芽发育,有落水洞,具典型的岩溶喀斯特地貌特征。

整体看来,隧道施工风险较大,开挖过程中可能出现突水突泥、塌方等工程事故,有必要进行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以保障隧道施工安全。

三、TSP预报方法和原理本次预报采用瑞士安伯格公司生产的最新型号的TSP203 plus 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系统。

隧道勘察报告

隧道勘察报告

隧道勘察的背景和现状
背景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 隧道工程数量不断增加,对隧道勘察 的需求日益增长。
现状
目前,隧道勘察技术已取得长足进步, 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复杂地质条件、 高精度探测需求等。
隧道勘察的总体要求
01
02
03
技术要求
采用先进的地质勘察技术, 确保勘察结果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
隧道施工方法勘察
1 2 3
施工方法选择 根据隧道工程规模、地质条件和工期要求等因素, 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如明挖法、盾构法等。
施工监控量测 在施工过程中,对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变形、应力、 位移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反馈施工效果,指导 施工调整。
施工安全措施 根据隧道施工特点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施工 安全措施,确保施工安全顺利进行。
精度要求
提高勘察精度,为隧道设 计、施工提供更准确的地 质数据。
效率要求
在保证勘察质量的前提下, 提高勘察效率,缩短勘察 周期。
02
隧道勘察方法和技术
隧道勘察的主要方法
地质调查法
通过观察、研究隧道区域的地质 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 等,为隧道设计和施工提供基础
资料。
地球物理勘探法
利用地球物理场的理论和方法,通 过测量和解释岩土介质的物理性质, 推断地下地质情况。
隧道安全设施勘察
紧急疏散通道
设计合理的紧急疏散通道和指示标志,确保隧道内人员在紧急情况 下能够快速疏散。
消防设施
根据隧道长度、断面尺寸和交通流量等参数,合理布置消防设施, 提高隧道火灾应对能力。
安全监控系统
建立完善的安全监控系统,对隧道内的交通状况、设备运行状况和环 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

定造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word资料22页

定造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word资料22页

新建铁路田东至德保线定测定造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K11+970~DK13+535)编写者:刘柏林复核者:时环生审核者:审定者:铁道第五勘察设计院2019年6月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工程概况定造隧道进口位于右江南岸低山丘陵区的山体斜坡处;出口位于岩溶中低山区的山体斜坡上,起迄里程DK11+970~DK13+585,全长1565m。

隧道最大埋深约90m。

二、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该隧道定测在综合分析利用1:20万区域地质图的基础上,通过现场地质调查,采用了地质调查、钻探、原位测试、物探等勘察手段,并结合室内土工试验对拟建场地进行了综合性勘察,综合分析和评价其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三、完成的勘探工作量及成果资料完成工作量统计如下表:1.工程地质调绘2.地质观测点 3个;3.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册;4.隧道进、出口工程地质平面图两张;5.隧道进出口放大纵断面图两张;6.隧道洞口横纵断面图两张;7.隧道洞身纵断面图一张;8.定造隧道浅埋段放大纵一张;9.定造隧道浅埋段横断面一张;10.定造隧道浅埋段平面图一张。

四、自然地理概况(一)地形地貌工点位于低山丘陵区及岩溶中低山区,地形起伏不大,山体自然坡度15°~30°。

高程为130~290m,相对高差60~160m,地表灌木及杂草丛生。

隧道进出口处地形较缓,植被较发育。

隧道最大埋深约90m。

(二)气象特征场地位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主要特征为:夏季长而炎热,冬季偶有奇寒,干湿季节明显。

右江谷地夏热冬暖,夏湿冬干,雨量充足,年平均气温20℃~22℃,最高气温40.0℃,最低气温-0.2℃,多年平均降雨量1100mm以上。

雨量集中在5~9月份,无霜期多在300天以上。

最大风速16m/s,其最大风时的风向为ESE。

(三)地震动参数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19),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隧道勘测初勘详勘报告

隧道勘测初勘详勘报告

隧道勘测初勘详勘报告隧道勘测是在隧道修建前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其目的是为了确定隧道工程的施工条件、确定施工方案、预测隧道工程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隧道勘测分为初勘和详勘两个阶段,下面是一份隧道勘测初勘详勘报告的范例,字数为700字。

隧道勘测初勘详勘报告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为X市隧道工程,全长10千米,位于X市X区,起始坐标为XXXXX,终点坐标为XXXXX。

隧道为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为80千米/小时。

二、初勘工作1. 台风观测根据历史台风数据和当地气象条件,对隧道所在地的台风情况进行了观测和分析。

根据观测结果,隧道所在地台风频率低,风速一般较小,对隧道工程影响不大。

2.地质勘查采用了多种地质勘查方法,包括地质剖面观测、岩石和土壤取样、地下水位监测等。

初步勘查结果显示,工程路段地层主要由片麻岩和砂砾岩组成,地下水位深度较浅,地下水流速度较快。

3.地质灾害调查对工程线路周边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了调查,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震等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工程线路周边地区地质灾害较少,无明显影响隧道工程施工和使用的因素。

4.设计参数确定通过对工程线路的地质勘查数据分析,确定了隧道开挖的设计参数,包括开挖截面形状、支护形式、顶部开挖和底部开挖的方法等。

并据此编制了初步的施工方案和预算。

三、详勘工作1.地质详勘在初勘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加详细的地质勘查。

详勘结果显示,地层主要由布闽岩和片麻岩组成,岩层结构相对稳定。

局部地区存在岩层发育较弱的情况,需要进行支护。

2.水文测量详细测量了地下水位、地下水流速度和水质等水文数据。

结果显示,地下水位的变化范围较小,地下水流速度适中。

水质方面,水质清洁,对隧道工程施工和使用无明显影响。

3.地震勘测进行了地震勘测,研究了隧道工程所在地震活动的情况。

根据勘测结果,所在地的地震频率较低,地震烈度一般较小,属于低烈度地震区。

四、勘测成果根据以上初勘和详勘工作的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隧道施工受地质条件的影响较小,地层相对稳定,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支护。

隧道工程勘察报告地质构造与地下水勘察

隧道工程勘察报告地质构造与地下水勘察

隧道工程勘察报告地质构造与地下水勘察隧道工程勘察报告一、引言本报告旨在对隧道工程进行地质构造与地下水勘察的结果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并提供相关建议。

根据勘察区域的地质情况和勘察数据,我们对该隧道工程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地下水情况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和分析。

二、地质构造调查1. 区域地质背景根据勘察区域的地质图和相关文献,该区域属于XX地质构造带。

该地区的地质构造特点为XXXXXXX。

2. 断裂调查通过实地考察和地质测量,我们发现了几个重要的地质断裂带。

这些断裂带对于隧道工程的稳定性和施工风险有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勘察数据,我们可以得到断裂带的走向、倾向、宽度等参数。

3. 岩层调查通过取样和实验室测试,我们对勘察区域的岩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该地区的岩石主要由XXX组成,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如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等参数也进行了测定。

4. 地质构造分析基于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对勘察区域的地质构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我们将地质构造特征与隧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相结合,评估了地质构造对于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三、地下水勘察调查1. 地下水位调查通过观测井和水位计等设备,我们对勘察区域的地下水位进行了连续监测。

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地下水位的变化较为稳定。

2. 地下水化学成分调查我们对地下水进行了取样,并进行化学成分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地下水中主要含有XXX元素,具有一定的化学反应性。

这对于隧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有一定的影响。

3. 地下水动态调查通过对勘察区域的地下水动态进行监测,我们得到了地下水的含水层厚度、渗透性、水流方向等参数。

这些参数对于隧道工程的排水设计和施工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四、综合分析与建议综合地质构造与地下水勘察的结果,我们对隧道工程的施工风险和工程稳定性进行了评估。

基于评估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 针对地质构造特征的影响,建议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如钢支撑、岩锚等。

2. 根据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建议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以避免地下水对隧道的侵蚀。

XXX隧道地质勘察报告

XXX隧道地质勘察报告

目录一、工程概况 (1)二、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 (1)三、完成的勘探工作量 (1)四、自然地理概况 (1)(一) 地理位置 (1)(二) 地形地貌 (1)(三) 气象特征 (2)(四) 土壤最大冻结深度 (2)(五) 地震动参数 (2)五、工程地质特征 (2)(一) 地层岩性 (2)(二) 地质构造 (3)(三) 水文地质特征 (3)六、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3)七、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3)(一) 岩土施工工程分级及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3)(二) 隧道围岩分级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4)(三) 隧道进出口工程地质条件 (5)八、设计与施工注意事项 (5)一、附件:二、 XXXXX隧道工程地质平面图(1: 2000)三、 XXXXX隧道进口工程地质平面图四、 XXXXX隧道出口工程地质平面图五、 XXXXX隧道洞身工程地质纵断面六、 XXXXX隧道进出口放大工程地质纵断面七、 XXXXX隧道进口工程地质横断面八、 XXXXX隧道出口工程地质横断面九、 XXXXX隧道进口弃渣场工程地质断面图十、 XXXXX隧道出口弃渣场工程地质断面图十一、地质柱状图十二、XXXXX隧道土工试验报告十三、XXXXX隧道岩石试验报告一、工程概况新建XX铁路工程XXXXX隧道位于XXXXX镇XXXXX, XXXXX隧道起讫里程DIIK4+120~DIIK5+730, 全长1610m, 洞深最大埋深约48m。

二、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该隧道定测阶段的调查工作始于XX, 外业钻探日期为XXX, 水、土、岩的试验工作为XXX, 资料整理工作于XX结束。

本次定测针对该隧道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技术要求, 采用地面大范围的地质调查及工程地质测绘(1: 2000)、钻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资料综合分析(含区域地质资料、初测资料的分析)等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工作过程中, 地质分界线的填绘主要利用手持GPS定点, 钻孔的定位采用中线桩及全站仪, 对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采用室内试验进行。

某隧道勘察报告

某隧道勘察报告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拟建场地属于沟谷斜坡地形,地貌单一,无不良地质作用,稳定性较好,宜于建筑。

2场地围岩主要为全风化、强风化、弱风化辉长岩。

3拟建场地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二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10g,设计特征周期0.40s,拟建场地为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场地土属岩石,Ⅰ类建筑场地。

4在地震烈度7度条件下,场地无液化土,抗震有利。

5场地隧道地层范围内无地下水,雨季时有地表水沿节理裂隙下渗,但不会形成稳定水位,场地地表水对砼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6场地内地基土属均匀地基土。

根据隧道不同的埋深情况,分段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

7隧道施工应尽量避开雨季,围岩岩体破碎,应采取控制性施工。

2建议
1建议采用喷锚衬砌;洞口围岩为全风化和强风化辉长岩。

2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本隧道围岩类别为V 类;
3隧道施工方法建议采用新奥法,掘进方法建议采用人工掘进和机械掘进,不应采用大剂量放炮掘进;
4隧道掘进过程中,不应暴露时间过长,应及时进行支护施工,防止地表水的入渗及暴露于空气中加速基岩的风化;
5隧道施工时尽量减少对工程环境地质条件的破坏
6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表:
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建议值表表2
7本隧道岩层的坚固性系数可近似认为是摩擦系数。

8辅助工程措施建议采用超前导管法和超前锚杆法。

9本报告可作为拟建物施工图设计依据。

附注: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2004)的公路隧道围岩标准,确定隧道围岩类别为V级。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

**Ⅳ号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概况**Ⅲ号隧道位于**省**县杨家庄乡**火车站西侧,为连拱隧道。

进口桩号K47+056,出口桩号K47+230;隧道长174m。

属短隧道。

隧道勘察采用工程地质调绘,钻探,物探等手段,查明了隧道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完成的勘察工作量见表1。

表1勘察工作量汇总表二、自然地理概况(一)交通隧道东侧坡脚,约100m外为铁路及108国道,以东100m余为**火车站。

交通十分方便。

(二)气象隧道所处区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区,但由于山地的影响,湿度有所增高。

据地方县志统计资料,**县城多年平均气温为7.4o C,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9.1o C,极端最低气温-30.6o C(1966.2.22),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16o C,极端最高气温38.3 o C(1961.6.20)。

地面温度,年平均9.8o C,一月最低,平均温度-9.4o C,6-7月份最高,平均温度26.1o C。

据杨家川站资料(1958年~1982年),多年平均降水量636.3毫米,春季67.9mm,占全年11%,夏季457.1mm,占全年72%,秋季97.4mm,占全年15%,冬季13.9mm,占全年2%,因此,夏季多发生暴雨造成灾害,特别在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是暴雨集中期,施工时应注意防洪。

三、隧道工程地质条件(一)地形、地貌隧址区位于**山中山区,山脉走向为北东向,山体陡峭,隧道进出口端地形坡度为30°~45°,基岩裸露。

植被覆盖较差,多为杂草及零星灌木。

隧道中间发育浅冲沟,堆积3~6m碎石土。

地面海拔高程界于766~810m之间,相对高差近54m。

隧道最大埋深37.1m。

(二)地层岩性根据物探揭露及工程地质测绘,隧址区除洞顶冲沟及出口坡脚堆积碎石土(Q4dl+c),及进出口沟谷堆积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Q4dl+pl)外,其余均基岩裸露,岩性单一,地质结构简单。

基岩为燕山期花岗闪长岩(γδ53),岩性为浅肉红色,浅灰~深灰色,中粗粒~中细粒不等粒花岗结构,局部为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模板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模板

1安置房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勘察阶段:一次性勘察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勘察阶段:一次性勘察工程编号: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自审意见1安置房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是按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05及相关规范执行的。

本次勘察工作布置合理,钻孔深度控制适当,取样数量及试验项目符合规范要求。

通过本次勘察,已查明了拟建场区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提交报告资料齐备,文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图件清晰,附件齐全。

对场地地基和边坡的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正确,选择的基础持力层和建议的地基基础方案安全适用,提供的岩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有据,符合地区经验,本报告已达详勘的精度,送工程勘察审查机构审查合格后可供设计施工使用。

审核:1有限公司二○一三年十二月三十日目录1、概述 (2)1.1、任务由来及工程概况 (2)1.2、勘察工作目的及任务 (3)1.3、勘察工作依据及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4)1.4、勘察范围确定、勘察阶段及等级划分 (4)1.5、以往工作的完成情况 (4)1.6、勘察工作量布置及质量评述 (4)2、工程地质条件 (6)2.1气象水文 (6)2.2、地形地貌 (7)2.3、地质构造 (7)2.4、地层及岩性 (7)2.5、基岩面特征、岩体风化特征 (8)2.6、不良地质作用 (8)2.7、水文地质条件 (8)2.8、水、土腐蚀性评价 (8)3、岩土物理力学特征 (9)3.1、重型动力触探测试资料分析整理 (9)3.2、室内土工试验资料的分析统计 (9)3.3、岩石试验资料的分析统计 (15)3.4、波速测试成果整理分析 (15)3.5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划分 (17)4、工程地质评价 (17)4.1、现状斜边坡稳定性评价 (17)4.2、场地稳定性与建筑适宜性 (17)4.3、地震效应评价 (18)4.4、环境边坡稳定性评价 (19)4.6、基坑边坡稳定性评价 (22)5、地基评价 (33)5.1、地基均匀性评价 (33)5.2、地下水作用评价 (33)5.3、岩土承载能力评价 (33)5.4、基础持力层及基础型式选择 (34)5.5、成桩条件分析及基础施工对环境的影响评价 (35)5.6、拟建工程对相邻建筑的影响评价 (35)6、结论与建议 (36)6.1、结论 (36)6.2、建议 (36)附图:2、工程地质剖面图 1:200 图号:2-1~2-883、钻孔拄状图 1:100~1:200 图号:3-1~3-4094、动探曲线图 1:50 图号:4-1~4-10附表:1、钻探点数据表2、测量成果表及测量说明附件:1、岩土物理力学试验报告、波速测井报告2、工程地质勘察纲要3、建设工程勘察合同4、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委托书5、外业见证报告1、概述1.1、任务由来及工程概况1工业园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建设方”)拟在1工业园1建设1安置房项目,特委托1有限公司(下称“我公司”)对1安置房项目建设场地进行工程地质一次性勘察工作,为施工图设计提供工程地质依据。

(整理)红岩寺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整理)红岩寺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红岩寺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前言1.1 工程概况红岩寺隧道是拟建的湖北省保康至宜昌高速公路襄阳段的一座分离式隧道,根据施工图设计,左线起讫桩号ZK14+962~ZK21+640,长6678m,属特长隧道,最大埋深约655.6m,进洞口走向方位角178°,出洞口走向方位角175°;右线起讫桩号YK14+915~YK21+661,长6746m,属特长隧道,最大埋深约654.5m,进洞口走向方位角178°,出洞口走向方位角175°。

进洞口洞门拟采用端墙式,出洞口洞门拟采用削竹式,单洞净空(宽×高):10.25×5.0m。

1.2 勘察方法及完成的勘探工作量隧址工程地质详勘采用了工程地质调绘、钻探、地震勘探、EH4电磁法、声波测井、室内岩土试验以及利用初勘资料等综合勘察方法。

根据设计要求,在隧址区布置9个钻孔,洞口孔2个,洞身孔7个,孔号是SZK43~49及SZK201~202,利用初勘孔CZK104、CZK107~108及CZK363~364。

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布置浅层震探及深层EH4大地电磁测线,以测定隧址围岩弹性纵波速、探测山体有无断层异常带,并配合钻孔划分隧道土石及风化带界线。

工程地质调绘采用近期1:2000航测地形图为底图,重点对地层、岩性、不良地质体和地层分界线展开调查和测绘,并绘制工程地质平面图。

勘察日期为2011年8月1日~2011年10月14日,目前已完成实物工作量见表1-1所列。

完成实物工作量表表1-12、工程地质条件2.1 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隧址所在地进口段及洞身段隶属于湖北省保康县后坪镇,出口段隶属于歇马镇,隧道进、出口附近有省道S223及村村通经过,交通条件较好。

2.2 地形地貌隧道区微地貌属构造剥蚀溶蚀中山地貌区,海拔高程一般约为540.0~1314.0m,拟建隧道穿越聚龙山脉,经过区域地表地形整体起伏大,地势陡峭。

所跨山体系南北分水岭,地表水往南流入沮河,汇入长江;往北流入桂河,汇入汉江。

隧道勘测和设计报告

隧道勘测和设计报告

隧道勘测和设计报告1. 引言本报告针对X隧道的勘测和设计工作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

X隧道位于XX市,总长度为XX公里。

本文重点描述了隧道勘测和设计的整体流程,包括勘测要求、实施过程和设计结果等。

2. 勘测要求对于隧道工程的勘测,首先需要明确勘测的目标和要求。

X隧道的勘测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地质勘察通过对地质情况的详细调查和分析,了解隧道穿越区域的地层结构、岩性分布和地质断裂带等地质条件,为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的地质数据。

2.2 水文勘测水文勘测主要针对隧道周边的地下水位、水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调查和分析,为隧道的防水设计和施工提供基础数据。

2.3 地形测量地形测量是为了了解隧道穿越区域的地形起伏情况、坡度和曲线半径等地形特征,为隧道的线形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2.4 环境勘测环境勘测主要调查隧道周边的环境污染源、生态系统和文化遗产等环境因素,为隧道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数据支持。

3. 实施过程基于上述勘测要求,我们采取了以下步骤和方法来实施隧道的勘测工作。

3.1 调研和规划在勘测前,我们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了解了研究区的背景信息和相关工程要求。

然后,根据勘测目标和要求,制定了详细的勘测方案和工作计划。

3.2 勘测仪器与设备为了保证勘测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我们选择了先进的勘测仪器和设备。

包括全站仪、地质雷达、水位计和环境监测仪等。

这些仪器设备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勘测的精度和效率。

3.3 数据采集和处理根据勘测方案,我们进行了实地勘测工作,并采集了大量的数据。

然后,通过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处理。

最终,得出了详细的勘测结果。

3.4 设计方案制定基于勘测结果和相关要求,我们制定了隧道的设计方案。

该方案包括了隧道的桩号、线形、断面尺寸、支护措施和排水方案等内容。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了地质和水文等因素,确保了隧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 设计结果根据勘测和设计工作的结果,我们得出了以下设计结果:4.1 隧道基本参数- 隧道全长:XX公里- 隧道断面形式:圆形/矩形- 隧道净宽度:XX米- 隧道净高度:XX米4.2 支护结构- 隧道围岩稳定性良好,仅需局部锚杆喷射支护。

隧道工程地质物探勘察报告

隧道工程地质物探勘察报告
4.水文地质条件
4.1 松散岩类孔隙水 第四系含水层直接裸露地表,主要分布于低山重丘区沟谷部及山麓的 残坡积层中。山间沟谷冲积区含水岩组主要为含粘性土碎石,透水性相对 较强,与地表水关系密切,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位受季节影响明 显;同时还有少量的基岩裂隙水补给,含粘性土碎石分布于山麓部,由于 其厚度较薄,相对富水性较差,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同时还有少量的 基岩裂隙水补给,总体上水量较小,因其含水层透水性极差,基本为滞水 带,地下水以垂直运动为主,蒸发是其主要的排泄方式。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表明地下水对砼无侵蚀性,对钢结构具中等侵 蚀性。 4.2 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由大气降水直接沿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渗透补给,降雨是 其主要补给来源,隧道区主要岩性为上侏罗统高坞组晶屑熔结凝灰岩,其节 理裂隙较发育,基岩裂隙和风化裂隙带在接受大气降水后,多变为地下迳 流,潜入基岩裂隙中,由于受构造的影响,局部岩石十分破碎,其内含水 量可能较丰富。
裂隙带发育。
5.2 隧道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5.2.1 松散岩类孔隙水
隧道区第四系含水层直接裸露地表,除受大气降水补给外,还有少量的基岩裂隙
水补给。因其含水层透水性极差,基本为滞水带,地下水以垂直运动为主,蒸发是其
1.4 物探工作方法技术
1.4.1 浅层地震
1.4.1.1 方法技术及设备
xx 勘察院
1
xx 隧道工程地质物探勘察报告
为完成本次工作的目的任务,根据测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和地形地物条件,采用 了地震折射波法工作。本次勘测采用 12 道展开排列。采样参数如下:
道间距:5.0m; 采样间隔:0.2ms。 仪器采用 SWS-Ⅲ多波列工程地震勘察仪,检波器为 CDJ-100 型纵波检测器,激 发方式为重锤锤击。 外业工作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规定执行,数据采集质量可靠。 1.4.1.2 资料处理 由野外实测地震折射波记录读取折射波初至时间,采用 T0 法和射线追踪法综合确定覆 盖层厚度、速度及基岩面速度。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

**Ⅳ号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概况**Ⅲ号隧道位于**省**县杨家庄乡**火车站西侧,为连拱隧道。

进口桩号K47+056,出口桩号K47+230;隧道长174m。

属短隧道。

隧道勘察采用工程地质调绘,钻探,物探等手段,查明了隧道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完成的勘察工作量见表1。

表1 勘察工作量汇总表二、自然地理概况(一)交通隧道东侧坡脚,约100m外为铁路及108国道,以东100m余为**火车站。

交通十分方便。

(二)气象隧道所处区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区,但由于山地的影响,湿度有所增高。

据地方县志统计资料,**县城多年平均气温为7.4o C,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9.1o C,极端最低气温-30.6o C(1966.2.22),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16o C,极端最高气温38.3 o C(1961.6.20)。

地面温度,年平均9.8o C,一月最低,平均温度-9.4o C,6-7月份最高,平均温度26.1o C。

据杨家川站资料(1958年~1982年),多年平均降水量636.3毫米,春季67.9mm,占全年11%,夏季457.1mm,占全年72%,秋季97.4mm,占全年15%,冬季13.9mm,占全年2%,因此,夏季多发生暴雨造成灾害,特别在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是暴雨集中期,施工时应注意防洪。

三、隧道工程地质条件(一)地形、地貌隧址区位于**山中山区,山脉走向为北东向,山体陡峭,隧道进出口端地形坡度为30°~45°,基岩裸露。

植被覆盖较差,多为杂草及零星灌木。

隧道中间发育浅冲沟,堆积3~6m碎石土。

地面海拔高程界于766~810m之间,相对高差近54m。

隧道最大埋深37.1m。

(二)地层岩性根据物探揭露及工程地质测绘,隧址区除洞顶冲沟及出口坡脚堆积碎石土(Q4dl+c),及进出口沟谷堆积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Q4dl+pl)外,其余均基岩裸露,岩性单一,地质结构简单。

基岩为燕山期花岗闪长岩(γδ53),岩性为浅肉红色,浅灰~深灰色,中粗粒~中细粒不等粒花岗结构,局部为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红岩寺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成果总结

红岩寺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成果总结

红岩寺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成果总结
昌志军;朱冬林
【期刊名称】《公路工程》
【年(卷),期】2014(000)006
【摘要】拟建的红岩寺隧道是一座特长公路隧道,构造发育,处于灰岩区,且隧
道与暗河基本上处于同一高程,故隧道开挖过程中可能出现突水突泥、塌方等工程事故。

在勘察工作中充分分析总结了区域地质及现场地质调查资料、岩溶水文地质调查研究资料、钻孔勘探及试验资料、EH4电磁勘探成果资料及地应力测试资料,形成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该报告为隧道设计提供了必需的参数;对围护方案提出了建议;对可能突水突泥及塌方的段落做出了预测。

【总页数】6页(P349-354)
【作者】昌志军;朱冬林
【作者单位】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52;中交第
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51.2
【相关文献】
1.全国有色金属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成果交流会会议总结 [J], 宋峰
2.全国有色金属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成果交流会会议总结 [J], 宋峰
3.文明新村之路--湖北省建始县红岩寺镇红岩村建设文明新村的作法 [J], 任伦杰
4.新建公路隧道小净距上跨施工对既有地铁隧道影响分析——以重庆红岩村隧道上跨既有轨道环线隧道工程为例 [J], 王勇;王国欣;李金会;苏井高;李书渝;丁涯
5.新建公路隧道小净距上跨施工对既有地铁隧道影响分析——以重庆红岩村隧道上跨既有轨道环线隧道工程为例 [J], 王勇;王国欣;李金会;苏井高;李书渝;丁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岩寺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前言1.1 工程概况红岩寺隧道是拟建的湖北省保康至宜昌高速公路襄阳段的一座分离式隧道,根据施工图设计,左线起讫桩号ZK14+962~ZK21+640,长6678m,属特长隧道,最大埋深约655.6m,进洞口走向方位角178°,出洞口走向方位角175°;右线起讫桩号YK14+915~YK21+661,长6746m,属特长隧道,最大埋深约654.5m,进洞口走向方位角178°,出洞口走向方位角175°。

进洞口洞门拟采用端墙式,出洞口洞门拟采用削竹式,单洞净空(宽×高):10.25×5.0m。

1.2 勘察方法及完成的勘探工作量隧址工程地质详勘采用了工程地质调绘、钻探、地震勘探、EH4电磁法、声波测井、室内岩土试验以及利用初勘资料等综合勘察方法。

根据设计要求,在隧址区布置9个钻孔,洞口孔2个,洞身孔7个,孔号是SZK43~49及SZK201~202,利用初勘孔CZK104、CZK107~108及CZK363~364。

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布置浅层震探及深层EH4大地电磁测线,以测定隧址围岩弹性纵波速、探测山体有无断层异常带,并配合钻孔划分隧道土石及风化带界线。

工程地质调绘采用近期1:2000航测地形图为底图,重点对地层、岩性、不良地质体和地层分界线展开调查和测绘,并绘制工程地质平面图。

勘察日期为2011年8月1日~2011年10月14日,目前已完成实物工作量见表1-1所列。

完成实物工作量表表1-12、工程地质条件2.1 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隧址所在地进口段及洞身段隶属于湖北省保康县后坪镇,出口段隶属于歇马镇,隧道进、出口附近有省道S223及村村通经过,交通条件较好。

2.2 地形地貌隧道区微地貌属构造剥蚀溶蚀中山地貌区,海拔高程一般约为540.0~1314.0m,拟建隧道穿越聚龙山脉,经过区域地表地形整体起伏大,地势陡峭。

所跨山体系南北分水岭,地表水往南流入沮河,汇入长江;往北流入桂河,汇入汉江。

2.3 地层岩性根据地质调绘及钻孔等勘察手段得出,隧址区揭示出三叠系嘉陵江组(T1j)白云质灰岩、大冶组(T1d)灰岩、二叠系龙潭组(P2l)页岩、茅口组(P1m)灰岩、栖霞组(P1q)灰岩、志留系砂帽组(S2s)粉砂岩及罗惹坪组(S1lr)页岩。

岩性特征见表2-1。

地层岩性特征表表2-12.4 地质构造本隧道区域上位于聚龙山—肖家堰复向斜核部,并与通城河断裂带(F2)相交。

聚龙山—肖家堰复向斜区域上轴线呈近东西~北西西向,核部由三叠系组成,两翼地层为二叠系及志留系,该向斜北翼局部呈倒转状。

轴部地层陡立,倾角多在60°~85°,两翼地层倾角多在30°~50°。

本隧道轴线近南北走向,垂直穿越聚龙山—肖家堰复向斜轴部通城河断裂始于后坪,经马良、通城河向南延出区外,基本与通城河相伴平行展布。

系由一组宽约1~2Km的断裂带组成。

断裂切割二叠系、三叠系和白垩系,形成了控制远安地堑的西侧断裂带。

该断裂呈北西向展布,为逆断层,产状60~90°∠50~80°。

断裂带与复向斜平面上呈近正交,断层两盘地层在平面上错动距离达1公里以上。

受断层及复向斜影响,隧道沿线地层变化频繁,断裂带附近有若干派生的分支断层,在ZK19+200~ZK29+420附近呈现最为明显。

本隧道ZK14+962~ZK18+200段轴线与通城河断裂带走向近平行,平面相距700~900m(地表),于K19+200~K29+420(地表投影桩号)呈大角度相交。

根据勘察期间地质调查、钻探验证和EH4探测解译综合分析,目前隧道区轴线可溶岩围岩分布段落(ZK14+962~ZK19+200段)均整体位于通城河断裂带东侧。

隧道岩层进洞口处产状350°∠47°;出洞口处产状353°∠36°,洞身段产状变化大,总体上洞身段岩层倾角较陡,倾角50~70°,具体见工程地质平面图和纵断面图。

2.5 水文地质条件红岩寺隧道所处位置区域范围内,进口段有桂河经过;山间沟谷有常流水,但无降雨时水量较小,与岩溶泉水相通;出口端通小河沟,汇入沮河。

隧道区进口端距五道峡风景区约1Km,在五道峡风景区分布有大量岩溶泉、地下暗河,可见多级水平溶洞发育,根据区域水文资料分析,五道峡深切沟谷为地下岩溶水系统的排泄基准面之一。

隧道所穿越的聚龙山脉为汉水和长江的区域分水岭,山脉绵长,汇水巨大,核部山体均为碳酸盐岩,为岩溶水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

为准确评估隧道区岩溶水文地质条件,为合理选线及评估施工期间岩溶突水涌水风险,勘察期间特委托专门研究机构进行了水文地质专题研究工作,对隧道区域进行大范围调查,评估了隧道施工突水风险段落及水头压力。

根据专题成果报告,有以下结论:1)通城河断裂带整体倾角大于80°,具有一定的隔水性,是隧道区五道峡岩溶水系统与乌龙洞——白龙洞岩溶水系统的边界;2)隧道轴线全部位于通城河断裂带东侧的石板沟—姚家湖岩溶水系统,避开了五道峡岩溶水系统,对五道峡自然保护区环境的影响小;3)石板沟—姚家湖岩溶水系统以表层——浅层岩溶水为主,地下岩溶发育程度相对较差,隧道揭露大型岩溶管道的可能性较小,五道峡岩溶水系统以深层岩溶水为主,地下岩溶发育,多发育岩溶管道,隧道远离五道峡岩溶水系统,隧道方案线位于该断层东侧,岩溶水补给有限,大大降低了隧道大型突水的机率。

详细成果见《湖北省保康至宜昌高速公路襄阳段红岩寺隧道、尚家湾隧道岩溶水文地质专题研究报告》。

根据地表水文点观察,结合地形地貌,岩性和构造条件判断,项目区汇水面积大,局部地表水排泄条件较差,地下水比较发育,以岩溶水及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为主。

地下水的补给主要靠大气降雨,排泄方式主要为地表径流、蒸发以及通过岩溶泉向坡脚排泄。

水质分析试验表明,地表水及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筋有微腐蚀性。

2.6 岩溶由于隧道构造发育,裂隙较多,加上地表汇水作用,导致灰岩区局部岩溶发育,其中五道峡风景区附近溶洞和暗河最为发育。

地调显示隧址区地表岩溶洼地较多,溶沟、溶槽、石芽发育,有落水洞,具典型的岩溶喀斯特地貌特征。

2.7地震烈度根据国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及5.12汶川大地震后颁布的局部修订文件中附录A的规定,该地区抗震设防基本烈度为6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场地类型为Ⅱ类,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

3、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围岩等级划分3.1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特征第①层,覆盖层:洞口分布,系残坡积,母岩为页岩,充填粘性土、角砾等,工程地质性质差。

第②层,白云质灰岩(T1j):灰色,中厚层状,锤击声较脆,岩质较坚硬。

钻孔未见,仅地调见,倾角比较陡,工程性质较好,开挖自稳性能较好。

第③层,灰岩(T1j):浅灰、肉红色,薄层状构造,夹中厚层,岩质较坚硬,总体溶蚀发育。

倾角大,工程地质性质较好,开挖自稳性能较好。

第④层,糜棱岩:母岩成分为灰岩,岩体受构造影响、挤压。

岩质软,锤击易沿裂隙面断开,风干易散,工程性质较差。

第⑤层,页岩(P2l):局部分布,灰色,薄层状,岩质软。

钻孔未见,仅地调见,倾角比较陡,工程性质较差,开挖自稳性能一般。

第⑥层,灰岩(P1m):深灰~浅灰色,厚层状,锤击声较脆,岩质较坚硬。

钻孔未见,仅地调见,倾角比较陡,工程性质较好,开挖自稳性能较好。

第⑦层,灰岩(P1q):深灰~灰黑色,厚层状,锤击声较脆,岩质较坚硬。

工程性质较好,开挖自稳性能较好。

第⑧层,粉砂岩(S2s):局部分布,粉砂质结构,岩质较软,工程性质一般,开挖自稳性能一般。

第⑨层,页岩(S1lr):灰~灰褐色,隧道两端分布,薄层状构造,岩质软,岩体受构造影响破碎,倾角相对比较缓,工程性质较差,开挖自稳性能较差。

3.2围岩主要物理力学指标红岩寺隧道岩石试验统计表表3-1围岩主要物理力学指标推荐值3.3隧道围岩分级根据钻探、地表调绘、工程物探成果,本隧道围岩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段评价,分级采用现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第3.6.3~3.6.5条规定的围岩质量指标BQ值判别法,即:一般情况: BQ=90+3Rc+250Kv;Rc>90Kv+30时: BQ=180+520KvKv>0.04Rc+0.4时: BQ=190+13Rc在具体计算时,Rc 、Kv值均以分段中的钻孔数据为主,Kv值的取定以钻孔声波测试成果为依据,综合了钻孔RQD值、岩体体积节理数。

分段中无钻孔数据的,取统计值。

[BQ]=BQ-100(K1+K2+K3)K1、K2、K3分别为地下水、主要软弱结构面及初始应力状态修正系数,其取值标准见《公路隧道设计规范》表7-3-10~表7-3-12。

隧道左线围岩级别划分表表3-2隧道右线围岩级别划分表 表3-34、隧道开挖岩爆预测 4.1 深孔地应力测试成果本隧道选择CZK364孔进行了地应力测试,测试孔深435m 。

测试数据见表4-1。

红岩寺隧道CZK364孔地应力测试成果表 表4-1测试区域内最大水平主应力量值范围在2.8~12.0MPa之间,最小水平主应力在2.1~8.8MPa之间,按岩石容重27.0kN/m3计算,最大水平主应力测压系数(λ=σH /σz)在0.8~1.7之间。

由上表可知深度182.8m、261.5m及322.8m处应力量值相对较小,主要是相应部位岩芯整体性差引起的。

图1为钻孔CZK364的实测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及自重应力随深度变化关系曲线。

测试孔应力随深度变化关系曲线表明:应力量值基本上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深部岩体应力呈现σH >σZ>σh的特征,说明测试区域应力场以水平应力为主导。

最大水平主应力测压系数在浅部岩体相对较大,主要是由于测试孔浅部受地形地貌的影响较大。

最大水平主应力方位为N14°E- N27°ECZK364钻孔测试结果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其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与深度的关系式如下:σH=0.0246H+0.96 R2=0.88σh=0.0189H+0.69 R2=0.95CZK364钻孔最大水平主应力方位为N14°E- N27°E之间。

4.2 地应力场与隧道轴线布置隧道轴线方向主要受整个工程布置情况及地质条件决定,但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对它有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在以水平构造为主的应力场中,洞室轴线宜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平行或成小角度相交布置,否则边墙将产生严重的变形和破坏。

根据地应力测试结果,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隧道轴线方向(约N10︒W向)的夹角较小(约32︒),对隧道围岩的稳定性相对有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