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犯罪演进的定量分析|青少年犯罪统计.pdf

合集下载

关于青少年犯罪调查报告

关于青少年犯罪调查报告

关于青少年犯罪调查报告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但青少年时期也是人生的危险期,当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全球化的社会问题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低龄、团伙、暴力、智能化的趋势,日益加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研究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已刻不容缓。

因此,研究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我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青少年犯罪状况(一)犯罪年龄日趋低龄化过去,少年犯作案时的年龄多在16岁至不满18岁之间。

2006年以来,16岁以下的少年犯显著增多,占少年犯罪总数的比重逐年上升。

如今年一至十月份,法我院审结的12起(37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16岁以下的少年犯已达少年犯总数的59.9%。

(二)犯罪类型日趋多样化、暴力化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己由过去比较单一的小偷小摸发展为爆炸、放火、抢劫、盗窃、强奸、伤害、寻衅滋事、绑架、敲诈勒索等并发的多样化趋势,且暴力犯罪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十月,已达总数的69%。

(三)犯罪手段日趋成人化、智能化具体表现为作案具有没计性、伪装性和反侦察性。

例如:利用麻醉手段掳人钱财;利用女色勾引、敲诈勒索;雇人到银行代领赃款:利用网络诈骗;绑架勒索钱财;作案时戴手套防止留下指纹,作案后用水将现场冲(擦)拭干净等。

这些以前只有成年人才懂得并惯用的作案手段开始频繁出现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

甚至有个别少年犯在抢劫杀害老年妇女后进行奸尸,制造成年人作案奸杀的假象,以图转移破案人员的视线。

得到良好的发展,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真正的远离犯罪。

二、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具体条件和环境影响(一)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的影响家庭教育和家庭影响对未成年人的精神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常常对孩子起主导的决定性作用。

XXXX青少年犯罪调查与分析(可编辑).doc

XXXX青少年犯罪调查与分析(可编辑).doc

XXXX青少年犯罪调查与分析(可编辑)青少年犯罪的调查与分析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的热门话题。

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也是当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趋势青少年犯罪的严重性、重复性、长期性和潜在危险性已经越来越被全社会所认识。

目前的情况和趋势如下:(一)违法犯罪的现状:犯罪数量激增。

据统计,在20世纪60年代,青少年犯罪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1/4,并且一直居高不下。

因此,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形势严峻,不容忽视。

犯罪主体的转变。

()低龄化趋势:自* *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的初始年龄早于* *年代。

一岁以下青少年犯罪的数量显著增加。

自1980年代以来,女性青少年犯罪的绝对数量有所增加,增长率远远高于男性。

女性青少年犯罪极具腐蚀性,如果不加以遏制,将很快在社会上蔓延。

()大多数闲散人员:这些年轻人受教育程度低,法律意识薄弱,缺乏社会经验。

他们过早地融入社会后,很容易受到坏思想和罪犯的影响,这些坏思想和罪犯利用、引诱和煽动他们从事非法和犯罪活动。

犯罪类型增加了。

*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青少年犯罪类型显著增加。

一些数据显示,犯罪类型依次为:盗窃、抢劫、流氓、强奸、伤害、绑架等。

其中,抢劫罪和盗窃罪所占比例最高,是目前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类型。

据统计:* *年至月抢劫占盗窃占伤害犯罪* *年至月抢劫占盗窃占伤害犯罪。

近年来,还出现了新的犯罪类型。

如涉毒、涉枪、赌博、卖淫、嫖娼和贩卖人口。

(2)违法犯罪活动趋势:倾向于暴力和恶性。

除了“零星和盲目”的特点之外,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也趋于“暴力和恶性”。

一些青少年很少注意犯罪过程中的后果。

手段是野蛮和残忍的。

社会影响不好。

据统计,当前全国刑事案件中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所占的比例表明,未成年人犯罪的性质具有更加明显的恶性趋势。

倾向于帮派和黑社会。

一些数据显示,青少年犯罪是由帮派或帮派实施的。

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

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

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13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明显增加,其中十四、五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这个数字让人触目惊心,也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小小年纪,为何走上犯罪的道路?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好奇、敏感、爱冒险、好占上风,喜欢模仿却辨别能力弱,是青少年普遍的心理特性,如果受到不良的刺激,极易导致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现代社会,多元价值观并存,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的正确教育,是一个急需关注和重视的社会问题。

寒假快到了,为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区普法办近期收集了一系列有关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供大家制作宣传图片参考。

家庭影响失足的第一道坎1、2003年2月10日晚10点,海口市发生一起13名少年持刀抢劫案,主谋竟只有13岁!2、郭某自小父母离异,一直跟着父亲生活。

自从父亲和另一名女子结婚后,便逐渐放松了对他的管教,后妈也不怎么管他。

他在海口市某小学就读,却很少到学校上课,经常与一些在社会上流浪的小孩瞎混,并学着电影上的情节,自任这伙少年的“老大”,当晚的抢劫活动便是他主使。

3、当晚参加持刀抢劫的13名少年,最小的才12岁,最大的也只有15岁。

他们有的是缺少父母管教而经常逃学的在校中小学生,有的是家庭不和或父母离异无人照管而流浪街头的失学少年。

缺乏家庭的管教,使他们胡作非为。

4、2002年5月22日,海口长流镇发生一起凶杀案,杀人凶手竟是一个名叫陈里(化名)的16岁青少年。

5、陈里从小生活在长流镇一个至今不受法律保护的家庭里,他的父母亲非法同居生下他后,直到今天仍未办理结婚手续。

其父亲是个武师,在当地威信很高,弟子成群。

练武场里喊杀声震天欲聋,好不威风,陈里从小就受到这威严而风光的刺激。

6、陈里是独子,母亲认为只要儿子穿好了吃好了就万事大吉了,对儿子的思想状况从不过问。

陈里非常任性,有时因满足不了他的要求,就会发脾气扔东西,母亲仍然忍着他让着他,从不指责批评他。

青少年犯罪调查报告.薛大卫

青少年犯罪调查报告.薛大卫

青少年犯罪调查报告薛大卫今年夏天,由于注意到国内逐年上升的青少年犯罪率,以及被其大有可能持续增长的不良趋势所吸引,我从北京乘坐高铁回到我的老家—安徽淮南,目的是想要对这一令人不安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对这一现象一探究竟。

青少年违法犯罪在整体犯罪数量的比重是多少?什么类型的青少年容易走上犯罪的歧途?他们犯罪的初衷和真正的原因?以及社会如何对待并帮助这一类青少年改过自新,或者说对其他青少年提前进行预防教育。

这些问题都将会涵盖在下面的报告之中。

根据我查阅的资料显示,当今国内的青少年犯罪的总人数在犯罪嫌疑人总数中占43.5%,而青少年犯罪在刑事案件中所占的比重更是接近50%,并且足以引发社会关注的是这一类犯罪的呈低龄化的发展趋势。

曾经有人将青少年比喻为未来祖国的花朵,或者说是未来国家的栋梁,可是如果一个国家青少年的犯罪率居高不下,时光荏苒,等到这一代人主导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未来可想而知。

所以说青少年犯罪这一领域应当被给予来自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也是为什么我会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类人群,做出我力所能及的一些事。

作为一个青少年,我对自身所处的社会人群感触颇深,同样也存在很多疑惑。

现今大多数青少年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可以说是父母唯一的希望,但是因此同时我们受到了太多的关爱,太多的期望,结果可能又非常的讽刺,那就是不断的令自己的父母失望。

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则是父母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青少年犯罪的年龄跨度很大,有学者认为青少年犯罪是指6—25岁年龄段的人实施的犯罪行为、触犯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和违反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

这种定义,是从犯罪预防的角度,将矫治的行为扩大到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不道德行为或可能引起犯罪的行为),并将这个年龄段的下限予以降低。

然而对这个下限社会上存有众多不同意见,在这之中我比较赞同的观点是青少年犯罪的最低年龄应当定在10岁比较合适。

其理由在于,从实证的角度,青少年犯罪人口中一般从10—12岁开始有劣迹,13、14岁开始走向社会进行违法犯罪,14—17岁进入犯罪的第一个高峰期。

对青少年犯罪情况的调研报告

对青少年犯罪情况的调研报告

对青少年犯罪情况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调研目的:了解青少年犯罪情况,探讨其原因及对策。

调研方法:通过阅读学术文献、政府报告、新闻报道及相关统计数据,了解青少年犯
罪的现状及相关因素。

调研结果:
1. 青少年犯罪率持续增加:根据最近的统计数据,青少年犯罪率呈现上升的趋势。


其是在一些社会经济不稳定地区,犯罪率更为严重。

2. 犯罪类型: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类型包括盗窃、抢劫、暴力犯罪以及贩毒等。

其中,
盗窃和暴力犯罪是最常见的类型。

3. 犯罪原因: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家庭因素、教育因素等。

一些家庭不稳定、缺乏父母监护,或者在贫困地区长大的青少年更容易陷入犯罪。

4. 社会因素: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暴力媒体内容、同伴压力、社会不公
平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加剧。

5. 教育和预防措施:为了减少青少年犯罪,教育是一个关键因素。

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加强家庭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法律意识,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
要手段。

此外,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也是至关
重要的。

6. 犯罪惩罚和改造措施:对于已经犯罪的青少年,既要进行适当的法律惩罚,又要提供改造机会,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关注犯罪后的心理辅导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可以提高他们重新开始的机会。

结论: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努力来解决。

除了加强家庭教育和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外,还需要改善社会环境,并建立健全的社会福利体系,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降低青少年犯罪率。

青少年犯罪的调查报告

青少年犯罪的调查报告

青少年犯罪的调查报告一、背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的调查,分析其发生的原因、特点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数据统计据统计,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犯罪类型包括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

在犯罪的青少年中,年龄主要集中在12至18岁之间,其中15至17岁是最主要的犯罪群体。

三、原因分析1. 家庭环境: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不良的家庭环境如家庭破裂、家庭教育缺失等,可能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2. 社会环境:社会不良风气、网络游戏、暴力影视等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可忽视,容易使青少年产生模仿心理,导致犯罪行为。

3. 教育缺失:学校教育过于注重成绩,忽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导致部分青少年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4. 心理问题:部分青少年存在自卑、叛逆、抑郁等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可能导致极端行为。

四、犯罪特点1. 团伙犯罪增多:部分青少年犯罪呈现团伙趋势,他们相互支持、共同作案,增加了打击难度。

2. 暴力犯罪增多:部分青少年受网络暴力文化影响,倾向于采用暴力手段实施犯罪。

3. 犯罪手段智能化:部分青少年犯罪手段日益智能化,如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盗窃等。

五、影响分析1. 对个人:青少年犯罪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可能导致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引发自杀。

2. 对家庭:青少年犯罪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和压力,可能导致家庭破裂,影响家庭和谐。

3. 对社会:青少年犯罪会破坏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增加社会治理难度。

六、对策建议1. 强化家庭教育: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成长,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2. 优化社会环境:加强对网络暴力文化的监管,净化网络环境,减少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同时,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

3. 完善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趋势的统计分析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趋势的统计分析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趋势的统计分析近年来青少年犯罪趋势的统计分析梁冰冰青少年犯罪是指法律根据一定的年龄而规定其的行为能力受到限制或者无行为能力的人。

由于各国法律制度不同,对未成年人年龄的规定也不尽一致。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18周岁以下的公民是未成年人。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未成年人犯罪被称世界“三大公害”之一,根据福建省人大常委的一份公报透露,2002年至2004年全福建省法院共判处未成年人犯罪的人数达9585人,而全福建省公安机关抓获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犯罪人数的比例,2002年为12%、2003年为14.7%、2004年为17%;辽宁省法院2001年至2004年判处的未成年犯人别为1487人、1510人、1792人、1806人,由此可见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救救孩子”的呼声已喊了许多年,但未成年人犯罪却日益严重,甚至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这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社会问题。

未成年人犯罪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无论在犯罪类型还是在犯罪主体上,都具有与其他犯罪所不同的鲜明特点。

具体表现在:一、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且犯罪性质恶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年前提前了2岁~ 3岁。

14岁以下的少年违法犯罪增多。

从1991年到1998年,在14岁~18岁未成年人犯罪率有所下降的同时,14岁以下少年违法犯罪率却增加了0.6%。

据对上海青少年犯罪情况统计,14-16岁的少年犯已占未成年人犯罪的64.2%,尤其是刚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14岁孩子竟占了其中的15 .1%。

如果算上违法情节轻微,或因年纪太小不以犯罪论处的,则犯罪的始发年龄更小,有的11岁、12岁就开始有劣迹,有的13岁、14岁就进行犯罪活动,甚至参与重特大犯罪活动。

12019青少年犯罪率统计图

12019青少年犯罪率统计图

"当前中国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0%以上,其中15-16岁的少年犯罪又占青少年犯罪的70%以上。

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单亲家庭少年犯占全部少年犯的比例;二、单亲家庭少年犯占全部单亲家庭少年的比例;三、近五年全国离婚案件(包括诉讼离婚和协议离婚)数据一、青少年犯罪的量刑年龄是多大?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人相对负刑事刑事责任的年龄范围,即处于该年龄段的人只对刑法中规定的少数犯罪负刑事责任,而对绝大多数犯罪则不负刑事责任。

这无疑是符合未成年人辨认和控制能力实际状况的科学的制度。

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关于对条款规定的理解,我认为在这款中,刑法规定了处在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仅对8种严重犯罪负刑事责任。

我们在司法实践中还要注意:(1)、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八种犯罪,是指具体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罪名。

对于刑法第十七条中规定的“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是指只要故意实施了杀人、伤害行为并且造成了致人重伤、死亡后果的,都应负刑事责任。

而不是指只有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才负刑事责任,绑架撕票的,不负刑事责任。

(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被胁迫、诱骗参与犯罪,被教唆犯罪,或者属于犯罪预备、中止、未遂,情节一般的,可以免除处罚或者不认为是犯罪。

(3)、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出于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使用语言威胁或者使用轻微暴力强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用品或者钱财物的,可以不认为是犯罪。

(4)、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盗窃财物,数额刚达到或者略过“数额巨大”标准,而其他情节轻微,又系初犯或者偶犯的;盗窃近亲属的财物,其亲属不要求对被告人定罪处罚的,可以不认为是犯罪。

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对所有的犯罪都应负有刑事责任。

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趋势定量分析报告

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趋势定量分析报告

引言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倍受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无论是实务工作部门反馈的数据还是报纸媒体刊载的文章,多数报道青少年犯罪,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近些年来日益严重的趋势。

然而事实上,当我们认真分析这些信息时,我们发现很多数据的真实性有待考证,有的甚至还在沿用上世纪的数字,另外,对于导致青少年犯罪上升的人口因素和刑事司法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很少有人进行系统的分析。

截至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来说明其上升是否是正常的特定年龄阶段人口基数变化造成的,还是刑事政策的宽严变化造成的,或者其原因正是这个群体的越轨问题在恶化。

为此,我们收集相关数据,对这一问题做专门的研究。

我们对国家统计局、最高法院、公安部发布的数据进行系统的整理,对此前发表的有关青少年犯罪定量分析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以寻求对相关数据的客观解释。

一、社会背景:全国刑事犯罪情况日趋严重我国建国以来,刑事犯罪出现了五次高峰期,解放初期、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以及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

新纪元伊始,犯罪再次攀升,目前正在形成第六次犯罪高峰。

(也有人认为上世纪90年代以后,犯罪持续攀升,1992年至1997年期间刑事立案数量跌落主要原因在于刑事立案标准的提高,并非刑事犯罪情况的好转,因此目前正在步入第五次高峰。

笔者也认为1992年至1997年的刑事政策的确可以影响到犯罪数量,但对其能否完全解释犯罪数量的下降并没有充分把握,因此选择以公安部门立案数据作为依据,考察司法部门实际受理的案件数量的波动变化。

)公安部将全国刑事犯罪情况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低发案阶段,从建国初期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每年全国刑事立案保持在16万至50多万起;第二个阶段是刑事犯罪的快速增长阶段,从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每年全国刑事立案从50多万起快速增长到300多万起;第三个阶段是高发案阶段,从2000年以来,每年全国刑事立案保持在400多万起以上。

对当前青少年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

对当前青少年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

对当前青少年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对当前青少年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寄托,也是影响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是,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渐突出,对家庭和谐、学校秩序和社会稳定都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深入开展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调查研究,积极研究青少年犯罪的防范对策,是当前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分析。

从近年来XX区公、检、法部门受理青少年犯罪案件的情况看(对“青少年”的年龄界定,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这里我们将“青少年”的年龄界定为14周岁至25周岁),当前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从犯罪数量看:青少年犯罪数量居高不下,并呈上升趋势。

据统计,XX区检察院公诉部门2003年共受理青少年犯罪案件103件194人,青少年案犯人数占受案总人数的33%,2004年和2006年青少年案犯的人数则分别上升到280人和356人,占受案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上升到38%和40%。

2、从犯罪主体看:一是犯罪主体低龄化趋势明显。

其中18岁以下犯罪的273人,占全部青少年人犯数量的33%。

二是青少年犯罪者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部分为中低文化程度。

2003年以来受理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小学文化的70人,初中文化的560人,初中(含初中中专)以下文盲、半文盲比例占70%以上。

青少年人犯中,农民占61%、无业人员占30.8%。

3、从犯罪动机和目的看,具有较强的单一性。

多数青少年犯罪的动机是出于猎奇好胜,简单模仿;其目的往往是贪图一时享乐或好玩。

他们有的是简单模仿电影电视中的某个镜头或情节,有的是模仿小说或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作案的犯罪伎俩,有的是同学或朋友间为显示自我而争强好胜犯罪。

4、从犯罪手段看,日趋成人化、智能化,有预谋的共同犯罪增多。

在受理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有预谋的'共同犯罪占到了85%以上。

2023年关于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和预防的调研报告

2023年关于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和预防的调研报告

2023年关于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和预防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2023年关于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和预防1. 引言青少年犯罪是社会中一个严重的问题,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对社会治安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和预防措施,我们进行了一项针对2023年的调研。

2. 调查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不同地区的青少年进行了调查,并收集了相关研究、统计数据和政策文件。

3. 特点(1)年龄特征:青少年犯罪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其中15-17岁的年龄段犯罪率最高。

(2)性别特征:男性青少年犯罪率远高于女性。

(3)犯罪类型:涉及较多的犯罪类型包括抢劫、盗窃、暴力犯罪和贩毒等。

4. 成因青少年犯罪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1)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关系等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2)教育环境:学校教育质量、师生关系、学业压力等也与青少年犯罪有关。

(3)社会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机会、社会文化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行为选择。

5. 预防措施(1)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注重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2)学校教育:加强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和职业规划指导。

(3)社会支持:建立健全的社会福利体系,提供就业机会和培训,增加社会支持网络。

(4)法律法规:完善青少年犯罪预防和触法行为应对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法治教育。

6. 结论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等多方合力来进行预防。

通过加强教育、提供社会支持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关于青少年犯罪的调查报告

关于青少年犯罪的调查报告

关于青少年犯罪的调查报告1. 背景介绍青少年犯罪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涉足犯罪活动,给社会治安和家庭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本篇调查报告旨在对青少年犯罪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2. 调查数据为了了解青少年犯罪的真实情况,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包括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

我们共收集了来自不同地区的500份问卷调查结果和30个实地访谈的录音资料。

这些数据来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使得我们的调查结果更具说服力。

3. 调查结果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青少年犯罪在我们的社会中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关键结果:3.1 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青少年犯罪率在过去十年中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这一趋势引起了广泛关注,人们普遍认为必须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3.2 犯罪类型的分布我们的调查显示,青少年犯罪主要包括盗窃、抢劫、吸毒和暴力犯罪等。

这些犯罪类型在不同地区和社会群体中的分布存在差异,但整体来看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3.3 犯罪原因的分析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家庭环境不稳定:家庭破裂、缺乏家庭教育和监护,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

•社会压力和影响: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同伴关系和网络暴力等因素也对青少年犯罪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育和就业机会的不足:缺乏良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使得一些青少年陷入无所事事的状态,容易受到犯罪的诱惑。

4. 解决方案为了应对青少年犯罪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个解决方案:4.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家庭教育对预防青少年犯罪至关重要。

父母应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情感支持,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机制。

4.2 社会关怀和救助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的社会关怀和救助体系,为那些处于困境中的青少年提供帮助和支持。

包括心理咨询、职业培训等多方面的资源。

4.3 教育和就业机会的改善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就业机会,让青少年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出路,减少他们参与犯罪的可能性。

青少年犯罪之探析

青少年犯罪之探析

青少年犯罪之探析60%左右。

其二,14至16岁青少年犯罪状况日益突出,据统计,过去的5年间,14至16岁青少年在全部青少年犯罪中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

青少年犯罪的危险年龄已由16.17岁提前至15.16岁。

其三,侵犯财产犯罪严重。

最新统计,当前,青少年犯罪案件中,抢劫罪盗窃罪,两项共占总数的71%。

在过去5年中,盗窃抢劫始终排在青少年犯罪的前两位。

其四,因非法网吧,毒品等不良因素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上升。

最新统计,因互联网传播不良信息,诱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增加了5倍多。

到2003年底,全国累计,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已达105万人,青少年占72%而且男性吸毒者80%有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女性吸毒者80%从事卖淫活动。

其五,家庭问题和逃学,辍学问题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明显。

近年来,失和,失教,失德,失才等家庭逐渐增多。

最新统计显示,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

中央综治委在对全国18个少管的和监狱的调查中,有26.6%青少年犯来自破碎的家庭,有近一半的青少年罪犯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90年代初进入青少年阶段的,恰好是***未或***出生的人,这一代人的家庭方面,因其家长的头脑混沌初醒,加之计划生育实施,太多的家庭为独生子女式,所以80年代,他们往往得到了较好的照顾和教育;在学校教育方面,因89年***的缘故,多少亦受到了更为严格的思想品质教育;这两种良好氛围的形成与90年代初青少年犯罪人数的相对比例的下降显然是分不开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几年因改革开放各项措施的实施,各种复杂原因联合作用,全国的犯罪率直线上升,因此在青少年犯罪人数的相对比例下降的同时,其绝对人数的上升幅度仍是不容乐观的:1980年青少年犯罪总人数为36万,到1990年猛增至80万。

二青少年犯罪特点对犯罪现象进行概括,总结犯罪特征,并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分析出导致犯罪的根本原因,并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防治策略。

青少年身心成熟状况不平衡,哲学原理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外因则是条件。

青少年犯罪统计数据

青少年犯罪统计数据

青少年犯罪统计数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率,犯罪少年占全部少年中的数据,只要数据•当前中国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0%以上,其中15-16岁的少年犯罪又占青少年犯罪的70%以上。

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犯罪的详细数据•国青少年犯罪社会调查报告近年来,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注目的社会问题。

据统计全球少年犯罪不仅人数增多,而且涉及面广,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比例最高,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如今,青少年犯罪已被国际社会列为世界第三大公害。

青少年犯罪除了无业人员及城市周边地区人员居多,父母离异、畸型家庭子女犯罪的多,结伙犯罪的多,二人以上共同犯罪的多,侵犯财产的案件多,还有一些网络犯罪、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犯罪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确立以及与之相伴生的失业、教育产业化、贫富差别悬殊等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一)青少年犯罪的社会特点当前,青少年犯罪在年龄、类型、手段、方式上呈现一些新特点。

一是犯罪年龄低龄化。

据统计,某地区1998年以来14至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41.7%,其中刚刚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14岁孩子竟占13.5%。

二是犯罪类型多元化。

青少年犯罪类型越来越多,主要有盗窃、抢劫、伤害、敲诈。

此外,杀人、强奸、绑架等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

三是犯罪手段成人化。

十几岁的孩子作案前精心策划,作案后伪造现场,一些从报刊影视上学到的反侦查手段被频频使用,使得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了明显的成人化、智能化特点。

四是犯罪方式团伙化。

据统计,60%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属于团伙作案,纠集多人,相互利用。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点1、渴望独立的心理。

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希望摆脱家庭和学校的束缚,独立自主,这种心理如果引导得当,孩子就会积极向上,心理健康。

国内青少年性犯罪文献统计分析.pdf

国内青少年性犯罪文献统计分析.pdf

1、研究方法与数据 本研究运用文献统计和内容分析的方法,对1983年—2010年国内青少年性犯罪的研究成果(主要是论文)进行定量分析,运用文献计量学相关定律,着重探讨文献的增长与发文分布、作者的发文情况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为青少年性犯罪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自于中国知网(CNKI)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检索的数据库范围包括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是2011年7月8日,利用检索式(主题=中英文扩展(青少年)并且主题=中英文扩展(性犯罪)或者(主题=中英文扩展(大学生)并且主题=中英文扩展(性犯罪)(精确匹配),检索2011年之前该领域的所有论文,共检索出有效文献281篇,其中“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219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38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17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4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增刊)”3篇。

文献检出后,笔者借助CNKI分类分析工具并结合Excel、SPSS17.0中文版统计软件完成了数据整理。

2、文献增长与发文分布 2.1青少年性犯罪研究相关文献增长及阶段划分。

文献数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增长和变化情况可以大致反映一个学科或专项研究领域的发展阶段与态势。

计量学先驱普赖斯曾提出著名的“ThePriceIndex”(普赖斯文献指数增长规律)[1],他指出,科学文献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一个学科领域发展的初期,文献的数量处于非常不稳定的增长阶段,而当该学科进入发展期,其文献数量将呈指数型增长,出现“情报爆炸”的态势。

“文献累积数”即当年及以前年度文献总量的简单累加,标志一定年度可以查阅到的相关文献数量,是总体研究规模是否庞大的重要指标;“文献累积率”是当年发表文献与上一年度文献累积数的比率,计算公示为:=-1,是考察某一年度新增文献是否呈现爆发式发展并借此判断该领域研究热点是否形成的重要指标。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状况的调查与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

23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与趋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严重性、反复性、长期性、潜在危险性已日益为全社会所认识。

其现状与趋势如下:(一)违法犯罪现状:1、犯罪数量剧增。

据统计,20世纪50-60年代,青少年犯罪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到80年代增至70%,至今仍居高不下。

因此,青少年违法犯罪已呈明显的上升势态,形势严峻不容忽视。

2、犯罪主体变化。

(1)低龄化趋向:90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的初始年龄比70年代提前了2-3岁;14岁以下的犯罪案明显增多。

(2)女性犯罪增多:80年代以来,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绝对数增加,且增长率远高于男性。

女性青少年犯罪具有极大地腐蚀性,如不遏制会很快在社会上传染开来。

(3)闲散人员居多:这些青少年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淡薄、社会经验不足,过早流入社会后易受到不良思想和不法分子利用、引诱和唆使,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3、犯罪类型增多。

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类型明显增多。

有资料显示犯罪类型依次排列是:盗窃、抢劫、流氓、强奸、伤害、绑架等。

其中抢劫和盗窃发案率最高约占75%左右,是当前青少年主要犯罪类型。

据统计:20**年1至12月,抢劫罪占44.36%,盗窃罪占36%,伤害罪占15%;20**年1至6月,抢劫罪占48%,盗窃罪占44.2%,伤害罪占3.8%。

近些年来,还出现了新类型犯罪。

如涉毒、涉枪、赌博、卖淫、嫖娼和拐卖人口的犯罪日渐增多。

(二)违法犯罪趋向:1、趋向暴力性及恶性化。

青少年犯罪具有“偶发性和盲目性”的特点之外,近些年来,已趋向“暴力性及恶性化"。

部分青少年作案过程中很少顾及后果,手段野蛮、残忍,社会影响恶劣。

据统计,目前全国的刑事案件中青少年刑事案占65%,说明了青少年犯罪性质具有较明显的恶性化趋向。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统计分析及其预防对策——基于 1997~2013 年的统计数据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统计分析及其预防对策——基于 1997~2013 年的统计数据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统计分析及其预防对策——基于
1997~2013 年的统计数据
徐伟
【期刊名称】《青年探索》
【年(卷),期】2015(000)006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中国梦的实现者,而青少年犯罪作为一种严重的恶性行为已然危及到中国梦的行进,惩治与预防刻不容缓.1997 ~ 2013 年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统计数据客观、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近十多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基本情况,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洞见青少年犯罪的发展变化规律.因此,我们应作出积极应对:具体而言,我国青少年犯罪应着力建立健全 18 岁至25 岁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体系,同时采取"抓早抓小、教育为主、刑罚为辅"的预防对策.
【总页数】6页(P89-94)
【作者】徐伟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特殊群体权利保护与犯罪预防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5
【相关文献】
1.我国公允价值研究的演进特征分析——基于会计类核心期刊1997-2009年的文献统计数据 [J], 李辽宁;张晓明
2.回顾与展望:2013年我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综述——基于对2013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的统计分析 [J], 孙立新;沈海东;乐传永;
3.回顾与展望:2013年我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综述——基于对2013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的统计分析 [J], 孙立新;沈海东;乐传永
4.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统计分析--基于2012年统计数据 [J], 史亚楠
5.我国信息伦理论文研究的计量分析——基于1997~2010年CNKI期刊全文数据的统计分析 [J], 左晨;马海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少年犯罪率

青少年犯罪率

青少年犯罪率
说明:从2007到2010年的犯罪总体情况对比,全年犯罪人数在200人左右,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均在十人以上,总体增减幅度呈现上下波动的不稳定状态。

2010年犯罪人数较大幅度下降,未成年人犯罪率较前三年平均犯罪率上升1.1个百分点,四年未成年人平均犯罪率为6.21%。

25岁以下青少年犯罪人数在50人左右,犯罪率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四年平均犯罪率为27.33%,2010年较2009年增长10.43个百分点,增长率明显较大,结合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可见在2010年度18周岁到25周岁的青年犯罪人数剧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