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蛋白酶原临床意义
胃蛋白酶原比值标准
胃蛋白酶原比值标准
胃蛋白酶原比值是指胃蛋白酶原(PG)与胃蛋白酶(PGI)的比值,它是一项用于评估胃黏膜病变程度的指标。
在临床上,通过检测患者的PG和PGI水平,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胃黏膜病变,以及病变的程度和类型。
因此,了解胃蛋白酶原比值的标准范围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正常人的胃蛋白酶原比值在3.0以上,而低于3.0则提示可能存在胃黏膜病变。
具体来说,当胃蛋白酶原比值低于3.0时,可能提示胃黏膜存在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早期胃癌等疾病。
而当胃蛋白酶原比值明显下降至1.5以下时,则提示可能存在严重的胃黏膜病变,如重度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癌等。
在临床实践中,胃蛋白酶原比值的检测通常结合其他检查手段,如胃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来综合判断患者的胃黏膜病变情况。
通过这些综合检查,可以更准确地诊断患者的疾病类型和程度,从而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此外,胃蛋白酶原比值的检测还可以用于评估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监测患者的胃蛋白酶原比值的变化来判断治疗的有效性,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胃蛋白酶原比值的检测结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饮食习惯、药物使用等。
因此,在进行检测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其他相关因素,以避免误诊或漏诊。
总的来说,胃蛋白酶原比值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胃黏膜病变情况,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因此,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掌握胃蛋白酶原比值的标准范围及其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效果,为患者的健康带来更好的保障。
慢性胃疾病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变化观察及临床意义
慢性胃疾病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变化观察及临床意
义
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的变化可以反映胃黏膜的炎症程度及胃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对于慢性胃疾病的诊断和评估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一般来说,慢性胃炎患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较正常人偏低。
这是因为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炎症导致壁细胞功能减退,胃蛋白酶原的分泌减少。
随着炎症的进一步发展,胃蛋白酶原的分泌可能会进一步下降。
胃溃疡患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与病情相关。
在溃疡活动期,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较正常人明显降低。
这是因为溃疡表面的炎症和溃疡底部的坏死组织会消耗胃蛋白酶原,使其在血液中浓度降低。
溃疡愈合期,溃疡底部的炎症和坏死组织逐渐清除,胃蛋白酶原的消耗减少,血清中的胃蛋白酶原水平可能会回升。
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的变化可以用作慢性胃疾病的辅助诊断和疗效评估指标。
例如,对于慢性胃炎患者来说,胃蛋白酶原水平的持续低下可以作为判断疾病活动性和严重程度的依据之一、对于溃疡患者来说,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的动态监测可以帮助评估治疗效果,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的变化并不是特异性指标,不能单凭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来确定慢性胃疾病的确诊和治疗效果。
诊断慢性胃疾病仍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内镜检查、病理检查等多方面综合进行。
总结起来,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的变化观察及临床意义在于辅助慢性胃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估。
通过监测患者的胃蛋白酶原水平,可以了解胃
黏膜炎症程度、胃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
但需要注意的是,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变化并非特异性指标,诊断和治疗
应综合考虑其他相关因素。
胃蛋白酶原详解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微孔表面免疫复合物中的荧光鳌合物,在 时间分辨荧光分析仪上测定相应发光强度。
最后根据PG浓度的系列参考标准品的相应发光强度的得到标准曲线, 通过双对数数学模型回归处理得到回归直线,未知样品的PG浓度 可以通过其相应发光强度从回归直线上反算出来。
的研究与应用在肿瘤学中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新领域。
选择一些特异性较高的肿瘤标志物联合测定某一肿瘤优 于单一指标,有利于提高检出的阳性率。而且,合理选用 肿瘤标志物,常可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数月鉴别出复发和
转移。因此多种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是研究的一个发 展方向。
三、临床意义
参考值:PGI 60-240ng/ml; PGII 0-27 ng/ml;PGI/PGII>3。
建议
可能原因
PGI>240
胃粘膜有破损,建 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 议进一步胃镜检查 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可能造成胃 或禁酒等两周后复 粘膜破损,以溃疡居多。 查。
胃蛋白酶只在酸性环境中发挥作用, pH>6即失去活 性;在pH=2时优先作用于天然蛋白质;pH=4时能消化 某些特异性的肽。在体外,胃蛋白酶的持续作用可使蛋白 分子的肽键约有30%分裂,形成脙、胨和一些氨基酸。胃 蛋白酶不作用于角蛋白和黏蛋白,亦不作用于低相对分子
质量的蛋白衍生物。在复合维生素与蛋白质结合和释放 上,胃蛋白酶亦起主要作用。近年来, PG作为肿瘤标志物
胃蛋白酶原(PG)检测(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的优势、 试剂盒主要组成及其原理。
血清PG的检测方法包括放射免疫测定法(RIA)、酶免疫测定法 (EIA)、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等。RIA法早年在日本应 用较多,但因有放射性,应用受到限制。EIA法所需样本量少,具 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铕标记TRFIA法检测是一种灵敏、简便 的检测方法,克服了RIA法、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只能分别测 定PGⅠ、PGⅡ后再计算PGR而带来的误差积累,特别是对提高 PGR参数检测准确性具有突出的优势。检出时间应进一步缩短,获 得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并认为该法检测方便,设备易获得,试 剂易保存,无放射性,更适合于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胃癌筛查。
胃蛋白酶原检测标准
胃蛋白酶原检测标准
胃蛋白酶原检测是用于评估胃功能和消化系统健康的一种检测方法。
该检测通常用于诊断胃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和其他消化系统疾病。
具体的检测标准可能会因医疗机构、实验室和地区而有所不同,但一般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参考值范围,胃蛋白酶原的正常水平通常会在特定的参考值范围内。
这个范围可能会因性别、年龄和其他因素而有所不同。
通常,检测结果会根据参考值范围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2. 检测方法,胃蛋白酶原的检测方法通常包括血液或尿液样本的采集。
标准的检测程序和实验室操作流程应当遵循相关的医学标准和规范,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临床意义,胃蛋白酶原检测结果异常可能与胃疾病或其他健康问题相关联。
标准的检测标准应当包括对异常结果的临床意义和可能的疾病诊断或治疗建议。
4. 质控标准,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验室应当遵循质控标准,包括日常质控、仪器校准和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培
训要求等。
总之,胃蛋白酶原检测的标准应当包括参考值范围、检测方法、临床意义和质控标准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临
床应用的可靠性。
最终的诊断和治疗决策应当由专业医生根据检测
结果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
胃蛋白酶原临床意义
胃蛋白酶原临床意义
胃蛋白酶原是一种消化酶前体,由胃上皮细胞分泌,在胃酸的作用下转化为胃蛋白酶。
在临床上,胃蛋白酶原被广泛应用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研究表明,胃癌患者的胃蛋白酶原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因此,通过检测胃蛋白酶原水平,可以较早地发现胃癌,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此外,胃蛋白酶原的水平还可以用于预测胃癌的预后,高水平的胃蛋白酶原与较差的生存率密切相关。
除了在胃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中,胃蛋白酶原的水平还可以用于评估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的严重程度,如消化性溃疡和胃肠道出血等。
总之,胃蛋白酶原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1 -。
胃功能三项的临床意义
Page ?3
胃癌早期筛查的指定方法
?日本从上世纪60年代初期起就出资在40岁以上人群中普查 胃癌,日本胃癌的早期检出率超过60%(也有报道说达到 90%)
?我们国家1997年~1999年在胃癌高发区—辽宁庄河采用两 轮筛选法进行胃癌筛查 。胃蛋白酶原PGI&PGII发挥了巨大 作用,已经被广泛认同。
Zhaode Bu, Jiafu Ji 。 A current view of gastric cancer in China 。Translational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Vol 2, Supplement 1 (June 2013):
二、学术篇
--何为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检测有何意义?
?2009年1月卫生部疾控司确定了血清胃蛋白酶原PGI&PGII 是胃癌早期病变的指定的筛查手段。-----引自《中国癌症 筛查及早诊早治技术方案》顾问:王陇德 彭玉。
Page ?4
早期发现可治愈的胃癌病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每年新发胃癌:400,000例---占全世界40% ?每年胃癌死亡:300,000例
Wong HY, Yau T. Management of gastric cancer: The Chinese perspective. Transl Gastrointest Cancer 2012;1(2):181-185. DOI:
Pag1e0.3?9758/j.issn.2224-4778.2012.07.07
胃功能三项临床意义
胃蛋白酶原PGⅠ,PG相关背景
胃癌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胃蛋白酶原检测临床意义
固有层
固有腺 正常腺体
黏膜肌层
胃蛋白酶原检测临床意义
黏膜下层
黏膜下层扩张 血管
黏膜下层血管
36/38
胃黏膜上皮内瘤变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于年将上皮 内瘤变概念引入胃肠道癌前病变和早期 癌
上皮内瘤变: 一个形态学上以细胞学和结 构学异常,遗传学上以基因克隆性改变, 生物学行为上以易进展为有侵袭和转移 能力浸润性癌为特征癌前病变
22/38
22
慢性胃炎转归
慢性胃炎人群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百分比在不一样国家和地域 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普通与胃癌发病率呈正相关 萎缩性胃炎伴肠化或异型增生者发生胃癌危险性增加 萎缩性胃炎每年癌变率约为0.5% ~1% 有证据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是H.pylori感染、环境原因 和遗传原因共同作用结果。
1
>240
PGII较小
≥6
胃黏膜有破损
律,普通为急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戒烟戒酒 清淡饮食两周后复查或胃镜检验。
<27但
2
>240 靠近27 ≥6
胃黏膜有破损
普通为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注意饮食习惯 一月后复查或胃镜检验
3
>240
4
>240
0-27
<6
>27
≥6
不可能存在这种情况 胃黏膜有破损
普通为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提议做胃镜深 入检验
还需大样本深入比较分析我国诊疗胃癌最正确界值、敏 感性及特异性, 方便提升胃癌筛查和早期诊疗
胃蛋白酶原检测临床意义
10/38
血清学检验
高效、低廉、依从性好、简便易行 适合大规模胃癌筛查
Leung ncet Oncol ; Yuan Y.Cancer Biol Med
胃蛋白酶原(PGI PGII)—胃部疾病的标志物
胃蛋白酶原(PGI PGII)——胃部疾病的标志物胃癌在全世界范围内是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全球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高达700万,其中死于胃癌的患者占到10%。
每年新发胃癌934,000例,其中42%(近40万)的新发病例在我国,胃癌在我国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约每2~3分钟就有1名中国人死于胃癌。
我国胃癌病例以进展期为主,约占90%,早期胃癌诊断率仅为10%左右。
而日、韩两国早期胃癌诊断率均达40%~ 50%甚至更高。
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总体复发率为1.5%—13.7%,而进展期胃癌的总体复发率为50%~70%。
因此,胃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提高胃癌的疗效、降低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早期胃癌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普查的依从性差、费用昂贵。
我国绝大多数病人首次诊断时已属中晚期,其中50%左右难以施行根治性切除。
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胃蛋白酶的前体,根据分布和免疫原性分为胃蛋白酶原Ⅰ(PGⅠ)和胃蛋白酶原Ⅱ(PGⅡ)两种亚群。
胃黏膜合成的胃蛋白酶原大部分进入胃腔,另外,有大约1%的胃蛋白酶原进入血液,血清中PG的量反映其分泌水平,血清PG水平可反映不同部位胃粘膜的形态和功能,联合测定PGⅠ和PGⅠ/Ⅱ比值(PGR)可起到胃粘膜“血清学活检”的作用。
胃蛋白酶原检测最适合健康体检,常可以发现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乃至胃癌等胃部疾病,对胃癌早期诊断的普查以及胃癌的预防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8月,由卫生部疾控局颁布的《中国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技术方案》一书中,明确将PGⅠ和PGⅡ作为胃镜前检测和胃癌筛查的判断标准。
PGⅠ/Ⅱ测定的应用范围:1、胃癌早期筛查2、胃溃疡、萎缩性胃炎、HP感染的筛查3、幽门螺杆菌(Hp)治疗效果的评价4、消化性溃疡复发、治愈的判定指标5、胃癌切除术后复发的判定指标6、个人胃黏膜功能的动态监测PGⅠ/Ⅱ测定的临床意义:项目指标正常值范围超出正常值范围的说明PGⅠ67<PGⅠ<200PGI<67ug/L:胃体、胃底黏膜萎缩或受损,可能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疾病有关PGI>200ug/L:可能与饮食、药物的刺激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以及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有关PGⅡPGⅡ<15PGII>15ug/L:可能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窦部的疾病有关PGR (PGI/PGII)>7.5PGR<7.5:可能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窦部的疾病有关。
胃蛋白酶原酶1的正常范围
胃蛋白酶原酶1的正常范围胃蛋白酶原酶1(Pepsinogen 1)是一种由胃腺细胞分泌的酶原,它在胃酸的作用下被激活成为胃蛋白酶,参与胃部食物的消化。
胃蛋白酶原酶1的正常范围是关键的生理指标,对于维持胃部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胃蛋白酶原酶1的基本概念胃蛋白酶原酶1是一种糖蛋白,由胃腺细胞分泌。
在胃酸的作用下,胃蛋白酶原酶1经过激活,成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有助于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
同时,胃蛋白酶原酶1也是评估胃酸分泌功能的重要指标。
二、胃蛋白酶原酶1的正常范围胃蛋白酶原酶1的正常范围因个体差异而异,一般参考值为30~150μg/L。
在空腹状态下,血清中胃蛋白酶原酶1的水平较低。
进食后,胃蛋白酶原酶1的分泌会相应增加,以应对食物消化需求。
三、胃蛋白酶原酶1检测的意义胃蛋白酶原酶1检测主要用于评估胃酸分泌功能和胃部疾病诊断。
胃蛋白酶原酶1水平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提示胃酸分泌不足,如萎缩性胃炎、胃酸过少等疾病;胃蛋白酶原酶1水平高于正常范围,可能与胃酸分泌过多有关,如胃溃疡、胃酸过多等疾病。
四、如何保持胃蛋白酶原酶1的正常水平1.合理膳食:保持饮食均衡,多吃新鲜蔬果,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胃部健康。
2.规律作息: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3.适量运动:增加户外运动,提高身体素质,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胃肠道健康。
4.放松心情: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压力、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困扰。
5.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均对胃部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戒烟限酒有助于保持胃蛋白酶原酶1的正常水平。
6.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胃部检查,如胃镜、血清胃蛋白酶原酶1等检测,及时发现并治疗胃部疾病。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胃蛋白酶原酶1的正常水平,维护胃部健康。
胃蛋白酶原检测标准
胃蛋白酶原检测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胃蛋白酶原(PG)是一种由胃部分泌的酶原前体,在胃内经盐酸激活成为胃蛋白酶。
胃蛋白酶在胃酸的环境下能够分解蛋白质,是胃液中的主要蛋白酶。
胃蛋白酶原检测是一种可以用来评估胃部功能状况的检测方法,对于诊断和治疗胃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胃蛋白酶原检测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检验方法:目前常用的胃蛋白酶原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放射免疫测定法等。
在进行检测时,需要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程,确保得到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二、参考范围:一般情况下,正常人的胃蛋白酶原水平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通过比对实验结果与正常参考值的范围,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胃功能状况,发现是否存在异常。
三、临床意义:胃蛋白酶原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对胃功能状况进行评估,诊断和鉴别消化性溃疡、胃疼痛、胃部不适等症状。
也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
四、质控措施:在进行胃蛋白酶原检测时,需要严格控制试剂品质,确保实验环境的洁净和条件的稳定,做到标本采集、运输、保存等环节的规范,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胃蛋白酶原检测标准对于评估胃部功能状况,诊断和治疗胃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只有做好相关工作和措施,才能确保胃蛋白酶原检测在临床实践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希望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能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胃蛋白酶原检测标准,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好的监测和治疗手段。
【字数不足,需要再加一些内容】第二篇示例:胃蛋白酶原检测标准是指用于检测胃的胃蛋白酶原水平的一套标准化的方法和指导原则。
胃蛋白酶原是一种蛋白酶前体,它在胃内受到激活成为活性胃蛋白酶,参与胃内蛋白质的消化。
胃蛋白酶原水平与一些胃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对其进行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胃蛋白酶原检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检测方法的选择: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荧光法和放射免疫法等。
胃蛋白酶原临床意义
胃蛋白酶原Ⅰ/Ⅱ(PG I/II)的临床意义一、用于浅表性胃炎检测浅表性胃炎早期的浅表性胃粘膜炎症刺激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胃酸和胃泌素,而胃酸和胃泌素又刺激胃蛋白酶原的分泌;持续的炎症和粘膜反应可造成主细胞损伤、分泌减少。
糜烂的胃粘膜增生和炎性浸润使得胃粘膜通透性增加,PGⅡ渗入血循环的量增加。
因此,浅表性胃炎和糜烂性胃炎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增加,但PGI升高幅度不如PGⅡ,故PGI/PGⅡ比值下降。
二、用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查幽门螺杆菌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人类胃癌的主要致癌因素之一。
在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一萎缩性胃炎一肠化生一异型增生一肠型胃癌这一病变过程中,HP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据国外报道,80%的中到重度萎缩性胃炎患者HP检测呈阳性,以胃窦为主的萎缩性胃炎患者发展为胃癌的几率是正常人的18倍,而胃窦和胃体都有粘膜萎缩的患者,其危险性将高达正常人的9O倍。
感染HP时刺激胃窦分泌胃泌素增多,进而导致胃蛋白酶原的分泌增加,PGⅡ升高幅度较PGI明显,PGI/PGⅡ比值降低。
感染UP的程度、受损伤的部位及病变的程度不同PGI、PGⅡ和PGI/PGⅡ检测结果有差异。
感染早期PGI、PGⅡ均升高,PG I/PGⅡ下降;如进一步发展,胃粘膜发生严重病变时,PGI降低、PG Ⅱ正常或升高、PG I/PGⅡ比值降低。
由此可见,检测PG对HP感染早期的意义优于晚期。
在药物治疗有效时。
PGⅡ含量会随着幽门螺杆菌的减少而降低,据此可进行疗效观察。
三、有助于胃癌的诊断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死率居各种恶性肿瘤之首,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成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的惟一途径。
目前诊断胃癌的主要方法是纤维胃镜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其中胃镜被称为是确诊胃癌的“金标准”。
这两种途径检查方法必须要求具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专门的操作人员,技术要求高,费用较贵,而且胃镜又令患者很痛苦,因此,不能作为普查手段。
早期胃癌缺乏一定的特异性症状与体征,一般的消化道症状经对症治疗后能暂时好转,当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而来就诊时,往往病情已属中、晚期,使胃癌难以早期发现,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影响预后。
胃蛋白酶原
二、胃蛋白酶原简介
什么是胃蛋白酶原?
• 胃蛋白酶原( pepsinogen,PG)是由胃
部分泌的参与消化的胃蛋白酶的前体,通 常约1%的PG可通过胃黏膜进入血液循环, 可分为PGI和 PGII两种亚型。 • 血清胃蛋白酶原可以较为准确地显示胃黏 膜的状态和功能。
胃蛋白酶原I/II(PGI/II)分 泌部位 胃蛋白酶原Ⅰ是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分泌
用。
PG异常≠胃癌
PG法是一种通过检测胃粘膜萎缩和炎症状况来判断
胃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方法,不单独用于诊断胃癌,必 须采用胃内窥镜和病理的方法进行最终诊断。
PG法不是胃癌的诊断实验,但能够用来对高危人群
的筛查,并由此来确定是否对病人进行胃镜及活组织 病理检查。
胃癌普查的初筛指标PG法的优势
联合测定血清PGI和PGI/II比值是判定正常胃底粘膜或 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乃至胃癌的合适、可靠的无创 性试验。
三、胃蛋白酶原检测
胃蛋白酶原法
定义
利用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间,以及胃蛋 白酶原值和慢性萎缩性胃炎间的相关关系,以P GⅠ值及PGⅠ/Ⅱ比为指标,监测进展期萎缩性 胃炎这一胃癌高危人群,从而将其应用于对胃 癌的检诊,该方法即胃蛋白酶原法(PG法)。
征岛雅彦 等.综合临床2005,54(4);1425
图1 图2
主界面
运行界面
胃蛋白酶原检测方法
放射免疫测 定法(RIA) 酶免疫测 定法(EIA) 时间分辨荧 光免疫分析 法(TRFIA) 乳胶增强 免疫比浊法
10家 北京九强、北京
化学发光法
有放射性, 无生产厂家
2家 北京美康、 北京永瀚 星港
世纪沃德、北京
1家 无锡江原
豪迈、北京柏定、 山东博科、南京 诺尔曼、浙江伊 利康、浙江泰司 特、绍兴圣康
胃蛋白酶原酶1的正常范围
胃蛋白酶原酶1的正常范围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胃蛋白酶原 1 的概念和作用
2.胃蛋白酶原 1 的正常范围
3.胃蛋白酶原 1 异常的原因和临床意义
4.检查胃蛋白酶原 1 的注意事项
5.胃蛋白酶原 1 与胃部疾病的关系
正文
胃蛋白酶原 1 是一种消化性的蛋白酶,主要由胃黏膜主细胞分泌,其主要功能是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为肽片段。
胃内的消化主要是对蛋白质初步分解,胃蛋白酶具有分解蛋白质作用。
胃蛋白酶并不是细胞直接生成的,是胃酸或者胃蛋白酶刺激后形成的。
胃蛋白酶原 1 的正常范围一般是在 60~240ngml 之间。
过胃蛋白酶原因升高之后,很有可能是胃肠道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胃底黏膜受损、浅表性胃炎等因素造成的。
如果联合检测胃蛋白酶原和胃蛋白酶原的比值,它的临床意义更大,如二者的比值进行性降低,则与胃黏膜的萎缩进展有关。
检查胃蛋白酶原 1 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检查前至少 8 小时不得进食,进水;检查时换上宽松衣物,采左侧卧姿,双腿微曲;当医师把胃镜由受检者口中所含的塑胶器伸入时,应全身放松,稍做吞咽动作,使胃镜顺利通过喉咙进入食道;检查后 1 至 2 小时内勿进食。
胃蛋白酶原 1 异常常见于胃癌、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等疾病。
第1页共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蛋白酶原Ⅰ/Ⅱ(PG I/II)的临床意义
一、用于浅表性胃炎检测
浅表性胃炎早期的浅表性胃粘膜炎症刺激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胃酸和胃泌素,而胃酸和胃泌素又刺激胃蛋白酶原的分泌;持续的炎症和粘膜反应可造成主细胞损伤、分泌减少。
糜烂的胃粘膜增生和炎性浸润使得胃粘膜通透性增加,PGⅡ渗入血循环的量增加。
因此,浅表性胃炎和糜烂性胃炎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增加,但PGI升高幅度不如PGⅡ,故PGI/PGⅡ比值下降。
二、用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查
幽门螺杆菌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人类胃癌的主要致癌因素之一。
在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一萎缩性胃炎一肠化生一异型增生一肠型胃癌这一病变过程中,HP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据国外报道,80%的中到重度萎缩性胃炎患者HP检测呈阳性,以胃窦为主的萎缩性胃炎患者发展为胃癌的几率是正常人的18倍,而胃窦和胃体都有粘膜萎缩的患者,其危险性将高达正常人的9O倍。
感染HP时刺激胃窦分泌胃泌素增多,进而导致胃蛋白酶原的分泌增加,PGⅡ升高幅度较PGI明显,PGI/PGⅡ比值降低。
感染UP的程度、受损伤的部位及病变的程度不同PGI、PGⅡ和PGI/PGⅡ检测结果有差异。
感染早期PGI、PGⅡ均升高,PG I/PGⅡ下降;如进一步发展,胃粘膜发生严重病变时,PGI降低、PG Ⅱ正常或升高、PG I/PGⅡ比值降低。
由此可见,检测PG对HP感染早期的意义优于晚期。
在药物治疗有效时。
PGⅡ含量会随着幽门螺杆菌的减少而降低,据此可进行疗效观察。
三、有助于胃癌的诊断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死率居各种恶性肿瘤之首,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成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的惟一途径。
目前诊断胃癌的主要方法是纤维胃镜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其中胃镜被称为是确诊胃癌的“金标准”。
这两种途径检查方法必须要求具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专门的操作人员,技术要求高,费用较贵,而且胃镜又令患者很痛苦,因此,不能作为普查手段。
早期胃癌缺乏一定的特异性症状与体征,一般的消化道症状经对症治疗后能暂时好转,当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而来就诊时,往往病情已属中、晚期,使胃癌难以早期发现,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影响预后。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进行性发展的过程。
人的PG I由胃黏膜的胃主细胞及颈黏液细胞合成,PG II不仅由胃主细胞及颈黏液细胞合成,而
且可由胃窦黏液细胞及近端十二指肠的Brun—ner腺等合成,前列腺和胰腺也产生少量PG II。
在临床上,测定血清PG I和PG II的水平及其比值有助于胃溃疡及胃癌的鉴别诊断。
过低的PG I和PG I/PG II应警惕早期胃癌。
由于血清PG的含量直接反映胃黏膜的功能,胃癌患者血清PG I水平明显下降,表明胃癌患者胃黏膜分泌能力下降。
80%以上的胃癌伴有萎缩性胃炎,而萎缩性胃炎可导致胃黏膜主细胞丢失,从而影响其分泌功能;胃癌患者血清PG I水平明显下降与胃癌患者胃黏膜萎缩、肠化从而分泌降低有关;还有报道认为,致癌因子使胚细胞中PG基因受损突变,从而失去了分泌PG I的能力;基因突变胚细胞又更新黏膜细胞,使PG I、PG II分泌持续降低。
胃癌患者血清PG II 含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分泌PG II细胞分布较广有关。
血清PG I及PG I/PG 1I明显下降对监测早期胃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四、用于良、恶性胃溃疡的鉴别
PG与良、恶性胃溃疡的鉴别是临床上重要的问题。
联合测定血清PG I 和PG I/PG II比值是判定正常胃底黏膜或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化乃至胃癌的合适、可靠的无创性试验,有胃底腺黏膜“血清学活检”的作用。
血清PG I水平与萎缩性胃炎、PG I/PG lI水平与胃癌和胃癌前期病变呈负相关,血清PG I水平与消化性溃疡呈正相关,提示PG I升高者有溃疡可能,且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血清PG I水平升高者,应注意其是否存在溃疡的可能性,对于临床上无症状溃疡的鉴别具有意义。
血清PG I与胃泌酸腺细胞功能相关,PGII与胃底黏膜病变的相关性较大,血清PG反映胃总体分泌PG水平。
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胃泌酸过多有着密切关系,血清PG I与溃疡的相关性也反映了这一点。
萎缩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或胃癌发生时,尤其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所干扰,胃酸分泌过多的浅表性胃炎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炎,PG I和PGⅡ的分泌会增加;而在慢性严重萎缩性胃炎当主细胞减少时PGI含量下降;当萎缩性胃伴有有肠化、胃窦腺假幽门腺化生,PGⅡ含量会随之增高,当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时,PGI分泌会减少,PGI/PGⅡ也会发生变化,血清PG可作为监测胃癌的一个可靠的标志物。
血清PG与萎缩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胃癌的相关性好,但敏感度低,可能与此有关。
此外,血清PG与不同的胃癌前期病变类型、级别的关系,与胃癌的组织病理类型关系,既往研究有着不同的意见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五、参考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