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技术▏我国海洋资料浮标观测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近海波浪浮标的历史_现状与发展_毛祖松
我国近海波浪浮标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毛祖松(海军司令部航海保证部,天津 300042)摘 要:回顾了我国波浪测量技术特别是近海波浪浮标技术的发展历程,提出了今后发展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波浪测量技术;波浪浮标;发展建议中图分类号:P715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322029(2007)022*******1 引言我国是一个濒海大国,拥有18000多km的大陆海岸和近300万km2的可管理的海域,有6000多个(500m2以上的)岛屿和1000多个可以利用的港湾。
近海波浪的观测研究对海洋开发、交通运输、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及海上舰船活动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波浪浮标是目前对海洋波浪进行长期、实时、定点观测的主要设备,发展波浪浮标是发展海洋观测的必然需求。
2 我国波浪测量技术的历史和现状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的波浪测量技术特别是近海波浪浮标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国内一些单位如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山市探海仪器公司等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
这一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211 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是我国波浪测量技术发展的起始阶段,主要是进行技术上的探索,其研究成果投入应用的较少。
1965年,为了适应我国海洋调查的需要,由国家计委、第一机械工业部、水利部、国家海洋局等在青岛组织全国海洋仪器会战,全面开展各种海洋仪器设备研制(共47项课题),其中就有岸用测波仪、岸用波浪自记仪、船用波浪自记仪、接触式测波仪(测波杆)、重力测波仪和船舷测波仪等7种波浪测量仪器设备。
21111 H05型岸用测波仪收稿日期:2007201212 H05型岸用测波仪在海上布设一个浮标,在岸边架设双筒望远镜观测浮标的上下浮动幅度和周期,用以推算波高和波周期。
2024年海洋观测仪器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海洋观测仪器市场分析现状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愈加重视。
海洋观测仪器作为海洋科学和海洋资源开发的重要工具,在海洋科研、资源勘察、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海洋观测仪器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
市场规模与发展趋势据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海洋观测仪器市场规模已达到数十亿美元。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间科研合作的增加,海洋观测仪器市场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预计未来几年,海洋观测仪器市场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海洋观测仪器市场的增长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驱动:1.科研需求的增加:随着人们对海洋科学的认识不断深入,对海洋观测数据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科研机构和高校对海洋观测仪器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推动了市场的发展。
2.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海洋作为人类重要的资源来源,其能源、矿产、渔业等开发利用对海洋观测仪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断增长的海洋资源开发市场推动了海洋观测仪器市场的快速发展。
3.环境保护与监测需求: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对海洋环境保护和监测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海洋观测仪器能够提供海洋环境的实时监测数据,为环境保护部门和相关机构提供科学依据。
市场现状与竞争格局海洋观测仪器市场目前呈现出竞争激烈的格局。
主要的市场参与者包括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
这些企业和机构凭借自身的技术实力和研发能力,在市场中拥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国内海洋观测仪器市场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海洋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
这些机构在科研项目和教学实验中对海洋观测仪器有着巨大需求,因此厂家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国际市场中,欧美企业在海洋观测仪器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和市场优势。
其产品质量和性能稳定,深受国际市场的认可和青睐。
同时,亚洲市场也在逐渐崛起,中国等国家在海洋观测仪器市场上崭露头角。
市场发展机遇与挑战海洋观测仪器市场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随着国家对海洋科研和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的提升,海洋观测仪器市场的机遇日益增加。
我国海洋浮标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海洋浮标发展现状及趋势戴洪磊;牟乃夏;王春玉;田茂义【摘要】海洋浮标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海洋监测新技术在各海洋国家逐步被重视并发展起来。
文章概述了海洋浮标技术的发展史以及在各主要海洋国家的使用情况;主要介绍了我国海洋浮标在中国科学院海洋观测研究网络建设的带领下,各沿海省市区近10 a来在黄渤海、东海、南海海域、以及极地海域布设海洋浮标的情况,包括这些浮标的种类、用途、通信方式、海洋环境监测参数等信息;展现了我国海洋浮标的研制和应用正朝向采用高新技术、降低成本、提高可靠度、扩大功能、延长工作寿命、方便布放、面向专题领域、向多站位、高密度布放、和全覆盖海域监测方向的发展趋势。
%Ocean buoys have gradually been taking seriously and developed as a new modern marine monitoring technology.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ocean buoys in all major marine countries,and introduces the distribution of all the ocean buoys in Yellow Sea,Bohai Sea,East China Sea and South China Sea which were laid by the coastal province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marine observation & research network established b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The types, functionalities,communications,marin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parameters and other information of these distributed ocean buoys in China Sea are described.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our ocean buoys have developed towards the trends of adopting new technology,reducing costs,improving reliability,expanding the functionalities,extending the working life,convenient placement,thematic oriented multi-station,high density distributed and all water monitoring covered.【期刊名称】《气象水文海洋仪器》【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5页(P118-121,125)【关键词】海洋浮标;海洋监测;中国科学院海洋观测研究网络;浮标监测网络【作者】戴洪磊;牟乃夏;王春玉;田茂义【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测绘工程学院,青岛 266590;山东科技大学测绘工程学院,青岛 266590;潍坊恒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潍坊 261061;山东科技大学测绘工程学院,青岛 2665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15.20 引言海洋监测是研究海洋、开发海洋和利用海洋的基础。
国内浮标发展现状分析
国内浮标发展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海洋工程的需求增加,国内浮标发展迅猛。
浮标作为一种海洋工程装备,主要用于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国内浮标发展在技术水平上已取得了显著进步。
浮标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结构设计、材料制备、能源供应、信号传输等方面。
目前国内在这些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
例如,国内已实现了一系列可远程监控、自动控制的智能化浮标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数据准确性。
此外,国内一些高新技术也逐渐应用到浮标领域,例如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技术的应用,不仅降低了运行成本,还保护了海洋环境。
其次,国内浮标发展在应用领域上不断扩展。
基于浮标的海上风电发电系统,在国内多个沿海地区得到广泛应用,有效解决了传统陆上风电的接入难题,进一步推动了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此外,国内还开始将浮标应用于海洋资源开发中,如海底油气勘探、深海矿产资源开采等。
这些应用领域的拓展,不仅对国内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也为相关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再次,国内浮标发展在工程规模上逐渐扩大。
随着国内海洋工程的需求增加,浮标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从最初的单个浮标到现在多个浮标组成的浮标阵列系统,国内浮标工程的规模越来越大。
这些大规模浮标工程的建设,不仅对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国内浮标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浮标自身的质量和稳定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性,浮标在承受海浪、风浪等外力时需要具备较强的稳定性和抗风浪能力。
其次,浮标的运行成本较高,尤其是在能源供应方面。
太阳能和风能虽然是较为清洁的能源,但其依然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且初期投入较大。
最后,国内浮标标准和规范体系建设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统一。
总的来说,国内浮标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工程规模不断扩大。
2023年海洋浮标系统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海洋浮标系统行业市场发展现状随着人们对海洋环境的监测和控制需求的不断增强,海洋浮标系统作为重要的海洋监测手段不断得到应用,行业市场不断扩大。
本文将介绍海洋浮标系统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一、行业市场发展概况海洋浮标系统从最初的单纯地作为信翼浮标,逐渐发展为综合性的海洋气象和水文监测系统,涵盖了多种监测参数,如气象、海洋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等。
目前,海洋浮标系统广泛应用于海洋气候观测、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渔业农业港口管理、海上搜救及测量等领域。
随着海洋浮标的不断升级,其监测能力和精度得到了极大提高,多传感器、综合控制、远程监测等新技术的应用尤为突出。
二、行业市场规模海洋浮标系统的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据统计,2019年全球海洋浮标市场规模约为17.2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21.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2%。
其中,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是最主要的市场。
三、行业市场发展趋势1. 远程监测技术引领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海洋浮标系统的监测数据可以通过云平台实现远程监测,使海洋管理变得更有效率和精确。
远程监测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海洋监测数据的采集变得更加便捷,同时可以实现全局数据同步、实时监控和长周期化观测,大大提高了海洋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 传感器技术突破多传感器技术是海洋浮标系统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通过将多个传感器整合在一起,可以实现多参数同时监测,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监测能力。
同时,传感器技术不断突破,实现了对海洋深度、流场、海面温度、海浪等多种参数的测量,拓展了海洋浮标系统的应用范围。
3. 智能化水平提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海洋浮标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目前,一些智能化浮标系统已经实现了无人值守、远程监测、智能诊断等功能,对海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实现了完全自动化,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效率。
四、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在海洋浮标系统市场上,主要的竞争者包括上海京都微电子有限公司、MetOcean Telematics、RBR、GISF、Argos、Nortek等。
我国海洋资料浮标技术的发展
收稿日期:1999-07-20 作者简介:王军成(1953-),男,山东招远人,研究员,从事海洋资料浮标的研究。
文章编号:1002-4026(1999)04-0016-05・综 述・我国海洋资料浮标技术的发展王军成(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01)摘要:海洋资料浮标是海洋环境监测与海洋灾害预报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开发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简介了我国海洋资料浮标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提出了海洋资料浮标技术研究与发展的建议。
关 键 词:资料浮标;海洋监测;技术现状;发展中图分类号:P 715.2 文献标识码:A海洋资料浮标是海洋灾害监测的主要手段之一,我国海洋资料浮标是从我所起步,在国家海洋局及省科学院的支持下,经过20多年的不断努力,特别是经过“七・五”科技攻关,现代化的大型海洋资料浮标于1988年在我所诞生。
到目前我国北海、东海、南海三个资料浮标锚位点常年工作的浮标都是由我所研制的FZF2-2型及FZF2-3型七套大型浮标。
初步改变了我国海洋资料浮标的落后面貌,为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网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1 海洋资料浮标的发展历程1.1 初级阶段(1966~1985)我国海洋资料浮标研究起步较早,1966年全国海洋仪器大会战,研制出了代号为H23的资料浮标样机。
1973年研制出2H 23浮标并在海上试用运行20天。
1976年海洋资料浮标被列入国产大型关键产品计划。
1978年研制出样机,并通过鉴定,这就是我国的HFB-1型海洋水文气象遥测浮标站(简称Ⅰ型浮标)。
在以后的几年中,又分别改进出HFB -1A 型、HFB -1B 型海洋资料浮标,并都相继在东海海上试用运行。
最长在海上运行380天。
Ⅰ型海洋浮标所取得的成绩,象征着我国海洋资料浮标技术不断成熟。
但由于我国工业水平和元器件的具体情况所限,总的来说,Ⅰ型浮标仍是技术落后,水平也较低,与国际同类水平相差较远,不能满足我国海洋监测建网的需要。
2024年海底观测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海底观测市场发展现状引言海底观测是一项重要的科学和技术活动,它对于深入了解海洋环境、资源开发、海洋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海底观测市场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海底观测市场的发展现状,并探讨未来趋势。
市场规模近年来,海底观测市场规模逐渐扩大。
海底观测设备的可靠性和易用性提高,推动了市场需求的增长。
根据市场研究数据,预计海底观测市场在未来几年将保持稳定的增长。
这主要得益于海底资源勘探的需求增加以及海洋科学研究的广泛应用。
技术进步海底观测技术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重大突破。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使得海底观测设备能够获取更准确、更全面的数据。
同时,数据传输和处理技术的改进提高了数据的实时性和处理效率。
这些技术进步促进了海底观测市场的发展。
市场驱动因素海底观测市场的发展得益于多个驱动因素。
首先,海洋资源的开发促使了对于海底观测的需求增加。
通过观测海底地质、生物和化学信息,可以更好地了解海洋资源的潜力和分布情况。
其次,海底观测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海洋气象和海洋地质等领域都离不开海底观测数据的支持。
此外,海洋安全问题也促使了海底观测技术的发展。
海底观测设备可以用于监测和预测海啸、海洋灾害等,提高海洋安全的能力。
市场竞争格局海底观测市场竞争激烈,主要有国内外大型企业和研究机构参与。
国外企业在技术和设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国内企业也在不断追赶。
目前,市场上存在多种海底观测设备供应商,它们的产品主要包括声纳、浮标、传感器等。
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市场上可能会出现更多创新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未来趋势未来,海底观测市场将继续发展,并出现以下几个趋势。
首先,海底观测设备将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和准确性。
其次,海洋深部的观测将受到更多关注,以满足对于深海资源和环境的研究需求。
再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更深入的数据挖掘和分析。
我国海洋浮标发展现状及趋势
浮标在 中国科 学院海 洋观测 研 究 网络建 设 的带领 下 , 各 沿 海省 市 区近 1 0 a来在 黄渤 海 、 东海 、
南海 海域 、 以及极 地海 域布 设海 洋浮标 的情况 , 包 括这 些 浮标 的种 类 、 用途、 通 信 方 式、 海 洋环
境 监 测参 数等信 息 ; 展 现 了我 国海洋 浮标 的研 制和 应 用 正朝 向采用 高 新 技术 、 降低 成本 、 提 高
可靠度 、 扩 大功 能 、 延 长工作 寿命 、 方便 布 放 、 面 向专题 领 域 、 向多站 位 、 高 密度 布 放 、 和全 覆 盖
海域 监测 方 向的发展 趋势 。
关 键词 : 海洋 浮标 ; 海洋监 测 ; 中 国科 学院 海洋观 测研 究 网络 ; 浮标监 测 网络 中图分 类号 : P 7 1 5 .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6 — 0 0 9 X( 2 0 1 4 ) 0 2 — 0 1 1 8 — 0 4
De v e l o p me nt s t a t u s a n d t r e nd o f o c e a n b u o y i n Chi n a
Da i Ho n g l e i , Mo u NaTi a n Ma o y i
En gi n e e r i n g Co n s u l t i n g C o mpa n y, We i { n n g 2 6 1 0 6 1 )
Ab s t r a c t : Oc e a n b u o y s h a v e g r a d u a l l y b e e n t a k i n g s e r i o u s l y a n d d e v e l o p e d a s a n e w mo d e r n ma r i n e
海洋技术▏我国海洋资料浮标观测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海洋资料浮标观测技术的发展起步较晚,但经过长期的努力与积累,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海洋资料浮标观测技术达到产品化阶段,并开始浮标网的建设。
一、我国海洋资料浮标观测技术的发展现状⒈我国总体技术水平与国际相当我国从1965年开始研制海洋资料浮标,经过近50年的发展,在国家863等计划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经基本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总体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研制的第一个海洋资料浮标诞生于1965年,为船型结构。
此后,在国家的支持下,浮标技术大力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直径从10m到3m的产品系列,完全能够满足我国近海长期业务化观测的需求,其中研制的3m直径小型浮标为2008年奥帆赛提供了大量有效数据,受到各界一致好评。
深远海观测浮标方面也开展了部分工作,研制了工程样机,取得了一定成果,布放海域最深达到3500m,最远至印度洋和格陵兰海海域。
我国的智慧海洋的海洋资料浮标研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某些方面的水平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观测参数种类多于国外产品;采用了多种数据通信手段,其中北斗通信方式是我国独有;数据传输间隔方面有多种传输间隔可供选择。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包含约130个浮标的近海浮标观测网,浮标种类主要由图1中的浮标和波浪浮标组成,图2给出了由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生产的浮标沿海分布图,该研究所生产的浮标占全国业务化浮标总数的90%以上。
⒉专用型浮标研究取得一定成果在通用型浮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国外的研究成果,我国在专用型浮标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制了多种专用浮标。
⑴海洋剖面观测浮标“十五”期间,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研制了利用马达驱动的剖面观测系统,“十一五”期间中船重工710所研制了利用浮力控制的剖面观测浮标系统,中科院海洋所研制了波浪能驱动式的剖面观测浮标系统,3种系统均经过了海上测试,最大布放水深达4000m,能观测海水温度、盐度、深度和海流等参数。
海洋浮标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海洋浮标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引言:海洋浮标作为一种重要的海洋观测与监测装置,在海洋资源开发、气象预测、海洋安全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分析目前海洋浮标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海洋浮标的发展现状1. 高精度测量技术的应用:随着海洋浮标的技术成熟和测量需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精度测量技术被应用于海洋浮标。
例如,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引入,使得海洋浮标能够实现高精度的位置定位和时间同步。
激光测距仪、超声波测距仪等技术的运用,也进一步提高了海洋浮标的测量精度。
2. 多功能化浮标的出现:为了满足多样化的海洋观测和监测需求,越来越多的浮标开始具备多种功能。
例如,除了传统的气象、海洋学参数的测量外,现代海洋浮标还能够集成海洋物理学、海洋生物学、化学等方面的测量装置,以实现多角度、全面的观测任务。
3. 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随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进步,海洋浮标的监测能力和运维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现代海洋浮标不仅能够通过遥控、遥测实现自动化操作,还能够进行自我维护和状态监测,有效降低了对人力资源的依赖,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海洋浮标的未来趋势1.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未来海洋浮标将更加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海洋观测和监测数据的快速处理和分析。
通过对海洋浮标数据的深度挖掘和模式识别,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海洋气候变化、海洋生态变化等重要参数,为海洋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2. 绿色能源技术的应用:海洋浮标的长期稳定运行对能源供应的要求非常高。
未来,将会出现更多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海洋浮标,如太阳能、风能等。
利用绿色能源技术,可以降低运维成本和环境影响,实现海洋浮标的可持续发展。
3. 网络化和协同化观测系统:未来海洋浮标将会更多地应用于网络化和协同化的观测系统中。
通过多个浮标互相联动,共同完成更加复杂和精细的海洋观测任务。
这种协同观测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观测覆盖范围和观测精度,满足海洋研究和应用的需求。
海洋观测服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海洋观测服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海洋观测服务是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海洋观测设备,对海洋环境进行实时监测、数据收集和分析,为海洋领域提供各种信息和服务的技术体系。
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的需求和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海洋观测服务在保障海洋安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目前,海洋观测服务的现状可以总结为技术升级、数据创新和应用拓展三个方面。
首先,技术升级是海洋观测服务发展的重要支撑,包括遥感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导航技术等的应用与发展。
通过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图像和海洋观测器械,我们可以实时获取海洋环境的数据,如水温、盐度、氧气含量等,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
其次,数据创新是海洋观测服务发展的核心内容,包括数据共享、数据挖掘、数据融合等方面的创新。
通过将分散的海洋观测数据进行整合和共享,可以形成更加全面、准确的海洋观测数据集,为海洋决策和预警提供良好的支持。
此外,海洋观测数据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挖掘和分析,以发现隐藏的规律和问题。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拓展,海洋观测服务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发展集成化的海洋观测系统。
目前,海洋观测系统往往由多个独立的观测设备组成,数据也较为分散。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将各种观测设备和数据进行集成,形成一体化的海洋观测系统,实现数据的全面采集和管理。
这将提高海洋观测的效率和准确性,为海洋决策和预警提供更好的支持。
其次,注重海洋观测数据的共享和开放。
海洋观测数据具有极高的价值,但目前尚存在数据孤岛和数据壁垒的问题,导致数据的利用和应用受限。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推动海洋观测数据的共享和开放,促进各方面的数据交流和合作,实现海洋数据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利用。
此外,海洋观测服务还应关注以下方面的发展。
一是注重海洋观测服务的应用拓展。
海洋观测服务不仅仅是获取数据,更重要的是如何将数据转化为实际应用和服务。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将海洋观测服务与海洋产业发展相结合,为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能源利用、海洋灾害预警和海洋环境保护等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我国海洋资料浮标发展
我国海洋资料浮标发展我国从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研制海洋资料浮标,1966 年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制出了代号为 H23 的资料浮标样机,经过50 多年的发展,核心技术得到飞跃发展,种类不断丰富,研发队伍逐年壮大。
一、国内代表性资料浮标成果目前按浮体规格主要有直径 2.5m、3m、5m、6m、10m,浮体材质有钢质、超高分子聚乙烯、铝合金和复合材料,总体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观测参数种类多于国外产品,在通信方式上北斗是我国独有的,观测海洋环境参数已超过 20 种。
首个北极大型海洋观测浮标10 米洋环境监测浮标“FZF4-1”北戴河海洋环境在线监测浮标中国南海布放的海啸浮标台湾环岛 2.5 米海洋资料浮标国立台湾大学布放的资料浮标布放白龙浮标白龙浮标结构图在中印度洋海盆布放的 7000 米级白龙浮标,是中国唯一一个提供实时数据上传到全球电信系统的浮标,也是中国第一个进入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的浮标,打破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
二、航海保障系统多功能标研制成果我国沿海航海保障部门利用航标管理机构特有的优势,探索在浮标平台搭载海洋环境监测传感器和增进型助航设备,典型的有秦皇岛航标处港域环境监测系统中的潮流标,“基于多源信息聚融的港域航道智能监测系统”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天津港复式航道 e-航海试点工程”项目中的多功能航标,在 2.5m 通用超高分子聚乙烯遥测遥控助航浮标上搭载 ADCP、能见度仪、气象仪、水质仪、CCTV、北斗测姿等设备,监测参数达 12 种。
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抛设长江口e-航海项目五座水文气象灯浮,装备多普勒潮流计、潮流计采集器等水文气象设备,为水文气象站提供潮流、潮汐等信息。
此外,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及其全国海区部分航标处通过与海洋、气象部门合作的方式,在灯浮和灯船上搭载监测设备,助推航海保障服务内容和范围更深、更广发展。
秦皇岛港潮流标抛设天津港e-航海项目多功能浮标。
国内浮标发展现状
国内浮标发展现状
如今,国内浮标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浮标是一种可以在水中漂浮的装置,它被广泛应用于海洋科学研究、渔业资源调查、海洋监测预警等领域。
在过去的几年中,国内浮标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传统的浮标多采用气囊式结构,但这种结构容易受到风浪影响,浮标的稳定性较差。
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国内科研人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浮标设计,即固定式浮标。
这种浮标采用了固定桩和支撑网格来保持浮标的稳定性,有效解决了传统浮标的缺陷。
目前,固定式浮标已经成功应用于海洋科学研究和油田勘探等领域。
此外,国内浮标技术还在不断创新。
近年来,一些高性能浮标被研发出来,比如多参数浮标。
这种浮标可以实时监测海洋中的温度、盐度、溶解氧等多个参数,为海洋研究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数据。
同时,还有一些移动式浮标被研发出来,这种浮标可以自主移动,能够对大范围海域进行调查和监测。
此外,国内浮标的应用领域也得到了拓展。
除了传统的科研与监测领域,浮标现在还被广泛应用于海洋能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
比如,国内一些海洋风力发电项目已经开始使用浮标来固定风力发电机组,以实现在海洋中更高效的能源开发。
此外,浮标还可以用于监测海洋生态环境,提供及时的数据支持。
综上所述,国内浮标发展现状可谓蓬勃向前。
不仅浮标技术得
到了快速进步,还应用领域得到了扩大。
可以预见,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国内浮标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海洋观测技术现状综述
海洋观测技术现状综述I. 前言-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海洋环境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
因此,了解海洋环境的变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
- 海洋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海洋环境的变化。
II. 海洋观测技术的分类和原理- 描述了不同类型的海洋观测技术以及它们的原理。
这包括浮标、水下机器人、卫星遥感等。
- 解释不同技术之间的优缺点、精度和适用范围。
III. 海洋观测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讨论海洋观测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这包括海洋污染、温室气体排放和海洋生态系统等方面。
- 重点讨论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IV. 海洋观测技术在气象和海洋预报中的应用- 围绕海洋观测技术在气象和海洋预报中的发展展开。
这包括海洋风、海浪、温度和水位等参数的监测。
- 描述现有技术在预测飓风、气旋、洪水和其他自然灾害方面的应用。
V. 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 评估当前海洋观测技术的限制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 讨论挑战,包括高成本、数据质量和技术的标准化问题等。
同时,建议如何克服这些挑战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海洋环境的变化。
VI. 结论- 总结现有的海洋观测技术及其在环境监测和预报中的应用。
- 强调海洋观测技术对于保护和管理海洋生态系统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的重要性。
最后,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海洋环境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
不同的海洋环境变化,包括海表温度上升、酸化程度增加和沉积物的增加,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的地球,造成生物相的变化,同时也威胁到全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因此,了解海洋环境变化的现状和未来演变情况,成为了越来越多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目标。
海洋观测技术是了解海洋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在空间、时间和不同深度上监督海洋环境的变化趋势,帮助我们预测气象变化、自然灾害等重要信息。
今天,浮标、水下机器人、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于海洋环境监测和预报。
国内浮标发展现状研究
国内浮标发展现状研究近年来,国内浮标发展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浮标作为一种海洋装备,主要用于海上能源开发、海洋科研以及海洋救援等方面。
它具备结构简单、运输方便、可移动性强等优点,因此备受关注和重视。
首先,国内浮标在海上能源开发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随着海洋风电和海洋太阳能发电的快速发展,浮标成为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
目前,中国海上风电场中使用浮标的数量逐年增加,并在多个海域试验成功。
浮标不仅起到支撑风电发电机组的作用,还能承载电力输送线路,为海上风电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浮标在海洋科研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学家们利用浮标进行海洋调查和数据采集,探索海洋的未知领域。
浮标能够搭载各种传感器,监测水温、水深、海流等海洋参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科研数据。
通过对浮标数据的分析和研究,科学家们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海洋环境,为保护海洋生态和开展海洋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浮标在海洋救援中也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海上事故的发生时,浮标能够提供稳定的浮力,帮助受困人员保持浮在水面上,从而增加生存机会。
同时,浮标还可以作为救援人员定位的标志物,提供准确的救援目标。
因此,浮标在海上事故救援中具备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国内浮标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浮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在大规模海风发电场以及深海等复杂环境中的应用。
此外,国内浮标产业的发展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使得浮标的性能和质量参差不齐。
因此,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和标准制定是促进国内浮标发展的关键。
总之,国内浮标发展正朝着更加广泛的应用方向不断推进。
海上能源开发、海洋科研和海洋救援等领域将是浮标发展的重点和前景所在。
为了更好地推动浮标产业的发展,相关部门和企业应加强合作,加大技术投入,提高浮标的性能和质量,推动国内浮标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约 71%的面积,是地球上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宝库。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海洋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威胁,如海洋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为了保护海洋环境,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多源数据融合与综合监测未来,海洋环境监测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监测手段和数据源,而是朝着多源数据融合与综合监测的方向发展。
传统的海洋环境监测主要依靠船舶采样、浮标监测等手段,获取的数据往往具有局限性和离散性。
随着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技术、水下机器人技术等的不断发展,我们能够从海空、水下等多个维度获取更加全面、连续和实时的海洋环境数据。
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大面积、快速地获取海洋表面的温度、盐度、叶绿素浓度、海冰覆盖等信息;无人机可以在近岸海域进行灵活的监测,获取高分辨率的图像和数据;水下机器人则能够深入海洋内部,监测海底地形、海洋生态等。
通过将这些多源数据进行融合和综合分析,可以更全面、准确地了解海洋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
二、智能化监测与数据分析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进步,海洋环境监测将变得更加智能化。
智能化监测设备将能够自动识别和分析海洋环境中的各种参数,实现实时监测和预警。
例如,利用图像识别技术,监测设备可以自动识别海洋中的污染物、赤潮等异常现象;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海洋环境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前预警海洋灾害的发生。
同时,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使得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更加高效和深入。
通过对海量的海洋环境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可以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和关系,为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依据。
三、传感器技术的创新传感器是海洋环境监测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的提升将直接推动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未来,传感器将朝着高精度、高灵敏度、低功耗、小型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2023年海洋浮标系统行业市场调查报告
2023年海洋浮标系统行业市场调查报告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海洋浮标系统行业市场正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海洋浮标系统主要用于海洋观测、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资源开发等方面,在保障海洋安全、优化海洋资源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全球海洋浮标系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海洋科技的发展,海洋浮标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
根据数据显示,全球海洋浮标系统市场在过去五年内年均增长率超过15%,预计未来几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其次,海洋浮标系统在海洋观测领域需求旺盛。
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洋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因此海洋观测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
海洋浮标系统可以提供准确的海洋观测数据,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了解海洋环境变化。
目前,各国海洋浮标系统的需求明显上升,市场潜力巨大。
再次,海洋浮标系统在海洋资源开发中具有重要作用。
海洋资源开发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海洋浮标系统可以提供海洋资源勘探、海洋能源开发等方面的技术支持。
对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领域的勘探开发,海洋浮标系统可在水下测量和数据传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海洋资源开发的不断扩大,对海洋浮标系统的需求也在逐渐增长。
最后,技术创新将推动海洋浮标系统市场发展。
目前海洋浮标系统主要由传统的浮标、传感器和数据传输设备组成,但随着科技的进步,相关技术不断创新。
比如,无人机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将为海洋浮标系统带来更多的功能和应用场景。
这将促使海洋浮标系统市场更加多元化和发展。
综上所述,海洋浮标系统行业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随着全球海洋事务的不断发展和相关技术的创新,海洋浮标系统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市场竞争也不可忽视,行业企业应注重技术研发和创新,以满足市场需求,并谨慎应对市场风险。
海底观测网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海底观测网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传统的海洋观测主要是以调查船、潜浮标为主的海基观测或以卫星遥感、航空观测为基础的天基观测。
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已有海洋观测数据存在的短暂、不连续等问题一直制约着海洋科学的发展。
源自冷战时期美国海军水声监视系统的海底观测网是人类建立的第三种海洋科学观测平台。
在现代传感器、水下机器人、海底光纤电缆、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型技术的推动下,海底观测网融合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地球物理、海洋生态等学科,解决深海、极端环境下高分辨率和实时获取海洋观测数据的技术难题,可以深入到海洋内部观测和认识海洋,实现从海底到海面全天候、长期、连续、综合、实时、原位观测。
美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欧洲各国的著名海洋研究机构一直引领海洋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凭借在海洋观测领域的先发优势,纷纷投入巨资开展海底观测网络关键技术研究,建设海底观测网络。
我国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陆续开展海底观测网试验节点关键技术的攻关,以及海底观测网试验系统的研究和建设工作(表1)。
鉴于当前海洋科技发展,在国务院2013 年出台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 年)》中指出,将优先安排包括海底科学观测网在内的 16 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资源与能源开发、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预报、国家海洋安全等研究提供支撑。
海底观测网系统建设现状美国海底观测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 2016 年宣布,历时 10 年、耗资 3.86 亿美元的“海洋观测网”(OOI)计划正式启动运行。
OOI 是一个长期的科学观测系统,由区域网(RSN)、近岸网(CSN)和全球网(GSN)三大部分构成(图1)。
850 个观测仪器分布式布放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观测系统中,包括 1 个由 880 km 海缆连接 7 个海底主节点(每个节点可提供 8 kW 能量和 10 Gb 带宽双向通讯)的区域观测系统、2 个近岸观测阵列以及4个全球观测阵列(由锚系、深海实验平台和移动观测平台构成)。
2024年海洋浮标系统市场需求分析
2024年海洋浮标系统市场需求分析1. 引言海洋浮标系统是一种用于监测海洋环境和传输数据的设备,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海洋科学研究、环境监测和海洋资源勘探等。
本文将对海洋浮标系统的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包括需求背景、市场规模、主要应用领域以及需求趋势等。
2. 需求背景海洋浮标系统作为海洋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的重要工具,具有对海洋环境进行实时监测的能力,能够提供海洋气象、海洋地质、水质和生物等方面的数据。
随着全球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洋科学研究的深入,对海洋浮标系统的需求不断增长。
3. 市场规模目前,海洋浮标系统市场规模正在快速增长。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海洋浮标系统市场规模达到X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XX亿美元。
市场规模的增长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推动:•海洋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海洋环境监测能力的要求提升;•海洋能源和海洋交通的发展,对海洋浮标系统的需求增加;•海洋污染治理和海洋灾害预警等方面的需求。
4. 主要应用领域海洋浮标系统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应用领域:4.1 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浮标系统在海洋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实时监测海洋环境的温度、盐度、浪高等参数,并提供相关数据供科学家分析研究。
海洋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将进一步推动对海洋浮标系统的需求增长。
4.2 环境监测海洋浮标系统能够监测海洋环境的变化,包括海洋水质、海洋生物、海洋污染等方面的参数。
这对于环境监测和海洋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对海洋浮标系统的需求将会增加。
4.3 海洋能源勘探海洋浮标系统也广泛应用于海洋能源勘探领域。
通过监测海洋能源潜力、测量海洋气象条件等,为海洋能源勘探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随着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增加,对海洋浮标系统的需求也将不断增长。
5. 需求趋势根据市场趋势和相关研究分析,海洋浮标系统市场的需求将呈现以下几个主要趋势:5.1 自动化和智能化未来海洋浮标系统将朝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具备更高的自主性和智能化的数据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传输间 隔种类 4 1
通信方式种 类 3 3
加拿大 AXYS
NOMAD
15
>95%
1
3
挪威 OCEANOR SEAWATCH 14
>95%
1
3
美国 WHOI
ASIMET
10
>95%
1
3
海洋资料浮标观测参数也是重要指标之一,表 3 给出了我国浮标和国外浮
标观测参数的测量范围和准确度方面的对比。
美国、挪威和加拿大这 3 个在海洋资料浮标制造领域具有较高水平,表 2
列出了我国代表产品与这三个国家 4 款优秀产品的系统参数对比。从表中可以
看出,在监测参数总数方面, 我国与国际上的主流浮标一致,甚至比大部分浮
标的观测参数多;在数据接收率方面,与国外产品一致,都大于 95%,保证了
数据的有效性;在数据传输间隔方面,国外的产品都只有 1 种,而我国的则有
4 种间隔可选,灵活性更好;在数据通信种类方面,我国的浮标与国外浮标相
同,都是采用卫星、 VHF/UHF电台和 GPRS/CDM,A其中北斗卫星短报文通信则
是我国独有的。 表2
系统典型参数对比
浮标种类
中国 挪威 AANDI
型号
FZF DB4700
监测参数 总数 16 16
数据接收 率
>95% >95%
⑵光学浮标
2005 年,在 863 计划的支持下,中科院南海所突破水下光辐射测量的子母
浮标设计和集成、海面和水体表层高光谱辐射测量、水体吸收 / 散射高光谱测
量、锚链式水下多光谱辐射测量、海洋光学仪器窗口防污染等关键技术,研制
了我国第一台光学浮标, 并布放于青岛海域。
⑶通量观测浮标 2012 年,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制了圆盘形海气耦合观测浮 标,布放于格陵兰海海域;中科院海洋所研制了多浮筒结构的通量观测浮标 . ⑷波浪浮标 我国的浮标测波技术取得丰硕成果,代表成果是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 表研究所研制的 0.9m 直径的 SBF3型球形测波浮标,其观测结果精度与国外产 品相当,已经成为相关部门的业务化观测装备,广泛应用。此外,还有中国海 洋大学研制的 SZF型椭球形波浪浮标。 ⑸核辐射监测浮标 2011 年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研制了核辐射监测浮标,用于海洋核辐射污染应 急监测;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制的用于浮标的放射性综合监测 系统于 2013 年 11 月通过验收,该系统可实时连续监测和分析海水中放射性核 素总量, 甄别 Cs-137、Co-60、I-131 等多种核素并计算其活度,具备海洋核 污染预警功能。
从事水下无人平台总体与系统集成技术、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技 中船重工 710 所
术, 主要产品:实时通信潜标。
青岛励图高科信息 智慧海洋行业的领航者,预警等系统出众。 技术有限公司
综上所述,我国在海洋资料浮标观测技术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
果,海洋资料浮标观测技术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够满足沿海海域业务化
运行的需求,但与国外海洋技术大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搭载的
仪器设备的性能、测量精度和工作可靠性等方面,但在系统集成、布放回收等
方面差距已不明显。
⒊ 内外同类海洋资料浮标典型参数对比
通过上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海洋资料浮标观测技术与国外同类
产品相比已经基本一致,在有些方面甚至要由于国外同类产品。
等计划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经基本掌握了关键核心技
术,总体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研制的第一个海洋资料浮标诞生于
1965
年,为船型结构。此后, 在国家的支持下,浮标技术大力发展,目前,已经形
成了直径从 10m到 3m的产品系列,完全能够满足我国近海长期业务化观测的需
求,其中研制的 3m直径小型浮标为 2008 年奥帆赛提供了大量有效数据,受到
我国海洋资料浮标观测技术的发展起步较晚,但经过长期的努力与积累, 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海洋资料浮标观测技 术达到产品化阶段,并开始浮标网的建设。 一、我国海洋资料浮标观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⒈ 我国总体技术水平与国际相当
我国从 1965 年开始研制海洋资料浮标,经过近 50 年的发展,在国家 863
择。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包含约 130 个浮标的近海浮标观测网,浮标种类主要
由图 1 中的浮标和波浪浮标组成,图 2 给出了由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
究所生产的浮标沿海分布图,该研究所生产的浮标占全国业务化浮标总数的
90%以上。
⒉ 专用型浮标研究取得一定成果
在通用型浮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国外的研究成果,我国在专用型浮
各界一致好评。深远海观测浮标方面也开展了部分工作,研制了工程样机,取
得了一定成果,布放海域最深达到 3500m,最远至印度洋和格陵兰海海域。
我国的智慧海洋的海洋资料浮标研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某些方面的水平
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观测参数种类多于国外产品;采用了多种数据通信手
段,其中北斗通信方式是我国独有;数据传输间隔方面有多种传输间隔可供选
标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制了多种专用浮标。
⑴海洋剖面观测浮标
“十五”期间,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研制了利用马达驱动的剖面观测系统,
“十一五”期间中船重工 710海洋所研制了波浪能驱动式的剖面观测浮标系统, 3 种系统均经过了海上
测试, 最大布放水深达 4000m,能观测海水温度、盐度、深度和海流等参数。
此外,通过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及自主创新,我国还研制了海冰浮标、
声学浮标、赤潮浮标、子母浮标和通信中继浮标等专用型海洋资料浮标,表
1
列出了国内海洋资料浮标的优势科研机构。 表 1 国内海洋资料浮标的优势科研机构
机构名称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
仪器仪表研究所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中国海洋大学
主要技术与产品 专注于各种海洋仪器装备研发 , 主要产品有大型浮标、中型浮 标、小型浮标、波浪浮标、通量观测浮标、船型浮标、水质监 测浮标、海床基、潜标等。 从事海洋高新技术及前瞻性、基础性、通用性技术的研究与开 发, 主要产品:多功能海洋环境监测浮标、海洋动力环境监测 浮标、小型生态水质监测浮标、海床基观测系统、潜标剖面观 测系统。 从事海洋科学研究及海洋观测技术、装备研发 , 主要产品有波 浪浮标和小型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