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中悲剧性的女性人物形象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酷。
在他的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往往承载着社会的重压,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和悲惨的命运,呈现出了一种无助和悲凉的形象。
在鲁迅的小说中,女性人物呈现出多种形态,他们的命运各异,但都无法摆脱社会的束缚与压迫。
接下来将以《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药》为例,对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进行分析。
首先以《狂人日记》为例,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主要体现在疯人院的女护士和疯病少女,两位女性形象都是在整个社会秩序的束缚下所导致的不幸命运。
在小说中,女护士是一个身材高大、彪悍刚猛的女人,她具有一种凶悍的气质,给人以强烈的压迫感。
她在疯人院内担任着看护疯人的工作,平时对待病人严苛苦虐,整个疯人院的环境也十分恐怖。
女护士这一形象在小说中体现了整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镇压和欺凌,她的命运同样也是受到整个社会秩序的束缚与操控。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她无法摆脱痛苦的命运,令人感到悲凉和无助。
小说中的疯病少女则是一个更为悲惨的形象,她是一个被囚禁在疯人院内的女孩,因为精神疾病而遭到家庭的抛弃和社会的冷漠。
在小说中,疯病少女的形象体现了整个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不公平对待和残酷压迫。
她被迫接受着疾病的折磨,面临着无尽的孤独和恐惧。
她的命运无法改变,没有任何希望。
她在疯人院中度过了整个青春年华,最终死在了那个恐怖的地方。
小说中的疯病少女形象同样展现了整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无情,她的命运也成为了整个社会黑暗的写照。
其次以《阿Q正传》为例,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体现为阿Q爱人,她的命运同样承载着社会的不公和压迫。
阿Q爱人是一个贫苦的乡村女子,她处在贫穷落后的社会环境下,面临着各种艰难困苦。
在小说中,阿Q爱人的形象被描绘得十分悲凉无助,她与阿Q的关系也是一种不幸的命运。
在小说中,阿Q爱人受到了阿Q的虐待和抛弃,她的命运一直受制于男权社会的压迫和束缚。
她没有任何的选择余地,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论鲁迅小说中妇女的悲剧形象
人 生 之路 。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小说《 祝福》 中一个勤劳、 良、 善 安分的
祥林嫂一生的遭遇 , 让人看到套在她脖子上的四大绳索 ,
神权 、 族权 、 夫权。 尽管她不断挣扎 、 反抗 , 表现了最大的 劳动妇女。她一生中最大的希望是用 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取最 政权 、 但依旧冲不破罗网 , 争不到一个普通人实际上也就是鲁 起码的生活。可吃人的封建势力不允许她这微薄 的希望得到 韧性 , 满足, 尽管她一次次 的挣扎, 但却一次次失败 。 最后沦为乞丐 ,
在 中国文学史上 , 鲁迅是以白话写小说 的第一人。 他小说
人跨” 的门槛 , 当作替身为 自己赎罪。 满以为赎 了罪 , 自己是个
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来 自“ 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 描写 干净人 了, 。 祭祀时坦然地去摆福礼时 , 得到的仍然是禁止她沾 的对象主要是农 民和知识分子等。如闰土 、 孔乙 己等。 通过这 手 的呵斥。 这无情的呵斥, 对祥林嫂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 的 她 贺老六的死和儿子的被狼吃 , 就已经 足使祥 些描写 ,反映了处于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双重压迫下 的农 民 精神彻底崩溃 了, 而这一年 的祭祀 , 使她的 生活的面貌 和在激烈 的的社 会矛盾 中挣扎 的知识分 子的命 林嫂的生活充满无限的悲伤和凄凉, 运。鲁迅先生的小说选材广 , 主题开掘深 , 其突出成就还表现 人生道路发生 了由悲伤走 向死亡 的根本转折I ≈ 。在鲁镇 的祝
劣根 性 之 一 。
论鲁迅小说中女性的悲剧意义
论鲁迅小说中女性的悲剧意义摘要:鲁迅小说中以女性为主角的作品并不多,但这些作品中的女性皆为悲剧人物,其原因有三:一是封建社会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鲁迅企图从灵魂深处对其进行理性的救赎;二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女性深受其禁锢似的控制;三是他的悲剧观为我们提供了灵魂救赎的范式,意义深远。
关键词:鲁迅灵魂救赎文化视角悲剧意义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在鲁迅小说中,女性作为主角出现的作品并不多,但都是悲剧形象。
这些女性在特殊的文化氛围中哭泣、流血、呻吟,她们任人出卖、宰割、吞噬。
同时,她们也挣扎、抗争,但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
她们即使做着奴隶,过着非人的生活,但还是不被男权社会所认可,最终“一律带有严重的灵魂病态,有的甚至根本就无灵魂”。
这些没有“灵魂”的女性的命运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要么死了丈夫和儿子,要么在男权社会的逼迫下,走投无路,了此残生。
甚至还有个别女性在封建伦理的文化背景下,先是被人吃,而后转为吃人,如《祝福》中的柳妈等。
鲁迅笔下,每位女性的价值理性都得到了毁灭,最终酿成了悲剧。
所以,鲁迅利用文学的手段,对女性的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怜悯,对于封建伦理、封建礼教等传统文化对女性的不公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于女性在封建文化下而形成的落后、愚昧、无知和奴性意识具有独具只眼的理解和阐释,利用哲人思想从灵魂深处对她们进行理性的救赎,企盼她们觉醒,企盼她们价值理性的回归,企盼她们建立起自己独立的人格,恢复女性本来的人本精神和社会地位,从而实现女性彻底解放。
一在鲁迅笔下,旧中国女性均缺失主体意识。
中国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始终充当着服从与被服从的角色,这就注定她们的命运是悲惨的,人权是不独立的,在社会和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
这种弱势,首先源于女性的生理特征,即女性缺乏健壮强悍的体魄,其体能与男性不可同日而语。
“女性自身纤弱柔美的体能就决定了她从事社会生产的地位和作用必然处于弱势和从属地位。
”其次,女性还背负着繁衍后代、相夫教子的重任,不可能也没有精力参与重大的社会和生产活动,这必然造成话语权的丧失。
论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
论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鲁迅的《祝福》是一部揭示旧中国社会黑暗面的短篇小说,而其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则成为了对旧社会中妇女所受到的压迫和苦难进行控诉的象征。
她是一个勤劳、正直、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却因为夫权、族权和神权的迫害而最终丧命。
祥林嫂的悲剧始于她不幸的婚姻。
她的丈夫年纪比她小十岁,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病逝了。
随后,她被迫再嫁,然而再度丧夫,她的儿子还被野兽所食。
在那个时代,妇女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和苦难。
然而,祥林嫂的悲剧并未就此结束。
当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当佣人时,她只希望能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换取起码的生存食粮。
然而,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社会里,她连这个低微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
鲁四老爷不准她拿祭祀的东西,鲁镇的人对她的经历是嘲笑、歧视,毫无同情怜悯可言。
这些“吃人”的人把祥林嫂逼到了绝境,让她完全丢了魂。
祥林嫂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所禁锢的人。
她所受到的压迫和苦难,完全是因为这个社会用封建思想杀人。
在这个社会里,封建礼教无处不在,残忍和血腥也比比皆是。
祥林嫂的反抗只限于害怕人们世俗的眼光会害死她,怕誓死不侍二夫的封建礼教会杀死她。
然而,她的反抗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加速了她的死亡。
鲁迅通过《祝福》这部小说,表达了他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他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黑暗面,以及像祥林嫂这样的妇女所受到的不公和压迫。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不仅是对封建社会的控诉,也是对那些冷漠、自私的人们的批判。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推翻封建礼教,才能真正解放妇女,才能避免更多的人受到类似的悲剧。
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和人性的各种问题。
其中,他以《祝福》这篇小说,通过一个女性角色祥林嫂,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
本文将以此为例,探讨鲁迅笔下封建社会的女性悲剧。
祥林嫂是《祝福》中的主角,她是一个贫穷的劳动妇女,生活在一个封建迷信的环境中。
她遭受了婆婆的虐待,丈夫的早逝,儿子的离世以及社会的冷漠,这使得她的生活陷入了绝境。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2006年11月15日李增泓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
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
二、再寡失子的祥林嫂第二个失去儿子的寡妇是祥林嫂。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但这样一个平凡的、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活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座大山把她彻底压碎了。
三、离婚的爱姑失子的寡妇命运是如此,那其他妇女的命运又是怎样呢?鲁迅在《伤逝》和《离婚》中塑造了子君和爱姑这两个人物形象。
四、"五四"新女性:子君《伤逝》中的子君是"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有文化,有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心中有真挚热烈的爱,跟爱姑又有明显的区别,但结果又怎么样呢?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
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鲁迅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不多,但就在这为数不多的篇章中,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愤怒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其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
《明天》、《祝福》中的单四嫂和祥林嫂,都是失子的寡妇,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
《离婚》中的爱姑具有较明显的反抗性,但并没有跳出封建礼教的圈子。
《伤逝》中的子君,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敢于冲出封建家庭,与自己的爱人自由结合,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及个人的思想局限,同样是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悲剧。
鲁迅通过这几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既同情她们的遭遇,又批评了她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腐朽、反动的封建宗法制度,揭示了妇女要获得解放,首先必须取得社会的解放这个深层的含义。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
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命运多为悲惨和无奈,或是受家庭和社会压迫而无法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路线。
首先,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命运受到了家庭环境和父亲的制约。
比如《药》中的贾纯美,因父亲的抚养方式和家庭环境,导致她内向孤僻,命中注定地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
她所处的小城市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水平都很低下,她的父亲甚至由于妻子先行去世而一直无法接受现实,让他的女儿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成长,对她影响极大。
《阿长与珍妮》中的珍妮则是因为父亲一心只想着儿子,对女儿毫不在意而导致她生活艰苦,最终被卖给深山里的丈夫,成为被压迫的牛马一样的生物,无法自主选择自己的命运。
其次,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命运也受到了社会环境和价值观的束缚。
《狂人日记》中的林徽因为她本身过于出众,被异类化,而她对这个社会的期望和绝望导致她在识破了人性的善恶后,完全走向了疯狂。
《呐喊》中的沈从文追求却得不到的女子,在社会的道德和家庭责任的制约下,被迫选择了嫁给不爱她的丈夫,并在随后的生活中深受折磨。
最后,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命运还受到了历史和政治变迁的影响。
如《阿Q正传》中的春梅,她作为妓女的命运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是既耻辱又悲惨的,即使是阿Q也把她视为不该存在的人物。
在《故乡》中,一个正常的家庭在战乱中被摧毁,女性被强暴、杀害或被抛弃,痛苦无比。
综上,鲁迅小说中女性的命运多为悲惨和无奈,或是受家庭和社会制约而无法自主选择。
他的小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迁,批判了封建道德和男尊女卑的观念,也提醒人们不能忽略女性的价值和权利。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鲁迅的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常常与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密切相关。
这些女性人物,或多或少地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女性形象,他们的命运也反映了中国女性在封建社会到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变革。
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主人公的妻子王秀莲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她靠卖掉自己的头发来换一块煤球,以维持家庭的生计,而她的丈夫则在病态和疯狂中颓废。
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贫困和文化落后,女性无权无势、无保障的社会现实。
在另一篇小说《阿Q正传》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同样凄惨。
阿Q的表妹小福子,因为父亲欠了钱而被卖到他人家里为妻,丈夫对她残忍对待,小福子最终在孩子死后自杀。
她的命运反映了旧社会中女性被漠视的现实,她们的命运往往是被安排、被贩卖、被奴役。
在《药》中,女主角药是一个知识分子,独立、坚强并且有野心。
她和男友红梅签下“恋爱契约”,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文化资本,她选择了花心思去闯荡人生,最终却被社会淘汰、自暴自弃。
此次,女性人物展现了压抑的性别角色和自由追求的矛盾之处,也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大变革的特殊时代背景。
在《春蚕》中,小姑娘自卑、愤怒并逃避与自己的世界。
尽管她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磨难后勇敢地面对了自己的家庭问题,但她最终还是认为,女人不能独立成家,而要被一个男人承担起养家的责任。
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意识和女性无权无势、被动的处境。
总的来说,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并不美好,她们往往遭受着种种不幸和磨难。
但她们也在这种不公正的环境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精神,她们懂得为自己争取权益,敢于为自己的价值和追求而奋斗,这种精神更是支撑了她们走向光明未来的信念。
鲁迅的女性形象,不仅说明了当时女性的处境,更反映了社会的那个历史时期的整个性别和文化体制的问题。
她们的命运令读者悲愤交加,同时也在许多方面反映出历史的阴暗和残酷。
论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论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何蔚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摘 要:鲁迅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鲁迅的《故乡》和《祝福》等小说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悲剧性。
所谓悲剧,即是将人最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多个具有悲剧性的人物形象,祥林嫂、闰土都是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
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品最终挖掘出造成她们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
关键词:鲁迅;小说;悲剧作者简介:何蔚(1984-),女,硕士研究生,讲师,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语文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069-01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其作品中大都揭示了现实生活,反映最底层人民的悲苦其根源在于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作者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把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的这些悲剧性人物一点一点的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裸露出来。
悲剧在作者的笔下鲜明的暴露出来。
但是作者的悲剧性的表达并非直接的显现,而是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让读者先是觉得事情可笑,然笑过之后却又发人深省,让人去沉思,笑中带泪的写法,是作者的独特之笔。
《祝福》中的祥林嫂,《伤逝》中的子君,《故乡》中的闰土。
作者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人物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愤怒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其悲剧性的人物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
一、《祝福》中的祥林嫂《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但这样一个平凡的、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活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把她彻底压碎了。
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祥林嫂是勤快、能干的。
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地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
鲁迅小说作品中女性形象简析
鲁迅小说作品中女性形象简析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一时期,处于时代前沿阵地上的知识分子对封建营垒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鲁迅作为这一时期文化战线上的主将,其小说中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
一愚昧麻木的单四嫂子鲁迅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
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悲剧女性形象。
她勤劳、善良。
守寡后,遵循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观念,不再改嫁。
她只想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儿子。
但厄运偏偏降临,宝儿病了,她求神签、许心愿、吃单方,但病情依然不见好转,又将希望寄托在庸医小神仙身上。
最终,宝儿死了,她唯一的希望也随之破灭。
她面对空虚冷寂的一切,希望在梦里和宝儿见面。
呆呆地等待明天。
可以想象,单四嫂子将面对的“只能是更沉重更无穷尽的痛苦和悲哀,是更漫长更黑暗的无情岁月。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遗毒,使妇女们在礼教的束缚下,逐渐变得麻木愚昧。
面对吃人的封建礼教,不敢有丝毫的反抗,而是寄希望于神灵,甚至寄希望于来生。
正因为她对孩子的爱是真诚的,是发自内心的,她的愚昧才使人震惊和惋惜。
鲁迅以自己犀利的眼光和笔触揭穿了封建宗法迷信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毒害。
二从反抗到妥协的祥林嫂祥林嫂是鲁迅作品中最具有悲剧个性的人物。
她淳朴、善良、勤劳,又有依赖、屈从、自卑的一面。
祥林嫂生活在农村,小农经济的约束与地域的限制,使农村不但有一套既定的妇女纲常,而且,更因承传的愚昧而自觉地维护。
这种强大势力,成了对祥林嫂这样的弱势群体进行打击迫害的武器。
她始终摆脱不了被压迫的命运。
最后在祝福声中惨死在街头。
可以说,祥林嫂是被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绞死的。
旧社会,讲究女子“从一而终”,所以,祥林嫂在祥林死后,不肯再嫁。
但她的一系列悲剧也随之展开。
她的婆婆为了给小儿子娶媳妇,把她嫁到了深山。
祥林嫂的婆婆利用了妇女绝对从属于夫族家长制的特权,要求祥林嫂的行为以她的利益为转移。
浅谈鲁迅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形象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鲁迅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形象作者:李磊学校:许昌电大年级:06春学号:061140229 指导教师:职称:答辩组成员:职称:职称:职称:答辩日期:2007年月日浅谈鲁迅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形象李磊时间:2007年10月摘要: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家,鲁迅为我们留下了众多优秀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小说更是一枝独秀,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一批“不幸的人们”其中有为数不多的女性的形象。
祥林嫂,单四嫂子这两个失子的寡妇最终失去了生存的权力,她们受三从四德、贞操观念等道德枷锁的束缚,最终被封建宗法制度、封建迷信所扼杀。
子君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爱情,却痛苦悲惨地死去,爱姑斗争了却被丈夫休掉,也正是封建礼法对妇女的严重迫害。
本文旨在探讨这些女性的悲剧形象。
关键词:鲁迅小说女性束缚压迫悲剧形象鲁迅——中国小说的奠基人。
他毕生追求的是对民族灵魂进行改造。
文学活动,是他这种追求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鲁迅的文学活动,始终把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民族灵魂的改造和推动社会变革作为实现目标,并从这个角度去寻求文学的本质与人的发展需要相统一的契合点,把对文学审美超越意识和精神价值的追求,与人的现实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
鲁迅的小说,字字珠玑,篇篇精品,在这些涉及到女性不多的篇目中,无不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揭示残酷的社会现实。
《祝福》、《明天》、《伤逝》、《离婚》等小说中塑造的几个悲剧女性形象,其材“多取自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①其形象有着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
一、两个失去儿子的寡妇的悲剧形象封建社会的劳动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受到的束缚,压迫更多,三从四德、贞操观念等,都是加在女人身上道德枷锁,使她们处于非人的境地,而失去了儿子的寡妇几乎失去了生存的权力。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淳朴、善良、勤劳的农村劳动妇女。
初出场时,她很坚强,丧失丈夫,成为寡妇,虽然已使鲁四老爷皱眉,但并没有难倒这位能干的农妇。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偶像级作家,他的小说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他笔下的女性人物,通常都承受着命运的沉重压力。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人物进行命运分析。
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往往受到封建社会及传统观念的束缚。
鲁迅通过女性人物的命运,将封建壁垒和观念束缚揭示得淋漓尽致。
在《阿Q正传》中的阿Q妹,她逃婚,却被迫嫁给了一个丑陋的男人。
婚后,丈夫虐待她,她无地自容,最终选择了投河自尽。
她的命运悲惨,显示了封建传统对女性的压迫。
同样,在《狂人日记》中的陈秀雯也是如此。
她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女性,但却因为身为女性而受到教育的限制。
这个世界对她说的唯一女性价值就是生孩子,甚至她的父亲也认为她的结婚是为了方便男人骑着她的脑袋去做无聊的事。
这种封建的观念束缚着她的命运,使她陷入了痛苦之中。
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往往被社会的不公平所伤害。
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待遇使得她们的命运沉重。
在《药》这篇小说中,女主角李素琴是一个贫苦的农民妇女,她被迫买假药为丈夫治病,最终欠下巨额债务。
这样的不公平对待使她陷入了贫困和绝望,最终选择了自杀。
同样,在《孔乙己》中的樊红玉也是这样。
她是一个妓女,社会对妓女的歧视和不公平对待使得她的命运备受压抑。
她被迫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最终因为父亲不幸去世,被迫回到了原本的生活,进一步加剧了她的痛苦。
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往往因为自身的软弱而被命运所击败。
鲁迅通过女性人物的命运演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力与软弱。
《阿Q正传》中的阿Q妹,在面对丈夫的虐待和压迫时,她没有勇气与其抗争,最终选择了自杀。
她的软弱让命运得以深深地碾压她。
同样,在《狂人日记》中的陈秀雯也是如此。
她心灵敏感,能够触及到社会的不公,但由于自身软弱,最终也只能选择逃避。
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人物的命运通常都充满了沉重的压力。
她们受到封建社会及传统观念的束缚,遭受社会的不公平待遇,同时也因为自身的软弱而被命运所击败。
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及其社会意义
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及其社会意义【摘要】在鲁迅反映妇女问题的小说中,主要塑造了单四嫂、祥林嫂、子君和爱姑等四个妇女典型,鲁迅的小说中还有许多围绕在主人公周围时隐时现的老妇人形象,她们虽在场时间不多却在小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鲁迅与众不同的思想认识及社会洞察力,对处于社会底层妇女的关注充满了客观的同情和批判。
从他所描写的女性形象上分析,我们发现,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同时又对她们的觉醒充满了无限的期望和信心!本文拟通过分析这些妇女形象,揭示旧中国劳动妇女从麻木到觉醒到反抗的斗争历程,并从中了解鲁迅先生对旧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
【关键词】鲁迅女性被奴役反抗帮凶悲剧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民族精神的杰出体现者,现代意识的代表者。
他以其独特的思考角度及方式剖析了近代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尤其是对于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女性,他给予了颇多关注。
他深知封建礼教给女性的道德规范作了最苛刻的规定,从宋代起,缠足就是女性受奴役的最严酷的象征。
这仅是女性在身体上受到的摧残;在心灵深处,她们灵魂里奴隶意识的积淀,也比男性更深厚,精神上的奴役使她们的灵魂变得扭曲与畸形。
在著名的杂文《我之节烈观》中,他揭露了传统的封建文化对女性充满血腥的不人道、丧失人性的摧残;他的小说也刻画了许许多多妇女形象,《祝福》、《明天》、《伤逝》、《离婚》等小说中塑造的几个悲剧人物形象,其材“多取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的注意”,其形象有着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
鲁迅曾在他的小说集《呐喊》中把整个社会比喻为一个铁屋子,把当时愚昧的国民比喻为熟睡在这间屋子里的人们,所以他要呐喊,让这些昏睡的人们觉醒。
而在铁屋子里,女性是没有驱使和奴役他人的希望的,女性永远受男性的奴役,如有非议,就是不安分,罪莫大焉。
铁屋子里的女性,毫无疑问是比昏睡的男性国民大多数更深地受封建传统文化精神的奴役。
浅析鲁迅《祝福》中祥林嫂悲剧形象【范本模板】
浅析鲁迅《祝福》中祥林嫂悲剧形象—-0905019014 龚韦名摘要: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祥林嫂被扼杀这一悲剧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揭示达到了异常深刻的程度.主题词:封建礼教迷信束缚悲剧形象《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写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封建主义这座大山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下,祥林嫂作为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出现并贯穿全文。
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
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
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
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
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
祥林嫂被扼杀这一悲剧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揭示达到了异常深刻的程度。
这首先表现在对于在封建礼教和迷信观念影响下的这个病态的社会,可以杀死千百个祥林嫂.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祥林嫂的悲剧形象,揭露了旧中国“病态社会"中压迫和摧残妇女的“畸形道德”的虚伪性和残酷性,揭露统治着那个社会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吃人本质。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在鲁迅的小说中,女性形象往往具有悲剧性。
她们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在家庭和社会的束缚中承受痛苦和悲伤。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家庭中的悲剧和社会中的悲剧。
第一部分:家庭中的悲剧鲁迅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往往被家庭剥夺了自由与尊严,承受着各种痛苦和压抑。
她们常常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无法摆脱家庭中的恶劣环境。
举个例子,鲁迅的《药》中的女性形象可谓是一个悲剧。
她受尽了丈夫的虐待和压迫,整日过着庸碌无为的生活。
她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丈夫和家庭的需要,没有自己的权益和独立的人格。
最终,在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之后,她选择了吞食毒药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她唯一能够摆脱悲惨命运的办法。
第二部分:社会中的悲剧除了家庭中的悲剧之外,鲁迅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常常承受着社会带来的痛苦。
封建社会的压迫使得女性无法实现自我价值,被迫扮演被动的角色。
在《阿Q正传》中,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冯太太被形容为“尘埃”,她的存在并没有给阿Q带来幸福或快乐,反而增加了他的痛苦。
当冯太太的丈夫死去后,她成为了阿Q的幻想对象,但她对阿Q的崇拜和依赖并没有改变她在封建社会地位的低微和每天的辛劳。
她只是满足着阿Q对权力和优越感的追逐,最终也成为了阿Q道德颓废的一部分。
总结: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主要体现在家庭中的悲剧和社会中的悲剧。
这些女性在封建社会的桎梏下,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压抑。
无论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还是社会角色的被动扮演者,她们都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
在这种背景下,女性形象变得十分悲凉和苍白。
鲁迅通过这些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剥夺和压迫,对社会中不公平现象的批判和质疑。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1. 引言1.1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在他的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往往承载着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剧。
对于鲁迅而言,女性人物是他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审视,她们的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在鲁迅的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往往受到传统伦理观念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她们常常处于被动地位,缺乏自主性和权利。
在《狂人日记》中,疯狂的方小红被迫嫁给了一个与她不相称的男人,最终走向了悲剧的命运。
在《阿Q正传》中,阿Q所谓的妻子也只是一个道具,被他所利用和虐待。
在《药》、《白光》、《孔乙己》等作品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同样充满了悲苦和无奈。
2. 正文2.1 《狂人日记》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女性人物主要有两个,分别是秀玲和药童。
秀玲是主人公的妻子,是一个朴实善良的女性,但她却在丈夫的疯狂行为下承受着痛苦和折磨。
主人公因为受到自己内心的纷扰和社会的压迫而逐渐变得疯狂,而秀玲则成了他的牺牲品。
她在家庭中扮演着被动的角色,受尽了丈夫的虐待和压迫,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惨命运。
另一个女性人物药童则是一个与秀玲截然相反的角色。
药童是一个女扮男装的医生,她独立、果断、聪明,在那个年代尤其是一个女性来说是非常罕见的。
她在故事中展现出了强大的意志力和勇气,最终帮助主人公找回了失去的自我。
药童的命运虽然离奇,但却更能体现出她的坚强和智慧。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通过这两个女性人物的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以及女性在这种环境中所展现出的不同的生存方式和命运。
女性在鲁迅的笔下不再是被动的牺牲品,而是拥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主体。
通过这些女性人物的命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对于女性命运的思考和关怀。
2.2 《阿Q正传》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在《阿Q正传》这部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主要体现在两个角色身上,一个是阿Q的妻子阿桂,另一个是乡村寡妇老娘。
论鲁迅小说中的悲剧性女性形象
一个虚无, 等待她的依然是无尽的漫漫长夜与孤苦无依, 然
后不明不白地死在无意识无主名的杀人团里。
收稿日 期: 2 0 0 1 -0 5 - - 0 6 作者筒介: 张佳惠( 1 9 7 7 - ) , 女, 山西襄垣人, 助教 , 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
・4 1・
万方数据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大致有三种类型: 农民、 妇女和知识
分子。其中刻画妇女形象的篇幅并不多, 但对女性这一特 殊群体的关注却是与他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主义精神实质一 脉相承的。正如鲁迅所说: “ 我的取材, 多来自病态社会的
不 幸的 人 们中, 意 思 是揭出 病苦, 引 起疗救的 注意 ” 。 川《 明
一的希望之火熄灭 了, 生存的艰辛 , 长夜的煎然, 处境的尴 尬与之相比 似乎都显得微不足道, 那么, 失去希望的单四嫂
《 明天 》 中的单四 嫂子无疑是一个格守封建伦理道德规
范的贞女节妇。丈夫死了, 年纪轻轻守了寡, 含辛茹苦靠纺 棉纱养活一个宝贝儿子。她是个粗笨女人, 尽管红鼻子老 拱和蓝皮阿五们偶尔也开开她的玩笑, 说几句不荤不素的 话, 尽管夜深人静时她也觉得天明得非常之慢, 但她却没有 任何“ 非份之想” , 她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地守护着封建伦理 道德, 甘心做一个麻木而悲苦的守节者。“ 嫁鸡随鸡, 嫁狗 随狗” 是千年不变的信条, 在单四嫂子的意识中, 丈夫死了, 那么她所应该做的便是忍辱负重养活儿子长大成人, 在寂 寞悲苦中打发她的后半生, 这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 更是她 理所当然应该选择的活法。单四嫂子是认命的, 她并没有 抱怨命运对她的不公, 她对命运的无常是做好了准备, 准备 着逆来顺受的。对于她这样一个没有太多想法的粗笨女 人, 只要能与儿子相依为命苟活于世也就心安理得了。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在鲁迅的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常常是悲惨的。
鲁迅对于女性的刻画,往往是揭示社会的黑暗与不公,以及女性在这个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压迫和束缚。
鲁迅的女性形象往往是受到社会环境限制和压迫的。
在《阿Q正传》中,阿Q的母亲是一个典型的贫苦农妇,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她都需要承担沉重的劳动负担。
这种社会环境对于女性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让她们处于一种被迫成为家庭劳动力的境地。
鲁迅描绘的女性命运往往是受到男性的压迫和剥削。
在《狂人日记》中,主人公与妻子的关系可以看作是对女性地位的讽刺。
主人公压迫妻子,嘲笑她的不学无术,控制她的一切行动和思想,将她完全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
这种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反映了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鲁迅的女性形象往往是受到父权主义制度束缚的。
在《孔乙己》中,鲁迅描写了一位贫苦女子的命运。
女子父亲将她嫁给了一个有钱人,以换取经济利益。
女子被迫嫁给一个她不爱的人,在婚姻中备受剥削和折磨。
这种父权主义制度让女性的人身自由受到限制,无法选择自己的婚姻对象和生活方式。
鲁迅的女性形象往往是受到文化禁锢的。
在《药》中,主人公的夫人是一个受封建传统观念束缚的女性。
她无法接受西方新文化的冲击,而坚持传统的观念和习俗。
这种文化禁锢限制了女性的思想和行动,使她们无法抵抗社会的压迫和剥削。
鲁迅在他的小说中所描绘的女性命运,往往是悲惨的。
这种悲惨命运是由于社会环境、男性压迫、父权主义和文化禁锢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通过这些女性形象,鲁迅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揭示了女性在当时的社会中所面临的各种不公和困境。
他也向读者们传递了一种呼吁,希望能够改变这种不公和困境,使女性能够获得更加平等和自由的生活。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
鲁迅的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往往十分凄凉,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
本文将以《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药》为例,对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进行
分析。
从《狂人日记》中的柳梅开始。
柳梅是主人公的妹妹,她从小就受到了家庭和社会的
不公待遇。
她不得不过着与其年龄不相符的成人生活,为了家庭的生计而操劳。
柳梅在狂
人的眼中成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的象征,她的命运让人感到无奈和愤慨。
我们来看《阿Q正传》中的春红。
春红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女性,她为了生活而将自己
出卖给恶霸阿Q。
春红被阿Q当作玩物,奴役她,侮辱她,最终将她抛弃。
春红得不到尊
重和保护,最终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春红的命运表明,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无处安身,只能
任人摆布。
让我们来看《药》中的杨素珍。
杨素珍是一个为了心中的爱情而牺牲的女性。
她为了
救治丈夫而不惜舍弃自己的身体,最终导致了自己精神的崩溃。
她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是
巨大的,也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残酷对待。
鲁迅的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往往是悲惨而凄凉的。
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使
得她们难以自主,注定了她们的命运。
这种命运的分析,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剥夺和
压迫,引起了读者的深思和共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鲁迅小说中悲剧性的女性人物形象[内容提要]鲁迅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
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本文从其作品中撷取了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这几位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的女性一一分析。
鲁迅笔下这几个主要女性的悲剧,固有其个人性格的原因,作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但作品挖掘的最终造成她们的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毒害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关键词]鲁迅小说悲剧女性形象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
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鲁迅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不多,但很有代表性。
《明天》、《祝福》中的单四嫂和祥林嫂,都是失子的寡妇,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
《离婚》中的爱姑具有较明显的反抗性,但并没有跳出封建礼教的圈子。
《伤逝》中的子君,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敢于冲出封建家庭,与自己的爱人自由结合,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及个人的思想局限,同样是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悲剧。
鲁迅通过这几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既同情她们的遭遇,又批评了她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腐朽、反动的封建宗法制度,揭示了妇女要获得解放,首先必须取得社会的解放这个深层的含义。
鲁迅是20世纪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毛泽东对鲁迅评价时说:“鲁迅是中国文化的主将”。
他弃医从文,以现实主义的手法,一直在探索“国民性”问题,他要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坠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用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引起“疗治”的注意。
他的小说,着重于反映下层社会的人们的不幸,具有悲剧的美学意义。
在他的小说中,涉及女性的篇章不算多,但就在这为数不多的篇章中,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愤怒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其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
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也具有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
她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①。
单四嫂子是勤劳、善良的。
守寡后专靠着自己的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宝儿。
她从来没有非分之想,也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
封建礼教“从一而终”、“从子”的观念在她的思想中深深地植下了根。
她的心中只有宝儿。
毫无疑问,宝儿是她的希望和寄托,是她的劳作以至她的生命的意义。
然而她的宝儿突然生了病,神签求过、愿心许过、单方吃过、医生诊过,她尽一切可能想救活她的儿子,然而宝儿最终还是死了。
这个“粗笨的女人”的信念和希望就是让儿子健康地活着,但儿子死了,她面对的是无尽的空虚与压抑。
她茫然的双眼能看透自己悲剧的未来么?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毒害的单四嫂子,早已经麻木了,“她能想出什么呢?”“单四嫂子却实在没有想到什么”,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梦里,希望在梦里与宝儿见面;她只能呆呆地“等候明天”,但明天又会怎样?“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种种迹象,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
”②在封建思想的桎梏、封建礼教的枷锁、封建政权的压迫下,可以想象,明天,等候着单四嫂子的“只能是更沉重更无穷尽的痛苦和悲哀,是更漫长更黑暗的无情岁月”。
③二、再寡失子的祥林嫂第二个失去儿子的寡妇是祥林嫂。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但这样一个平凡的、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活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政权、族权、父权、神权四座大山把她彻底压碎了。
祥林嫂是勤快、能干的。
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地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
她具有传统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品质。
然而不久,她的婆婆把她劫回,把她强嫁给山里人。
当她在山里平静的生活中刚尝到一点生活的乐趣,她的第二个丈夫又死了,她又成了寡妇。
可是她还有儿子,所以,这也还不能打垮她。
阿毛被狼叼走,给了这个坚强的灵魂不可抵挡的一棍,她终于改变了,“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得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
在周围人的鄙视和侮辱下,她渐渐走向崩溃。
柳妈的话,使她感到了阴间地狱的威胁,以一年的工钱捐了赎罪的门槛,满以为自己是个干净人了,可以坦然地去摆福礼的时候,得到的仍然是禁止她沾手的呵斥。
这个女人,终于完全失去了抵御的能力,终于在精神上走向了死亡,而肉体上的死亡也就为期不远了。
“祥林嫂是被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绞死的。
”④在重重压迫下的中国劳动妇女,尤其是寡妇,尤其是再嫁的寡妇、失子的寡妇,在社会上已没有了生存的空间。
封建统治者的代表鲁四老爷对她实行经济上的剥削、肉体上的摧残。
就因为祥林嫂能干,“竟没有添短工”。
不仅如此,鲁四老爷们还在精神上给予她无情的打击。
就因为祥林嫂是寡妇,鲁四爷已经皱了眉;再嫁再寡,就是“败坏风俗的”,祭祀时候帮手的份也被禁止了。
就连如祥林嫂一般的受压迫者,他们实际上也都受到封建势力的麻痹毒害而帮同着对祥林嫂进行精神虐待,不自觉地促成了旧社会的这个平凡而不幸的悲剧。
而婆婆敢于在光天化日之下把她劫回,不顾死活的强迫把她嫁到山坳里去,实际上依赖的是封建社会的族权、夫权。
阴间的恐怖,代表了愚昧的封建迷信思想,在精神上折磨着祥林嫂,使她花了一年的工钱去捐一条门槛。
就这样,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织成了一张有形和无形交织的网,通过社会各阶层的人有效地完成着践踏、侮辱和伤害的任务,无情地粉碎了祥林嫂的一切努力和挣扎,终于酿成了祥林嫂这个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剧。
祥林嫂和单四嫂的形象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她们都是活在封建社会底层的农村妇女,而且都是失子的寡妇,受苦受难,“他们的命运非常凄苦,逆来顺受,从来不会想到怎么样去改变她。
”⑤单四嫂是麻木的,只会呆坐空想,只会“等候明天”,但明天又能给她什么呢?可以预见,等候她的只能是更痛苦、更黑暗的命运。
祥林嫂有一点抗争,如从夫家逃了出来,独立谋生;婆婆强迫她再嫁,她“闹得厉害”,甚至不惜用头撞香案寻死。
但祥林嫂的这些抗争是不自觉的,是盲目的,也是微不足道的。
她的逃跑,只是因为婆婆的虐待。
她的寻死,只是封建思想“从一而终”在作怪。
最后,更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愚弄,跑到土地庙里捐门槛。
她们都受封建礼教的毒害,都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鲁迅对她们的态度“可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概括。
显示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立场。
”⑥三、离婚的爱姑失子的寡妇命运是如此,那其他妇女的命运又是怎样呢?鲁迅在《伤逝》和《离婚》中塑造了子君和爱姑这两个人物形象。
让我们先看看《离婚》中的爱姑。
爱姑同样是农村妇女,但她跟祥林嫂、单四嫂相比却不同。
她大胆泼辣,丈夫要离弃她,她就整整闹了三年,最后对方不得不请出“和知县老爷换帖”的七大人来调停。
娘家又有依靠,父兄都支持她,这也是祥林嫂们没法比的。
作为辛亥革命之后的农村青年妇女,她多少受过一些辛亥革命反封建的影响,所以不像祥林嫂、单四嫂那样任人摆布,有一定的反抗精神,要大闹一场,“悬想将来怎样闹得他们家败人亡”,“老畜生”“小畜生”“全都走投无路”,“决定要作一回最后的奋斗”,但又怎么样呢?七大人打一个喷嚏就把她镇住了。
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七大人,并不像爱姑所幻想的那样知书识理,讲公道话,会同情她支持她,而是仍然要维护“公婆说走就得走”的封建礼法、封建秩序,他凭借自己的权势、地位,几个动作、几句话就把爱姑压服了。
在同七大人这个封建势力代表人物的交锋中,爱姑表现得是多么的幼稚和软弱啊。
爱姑是鲁迅笔下最具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但爱姑的思想还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钳制,她的反抗是不自觉、不彻底的。
她认为自己有理,因她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到了婆家又“低头进,低头出,一礼不缺”,对方没有理由“撇掉”她。
她所依据的是自己的婚姻和行为完全合乎传统的“礼”,而不是男女平等、婚姻自主。
当然,爱姑不可能有这样先进的思想,因为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她进行过这种人权思想的启蒙教育,更没有给她创造出离婚还可以自由结婚的条件,事实上所谓离婚就是封建社会的休妻,那是比寡妇还不如的下场。
因此,在她面前、在她脑子里没有一条可以独立自主的生活出路,她还不能不依赖丈夫而生存,还不能脱离开这种依附关系。
她闹了三年,并不是真的闹离婚,只是为了赌气,为了不被对方“撇掉”而被休回娘家去。
她要争的,其实只是一个做男人附庸的地位。
所以,从这一点看,她的反封建思想还是很粗浅、很不彻底的,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
爱姑在离婚悲剧中暴露了她的许多弱点。
她对封建势力的认识是天真狭隘、幼稚糊涂的,她对封建统治者始终抱有幻想。
自己的抗争失败了,还认为自己“误解”了七大人,自己“太放肆”、“太粗卤了”,于是“非常后悔”,最后“恭恭敬敬地退出去”,竟然连自己的敌人是谁还搞不清楚,真正的可悲!她理直气壮地来,服服贴贴地走,让人们看到封建阶级权威、封建传统观念是怎样根深蒂固的钳制着被压迫者的头脑!四、“五四”新女性:子君《伤逝》中的子君是“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有文化,有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心中有真挚热烈的爱,跟爱姑又有明显的区别,但结果又怎么样呢?子君和涓生是“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们的思想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在当时新思潮的影响下,在反封建、争取个性解放的斗争中,他们敢于蔑视封建礼教,不顾一切非议和异样的眼光,勇敢地冲出家庭,大胆地自由结合了。
子君跟前面分析的几位女性不同,就因为子君的心中有爱,她和涓生的爱是真挚的、热烈的。
因为爱,子君发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的强音,这种要求个性解放的呼声是坚决的、强烈的;因为爱,子君背叛了家庭,在世俗的冷眼中表现得无所畏惧;因为爱,子君取得了暂时的胜利。
但第二年初春,他们的同居生活就解体了。
子君负着空虚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涓生又回到了会馆破屋里那"寂静和空虚"之中。
子君的故事,同样是一个悲剧。
子君的悲剧,首先是时代的悲剧。
“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但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并没有改变,封建势力仍然占统治地位,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
子君和涓生的反封建行为,必然会受到封建势力的压迫,他们的个人奋斗,还无法逃脱没有自由可言的旧社会这个大牢笼。
在“小东西”的作祟下,涓生被解职了,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起码的经济基础。
任凭涓生如何想方设法、如何努力,但在封建社会各种势力的孤立下,他们最终还是走到了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