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瑞亭下气汤解析
麻瑞亭下气汤解析
麻瑞亭下气汤解析一、下气汤,载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1.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芍药6克、橘皮6克、五味子6克、贝母6克,(去心)。
治气滞在胸肠右胁者,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
2.化裁方:为粉甘草6克、法半夏9克、、云茯苓9克、炒杏仁9克、炒杭芍12克、广橘红9克、制首乌20克、粉丹皮9克剂。
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
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
3.药性功用:(1)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
(2)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3)云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
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
(4)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5)杭芍药、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水火相济),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橘皮6克芍药6克五味子6克贝母6克化裁方:粉甘草6克法半夏9克云茯苓9克炒杏仁9克广橘红9克炒杭芍12克制首乌20克粉丹皮9克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
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多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尤著者。
病机为中气不健,肝胆郁滞,肺胃上逆,脾肾下陷,而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
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之湿寒。
此方和中调郁,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不助脾湿,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
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
二、各种病症加减:1.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苓片9,12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医林五十年麻瑞亭----半身不遂
医林五十年麻瑞亭----半身不遂半身不遂半身不遂,系因中土阳衰,不能行气于四肢,四肢失秉,外感风邪而病中风。
[脉证机理]四肢秉气于脾胃,为诸阳之本,经络之起止。
脾为生血之本,胃为化气之源。
血藏于肝,气统于肺。
在经在络,名曰营卫;在脏在腑,名曰气血。
平人中土健旺,化源充足,气血充沛,营卫滋荣,经脉畅通,故四肢轻健柔和,故而不病中风。
劳倦内伤,致使中虚阳衰,脾湿不运,气血虚弱不能四达,四肢经络凝涩不通。
一旦因七情郁伤,八风感袭,而致口眼斜,半身不遂,手战不用,甚则猝然仆倒,昏不知人,或舌强语蹇者,是病中风。
中风有在经在络、在脏在腑之分。
浅在经络者,因卫气阻梗,肌肤痹著,故症见肌肤麻木不仁。
经脉痹阻,气血凝瘀,故症见肢体重滞,步履沉重,口眼斜,半身不遂,手战不用。
左盛则病于右,右盛则病于左,故而《素同·缪刺论》云:“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
深入脏腑者,因胃气上逆,浊气熏蒸,化生痰涎,迷塞心窍,气血上壅,扰及神明。
故症见突然昏仆,痰声漉漉,不省人事。
《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即系指此。
肝脾下陷,筋脉紧急,牵引舌本,短缩不舒,故症见语言蹇塞不利。
土败不能摄涎,故症见涎水自流,不能控制。
《金匮要略》概云:“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肺主皮毛,卫气郁遏,久则不能煦濡皮毛,故而症见皮肤枯槁,顽废无觉,肝主筋,筋会于诸节,土湿木郁,郁久化热,风动血耗,筋脉失养,而致挛急,故而症见肢节拳缩,痹阻枯硬,而成偏枯。
病久脏腑湿盛,化生败浊,弥漫于上,蒙闭心神,故症见神迷言拙,顽昧不灵。
气分偏虚,则右半身不遂。
因胆胃上逆,肺热不敛,浊阴冲填于上,故而血压升高,脉见细濡、伏涩、关寸大,舌苔白腻或黄腻,舌质红或紫。
[治则]平胆和胃,清肺理气,宽胸降逆。
[方药]云茯苓9克生白术9克黄芩炭9克炒杭芍9-12克何首乌15-20克广桔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炒杜仲12克夏枯草15克茺蔚子12克北沙参15克决明子15-20克鲜生姜9克水煎服[方解]云茯苓、生白术,健脾和胃。
乾隆御医黄元御医学传承——麻瑞亭与下气汤
乾隆御医黄元御医学传承——麻瑞亭与下气汤展开全文黄元御(1705年~1758年),名玉路,字元御,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人,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医学家。
《四库全书》收录黄氏医籍十一部,计一百零一卷,近二百万字。
近年来其医学著作受到重视,学术思想与经验亦得到传播与应用。
其中《四圣心源》一书,最受青睐。
麻瑞亭(1903年~1997年),山东安丘人,曾任西安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麻瑞亭弱冠之年,卒遭时疫,病至危笃。
幸得黄元御四传弟子舅祖李鼎臣精心救治,方得脱险。
由此拜舅祖为师,弃文习医。
李鼎臣三世为医,均宗黄元御之学,对《四圣心源》之下气汤运用自如。
麻瑞亭把脉看病六十余年,对下气汤体验尤深,将其灵活化裁,用于内伤杂病及疑难重症的治疗,屡显奇效。
【一脉相承】下气汤出自《四圣心源·气滞篇》。
方药组成为:甘草二钱、半夏三钱、五味子一钱、茯苓三钱、杏仁三钱、贝母二钱、芍药二钱、橘皮二钱,共计八味,主治“滞在胸膈右肋者”。
此方看似平淡无奇,所治范围也仅言“胸膈右肋”,但仔细思忖,此“滞”乃由中焦气机升降失司所致,“肺气不降之原,则生于胃,胃土逆升,浊气填塞,故肺无下降之路。
”(《四圣心源·气滞篇》)故其方(下气汤)应为调理中焦气机之用。
人体之气机若能升清降浊,廓清三焦,何病之有!李鼎臣推崇并善用下气汤治疗内伤杂病及疑难重症,这对麻瑞亭影响匪浅,麻瑞亭则继承之,应用之,发挥之,他在《黄元御医书十一种·点校后记》中说:“得以潜心复习四圣典籍,先师医术,历代医哲名著。
并进一步探索业师三代精研之下气汤,施于临床,化裁治疗急危重症,绝大部分内伤杂病,及妇科、儿科诸证,均感得心应手,疗效颇佳。
”此段文字说明,看似平淡的下气汤到了名医手里,竟然变成了可以起死回生、挽救沉疴的良方。
每读于此,颇受启迪,随之对《四圣心源》进行了细致学习,并将下气汤应用于临床,虽未完全掌握,但委实拓宽了思路,增长了知识。
【立方旨意】黄氏在《四圣心源》一书中,多次讲述阴阳五行的升降秩序,他在“天人解”中说道:“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
黄元御所撰之
黄元御所撰之下气汤解析下气汤,载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贝母6克(去心)、五味子6克、芍药6克、橘皮6克,浩气滞在胸膈右胁者。
去敛肺止咳之五昧、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化裁为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之剂,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
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云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
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
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
杭芍、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
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多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尤著者。
病机为中气不健,肝胆郁滞,肺胃上逆,脾肾下陷,而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之湿寒。
此方和中调郁,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不助脾湿,降浊阴而去其上维,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
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小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
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苓片9—12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湿气盛而腹胀者,以茯苓皮9—15克或猪苓皮9—12克易茯苓。
历节(如风湿或类风湿),以土茯苓15—30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时草。
胃逆纳呆,头目昏晕者(如血压压偏高),以炒白术9—12克易甘草(甘能令人中满,而妨食纳,且甘草补气升压,敲易之)。
诸多内科杂病疑难重症,黄元御下气汤十二化裁方显神奇
诸多内科杂病疑难重症,黄元御下气汤十二化裁方显神奇先师黄元御于1752年创制了著名的下气汤,载于其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此方功能清肺降胃,为“气滞在胸膈右肋者”而设。
其组成为:茯苓、甘草、芍药、橘皮、杏仁、贝母、五味子、半夏。
业师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橘皮,加疏肝升陷之首乌、丹皮,理气化痰之橘红,将其化裁为茯苓、甘草、炒白芍、丹皮、制首乌、橘红、炒杏仁、法半夏。
变功专清肺降胃之下气汤成为既能清肺降胃,又能温肝升脾的升清降浊之剂,扩大了此方的用途,可谓加减下气汤,业师仍称之为下气汤。
他以此方为主方,据脉证灵活加减,用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疑难重症六十余年。
药虽平淡无奇,然因其切中内伤疾患之病机,故疗效显著,乃至神奇。
“下气汤”载于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为清降肺胃所设。
原方:甘草6g,半夏9g,茯苓9g,杏仁(泡,去皮尖)9g,贝母(去心)6g,五味子6g,芍药6g,橘皮6g。
其功能为“治气滞在胸膈右肋者”。
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橘皮,加活血疏肝之首乌、丹皮,理气化痰之橘红,将其化裁为验方“下气汤”:茯苓9g,甘草6g,炒杭芍12g,粉丹皮9g,制首乌20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
变功专清降肺胃之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
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用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疑难重症,疗效显著。
1.方解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
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
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祛邪。
杭芍、丹皮、制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
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疗中风经验
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疗中风经验脾肾寒湿是本,左病治血肝胆燥热为标,右病治气四肢秉气于脾胃,为诸阳之本,经络之起止。
脾为生血之本,胃为化气之源。
血藏于肝,气统于肺。
在经在络名曰营卫;在脏在腑名曰气血。
平人中土健旺,化源充足,气血充沛,营卫滋荣,经脉通畅,故四肢轻健柔和而不病中风。
荣倦内伤,致使中阳虚衰,脾湿不运,气血虚弱不能四达,四肢经络凝涩不畅,一旦因七情郎伤,八风感袭,而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手战不用,甚则猝然仆倒,昏不知人,或舌强语蹇者,是病中风。
乙木生于癸水而长于己土,脾土健运,则肝木调荣而不郁;甲木生于壬水而降于戊土,胃土顺降,则胆火下潜于肾以温癸水而不逆.故水温土燥,木气调荣而不病中风。
水土湿寒,木郁风动,动摇厥逆,是病中风。
肝胆燥热,为中风之标,脾肾湿寒,为中风之本。
脏腑为肢节之根本,肢节为脏腑之枝叶。
根本既拨,枝叶必摧,所以外中风邪,并非中风之主要原因。
《金匮》所谓“邪入”,非指风邪内入于脏腑,实指风邪乘袭,脏腑气机逆乱而为病者。
正如黄元御所云:“风者,百病之长,变无常态,实以病家本气之不一,因人而变,而风未尝变。
风无刻而不扬,人有时而病作,风同而人异也。
”肝胆燥热,故羌活、独活、秦艽、防风等一切燥湿祛风之品均不宜用;用则伤津耗血,于病无益。
全蝎、蜈蚣,性燥有毒.亦当慎用。
脾肾寒湿,木郁化热,风动耗血伤津,可致大便燥结,当用肉苁蓉、阿胶,清风润燥,以滑大肠,则便解自开。
不可用滋阴伐阳之龟板、地黄、天冬之类,以免寒凉败胃;更不可用大黄荡涤脏腑,攻逐结滞,用则徒伤正气,可使中气败竭。
中风有在经在络,在脏在腑之分。
浅在经络者,因卫气阻梗,肌肤痹著。
故症见肌肤麻木不仁。
经脉痹阻,气血凝瘀,则见肢体重滞,步履沉重,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手战不用。
左盛则病于右,右盛则病于左,如《素问?缪刺论》所云:“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
”深入脏腑者,因胃气上逆.浊气熏蒸,化生痰涎,迷塞心窍,气血上壅,扰及神明,故症见突然昏仆,痰声漉漉,不省人事。
麻瑞亭下气汤整理
以土茯苓 15 一 30 克易茯苓, 土茯苓 15 克、建泽泻 9 克、法半夏 9
建泽泻 9 克易甘草
克、炒杭芍 12 克、粉丹皮 9 克、制首
乌 20 克、广橘红 9 克、炒杏仁 9 克
以炒白术 9 一 12 克易甘草 云茯苓 9 克、炒白术 9 克、法半夏 9 克、 (甘能令人中满,而妨食纳,炒杭芍 12 克、粉丹皮 9 克、制首乌 20 且甘草补气升压,故易之) 克、广橘红 9 克、炒杏仁 9 克
云茯苓 9 克、粉甘草 6 克、法半夏 9 克 《== 调理脾胃 炒杭芍 12 克、粉丹皮 9 克、制首乌 20 克 《== 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广橘红 9 克、炒杏仁 9 克 《== 入气分,清肺理气,其升。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甘草和中, 治在脾胃,以助其升降。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杭芍、 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八 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 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6.1 伤风咳嗽.................................................................................................................................8 6.2 肺热喘咳.................................................................................................................................8 6.3 咳嗽.........................................................................................................................................9 6.4 痰饮咳嗽...............................................................................................................................10 6.5 咳嗽吐血...............................................................................................................................10 6.6 肺结核....................................................................................................................................11 7.参考资料.........................................................................................................................................12 7.1 麻瑞亭治验集 – 西安市中医医院...................................................................................12
中气篇:黄元御与麻瑞亭心法
中气篇:黄元御与麻瑞亭心法徐小丽LittleLily2021-03-02 17:28:00一、黄元御《四圣心源》书名。
又名《医圣心源》。
10卷。
清·黄元御撰于1753年。
作者将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视为医中四圣。
本书阐发《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蕴义。
卷一天人解;卷二六气解;卷三脉法解;卷四劳伤解;卷五至卷七杂病解;卷八七窍解;卷九疮疡解;卷十妇人解。
是一部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部分临床医学的综合性著作。
他的学术思想源于“四圣”,对脏府病理、生理的认识,重视脾胃中气的升降合宜。
他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
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之太极也。
”“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
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
戊土为胃,已土为脾。
”“土者,四维之中气也。
脾以阴土而含阳气,故脾阳左升,则化肝木,胃以阳土而胎阴气,故胃阴右降,则化肺金。
金降于北,凉气化寒,是谓肾水,木升于南,温气化热,是谓心火。
肺肝心肾,四象攸分,实则脾胃之左右升降而变化者也。
”他认为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气为升降之枢轴。
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
脏气的升降功能都取决于中气,因此,主张“中气之治”。
“百病之作,率由土湿”,“太阴性湿,阳明性燥,燥湿调停,在乎中气”。
他认为湿、寒是诸多病证发病和病机的重要因素,因此治疗方面着眼于“中土”,制方常以泄水补火,扶阳抑阴为大法。
他指出:“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
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
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
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
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
” 如金鼎汤(甘草2钱,茯苓3钱,半夏3钱,桂枝3钱,芍药3钱,龙骨2钱,牡蛎3钱,煎大半杯,温服。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16)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16)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16)【治则】健脾疏肝,温暖中下,敛肠止泄。
【方药】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上肉桂4-6克大党参15克赤石脂12克炒干姜6克肉豆蔻3-6克炙米壳5克水煎温服。
【方解】云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粉丹皮,舒肝止痛;炒干姜、上肉桂,温中缓下;大党参,补中益气;炙米壳、肉豆蔻.赤石脂,健脾暖中,敛肠止泄。
【加减】久泄不止者,加乌梅肉3-6克,敛肠以止泄。
脾家虚寒,运化迟滞者,加草蔻仁6克,健脾暖中,以助运化。
上热口苦,舌质红赤者,酌加黄芩炭6-9克,或加川黄连3-6克,以清君相之火。
下寒重者,加补骨脂9克,温肾以止泄。
关尺脉大者,去上肉桂,加桂枝木6克,舒肝升陷以止泄。
【忌宜】、忌食粘腻难化食物及大腥,大荤、粗糙食品。
以质软、易消化食物为宜。
【按语】飧泄,又名鸡鸣泄、五更泄等,西医多诊断为“慢性结肠炎”。
系因中土不健,运化迟滞,小能吸收水谷之精微,化生气血以养身,水谷杂合,同趋二肠,泄而不藏,混杂而下的一种慢性病,飧泄因长期水谷精微外泄,所以以虚为主。
其病机为脾湿肝郁,疏泄不藏。
重则及肾,肾阳亦虚,釜底无薪,所以水谷不化,泻泄愈剧。
治疗以补虚为主,健运中气,舒肝解郁,敛肠止泄,重则精以温肾暖下。
正其本,清其源,虽系虚候,亦非难治。
且不可见一“炎”字,径用寒凉伐泄,愈败脾肾之阳,犯“虚虚”之戒,欲其病愈,实为难矣。
【临床医案】例1;寇某,女,14岁,西安市人。
1980年4月12口初诊。
其父代诉:胃痛腹泻,4个月。
呕吐消瘦,两个月。
1979年l2月,因食生冷食物,致使胃脘疼痛,腹泻稀便,逐日加重。
近两月来,食后即吐,嗜睡纳呆,每天仅能强食1至3两,四肢酸软无力,明显消瘦,某医院诊断为吸收不良综合征、小肠吸收不良、部分胃扭转。
屡经中西医治疗无效,卧床不起,被迫停学,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
面色萎黄,形体消瘦,体重32.5公斤,精神萎蘼,下肢肿胀。
我用麻瑞亭的下气汤调好了妈妈的老高血压
我用麻瑞亭的下气汤调好了妈妈的老高血压
我妈妈73岁,40年老高血压,肥胖,最高时160/100,前年自从我开始学医,就在治她的高血压,先用过周次清的八味降压汤,此方用后气色大好,白里透红,之前脸色黑黄,肾阳虚很明显,特别是冬天,一直叫冷,此方服用近1个月,因方中黄芪30 量大,久用后,肝燥,脾气暴燥,中午12点-1点,就骂人,情绪无法自制,停用,服药后逐步停了降压西药用此方降压,可惜后续一面肝实、一天苔厚,优点是血压平稳了许多,肾阳虚好转太多,从此不在怕冬天了;第二次是2011年8月,我开始学用麻瑞亭的下气汤,那时,妈妈的双手每天麻10多次,去中医院检查,医生说是早期糖尿病,不过要是控制的好,就不会转真正的糖尿病,当时,妈妈的脸都吓白了,她自己本身也是医生,说完了已到高血压晚期了,出了糖尿病就是合并症状了,我那时也是才下定决心学医不久,其实也并不大会加减方子,只是照本宣科书上如何写,就如何用,也是在观察妈妈身体反应,和自己给自己开方子,体会药性但却有了质的飞跃,能够把书上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分析病因及如何加减,,处方如下:茯苓9 泽泻9 杏仁9 法半夏9 鸡血藤15 丹参15 决明子12 钩藤 12 泽兰15 制首乌20 橘红9 柏子仁9 北沙参12 杜仲9 砂仁6 5剂后,手麻次数大减,随后8个月,根据口干、饮水、大便、睡眠等状态随症加减;自从服下气汤后,妈妈的血压在没有忽高忽低,一直平稳,手麻是早好了,夜尿也只有1-2次,平时是3次数,腰酸乏力症状好太多了,整个人的精神好许多,特将此方推荐给各位前辈,我不过是初学,效果就如此好,诸位饱读经书,用起来自然比在下好太多。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精要节选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精要节选阴阳五行天地未分,气混茫。
气含阴阳,则有清浊。
浮升之清气为阳,沉降之浊气为阴,于是阴阳始分。
清气浮升而亲上,是为天,浊气沉降而亲下,是为地。
天地之间,化生万物,而万物皆阴阳之所变化,所以万物之生长、变化、消亡,皆取决于阴阳。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之间,是为中气。
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也。
枢轴旋转,清阳半升于左,则为木,木性升发,故其气温;清阳全升于上,积温成热,则为火,火性上炎,故其气热;浊阴半降于右,则为金,金性收敛,故其气凉;浊阴全降于下,积凉成寒,则为水,水性蛰藏,故其气寒。
水、火、金、木,名曰四象。
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名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升降浮沉之所变耳。
四象轮旋,一年而周。
阳升于岁半之前,半升为春,春之气温,属木;全升为夏,夏之气热,属火;阴降于岁半之后,半降为秋,秋之气凉,属金;全降为冬,冬之气寒,属水。
春生夏长,木火之气也,故春温而夏热;秋收冬藏,金水之气也,故秋凉而冬寒。
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曰,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火令之后,名曰长夏,其时湿盛,故土之气湿。
土合四象,是谓五行。
五行之理,有相生、相克制化也。
相生者,滋生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也。
春属木,夏属火,长夏属土,秋属金,冬属水。
春之温生夏之热,夏之热生秋之凉,秋之凉生冬之寒,冬之寒生春之温。
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曰火生土者,阻其寄宫于西南,其时湿盛,故土之气湿也。
水火交蒸,乃生湿气,长夏之时,火在土上,水在土下,寒热相逼,是以生湿,所以湿乃水火之中气也。
相克者,制其太过也,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也。
木性发散,敛之以金气,则木不过散;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气,则火不过炎;土性濡湿,疏之以木气,则土不过湿;金性收敛,温之以火气,则金不过收;水性降润,渗之以上气,则水不过润。
黄元御的“下气汤”
黄元御的“下气汤”解析及其加减应用下气汤,载于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贝母6克(去心)、五味子6克、芍药6克、橘皮6克,治气滞在胸膈右胁者。
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化裁为: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之剂,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
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
解析:云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
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
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
杭芍、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八味和合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
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多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尢著者。
病机为中气不健,肝胆不调,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子寒湿。
此方和中调郁,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不助脾湿,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
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
加减应用: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苓片9—12克易茯苓,建泽泻易甘草。
湿气盛而腹胀者,以茯苓皮9—15克或猪苓皮9—12克易茯苓。
厉节(如风湿或类风湿),以土茯苓15克—30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胃逆纳呆,头目昏晕者(如血压偏高),以炒白术9—12克易甘草(甘能令人中满,而妨食纳,且甘草补气升压,故易之)。
【陈勇:《四圣心源》下气汤-治气滞】5
【陈勇:《四圣心源》下气汤-治气滞】5黄元御治疗气滞的《下气汤》中医药界广泛流传说麻瑞亭只凭学习到黄元御治疗气滞的《下气汤》而成为一代名医。
麻瑞亭西安名中医,麻15岁时乡里时疫流行,死亡者甚众,麻也患之,幸得黄元御第四代传人其舅祖李鼎臣先生精心救治康复,麻遂拜李氏为师,习医8年。
但是麻瑞亭并没有读过黄元御的书,只学得黄元御的一首《下气汤》,麻老应用《下气汤》加减,成就一身英名。
麻老深知黄元御的书的价值,麻瑞亭将寻找出版黄元御医书的任务托付给自己的学生孙洽熙,孙历经艰辛终于于将黄元御医书十一种,出版发行。
黄元御医书的出版发行是麻老与学生孙洽熙为复兴中医药学作出的巨大贡献!治疗气滞,《下气汤》甘草二钱、半夏三钱、五味一钱、茯苓三钱、杏仁三钱,泡,去皮尖、贝母二钱,去心、芍药二钱、橘皮二钱。
煎大半杯,温服。
黄氏认为:“肺主藏气,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家之所播宣也。
气以清降为性,以心火右转,则化为肺气,肺气方化,而已胎阴魄【注:《内经》【六节藏象论篇第九】曰:“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
故其性清肃而降敛。
实则顺降,虚则逆升,降则冲虚,升则窒塞。
”“君相之火,下根癸水,肺气敛之也。
肺气上逆,收令不行,君相升泄,而刑辛金,则生上热。
凡痞闷嗳喘,吐衄痰嗽之证,皆缘肺气不降。
而肺气不降之源,则在于胃,胃土逆升,浊气填塞,故肺无下降之路。
”“肺胃不降,君相升炎,火不根水,必生下寒。
气滞之证,其上宜凉,其下宜暖,凉则金收,暖则水藏。
清肺热,而降胃逆,固是定法。
但不可以寒凉之剂泻阳根而败胃气。
盖胃逆之由,全因土湿,土湿则中气不运,是以阳明不降,但用清润之药滋中湿而益下寒,则肺胃愈逆,上热弥增,无有愈期。
”治疗气滞,时医往往用大量的理气之药,枳实、厚朴、香附、薤白类,而《下气汤》全方只要一味行气健脾,燥湿化痰的橘皮。
黄元御治气滞是“清肺热,而降胃逆”以其治本!黄元御说:“凡痞闷嗳喘,吐衄痰嗽之证,皆缘肺气不降”,就是说这类疾病均可应用《下气汤》治疗。
【《医林五十年》《麻瑞亭治验集》上篇治病总论】6
【《医林五十年》《麻瑞亭治验集》上篇治病总论】6孙洽熙化裁十二首下气汤1、加减下气汤组成:云茯苓、炒白术、炒白芍、粉丹皮、制首乌、广陈皮、全瓜蒌、法半夏、炒杜仲、生龙骨、柏子仁、北沙参、白蔻仁、炒山药、川郁金、金毛狗脊、桉树叶、炒酸枣仁、车前草。
功能:健脾和胃,疏肝化瘀,清肺温肾。
适应症:脏腑不调,气机紊乱,纳差运迟,上热下寒,眠差腰困,全身不适。
2、调中下气汤组成:云茯苓、炒白术、炒白芍、粉丹皮、上肉桂、广陈皮、炒杏仁、法半夏、炒杜仲、生龙骨、柏子仁、炒小茴香、白蔻仁、炒山药、鸡内金、川郁金、石菖蒲、川续断、金毛狗脊、桉树叶、延胡索、车前草、半枝莲。
功能:健脾温胃,清肺疏肝,暖下止痛。
适应证:萎缩性胃炎及慢性胃炎,胃脘不舒,纳差隐痛,或大便偏稀,或消瘦乏困,或面色欠华。
3、平胆下气汤组成:云茯苓、炒白术、炒白芍、粉丹皮、制首乌、炒枳壳、全瓜蒌、法半夏、川郁金、生龙骨、柏子仁、北沙参、白蔻仁、广木香、川棟子、延胡索、桉树叶、半枝莲、川厚朴、白花蛇舌草。
功能:健脾疏肝,和胃平胆,顺气通便,化瘀止痛。
适应证:胆囊炎及胆结石,胆胃气滞,右胁下痛连肩背,胃脘隐痛不舒,纳差心烦,大便不利或干结。
4、黄芩下气汤组成:云茯苓、炒白术、炒白芍、黄芩炭、制首乌、广陈皮、全瓜蒌、法半夏、炒杜仲、生龙骨、柏子仁、北沙参、白蔻仁、炒山药、川续断、金毛狗脊、桉树叶、双钩藤、茺蔚子、明天麻。
功能:健脾和胃,疏肝平胆,蛰火潜阳。
适应证:血压高或偏高,眩晕头痛,眠差腰困,咽干口燥,心烦易怒。
5、生地下气汤组成:云茯苓、炒白术、炒白芍、生地黄炭、上肉桂、广陈皮、全瓜蒌、法半夏、炒杜仲、生龙骨、柏子仁、炒小茴香、白蔻仁、炒山药、川郁金、川续断、余毛狗脊、椿树叶、炒枣仁、车前草、赤丹参。
功能:健脾和胃,疏肝清肺,温肾宁心。
适应证:心血管疾病,心慌气短,胸闷怔忡,腰腿乏困,或眠差汗出。
6、清肺下气汤组成:云茯苓、生甘草、炒白芍、生地黄炭、制首乌、广橘红、全瓜蒌、法半夏、前胡、生龙骨、柏子仁、北沙参、白蔻仁、炙紫菀、炒苏子、桉树叶、车前草、炙款冬花、炙枇杷叶、浙贝母。
【黄元御】下气汤十二化裁方显神奇
【黄元御】下气汤十二化裁方显神奇先师黄元御于1752年创制了著名的下气汤,载于其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此方功能清肺降胃,为“气滞在胸膈右肋者”而设。
其组成为:茯苓、甘草、芍药、橘皮、杏仁、贝母、五味子、半夏。
业师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橘皮,加疏肝升陷之首乌、丹皮,理气化痰之橘红,将其化裁为茯苓、甘草、炒白芍、丹皮、制首乌、橘红、炒杏仁、法半夏。
变功专清肺降胃之下气汤成为既能清肺降胃,又能温肝升脾的升清降浊之剂,扩大了此方的用途,可谓加减下气汤,业师仍称之为下气汤。
他以此方为主方,据脉证灵活加减,用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疑难重症六十余年。
药虽平淡无奇,然因其切中内伤疾患之病机,故疗效显著,乃至神奇。
我承业师运用下气汤的经验,并结合自己应用下气汤的心得,将其化裁为12首下气汤系列方剂。
1.加减下气汤组成:云茯苓、炒白术、炒白芍、粉丹皮、制首乌、广陈皮、全瓜蒌、法半夏、炒杜仲、生龙骨、柏子仁、北沙参、白蔻仁、炒山药、川郁金、川续断、金毛狗脊、桉树叶、炒枣仁、车前草。
功能:健脾和胃,疏肝化瘀,清肺温肾。
适应证:脏腑不调,气机紊乱,纳差运迟,上热下寒,眠差腰困,全身不适。
2.调中下气汤组成:云茯苓、炒白术、炒白芍、粉丹皮、上肉桂、广陈皮、炒杏仁、法半夏、炒杜仲、生龙骨、柏子仁、炒小茴香、白蔻仁、炒山药、鸡内金、川郁金、石菖蒲、川续断、金毛狗脊、桉树叶、延胡索、车前草、半枝莲。
功能:健脾温胃,清肺疏肝,暖下止痛。
适应证:萎缩性胃炎及慢性胃炎,胃脘不舒,纳差隐痛,或大便偏稀,或消瘦乏困,或面色欠华。
3.平胆下气汤组成:云茯苓、炒白术、炒白芍、粉丹皮、制首乌、炒枳壳、全瓜蒌、法半夏、川郁金、生龙骨、柏子仁、北沙参、白蔻仁、广木香、川棟子、延胡索、桉树叶、半枝莲、川厚朴、白花蛇舌草。
功能:健脾疏肝,和胃平胆,顺气通便,化瘀止痛。
适应证:胆囊炎及胆结石,胆胃气滞,右胁下痛连肩背,胃脘隐痛不舒,纳差心烦,大便不利或干结。
一张处方治百病,下气汤和全息汤谁更厉害?
一张处方治百病,下气汤和全息汤谁更厉害?熟悉麻老的同道友好,乃至诸多患者,均知麻老善用“下气汤”,不但常见病,诸多疑难重症,他都是用“下气汤”灵活加减化裁而治愈的。
然“下气汤”教科书不载。
为探其秘奥,诸多同道,尤其是从学於麻老的徒弟、助手、实习进修人员、全国性三期麻瑞亭医术研究班的二百多名学员,均对此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见仁见智,发表了一些研究论文,并施之临床,受益颇大。
笔者也系研究应用“下气汤”者之一,现将研究应用心得简述於下,以企揭其秘奥之万一,供同道参考,抛砖引玉。
“下气汤”载於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为气滞而设。
其组成为甘草二钱、半夏三钱、茯苓三钱、杏仁三钱(泡,去皮尖)、贝母二钱(去心)、五味子二钱、芍药二钱、橘皮二钱。
其功能为“治气滞在胸隔右肋者”,可见此方为肺胃气滞不降,咳嗽胸闷、胃呆脇胀而设,以之清肺气而降浊阴也。
通过数十年的临床应用,麻老去其敛肺止咳之五味、橘皮、贝母,加活血疏肝之丹皮、首乌,理气化痰之橘红,化裁为: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抗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使功能清降肺胃之“下气汤”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
虽仍名曰:“下气汤”,而其功能主治,显然扩大为既能降浊又能升淸之方剂。
所以以之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化裁,用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疑难重症,疗效卓著,麻老之所以如此化裁,根据如下:茯苓,功能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
半夏,功能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甘草,功能健脾和胃,治在中土而助其升降。
三味和合,共奏调理脾胃、扶助中气之功。
脾为生血之本,胃为化气之源,化源开而气血自充旺畅遂。
营与血,本为一物,在脏则曰血,在经则曰营。
气与卫,亦为一体,在腑则曰气,在络则曰卫。
化源既开,气血充旺,营卫自然畅遂,周流回环,表气秘固,而御外邪之侵犯。
杭芍、丹皮、首乌,左入血分,功能疏肝升陷,活血祛瘀,治在肝而助其升。
肝胆互为表里,乙木郁陷则甲木必逆,甲木上逆,化火升炎,三味以活血凉血之功,兼能平相火之升炎。
老中医麻瑞亭,清代黄元御的第五代传人,善用下气汤通治内伤杂病
老中医麻瑞亭,清代黄元御的第五代传人,善用下气汤通治内伤杂病麻瑞亭出生于1903年,是山东安丘县人,清代名老中医黄元御的第五代传人。
黄元御是有名的经方派大师,是真正的御医,乾隆皇帝都折服于黄氏的医术,亲笔为其题词“妙悟岐黄”。
麻瑞亭深得其师真传,他全面继承与发展了黄元御医术,凭借一副加减“下气汤”通治内伤杂病而名扬杏林,救人无数。
后来新中国成立,麻瑞亭在西安中医院行医带教,直到1997年病逝。
在麻瑞亭15岁时,得了一场十分凶险的疾病,当时幸得黄元御第四代传人李鼎臣的救治才转危为安。
病愈后,他就拜师于李鼎臣,学习了8年。
1931年,麻瑞亭全家迁居到西安,次年夏季,西安爆发了时疫霍乱,全市死殁者众多。
当时还没有正式行医的麻瑞亭见此惨状,便毛遂自荐,冒着可能被感染的危险,奔赴疫情前线治病救人。
他在附子理中汤的基础上,配合民间白酒擦头面口鼻的疗法,一共救治了数十人。
有次治病时,遇一赵姓男子,四肢冰凉且吐泻不止,舌苔燥腻,精神恍惚,眼窝塌陷,脉沉细欲绝。
麻瑞亭苦思无良方之时,病人家属请的一名乡下大夫赶来后,只看了病人一眼,就说无妨,如此危重之疾,这位大夫只看一眼就说无妨,让麻瑞亭大感震惊,于是向这位先生虚心请教。
先生也没有推诿,让病家用肉桂粉末二两,将半斤生姜捣碎煎汤后,冲肉桂粉末当茶饮,喝越多越好。
麻瑞亭一直想知道这样治疗后的效果,好不容易等到第二天天明,便急匆匆赶到病人家里,到家里一看病人果真大好,已能坐起食面汤了。
他摸病人手足已经变温暖了,脉象也变得细濡稍弦,病势确已大好。
半月后再见病人,已经恢复如常。
这让麻瑞亭意识到还要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医术才行。
1938年夏末初秋,西安又再次爆发了霍乱病情。
麻瑞亭在治病过程中又遇病家请的一位徐姓老中医,徐先生也是只视病人一眼,便查出病人魄门和尾骨之间有一疙瘩,然后取一枚三棱针刺破疙瘩硬结,滴出数滴黑血后,用青盐搽揉完,过了一小时,病人就止了吐泻,能进食水,病有了痊愈之势,这让麻瑞亭惊叹不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血瘀头痛,经络瘀阻,肢体串痛,或半身不遂,月经涩少者:以老川芍6~9克易丹皮,通经活络以怯瘀。
即使辨证无误,针药无差。
重危者,亦非轻易能愈。
绝证者,难免倾亡,以下气汤治之亦然。
然麻瑞亭六十余年的医疗实践证明,以下气汤治某些危重疾患,疗效较为理想,用治某些不治之症,亦可减轻患者之病痛,延缓其踏入冥途之时日,因之,下气汤虽不能尽愈诸疾,然仍不失为治疗内伤杂病之良方也。
再者,麻瑞亭也并非以下气汤而治百病者。
当用则用,不当用则另用他方,以脉症为转移,此即善用与好用之别也。
建中之名方,小建中汤也.补中之名方,补中益气汤也。
医圣仲景、先贤东垣,以之建立中气,补益中气,效若桴鼓。
由此可见圣贤医术精湛之一斑,制方严谨精萃之奥蕴。
所以千余年来,医者习用之,以之治其所主之疾,活人无计。
此乃方剂之生命力取决于其愈疾也。
麻瑞亭善用之下气汤,可谓是一则调中方剂。
调中与建中、补中有所不同。
调中者.是在调理中气的基础中,兼及四维.而使诸脏腑因邪之所凑而导致的升降紊乱,复其升降之常,则正气因之充旺,自能祛邪外出而病愈。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之虚,虚在脏腑功能紊乱失序,气血生化匮乏.无力祛邪。
攘外必先安内,内安方能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以御外侮。
以之论病,安内即复其脏腑功能,俾使气血化生,祛邪外出而病愈。
犹后勤供应之优劣,乃战争胜负之先决条件之一也,下气汤可谓安内之良资,其加减化裁之药味,可谓攘外之精兵,粮足兵精,焉有不胜之理?!此非欲比美于圣贤,意在明建中、补中、调中之别,下气汤制方愈疾之机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