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教案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教案及教学反思)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b2c1e40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e9.png)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及其特点。
2. 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表达式。
3. 学会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及其特点。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表达式。
3.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实际问题中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处理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教学素材(如图片、实例等)。
3. 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直线运动知识。
2. 提问: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它有哪些特点?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2. 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表达式。
3. 通过实例解释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纸上完成。
2. 题目包括简单应用题和综合应用题,检验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课堂讲解(10分钟)1. 讲解练习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五、教学反思(5分钟)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学生的疑问。
3.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建议。
教学延伸:1. 进一步学习非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 探索匀变速直线运动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如何?2. 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否有所提高?3.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六、实例分析与问题解决(15分钟)1. 通过分析实际运动场景,如运动员百米冲刺、物体自由落体等,引导学生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
2. 提供一系列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决,并解释解题过程和结果。
七、实验与观察(15分钟)1. 安排实验环节,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过程。
高一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教案
![高一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adcc55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5e.png)
高一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公式;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方法;3.能够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公式;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方法;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应用。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知1.引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与学生一起回顾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公式,并对比二者的区别;2.引导学生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步骤二: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公式1.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公式;2.引导学生理解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加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以及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步骤三: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1.引导学生根据所给条件,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公式,计算相关问题;2.教师和学生一起解答示例题,确保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步骤四:讨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应用1.引导学生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列举相关例子;2.讨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应用对日常生活和工程实践的影响。
步骤五:总结与拓展1.学生观看一段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视频,并进行讨论;2.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拓展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工具:使用投影仪展示示意图和实例;2.实物演示:使用小车和直线轨道进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模拟。
五、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教师布置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2.教学反馈: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情况。
六、板书设计高一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公式2. 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方法3. 能够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相关问题二、教学内容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公式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方法4.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应用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知2. 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公式3. 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4. 讨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应用5. 总结与拓展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工具- 实物演示五、教学评估- 课堂练习- 教学反馈七、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例,进行详细研究,并撰写实验报告;2.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编写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模拟程序,通过调整参数观察运动的变化。
匀变速直线运动教案(集合6篇)
![匀变速直线运动教案(集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03142427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e6.png)
匀变速直线运动教案(集合6篇)匀变速直线运动教案第1篇一、教材分析本节的内容是让学生熟练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先是通过一个例题的求解,利用公式x=v0t+at2和v=v0+at推导出了位移与速度的关系:v2-v02=2ax,到本节为止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位移—时间关系、位移—速度关系就都学习了,解题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分析物理情景并画出运动示意图,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求解,并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解答后注意解题规律,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注意选取的题目应由浅入深,不宜太急,对于涉及几段直线运动的问题,比较复杂,引导学生把复杂问题变成两段简单问题来解。
二、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会用公式解决匀变直线运动的实际问题。
(3)提高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分析能力,着重物理情景的过程,从而得到一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
(5)培养学生将已学过的数学规律运用到物理当中,将公式、图象及物理意义联系起来加以运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与课堂学生动手实验相互结合,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的方法和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教学重、难点具体到实际问题当中对物理意义、情景的分析。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A、B、C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均有差距。
有些学生仅仅对公式的表面理解会做套公式的题,对物理公式的内涵理解不是很透彻,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法、实验法。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已学过的两个公式(1)速度公式(2)位移与时间公式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教学设计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6a7c594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55.png)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一、教学目标: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位移与时间、速度与位移之间的关系;3.能够应用公式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问题;4.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和图表绘制来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二、教学内容: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特点;2.速度与时间、位移与时间、速度与位移之间的关系;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及其应用;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第一步: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段视频或图片展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步:概念解释与分析(15分钟)1.教师向学生解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与匀速直线运动的区别;2.引导学生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如何改变的,速度与时间、位移与时间、速度与位移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
第三步:实验观察与数据收集(2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2.学生利用计时器、尺子、直尺等工具记录实验中运动物体的时间、位移和速度数据;3.学生用表格或图表的形式整理实验数据。
第四步:数据分析与问题解答(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观察时间、位移和速度之间的关系;2.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回答一些问题,如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位移与时间之间的关系等;3.学生将实验数据与实际生活中的运动现象进行对比,思考速度、时间和位移的实际意义。
第五步:公式推导与应用(2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包括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等;2.教师以具体实例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3.学生通过公式计算实际问题,如求解物体在其中一时刻的速度、位移或运动时间等。
第六步:总结与拓展(15分钟)1.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公式;2.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3.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应用领域和实际问题。
运动学中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教案: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运动学中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教案:实际生活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efb0e06c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2e.png)
运动学中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教案: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常见的单位。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特点。
3、掌握如何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匀变速直线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内容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单位。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理量的计算方法。
4、匀变速直线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引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入手,发现和匀变速直线运动有关的场景。
如何描述并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理量。
2、知识讲解2.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单位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运动过程中,速度按照一定规律变化的运动。
它的运动规律是:a = Δv / Δt,v = v0 + at,s = v0t + (1/2)at²。
其中,a表示加速度,v表示速度,v0表示初速度,s表示位移,t表示时间。
它们的单位分别是:米/秒²、米/秒、米/秒、米、秒。
2.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物体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中,加速度是一个恒定的量。
如果物体的初速度为v0,加速度为a,当时间t过去之后,物体的速度为v,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v = v0 + at如果时间t不同时刻物体的速度值分别为v1和v2,是由于速度差Δv = v2 - v1是由时间差Δt = t2 - t1引起的,所以:a = Δv / Δt物体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中,位移s与速度v和时间t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s = v0t + (1/2)at²2.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理量的计算方法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位移、加速度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速度:v = v0 + at位移:s = v0t + (1/2)at²加速度:a = Δv / Δt其中,Δv = v2 - v1,Δt = t2 - t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教师版)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2d154faf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1b.png)
第二讲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人教版必修第一册]1.第二章第2节,读图,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思考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什么样的?提示:匀减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越来越小,速度图像如图甲、乙所示:2.第二章第2节[思考与讨论]图-3,从v t 图像中可以看出加速度如何变化?速度如何变化?提示:读图,相等的时间间隔Δt = Δt ′,Δv >Δv ′,说明加速度逐渐减小。
从图像上能直接看出,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增大,物体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变加速运动。
3.第二章第3节[拓展学习] 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的推导,推导过程用到了什么思想方法?提示:推导位移等于v t 图像与t 坐标轴围成的面积时,用到了微元法。
4.第二章第3节[练习与应用]第2题,汽车制动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求5 s 内发生的位移要注意什么?提示:先求出汽车经过多长时间停止,再根据公式计算汽车的位移,要注意刹车陷阱问题。
5.第二章第3节[练习与应用]第4题、第5题,充分理解题目涉及的情境,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物理模型。
提示:第4题,滑跃式起飞过程:飞机初速度为0,先沿平面做匀加速运动,然后再沿斜面做匀加速运动。
第5题,飞船返回舱着陆前做匀减速运动,末速度为0。
考点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和分类(1)匀变速直线运动:沿着一条直线,且 加速度 不变的运动。
(2)当a 与v 0 同向 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当a 与v 0 反向 时,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匀变速运动的v -t 图线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如图所示,图线①(斜向上)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图线②(斜向下)为匀减速直线运动。
2.三个基本公式(1)速度与时间的关系:0v v at =+ ; (2)位移与时间的关系:2012x v t at += ;(3)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220-2v v ax = ;应用三个基本公式解决问题时,分析题目条件中有哪些已知量,v 0、v 、a 、t 、x 知道任意3个,可选择合适的公式求出另外2个。
高中物理 第二章 拓展课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教案
![高中物理 第二章 拓展课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5bdf0e0242a8956aece46b.png)
拓展课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核心要点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问题探究]汽车以2 m/s 2的加速度由静止开始启动,若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1)请分别计算汽车1 s 、2 s 、3 s 、4 s 末的速度,以及1 s 、2 s 、3 s 、4 s 末的速度比。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2)请分别计算汽车1 s 、2 s 、3 s 、4 s 内的位移,以及1 s 、2 s 、3 s 、4 s 内的位移比。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3)请分别计算汽车第1 s 内、第2 s 内、第3 s 内、第4 s 内的位移,以及第1 s 内、第2 s 内、第3 s 内、第4 s 内的位移比。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答案 (1)根据v =at 知v 1=2 m/s ,v 2=4 m/s ,v 3=6 m/s ,v 4=8 m/s ,故v 1∶v 2∶v 3∶v 4=1∶2∶3∶4 速度比=时间比(2)根据x =12at 2知x 1=1 m ,x 2=4 m ,x 3=9 m ,x 4=16 m ,x 1∶x 2∶x 3∶x 4=1∶4∶9∶16总位移比=时间二次方比(3)x Ⅰ=1 m ,x Ⅱ=x 2-x 1=3 m ,x Ⅲ=x 3-x 2=5 m ,x Ⅳ=x 4-x 3=7 m ,x Ⅰ∶x Ⅱ∶x Ⅲ∶x Ⅳ=1∶3∶5∶7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比=连续奇数比 [探究归纳]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按时间等分(设相等的时间间隔为T ) ①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之比: 由v =at 可得:v 1∶v 2∶v 3…=1∶2∶3… ②1T 内、2T 内、3T 内…位移之比: 由x =12at 2可得:x 1∶x 2∶x 3…=1∶4∶9…③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由x Ⅰ=x 1,x Ⅱ=x 2-x 1,x Ⅲ=x 3-x 2…可得:x Ⅰ∶x Ⅱ∶x Ⅲ…=1∶3∶5…2.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按位移等分(设相等的位移为x 0) ①通过x 0、2x 0、3x 0…所用时间之比: 由x =12at 2可得t =2x 0a,所以t 1∶t 2∶t 3…=1∶2∶3…②通过第一个x 0、第二个x 0、第三个x 0…所用时间之比:由t Ⅰ=t 1,t Ⅱ=t 2-t 1,t Ⅲ=t 3-t 2…可得:t Ⅰ∶t Ⅱ∶t Ⅲ…=1∶(2-1)∶(3-2)…③x 0末、2x 0末、3x 0末…的瞬时速度之比: 由v 2=2ax ,可得v =2ax ,所以v 1∶v 2∶v 3…=1∶2∶3…温馨提示 (1)比例式解题适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物理教案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物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5484b1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ad.png)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物理教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物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2、会推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式,并会应用它进行计算二、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灵活应用公式解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本部分矢量较多,在解题中要依据质点的运动情况确定出各量的方向,不要死套公式而不分析实际的客观运动。
教学重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教学难点:据速度和位移公式推导得到的.速度和位移关系式的正确使用教学方法:讲练法、推理法、归纳法教学用具:投影仪、投影片、CAI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本节课我们来学生上述规律的应用。
二、新课教学(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生目标1、会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式2、能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求解有关问题。
3、提问灵活应用公式解题的能力(二)学生目标完成过程: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学生在白纸上书写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公式:(2)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检查和评析(3)据,消去时间,同学们试着推一下,能得到一个什么关系式。
(4)学生推导后,抽查推导过程并在实物投影仪上评析。
(5)教师说明:一般在不涉及时间的前提下,我们使用刚才得到的推论求解。
(6)在黑板上板书上述三个公式:2、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1)a.用投影片出示例题1:发射炮弹时,炮弹在枪筒中的运动可以看作是匀加速运动,如果枪弹的加速度是,枪筒长0.64m,枪弹射出枪口时的速度是多大? b:用CAI课体模拟题中的物理情景,并出示分析思考题: 1)枪筒的长度对应于枪弹做匀加速运动的哪个物理量? 2)枪弹的初速度是多大? 3)枪弹出枪口时的速度对应于枪弹做匀加速运动的什么速度? 4)据上述分析,你准备选用哪个公式求解? C:学生写出解题过程,并抽查实物投影仪上评析。
(2)用投影片注视巩固练习I:物体做匀加速运动,初速度为v0=2m/s,加速度a=0.1 ,求 A:前4s内通过的位移 B:前4s内的平均速度及位移。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课例教学设计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课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9702bb5240c844769eaee7e.png)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沪教版)物理(共同必修1)“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教学设计§2.4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上海科教出版社出版《物理共同必修1》,第二章第4节“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通过上节课“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本节课安排的案例分析,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教材这样安排,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不仅让学生们进一步加深了对上节课所学规律的认识,同时还能使学生们感觉到学到的知识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⑴学会把实际物体的运动抽象为物理模型并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进行求解;⑵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⑶熟练运用公式,学会一题多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问题时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明确物理过程,建立物理模型,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切忌张冠李戴。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通过计算在高速公路上行使的两车之间的安全距离,以及对车祸产生原因的分析,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自主遵守交通规范的良好习惯;(2)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物理知识,物理就在身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实际物体的运动抽象为物理模型并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进行求解;(2)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2.教学重点:物理模型的建立以及一题多解。
因为学生们刚开始高中物理的学习,大多数同学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遇到问题时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同时,很多同学只满足于能将题目解答完,很少会深入思考、分析总结,找出最佳的解答方案。
【教学方法】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了:1.目标导学法: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充分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
2.情境激学法:播放视频,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物理教案与教学效果评估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物理教案与教学效果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a9fddfc3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ea.png)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物理教案与教学效果评估教学目标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定律;2.学会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进行物理问题解答;3.培养学生的科学分析和综合利用知识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过程1.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探究、讨论交流、问题解答。
2.教学内容(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定律:① 运动的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②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
(2)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进行物理问题解答。
(3)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
3.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引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2)讲解全面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定律,同时详细讲解各项运动规律的应用。
(3)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实验探究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深入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
(5)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三、教学效果评估1.教学效果评估方法课后作业、小组讨论、实验报告和考试。
2.教学效果评估内容(1)学生能否熟练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定律;(2)学生能否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进行物理问题解答;(3)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是否得到提升。
3.教学效果评估标准(1)掌握知识点的熟练程度;(2)对知识点的运用能力;(3)实验中设计是否合理,数据的准确性和分析是否正确;(4)考试成绩。
四、教学体会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是物理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它的掌握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本次课程的授课和实验,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运动定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的设计和数据分析,学生的科学分析和综合利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我们将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拓展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高中物理1.8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优秀教案
![高中物理1.8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c95e43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da.png)
第八节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学习目标:1.会推导匀变速度直线运动位移和速度关系式;2.熟练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解决实际运动问题。
学习过程:【思考与讨论1】估测楼房的高度〔教材P34 活动3〕【针对训练1】〔教材P41 5题〕【思考与讨论2】飞机跑道的设计〔教材P33 活动1〕知识点一:匀变速度直线运动速度与位移关系1.关系式的推导2.适用范围:_________________直线运动;【例1】: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 m/s,末速度为6 m/s,加速度大小为2 m/s2,求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针对训练2】:飞机着陆后以6 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假设其着陆速度为60 m/s,它着陆后,还能在笔直的跑道上滑行多远?【思考与讨论3】喷气式飞机制动系统的设计〔教材P33 活动2〕【针对训练3】:〔教材P34 6题〕运动学问题的一般求解思路:1.弄清题意,建立一幅物体运动的图景,尽可能地画出草图,并在图中注明一些位置和物理量;〔画出分析的草图〕2.弄清研究对象,明确哪些是量,哪些是未知量,据公式特点选用恰当公式;〔写出依据的公式〕3.建立正方向,列方程求解,必要时要检查计算结果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计算出结果〕知识点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根本公式的比拟:一般形式v0=0涉及的物理量不涉及速度公式v t=v0+at v=at v t、v0、a、t 位移x位移公式x=v0t+12at2x=12at2x、v、t、a 末速度v t位移与速度关系公式v2t-v20=2ax v2t=2ax v t、v0、a、x 时间t 平均速度求位移公式x=v0+v t2tx=v t2tx、v0、v t、t 加速度a例2:如下图,一滑雪运发动从85 m长的山坡上匀加速滑下,初速度是1.8 m/s,末速度是5.0 m/s,滑雪运发动通过这段斜坡需要多长时间?【针对训练4】:〔教材P34 2题〕【思考与讨论4】对交通事故的分析〔教材P35 开展空间〕【稳固训练】1.一辆汽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从开始运动到驶过第一个100 m时,速度增加了10 m/s,汽车驶过第二个100 m时,速度的增加量是()A.4.1 m/sB.8.2 m/sC.10 m/sD.20 m/s2.汽车以20 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急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2,则自驾驶员急踩刹车开始,2 s与5 s时汽车的位移之比为()A.5∶4B.4∶5C.3∶4D.4∶33.一辆汽车行驶在水平公路上,为防止发生交通事故,突然紧急刹车,车轮停止转动,最终停下来.在公路上留下一段长度为10 m的直线刹车痕迹,路边限速显示牌显示该路段的最高行驶速度为30 km/h,假设将汽车刹车的运动看做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大小是5 m/s2.(1)请通过计算判断该车是否超速?(2)求该车从开始刹车到停下来所需时间?4.(多项选择)一辆汽车在运动过程中遇到紧急情况需刹车,从某时刻开始,其速度平方v2随位移x的变化关系为v2=(16-4x)( m/s)2,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汽车的初速度为4 m/sB.汽车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为4 m/s2C.汽车刹车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8 m/sD.汽车的刹车时间为2 s小结:。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教案及教学反思)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c98e1f5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85.png)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教学对象:高中物理教学目标:1. 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 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3. 学会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3.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教学视频或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实验或视频展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提问: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它有哪些特点?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解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2. 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规律的物理意义。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提供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进行分析和解答。
四、课堂练习(5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讲解练习题,指出常见错误和解题技巧。
五、教学反思(5分钟)2. 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教学延伸:1. 进一步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形表示方法,如v-t图和s-t图。
2.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其他相关问题,如速度与位移的关系等。
教学反思:1. 检查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程度,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2. 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 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果。
六、实验验证(10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如滑块和轨道实验。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3. 分析实验结果,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七、拓展学习(10分钟)1. 介绍匀变速直线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行驶、物体自由落体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如地球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等。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教案及教学反思)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aa1eb59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a6.png)
一、教案内容1.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掌握其运动规律。
教学重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速度时间图线。
教学难点:速度时间图线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初中物理知识,引导学生回顾直线运动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新课讲解: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3)知识拓展:介绍速度时间图线,讲解其含义和应用。
(4)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学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加速度的计算。
教学难点:公式间的联系,加速度的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2)新课讲解: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介绍相关公式,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公式的应用。
(3)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1.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应用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实际问题的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实际问题中的变量处理,计算方法的选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2)新课讲解: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是对于公式的理解不够深入,不能灵活运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公式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公式间的联系,并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熟练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我也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明确变量,选取合适的计算方法。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教案及教学反思)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8e915924693daef5ef73da1.png)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新洲四中物理组王杏喜【教学内容分析】考纲对本节所涉及的知识点均为二级要求。
本节内容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和重点,常与其他知识点结合考查,有时也单独考查,如实际生活中的直线运动问题。
其重点是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并能恰当选择这些公式解决物理问题.(2)能够熟练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要推论解决物理问题。
,(3)培养学生运用方程组、图像等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2.过程和方法(1)通过例题的分析,使学生形成解题思路,体会特殊解题技巧,即获得解决物理问题的认知策略。
(2)渗透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如模型方法、等效方法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直线运动的研究,保持对运动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教学重难点】…重点:熟练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四个基本公式及其重要推论,并加以应用。
难点:灵活运用规律解决实际运动学问题。
【教学方法】复习提问、讲练结合。
【教具】幻灯片,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 复习提问~师:请同学们写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四个基本公式。
生:师分析讲解:1、四个公式,五个物理量知三求二.公式的选取原则是:在实际应用中要以方便快捷的原则,选用合适的公式.每个公式中都涉及了5个物理量v 0、v 、a 、t 、x 中的4个,我们选用涉及已知量和所求量的公式会简捷一些.例如已知初速度、末速度、位移,求加速度时,因为不涉及时间,我们选用v 2-v 02=2ax 。
2、四个公式均为矢量方程,应用时要选择正方向。
速度—时间关系式:v t =v 0+at ,位移—时间关系式:s =v 0t +1/2 at 2,位移—速度关系式:v 2-v 02=2ax 均为矢量式,所以应用时要选取正方向,一般情况取初速度的方向为正,则当物体做加速运动时a 取正值,当物体做减速运动时a 取负值.·3、对匀减速直线运动,要注意单向速度减速为零后停止(加速度变为零)和双向可逆(加速度不为变)两种情况。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教案及教学反思)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df74f45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ae.png)
教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及其特点;2. 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3. 能够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及其特点;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推导;2. 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教学视频或动画;3. 实际问题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理知识;2. 提问学生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有何了解,引导学生思考。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及其特点;2. 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巩固知识点;3. 通过PPT或教学视频展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给出几个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进行解决;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3. 邀请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发放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 对学生的练习答案进行点评和指导,纠正错误。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巩固知识点;2. 强调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导入、新课讲解、案例分析、课堂练习和课堂小结等环节,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在案例分析环节,通过分组讨论和分享解题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在课堂练习环节,及时对学生的练习答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解题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需注意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推导环节,可以适当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和帮助,以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第一课堂)高中一年级物理精品教学课件PPT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第一课堂)高中一年级物理精品教学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0ae15b47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42.png)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一年级物理精品教学课件PPT
年
级:高中一年级
学
科:物理(人教版)
学习目标
1.能灵活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有关公
式,熟练掌握各公式的应用。(科学思维)
2.能灵活利用运动图像解决相关问题,并
能进行有关计算。(科学思维)
3.了解生活中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了解汽
车行驶的安全问题。(科学态度与责任)
物?
解析 (1)在人的反应时间内,汽车匀速运动,s1=v0t=10 m
(2)汽车匀减速运动的位移为s2=s-s1=20 m
恰好未撞上障碍物,末速度为0,则 0 2 =2as2,代入数据解得a=10 m/s2
(3)在人的反应时间内,汽车匀速运动,s1'=v0t'=15 m
匀减速运动的位移s2'=s-s1'=15 m
2 − 0 2 =2as;
(4)如果题目中给出两段连续相等时间的位移,则一般选用位移差公式
s2-s1=aT2求加速度,此公式在利用纸带求加速度的实验中得到充分应用。
探究应用
例1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的两个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
分别是24 m和64 m,每一个时间间隔为4 s,求物体在这两个时间间隔内的
1
2
0-2 2 0-1.5
第 2 s 末的速度 v2=v0+at2=(3.5-1×2) m/s=1.5 m/s,则 s3= 2 =
-2
0+2
m,位移 s3 内的平均速度大小 = 2 =0.75 m/s,C、D 正确。
答案 B
9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经典教学教辅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ba645647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ac.png)
3.经过对不同物理情景的解读,次要采用的教学方式次要采用了启发式、自主探求式、讲授探求式、合作探求式,使先生掌握多角度分析成绩的方法。
1.飞机跑道的设计
2.飞机制动零碎的设计
三、解题步骤
1、将实践成绩转化为物理模用物理规律和方法,分析计算得出结论。
教学后记
本节课从基本要求出发,浸透先生将生活中的成绩转化为物理成绩,进而培养先生灵活运用物理规律的能力。
1.经过复杂的数学运算,侧重培养先生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成绩能力。
2000年7月25日,协和客机AF4590班机在法国戴高乐机场进行起飞,当起飞速度达到328km/h时,飞机接到塔台传来音讯飞机尾部起火。但是,机长还是拉起了飞机。飞机于起飞后约2分钟爆炸,坠毁于机场附近,这场悲剧构成了113人丧生。
三、成绩探求
经过对【成绩1】的探求和讨论领会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成绩的普经过程和方法
经过协和式AF4590班机失事的缘由的分析,使先生领悟细节决定成败,进步责任认识。
协和式AF4590班机失事的缘由
变乱调查结果表明:AF4590班机在进行起飞时,辗过了跑道上另一架美国大陆航空公司的DC-10班机零落的小铁条,构成爆胎,而轮胎破片以超过音速的高速击中机翼中的油箱,以后引发大火。
四.针对训练
教学难点
1.具体到实践成绩当中对物理意义、情境的分析,能转换为物理成绩.
2.会选择合适的物理公式解决成绩.
方法
教学
探求、讨论、归纳总结、练习
手腕
教学
教具预备
教材、PPT课件和视频材料
教 学 活 动
一.复习巩固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6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学习目标定位] 1.会分析汽车行驶的安全问题.2.能正确分析“刹车”问题.3.会分析简单的追及和相遇问题.4.能利用v -t 图像解决问题.知识储备区一、生活中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1.生活中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模型.生活中的许多运动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运动规律往往比较复杂,但当我们忽略某些次要因素后,有些运动如汽车刹车、启动,飞机的起飞、降落等有时也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这类问题.2.交通安全问题汽车行驶的安全车距等于反应距离和刹车距离之和. 二、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需注意的问题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运动过程,明确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待求量,并养成画示意图的习惯.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基本公式(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中包括五个物理量(v 0、v t 、a 、s 、t ),因此,只要知道其中的三个量,就一定可以求出另外两个量.学习探究区一、汽车行驶安全问题和v -t 图像的应用 1.汽车行驶安全问题(1)汽车运动模型⎩⎪⎨⎪⎧启动过程:匀加速直线运动行驶过程:匀速直线运动刹车过程:匀减速直线运动(2)反应时间:从发现情况到采取相应行动经过的时间. (3)反应距离反应距离s 1=车速v 0×反应时间t .在车速一定的情况下,反应越快即反应时间越短越安全.(4)刹车距离:刹车过程做匀减速运动,其刹车距离s 2=-v 202a (a <0),大小取决于初速度和刹车的加速度.(5)安全距离安全距离即停车距离,包含反应距离和刹车距离两部分. 2.利用v -t 图像求位移v -t 图像上,某段时间内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图形的面积表示该段时间内物体通过的位移大小.例1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为108 km/h ,若驾驶员发现前方80 m 处发生了交通事故,马上紧急刹车,汽车以恒定的加速度经过4 s 才停下来,假设驾驶员看到交通事故时的反应时间是0.5 s ,则(1)在反应时间内汽车的位移是多少? (2)紧急刹车后,汽车的位移是多少? (3)该汽车行驶过程中是否会出现安全问题?解析 解法一 设汽车的初速度为v ,且v =108 km/h =30 m/s. (1)汽车在反应时间内的位移为s 1=vt 1=30×0.5 m=15 m.(2)汽车在刹车过程中的位移为 s 2=v2t 2=302×4 m=60 m. (3)汽车停下来的实际位移为s =s 1+s 2=(15+60) m =75 m.由于前方80 m 处出现了事故,所以不会出现安全问题. 解法二汽车的位移可以通过v -t 图像求解,作出汽车这个过程的v -t 图像(如图),由图像可知 (1)反应时间内的位移s 1=30×0.5 m=15 m. (2)刹车位移s 2=30×42 m =60 m.(3)总位移s =+2=75 m .由于前方80 m 处出现了事故,所以不会出现安全问题.答案 (1)15 m (2)60 m (3)不会 二、刹车类问题和逆向思维法1.特点:对于汽车刹车,飞机降落后在跑道上滑行等这类交通工具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当速度减到零后,加速度也为零,物体不可能倒过来做反向的运动,所以其运动的最长时间t =-v 0a (a <0).在这种题目中往往会存在“时间陷阱”.2.处理方法:首先计算速度减到零所需时间,然后再与题中所给的时间进行比较,确定物体在所给的时间内是否已停止运动,如果是,则不能用题目所给的时间计算.注意 虽然汽车刹车后不会以原来的加速度反向做加速运动,但我们在处理这类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时,可采用逆向思维法,即把运动倒过来看成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例2 一辆汽车正在平直的公路上以72 km/h 的速度行驶,司机看见红色信号灯便立即踩下制动器,此后,汽车开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设汽车减速过程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 2,求:(1)开始制动后,前2 s 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2)开始制动后,前5 s 内汽车行驶的距离.解析 汽车的初速度v 0=72 km/h =20 m/s ,末速度v t =0,加速度a =-5 m/s 2;汽车运动的总时间t =v t -v 0a =0-20 m/s-5 m/s 2=4 s.(1)因为t 1=2 s<t ,所以汽车2 s 末没有停止运动 故s 1=v 0t 1+12at 21=(20×2-12×5×22) m =30 m (2)因为t 2=5 s>t ,所以汽车5 s 时早已停止运动 故s 2=v 0t +12at 2=(20×4-12×5×42) m =40 m(注意:也可以用逆向思维法,即对于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把它看成逆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此题可以用如下解法:s 2=12at 2=12×5×42 m =40 m).答案 (1)30 m (2)40 m 三、追及相遇问题1.追及相遇问题是一类常见的运动学问题,分析时,一定要抓住: (1)位移关系:s 2=s 0+s 1.其中s 0为开始追赶时两物体之间的距离,s 1表示前面被追赶物体的位移,s 2表示后面物体的位移.(2)临界状态:v 1=v 2.当两个物体的速度相等时,可能出现恰好追上、恰好避免相撞、相距最远、相距最近等临界、最值问题.2.处理追及相遇问题的三种方法(1)物理方法: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然后列出方程求解.(2)数学方法: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表达式是时间t 的一元二次方程,我们可利用判别式进行讨论:在追及问题的位移关系式中,若Δ>0,即有两个解,并且两个解都符合题意,说明相遇两次;Δ=0,有一个解,说明刚好追上或相遇;Δ<0,无解,说明不能够追上或相遇.(3)图像法:对于定性分析的问题,可利用图像法分析,避开繁杂的计算,快速求解. 例3 物体A 、B 同时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运动,A 以10 m/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B 以2 m/s 2的加速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A 、B 再次相遇前两物体间的最大距离.解析 解法一 物理分析法A 做v A =10 m/s 的匀速直线运动,B 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 =2 m/s 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题意,开始一小段时间内,A 的速度大于B 的速度,它们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当B 加速到速度大于A 的速度后,它们之间的距离又逐渐变小;A 、B 间的距离有最大值的临界条件是v A =v B ①设两物体经历时间t 相距最远,则v B =at ②把已知数据代入①②两式联立解得t =5 s. 在时间t 内,A 、B 两物体前进的距离分别为:s A =v A t =10×5 m=50 ms B =12at 2=12×2×52 m =25 m.A 、B 再次相遇前两物体间的最大距离为:Δs m =s A -s B =50 m -25 m =25 m.解法二 图像法根据题意作出A 、B 两物体的v -t 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A 、B 再次相遇前它们之间的距离有最大值的临界条件是v A =v B ,得t 1=5 s.A 、B 间距离的最大值在数值上等于△Ov A P 的面积,即Δs m =12×5×10 m=25 m. 解法三 极值法物体A 、B 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分别是s A =10t ,s B =12×2×t 2=t 2,则A 、B 再次相遇前两物体间的距离Δs =10t -t 2,可知Δs 有最大值,且最大值为:Δs m =--102-m=25 m.答案25 m课堂要点小结自我检测区1.(利用图像分析运动)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t=0时刻同时经过公路旁的同一个路标.在描述两车运动的v-t图像中(如图1所示),直线a、b 分别描述了甲、乙两车在0~20 s的运动情况.关于两车之间的位置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1A.在0~10 s内两车逐渐靠近B.在10 s~20 s内两车逐渐远离C.在5 s~15 s内两车的位移相等D.在t=10 s时两车在公路上相遇答案 C解析由题图知乙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v乙=10 m/s,加速度大小a乙=0.5 m/s2;甲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甲=5 m/s.当t=10 s时v甲=v乙,甲、乙两车距离最大,所以0~10 s 内两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10 s ~20 s 内两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t =20 s 时,两车距离为0,再次相遇,故选项A 、B 、D 错误;在5 s ~15 s 内,两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相等,因而两车位移相等,故选项C 正确.2.(汽车行驶安全问题)驾驶手册规定具有良好刹车性能的汽车以80 km/h 的速率行驶时,可以在56 m 的距离内被刹住,在以48 km/h 的速度行驶时,可以在24 m 的距离内被刹住.假设对这两种速率,驾驶员的反应时间相同(在反应时间内驾驶员来不及刹车,车速不变),刹车产生的加速度也相同,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约为多少?答案 0.72 s解析 设驾驶员反应时间为t ,刹车距离为s ,刹车后加速度大小为a ,则由题意可得s=vt +v 22a ,将两种情况下的速度和刹车距离代入上式得:56=803.6×t +80 3.622a ①24=483.6×t +483.622a②由①②两式解得t =0.72 s 故驾驶员的反应时间约为0.72 s3.(刹车类问题)一滑块在水平面上以10 m/s 的初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 m/s 2.求:(1)滑块经3 s 时的速度的大小; (2)滑块经10 s 时的速度及位移的大小. 答案 (1)4 m/s (2)0 25 m解析 取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v 0=10 m/s ,a =-2 m/s 2由t 1=Δv a 得滑块停止所用时间t 1=0-10-2 s =5 s(1)由v t =v 0+at 得滑块经3 s 时的速度v 1=10 m/s +(-2)×3 m/s=4 m/s(2)因为滑块经5 s 时已经停止,所以5 s ~10 s 时滑块的速度为0,10 s 时的位移也就是5 s 时的位移,由s =v t 得s =10+02×5 m=25 m4.(追及相遇问题)甲车以3 m/s 2的加速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车落后2 s 在同一地点由静止开始,以6 m/s 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两车的运动方向相同.求:(1)在乙车追上甲车之前,两车距离的最大值是多少?(2)乙车出发后经多长时间可追上甲车?此时它们离出发点多远?答案 (1)12 m (2)(2+22) s 70 m解析 (1)两车距离最大时速度相等,设此时乙车已开动的时间为t ,则甲、乙两车的速度分别是v 1=3×(t +2)=3t +6 v 2=6t由v 1=v 2得:t =2 s由s =12at 2知,两车距离的最大值 Δs =12a 甲(t +2)2-12a 乙t 2=12×3×42 m -12×6×22m =12 m (2)设乙车出发后经t ′追上甲车,则 s 1=12a 甲(t ′+2)2=12×3×(t ′+2)2=t ′+22ms 2=12a 乙t ′2=12×6×t ′2=3t ′2s 1=s 2,代入数据求得 t ′=(2+22) s将所求得的时间代入位移公式可得s 1=s 2≈70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