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宗教概况教案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五章旅游宗教文化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五章旅游宗教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b18997d9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a5.png)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五章旅游宗教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五章“旅游宗教文化”,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节“宗教文化概述”,第二节“佛教文化”,第三节“道教文化”,第四节“基督教文化”,第五节“伊斯兰教文化”。
详细内容涉及宗教的起源、发展、主要教义、宗教建筑、艺术、节日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主要宗教的历史背景、教义及其在旅游中的价值。
2. 掌握我国各大宗教的建筑、艺术、节日等特色,提高旅游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使其在旅游活动中尊重并理解不同宗教信仰。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宗教教义的内涵及其在旅游活动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我国主要宗教的建筑、艺术、节日等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宗教建筑模型、宗教艺术品等。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宗教建筑,引发学生对宗教文化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宗教文化概述,引导学生了解宗教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旅游中的价值。
3. 实践情景引入:以佛教文化为例,讲解佛教的教义、建筑、艺术、节日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佛教文化。
4. 例题讲解:以布达拉宫、敦煌莫高窟等为例,分析佛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旅游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并分析其特色。
7. 课堂互动:学生分享在旅游中遇到的宗教文化现象,讨论如何尊重和理解不同宗教信仰。
六、板书设计1. 宗教文化概述宗教起源与发展宗教在旅游中的价值2. 我国主要宗教文化佛教:教义、建筑、艺术、节日道教:教义、建筑、艺术、节日基督教:教义、建筑、艺术、节日伊斯兰教:教义、建筑、艺术、节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教义。
(2)分析我国佛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
(3)列举并描述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三个节日。
2. 答案:(1)佛教教义:因果报应、轮回、涅槃等。
第三课时 我国的宗教政策教案
![第三课时 我国的宗教政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aabded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e0.png)
第三课时我国的宗教政策教案第三课时我国的宗教政策教案【学习目标导航】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了解我国的基本宗教政策。
正确理解和把握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课前自主预习】一、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自主探索】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和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否矛盾?提示:①二者并不矛盾。
②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正常的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政策的范围内进行,国家坚决打击一切宗教外衣掩盖下的违法犯罪活动,因此,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非放任自流。
③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有利于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把宗教活动纳入法律、法规和政策范围内,有利于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④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和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目的是为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宏扬科学精神.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要遵循唯物辩证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2.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对泛博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中学生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宏扬科学精神,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课堂合作探索】一、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情境导入】XX 年 3 月 1 日,《宗教事务条例》正式施行5 周年,这是我国第一部宗教方面的综合性行政法规,标志着我国宗教方面的法制建设取得重大发展。
《条例》的颁布实施,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对宗教工作领导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重要保障,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实施《宗教事务条例》有何意义?提示:宗教工作事关信教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的安定团结,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
高一政治必修二第三单元《我国的宗教政策》教案
![高一政治必修二第三单元《我国的宗教政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fa4780a417866fb94a8ec9.png)
高一政治《我国的宗教政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能力目标领会我国的宗教政策遵循了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
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宗教信仰自由时宪法赋予公民基本权利,是保护和尊重人权的表现,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弘扬科学,树立科学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材料:镜头一:我国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
佛教传入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产生于我国的道教有1700多年的历史,伊斯兰教传入我国有1300多年,天主教和基督教是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我国的。
镜头二:我国各宗教都有爱国传统,都倡导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例如,佛教界提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人间佛教思想;道教提倡“慈爱和同、济世度人”;伊斯兰教倡导“爱国是伊玛尼(信仰)的一部分”;天主教倡导“爱国是天主的诫命”;基督教强调“荣神益人”等。
宗教界人士积极引导广大信教群众实践这些思想和主张。
镜头三:2004年5月21日,50多名各大宗教的上层人士在北京举行座谈会,代表全国上亿宗教信徒,批驳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年度报告。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说,美国炮制的年度报告,借宗教名义,利用一些道听途说的材料,对中国宗教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状况进行恶意攻击,并公然为邪教“”张目。
镜头四:我国宗教界积极参与国际宗教间的交往与合作,用亲身经历向世界人民介绍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增进了世界各国宗教界对我国的了解,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2000年8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宗教界世界和平问题研讨会。
《我国的宗教政策》参考教案1
![《我国的宗教政策》参考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014b87c7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55.png)
《我国的宗教政策》参考教案1《我国的宗教政策》参考教案1教案一:我国的宗教政策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2.了解我国宗教政策的历史背景和制定原因;3.掌握我国宗教政策的主要特点和实施方式;4.培养学生正确的宗教观。
二、教学内容1.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2.我国宗教政策的历史背景和制定原因;3.我国宗教政策的主要特点;4.我国宗教政策的实施方式;5.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1.我国宗教政策的主要特点;2.我国宗教政策的实施方式;3.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情景模拟法: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宗教政策的实施方式和效果;2.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我国宗教政策的特点和实施方式展开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1.情景模拟: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扮演宗教信仰不同的角色,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模拟出宗教政策的实施过程和效果。
2.导入讨论:让学生通过情景模拟的实验,了解宗教政策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宗教政策的制定原因和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
3.课堂讲解:介绍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历史背景和制定原因,重点讲解宗教政策的主要特点和实施方式。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就我国宗教政策的特点和实施方式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总结归纳: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归纳,总结我国宗教政策的主要特点和实施方式。
6.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通过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宗教政策的理解和认识。
六、教学资料1.《我国的宗教政策》教材;2.情景模拟的道具和布置材料;3.小组讨论的讨论题目和辅助材料。
七、教学评估1.参与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情景模拟和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讨论质量评估:根据学生的讨论表现,评估其对我国宗教政策的理解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初中地理宗教教案
![初中地理宗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a84b69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b4.png)
初中地理宗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主要宗教的名称、分布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宗教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3. 提高学生运用地图和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主要宗教的名称和分布。
2. 主要宗教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1. 世界主要宗教的名称、分布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宗教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四、教学难点:1. 主要宗教的分布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宗教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五、教学方法:1. 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宗教的分布。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宗教的特点。
3. 讨论教学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对宗教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导学生关注宗教现象,激发学生对宗教分布和特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世界主要宗教的名称和分布。
3. 地图教学: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分析宗教分布的原因。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宗教,让学生通过案例了解宗教的特点。
5.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宗教文化的理解和看法,培养尊重宗教文化的意识。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尊重和理解宗教文化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1. 绘制世界主要宗教分布图。
2. 选择一种宗教,了解其历史、信仰和习俗,下节课分享。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图、案例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了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和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宗教文化,避免产生歧视和偏见。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我国的宗教政策教案][20160918]
![[我国的宗教政策教案][20160918]](https://img.taocdn.com/s3/m/547e36c2360cba1aa811da22.png)
《我国的宗教政策》教案乌鲁木齐市第十一中学 郭春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认识弘扬科学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基本分清宗教和邪教的不同,能够从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理解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分析说明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正确性,说明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必要性;逐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分析说明树立科学世界观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明确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从而让学生加强宗教政策观念;能够积极学习科学理论,懂得要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宗教,自觉抵制和反对各种迷信活动,拥护、执行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全面理解和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教学难点] 全面理解和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教学安排] 一课时[教学准备]引导学生收集与宗教相关的时政热点,宗教政策,宗教与封建迷信等有关资料的搜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宗教活动场所,宗教进步人士的相关信息。
[教学手段] 多媒体,POWERPOINT 课件[教学方法] 问题研讨教学法、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投影图片,设置情境:2016年9月11日,我们迎来了又一年度的古尔邦节,回族学生马丽丽跟着妈妈吃了传统美食,参加了热闹的欢庆活动,之后妈妈带她来到清真寺,这是马丽丽第一次来这里,她好奇又疑惑,你能告诉马丽丽她母亲参加的是什么活动吗?学生: 如果你是马丽丽,对于宗教活动,你会有哪些疑惑呢?学生:1.什么是宗教?我们国家的宗教活动是什么样的情况?2.我国对参加宗教活动有什么政策?3.谁都可以参加宗教活动吗?为什么?4.我国的宗教政策要达到什么目的?5.宗教和学习相矛盾吗?我们怎么办?教师:针对同学们的这些问题,这节课让我们共同走近我国的宗教政策,一起来释疑解惑。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3.7.3《我国的宗教政策》word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3.7.3《我国的宗教政策》word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d4a26b01f69e31433294e8.png)
我国的宗教政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识记我国流行的主要宗教和我国宗教政策的主要内容。
(2)理解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和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有关规定。
2.能力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分析说明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正确性。
(2)能够从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要求,分析说明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世界观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和懂得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我国宗教的基本概况,正确认识我国宗教政策,拥护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增强民族团结观念,努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增强维护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观念,并能够积极学习科学理论,自觉抵制和反对各种迷信,努力树立科学世界观。
教材分析: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因此本目在前两目讲解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我国的宗教政策。
本目是第七课的重点知识,主要围绕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讲解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我国的宗教政策教学难点:我国的宗教政策教学方法:1、自主探究法 2、讨论法 3、启发式提问教法建议:1.对于我国的宗教政策的讲解,可以把握以下几点:2.(1)明确我国的宗教政策是什么→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3.(2)搞清楚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4.(3)认识到宗教信仰自由的实质: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
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教或不信教。
5.(4)理解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必要性:6.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每年的高考中"宗教问题"分值不大,但较稳定并且集中在以下四个问题上。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投影)资料一:1992年12月6日,狂热的印度教徒捣毁了印度北方邦的一座具有460多年历史的古清真寺,引发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一场严重的教派冲突,导致了持续5天的教派骚乱,造成1100多人丧生,4000多人受伤。
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课教案
![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08dd47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da.png)
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宗教政策,认识我国民族宗教政策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民族宗教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3. 提高学生遵守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自觉性,增强法治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的民族政策2. 我国的宗教政策3. 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主要内容4. 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实施与监督5. 学生应如何遵守民族宗教政策法规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及其主要内容。
2. 教学难点: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实施与监督,学生应如何遵守民族宗教政策法规。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及其主要内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实施与监督。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如何遵守民族宗教政策法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我国的多民族国家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民族宗教政策的重要性。
2. 讲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包括民族区域自治、民族优惠政策等。
3. 讲解我国的宗教政策,包括宗教信仰自由、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管理等。
4. 分析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实施与监督,以案例形式呈现。
5. 讨论如何遵守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7. 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消化吸收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我国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实施与监督的了解程度。
3. 学生遵守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自觉性。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知识教材。
2. 案例材料:关于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实施与监督的案例。
3. 课件:用于辅助讲解教学内容的课件。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2. 第二课时:讲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3. 第三课时:分析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实施与监督。
4. 第四课时:讨论如何遵守民族宗教政策法规。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准确地传达了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知识。
公开课教案1-《我国的宗教政策》
![公开课教案1-《我国的宗教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394732ec7cd184254a353537.png)
《我国的宗教政策》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宗教信仰自由的内涵。
理解: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学习,加强对国家宗教自由政策的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自觉抵制落后迷信思想,反对邪教组织,努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宗教政策的学习,理解为什么我国要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全面理解和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二)教学难点:全面理解和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三、教学安排:一课时四、教学手段:多媒体,PPT课件五、教学方法:1、引导探究法2、讨论法3、启发式提问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说起宗教,大家能想起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我国多宗教的国家内实行一定的宗教政策需要大家一起通过同龄人小慧的遇到的事情探究理解掌握国家这一政策。
(二)讲授新课探究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高一女生小慧,其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徒,每天都去寺庙诵经拜佛。
在家庭影响下,小慧有时也跟妈妈一起去寺庙拜菩萨。
最近小慧阅读了一些关于宗教方面的书籍,遇到了一些困惑。
困惑一:作为中学生,我可以信教吗?为什么?我作为共青团员,可以信仰宗教吗?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引导:我国宪法规定:“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PPT展示)(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涵四个自由(2)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实质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3)共青团员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青年后卫队,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和信仰,不能信仰宗教。
(4)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全面、完整的政策困惑二:小慧与同学小凡的争论中,两者谁的观点是正确的?小慧:我们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可班里信佛的还不多,组织一个佛教团体到学校宣传宣传。
小凡:作为当代中学生,应坚持无神论,因此应到寺庙里向信徒们进行无神论宣传。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到宗教活动场所内进行无神论的宣传或在信教群众中发动有神无神的辩论。
我国的宗教政策教案
![我国的宗教政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4c4159fe4733687e21aa6f.png)
(一)我国的宗教概况1、知道我国有五大宗教:。
2、明确我国各宗教都有的传统。
3、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还将。
4、我国现阶段的宗教,其本质仍然没有改变,仍然是一种非科学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二)我国的宗教政策(本课重点和难点)1、。
(1)宗教信仰自由的地位:。
(2)宪法规定(宪法保障):(3)内涵(很丰富,一句话理解就是都有自由)(注意1: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不能信教,应是彻底的无神论者)(注意2:不能到宗教场所宣传无神论)(注意3:不能到公共场所宣传有神论)(4)80页最后一段是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进一步说明(不得强制、不得歧视、保护正常的、基本权利、人权)2、。
(目的:保护,制止和打击抵御)3、。
(注意4: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但不允许外国传教士到中国传教)4、。
(1)原因:(2)怎样适应(2要求,2支持)(三)弘扬科学精神1、我国现阶段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必要性(82页框内)(1)(2)(3)。
2、青年学生要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注意5: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也不是反对人们信仰宗教,总之就是信仰自由)(四)综合探究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的表现:(1)(2)。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
即内容与的形式的统一,公民的统一。
2、为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建立的一系列政治制度有(人民民主权利真实性的制度保障)。
学习小结和课外作业: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含义?(2)实质?(3)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答(1)信不信;信哪种;信那派(2)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是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
(3)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2、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答: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社会对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
高中我国的宗教政策学案教案
![高中我国的宗教政策学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351561a32d7375a4178069.png)
我国的宗教政策学案【学习指导】学习导读三维目标知识: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能力:我国的宗教政策遵循了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学生逐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宗教政策的正确性,明确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并且懂得要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宗教,接受无神论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世界观。
学习重点我国的宗教政策学习难点我国的宗教政策学习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合作探究】——优秀源与合作交流创生思想探究二:共产党员不得信教与我国宗教信仰政策是矛盾的吗【构建结构】【反馈训练】〔必做题〕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赴麦加朝觐的穆斯林有4万多人。
朝觐期间,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了各种服务,受到穆斯林的赞赏。
近年来,我国还制定了生产清真食品的法规,开辟了穆斯林公墓,我国司法机关还依法审理了有关出版物严重伤害穆斯林宗教感情的案件,维护了穆斯林的合法权益。
上述材料表明()A我国充分尊重和保护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和风俗习惯B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的一切活动C. 我国教会是西方教会的附庸D. 我国支持和保护信教群众的一切活动2、世界上约有69%的人信教。
印度的寺庙之争曾引起世界上最大的教派冲突,并引起伊朗、沙特等国家的强烈反映。
这表明()A.宗教信仰问题属于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B.宗教中的矛盾都是阶级矛盾的产物C.宗教冲突是各国间冲突的根源D.宗教是不可忽视的有组织的社会力量3、符合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是()①国家保护一切宗教活动②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③反对中国和外国宗教界的交往④公民有改变宗教信仰的自由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④D、①②③4、在我国,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之间之所以能够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因为()①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②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④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宗教已经从本质上得到改变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5、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在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万余处,宗教团体3000多个。
初中宗教信仰教案
![初中宗教信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4db5ed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e1.png)
初中宗教信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宗教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信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
3.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宗教,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2. 主要宗教的基本知识3. 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 正确看待宗教,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引导学生关注宗教问题。
2. 教学内容一: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教师详细讲解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政府对宗教信仰的态度和政策。
3. 教学内容二:主要宗教的基本知识教师介绍主要宗教的基本信仰、教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各种宗教的基本情况。
4. 教学内容三: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分析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价值观。
5. 教学内容四:正确看待宗教,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师讲解如何正确看待宗教,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6.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宗教信仰的看法和认识。
7.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尊重他人信仰、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主要宗教的基本知识、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
2. 谈话法: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宗教问题。
3.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思考能力。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和思考深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主要宗教的基本知识等相关教材。
2. 网络资源:关于宗教的图片、视频和新闻报道等。
3. 教具:黑板、多媒体设备等。
导游基础知识教案 中国四大宗教(四)
![导游基础知识教案 中国四大宗教(四)](https://img.taocdn.com/s3/m/9536cc93b84ae45c3a358c18.png)
主要节日:复活节(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圣诞节(12月25日)
三、国内基督教著名建筑
1.天主教堂
①北京南堂:明万历始建,巴洛克式建筑,中国天主教北京主堂。
②北京北堂:清康熙始建,哥特式建筑,北京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
③天津老西开:1914年始建,法国罗曼式建筑,又名法国教堂。
技能
1. 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学习基础知识的能力;
2. 培养学生比较学习的方法与能力;
情感态度
培养旅游专业学生严谨、细致、求实的职业化工作态度,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发展
2.中国有名的教堂和清真寺
教学难点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
教学方法及手段
1.讲授法
2.讨论法
④上海徐家汇:1847年始建,远东地区最大教堂之一。
⑤上海佘山:1871年始建,“五月佘山朝圣”
⑥广州圣心:1863年始建,高58.5米,国内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之一
2.东正教堂
①哈尔冰圣索菲亚:1907年始建,俄罗斯拜占庭式建筑。
四、伊斯兰教的创立和发展
公元7世纪初由穆罕默德创立
主要分为三大教派:
(1)逊尼派:人数最多的一派,中国穆斯林多属此派
①泉州清真寺:北宋始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阿拉伯式清真寺。
②广州怀圣寺:又名狮子寺,以高36.6米的邦克塔(光塔)著称。
③杭州真教寺:又名凤凰寺,南宋始建,以现存元代大殿著称。
④扬州仙鹤寺:明清重建,中国传统式建筑。
⑤北京牛街清真寺:辽代始建,中国北方最古老清真寺之一。
⑥西安化觉寺:俗称东大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清真寺。
第二次是16世纪的宗教改革而引发,从天主教内部脱离出新的宗派,我国称之为新教,也就是狭义的基督教。
五年级社会课教案学习我国的民族和宗教文化
![五年级社会课教案学习我国的民族和宗教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8e8abc55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ef.png)
五年级社会课教案学习我国的民族和宗教文化五年级社会课教案学习我国的民族和宗教文化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能够:1. 了解我国的主要民族和宗教文化;2. 掌握各个民族和宗教的基本情况、特点以及代表性文化表现;3.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心态。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我国主要的民族和宗教文化;2. 理解不同民族和宗教的特点和代表性文化。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心态;2. 理解少数民族和宗教的多元性。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相关教学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简短的视频或展示图片,给学生展示我国的多民族和宗教文化的多姿多彩。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介绍我国主要的民族和宗教,如汉族、藏族、回族、基督教、佛教等,包括每个民族和宗教的基本情况、特点以及代表性文化表现。
2. 围绕每个民族和宗教,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了解不同民族和宗教的共同点和区别。
三、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民族或宗教进行深入研究。
每个小组需要收集相关资料,并准备一个简短的报告。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指导问题,如该民族或宗教的传统服饰、风俗习惯、节日庆典等。
四、小组报告(20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简短的报告,其他同学可以提问和互动。
教师在报告和提问过程中要及时给予指导和补充。
五、知识总结(10分钟)教师对今天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帮助学生加深对我国民族和宗教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六、拓展延伸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主开展一些与民族和宗教文化相关的研究活动,如走进当地少数民族村寨、参观宗教场所等。
七、课堂反思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课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八、课堂作业要求学生整理一份关于我国民族和宗教文化的知识梳理,将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可以以文本、图片、图表等形式呈现。
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课教案
![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da2c81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4b.png)
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课教案第一章:民族宗教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民族的定义和分类理解宗教的起源和发展掌握我国民族宗教的基本情况1.2 教学内容民族的定义和分类宗教的起源和发展我国民族宗教的基本情况1.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第二章:我国民族政策法规2.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掌握我国民族法规的制定和实施理解我国民族政策法规的意义和作用2.2 教学内容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我国民族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我国民族政策法规的意义和作用2.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第三章:我国宗教政策法规3.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宗教政策的主要内容掌握我国宗教法规的制定和实施理解我国宗教政策法规的意义和作用3.2 教学内容我国宗教政策的主要内容我国宗教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我国宗教政策法规的意义和作用3.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第四章: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实践与应用4.1 教学目标了解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在实践中的应用掌握处理民族宗教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理解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4.2 教学内容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在实践中的应用处理民族宗教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4.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第五章: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5.1 教学目标了解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掌握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教育的方法和技巧理解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在提高公民意识中的贡献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教育的方法和技巧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在提高公民意识中的贡献5.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第六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1 教学目标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特点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和发展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民族政策中的重要地位6.2 教学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民族政策中的重要地位6.3 教学方法讲授法比较分析法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第七章:宗教信仰自由政策7.1 教学目标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含义和原则掌握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和实施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我国宗教政策中的重要地位7.2 教学内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含义和原则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和实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我国宗教政策中的重要地位7.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第八章:民族团结政策和宗教平等政策8.1 教学目标掌握民族团结政策和宗教平等政策的含义和原则了解民族团结政策和宗教平等政策的内容和实施理解民族团结政策和宗教平等政策在我国民族宗教政策中的重要地位8.2 教学内容民族团结政策和宗教平等政策的含义和原则民族团结政策和宗教平等政策的内容和实施民族团结政策和宗教平等政策在我国民族宗教政策中的重要地位8.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第九章: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遵守与监督9.1 教学目标理解遵守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重要性掌握遵守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方法和技巧了解监督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执行的机制和渠道9.2 教学内容遵守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重要性遵守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方法和技巧监督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执行的机制和渠道9.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目标总结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的学习内容展望我国民族宗教政策的未来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意识和素养10.2 教学内容总结学习内容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提高政策法规意识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10.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小组报告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民族宗教概述民族的定义和分类:理解民族的本质特征及其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多样性。
我国宗教政策教案
![我国宗教政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739e70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d4.png)
我国宗教政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原则;2.掌握我国宗教政策的历史演变和现状;3.分析我国宗教政策的影响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1.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原则;2.我国宗教政策的历史演变;3.我国宗教政策的现状和特点;4.我国宗教政策的影响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原则(300字)1.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平等、自由、管理、独立。
2.我国宗教政策的原则:依法治理、独立自主、保护合法权益、反对宗教极端主义。
二、我国宗教政策的历史演变(300字)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宗教政策:初期实行无神论,宗教遭受一定压制。
2.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的宗教政策调整:政策由“限制”向“宽容”转变,政府开始尊重宗教信仰自由。
3.九十年代以来的宗教政策:政策变得更加开放和灵活,注重宗教的社会功能。
三、我国宗教政策的现状和特点(300字)1.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保障:公民有权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
2.国家控制宗教活动的范围和程度:宗教团体必须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进行活动。
3.国家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和监督:保持对宗教活动的合法性监督,维护社会稳定。
四、我国宗教政策的影响和意义(300字)1.维护社会稳定和宗教和谐发展:宗教政策的执行,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宗教的健康发展。
2.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宗教政策的落实,保障了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权益。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述法:通过课堂讲解,系统介绍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原则和历史演变。
2.学生参与式教学法: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我国宗教政策的现状和特点,分享看法和观点。
3.案例分析法:引入宗教政策相关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
五、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观点;2.概念和原则的理解: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原则;六、教学资源:1.教材:《政治与法律》等相关教材;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案例资料:收集和准备一些宗教政策相关的案例资料。
高中政治教案 第四课 第五课 我国的民族和宗教 对外关系
![高中政治教案 第四课 第五课 我国的民族和宗教 对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e53bc03eff9aef8941e066c.png)
高三政治学攻略第四课我国的民族和宗教第一节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第一框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伟大祖国1、民族及其今本特征p103民族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民族的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质2、我国民族的概况p105民族的分布特点: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汉族集中地区杂居着许多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也多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交错杂居。
2、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p106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完成的祖国的辽阔疆域和多种经济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奋勇抵御殖民主义侵略,共同保卫了祖国的边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立的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p110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经由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转变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4、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p111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含义:是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力,履行相同的义务。
依据:民族无优劣之分,都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过贡献地位: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表现:①各民族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②各民族在发展经济文化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力。
③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民族团结:含义: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有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
因。
意义:民族团结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需要;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要求;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妨碍因素:国际敌对实力的影响和跳动,国内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的破坏活动,一部分干部或者群众存在着一些民族偏见,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注意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名称
宗教信仰内容
基督教
信仰上帝创造并主宰世界,认为人类从始祖起就犯了罪,并在罪中受苦,只有信仰上帝及其儿子耶稣基督才能获救。
伊斯兰教
信安拉,信诸天使,信《古兰经》,信穆罕默德为“封印”使者,信死后复活及末日审判,信一切由安拉决定。
佛教
“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宣扬一切“如梦幻泡影”,一切都是苦的,只有信仰佛教才能脱离“苦海”(涅槃)。
※如何评价宗教的作用?
三、我国存在多种宗教
1、宗教在我国依然存在的原因
(1)、在我国,传统的宗教思想、观念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消除;
(2)、宗教存在的社会基础不可能很快消失;
(3)、世界性宗教的存在也使我国的宗教必然受国际上宗教发展的影响;
(4)、信仰宗教也是中国公民的一种人权。
2、我国的五宗教
名称
※宗教的本质是反科学的:
②宗教所幻想、虚构的一切材料都来源于现实世界,只不过作了歪曲反映。
2、宗教的起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水平而产生的。
(1)、产生时间:原始社会末期。
(2)、原因:
①、自然根源——自然力量的压迫。(产生了“图腾崇拜”等)
②、社会根源——社会力量的压迫。(如“轮回说”等)
简 介
佛教
西汉末年传入中国。
伊斯兰教
公元7世纪左右传入中国。
基督教(新教)
唐、元时期曾有分支传入,后中断;鸦片战争前新教再传入我国。
天主教
元时一度传入,元亡后中断;明代再次传入。
道教
产生于封建社会早期,约有1700年历史。
3、我国宗教的特点
(1)、长期性(历史长);
(2)、群众性(信教群众绝对数量多);
③、教徒的政治思想状况发生了变化;(广大信教群众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
④、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宗教问题上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的矛盾)
我国的宗教概况
〖新课导入〗
人类几乎每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不同程度地信仰各种不同的宗教。宗教是人类历史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是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迄今为止,世界上不存在没有宗教的国家,也不存在没有宗教的民族。一方面,有的老宗教逐步消失;另一方面,又有无数的新宗教不断产生,层出不穷。据统计,全球信仰各种宗教的人数已占总人口80%左右。而即使在当今社会,无论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还是作为伦理道德的某些规范,宗教在日常生活中依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不论哪种宗教,它都规范着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言行,影响着现实社会生活,干预着世俗的社会生活。那么,这种干预对社会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二、宗教的社会作用
1、消极作用
(1)、宗教是剥削阶级用以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2)、宗教充当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
(3)、宗教对认识和改造自然有着阻碍作用。
(3)、民族性(宗教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
(4)、世界性(与国外的宗教界存在联系和交往)。
四、我国宗教状况的变化——但是,宗教的本质未变!!
(1)、原因——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2)、表现
①、办教方针发生了变化;(“独立自主自办”)
②、性质发生了变化;(已成为联系各自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
(4)、宗教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积极作用(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一定范围内)
(1)、宗教的产生,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下层群众的某些政治经济要求,对社会发展产生过进步的影响。 (如:利用宗教形式或某些教义、口号组织起义。)
(2)、宗教对文化艺术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3)、宗教的一些教义、教规,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调整人际关系的作用。
因此,要了解世界就必须了解宗教,否则就不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国际政治、文化生活中的许多事务。那么,什么是宗教呢?
〖新课内容〗
一、什么是宗教?
1、宗教的含义及本质――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在现实生活中,宗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①宗教崇拜和信仰的对象都是虚假的、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