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知觉、判断

合集下载

第三章_第一节感觉和知觉

第三章_第一节感觉和知觉

课堂小结和作业
• 1。感觉的含义是什么,它是如何分类的? • (答案) • 2。感觉的发生和发展有哪些共同规律? (答案)
• 1。感觉的适应
• • • • 2。感觉对比(包括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3.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4。联觉 5.不同感觉间的代偿与协作
二知觉
(一)。知觉的含义 •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 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客观 事物 直接 作用 于感 官
对事 物的 整体 反应
– 理解
• 知觉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 •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后者的简单 相加。 • 知觉包含了觉察、分辨和确认等一系列 过程。
知觉对客观事物能作整体 反映的原因
• 第一:客观事物本身就是由许多个别属性 组成的有机整体。 • 第二:人的大脑皮层联合区具有对来自不 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分析的机 能。
• 4. 联觉 • 即对一种感觉兼而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个体有差异与 职业的训练有关。如甜美的歌喉、明快的曲调、凝重的乐曲 等都是联觉 • 最容易产生联觉现象的是颜色感觉,如红、橙、黄称为暖色 色觉又兼有温度感觉,例如,红、橙、黄色会使人感到温暖, 所以这些颜色被称作暖色;蓝、青、绿色会使人感到寒冷, 因此这些颜色被称作冷色。 • 视味联觉—红色更甜; 无色不甜 • “喧嚣的色彩”“甜密的声音” • 另外色调还会引起轻重感觉的变化。如黑色和白色的物体。 • 听觉 和视觉也有联觉现象如人们欣赏音乐 • 听觉 和肤觉也有联觉现象如刀割割玻璃会感觉到冷。 • 在实践中,人的各种感觉器官的感受性是可以通过练习得到 提高的,即
• 尽管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类型的感觉,但这些感觉的发生和 发展却存在着共同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点: • 1。感觉的适应 • 感受性可由相同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发生改变的现象。

大学心理学第三章感觉和知觉

大学心理学第三章感觉和知觉

感觉剥夺实验
实验持续数日后,人会产生一些幻觉。例如看到大队 老鼠行进的情景,或者听到有音乐传来等等。当实验 进行到第4天时,被测学生出现了双手发抖、不能笔 直走路、应答速度迟缓以及对疼痛敏感等症状。
被测学生参与完实验后,实验者再继续进行追踪调查, 发现被测学生在实验结束后,需要3天以上的时间才 能回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感觉剥夺实验
实验前,大多数被试以为能利用这个机会好好睡一觉, 或者考虑论文、课程计划。但后来他们报告说,对任 何事情都不能进行清晰的思考,哪怕是在很短的时间 内。他们不能集中注意力,思维活动似乎是“跳来跳 去”的。感觉剥夺实验停止后,这种影响仍在持续。
结果,尽管报酬很高,却几乎没有人能在这项感觉剥 夺实验中忍耐三天以上。最初的8个小时好歹还能撑 住,之后,被测学生有的吹起了口哨,有的自言自语, 显得有点烦躁不安。对于那些8小时后结束实验的被 测学生,即使实验结束后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也 会频频出错,精神也集中不起来了。
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知觉的生活 是不可忍受的。
感觉剥夺实验
第一个以人为被试的感觉剥夺实验是由贝克斯顿 (Bexton)、赫伦(Heron)、斯科特(Scott) 于1954年在加拿大的一所大学的实验室进行的。
被试是自愿报名的大学生,每天的报酬是20美元 (当时大学生打工一般每小时可以挣50美分), 所以大学生都极其愿意参加实验。
甜、酸、苦、咸等 味道
嗅觉 肤觉
运动觉
平衡觉
有气味的挥发性物质 鼻腔粘膜的嗅细胞
气味
物体机械的、温度的作 皮肤的和粘膜上的冷点、 冷、温、痛、压、
用或伤害性刺激
温点、痛觉、触觉

肌肉收缩、身体各部分 肌肉、肌腱、韧带、关 身体运动状况

心理学第三章感觉和知觉知识点。

心理学第三章感觉和知觉知识点。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1.感知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应2.感觉的种类(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皮肤觉)(2)内部感觉(饥觉、渴觉、内脏的通觉)(3)本体感觉(动觉、平衡觉)3.知觉的种类(1)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2)社会知觉(个人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注: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觉称为错觉(错觉在生活中的运用:服装、工艺、军事伪装)4.感觉的规律(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①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的感受能力②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所需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察觉出同类刺激量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注: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是成反比的关系(2)适应现象①明适应:由暗到明(如:从黑暗的电影院出来,刚开始我们会觉得两眼发眩,什么也看不清楚,可经过几秒后,我们的视力又恢复常态)②暗适应:由明到暗(如:刚进电影院,刚开始什么也看不清,过一段时间之后,就能分辨出事物的轮廓)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嗅觉的适应现象)所有感觉中,唯有痛觉不能适应(3)感觉的相互作用①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之间由于刺激的相互影响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如:吃了糖果之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是酸的)②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之间由于刺激的相互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如:弱光刺激可以提高听觉感受性;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还有一种特殊表现“联觉”,如:看见红、橙、黄产生暖的感觉)③感觉之间的补偿作用: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其它感觉会给予补偿(如:聋哑人的视觉特别敏锐,盲人听觉特别好)5.知觉的规律(或称知觉的基本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对外来信息进行选择而作进一步加工的特性(如:“人脸双关图”每个人对一幅图的解读不同,是因为知觉的选择不同)(2)知觉的整体性: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而获得该事物的全面知觉(如:我们听到了汽车的喇叭声,就能在头脑中产生一辆汽车的知觉)(3)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但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如:一面红旗,在白天与晚上明度发生变化,但人们依旧会知觉旗是红色的;第一印象往往会影响人的评价方向)(4)知觉的理解性:人对当前所知觉的对象,总是以个人的过去经验加以认同和解释(例:在知觉斑点图形时,如果有人用语言提示一下、哪怕只讲一个“狗”,人们就很容易理解这是狗的侧影图)6.感觉与知觉的关系(1)知觉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2)知觉的产生,必须是以各种形式的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且与感觉同时进行(3)知觉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

普通心理学 第三章 知觉

普通心理学 第三章 知觉
精品课件
二、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在知觉活动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辩证 的、互相依存的。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 综合成整体的能力。
例如:图4一3中的点子图。我们的知觉系 统把视野中的个别成分综合成一个有组织的整 体结构。
精品课件
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个成分的特点;对个别 成分(或部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
▪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感觉通道的性质。 ►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人的兴趣和情绪。
精品课件
二、运动知觉
▪ 内涵
►概念:人们对物体的运动特性的认知,就 是~。它对于有机体的适应行为具有重要 意义。
►人们怎样才能获得关于物体运动的信息?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真正运动的知觉
精品课件
▪ 似动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3、知觉的理解性:
人的知觉与记忆、思维等高级认识过 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在知觉过程中, 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 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 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 的意义。
知觉的这一特性可以用某些隐匿图 形来说明。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知觉整体性的作用
们给人们提供了物体距离、方位和照明条件的 信息。这些信息对维持知觉的恒常性有重要的 意义。(P138,139,图4-9,图4-10)
视觉线索的作用说明了人的知识经验对恒 常性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建立 了大小和距离、形状与观察角度、明度与物体 表面反射系数的联系。当观察条件改变时,人 们利用生活中已经建立的这种联系,就能保持 对客观世界较稳定的知觉。
精品课件
根据大小一距离不变假说,如果有两个 物体,它们在网膜上的投影相等,而环境中的距离 线索告诉我们,一个物体的知觉距离大于另一个物 体的知觉距离。那么,距离大的物体看去显大,而 距离小的看去显小。如果两个物体的知觉距离相等, 而网膜投影一大、一小,那么,投影大的物体看去 大,投影小的物体看去小。总之,人们在进行大小 知觉时,同时考虑了网膜投影的大小和知觉距离。 环境中的距离线索和网膜投影的大小,都给人们提 供了物体大小的信息。人们能保持大小恒常性,原 因也在这里。

第三章-感知觉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感知觉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感知觉一、填空题(10分)1、人脑对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特定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__。

2、个体把感觉信息组织成一定的模式并对它解释的过程叫__。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__关系.4、当我们从亮处走入黑暗之后,视网膜的光感受性会迅速提高,这个过程是__。

5、感受器官对适宜刺激的反应能力就是感受性,引起某种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就是__。

6、在日常生活中,个体除了对事物的整体属性做出反应外,也会对他人、群体的人际关系产生认知,并与此伴随会有对自己的认知,这些是__。

7、当我们从暗处走出见到光明时,视网膜对光的感受性会迅速下降,这个过程是__。

8、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__。

9、心理学中的第一个自然科学规律是__.10、在自下而上的加工中,我们对信息的分析从基本的感觉单元(细小的特征)开始,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觉;在__加工中,我们利用已有的知识,迅速地把各种感觉特征组织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二、单项选择题(10分)1.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 )。

A.差别感受性 B.最小可觉差 C.绝对感受性 D.绝对感觉阈限2.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

A.感觉对比 B.感觉融合 C.感觉适应 D.感觉的掩蔽3。

在热闹的聚会上或逛自由市场时,如果你与朋友聊天,朋友说话时的某个字可能被周围的噪音覆盖,但你还是能知道你的朋友在说什么,这是知觉的( )在起作用. A.选择性 B.整体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4、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A.选择性 B.整体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5。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一种感觉的().A 整合B 对比C 适应D 联觉6、感受器官对适宜刺激的反应能力就是感受性,引起某种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就是( )。

[心理学]第三章_感觉和知觉

[心理学]第三章_感觉和知觉
52
不同感觉的韦伯分数(Schiffman,1982) ◇对于不同的刺激, 韦伯常数不同。例 如感觉重量的变化 与感觉光的强度的 变化不同,其韦伯 常数也不同。 某种感觉的K值越小, 说明该感觉越敏锐。
感觉
视觉(亮度差异辨别) 动觉(重量差异辨别) 痛觉(皮肤灼痛刺激强度差异 辨别) 听觉(声音高低差异辨别) 触觉(皮肤表面对压力大小差 异的辨别)
13
视觉的生理机制
视觉——光刺激于人眼所产生的。 其生理机制: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 机制和中枢机制。

14
15
视觉的基本现象
1、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 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2、明适应: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明 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16
(二)听觉 听觉也具有三种属性,即音高,响度和音 色,是声波频率、振幅和波形物理属性在 听觉中的体现。
形状知觉 大小知觉 深度与距离知觉 方位知觉等
空间知觉测试仪
27
空间知觉

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置的,但为什么我们看到的世 界并不是颠倒的呢?
28
影响空间知觉的因素:后天习得
经典实验
十九世纪末,施特拉顿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设计 了一种能将视像倒转180°的眼镜。戴上后,外界的一切 事物都颠倒了。开始,他非常不适应这种情景,视觉和 触觉、动觉之间发生了矛盾,用手触摸物体,在空间行 动都发生了困难。如想拿上面的东西,手却伸向下方; 想拿左面的东西,手却伸向右方;写字时也不能依靠视 觉而只能靠触觉和记忆来写。这种异常的体验,还使人 感到头痛和恶心。但是过8天以后,视觉逐渐与触摸觉、 动觉协调起来,他不再感到外部是一个颠倒的世界了, 能够比较完善地适应新的空间关系,周围的景象看起来 正常了,也能行动自如。但是摘掉眼镜后,又重新经历 了适应空间环境的过程。 实验表明,对客观世界的空间知觉并不是天生就有29 的,而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是将许多感觉器官所得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和知觉 Perception and Consciousness
感觉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
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渠道,也是一 切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感觉类型: 第一类:反映外界各种事物个别特性的感觉,称为外部
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这与室内 设计的关系最为密切。
光亮的物体的刺激强度大,特别是光亮度不断变化或 闪烁的物体,最容易使大脑两个半球的有关部位形成 最优越的兴奋中心,同时这种兴奋中心会对其它部位, 发生负诱导的作用,这就产生了高度的指向性和集中 性,这就是人的向光性。
私密性
私密性指个人或群体控制自身与他人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 式,在什么程度上与他人交换信息。私密性也是人的本能。 它可使人具有个人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支配环境。在没有 他人在场的情景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
深圳仙湖别墅,栅栏标志着领地占有行 为,使小区景观得到保护
个人空间
个人空间是指存在于个体周围的最小空间范围。
个人空间是个人活动和生存的基础。对这范围的侵 犯和干扰,将会引起人的焦虑和不安。它随着个体 活动而移动。它和领域概念的不同点就在于它是生 理和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这一概念最早是由 心理学家索姆尔(R·summer)提出的。
半私密空间:如开放式办公室、车站休息室和贵宾 室等。考虑使用者的私密性,指的是在空间中创造 各种活动的有效界限,否则就会引起冲突。
3.私密空间
指的是只对一个或若干个人开放的空间。如卧室、 浴室和私人办公室。
四、领域和个人空间
领域
领域是指人为了某种需要而占据的一定空间范围。
人的领地性有两个重要表现,一 是捍卫领地的天性,二是对于自 己领地的热爱。 捍卫领地是人的一种天性,空间 环境的设计者应该针对这一点进 行开发和利用。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知觉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知觉
——《结构语义学》A•J•格雷马斯
2014-10-22
第三章 个体知觉与决策
2014-10-22
第一节 管理活动中的 知觉
2014-10-22
主要内容
1,什么是知觉
2,影响知觉的因素
3,对他人作出判断
2014-10-22
一、什么是知觉
知觉与感觉。 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 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 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2014-10-22
二、最优决策模型


最优化决策模型的步骤
1.弄清决策需要 2.确定决策标准 3.给标准分配权重 4.开发备选方案 5.评估备选方案 6.选择最佳方案


2014-10-22
选择大学的标准及权重







标准 1. 财政资助的可能性 2. 学校的名气 3. 每年的花费 4. 课程设置 5. 地理位置 6. 入学要求 7. 社会生活质量 8. 学校规模 9. 男女生比例 10.校园的自然条件
2014-10-22




知觉这一术语指理解环境中客体和事件的总 的过程——感觉它们、理解它们,识别和标记它 们,以及准备对它们做出反应。 知觉的三阶段:感觉、知觉组织,以及辨 认与识别客体。 知觉是记忆与现状、希望与现实交互作用 的结果,它是主观与客观结合。 特别需要注意:个人的知觉相当程度上又 都是“社会化”的成果——文化的作用隐藏在其 中(任何社会,所有的教育过程都是“共同知觉” 的“锻造”过程)。
——培根《新工具》
2014-10-22

我们感知差异,借助 感知,世界在我们面前 “成形”。这“形”仅仅 为我们而在。

管理心理学 第三章知觉、判断和归因(刘毅)

管理心理学 第三章知觉、判断和归因(刘毅)

第三节 归因与管理
一、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 归因理论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 理解某一事件发生的原因, (1)理解某一事件发生的原因,对影响因果 关系的内部与外部因素进行分析; 关系的内部与外部因素进行分析; 评价归因后果和造成事件结果的责任, (2)评价归因后果和造成事件结果的责任, 并根据人的行为表现对此作出推论; 并根据人的行为表现对此作出推论; 评价人的特征, (3)评价人的特征,并对进一步的工作态度 与行为的预测。 与行为的预测。
3. 决策的类型 理性决策: 理性决策:一个完美理性的决策者是完全客观和符 合逻辑的,从而选择那些最可能实现目标最大化的 合逻辑的, 决策方案。(最优决策) 。(最优决策 决策方案。(最优决策) 有限理性决策: 有限理性决策:由于管理者不可能分析所有决策方 案的所有信息,因此他们只是制定满意的、 案的所有信息,因此他们只是制定满意的、而不是 使目标最大化的决策。(满意决策) 。(满意决策 使目标最大化的决策。(满意决策) 直觉决策:是一种潜意识的决策过程, 直觉决策:是一种潜意识的决策过程,基于决策者 的经验和判断, 的经验和判断,而不依靠系统性的和详尽的问题分 析。
张红今天管理心理学课迟到了, 张红今天管理心理学课迟到了,你如 何归因? 何归因?
独特性高、普遍性高、一致性高 归因刺 独特性高、普遍性高、一致性高—归因刺 激客体—外因 激客体 外因 独特性低、普遍性低、一致性高—归因行 独特性低、普遍性低、一致性高 归因行 为主体—内因 为主体 内因 独特性低、普遍性低、一致性低—归因背 独特性低、普遍性低、一致性低 归因背 景—外因 外因
(1)忽视结果的先验概率 ) 赌徒为何相信自己可以预测赌局的结果? 赌徒为何相信自己可以预测赌局的结果? 2) (2)忽视样本大小 彩民根据最近一月的摇奖情况做出预测 (3)对机遇的误解 ) 对员工绩效的随机抽查是否可以确定其绩效

第三章 注意、感觉和知觉

第三章 注意、感觉和知觉
2.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3.教学方法要生动、灵活,以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
(二)在组织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有意注意规律的运用
教学是一种自觉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活动过程。教师要有效地组织教学,除了充分发挥无意注意的积极作用外,还必须运用有意注意规律进行,依靠有意注意来维持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这是教学主要依靠的对象。在组织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感官活动当人们专注地观察事物时,其感官就会朝向相应的对象,表现为感官趋向活动,如凝神聚目或侧耳倾听;当人们陷入沉思或浮想联篇时,就会表现为感官回避活动,对周围一切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当人们注意不集中时,就会目光呆滞,不能随老师的活动而活动。
身体动作当人们集中注意时,与活动无关的身体动作就停止了,常常表现为静止状态。如学生在认真听课时,其目光注视着老师,而其他动作都停止了。当学生做出多项与学习活动无关的身体动作时,可大致判断其走神了。
(三)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注意的对象(单调、静止——复杂、变化)
人的积极性(态度积极,有浓厚兴趣)
人的身体状况(失眠、疲劳、生病——健康)
小资料
5-7岁的儿童能聚精会神15分钟左右,7~10岁的儿童可达20分钟,10~12岁的儿童可达25分钟,高中生一般能坚持30~45分钟。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表现出高度的注意稳定性。
生理活动人在集中注意时,其肢体血管收缩,头部的血管舒张。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吸气愈加短暂,而呼气则愈加延长。在注意高度紧张时,还会出现“屏住呼吸”这样的呼吸暂停止的现象。
第二节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
(一)什么是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知觉
一、知觉的性质
1.知觉的含义 知觉是主体对环境的对象化把握,体现为个体为了理解环境而解释其感觉印 象的过程(彭聃龄,2004)。
2.知觉与感觉 知觉和感觉都是当前事物在脑中的反映,其差别在于:感觉是对外界事物 的个别属性(如颜色、气味、温度等)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属性、 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的性质
1.社会知觉的定义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是以特定内容为知觉对象的一种知觉活动。这种 知觉对象是人的行为及其内在动机,包括自身的行为、他人的行为以及人 与人之间的互动行为。
2.社会知觉的特性
(1)选择性 (2)显著性 (3)防御性 (4)完形性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3.感觉适应 绝对觉阈与差异觉阈的性质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敏感度(sensitivity)。某 感觉对某刺激的敏感度并非一成不变,当刺激持续时间甚久时,感官的敏 感度就会降低,这时绝对觉阈或差异觉阈均会随之变大。这种感觉器官因 接受刺激的时间长短而使其敏感度改变的现象,称为感觉适应(sensory ad aptation)。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3)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一是影响行为选择。 二是动机性努力。 三是影响行为的持久性。 四是产生促进性思维。 五是能够提高对压力的耐受性。
图3—3 自我效能感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3.感觉的形成 感觉的形成类似数据筛选系统,每一个感觉过程都是对信息的提炼。感觉 的形成包括选择、转换、分析、编码这四个过程(理查德•格里格,2005) 。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二、感觉的特性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2、知觉习惯
倒立的柴契尔夫人 把图倒过来看,就知道其中暗藏玄 机喔!我们习惯了人们正立的脸,当脸正立的时候,我 们可以很轻易的察觉细微的差异,例如表情等变化。但 当脸倒立时,变化就不太容易被发现,看柴契尔夫人的 眼睛和嘴巴都倒过来了,在倒立的图形中我们却没有发 现,这是由于先前经验会影响我们的知觉。
2、感觉的意义
(1)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感觉剥夺实验)
(3) 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 理现象的基础。
二、感觉的种类
1、外部感觉视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
2、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①运动觉:运动觉也叫动觉,它反应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 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
(2)对象与背景不仅可以互相转化,而且可以互相依赖
人们知觉某一对象,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而且受对象 所处空间背景和时间背景的影响。
(三)恒常性
1、定义: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
印象仍然相对地保持不变,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2、种类
(1)形状恒常性 (2)大小恒常性 (3)明度恒常性 (4)颜色恒常性
三、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
1、韦伯定律: K=△I/I 2、费希纳定律:S=KlgR
(也称:对数定律 )
第三节 感觉现象
一、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 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1、视觉适应:视觉器官长时间受到光的刺激作用后, 其敏感性降低的现象。眼睛对光和暗的适应分别称为明适应 和暗适应。
(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1、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2、差别感觉阈限(又称差别阈限):刚刚引起差别感觉的刺

管理心理学——知觉和归因(第三章)

管理心理学——知觉和归因(第三章)

皮革马利翁效应
(pygmalion effect)
如果管理者对下属的期望很高,他们 就不太可能令管理者失望;如果管理者预 期员工只能完成最低水平的工作,则他们 倾向于表现出这种行为以符合这种低期望。
个性 个性对个体知觉什么以及如何知觉产生影响。
环境依赖型/非依赖型 注意外部 环境线索 依赖身体 的感觉
期望(期盼) 两可图形
知识背景 个体的经历和具备的知识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 认知。
对管理的启示: ♦管理者应该避免过分简单地对人们处理信 息和制定决策的能力提出异议; ♦管理者应该学会如何处理管理中的多元化。
为什么会有归因偏差 • 知觉的影响 – 知觉显著性 – 先入为主的印象 • 文化的影响
文化对归因的影响 • 个人主义文化的人更偏好对他人做出性 格归因。 • 集体主义文化的人更偏好做出情境归因。
第四节 1、选择性知觉
知觉偏见
任何人、物、事件的突出特点都会提高 人们对他知觉的可能性。
个体不可能接受所有观察到的信息,而 只能接受零散的信息。且这些零散信息并不 是随即选择的,而是观察者一句自己的兴趣、 背景、经验和态度进行的主动选择。
二、知觉的选择 个体对一些对象知觉,而不对另一些 对象知觉的现象。 外部因素(刺激本身) 影响因素 内部因素(知觉者本人) 情境因素
1、外部因素 是指影响s是否被注意的那些因素。 大小 强度 对照 运动 重复 新奇性
2、内部因素(知觉者本人) 当个体看到一个物体,并试图对此进行 解释时,受到知觉者本人特点的明显影响。 个性 知识背景 期望(期盼) 态度 未满足的需要和动机 兴趣 观念
社会知觉的分类 1、对个人的知觉(person perception) 主要是指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 进而取得对他们的动机、感情、意图等的 认识。 影响对个人知觉的因素: 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 知觉的组织结构

丁锦红认知心理学第三章 知觉与模式识别

丁锦红认知心理学第三章 知觉与模式识别

双足 有喙 鸟类 身披羽毛 卵生
蝙蝠被识别为 非鸟类
举例:人脸的识别过程
仅根据基本特征 抽取部分具体特 征
综合各项特 征后与基本 特征匹配
眉毛具体特征
眉毛基本特征
匹配
两眼具体特征
A的具 体人脸
匹配
鼻子具体特征
眼睛基本特征 鼻子基本特征 嘴巴基本特征
脑中 A的 脸
匹配
嘴巴具体特征
匹配
A人脸被识别
固定网像技术的研究成果
二、知觉的假设检验理论
强调已有知识经验对知觉的影响,主要是以假 设、期望或图式的形式起作用。 知觉是一个将外部刺激与脑中已有知识进行匹 配联系之后的确认过程。 重点:强调知觉的确认过程。
哪种是牛肉泡馍?
月亮上有什么?
三、直接知觉理论(生态学理论)
1. 要点:根据传统的Helmholtz知觉理论,知觉是无意 识推理的结果,即感觉和概念等经验的整合。但吉布 森(Gibson)在格式塔心理学整体知觉先于部分知觉
三个知觉理论的侧重点外部刺激感知觉初级心经验图式推理期待等高级心格式塔学派知觉组织的整体性知觉的假设检验模直接知觉理论刺激结构的整体性第二节知觉的加工方式一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加工始于外部刺激即先对外部刺激特征进行分析之后经心理组织而成有意义客体
第三章 知觉与模式识别
知觉的理论 知觉的加工方式 模式识别理论 结构优先效应
有意识注意整体时可以忽略局部特征,但有意 识注意局部时总是要先受到整体特征的影响。
挑战
视觉知觉对象具有最佳大小水平(注意范 围),当局部特征处于最佳大小水平时,可 以出现局部优先效应——因为此时的总体特 征已经在最佳注意范围之外了。
假设最佳大小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信息的加工]可以分为:
▪ 直接加工:是有控制、有意识地感知与接收信息。

例如,在面试中通过主动询问专门的问题,了

解求职者的心理特征;
▪ 间接加工:则是自动地、无意识地感知和吸取信

息,

例如,面试中从求职者的非言语行为臂、姿势
等)获得有关的信息。
知觉的过程
▪ 管理心理学把知觉看成一个过程,包括注意、组织: 解释和判断等阶段。
第三章 知觉、判断和归因(社会认知)
第一节 知觉与学习
一 、知觉信息加工理论
▪ 知觉:即个体对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储

存和解释的过程。

▪ 知觉通常是在感觉信息的基础上,由于知 识经验的作用,经过人脑的加工,对客观 对象做出直接解释的认知过程。


知觉加工是激励、群体作业、领导和组织管理
的重要前提。
▪ 信息的有限性 ▪ 信息过分简化 ▪ 知觉者的加功能力
▪ (5)克服方法
▪ [自知之明]-认识自我 ▪ [克服定势]-具体化 即使原型或定型精细化 ▪ [变式比较]矫正现有原型或剧本, ▪ [验证检索]主动搜索验证性信息等
3.解释阶段[知觉的理解性]
▪ 1)[知觉的理解性]:即在知觉的解释阶段, ▪ 人们给经过组织的抽象概念加以解释, ▪ 赋予完整的意义。[经验律][提示律] ▪ 如何解读对象?
印象管理的方法:
▪ a.自我提升:正面描述自己(100%); ▪ b.个人故事:用过去的故事塑造形象(96%); ▪ c.意见顺从:表达顺应面试者的意见(54%);
d.承担责任:表示对过去的成功事件负责(50%); e.自我增强:适度夸大或强化正面用语(45%); ▪ f.克服障碍:描述如何克服障碍赢得成功(33%)。
4.判断阶段
*即在知觉的判断阶段,知觉者对所解释的 信息给予“加权” 调合,从而作出整体判 断。
▪ (1)[认知判断的差误] ▪ 1)“损失反转偏差”(10ss-aversiIbias)、 ▪ 2) “可取性偏差”(availability bias)、 ▪ 3)“基准率偏差”(baserate bias)、 ▪ 4)“承诺升级偏差”(escalation of
▪ 2)信息的代表性低[时间和方式影响 ]
▪ 3)忽视非期望信息 [期望的不一致性或价值取向相 矛盾 ]
2.组织阶段[知觉的整体性]
▪ (1)知觉的整体性

即人们在知觉的组织阶段把多种琐碎的信息加
以组块,使之成为较高水平的、较为抽象的概念。
▪ “组块”(chunking)[数码记忆 ]
▪ “图式” (schema) 用以组织琐碎信息的认知结构
commitment bias)
▪ (2)克服方法
▪ 1)[追忆及其条件]
▪ 2) [方法]
①[利用联想[四种联想]

接近

相似

对比

关系
▪ ②依靠再认
二、社会知觉及其在管理中的意义
▪ *[社会知觉]:是人们对有关他人的信息加 以综合和解释的过程.
▪ 1.社会知觉中的偏差 ▪ (1)晕轮效应:在社会知觉中,人们会由
▪ (3)企业形象塑造
三、管理学习
▪ 管理学习:即人们在工作中学得知识、获 取才能、完善信念,进而影响工作行为。
▪ [四种学习理论]认
▪ 1.经典条件反射论:
▪ 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与行为的联想而实现 的. 这里所说的刺激,指可能引发行动的 外部客体或条件。通过条件反射,可以把 原先中性的刺激(灯光)与影响行为的另一 个刺激(食物)联系在一起,从而获得学习。 这时,中性刺激就成为“条件刺激”,并 能作出“条件反应”。
▪ 1、注意阶段:人脑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 (1)即知觉的选择性:(无意注意的选择性规律) ▪ 对象的强度(差别律) ▪ 刺激物的频次(活动律) ▪ 刺激物的对比(对比律) ▪ 刺激物的新异性 ▪ 期望效应(符合人的需要等)
(2)知觉注意的偏差
▪ 主要有以下几种:
▪ 1)知觉不够准确[图形或时间错觉]
▪ (2)组合律:
▪ 常见的社会信息加工图式:剧本(scripts)和原型 (prototypes)。
1) 剧 本
▪ *剧本:是指包含行动顺序的加工图式。 ▪ 工作程序为线索组织各种信息 ▪ 作业时间为框架表述工作任务信息
▪ 认知剧本差异: ▪ [第一印象效应] ▪ [近因效应]
2) 原 型(即图式)
▪ 2) 晕轮差误(halo error) :是指对于个 ▪ 人观察和评价,受到评价者对这个人总体 ▪ 知觉或印象的影响,从而泛衍到对这个人 ▪ 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即说,突出的特 ▪ 征或品质会起一种类似晕轮的作用,使评 ▪ 价者看不清其他品质特征。[光环效应] ▪ [原因]:
(4)组织阶段常见的问题(原因)
▪ 即由于对评估对象最初的不良印象,即便以 后工作成效斐然,仍在总体评价中降低对他 的评价
2.社会知觉研究在管理中的应用
▪ [三个领域] ▪ (1)员工绩效评估: ▪ (2)印象管理:即人们在生活中都会不
同程度地给他人造成一种良好的印象,在 录用面试中,这种倾向更为明显。我们把 这种社会知觉过程称为“印象管理”。
于对他人的总体印象而影响对其具体特征的 客观评价,把原先互不相关的特征知觉为高 度关联,从而造成评价的偏差。[保持知觉 一致性的偏差] ▪ (2)似我效应 (similar-to。me effect): 即在工作中对与自己相似的人比不相似的人 以更为赞同的倾向作出知觉而产生的偏差。
▪ (3)第一印象:是指倾向于根据最初的印象作 出对他人后继行为的判断。
原型:是指用以组合各种个人特征的图式。 图式:即指用以组织琐碎信息的认知结构。
包括: 知识图式 过程图式 印象图式
▪ 例“优秀经理”?

“合格员工”?

“领导人”?

(3)组织阶段的偏差
1) 定型(stereo-typing) :是指在知觉中存 在关于某一类人的概化形象。[知觉定势]
▪ 例,按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等特性人 ▪ 进行归类,以此作为知觉判断的依据。 ▪ 年轻人 ▪ 老年人 ▪ 中国人 ▪ 河南人 ▪ 。。。。。。
2)释阶段的偏差
(1)投射效应:即在知觉时,知觉者把且己的想 法与情感“投射”到对他人特征的解释之 中,造成知觉偏差.[定势影响]
(2)归因效应:即知觉者对他人的行为原因作因 果关系归因而影响知觉.[内归因\外归因]
3) 方 法
▪ ⑴[知觉训练]:[发散性思维]
▪ ⑵[正确归因 ]“归因风格训练”[运用多 种信息源加强正确归因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