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特色校园_唐翠华

合集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摘要】本文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

首先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指出其对于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然后分析了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和保护措施,包括开设相关课程和项目,并结合案例展示了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方面的实践经验。

接着探讨了高校在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以及未来高校应该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

最后总结与展望了高校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重要性,呼吁高校在这一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保护、重要性、方式、措施、教育、实践、案例、作用、发挥、总结、展望1. 引言1.1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无形的文化财富,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知识与实践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文化、历史记忆和传统智慧,是我们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的风险,传承与保护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精英的重要场所,在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课堂教学、学术研究、校园文化活动等途径,高校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高校还可以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情。

本文将通过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高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高校的实践以及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的案例,全面分析高校在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和意义,展望未来高校应该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2. 正文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社会群体创造、传承并发展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如传统技艺、民俗习俗、口头传统等。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非遗”校园传承意义初探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非遗”校园传承意义初探

校园心语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非遗”校园传承意义初探田爱华【摘 要】当前各级教育正在朝着“核心素养”阶段迈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的关键词和导向,如何寻找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载体,如何体现核心素养的中国特色,这是各级各类学校正在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对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非遗”校园传承意义进行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核心素养 非遗传承 意义探究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发布,核心素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以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为基本内容,科学构建了适应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总体框架。

它综合涉及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要求,内容全面,以人为本,为各级给类学校指明了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

基于此,当下各级教育正在朝着“核心素养”阶段迈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的关键词和导向。

做为育人主阵地的各级学校,应该努力探索和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载体,把核心素养的要求落到具体的实际活动当中去,并做到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将核心素养的研究和培育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作为中华文明基石和中华文脉重要象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经验、审美情趣和薪火相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它所包含的人文知识、传统技艺、伦理道德等,是开展学校教育、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知识来源和课程载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指出:“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在开展“非遗”校园传承活动中,通过邀请“非遗”传人和传统文化名家等进校园、进课堂,实现“非遗”文化与核心素养的有效对接,对于学校课程特色化的构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也有着独特的意义。

非遗文化进校园文化传承润心田

非遗文化进校园文化传承润心田

非遗文化进校园文化传承润心田摘要:我国作为文明古国,文化历史悠久。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人文结晶,所蕴含的文化符号深具象征意义。

秉承“非遗”传承的初心和使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融进幼儿教育,从娃娃抓起,引导他们以亲身体验、参与互动的方式感受“非遗文化”魅力,树立其对家乡、民族、国家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同意识,是文化工作者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非遗文化;校园传承;润心田引言非遗文化资源作为社会长期实践发展形成的符号化,在促进个体综合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深度学习有利于帮助幼儿建立自主学习目标、目的及学习方式,在调动幼儿积极性及提高幼儿感知能力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1对幼儿进行“非遗”传承教育的重要性1.1与幼儿教育的根本目标相一致幼儿教育是世界各国都密切关注的教育领域。

通过教育的实施,可以为幼儿奠定感知民族主体意识和国家使命感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的传承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幼儿教育的内容和水平。

基于对幼儿教育重要性的重视,近年来,把优秀传统文化置于幼儿教育视野的研究与实践逐渐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在幼儿中进行“非遗”文化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国民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幼儿教育机理来看,幼儿培育的核心价值是保证国家之于受教育者在教育价值理念的架构中得到来自文化素养培养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其核心任务是保全幼儿教育内在的文化特征,强化教育之于文化传承的传播特质。

1.2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一致中华优秀传统文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五千多年延绵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基本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非遗”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是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再现,包含着大量适宜幼儿学习的内容。

在幼儿启蒙教育中,坚持对“非遗”文化中的可利用资源加以挖掘,一是能够保持文化的庚续,二是能够浸润幼儿个性,三是能给幼儿奠定文化自信的基础。

非遗传承进校园_民族团结谱新篇——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中小学德育紧密融合的实践探索

非遗传承进校园_民族团结谱新篇——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中小学德育紧密融合的实践探索

非遗传承进校园 民族团结谱新篇——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中小学德育紧密融合的实践探索广西柳州市民族高中(545025)陈嘉颖李丹萍蒋鸿波传承民族文化,发展非遗传承教育,是民族地区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柳州市民族高中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区唯一一所公办民族高中,当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民族育人教育。

十多年间,学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办学思路、具备了开放性的民族文化育人环境、构建了契合学生需要的特色课程体系、培育了大批既有现代知识又热爱民族文化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者。

学校先后获评首批“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等。

学校逐渐成为桂中地区学生向往、家长称赞的优质特色民族高中。

一、创新育人模式,积极转型伴随着社会文化格局的日益复杂,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培养面临挑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为民族文化教育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大力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帮助与指导下,学校创新性地融入中华民族情怀开设渗透式德育课程,开展实践类活动,以推动课程和实践活动的变革,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固本筑基,呈现出非遗传承育人体系创新建构的新思路,形成“一强化三融合”的实践模式。

二、党建引领,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组织领导建设、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标建设。

学校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

书记领航项目“学校党建促进民族文化特色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究”于2022年5月顺利结题。

学校党委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结合起来,深入打磨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塑造深入人心的民族教育品牌,发掘更加丰富的非遗传承活动,进一步发挥辐射示范作用,在广西全区甚至全国推广我校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的课程建设模式和活动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路径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路径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路径探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积累的、代代相传的各种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间艺术价值的文化形式和文化产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的传承和保护。

而高校素有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文化建设中也应当扮演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路径进行探析,探讨如何更好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支撑,构建丰富多彩的高校校园文化。

高校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建设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丰富多彩的历史传统。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让学生在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内涵的也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熏陶,提升文化修养和文化素养。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其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更好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同时也更好地走向世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入,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学校可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这既有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交流渠道,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归属感,使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生机勃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已成为当今社会各个领域的重要工作之一,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当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力量,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非遗文化进入校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

“非遗文化进入校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

“非遗文化进入校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技艺的失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作为年轻一代学习、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场所,促进非遗文化走进校园,加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当前重要的教育工作内容。

本文将从非遗文化进入校园的意义和方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进行探讨。

一、非遗文化进入校园的意义1. 丰富学校教育资源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引入非遗文化资源,不仅可以丰富学校的教育资源,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2. 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学校作为年轻一代的培养地,通过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继承意识,从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3. 增强文化自信心传统文化的推崇与传承是当今社会所倡导的主旨之一,引进非遗文化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心,提高文化素养,同时也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和审美情趣。

二、非遗文化进入校园的方法1. 专题课程教学学校可以设置非遗文化专题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到校进行授课,通过讲解、展示、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

2. 举办非遗文化节学校可以举办非遗文化节活动,包括非遗展览、演出、传统技艺体验等,让学生亲身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兴趣。

3. 学校社团活动设立非遗文化社团,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组织学生进行非遗传统手工艺制作、技艺培训等活动,提升学生对非遗技艺的兴趣和认知。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1. 青少年非遗传承培训针对青少年,应加强非遗文化传承培训工作,通过开展非遗技艺培训班、非遗文化夏令营等活动,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实践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着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职院校越来越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具有历史价值、民族特色和传统符号。

高职院校作为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力量,应当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实践,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研究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实践,旨在探讨高职院校在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推动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研究高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实践经验,可以为其他教育机构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全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本次研究旨在探讨高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实践方面的现状、路径、策略和影响因素,以及分析相关案例,以期为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具体内容包括:1. 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通过调研和文献综述,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现状,包括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2. 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探讨:分析不同高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的路径选择与实践情况,探讨最佳传承模式。

3. 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实践策略研究:探讨高职院校如何通过创新实践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包括采取何种策略。

4. 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实践案例分析:选取实际案例,深入剖析高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5. 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实践的影响因素研究:分析影响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实践的各种因素,包括政策支持、文化环境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活态传承与工匠精神培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活态传承与工匠精神培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活态传承与工匠精神培育1. 创设活动课程,弘扬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首先要在校园中创设相应的活动课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这些活动课程可以包括校园民俗文化节、传统手工艺制作体验、传统节庆文化宣传等,通过这些活动课程,学生们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拓展学生视野通过在校园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到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艺术,比如戏曲表演、民间音乐演奏、传统工艺制作等。

还可以邀请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校园进行现场传承和演示,让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精髓,从而激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兴趣。

3. 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积极参与保护活动在校园中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指导,可以有效地推动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工作。

这些保护组织可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调查、文化遗产清单的编制,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义务劳动和社区活动,让学生从小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感。

4. 集体表演,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中组织学生进行各种传统文化艺术的集体表演,比如舞蹈、传统戏曲、民族音乐等,能够有效地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文化创新和跨界融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作出更具有当代特色和时代感的作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工匠精神在校园中的培育1. 设立工匠工作室,开展技能培训在校园中设立各类工匠工作室,开展各种技能培训活动。

这些工匠工作室可以包括传统手工艺制作、民间工艺制作、绘画雕刻等,由老师和专业工匠共同指导学生,在实践中传授传统工艺技能和工匠精神。

通过这样的技能培训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并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的困境、价值与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的困境、价值与意义

| 艺术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的困境、价值与意义□黄海英赵士城/文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含地域文化基因与民族记忆,是重要的社会历史文化资源,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对于发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有学者认为教育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各地学校是各区域的文化中心,具备人力、财力、智力、科研平台、学术氛围等多方面的基础条件,是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在非遗传承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此学校教育理应肩负起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担。

在教育教学中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关内容是大势所趋,应该把学校作为传承与发展非物质遗产文化的重要平台。

各地区非遗传承的主要方向要把握住非遗传承的核心要素和原始基因,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创新发展。

各地区非遗传承体系的构建在地方学校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将体现出极大的促进力,会成为地方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需要,也是地方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以按照级别的不同,将其分为联合国级、国家级、省(自治区)级、市(地、州)级、县(市、区)级五个等级。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传统技艺、传统音乐和民俗较多,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相对较少。

自从2005年11月25日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成功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区各地文化部门和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重大进展。

“木卡姆艺术不仅是重要的音乐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化瑰宝,不仅保存了沙漠绿洲民族的音乐文化基因,也饱含大量的东西方音乐文化交流荟萃的信息。

[1]”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国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能歌善舞的新疆各族人民在民间文学、传统表演艺术、节日礼俗、传统手工技艺等方面也有大量可贵的创造。

幼儿园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校的优势和条件介绍

幼儿园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校的优势和条件介绍

幼儿园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校的优势和条件介绍标题:幼儿园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校的优势和条件介绍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对于幼儿的教育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园作为孩子与社会接轨的第一步,承担着培养孩子文化意识的责任。

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校不仅能丰富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认知能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幼儿园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校的优势和条件,以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该主题。

一、优势介绍:1.1 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价值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幼儿园教育内容,将其作为学校的特色教育项目,可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价值。

幼儿在接触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增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1.2 增强幼儿的文化认同感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校可以帮助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本土文化,并培养他们根植于文化的认同感。

通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和传承活动,幼儿能够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1.3 促进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和技能,如传统舞蹈、音乐、手工艺等。

在幼儿园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校的过程中,幼儿有机会参与和体验各种艺术形式,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1.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传统价值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通常需要团队合作和共同努力,这可以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传统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传统价值观,如尊老、孝敬、友爱等,通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和传承活动,幼儿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这些传统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积极正向价值观。

二、条件介绍:2.1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校需要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传统技能传承人、非遗项目、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等。

只有拥有丰富的资源支持,才能够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和体验机会。

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示范校的优势与条件分析

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示范校的优势与条件分析

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示范校的优势与条件分析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的推动,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和边缘化的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示范校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分析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示范校的优势与条件。

一、优势分析1.1 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示范校可以起到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

校园内汇集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和知识,如传统音乐、舞蹈、绘画和手工艺等,可以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确保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

1.2 培养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认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示范校中,青少年能够直接接触到传统文化,通过实践体验和参与活动的方式,培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认同。

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1.3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示范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平台,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和发展。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可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与发展,使其与现代社会相融合。

1.4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民族的独特标识,传承教育示范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条件分析2.1 师资力量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示范校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应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和专业能力,能够将其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校方可以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培养本地教师和与专业机构合作等方式提高师资力量。

2.2 教育资源为了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示范校,需要配备充足的教育资源。

这包括教材、资料、器材和设施等方面的资源。

校方可以通过与博物馆、图书馆、文化机构和企业等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非遗文化进入校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

“非遗文化进入校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

“非遗文化进入校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以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知识与实践等形式存在的、体现人类智慧创造和审美追求的文化遗产。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非遗文化进入校园”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本文将从“非遗文化进入校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系角度展开研究,探讨非遗文化如何在校园中传承,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建议。

一、“非遗文化进入校园”的意义及作用1. 传承传统文化“非遗文化进入校园”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技艺、表演艺术、民俗风情等,从而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理解。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非遗文化进入校园”,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接触、了解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传统文化在校园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表演艺术和传统技艺,通过“非遗文化进入校园”,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在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艺术综合素养,还可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非遗文化进入校园”方面的推广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

一些学校在非遗文化传承方面缺乏经验和资源支持,无法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

一些学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不够深入,无法找到合适的教学资源和方法进行传承。

一些学校在非遗文化传承工作中缺乏长期的规划和持续的支持,难以形成有效的长效机制。

由于这些原因,“非遗文化进入校园”活动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并未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1. 加强教育资源支持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为学校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学资料、师资培训、场地设施等,使学校能够更加便利地开展非遗文化传承活动。

新时代党建工作视域下非遗红色主题校园文创产品创新设计研究

新时代党建工作视域下非遗红色主题校园文创产品创新设计研究

新时代党建工作视域下非遗红色主题校园文创产品创新设计研

胡亮
【期刊名称】《上海包装》
【年(卷),期】2024()1
【摘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和红色主题融入校园文创产品,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非遗的认知度和体验度,还能进一步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传承与发展。

概述了非遗保护的内涵以及非遗保护在党建工作中的作用,分析了校园文创产品设计的概念、特点、方法及相关案例,探讨了党建工作视域下的非遗红色主题校园文创产品创新设计方法,以期为非遗保护、校园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总页数】3页(P163-165)
【作者】胡亮
【作者单位】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472
【相关文献】
1.非遗视域下特色小镇文创产品设计策略研究r——以文港镇为例
2.非遗视野下的旅游文创产品数字化设计方法研究——以杭州岳王庙岳飞黄杨木雕刻文创产品设
计为例3.湖湘文化视域下的非遗文化传承和红色文创产品设计创新4.“非遗+科普”视域下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挖掘地方文化,打造特色校园

挖掘地方文化,打造特色校园

挖掘地方文化,打造特色校园
刘灿香
【期刊名称】《幼教博览》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靖江,别称骥江、马洲、马驮沙,她地处长江下游,北倚辽阔的苏北大平原,南临浩瀚长江,是苏北地区的南大门,素有“苏北小江南”的美称。

靖江民间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能满足不同年龄、性别和不同性格儿童的要求,深受儿童喜爱。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民间文化从它的载体到它所表达的人文精神正面临失传和流散的境况,幼儿园更是对这种重要的文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不够。

【总页数】2页(P32-33)
【作者】刘灿香
【作者单位】江苏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7
【相关文献】
1.挖掘徐州地方文化特色,打造汉文化品牌
2.努力开创特色体育打造校园体育文化努力开创特色体育打造校园体育文化
3.立足地方文化,打造特色馆藏——对加强池州学院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思考
4.神奇巴马地造天成——广西中烟挖掘地方文化打造特色品牌初探
5.挖掘传承地方文化提升报纸质量品味——以垫江日报为例谈谈党报对地方文化的挖掘与传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遗剪纸进校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非遗剪纸进校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非遗剪纸进校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布时间:2021-06-22T12:50:42.55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第6期(下)作者:张颖[导读] 剪纸艺术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张颖唐山市滦州市响嘡街道研山小学摘要:剪纸艺术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千年剪纸艺术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学校更应该成为传承民间文化遗产的主阵地,因为非遗剪纸进校园,既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对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号召,也是让学生通过剪纸欣赏、制作等方式,学习和继承剪纸艺术,更科学、更生动的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

本文对非遗剪纸进校园进行研究,以期使剪纸课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非遗剪纸、核心素养、学校在当今时代,文化逐渐多元化,因此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运用民族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一个比较主要的趋势。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将剪纸艺术遗产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这一切都表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因此传承千年剪纸艺术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校作为传承民间文化遗产的主阵地,在校园开展剪纸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全方位认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瑰宝一一剪纸,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核心素养。

因此非遗剪纸进校园,可以让学见识民族文化风采,也应该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营造氛围,教师示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想使剪纸课程可以长期在学校进行下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剪纸作为一种手脑并用的艺术,其本身便吸引着学生的关注。

教师要做的便是将这种关注上升为学习的兴趣并使其长期坚持。

此时教师营造学习氛围便显得异常重要,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剪纸的主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小组合作收集资料,了解主题的背景,剪纸内容的相关技巧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的活动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的活动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的活动举措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以下是一些在校园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有效举措。

一、开设非遗课程学校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学体系,开设专门的课程。

这些课程可以涵盖多种非遗项目,如剪纸、刺绣、戏曲、武术等。

课程设置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了解非遗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还能亲身体验制作过程或表演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为学生进行现场演示和讲解。

他们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非遗的魅力。

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纪录片、教学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非遗知识。

二、建立非遗社团鼓励学生成立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团,如戏曲社、书法社、剪纸社等。

社团可以定期组织活动,如交流分享会、作品展示、校内外演出等。

通过社团活动,学生能够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学习和传承非遗文化。

学校应为社团提供必要的支持,包括活动场地、设备器材、指导教师等。

还可以组织社团之间的竞赛和合作,促进不同非遗项目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举办非遗展览在校园内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各种非遗作品和相关资料。

展览可以分为主题展和综合展,主题展可以聚焦于某一种特定的非遗项目,如陶瓷艺术展、木雕艺术展等;综合展则可以涵盖多种不同类型的非遗项目,让学生全面了解非遗的多样性。

在展览中,可以设置互动环节,如让学生亲自尝试制作一些简单的非遗作品,或者设置问答环节,解答学生对非遗的疑问。

此外,还可以利用展板、宣传单页等形式,介绍非遗的历史、特点和传承现状,增强学生对非遗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四、开展非遗主题活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非遗文化进校园,弘扬民族文化

非遗文化进校园,弘扬民族文化

非遗文化进校园,弘扬民族文化发布时间:2021-01-12T14:53:37.30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9期作者:李怡丹[导读] 广西桂林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让其走进校园李怡丹桂林市桂林中学摘要: 广西桂林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让其走进校园,不仅可以发挥其独特功能价值,同时也能够弘扬民族音乐,因此本文主要对广西非遗民族音乐走进中学校园做主要概述。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桂林;艺术价值;保护;校园传承一、桂林非遗文化种类2020年12月7日至8日,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桂林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0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论坛在广西桂林举办。

桂林是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共约10类,包括:民间文学(瑶族千家峒传说等)、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打杯舞等)、传统戏剧(灵川桂剧等)、传统曲艺(桂林渔鼓等)、“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桂林字牌等)、传统美术(遵义通草堆画等)、传统技艺(桂林石画等)、传统医药(瑶家药浴等)、传统民俗(临桂人的寿诞俗等)。

其中县级以及市级非遗传统音乐包括:恭城瑶族山歌、黔北报路歌、黔北牵牛郎郎调、黔北打闹歌、黔北吹打、黔北哭嫁歌、仡佬族盘歌、仁怀后山红苗山歌、海龙薅秧歌、黔北摘菜调、狮溪高腔大山歌、临桂山歌、瑶族舞乐、临桂彩调音乐、临桂地名歌、广西桂剧、广西彩调等。

二、桂林非遗音乐功能价值( 一) 地方社会认识和娱乐审美价值桂林非遗民族音乐作品以及唱词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事件或者历史事件编创而成,包含桂柳发展历史以及特色的民间故事。

因此可以通过非遗音乐作品,反映当时社会历史、以往人们生活状态和方式以及生活习俗、思想感情,叙述当时的人物和故事,让听众能够从作品中获益良多。

特定的桂柳环境,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桂林民族音乐结合了桂柳当地的方言和地方音乐,音乐富有个性化,同时也具有草根性的特性,因此在当地广受欢迎,充分展现桂林民族音乐独特的娱乐审美价值[1]。

芦山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与发展研究--以雅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芦山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与发展研究--以雅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芦山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与发展研究--以雅安职业技
术学院为例
陆小路;张红;王珏玉
【期刊名称】《河北画报》
【年(卷),期】2024()2
【摘要】四川雅安芦山花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传承价值,是民间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雅安芦山花灯作为一项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推动校园文化多元发展,探讨雅安芦山花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文化传承,增强学
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以高职院校加强对雅安芦山花灯这一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为契机,积极将其应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中,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总页数】4页(P22-25)
【作者】陆小路;张红;王珏玉
【作者单位】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第四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一体化传承模式的构建——以忠信花灯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为例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路径思考——以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为例3.高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机制研究
——以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非遗进校园"活动为例4.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传承与创新研究——以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例5.平潭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需求调查——以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遗文化的校园传承——以阆中春节文化为例

非遗文化的校园传承——以阆中春节文化为例

非遗文化的校园传承——以阆中春节文化为例
镡祎梦
【期刊名称】《文化产业》
【年(卷),期】2022()13
【摘要】春节文化是阆中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春节文化中的许多文化符号不断被淡化,在青年群体的认知中逐渐出现了“年味”变淡的认知现状。

因此,将春节文化引入校园,培养高校学生对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迫在眉睫。

以阆中春节文化为例,依托当地高校的办学特色,对春节文化的校园传承工作提出相应的措施及可行性建议。

【总页数】3页(P143-145)
【作者】镡祎梦
【作者单位】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区域非遗融入地方高校文化校园建设的研究--以福建非遗文化为例
2.接力"非遗"传承,唱响文化自信——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以"非遗"文化为"媒",育核心素养之"魂"
3.非遗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以南通“非遗故事”文创产品设计为例
4.非遗音乐文化进高校传承发展模式研究——以铜鼓音乐文化为例
5.青年亚文化视阈下春节文化的传承现状探究--以阆中春节文化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卷第6期
2016年3月教育观察
SurveyofEducationVol.5No.6Mar.2016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㊀建设特色校园
唐翠华
(广州市黄埔区横沙小学ꎬ广东广州ꎬ510799)
[摘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传统的文化资源ꎬ可是它离学生 渐行渐远 ꎬ后继无人的现象随处可见ꎮ学校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重要的社会责任ꎬ这对本土文化的发扬ꎬ甚至是民族文化的继承都具有深远的意义ꎮ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的有效实施措施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探索:选准地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项目ꎻ提高促进学校自身发展的综合能力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ꎻ传承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9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2095-3712(2016)06-0048-02
㊀㊀在新的历史时期ꎬ学校文化建设将面临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ꎮ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指出: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ꎮ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ꎬ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 非遗 )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代代相传ꎬ被誉为历史文化的 活化石 ꎮ非遗不是固化的存在㊁古旧的延续ꎬ应该是一种文化建构ꎬ每一代人可以有他们自己的理解ꎬ也可以加入时代的元素ꎬ以新形式去传承ꎮ
学校文化建设在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同时ꎬ要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ꎬ以 三观 教育为重点ꎬ深入开展民族精神教育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ꎬ扎实开展素质教育ꎬ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㊁科学文化素养和身心健康协调发展ꎮ在此过程当中ꎬ非常有必要把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优秀的地方文化教育活动与学校文化建设融合起来ꎬ构建有特色的学校文化ꎮ
一㊁选准地域性的非遗文化项目
在校园传承非遗ꎬ能否深入持久ꎬ其关键在于是否与学校的办学条件㊁办学特色相适应ꎮ广州黄埔人杰地灵㊁钟灵毓秀ꎬ传统文化灿烂而悠久ꎬ蕴含着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ꎬ在众多可供开展校园传承的非遗面前ꎬ如何找准适宜的非遗文化项目ꎬ显得尤为重要ꎮ我们应当选择最有代表性的㊁最富有本土地方特色㊁适宜师生开展活动的项目入手ꎮ这既符合展现地域性的特点ꎬ同时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艺术的认同感和亲近感ꎬ还是决定非遗校园传承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ꎮ
自2011年以来ꎬ我校先后开展了 剪纸㊁书法㊁醒狮㊁乞巧 等非遗项目ꎬ通过实施后反思ꎬ确立乞巧艺术为研究项目ꎮ乞巧民俗是传统文化ꎬ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ꎬ它需要挖掘㊁保护和弘扬ꎬ也需要赋予时代价值ꎬ以保持乞巧文化的持久魅力和无穷的生命力ꎮ
学校与黄埔区文化馆㊁街道文化站㊁横沙社区等部门共同组织多项以乞巧艺术为主线的丰富多彩㊁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ꎬ如广府文化节宣传㊁技法展示㊁亲子体验等活动ꎬ还组织了与共建单位的交流活动ꎬ在广州市图书馆㊁展厅的作品展览等ꎮ乞巧艺术作为我校特色项目已焕发出勃勃生机ꎬ我校也被授予黄埔区横沙乞巧传承基地ꎮ总之ꎬ非遗文化项目可否彰显地方色彩㊁体现鲜明的时代性㊁发挥学校特色办学ꎬ能否显现强大的生命力以及能否有广阔的发展前景ꎬ是学校传承非遗文化项目十分重要的基础ꎮ
二㊁提高促进学校自身发展的综合能力
当前ꎬ非遗进校园是一项全新的学校教育课题ꎬ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ꎬ例如ꎬ传承过程中的师资力量薄弱甚至匮乏ꎬ传承教材开发面临较大的挑战ꎬ传承教学不够系统ꎬ流于表面等ꎮ学校是非遗项目重要的传承基地ꎬ需要扬长避短ꎬ需要担负非遗艺术传承的重任ꎬ这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和努力探索ꎮ从学校自身办学资源来讲ꎬ其内部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将对非遗校园传承产生直接的影响ꎬ其中教师与学生是非遗项目校园传承最直接的参与者ꎬ也是影响非遗校园传承成败与否最基本的重要元素ꎮ
(一)建设师资队伍是有效开展非遗文化校园传承的根本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ꎬ曾经有学者讲道:课程改革的失败不一定在于教师ꎬ但成功一定是教师起着决定性的因素ꎮ教师是非遗校园传承的主体ꎬ
84[作者简介]唐翠华(1971 )ꎬ女ꎬ江苏涟水人ꎬ硕士ꎬ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横沙小学教师ꎬ小学高级ꎮ[收稿日期]2016-01-11
DOI:10.16070/45-1388/g4zx.2016.06.019 网络出版时间:2016-04-01 09:56:01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45.1388.G4.20160401.0956.038.html
就是非遗校园传承的实施者㊁开发者和贡献者ꎮ教师的专业素养㊁创新意识与合作意识将对非遗校园传承产生直接影响ꎬ是非遗校园传承有效开展的根本保证ꎮ
因而ꎬ在开展非遗校园传承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对教师的培训ꎬ建立教师非遗课程意识ꎬ促进教师自觉参与非遗校园传承项目ꎬ如:组织教师外出交流学习ꎬ了解非遗在不同地域的各种特点ꎬ为非遗教学打下专业基础ꎻ收集相关资料㊁图书㊁专业刊物㊁技能训练所需的工具材料等ꎻ走访民间艺人㊁学习技艺ꎬ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和辅导ꎬ为教师搭建更多交流提高的平台ꎬ让教师的文化积淀丰润起来ꎮ乞巧艺术品制作是我校重点开设的特色活动课程ꎬ我校首先聘请横沙社区非遗乞巧传承人罗燕芬等为学校校外辅导员ꎬ请她有计划地辅导我校教师ꎬ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ꎻ部分本地家长也是乞巧艺术品制作的高手ꎬ学校也请家长进校园指导学生和教师ꎬ师生家长共同学习㊁进步成长ꎮ我校开展乞巧艺术品制作时也会面临缺乏专业人士指导的难题ꎬ学校综合实践老师㊁美术老师自然而然地肩负起乞巧艺术传承与创新的重任ꎮ所以ꎬ只有当大部分教师都掌握一定的相关技艺时ꎬ非遗校园传承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ꎮ
(二)培养学生队伍是非遗文化校园传承有效开展的保障
学生受年龄限制ꎬ不了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ꎬ大多数家长对本土化的民间艺术也知之甚少ꎬ更谈不上热爱与关注ꎮ非遗进校园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工艺ꎬ用民间艺术启发学生的心智ꎬ培养民族情感ꎬ孕育出对优秀民族文化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ꎬ转变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漠视态度ꎬ从而增进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与对民族的认同感ꎮ
学生的参与意识㊁学习方式㊁学习能力等都会影响非遗传承的实效ꎮ教师需要主动和学生沟通㊁交流ꎬ及时了解学生的爱好兴趣ꎬ灵活调整传承教学的进程ꎬ优化教学效果ꎮ教师在传承教学中应善于发现并重点去培养优秀学生ꎬ创造条件使之成为其他学生的小老师ꎬ以点带面ꎬ激励与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非遗的传承学习之中ꎮ近年来ꎬ我校每周均有计划地开设本土化特色课程:横沙乞巧㊁书法㊁舞蹈㊁剪纸㊁古筝等项目ꎬ学生自主选择ꎬ学校在普及的同时抓重点项目与专业队伍建设ꎬ努力确保非遗在校园有效开展ꎮ
(三)量身定制校本课程是优化与完善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
非遗是活态文化ꎬ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无形性ꎮ它的存在依托于人本身ꎬ以技艺㊁形象和声音
为表现手段ꎬ且以身口相传作为传播手段才得以延
续ꎮ很多非遗项目依赖于口传心授㊁耳濡目染ꎬ于
是就存在 人亡艺亡 的可悲现象ꎮ因此ꎬ对非遗
文化项目进行系统的㊁书面化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
要ꎮ当非遗文化项目在校园传承一段时间后ꎬ开发
富有校本特色的传承教材就势在必行ꎬ这也是优化
和完善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ꎮ学校开展非遗文化
传承项目ꎬ不仅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
深ꎬ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ꎮ编写传
承教材要密切围绕传承本土优秀文化艺术㊁弘扬民
族精神的原则ꎬ尽量体现传承与创新的思想ꎬ坚持
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㊁接受能力㊁认知水平等方
面为出发点ꎬ重视传承教材的可操作性㊁趣味性和
系统性ꎬ以满足师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ꎮ
我校发动骨干教师积极参与ꎬ分层次㊁有比例㊁
有选择地将横沙地域文化与非遗结合起来ꎬ将校
史㊁横沙书香街㊁横沙乞巧有机融合ꎬ重点突出 巧 文化ꎮ我校编写的关于乞巧文化的校本特色课程 寻根觅巧 中ꎬ有让学生们探寻 七娘诞 的
习俗ꎬ有描画乞巧工艺品的精韵ꎬ有体验制作乞巧
工艺品的艰辛ꎬ还有展望乞巧之梦想ꎬ等等ꎮ教材
内容的典型性㊁地域性㊁文化性与趣味性不仅能反
映广州本土非遗的基本特色ꎬ也能激发学生对乡土
艺术的学习兴趣ꎬ同时还可以作为其他学科补充教
材ꎬ开展综合实践系列活动ꎬ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ꎬ
弥补学生本土文化的知识与学校教育中学科知识
之间的裂痕ꎬ让富有校本特色的教材在学科间使
用ꎬ在学生中传承ꎮ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传统文化的传承ꎮ
非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ꎬ学校要以保护与
传承非遗为己任ꎬ通过建立系统的课程体系㊁教学
计划㊁管理机制等有效措施并组织实施ꎬ为建设我
们美丽的精神家园做出应有的贡献ꎬ
参考文献:
[1]㊀沈建民.教师的课程意识与专业成长[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ꎬ2009.
[2]㊀乔晓光.青年群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点[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06(3). [3]㊀林志明.对非遗校园传承的探索与思考[J].新课程ꎬ2012(9).
[4]㊀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 [EB/OL].(2005-08-15).http://www.gov.cn/zwgk/2005-08/15/content_21681.htm.
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