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

合集下载

人地关系名词解释

人地关系名词解释

人地关系名词解释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地球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关系。

它强调了人类活动对地球自然环境的改变和影响,同时也突出了地球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性。

人地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和拓展。

首先,人地关系包括人类对地球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消耗。

人类依赖地球提供的自然资源来满足生活和发展的需要,如水、土地、矿产等。

但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不合理利用会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进而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发展。

其次,人地关系还包括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人类的工业生产、城市化进程和农业活动等都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对大气、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威胁到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同时,人类活动也会引发自然灾害,如土地沙漠化、水质污染、气候变化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风险。

此外,人地关系还涉及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

人类需要意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脆弱性,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包括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促进生态保护和恢复等。

只有通过合理管理和保护地球自然环境,才能实现人地和谐共生。

总之,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地球自然环境之间复杂而密切的联系。

人类必须认识到自己与地球的相互关系,并在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可持续发展,以实现人地和谐共生的目标。

人地关系的特点

人地关系的特点

人地关系的特点
1. 人地关系很复杂呀!就像你和你那纠结的感情一样,剪不断理还乱。

比如人们在草原上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嘛!
2. 人地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哟!就如同你和你的好朋友,会互相改变对方。

像一些地方因为人类的开发变得繁荣起来,但同时环境也遭到了破坏。

3. 人地关系是动态变化的呢!好比天气一样,一会儿晴一会儿雨。

像城市的发展,原来的荒地变成了高楼大厦林立的地方。

4. 人地关系会带来后果的呀!就像你偷懒不学习,考试就会糟糕一样。

过度开垦土地导致水土流失,这后果多严重啊!
5. 人地关系可是有依赖性的哦!就像孩子依赖父母一样。

我们依赖土地提供的资源来生活,要是没有土地,那可咋办呀!
6. 人地关系也能展现和谐美好的一面呢!仿佛一段甜蜜的爱情。

像有些乡村,人们合理利用土地,与自然和谐共处,多美好呀!
7. 人地关系存在不平衡的时候啊!就类似贫富差距一样。

有的地方对土地过度索取,而有的地方却能很好地保护土地。

8. 人地关系是特别重要的呀!这还用说吗?就好比吃饭对于我们很重要一样。

我们必须重视人地关系,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啊!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人地关系复杂多样又至关重要,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人地关系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

人地关系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

人地关系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嘿,咱今儿个就来说说这人地关系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哈!你知道不,这人文地理学啊,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超级大拼图!它把人和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比如说吧,咱生活的城市,那大街小巷、高楼大厦,还有来来往往的人群,这不就是人地关系的体现嘛!人文地理学就是专门研究这些的呢!它探究人们如何在不同的地方生活、工作、娱乐,以及这些地方又是如何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维。

想象一下,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像有的地方过年吃饺子,有的地方却有独特的美食和庆祝方式。

这就是人文地理学要搞清楚的呀!它就像是一个好奇的探险家,努力去挖掘这些背后的故事和原因。

再看看那些古老的建筑,它们承载着历史和记忆,见证了人类的发展和变迁。

人文地理学也会去研究这些,去弄明白为什么这些建筑会出现在那里,它们又对当地的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还有啊,人口的迁移、城市的发展、资源的利用,这些都是人文地理学关注的重点呢!难道不是吗?它可不仅仅是一堆理论,而是实实在在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呀!
咱再来说说人地关系。

人离不开地呀,地给了我们生存的空间和资源,我们在地上创造着属于我们的生活。

这就好像鱼和水的关系,鱼离不开水,水因为有了鱼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总之,人文地理学就是研究人和地之间千丝万缕联系的学科,它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和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所以啊,我们可不能小瞧了它,要好好去认识它、探索它!这就是我对人地关系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的理解,你觉得呢?。

人地关系及演变ppt课件

人地关系及演变ppt课件
白吕纳: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 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变化
人地关系理论的演变
二、近代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理论
3适应论
强调人群对自然环境的文化适应,这种适应既意味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也意 味着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 该理论已有了“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
罗士培,受法国学派的影响,1920年创用了“调节”一词,创立“适应论”。 调节包含两重含义,即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以及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 和利用的可能性。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之间双向的相互关系,主要探讨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的适应 能力。
人地关系理论的演变
二、近代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理论
4生态论Biblioteka 必修三: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人地关系思想的应用:指导区域可持续发展
案例二:旅游开发与人地关系研究
《国外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研究进展》
借鉴国外相关研究, 协调我国旅游型海岛人地 关系中 要整合人地关系研究, 拓宽旅游型海岛 的研究领域, 重视乡、村级旅游型海岛的人地 关系问题, 尤其要先解决环境脆弱地区外来游 客的影响和相关利益主体问题。
人地关系理论的演变
一、古代朴素的人地适应思想
在西方,探究人地关系的历史也十分悠久
古希腊学者希波革拉第《论空气、水和地方》专门论述了人 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自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色诺芬:较早探讨人地比例及相互关系的学者 柏拉图:《国家论》提出了理想国的设想,认为5040人是对 国家最有利的公民数量 亚里士多德:“最完美最美丽的国家,就是能够维持人口数 目使之不超过一定限度的国家”---一国的土地和人口规模应 当适应
新时代下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信息时代vs工业时代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八章人地关系发展理论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八章人地关系发展理论
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可持续 发展,即人类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 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目标是实现人类与 地理环境的和谐共生,促进人类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形成背景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 类对地理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日益 严重,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
人地关系发展的动力机制
经济驱动力
经济发展是推动人地关系发展的主要 动力之一。随着经济的增长,人类对 资源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也会 加大对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投入。
技术驱动力
技术进步是推动人地关系发展的重要 力量。技术的进步可以提高资源利用 效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也可 以促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在城市规划中,人地关系发展理论指 导我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市 绿化覆盖率,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区域发展中的人地关系发展理论
区域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在区域发展中强调区域间的协调与合作,通过 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
在区域发展中,人地关系发展理论指导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 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重效益。
续发展。
02
CATALOGUE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人地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适应性规律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资 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也受到挑战。因此,人类需要不断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资 源环境的变化。
人地关系的地Biblioteka 性规律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地关系存在差异。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 的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遵循地域性规律,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村社会学第三章人地关系

农村社会学第三章人地关系

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的发展
01
02
03
生态农业
通过生态农业技术,实现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 农业生产效率和生态环境 质量。
有机农业
采用有机农业生产方式,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保障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 健康。
绿色食品
推广绿色食品生产,提高 农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 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的组织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05
人地关系未来展望
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
集约化利用
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土地浪费,实现土 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优先
在土地利用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避免对环境 造成破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多元化利用
鼓励土地的混合利用,实现土地功能的多元化, 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农村社会学第三章人地关系
$number {01}
目 录
• 人地关系概述 • 人地关系理论 • 人地关系实践 • 人地关系问题与挑战 • 人地关系未来展望
01
人地关系概述
人地关系的定义
人地关系
指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 系,是农村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人地关系研究
旨在揭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 相互影响和作用,以及这种关系在不 同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表现和 演变。
04
人地关系问题与挑战
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压力
总结词
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土地资源压力日益增大,导致土地资源紧张、粮食安 全问题突出。
详细描述
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对土地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导致土地资源日趋紧张。 同时,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粮食产量难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粮食安全问 题日益突出。

第一章-人地关系PPT课件

第一章-人地关系PPT课件

工业文化景观
产业文化景观 交通文化景观
商业文化景观
旅游. 文化景观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六)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
生产关系决定论。 把生产关系的作用估计过高, 认为生产关系的改变可超越对自然环境的考虑, 甚至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对地 理环境的作用持虚无主义的态度。
论的立论是错误的。
.
5
(二)可能论(或然论,人地相关论)
白兰士
代表人物:法国的白兰士和白吕纳 核心思想:在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除了地理环境的
直接作用外,还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人类的生活方式 不完全是环境统治的产物,而是各种因素的复合体(包 括社会因素、历史因素、心理因素)。同样的环境可以 包含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环境给人类活动提供多种可能 性,它们被如何利用完全取决于人类的选择能力。
唯意志论(又称征服自然论)。过份强调人的主 观能力作用,好象自然界可以听从人的意志。这 实质上是一种人能战胜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
.
31
.

32
(七)环境感知
借助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人地关系。
它的内涵是:人在对自然环境给人类提供的各种可能 性进行选择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 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循。它是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 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

第一章 人地关系

第一章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协调(和谐)的内涵
1.人对地有依赖性,地理环境影响人类的地域特征,制约 着人类活动的深度、广度和速度,甚至起到促进或延缓 社会发展的作用,这种影响和制约作用是随着人对地的 认识和利用能力的变化而变化。一定地理环境只能容纳 一定数量、质量的人及其一定形式的活动,而其人数和 活动形式随人的质量变化而变化。 2.人地协调同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是互为条件的,人类间的 合作是协调人类行动,解决人地矛盾的必要条件。
文化景观类型
城市文化景观
聚落文化景观
乡村聚落文化景观 三大宗教景观 民族宗教景观 原始宗教景观
农业文化景观
工业文化景观
宗教文化景观
产业文化景观
交通文化景观 商业文化景观 旅游文化景观
(六)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

生产关系决定论。 把生产关系的作用估计过高, 认为生产关系的改变可超越对自然环境的考虑, 甚至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对地 理环境的作用持虚无主义的态度。 唯意志论(又称征服自然论)。过份强调人的主 观能力作用,好象自然界可以听从人的意志。这 实质上是一种人能战胜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

(五)文化景观论

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索而(《景观的形态》) 核心思想:该观点认为一个特定的人群,有其特有的文 化,在其长期的活动地域内,一定会创造出一种适应环 境的地表特征,这种被人为活动改造后的自然景观就是 文化景观,人类是造成景观的最后一种力量。文化景观 是指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所叠加的人类文化产品,或者 说人文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人类 居住的大地,不单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也是人类“塑造” 的过程,这种“塑造”不仅寻求功能上的效益,也体现 人类的审美观赋予其文化上的价值。

第二章 人地关系

第二章 人地关系

2.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 1960年代,开始关注和认识环境 1972年,斯得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 议,关注全球环境问题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大纲》,首次提 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国际组织 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观”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确定可 持续发展战略
学习与讨论
讨论选题与主题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列举你身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与目标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教育问题。
讨论要求
要有论点:有鲜明的观点、看法 要有论据:有支持论点的材料和依据
氟斑牙
农民燃烧秸秆
广州1
广州2
广州3
由中信广场鸟瞰
北京
罐装“济州岛空气”在汉城热卖
蝗虫灾害1
蝗虫灾害2
蝗虫灾害4
三、人类对水圈的影响
改变地表水系,调节水量的空间分布
改变水循环,调节水量的时间分布 造成水体污染
南水北调
建设中的三峡工程
城市向海洋排污
赤潮,舟山群岛
赤潮,东海
血腥“莎图什”1
血腥“莎图什”4
老虎穷途末路
虎骨中含有特殊的 A蛋白, 2016/5/9 每公斤虎骨价值>22万元
人类对地理环境作用的特点:
(1)人类作用规模巨大,很多方面达 到与自然作用相匹敌的程度。 (2)人类的地质作用引入新能量,制 造新物质。 (3)人类的地质作用越来越深刻。
人类是环境的保护者? 人类是环境的破坏者?

现在岛上找不到高大的树木和足够有韧性的植物纤 维,那么竖起石像用的圆木是来自何处呢?
复活节岛千年兴衰




登陆复活节岛:大约在公元400年左右 生活安定阶段: 人口问题出现: 环境问题出现:公元800年左右,棕榈遭到严重砍伐 自然资源耗竭 : 建造石像,砍伐森林,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公元 1200年左右 森林消失,生态急剧恶化:公元14-15世纪 出现人吃人事件 生存条件恶劣,人口不断减少

初中人地关系知识点归纳

初中人地关系知识点归纳

初中人地关系知识点归纳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人地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从人口、城市、环境问题三个方面,对初中人地关系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人口与人地关系人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要素,人口数量和分布直接影响着地球的人地关系。

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人口与人地关系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人口数量与分布人口数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指标,人口数量的多少对人地关系产生直接影响。

人口数量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关系密切,人口过多可能造成资源不足、环境恶化等问题;而人口过少则可能带来劳动力短缺、经济发展受限等影响。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球表面上的空间分布情况。

人口分布不均衡也会对地球的人地关系产生影响。

例如,人口密集区的资源压力大,环境负担重;而人口稀少的地区,资源利用率可能较低。

2. 城市化与人地关系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聚集和城市发展壮大的过程。

城市化导致了城市规模扩大、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等一系列变化,进而对人地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城市化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例如,城市的用地需要大量资源,可能导致资源紧缺;城市扩张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环境产生压力;大量人口的集聚可能导致社会问题的加剧等。

3. 人口迁移与人地关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由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迁移流动。

人口迁移会引起原地和目的地的人地关系变化。

人口迁移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然而,人口迁移也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

例如,大量人口的涌入可能导致目的地资源紧张,环境恶化;原地的人口减少可能带来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二、城市与人地关系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与人地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城市与人地关系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城市的发展与城市环境城市的发展与城市环境密切相关。

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需要大量资源和空间,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

第二章 人地关系理论

第二章 人地关系理论
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一)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 指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 展水平及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和 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数学函数: LPC= f[R(t),P(t),C(t)]
• LPC:土地承载力;R(t):农业自然资源条件;P(t):农业生产 技术与管理水平;C(t):人口消费水平;t:时间。
趋势预测法:根据历年单产的变化趋势资料通过灰色预测、逻辑斯蒂 增长曲线等方法外推。
区域生产潜力测算:Y= Y1+Y2+Y3+……+Yi
• Y为土地生产潜力,Yi为单种作物生产潜力。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测算 区域土地人口承载量估算:P=Y/L • P为区域人口承载力;L为人均生活水平。 区域人口承载比测算: SR=P’/P • P’:预测人口。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一、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 (二)人口增长对各类土地资源的压力 人口数量增加对土地产品的消费增加导致了对土地资源利 用和土地空间的压力; 人口结构、素质和分布对土地的压力。
表现:对耕地资源、林地和森林资源、草地资源、水面和
水资源、能源矿产和生态环境的压力。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 中间层次:人口与资源、人口与食物的关系(土地人口承 载力) • 综合层次: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综 合关系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
二、人地关系理论的历史及其发展 我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人定胜天;因地制宜;天人合一; 等。 17世纪西方人文地理学家:强调气候自然条件人类的制约 作用,把人说成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决定论)。 18世纪末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强调人口增殖对社会发展的 抑制作用。 19世纪马、恩的人口理论:强调把人口问题放在整个社会 经济中考察,提出了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原理。 19世纪“适度人口论”:人口增长应与社会经济和技术发 展相一致。 20世纪“适应论”、“人类生态论”、“协调论”、可持 续发展理论。

人地关系及理论重点

人地关系及理论重点

• 不是强调环境与人的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 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维达尔
•主张研究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同样的生活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具有不同 的意义 •生活方式是决定某一特定人群将会选择那种可能性 的基本因素
白吕纳
•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 •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 随时代变化
一、古代朴素的人地适应思想
• 早期对人地关系的研究始于人口增长和出现人地关系矛盾。 • 人地协调和因地制宜的思想在我国周代即有萌芽 • 管仲(前685-前645)《管子·地员》:“地者政之本也,
辨于土而民可富。”“凡田野万家之众,可食之地,方五十 里,可以为足矣” • 老聃(前580-前50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 孟轲(约前372-前28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人定胜天 • 荀况(约前313-前238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 治,夫是之谓能参”。强调依靠人的实践来证实自然规律
做为生产者通过个体的和社会化的劳动向自然环境索 取,将自然界物质转化成其生存必需的产品;做为消费 者,人类消耗自己生产的产品,而将许多废弃物返还 给自然环境。 • “地理环境” ——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 面。
人地关系的运行机制
人地关系系统
人类系统 人 经社 口 济会 系 系系 统 统统
利用、改造 适应
如何研究人地关系?
• ①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向的理论研究; • ②人地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强度分析、潜力估算、后效评价和
风险分析; • ③人与地两大系统间相互作用和物质、能量传递与转换的机理、功能、
结构和整体调控的途径与对策; • ④地域的人口承载力分析,关键是预测粮食的增产幅度; • ⑤一定地域人地关系的动态仿真模型。根据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结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2.仔细观察下面两幅景观图,讨论以下问题 农业生产 工业生产 农业生产将土地开垦为耕地,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等生态环境问题。但它作用范围小,若干年后自然景观还有可能恢复; 大规模、集约化的工业化生产,不经造成生态破坏,还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破坏面积大,程度深,被破坏的环境短期内是很难恢复的。
思考:
3.环境问题的全球化趋向
酸雨随着大气的运动,能影响到很远的地区;
3.环境问题的全球化趋向
除了酸雨,还有哪些全球化的环境问题?
国际性河流上游被污染,将使全流域受到影响;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和臭氧层的破坏,威胁着全人类。
热带雨林的破坏,会对全球的气候产生影响;
分析图中的案例,哪些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05
主要技术手段:农业技术(青铜器、铁器、犁、耕作制等)
06
人类行为表现:人类开始大规模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01
02
2.农业文明时期的改造自然阶段
人地思想: “和谐论” —— “可持续发展”
后工业文明时期的谋求人地协调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谋求人地协调—— “和谐论” 人地关系产生的后果:环境和发展问题得到全球关注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这三图反应什么样的环境问题呢?
矿山开采 修水坝 建设城市
P92
活动
仔细观察下面两幅景观图,讨论以下问题 两幅图所反应的生产活动有什么不同? 农业生产 工业生产 两种不同的生产活动对土地利用方式有什么不同?分别会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07
的人,
08
在一定地域空间的人,
09
地: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自然界与有机
10

人地关系的概念

人地关系的概念

人地关系的概念人地关系,人文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动态关系的简称。

人类和自然环境在人文生态系统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两大要素。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条件,人类活动反过来影响自然,甚至局部改造自然。

简介【人地关系】人文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动态关系的简称。

人类和自然环境在人文生态系统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两大要素。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条件,人类活动反过来影响自然,其至局部改造自然。

自然环境变化对古代人类的生活和行为有强烈的影响力,在旧石器时代及新石器时代早期,这种影响召至是决定性的,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只能适应、认识和利用。

但越到晚期,人类对环境的依赖越小,而对其改造越大。

在人文生态系统的演进和维持中,自然环境各要素与人类生活、行为、社会、经济、文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自然环境相对人类不是必然关系,而是提供机遇或阻碍,人类是选择或支配这种机遇的上宰。

人地关系研究是环境考古研究的核心内容。

发展人地关系论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出现过各种人地关系的理论。

在古代人地关系的认识中,中国有以“天命论”为基础的神怪论和不可知论,也有以“人定胜天,天定胜人”为代表的朴素的人地相关思想。

西方既有埃拉托色尼等为代表的把地球作为人类家乡的观点,也有神的干预和上帝主宰一切的思想。

欧洲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出现以后,J.博丹和孟德斯鸠等学者开始提出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思想。

随着欧洲18~19世纪包括近代地理学在内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地关系论逐渐系统化,成为地理学重要的理论概念。

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A.von洪堡和C.李特尔对人地关系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洪堡认为,人是地球这个自然统一体的一部分,地理学是研究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地域结合。

李特尔把自然现象的研究与人文现象的研究结合起来,把地球看作人类活动的舞台,认为地理学的中心原理是自然的一切现象和形态对人类的关系。

这些思想对后来环境决定论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

F.拉采尔详细探讨了地球表面居民分布、人类迁移和民族特性等对于地理环境的依赖关系,并将C.R.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引入人文地理学,认为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决定于各地地理环境的性质。

人地关系的名词解释

人地关系的名词解释

人地关系的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人地关系不?人地关系呀,简单来说,就是咱人类和咱脚下这片大地之间的种种联系!这就好比你和你最好的朋友,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比如说吧,咱人类得依靠大地提供的资源才能活下去,像土地能种庄稼让咱有饭吃,山里有矿产能让咱发展各种产业。

这就好像你每天得吃饭才能有精力去做你想做的事,对吧?反过来,咱人类的活动也会对大地产生巨大的影响呀!咱盖房子、修路,不都改变了大地的面貌嘛。

你想想看,要是人类过度开垦土地,那土地不就变得贫瘠了,就好像一个人被过度消耗了精力,变得疲惫不堪。

又或者人类不注意保护环境,乱排污水垃圾,那大地不就被污染了,就像一个原本干净整洁的房间被弄得乱七八糟。

咱和大地的关系可太重要啦!这可不是能随便忽视的呀!要是咱不好好对待大地,那以后大地还能好好对待咱吗?咱得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这片大地呀!
咱不能只想着从大地那里索取,而不懂得回报。

就好比你跟朋友相处,总不能一直让朋友付出,自己却啥也不做吧。

咱得学会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好环境,让咱和大地的关系更加和谐、美好。

所以呀,人地关系就是这么个事儿,它关乎着咱的生存和未来。

咱可不能小瞧了它,得认真对待,用心去维护和改善这种关系,这样咱才能和大地一起长久地发展下去,不是吗?。

农村社会学第三章人地关系教材教学课件

农村社会学第三章人地关系教材教学课件
全球合作与治理
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性解决方案,未来各国将加强合作与治理,共 同应对人地关系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
05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的 关系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 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 的能力的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协 调发展,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 注重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 、社会和环境的共赢。
06 人地关系面临的挑战与对 策
人地关系面临的挑战
自然资源过度开发与消耗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如森林破坏 、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等。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用地紧张,同时农村土地闲置和浪费现 象严重。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
人地关系的和谐共处是人类生存和发 展的基础,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 能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02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 响
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气候条件
气候的适宜度是影响人口分布的 重要因素,温暖湿润的气候往往 吸引人口聚集,而极端气候则可
能导致人口稀少。
水资源
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对人口分布具 有重要影响,充足的水源是维持
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 的协调发展,实现生态文 明建设。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未来展望
人地关系和谐共生
未来人类将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通过科学合理的规 划和管理,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智能化技术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化技术将在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中发挥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地关系概述人地关系或人地比例,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必须直面和探讨的问题,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

从公元前几百年亚里士多德就提出的环境决定论,到工业革命以后风行一时的人类意志决定论,再到20世纪初由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提出的可能论,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

经历漫长的上下求索,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当代人越来越趋向一个观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人地关系的含义“人地关系”是一概括用语,它并非仅指一般的人口与土地关系,而是有着更为广阔的内涵,它指的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有时,人们用它来泛指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地关系这一名词现在已逐渐为人们熟悉、关心和使用。

不仅是地理学,在环境学、土地学、人口学、经济学、农学、社会学等学科中也已日益引起重视和研究,所不同的是,地理学是从空间观点出发去研究人地关系的。

人地关系属人与自然关系的范畴,但是作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它又不同于一般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般的人与自然关系,是人与空气,人与动、植物,人与矿产,人与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之间的关系。

作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的“人地关系”应当是:“人”,是指社会性的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是指有意识地从事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而组成社会的人,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上活动着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地理环境,是指在空间上存在着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也是指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即经济、文化、社会地理环境。

“人地关系”,就是指人类社会不停地向前发展,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扩大和加深改造与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

人文地理学给予人地关系的定义:“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地域空间上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存在着地域差异、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问互感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反映了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作用,另一方面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与把握。

2.人地关系的发展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是无法割裂开来的,脱离了人类活动的纯自然或脱离了自然环境的社会生产既不真实,也不可能。

人从原始时期的完全屈服于自然到经历一段漫长的时间去改造自然,到最后的想去完全征服自然,无不显示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但随着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的日益激化,使得自然在遭到前所未有的迫害,而人也在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所以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心日益增强,这种关心掀起一种强大的声势,使得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成为地理学的一个发展方向;由于地理学更趋于深入到国家建设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中。

1970年英国的费希尔(C.A.Fisher)在“区域地理学往何处去”一文(载英国《地理学》杂志55卷373—389页)中,极力呼吁要恢复以人与环境为主旨的区域地理学,并认为它当然是地理学的核心。

但70年代的人地关系已不同于30年代的人地关系,过去讲的是因果关系,现在侧重于函数关系。

目前,人与环境的关系已用空间系统来研究,即用数学模型来探索位置、距离、方向、范围、密度、演替等人地空间要素在函数上的重要关系。

这些新的理论和方法为研究人与环境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这也说明了新的人地观点是如何与区域观点和空间观点相互结合和相互补充的。

对人地关系的研究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出发点,或侧重于人;或侧重于地;或强调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或强调自然对人类的控制。

人地关系是自人类起源以来就客观存在的关系。

人类的生存和活动,都要受到一定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地关系就是指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扩大和加深改造和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活动,产生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

人地关系的地域性或地域组合,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特殊对象。

人地关系的探讨一直是地理学的主题之一,许多地理学者把人类的居住地(人的环境)作为研究对象,这是地理学的古老传统。

近代地理学产生以来,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依赖关系就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着重点,可以说,一直到本世纪20年代,人地观点一直在地理学中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在人文地理学中,不管是环境控制或环境影响的论点,还是人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论点,其着重点是相同的,都在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接着,地区差异和空间结构的研究在地理学中先后受到重视。

到了70年代,地理学研究中的人地观点令人注目地复兴了,并与空间观点密切地结合起来,也与地区研究的观点结合并相互补充。

人地关系论theory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有关人类及其各种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理论。

指人文地理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有关人地关系的思想和学说。

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也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人地关系论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出现过各种人地关系的理论。

在古代人地关系的认识中,中国有以“天命论”为基础的神怪论和不可知论,也有以“人定胜天,天定胜人”为代表的朴素的人地相关思想。

西方既有埃拉托色尼等为代表的把地球作为人类家乡的观点,也有神的干预和上帝主宰一切的思想。

欧洲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出现以后,J.博丹和孟德斯鸠等学者开始提出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思想。

随着欧洲18~19世纪包括近代地理学在内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地关系论逐渐系统化,成为地理学重要的理论概念。

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A.von洪堡和C.李特尔对人地关系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洪堡认为,人是地球这个自然统一体的一部分,地理学是研究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地域结合。

李特尔把自然现象的研究与人文现象的研究结合起来,把地球看作人类活动的舞台,认为地理学的中心原理是自然的一切现象和形态对人类的关系。

这些思想对后来环境决定论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

F.拉采尔详细探讨了地球表面居民分布、人类迁移和民族特性等对于地理环境的依赖关系,并将C.R.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引入人文地理学,认为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决定于各地地理环境的性质。

以后这种思想被E.C.森普尔和E.亨廷顿等学者片面地夸张,进一步发展成为环境决定论,也有人称之为“决定论”或“必然论”。

20世纪初,以法国的P.维达尔-白兰士为代表的法国地理学派,对地理环境决定论提出异议,主张自然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则完全是由于人类方面的诸条件所决定。

他认为自然界对于人类没有必然,只不过提供机遇或阻难,人类是选择或支配这种机遇的主宰。

这种观点被称为可能论,是对人地关系论的重要发展。

他的学生J.白吕纳进一步发展了人地相关思想,提出人地关系认识中的“心理因素”,为以后出现的行为地理和感应地理提供了认识来源。

1952年,英国地理学家O.H.K.斯帕特将环境决定论和可能论折衷,提出或然论的观点。

20世纪上半叶,欧美地理学界还出现了适应论、生态调节论、文化景观论等观点,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

60年代以来,地理学数量化的发展,方法手段的革新,使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更深入到人地关系的微观领域,进行人文与自然统一的综合性研究,人地关系论又有新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对人地关系的不正确认识,导致人与环境尖锐对立,人类需要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持续性” 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dgical sustainability) 。

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

1991 年11 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 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 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

该研讨会的成果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很多,在人与自然方面,它要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中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界惩罚,到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折。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意义包含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传统方式的反思和否定,二是对规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理性设计。

就理性设计而言,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工业应当是高产低耗,能源应当被清洁利用,粮食需要保障长期供给,人口与资源应当保持相对平衡等许多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并成为大众媒介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这反映了人类对自己以前走过的发展道路的怀疑和摈弃,也反映了人类对今后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的憧憬和向往。

人们逐步认识到过去的发展道路是不持续的,或至少是持续不够的,因而是不可取的。

唯一可供选择的道路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人类的这一反思是深刻的,反思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得以在全世界不同经济水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取得共识和普遍认同的根本原因。

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可以争取实现的目标,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投身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也正是可持续发展理论风靡全球的重要原因,真正能处理好人地关系的最好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