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6.1 结构脉络图6.2 本章要点详解一、《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1.《新青年》及其主编陈独秀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改为本名,16开,月刊,每出满6号为一卷。
从创刊至1922年7月,共出刊9卷54号。
《新青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①陈独秀主撰阶段(1915年9月至1917年12月)。
1917年初,陈独秀应聘任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随之迁到北京出版,并由个人主办发展为拥有一批进步教授、学者参与编撰的同人刊物。
②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1918年1月至1920年5月)。
1918年1月第4卷第1号开始,实行轮值主编,主编者有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主要编撰人有鲁迅、周作人、高一涵、陶孟和、王星拱、陈大齐、张申府等,形成了一个新文化运动宣传的统一战线。
③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1920年9月至1922年7月)。
(2)陈独秀(1879—1942)陈独秀早年受到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维新变法的影响,抛弃了传统的仕宦旧途,转向寻求西方新学,多次东渡日本求学考察,并在国内外组织进步团体和报刊书社。
1903年,陈独秀协助章士钊等在上海创办《国民日日报》,担任编辑。
1904年与人合作创办《安徽俗话报》半月刊,并任主编。
辛亥革命后,陈独秀在日本东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月刊,并在报刊上发表时论,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反对封建专制,激励国民志气,克服“奴隶根性”。
1915年夏,陈独秀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危难时局中,毅然回国筹办《青年杂志》,由上海群益书店印刷发行,作为“救国救民”的舆论基地。
陈独秀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一共撰写了100多篇政论、专论和杂文。
其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带有发刊词性质的《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读者提出了六个方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他在主持《新青年》的七年中,一次被捕入狱,两次被抄家罚款,来自社会封建顽旧势力的咒骂与人身攻击更是不计其数。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一、《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1、《新青年》的创办及其主编陈独秀《新青年》(第1卷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
当时,中国正处于深重的内忧外患之中。
在政治上,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了国家政权,进而加紧策划复辟帝制。
在思想文化上,竭力提倡封建道德和尊孔读经的旧文化,鼓吹复古思想,宣扬鬼神迷信,严重阻碍了人民的觉醒。
现实的教训引起先进人士的深思,曾经追随辛亥革命的一部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认为,要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政治,必须首先从思想启蒙着手,广泛开展一个“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运动,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主义思想,来唤起民众。
他们开始从先前热衷于旧政党政治活动转向从事思想启蒙运动。
《新青年》就是在上述历史背景和指导思想下创办起来的,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
《新青年》杂志是16开月刊,每出满6号为一卷,从创刊到1922年7月止,共出刊9卷54号。
陈独秀(1879~1942),《新青年》的创办人、主编、主要撰稿人,字仲甫,笔名三爱、实庵、?眼等,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
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1896年考中秀才,次年又赴南京考举人,落榜。
由于受到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维新变法的影响,他抛弃了传统的仕宦旧途,转而走向寻求西方新学,从1901年他21岁起的五六年中,多次东渡日本求学考察,接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影响。
同时,在国内外组织团体,创办报刊书社,1903年在上海协助章士钊等创办《国民日日报》,担任编辑。
1904年在安庆(后迁芜湖)与人合作创办并主编《安徽俗话报》半月刊,1914年,在日本东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杂志。
他为报刊撰写时论,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反对封建专制,激励国民的志气,克服“奴隶根性”。
1915年夏,在袁世凯卖国复辟的危难时局中,陈独秀回国即着手筹办《新青年》,由上海群益书社印刷发行,作为“救国新民”的舆论基地。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徐宝璜(1894-1930)
字伯轩,江西九江人。 最早赴美国研究新闻学, 回国后任北京《晨报》 编辑; 北京大学教授。
徐宝璜特别强调新闻的真实性,他认为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主张采访要有闻必 查,不能有闻必录,更不能有意捏造。 徐宝璜要求新闻记者有大无畏的精神, 见义勇为,宁愿牺牲一身以为民请命。 作为报刊编辑,应对社会负重大责任, 应有纯洁之品德,高尚之思想,远大之 眼光,为对社会负责,刊发的新闻应确 为对时事所下的正确透彻之批评。
第四节
新闻工作改革、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
一、★新闻工作改革
(一)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 (二)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 (三)新文风的出现
(四)副刊的革新
(五)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
“四大副刊” ★
《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
《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
《晨报》的《晨报副镌》副刊 《京报》的《京报副刊》
《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1919.7创刊,1920年停刊,共出刊100多期 天津学生联合会机关报,周恩来主编。 对开大张日报,后改为三日刊,有时发行号外, 以评述为重点。 天津的“新曙光“, “全国的学生会报冠”。
第三节
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一.《新青年》的改组和 《共产党》月刊的创办 李大钊将《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 成马克思研究专号。
《敬告青年》
——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充分表达了“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知 识分子 ——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主张、体现瞩望于青 年但又必须改造青年国民性的深刻意识。
★二、《新青年》主要宣传贡献
①批判封建的旧道德, 抨击尊孔复辟逆流
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 新道德新思想。
《新青年》主要的宣传贡献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2、主要内容
(1)歌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 (2)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 (3)支持《新青年》的文学革命,重点报道 五四运动
(二)报刊对五四运动的宣传报道
1、北京各报突出报道学生爱国行动 2、《大公报》胡政之采访巴黎和会 3、上海各报集中报道 4、《每周评论》舆论先导
(2)毛泽东
(1)早期报刊活动 向《新青年》投稿; 主编《湘江评论》和《新湖南》周刊 (2)早期报刊思想 认为报纸的作用在于传播最新思潮,推动群 众运动; 主张报刊应有战斗的风格。
2、《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1)概况 1919.7.21-1919.9.2,周恩来主编,天津学生 联合会机关报 以评述为重点 “全国的学生会报冠” 《革新、革心》、《黑暗势力》、《本报继 续出版的布告》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一、《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二、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 三、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四、新闻工作改革、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
一、《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一)《新青年》及其主编陈独秀 (二)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 (三)李大钊揭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一页
(二)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
宣传内容: 1、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 易白沙:《孔子平议》,批孔第一枪 陈独秀:《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孔子之道与现代生 活》、《复辟与尊孔》、《宪法与孔教》 李大钊:《今》、《新的、旧的》 鲁迅:《狂人日记》、《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 父亲》 吴虞:《家庭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吃人与孔教》 (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
二、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6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 5、文学改良运动
•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倡导“八大主义”:“ 一曰言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 不用典。七曰不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曰,推倒雕琢的、阿 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 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 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在职业基础上,它还包括一套关于新闻媒 介的社会功能的信念,一系列规范新闻工作 的职业伦理,一种服从政治和经济权力之外 的更高权威的精神和一种服务公众的自觉态 度。
• 3、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
– (1)内容
• (1)传媒具有社会公器的职能,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 众利益,而不仅限于服务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2)新 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某一利 益集团的宣传员;(3)他们是信息流通的“把关人”, 采纳的基准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 而不是政治、经济利益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4)他 们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伪,服从于事实这 一最高权威,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权力或经济势力;( 5)他们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之上的专业规范,接受专 业社区的自律,而不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 制。
• 葛红兵:五四之前,传统中国文化以理性为本位,以人伦关系的秩 序有度为基础,我将之称为“群体伦理本位文化”,我所定义的 群体伦理本位文化在世界性范围内属前工业文化,它的天然土壤 是小农经济及其衍生物族类社会,族类意识是群体伦理本位文化 的基本纽带,它的基本的规约是整个族类的群居点必须统一在一 个一元的权力构架中,以对抗大自然的狂暴,因为族类群居的根 源在于人类在整体上处于与大自然为敌的状态,生产力的底下使 得族类劳动的收益极低,人们在青壮年时不能积蓄足够的财富来 维持自己年老力衰时的生活,这时人们生育子女是为了使自己的 老年生活得到保障。这样整个族类群居点的关注焦点就放在了老 人身上,对年老的恐惧成了社群的中心恐惧,这种恐惧使它们发 明了一整套制约方式,来制约青年人,使青年对老年俯首帖耳。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新青年》中国现代新闻史上最重要的一份刊物,是新文化运动及五四时期思想文化革命运动的主要阵地。
以五四运动为界,前期的《新青年》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范畴,但它为五四运动和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此外,它的创刊,正式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翻开了中国新闻事业现代史的新篇章。
1创办过程《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
月刊。
每6期为1卷。
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陈独秀。
出满1卷后,休整半年。
1916年9月1日重新出版第2卷第1号,改名《新青年》。
1917年主编陈独秀应北大校长蔡元培邀请,任北大文科学长。
《新青年》从1917年8月1日出版了第3卷第6号后,停刊4个月,然后迁往北京。
1918年《新青年》在北京出版,改为同人刊物。
由陈独秀、鲁迅、前宣统、刘半农、胡适、周作人、李大钊等轮流主编。
1920年2月,从第7卷第4号起,迁回上海,陈独秀继续担任主编。
1922年7月停刊,共处9卷54期。
陈独秀作为《新青年》的创办人、主编和主要撰稿人,制定了刊物的宗旨;组织了编辑与作者队伍,发表了100多篇政论、专论。
在以他为主的编辑成员的努力下,《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指导青年前进的一面旗帜。
2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地开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⑴《新青年》一创刊,首先打出了“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
⑵《新青年》着重从反对封建主义的道德思想入手,以全力向孔家店发起猛烈的进攻。
这是新文化运动中一个重要内容。
⑶《新青年》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重要的内容。
⑷在广泛介绍科学知识、反对封建迷信方面,《新青年》的宣传也很有成效。
⑸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更重要的是倡导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社会和人生。
《新青年》正式把这种科学和精神与政治、道德上反封建主义的民主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新青年》对封建专制、封建礼教的猛烈抨击,震动了整个思想界与舆论界,在青年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课时●教学目的:本节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五四”时期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背景,尤其要重点掌握《新青年》的创办、发展阶段、主要宣传的内容等。
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们对“五四”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有一个清楚地认识,从中有所感悟。
●基本要求:1、了解“五四”时期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背景2、掌握《新青年》的创办及其主编陈独秀3、掌握《新青年》的发展阶段和主要宣传的内容●本次课的重点及难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新青年》的创办、发展阶段和主要宣传的内容,陈独秀的生平与新闻传播活动也是相对重要的内容。
●授课内容:一、“五四”时期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背景二、《新青年》及其主编陈独秀1、《新青年》的创办《新青年》的创刊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2、陈独秀的生平与新闻传播活动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
3、《新青年》的发展阶段和主要宣传的内容●作业布置及思考问题1、名词解释:陈独秀、《新青年》。
2、简述《新青年》的发展阶段和主要宣传的内容。
●试题考核方式名词解释:陈独秀、《新青年》,简述《新青年》的发展阶段和主要宣传的内容。
其他知识点以填空题为主。
●参考资料:《全球传媒》清华大学2002版休曼等《新闻文存》周策纵《五四运动史》★第二课时上●教学目的:本部分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新青年》的宣传内容,同时继续学习,《新青年》创办的意义,掌握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宣传的起源有所认识,深入对《新青年》的理解。
●基本要求:1、掌握《新青年》的其他主要宣传的内容2、掌握《新青年》创办的影响3、掌握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4、了解其他报刊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本部分的重点及难点:本部分的重点内容是《新青年》的主要宣传内容,以及李大钊的政论文章和他在五四时期对新闻事业做出的贡献。
●授课内容:一、《新青年》的主要宣传内容(一)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二)提倡科学,反对迷信(三)发起文学革命运动鲁迅发表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新青年》从第四卷起已开始采用标点符号,图为第七卷第一号。
中国新闻史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308-09-2
“五四”空前的群众运动, 冲破了“二次革命”以来 新闻界万马齐喑的沉闷空 气,发挥了报刊巨大的宣 传鼓动作用,同时也促进 了报刊的大发展。
爱国学生在北京街头向群众演说, 并散发传单
1919年5月4日,北京 学生群众大会现场
31
北京大学和五四运动
32
1919年5月4日《时事新报》的漫画
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散发的 《北京市民宣言》
刘半农 屋子里拢着炉火, 老爷分付开窗买水果, 说“天气不冷火太热, 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 “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24
叫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33
1919年5月5日,上海《新申报》发行 的关于“五四运动”的号外
1919年5月20日《时事新报》的漫画
34
北京学生在五四运动中散发的传单
五四时期的爱国传单
35
1919年6月12日《新闻报》的漫画
1919年6月初,上海、江苏政府和上海学联 36 劝告商界坚持罢市的两个广告
五四时期的歌谣和传单(一)
19
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
20
陈独秀
21
李大钊
胡适
22
鲁迅
23
五四时期现代诗欣赏:
鸽子
胡适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 青天, 十分鲜丽!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第6章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六章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闻事业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这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五四时期报刊的特点,学习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办报作风,继承无产阶级早期办报的好传统。
重点和难点:1、五四时期中国过早期无产阶级的报刊发展情况。
2、《新青年》等报刊对新文化、新思潮的现场及其受到的冲击。
3、五四时期中国新闻事业的改革。
主要内容:第一节新闻事业的新机一、国民党的报纸复苏首先是孙中山组织的中华革命党的报纸开始出现,1915年10月10日在上海出版了《中华新报》,由张季鸾主持笔政;1916年中华革命党人叶楚伧、邵仲辉创办了《民国日报》,之后在北京还先后出版了国民党各派的报纸《甲寅日刊》、《中华新报》、《东大陆民报》、《晨钟报》等。
这些报纸反对帝制,相信共和,主张中国走民主的道路,这就从新闻宣传中打开了军阀控制报界的缺口。
二、邵飘萍自办新闻编译社1916年邵飘萍一面担任《申报》驻京特派记者,一面创办“新闻编译社”,既采编本国新闻,也选择外电,向北京各报发稿。
他有振兴中国人民新闻事业的雄心,想发展独立自主的新闻事业,这是对北洋军阀统治的反抗,也是一种民主要求。
三、陈独秀的思想转变和《青年杂志》问世陈独秀“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到日本,1915年回国,9月15日在上海创办了大型刊物《青年杂志》。
后来他应蔡元培之聘担任北大文科学长,依托北大文科,以该刊物为阵地,使新思想新文化得到了发展。
第二节《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一、《新青年》宗旨:第一卷《青年杂志》其宗旨:“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天职,批评时改,非其旨也”。
第二卷改名《新青年》接受读者批评,开始批评时政。
作用:在批孔反复辟中宣传科学民主;在反顽固势力中提倡新文学运动;把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反帝反封建相结合。
影响:造就了一个伟大的运动;造就了一批人才;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品。
二、《每周评论》及新青年团体的分裂(一)《每周评论》是《新青年》的姊妹刊物,二者相互补充,各有特点,他们协同作战共同扫除新文化运动的障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辟广阔阵地。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1.简要评述《新青年》创办经过及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和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在其中的作用。
答:(1)《新青年》的创办经过①《新青年》创办的历史背景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袁世凯窃取了国家政权,力图复辟帝制。
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了“二十一条”,加紧对华侵略,中国社会仍处于深重的内忧外患之中。
同时,不少当年叱咤风云的先进人物在思想上倒退了,竭力鼓吹复古思想。
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杰出代表的一部分激进的知识分子直面现实,提出了开展一个“改造国民性”运动的政治主张。
他们认为,要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政治,必须首先从思想启蒙着手,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主义思想。
于是,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转向唤醒民众的思想启蒙活动。
《新青年》杂志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和指导思想下创办起来的。
②《新青年》的创办1915年9月15日,《新青年》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改为《新青年》,创办人陈独秀。
创刊之初,《新青年》是一份以思想启蒙为要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刊物,它一创刊,就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起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并始终是这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③《新青年》的发展阶段《新青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陈独秀主撰阶段(1915年9月至1917年12月)、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1918年1月至1920年5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1920年9月至1922年7月)。
(2)《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新青年》的创刊,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①提倡自由民主,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平等自由;在思想上反对封建旧礼教、旧道德,反对尊孔复古,要求争取人权、个性解放。
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愚昧和盲从,要求用科学法则和理性来判断一切。
③主张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反对把文学作为宣传封建主义思想的工具,提倡建立民主主义的国民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
第六章 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闻事业
《新青年》第三阶段
北大教授轮值主编时期。1918年1月-1919年12月,主 编人有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沈 尹默等。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不主义,提倡白话文;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学问题》 鲁迅《狂人日记》 双簧之《答王敬轩》 荆生》 双簧之《答王敬轩》,《荆生》事件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前期思想的总结
报刊对五四运动的宣传报道
北京:《晨报》 天津:《大公报》刊登胡政之的独家专访。 上海:《申报》《神州日报》《时事新报》等 7家报纸联合拒登日商广告。 《每周评论》舆论先导的作用。 中国报界空前团结,北京上海等共83家报纸成 立中华全国报界联合会。
1919年4月巴黎和会决 定将战败的德国在中国 山东的一切权利转让给 日本。这种无视中国主 权的行为,激起中国人 民的强烈反对。《每周 评论》发表文章,揭露 巴黎和会的骗局,谴责 帝国主义的强盗行径, 为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是该报刊登的山东问 题。
《新青年》杂志 《新青年》的创 办四中国现代新 闻事业开始的标 志。
《新青年》发展的第一阶段
1915年9月,陈独秀在 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 起,吹响了中国历史上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 解放的号角。
《新青年》发展的第一阶段
陈独秀主编时期 (1915年9月15日-1916年2月) 宗旨: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 志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但也用蔑视的 态度记录筹安会与袁世凯的活动。 发表《敬告青年》《一九一六年》《吾人之最 后觉醒》等。 高举民主、科学大旗,歌颂西方资产阶级自由、 独立平等、人权等思想,但因为曲高和寡没有 市场,终因销量太少而于1916年2月休刊。
第六章 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闻事业
幻灯片1第六章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第二节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第三节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第四节新闻工作改革、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幻灯片2本章关键点●《新青年》●北大新闻学研究会●五四时期的新闻工作改革幻灯片3五四时期的时间界限:以1917年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为起点,一直延续到1921年,思想和文化运动被更直接的政治行动所代替。
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一个明显特点:报刊成为文学革命的阵地。
报刊一改过去政治评论的面貌,取而代之的是来自于文化、文学领域当中的学术自由讨论,报刊上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民主气息。
幻灯片4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幻灯片5《新青年》●辛亥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的结果,迫使当时的国人重新思考国家的出路。
●从思想启蒙着手,广泛地开展一次“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运动,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主义思想,唤起民众。
●《新青年》即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指导思想下创办起来,并发起了一场旨在启蒙思想的新文化运动。
幻灯片6●陈独秀,1879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
早年留学日本。
1915年起,创办并主编了《青年杂志》。
《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它提倡民主与科学,抨击封建的伦理道德。
1918年冬,陈独秀和李大钊又创办了《每周评论》。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五四运动后,陈独秀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初,他和李大钊开始探讨成立中国共产党。
同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陈独秀当选为党的中央局书记。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他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导致大革命的失败。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撤销了他的总书记职务。
此后,陈独秀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成为托洛茨基取消主义者。
1929年11月,他被开除出党。
1932年,陈独秀被国民党政府逮捕,1937年8月出狱。
1942年病故于四川江津。
这是五四时期的陈独秀幻灯片7●《新青年》的创办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吹响了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解放的号角。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1、1920年9月,《新青年》从第八卷第1号起,
由民主主义性质的刊物改组成为中共上海发起组领
导的社会主义刊物。
改组的标志: (1)组织领导方面,成立新青年社,独立印刷发 行,从组织上、经济上加强了对《新青年》的领导。
(2)编排形式上,从第8
卷第1号1起,《新青年》 的封面正中绘制了一幅地 球图案,从东西两半球伸 出的手紧紧相握。
篮”。
第二阶段(1917—1930)胡适从归国伊始决心“不谈政治” 到“忍不住谈政治”,进而成为争人权的“斗士”。 第三阶段(1932—1937)国难临头之际,胡适等创办《独 立评论》,使之成为北方学人,尤其是北大、清华、燕京、南 开等校园知识分子议政的中心。
第三节 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
一、《每周评论》的
结一代新人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为中国革命做
出了重大贡献。
3、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人,《新 青年》的创办人、主编、主 要撰稿人。新文化运动的主 要领袖,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者。1918年与李大钊等合办 《每周评论》(“南陈北 李”)。毛泽东称他为新文 化运动战线上的“总司令”。 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著名政 治活动家、报刊编辑和政论 家。
下三个方面: (1)批判封建的旧道德,抨击尊孔复辟逆流, 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新道德新思想。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系列政论:
《驳康有为致总理书》、《宪法与孔教》、《袁
世凯复活》、《复辟与尊孔》等,并在《通信》 栏对尊孔言论“词而辟之”。他以袁世凯称帝的 事实理论指出“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 势必复辟”。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一、《新青年》的创办与其主编陈独秀《新青年》:(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
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
它为16开月刊,每6号为一卷,从创刊到1922年7月止,共9卷54号。
陈独秀创办。
1918年1月,第4卷第1号开始,实行轮值主编制。
主编人有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
1920年9月,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
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二、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陈独秀,《新青年》的创办人、主编、主要撰稿人。
1918年与李大钊等合办《每周评论》。
通过对这两个报刊的编撰,毛泽东对其评价他成为新文化运动战线上的“总司令”。
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政论家。
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了有发刊词性质的纲领性政论《敬告青年》一文。
广大青年推崇陈独秀是“思想界的明星”。
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敬告青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的,带有发刊词性质的纲领性政论,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提出六方面要求: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⑤实利的而非虚文的;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提倡的科学内容包括了科学和民主。
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1917年,陈独秀受北京大学聘请,《新青年》也随着迁到北京出版。
这一时期,胡适、李大钊等一些人开始加入《新青年》的编撰队伍。
《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动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
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新青年》主要的宣传贡献有以下三个方面:①批判封建的旧道德,抨击尊孔复辟逆流,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新道德新思想。
《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易白沙在《新青年》第一卷第6号上发表长篇政论《孔子平议》,是该刊的第一篇批孔文章。
6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章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新文化运动历史背景:(1)政治方面:①外: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内: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辛亥革命后,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
②北洋军阀(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
基本信息主要领导人物:陈独秀/鲁迅/胡适/李大钊等内容:①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②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主要阵地:《新青年》。
(原称《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活动基地:北京大学旗帜: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 月15日创刊于上海,主编陈独秀。
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它代表现代报刊的开始。
1916年更名为《新青年》。
1920年5月改组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理论刊物,1922年休刊,1923年在广州复刊成为党中央理论机关报。
“双簧戏”新青年》第4 卷第3号在《文学革命之反响》的总题下发表了著名的新旧文学论战的两封信。
1、一封是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辑部反对文学革命的来信2、一封是刘半农写的万余言反驳书《致王敬轩信》,逐条批驳王的论点,具体论述文学革命的必要性。
这二封信的辩驳,推动了文学革命问题的讨论。
《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宣传贡献①批判封建的旧道德,抨击尊孔复辟逆流,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新道德新思想。
(提倡民主反对封建)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新青年》提倡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待社会和人生,反对偶像崇拜、迷信盲从、主观武断和一切黑暗愚昧现象。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民营新闻事业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民营新闻事业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民营新闻传播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直接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报业的迅速发展。
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末,近代民营报纸在外来帝国主义主义报业资本和中国官僚资本报业的夹缝中,经历了其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一批杰出报人空前重视报纸的经营管理,办出了不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民营报纸。
主要的几份民营报纸逐步超越前期经营管理的初级阶段,走向了资本主义的企业化经营管理阶段。
民营报纸的管理者纷纷通过引进先进的印刷设备与技术、加强广告和发行、进行内部股份制改造、健全报纸各项管理制度等措施,扩大业务、增收营利。
第一节《时事公报》的创办随着五四运动的深入开展,“抵制日货、倡用国货”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1919年6月初,继上海救国十人团联合会成立之后,宁波也组织了救国十人团联合会,在宁波江北岸佘使君庙开会成立。
先后任该会正副会长的是金臻庠、童敬齐、陈章鸿、陈荇荪等。
宁波救国十人团联合会成为学联有力的同盟军,与宁波中等学校联合会共同执行查处日货工作。
该会的中心工作为反对侵略,抵制仇货,初建时仅《四明日报》记者、医务人员、小学教师及和丰纱厂职工等几名成员,很快发展到126个团,有团员1260人。
其编制为每团十人,设团代表,团代表除参加团代表会议,选举十人团联合会会长外,还要负责本团事务,是团里的领导。
团体成员包括各阶层,职工占绝大多数,其次是小学教师,分布在城镇和农村。
当发起人在成立大会上讲到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时,会场上群情激愤,团员们无不咬牙切齿,慷慨激昂,痛骂卖国贼出卖祖国、出卖人民的罪行。
外科医生贺凤翔、小学教师王吟雪在义愤激动下,当场咬破手指,用鲜血书写“国耻”、“誓死抗日”等字。
此时,全场高喊“誓雪国耻”、“杀卖国贼”等口号。
此后,救国十人团联合会与宁波学生联合会携手行动,提倡国货,抵制日货,检查商铺,没收日货,集中焚毁。
与此同时,宁波总商会也做出决定,设法解除洋行与日本10余万元的订货协议,以后不再进日货。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四节 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改革
一、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在报刊上的广泛应用 • 新文化运动前,我国报刊文字绝大多数是文言文,但在维 新文化运动前,我国报刊文字绝大多数是文言文, 新变法思潮影响下,也出现过少量白话报刊, 新变法思潮影响下,也出现过少量白话报刊,如1898年 年 出版的《无锡白话报》 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白话报刊。 出版的《无锡白话报》,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白话报刊。 但一般不受重视,影响不大。文学革命开始后, 新青年》 但一般不受重视,影响不大。文学革命开始后,《新青年》 首先改用白话文,象这样重要的大型刊物改用白话文, 首先改用白话文,象这样重要的大型刊物改用白话文,影 响是巨大的。此后,大量涌现的进步报刊, 响是巨大的。此后,大量涌现的进步报刊,也纷纷采用白 话文,连一些老牌大报, 国民公报》 晨报》 话文,连一些老牌大报,如《国民公报》、《晨报》、 东方杂志》等也开始部分采用白话。 《东方杂志》等也开始部分采用白话。 • 在推广白话文的同时,《新青年》还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 在推广白话文的同时, 新青年》 过去报刊上的文字,既不分段落,也不加标点, 号。过去报刊上的文字,既不分段落,也不加标点,只在 句读处加圈,或用空一格的办法表示句读,很不方便阅读。 句读处加圈,或用空一格的办法表示句读,很不方便阅读。 新青年》突破了陈规陋习,带头形成了包括句号、逗号、 《新青年》突破了陈规陋习,带头形成了包括句号、逗号、 问号等一整套新式的标点符号。 问号等一整套新式的标点符号。
第三节 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一、《新青年》的改组和《共产党》月刊的创办 新青年》的改组和《共产党》 •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开始分化,一批激进的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开始分化, 民主主义者迅速转向社会主义。在共产国际帮助下, 民主主义者迅速转向社会主义。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中国 的共产主义运动开始兴起。 的共产主义运动开始兴起。1920年5月,在上海成立了中 年 月 国共产党发起组。 月 上海发起组将《新青年》 国共产党发起组。9月,上海发起组将《新青年》月刊从 第八卷1号起改组为自己的机关刊物 号起改组为自己的机关刊物。 月 第八卷 号起改组为自己的机关刊物。11月,上海发起组 又创办了一个理论的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 又创办了一个理论的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由李达主 编。 • 改组后的《新青年》 共产党》月刊, 改组后的《新青年》和《共产党》月刊,继马克思主义 反对实用主义论战后,又开展了两大论战, 反对实用主义论战后,又开展了两大论战,一是反对伪社 会主义,一是反对无政府主义, 新青年》 会主义,一是反对无政府主义,《新青年》着重进行了反 对伪社会主义的论战, 共产党》 对伪社会主义的论战,《共产党》着重进行了反对无政府 主义的论战。 主义的论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复习笔记一、《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1.《新青年》及其主编陈独秀(1)《新青年》l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因有重名之嫌而改为本名。
l6开,月刊,每出满6号为一卷。
从创刊至1922年7月,共出刊9卷54号。
《新青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陈独秀主撰阶段(1915年9月至l917年12月),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1918年1月至l920年5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1920年9月至l922年7月)。
l917年初,陈独秀应聘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随之迁到北京出版,并由个人主办发展为拥有一批进步教授、学者参与编撰的同人刊物。
1918年1月第4卷第l号开始,实行轮值主编,主编者有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主要编撰人有鲁迅、周作人、高一涵、陶孟和、王星拱、陈大齐、张申府等,形成了一个新文化运动宣传的统一战线。
(2)陈独秀陈独秀(1879-1942),早年受到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维新变法的影响,抛弃了传统的仕宦旧途,转向寻求西方新学,多次东渡日本求学考察。
他还在国内外组织进步团体和报刊书社。
l903年,协助章士钊等在上海创办《国民日日报》,担任编辑。
l904年与人合作创办《安徽俗话报》半月刊,并任主编。
辛亥革命后,陈独秀在日本东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月刊,并在报刊上发表时论,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反对封建专制,激励国民志气,克服“奴隶根性”。
1915年夏,陈独秀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危难时局中,毅然回国筹办《青年杂志》,由上海群益书店印刷发行,作为“救国救民”的舆论基地。
陈独秀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一共撰写了l00多篇政论、专论和杂文。
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带有发刊词性质的《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读者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他在主持《新青年》的七年中,一次被捕入狱,两次被抄家罚款,来自社会封建顽旧势力的咒骂与人身攻击更是不计其数。
2.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新青年》一创刊,就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发动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
在这场新文化运动中始终成为主要阵地。
它的主要宣传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1)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发起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文学革命运动。
3.李大钊揭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一页(1)李大钊(1889--1927),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卓越宣传家,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活动的先驱。
“五四”时期,他曾广泛从事报刊活动,撰写大量政论。
1916年春,他从日本寄给《新青年》第一篇稿件《青春》。
l916年4月回国后,李大钊担任《新青年》特约撰稿人,1918年初被聘为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参加《新青年》编辑部工作。
李大钊最早、最热情地歌颂俄国十月革命。
1918年,李大钊在报刊上接连发表了几篇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政论,如《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 的胜利》、《新纪元》等,赞扬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
(2)在国内外时局变化、新思潮迅速传播的形势下,《新青年》日益倾向社会主义。
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夕开始改变怀疑观望态度转而同情十月革命,谈论社会主义。
l920年初,陈独秀由北京出走到已是新文化运动中心的上海,《新青年》从第7卷第4号起由他在上海主编出版。
他在筹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过程中,把第7卷第6号编成《劳动节纪念号》。
这是《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一个墅程碑,也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新的集合点”。
这表明《新青年》同人中的激进民主主义者逐渐转向了无产阶级的立场,促使《新青年》的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长。
这为《新青年》后期转变为社会主义刊物打下了基础。
二、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1.《每周评论》的创办《每周评论》,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为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人为适应新的形势而创办的一份政治时事评论报纸,4开4版。
《每周评论》与《新青年》一样,以“输入新思想”、“提倡新文学”为己任,但《新青年》“重在阐明学理”,《每周评论》则“重在批评事实”,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
《每周评论》加强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政治时事报道评述,把报道和评论结合起来。
1919年8月31日,该刊被北洋军阀政府查禁,共出37期。
前25期由陈独秀负责主编,李大钊是主要撰稿人,鲜明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并倾向社会主义。
自第26期起,由胡适接编,开展了“问题与主义”的讨论。
2.报刊对五四运动的宣传报道1919年1月巴黎和会上的屈辱激起全国人民的公愤,五四运动爆发。
全国报刊,包括向来保守的报刊,都积极报道和支持这个爱国运动。
(1)北京各报,在5月5日都突出报道了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
天津《大公报》的胡政之采访了巴黎和会,他的“巴黎来电”一时成为人们争相阅读、关注的内容。
上海各报也作了集中的报道。
(2)五四运动期间,《每周评论》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先导作用。
五四运动前夕,陈独秀著文痛斥巴黎和会是“分赃会议”。
五四运动爆发后,《每周评论》对运动作了连续的系统报道,及时评论,给予支持与引导。
它第一次提出学习“五四运动”的精神,即在关系中国民族危亡的时候所表现的“学生牺牲、社会制裁和民族自决”的精神。
(3)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报界出现团结一致的局面。
l919年4月l5日,上海《民国日报》、北京《晨报》等83家报纸,在上海成立了中华全国报界联合会,并宣布它将“外为和会专使的后盾,内作南北代表的指导”。
3.进步学生报刊的纷起五四运动前后,进步学生报刊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1)《湘江评论》《湘江评论》l919年7月14日创刊于长沙,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毛泽东主编。
它是一张4开4版的小型周报,新闻、评论全部用白话文写作,以述评为主。
毛泽东不仅精心编辑这张报纸,还发表政论、述论、杂论将近40篇。
李大钊评价它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刊物。
1919年8月上旬,遭到湖南军阀的武力查封。
(2)《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天津学生联合会报》,1919年7月21日创刊,天津学生联合会机关报,周恩来任主编。
该报为对开大张日报,后改为三日刊,有时还发行号外。
以评述为重点,其中周恩来用笔名“飞飞”撰写的许多评论,议论精辟,富有战斗性。
广大读者称赞《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是天津的“薪曙光”,评价它是“全国的学生会报之冠”。
该报除发行天津外,还行销北京、上海。
4.新旧思潮在报刊上的大激战在1918年下半年至1919年上半年,一场新旧思潮的大激战在报刊上展开。
(1)代表封建顽固势力的重要人物有林纾(琴南)、辜鸿铭、刘师培等。
代表封建顽固势力的报刊有《国故》月刊、《新申报》、《东方杂志》、《公言报》等。
这些封建顽固派文人在报刊上发表了一批文章,对新文化运动大肆诬蔑、攻击。
他们把《新青年》等宣传新文化运动的报刊视为“洪水猛兽”。
(2)针对封建守旧势力对新文化运动的攻击与责难,《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撰写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指出:“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谟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
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这既是回答责难者,也是对新文化运动宣传的总结。
三、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1.《新青年》的改组和《共产党》月刊的创办(1)《新青年》的改组在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在北京参加了群众斗争,并于6月11日散发传单时被捕,9月16日出狱。
10月5日,他主持《新青年》编辑部会议,决定将刊物迁到上海。
l2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7卷第l号上发表《本志宣言》,宣布反对“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基本上确认了社会主义方向。
l920年9月,《新青年》从第8卷第1号起迁上海出版,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
《新青年》采用先树旗帜的办法,在第8卷第l号上开辟《俄罗斯研究》专栏,表明刊物性质变化。
改组后的《新青年》坚定地走上了新的道路,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报刊之一,向读者进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激励、团结许多人从民主主义走向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积极准备。
(2)《共产党》月刊的创办《共产党》月刊是中共上海发起组于1920年11月7日创办了理论机关刊物,李达主编。
该刊秘密出版,不标明编辑、印刷、发行的地点,也不署真名。
《共产党》月刊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宣传:①宣传有关共产党建设的知识,介绍第三国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际情况、文献资料,特别是俄国共产党的经验和列宁的著作。
②论述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党的纲领策略,论证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能够救中国,主张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建立俄国布尔什维克式的中国共产党,用革命手段夺取政权。
③向工农兵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报道国内工人运动的发展。
它刊登了《俄国共产党的历史》、《列宁的历史》、《告劳兵农》等富有鼓动性的传单式的呼吁书。
《共产党》月刊至1921年7月止共出6期,每期发行5000份,它不仅是早期共产主义者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的必读教材,而且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交流思想、沟通情况、酝酿建党的一条重要纽带。
2.《劳动界》等第一批工人报刊1920年下半年,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相继创办了《劳动界》、《劳动音》、《劳动者》、《劳动与妇女》等刊物。
这是我国第一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工人为对象的通俗报刊。
3.中俄通讯社中俄通讯社于l920年7月在上海创立,简称中俄社,1921年5月5日起,改称华俄通讯社,简称华俄社。
社长杨明斋。
它是我国第一家无产阶级通讯社。
中俄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中、俄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向中国人民介绍列宁的革命理论、俄国革命的成果与经验,同时向俄国人民介绍中国革命开展的情况。
它一方面翻译俄文资料,写成中文消息供中国报纸采用;另一方面将中国报刊资料译成俄文,供苏俄报刊采用。
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立后,中俄社成为它领导的机构之一。
4.中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特点与意义(1)特点:①以向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本任务;②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宣传鼓动和新闻报道工作;③新闻宣传工作与建党的组织工作紧密结合,相辅而行。
(2)意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报刊与通讯社在我国出现,既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宣传新思潮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筹建无产阶级政党的直接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