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限时:25分钟总分:2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12分)材料一荒漠化是全球生态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被称为“地球的癌症”。

为了“治病”,联合国于1994年大会通过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2015年,联合国又确立了一个“世界目标”:到2030年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

荒漠化和土地退化也成为中国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威胁,影响超过4亿人口。

土地荒漠化、沙化是沙区经济发展滞后、农牧民生活贫困的主要根源,过度开垦、放牧、滥挖采也加剧了荒漠化的程度。

目前全国贫困县中,290个县在沙区,约占总数的35%。

在发展中,中国坚持把“治沙”和“治穷”结合起来,沙区成为“精准扶贫”的一块主阵地。

在防沙治沙过程中,各地探索出了一条生态“精准扶贫”的新路子,努力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统一。

“中国获得2017年‘未来政策奖’银奖释放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就是一个易受荒漠化和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可以找到一个睿智且行之有效的方式,来应对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凭借这些努力与成就,中国以及其他的‘未来政策奖’获得者,都在全球环境保护中发挥着引领者的作用。

”世界未来委员会理事会理事兼副主席亚莉珊德拉·王德尔女士说。

(摘编自李慧《中国获得2017年“未来政策奖”的启示》) 材料二可可西里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瑰宝。

可可西里生态保护及修复的过程是相当艰辛的,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从偷猎屡禁不止,到现在的零杀戮、零开采;从藏羚羊濒临灭绝,到其种群日益壮大开始自然迁徙,再到雪豹、野牦牛、野驴等频频出现,这背后,是一个个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索南达杰”式环保卫士的艰辛努力,是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基层管护员,从一级级管理处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科技工作者的倾情付出,是从法制到政策、机制,以及人的环保意识等整个生态链的梳理和重构。

申遗成功将本就名声在外的可可西里再次推上了国际舞台,提升了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美誉度、知名度和关注度,也使得中国为保护可可西里的种种付出,更加具有全球意义。

江西省南昌市三校(一中、十中、铁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含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三校(一中、十中、铁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含答案

南昌市三校(一中、十中、铁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学校:南昌一中考试时长: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不仅无法对纸的用途一概而论,就连追踪它的起源也十分困难。

只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纸起源于中国。

但与欧洲的印刷机不一样,我们无法追溯人们发明出纸的确切日期。

公元105年,当时的宫廷官员蔡伦在皇帝的资助下,以低廉的成本制造出了可供书写的大幅面纸张。

但这并不能算是从无到有的全新发明,它其实是在一种古老生产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改良形成的。

现代历史学家试图追踪历史悠久、循序发展而来的造纸术的起源。

他们找到了一种“原生纸”:这种纸是人们通过模仿毛毡的制造方法,从植物纤维、丝绸或棉絮中提取出来的,但它和书写纸还相差很远。

一种工艺技术一旦出现在世界上之后,人们再回过去看它,常常会觉得它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

但其实它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步步发展而来的。

蔡伦对造纸技术的改善,主要在于他扩大了造纸的原材料基础。

人们不仅仅将它当作书写材料,还拿它来裱糊门窗,做成灯笼、纸花,或是扇子和雨伞。

有证据表明公元9世纪时,中国人就已经开始批量生产厕纸了;到了10世纪,纸币已经成为可被接受的支付工具。

一个古老的阿拉伯故事描述了纸从东方第一次传播到西方的过程。

故事说,公元751年,阿拉伯人和突厥军队展开了一场战争,当时的突厥军队有一些中国的援军相助。

在这场战争中,一些中国的造纸工匠被阿拉伯人俘虏。

阿拉伯人将这些工匠从塔什干战场的塔拉兹河岸带到了撒马尔罕,并强迫他们透露造纸技术的秘密。

2020-2021学年河南省许昌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20-2021学年河南省许昌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D. 考古与盗墓性质不同,相关部门连续组织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是强有力的证明。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星堆遗址既有故事又有历史,曾两度“惊天下”,近日之所以“再惊天下”,是因为有许多新发现。
B. 南派三叔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竟然出现在三星堆考古现场直播中,这是引发强大舆论关注的主要原因。
C. 必须防范和打击文物犯罪,我国只有严厉打击盗掘、盗窃和倒卖等各个环节,才能减少相关犯罪行为。
D. 李白写的“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二句典故里的“古蜀国”与三星堆的历史文明有一定关系。
6. 三则材料都与文物有关,请简要概括各材料的主要内容。
【答案】4. C 5. B
6. 材料一侧重说明古蜀国历史久远;材料二侧重阐述“盗墓不等于考古”;材料三侧重阐述打击和防范文物犯罪的重要性。
“在我看来,”小野先生说,“长春是心灵幽深之地。”
他很认真,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客气。
我们开车去新民大街,后参观了伪满皇宫。旧楼、做旧的家具、蜡像人物,小野先生都看得很认真,但真正让他驻足的,是游客们最走马观花的展览厅。我在他身后跟着,发现最吸引他的是那些次要人物,小野先生戴上了眼镜,一会儿踮起脚尖一会儿弯下腰去,一会儿蹲一会儿站,有时候靠得太近,鼻尖都快要贴到照片上了。
对知识付费所代表的碎片化学习以及碎片化知识,有些人表示质疑。然而,科技的发展、媒介的变革、生活节奏的加快,让我们日常的信息接受和知识学习难免碎片化。哪怕是碎片化的知识,对于我们提高知识更新频率、拓宽认知边界都有帮助。关键是在碎片化学习之后,能否进一步延展、整合、深化,对碎片化知识进行系统淬炼。
目前知识付费平台普遍存在复购率低、完课率低、使用时长低的问题。这些问题既与平台的内容提供有关——畅销的知识付费产品不少都是功能性甚至是功利性的,存在将知识狭隘化、内容同质化的弊端;还折射出知识付费背后更深层的问题——我们究竟是为了获取知识,还是为了获得一种关于知识的“体验”,抑或只是为了缓解知识焦虑而付费?

湖北省武汉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湖北省武汉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湖北省武汉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各题。

二手时间①朋友阿朱热爱旅行,近几年却似乎少了兴致。

事前攻略准备得越充分,游玩就越顺畅。

然而,到了旅行地,阿朱突然发现失去了最重要的体验——新鲜感。

②不仅是旅行,信息时代,模仿成为新的生活状态。

人也好,物也好,前面都有一面鲜红的旗帜,逗引着人们热切地追随。

短视频层出不穷,网络上各种体验笔记,稍微有点创意的,大家马上就跟风。

我们正在进行的,其实都是别人的“二手时间”。

③流行田园美学时,一到风和日丽的周末,朋友圈全是格子布、竹编提篮、莫兰迪色的气球,渲染出相同风格的郊外野餐。

新开发的古镇都标配统一的牛轧糖、手工酸奶、东北大板、煎饼果子、糖葫芦、银器、背景音乐,南北千里时尚的潮汐一线牵。

④张爱玲曾经感慨,生活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

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

阿列克谢耶维奇也说:“今天的所有想法和所有语言全都来自别人,仿佛是昨天被人穿过的衣服。

”⑤信息时代,我们更容易把追随当成特立独行,在模仿中人云亦云。

看电影之前先去查看网络评分;外出吃饭,先打开点评App;旅行更不用说,要么跟着微信朋友圈的九宫格一拥而上,要么下载一份详细的攻略按图索骥。

年轻父母痴迷育儿专家的科学理念,老年人跟着各种偏方去养生。

海拔8848米的珠峰人潮汹涌,大家都在拥堵中获得征服的虚荣心和成就感。

中产阶级的“广场舞”是跑过不同城市的马拉松,不用牙齿咬住奖牌,就觉得不是积极上进的人生。

⑥微博和朋友圈成为人们卖力摇旗的舞台,名牌、潮流、热点是这条路上醒目的路牌。

短视频的火爆使得人们的某些行为呈病毒式扩散,不论是话语、食物,还是行为、姿势。

潮流借助科技的力量,正在呼啸而来,它席卷过普通人的生命,把他们变成空无的海滩。

我们以为的新鲜与奇特,不过是别人走过的风景,流利畅达中失去的恰是自己的探索和发现。

(三)实用类文本

(三)实用类文本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一)(10分)【2013年广东第(二)篇阅读】怎样让幸福来敲门石雅彬①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报告指出,在被调查的294个城市中,石家庄市居民的幸福感排名第一。

那么,幸福感是什么?幸福从哪里来呢?②尼采说过:“一切幸福感都有两个共同之处:充溢的情感和高涨的精神。

一个处在幸福之中的人就像是一条在水中的鱼,觉得无拘无束,可以尽情跳跃。

”可见,幸福感对个人的生活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会觉得甜蜜、幸福;而有的人却会感到失落、痛苦。

③作为社会心理体系的一个部分,幸福指数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等。

怎样让幸福来敲门呢?把握好以下几点尤为重要:④第一,心理参照系。

人们常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其实反映的就是心理参照系不同而产生的心理感觉差异。

大到整个社会,小到社区、家庭,心理参照系处处存在,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指数。

就整个社会而言,开放型社会和相对封闭的社会,其心理参照系必然不同。

例如,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由于缺乏与其他社会的比照,尽管这个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不高,但由于心理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其成员便可能知足常乐,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而处在开放的社会,由于受到发达社会的各种冲击,开始有了外在参照,其成员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现下降之势,因为此时他们原有的自尊受到了挫伤。

⑤第二,本体安全感。

本体安全感是指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信任感。

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

本体安全感是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⑥第三,成就动机程度。

所谓成就动机,就是人们对自己成功程度抱有的期望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志向。

志向能够通过不懈努力实现,我们说那是理想;如果志向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么,我们只能称其为幻想。

人们如果意识到自己获得的成就高于预期目标,便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如果感到自己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就不会有幸福感。

实用类文本文学地理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文学地理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在漫长而庞杂的中国文学历史中,对城市的书写虽一直未成主流,却始终有着一条时隐时现的脉络。

随着80后以及更年轻作家的成长,城市文学俨然已经开始成为文学叙事的主体,这个过程当然伴随着乡土社会的崩塌和乡土文学逐渐式微。

中国文学到了一个“改乡土换城市”的节点,对中国文学中的城市叙事做一整体性研究,既有必要,亦有价值。

中国的城市和城市叙事大体呈现为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两种路向和风格。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谈论中国的城市便只有北京和上海;检寻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也不难发现,北京和上海在百年来的风云变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相互纠葛,已然超出了单纯的城市的意义,而成了两个包含诸多隐喻和内涵的象征物。

不管是历史的选择还是人们的阐释,它们并行呈现着两种不同的现代化路径,同时也当然是两种面对现代世界、构筑现代生活的方式。

这两座城市,作为两个巨大的复杂文本,为整个中国提供着阅读漫长现代转型的可能,而这可能性中的一个,正存在于文学叙事之中。

基于以上双城带群城的城市现状,对中国当代文学中城市叙事的研究,引入文学地理学的视角就成为一种必然选项。

斯达尔夫人在《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论德国》等文章中,明确提出社会习俗、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学形态的影响,并以此区分了以德国为代表的北方文学和以法国为代表的南方文学。

丹纳也曾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

”这些论断都是针对前现代社会的叙事作品而言,在这一时期,文学与地理学之关系,主要建立在文学与自然环境和文化习俗的联系上,而到了现代社会,文学与地理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于文学与城市之关系上了。

对于现代人来说,城市不仅是人们的主要生活环境,是第二自然,更重要的是,与传统的乡村相比,城市对人具有更为明显和强烈的塑造功能,甚至有学者把城市看作是“锻造人的工厂”。

如果说,在本雅明的时代,城市的特性还表现为它与乡村的某种对立,并通过这种对立才确立了自己的形象;到了二十世纪的后半期,城市似乎已经完全和乡村世界脱离,自成一体,并成为构成世界的主要物质空间。

陕西省安康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联考试题(一模) 语文含答案

陕西省安康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联考试题(一模)  语文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安康市202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联考试卷语文(答案在最后)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小说理论认为,小说的中心问题是叙事,它有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意象和叙述者等诸多要素,叙事使人的经验和超验以特定的方式显现出来。

冰心小说独特的叙事模式使其以极少的成本,换取了极大的艺术表现力。

从叙事学的角度对冰心小说的这些形式因素进行拆解、分析,发掘它们隐含的意义和相互关系,我们有可能抵达作品的本真状态。

现代小说是从有意抵制“讲故事”开始的。

虽然同五四作家们一样把小说的描写中心由重“事”转到了重“人”,冰心却另辟蹊径,注重的已不是人物性格的完整和典型,而是更重视人物的“情”和“理”,注重作家的主观情感、主观愿望在人物身上的传达与展现。

具体表现为对故事情节的漠视与对人物心理、情绪氛围的重视,而这两者,都是对以情节为中心的传统小说叙事结构的反拨。

冰心小说不注重故事情节的组织铺排,也不重视人物性格的精雕细刻,不是着力于展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而是着力于揭示人物心灵的秘密和心理历程,表现人物细腻的情绪流变,使小说结构心理化,以人物心理而不是以故事情节为结构中心。

凭借自己对生活的深刻体会和仔细观察,冰心常常能够准确把握住人物的心理特征并加以真切细腻的刻画,把人物心理描写得细微、曲折、微妙,有些作品甚至自始至终都是以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描写来吸引读者的。

实用类文本都市圈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都市圈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目前国际上比较认可的城市群理论概念是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1957年提出的“Megalopolis”城市群概念。

他提出“城市沿城市交通网络发展会演化成一个有机的社会经济体系,继而通过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通网络把多个社会经济体系连接,产生一个呈多中心的区域空间结构”。

时至今日,都市圈及城市群概念日渐成熟,也被广泛应用于大都市规划的蓝图中。

发展都市圈不仅成为解决大城市病的重要途径,更是发挥虹吸效应,吸引资金、人才产业集聚,带动经济整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2019 年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了都市圈的概念一“都市圈是城市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摘编自戴德梁行《2019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材料二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6日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

会议强调,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摘编自新华社《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材料三想“撬动”城市圈发展,向心力的支点究竟在哪?苏锡常三座经济强市给出的答案是,产业协同。

4月21日,首届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峰会上,三市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制造业。

会议提出,苏州、无锡制造业“底盘”很大,常州“智造”也是全国产业集群发展的一道风景线,三市有能力共同打造产业智造服务联盟,共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同样是发展产业,合肥都市圈则得益于科创与新兴产业的崛起。

河南省中原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中原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中原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考试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①逻辑探求负载知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不涉及具体的科学发现却涉及科学发现的程序和方法。

逻辑的对象是所有的科学和所有的探索领域。

换句话说,逻辑是识别和判断思想和思想的联系正确与否、有效与否的科学。

此外,逻辑的科学性质还在于它与科学一样,是通过论证的方式来推进自己的研究的。

②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

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

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的人。

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

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

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

③逻辑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

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

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的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

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

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净尽。

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

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实用类文本《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阅读练习及答案(江西丰城2023学年高三上9月)

实用类文本《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阅读练习及答案(江西丰城2023学年高三上9月)

江西丰城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与现实零距离的题材,要让文学性不被坚硬的现实埋没,让艺术在接近纷纭社会时不至于窒息,就必须有飞扬的灵魂。

钟南山是个公众人物,几乎没有虚构的空间;而真实的东西往往会有种种限制。

但作家创作并非无所作为。

熊育群的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把笔触深入到钟南山的内心世界。

对他的精神和情感进行大胆挖掘,并且打破时空限制,将人物置于复杂的背景与宏大的视野中,以文学的力量复原某些重大时刻,记录历史,留下现场,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

本报特邀《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做了一次对谈。

钟红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熊育群: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

特别让人不安的是,已经84岁的钟南山深夜赶往疫区武汉,他那张高铁上仰头小憩的照片让我非常感动。

12年前我采访过他,写过他的报告文学,这些年也特别关注他。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关部门希望我来写钟南山,我自己也有写作的冲动。

于是,通过钟南山的助理得到支持,我便一头扎下去,开始了创作。

钟红明: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姻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的脉络和土壤吗?熊育群:事实上这有些传记写作的特点,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现出来,当然是有重点有选择的。

只有把他的人生写透了,才能写出钟南山为何敢医敢言,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怀和作为。

我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

但人比人确实有高低,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图,正因为如此,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贵无比。

钟红明: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与空间泪水挫折敢医敢言记忆。

实用类文本《文化自信才能传播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阅读练习及答案(河南信阳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

实用类文本《文化自信才能传播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阅读练习及答案(河南信阳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

河南省信阳市2021-2022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中国的文化从业者,应加深对自身群体文化的了解,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深刻理解我们的文化本源、文化本体、文化构成与文化发展脉络,真正拥有文化自觉意识,真切知晓我们美在何处,因何而美,为谁而美。

从《永不消逝的电波》《高山下的花环》等在中国电影各个阶段涌现出的那些彰显着人民性光芒的优秀作品,到近年来《典籍里的中国》《故事里的中国》等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弘扬了一部部璀璨的文化经典的电视综艺,无不对中国文化中那些震撼人心的美进行了深刻挖掘,它们向世界呈现了一个有着历史厚重感、文化纵深感的中国形象。

我们的审美观和美学理念来自文化的传承,五千年文明史给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

今天在中国越来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候,我们更应传播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

(摘自陈杰《文化自信才能传播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光明日报》2022年1月4日)材料二:作为文化精品,严肃文学在一段时间内的社会影响力可能有所下降,却永远不会“过气”,在任何时代都有其文化价值。

严肃文学改编创作回暖起始于2015年。

当时,根据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一开播就获得了观众好评。

2017年,改编自陈忠实同名小说的电视剧《白鹿原》收视率低开高走,获得了较高的口碑。

2020年4月,改编自余耕小说《如果没有明天》的《我是余欢水》因生动展现小人物的现实生活而引发受众热议,成为年度爆款网剧。

11月,另一部具有典型意义的严肃文学改编电视剧《装台》播出,聚焦“装台”工人这一底层群体,以一种久违的粗砺、坚硬和温热的生活质感打动人心。

总结这些电视剧获得观众青睐的原因,首先它们都继承了原著扎实的现实主义风格,让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有极强的认同和代入感,也让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年轻群体能够看到曾经的时代样貌;第二,改编加强了故事的连贯性和叙事节奏,让整个故事更加紧凑流畅,更加符合电视剧观众的观看需求;第三,创作注重对故事核心人物的形象的塑造,尤其是对主人公精神成长的细致表现,在现实主义的统摄下跳跃着理想和浪漫主义的光辉。

2023-2024学年重庆市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重庆市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重庆市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文知识及运用(40分)(一)甲骨惊世界,中华文明传◎完善知识展板“一片甲骨惊世界,蕞(zuì,形容小)尔一邑震寰宇。

”郭沫若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一片甲骨”,指的是汉字源头甲骨文;而“蕞尔一邑①”,便是甲骨的最早出土地——河南安阳yīn②墟。

【A】细细品味这些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笔力遒劲、意态天真,展现出3000多年前先民的创造力跃然眼前。

中华文化就在这一笔一画中奠③定了基石。

【B】“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有4000多个,目前可释义、可读、可识的约1500个。

”专家宋镇豪感kǎi ④道,“一代代研究者在小小龟甲兽骨上探索精微的内涵,为研究古文字演变无所不为,一个个学术谜团因此解开。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甲骨文也“火”了起来。

【C】“了不起的甲骨文”微信小程序通过游戏互动的形式,让甲骨文成为数字空间里的社交新宠。

【D】汉字生根在中华大地上,绵延千载,记录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而富有活力。

它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1、填写展板中空缺的字音、字形。

(4分)①②③④2、展板文字中加点词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A.遒劲B.精微C.无所不为D.当之无愧3、展板中画线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感受汉字魅力4、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中国的书法本是个类似音乐或舞蹈的节奏艺术。

它具有形线之美,也有情感与人格的表现。

”“永字八法”是书法笔画的八种基本类型。

请参照示例,任选一种笔画写一句话,鉴赏“永”字的笔画之美,句式不限。

(请回避示例笔画)(4分)3、示例一:你看那一点,像高峰坠石,在形态之外更让人理解生命的重量。

◎树立文化自信5、在古文字视角下,我们阅读古典诗文能感受别样的美感,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

请将下面诗文补写完整。

(10分)(二)孝亲百善先,敬老美德佳6、班级正开展“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心” 与“匠心”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诗心” 与“匠心” 常常被提及。

“诗心” 强调的是创作者内心的情感、灵感和想象力,而“匠心” 则侧重于创作过程中的技艺、精细和严谨。

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的基础。

“诗心” 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灵魂。

没有“诗心”,作品就会缺乏情感的深度和感染力。

创作者以一颗敏感而富有诗意的心去感受生活、体验世界,将自己的情感、思考和感悟融入作品之中。

从古代的诗人墨客到现代的作家艺术家,那些打动人心的作品无不是源于创作者内心深处的“诗心”。

例如,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豪迈奔放的情感和奇幻瑰丽的想象,正是他那颗不羁的“诗心” 的体现。

然而,仅有“诗心” 是不够的,还需要“匠心” 来将其完美地呈现出来。

“匠心” 代表着创作者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和对细节的执着追求。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需要运用精湛的语言技巧、巧妙的结构布局来展现自己的“诗心”;在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艺术家则要通过细腻的笔触、精准的造型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

一部优秀的作品,往往是“诗心” 与“匠心” 的完美结合。

“诗心” 与“匠心” 的融合并非易事,需要创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磨练。

一方面,创作者要保持内心的敏感和诗意,不断激发自己的灵感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又要刻苦钻研技艺,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有情感深度又有艺术高度的作品。

总之,“诗心” 与“匠心” 是文学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文学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诗心” 强调情感和想象力,“匠心” 侧重于技艺和严谨,二者相互独立。

B. 没有“诗心” 的作品缺乏情感深度和感染力,不会成为优秀的作品。

C.“匠心” 代表着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在文学创作中主要体现为语言技巧和结构布局。

实用类文本《为文化插上科技之翼》阅读练习及答案(江西2023届新高三入学)

实用类文本《为文化插上科技之翼》阅读练习及答案(江西2023届新高三入学)

江西省2023届新高三入学摸底考试语文(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文化事业进入大规模应用现代科技的新阶段,现代科技使文化的魅力更加动人。

科技能把种种不可思议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让美好的寓意格外彰显。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其简约大气、未来感十足的表演令全世界惊艳,600多名小演员在雪地上奔跑时,由光影虚拟的雪花伴随着孩子们奔跑,营造出温馨浪漫的氛围;奥运五环冰雕破冰而出的那一幕更是把“破冰”二字的内涵彰显无遗,打破坚冰才能打破隔阂、相互靠近、彼此温暖……深刻的内涵表现得真切而自然,这有赖于最新的裸眼3D技术。

据统计,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应用的数字科技创新手段多达数十种,这些现代技术手段共同助力导演组将艺术创意变成现实。

科技帮助揭开历史的面纱,让我们读懂古人留下的信息。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体现在考古热、文物热、文博热持续升温,相关影视节目大受欢迎。

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考古学家是怎么知道数千年前乃至上万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生活的?的确,在现代科技诞生之前,即便偶然发现了远古的遗存,人们也难以提取其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而现代科技大大减少了这样的遗感。

通过分析骨骼中的微量元素,考古学家能得知这些古人是本地人还是外来移民,还能知道其食物来源、健康状况和疾病情况;通过分析土壤中遗存的花粉就能知道当时的气温、湿度等气候信息;通过分析遗存中的植物种子就能知道它们是天然的还是人工培育的……所有这些信息加起来就勾画出一幅比较清晰的古人社会生活图像。

这是单纯依靠文字记载所不能获取的宝贵信息,对于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深化历史认知具有重大意义科学技术应用于文化领域当然远远不止上述两个方面。

在21世纪,文化创造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科技丰富了文化创造的手段,文化彰显了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二者相互融合,交相辉映。

(摘编自张贺《为文化插上科技之翼》)材料二:近年来,武汉革命博物馆以科技赋能馆藏资源管理,启动藏品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建设。

答案2022年全国甲卷语文高考真题答案及详解

答案2022年全国甲卷语文高考真题答案及详解

【答案】2022年全国[甲卷]语文高考真题答案及详解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答案】1. B 2. D 3. B【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而其价值和意义却在典籍记载之上”错,无中生有。

相关信息在第三段,“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对于工艺美术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这里只是在说考古发现的实物有其自身的价值,而没有把它与典籍记载进行比较,二者应当是各有价值。

C.“都脱不开……也是如此”错,表述绝对,根据原文第五段“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工艺美术是共性多、个性少、最为贴近生活的艺术。

无论哪朝哪代,祈福与怡情都是纹样设计的两大主旨”可知,选项缺少一个前提条件“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

D.“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态是命名的主要依据”错,无中生有。

原文第五段末尾只是说“文,即人对物的命名,此中包括了对物之本身和物所承载的意义的理解”;而通过第六段“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一是设计者和制作者共处的风俗与共享的文学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可知,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态影响的是金银器纹样设计的图式。

故选B。

【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重点论证了连续性的工艺传统对金银器技术、造型和纹样设计的影响”概括不全面,原文是“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也包括两项主要内容:一是金银器本身设计与制作具有连续性的工艺传统,一是设计者和制作者共处的风俗与共享的文学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可见原文是两个内容。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因……所以……”强加因果。

原文第四段是“……然而通过销溶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

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

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只是谈到金银器的“俗”和通过销溶的办法反复改变样态以传播时代风尚,并未说到这两个原因影响了它的传世实物数量。

实用类文本读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读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快节奏的信息化社会,劝导人们开卷读书的很多理山正在变得缺乏说服力。

阅读能让人获得有用的知识?上网似乎也可以;在书本中感受远方?那为什么不去旅游呢;领略名著带给人的震撼?看改编的电影岂不更方便?于是,阅读即便没有变成小众的,似乎也变得奢侈起来。

然而,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山的,从书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足以让人废寝忘食。

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

这也是阅读有别于其他文娱活动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高度个人化的精神活动。

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已相处,并在这种周行而不殆的智识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

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

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智成熟的现代人。

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口可憎S这并不仅仅在讲旁观者的感受, 更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

那些带着墨香的书页在你指尖哗哗流淌,或记载着高深玄妙的思想,或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信息,在你的脑海中排列为奇妙而华美的文字城堡。

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

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义。

如果说和他人相处是一项必备的社会能力,那么与自己相处则体现一种可贵的精神定力。

太多人习惯了众声喧哗,却无法和自己平静地相处片刻。

只有阅读才能给人这种能力。

我们在阅读中学着和自己对话,正如我们在终极的意义上独自面对人生一样。

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救赎,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

而这,正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

阅读也是为了和这个世界更好相处。

我们提倡阅读,并非为了闭门不出、与世隔绝。

阅读不是为了逃避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世界、热爱他人。

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

陕西省兴平市南郊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陕西省兴平市南郊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兴平市南郊高级中学高三周练考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

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

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吗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

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

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

《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

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中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的道理。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

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

实用类文本阅读(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三)作者:海德拉/文于勤/设题来源:《中学生阅读·初中·中考》2024年第04期【文本一】为啥天空是蓝色的?①抬头,又是一个蓝天白云的好日子。

等等,一个古怪的问题突然浮現在脑海中: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②多彩的阳光,为这片天空涂上了第一笔蔚蓝色。

太阳光的本质是来自太阳的所有电磁辐射,从最高能的波长10~400纳米的紫外线,到肉眼可辨识的波长为380~780纳米的可见光,再到部分超过780纳米的近红外光谱。

③光的能量越高,波长越短,因此,在可见光中,蓝光和紫光的波长较短而能量较高,橙光和红光的波长较长而能量较低。

所以,当白光经过三棱镜时,不同波长的光就会被折射向不同的方向,造就奇妙的色散现象。

④在天空中,类似的奇妙过程也在悄悄发生着。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作用的并不是什么人造的三棱镜,而是天空中飘浮的各种微小粒子——氧、氮、水、二氧化碳、氩等。

这个过程叫作瑞利散射。

⑤瑞利散射指的是像它们这样半径比光或者其他电磁辐射的波长小得多的微小颗粒对入射光束的散射。

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瑞利散射都在悄然发生,只不过在气体中最为明显。

根据瑞利散射的规律,光的强度越高,波长越短,被散射得也就越厉害。

因此,波长最短的紫光的散射频率,要比波长最长的红光的散射频率高出9倍以上。

⑥当太阳高悬天空中央时,阳光垂直或者稍有斜角地射入大气层,只有很少一部分的红光会被散射,蓝光则大部分都被散射了,布满整个天空。

此时,当我们抬头仰望天空,自然会感叹于天空的澄澈与蔚蓝。

⑦但是,在朝阳升起或者夕阳落下的时候,情况略有不同。

此时,太阳光接近水平射入大气层,阳光中的偏蓝光都因为瑞利散射而被散射到了我们看不到的角度,因此,天空就被映成了美丽的橙红色。

随着太阳位置和我们观测时所处位置的变化,天空也会呈现十分美丽的渐变色。

朝阳升起时,随着太阳光入射的角度越来越大,蓝光开始占领天空,于是天空由橙红色转向蓝色。

夕阳落下时,随着太阳光入射的角度越来越小,橙红光洒满西天,于是天空便出现十分美丽的晚霞,太阳本身也会在此时显得格外红。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期末测试卷(含答案).doc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期末测试卷(含答案).doc

期末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欣赏中,“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这个“所视”,并不意味着欣赏者可以任意放纵自己的鉴赏力,爱看什么就看什么,爱怎么看就怎么看,而要求这个“所视”与艺术品着意显现的本质特点相一致。

所谓¨遗其所不视”,也不是完全略过不看,而应该迅速地通过这些“入门的向导”,而升堂入室,直探底蕴。

总之,“所视”和“所不视”,都不能单纯地理解为鉴赏力主观的取舍,而必须遵循艺术形象的客观制约与规范。

有识者所欣赏的东西,正是对象的全副精神之所在。

艺术表现事物本质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人物画一般都通过正面描绘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但是高明的画家有时通过对一个侧影甚至背影的勾勒,也可以收到极为传神的效果。

一幅《门前立地看春风》的背面美人图,欣赏者从美人的背影上,可以透视她内心的“春天的烦恼”;一位著名演员,在背对观众的时候,观众也能够从他的肩背手足等微妙的动态中,听到他无声的台词和看到看不见的表情。

在这种情况下,欣赏对象给予欣赏者的“所视”与“所不视”的部分具有跟通常情况下不大相同的意义,它对于作者的创造力和欣赏者的鉴赏力都是一种考验。

欣赏者要在“所视”中得到和通常正面描绘同样明甚至更加强烈的本质性的审美感知。

总之,欣赏者在画面上“视其所视”者,正是画家“画其所欲画者。

画家的心与欣赏者的心跳在一起,相契无间,因而得出了一致的审美结论。

欣赏者“见其所见”“视其所视”的地方,既是对象本质之所在,也是艺术表现焦点之所在。

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有那么一种魅力,能吸引欣赏者的鉴赏力集中到艺术的表现焦点上来,自觉地接受它的规范。

因此,在欣赏活动中,鉴赏力的自由活动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在舞台演出中,一个场面往往有几个角色,动作对话,纷至沓来,但表演焦点只有一个。

所谓“一台无二戏”,吸引观众的也正是这个表演焦点。

如果台上有的演员,不按照剧情的规定和表演整体性的要求,企图突出自己,哗众取宠,那么就会破坏表演焦点和分散观众的鉴赏力,以致招来演岀的失败。

实用类文本阅读-怎样读懂乡土中国

实用类文本阅读-怎样读懂乡土中国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要读懂《乡土中国》,首先必须了解这本书产生的时代背景。

这本书,有许多内容都是针对乡村建设这一学派的学者们而说的。

我们阅读这本书时,如果能清楚乡村建设者们的主张和学说,就能对书中的内容有较好的理解,就能学有所得。

此外,阅读《乡土中国》最重要的就是树立文体的概念。

《乡土中国》属于论述类文体,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乡土中国》共有十四篇文章,是对中国乡土社会各个文化层面的现象作规律性的阐释,这些文章用统一的社会功能学派的理论来分析,有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础,同时它们又各自成篇,分别对应独立的主题。

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把握这一特点。

为了读懂《乡土中国》,我们还需要对这本书的写法做一些认识,它最大的写法,其一是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

即从生活中的事例讲起,逐步分析这些个别现象的特点以及包含的道理,然后再归纳出自己的结论,表明自己的看法。

比如《无讼》一文,作者由浅入深地论述了两种社会形态中维持社会治理的方式,围绕“讼师”(律师)在乡土社会和城市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作论述,判然划分出了礼治社会和法治社会对“打官司”的不同态度与看法。

从而得出结论:都市社会,法律必不可少,律师地位很重要,而在乡土社会里,“讼”的发生,则是社会礼治的衰落和教化的失败。

因为乡土社会的每个人心里都有潜移默化的守规则意识,人们凭借心中的良知,就可以处理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就可以维持和谐的社会治理。

其次,我们还要对《乡土中国》的语言特点做一些分析。

《乡土中国》有明白易懂的语言表述,比如讲到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些事件或讲述一个案例的时候;但讲到某种社会学的概念或理论时,的确是有些艰涩难懂的。

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我们要紧扣文章的标题来读,因为文章的标题是全文中心意思的高度提炼。

比如在《血缘与地缘》一文中,开头一段先讲血缘社会的基础是年长者对年幼者有强制的权力,第二段则论述生育是维持血缘社会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美国学者Richard Lehan在其所著的《文学中的城市》中,将“文学想象”作为“城市演进”利弊得失之“编年史”来阅读。

在他看来,城市建设和文学文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因而,阅读城市也就成了另一种方式的文本阅读。

这种阅读还关系到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历史:它既丰富了城市本身,也丰富了城市被文学想象所描述的方式。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极力理解并欣然接受的“北京”“上海”或“长安”,同样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混合物。

讨论都市人口增长的曲线,或者供水及排污系统的设计,非我辈所长与所愿;我们的兴趣是,在拥挤的人群中漫步,观察这座城市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保留想象与质疑的权利。

关注的不是区域文化,而是都市生活;不是纯粹的史地或经济,而是城与人的关系。

如此兼及“历史”与“文学”,当然是我辈学人的学科背景决定的。

关注“文学的城市”,必须兼及作家、作品、建筑、历史、世相、风物等,在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

如此“关注”,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

对城市形态、历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坚实的学术训练,因此,希望综合学者的严谨、文人的温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

谈到都市,我一再坚持,必须把“记忆”与“想象”带进来,这样,这座城市才有生气,才可能真正“活起来”。

把人的主观情感以及想象力带入都市研究,这个时候,城市才有了喜怒哀乐,才可能既古老又新鲜。

另一方面,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灵,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

“驰骋想象”,这个让历史学家深感头痛的话题,很可能在文化史家那里如鱼得水——解读诸多关于北京的“不实之辞”,在我看来,意味无穷。

因为,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不管虚实真假,同样值得尊重。

关于都市的论述,完全可以、而且必须有多种角度与方法。

就像所有的回忆,永远是不完整的,既可能无限接近目标,也可能渐行渐远——正是在这遗忘(误解)与记忆(再创造)的巨大张力中,人类精神得以不断向前延伸。

记忆不仅仅是工具,也不仅仅是过程,它本身也可以成为舞台,甚至构成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

既然我们对于城市的“记忆”,可能凭借文字、图像、声音,乃至各种实物形态,今人之谈论“都市想象”,尽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无言的建筑、遥远的记忆、严谨的实录、夸饰的漫画、怪诞的传说、歧义的诠释……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珍惜,并努力去寻幽探微深入辨析。

因而,在对都市的解读中,可以是正宗的“城市研究”,也可以是“文学中的城市”;可以兼及古今,也可以比较中外;可以专注某一城市,也可以是城城联姻或城乡对峙;可以阐释建筑与景观,也可以是舆论环境或文学生产;可以侧重史学,也可以是艺术或文化。

一句话,只要是对于“都市”的精彩解读,不讲家法,无论流派。

(摘编自陈平原《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
材料二
城市文学研究,有一个学科归属问题亟待解决。

我们是将它归入传统文学研究,作为传统文学学科的一个分支,还是将它归入城市学这门学科?对于第一种做法,我的看法是,因为它受到了文学研究之内各种规则的制约,并且缺乏一种对等相通的经验上的把握,所以很难真正进入到文学价值评判领域,也难以与其他学科发生对话关系。

一种针对城市文学的外部研究可能要更为有效,因为它的视野更大,也能够在时代精神的符号表征与文学形式之间看出隐秘的联系。

城市学范畴内的城市文学研究,使得叙事演变与精神历史的共鸣和互证得以成立。

目前我们对城市学本身的理解还存有一定的问题。

城市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学子嗣,
换句话说,在传统学科里面增加一些城市视角,以此应付分散的文学中的城市经验、社会学中的城市问题,以及历史学中的城市主题,这样的“城市学”可能很难称之为一门自足的学科。

真正的城市学有着它自己的问题域和方法论,并且,唯有在这样一种问题域之内加以观照,在这样一种独有的方法论的统摄之下,城市学才能够兼容其他传统学科,才能触及到这门学科所要处理的对象的本质。

在这一点上,将城市文学研究列为城市学的子题是没有疑义的。

中国文化有着强大的乡土文明传统,城市一直是被诅咒的对象,甚至是被删除的对象。

一种城市经验的出现,在文学这个范畴内,势必分裂为两种不同倾向。

对于作家来说,这种独特经验,是青年一代的写作者必须去关注的,因为他们恰恰生活在此;像年长一代作家那样,本能地去书写乡土经验的东西,对年轻一代作家来说,已经不再可能。

而对于城市学研究者来说,他们所要处理的对象就更为复杂,他们既要思考诸种城市经验元素,以便将它向认知提升,还要面对已然被塑造了的文学中的城市经验形态。

经验走在前面,而判断总是滞后,但城市学的研究和城市学的评论也不能过于滞后,它应该跟上来。

(摘编自张柠《城市经验和城市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城市作为阅读对象也是城市建设的一种方式,研究者通过不断还原历史真实,去除误解,从而丰富对城市的解读,也就丰富了城市本身。

B.通过跨学科研究,在诸如文学、历史、社会等传统学科里面增加城市视角,以整合分散在各学科领域里的城市研究课题,是城市学得以成立的关键。

C.中国文化有重乡土轻都市的传统,当代的城市学研究者既要思考现实的城市经验,也要面对文学传统中的城市经验。

D.关注“文学的城市”,是在传统的文学史叙述中,加入新的元素,从关心文化的整体发展,到关心区域文化,对国家东西南北的文学版图有细致的研究与挖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说明朝营建新都时,刘伯温为制服恶龙,将北京城设计成八臂哪吒的形状,这可以作为解读北京的素材,应该为研究者珍视。

B.城市文学研究不应作为传统文学学科的一个分支,是因为它的视野更大,突破了文学研究内部各种规则的制约。

C.研究城市文学,可以借助政治、地理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用数据、图表进行科学论证,但并非必需,研究成果一定要有对“人”的关切。

D.青年一代作家生活在城市之中,已经不再可能出于本能地去书写乡土经验的作品,像前人一样诅咒城市。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城市文学研究对象的一项是(3分)
A.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B.张岱《陶庵梦忆》
C.老舍《骆驼祥子》 D.陶渊明《桃花源记》
4.在材料一中,作者提到了将“记忆”“想象”带入城市研究具有哪些作用?(4分)
5.根据材料内容,请概述城市学与城市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

(6分)
1.C(A项,“还原历史真实,去除误解”错,根据文中“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不管虚实真假,同样值得尊重”,在城市的阅读中还存在遗忘(误解)与记忆(再创造)等多角度与方法。

B项,“是城市学得以成立的关键”错,根据文意,即使具备这些条件“这样的‘城市学’可能很难称之为一门自足的学科”。

D项,“对国家东西南北的文学版图”错,文中强调“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


2.B(“视野更大”,“突破了文学研究内部各种规则的制约”两处错。

前者于文无据,后者,文中表述是“它受到了文学研究之内各种规则的制约”。


3.D (《桃花源记》写作对象不是城市。


4.①把“记忆”“想象”带进城市研究,就是把人的主观情感和想象力带入,这样才能发现城市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看到城市的既古老又新鲜的样子。

②“记忆”既是对历史的客观承载,又在遗忘、误解的同时延续了人类的精神,甚至构成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

5.①城市文学研究应作为城市学的子题。

②城市学范畴内的城市文学研究,使得叙事演变与精神历史的共鸣和互证得以成立。

③城市学有自己的问题域和方法论,能够兼容其他传统学科,其研究对象也包括文学中的城市经验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