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物与环境的三层关系
生物与环境的三层关系
物种与环境间的三层关系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影响着每个物种的繁衍和发展,也影响着环境的稳定性与多样性。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物种与环境之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生态影响、生态反馈和环境创造。
对物种的生态影响包括资源利用、系统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生态系统的运作等,它的不同形式会使环境中的物种产生多种变化。
例如,物种之间的竞争会刺激物种数目的减少,而合作则会增加物种数目;物种的流行病会削弱七国环境的多样性;物种的传播也可以改变环境土壤的组成。
另外,生态反馈也是影响物种与环境关系的重要因素。
物种在其繁衍发展过程
中向外界施加和释放大量能量,又从中获取大量能量,这种反馈关系可以进一步影响物种及其环境,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最后,环境创造与物种之间能使环境变得更加多样性。
物种在生长和繁衍发展
过程中,会自然地形成自身的生长环境,并诱发其他物种改变或发展,从而改变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最终使环境更多样化,更具适应性。
综上所述,物种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能影响环境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生态影响、生态反馈和环境创造是构成这一关系的三个层次,是物种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正是依赖这些层次关系,才能有效地把握生态系统中物种与环境关系,创造一个健康多样性的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
生产者(producer) 生产者在生物学分类上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也包括化能合成细菌与光合 细菌,它们都是自养生物,植物与光合细菌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 物,化能合成细菌利用某些物质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合成有机物,比如, 硝化细菌通过将氨氧化为硝酸盐的方式利用化学能合成有机物。 生产者在生物群落中起基础性作用,它们将无机环境中的能量同化,同化 量就是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维系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其中,各种绿色 植物还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繁殖的场所。 分解者(decomposser) 分解者又称“还原者”它们是一类异养生物,以各种细菌和真菌为主,也
据。 为什么要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 减小误差 预期实验结果: 鼠妇总是呆 在阴暗的环境中 得出结论: 鼠妇喜欢阴暗的生活环境 再尝试:若想探究土壤 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如何设计探究计划,请你尝试完成以下步骤: 你提出的问题是:鼠妇喜欢潮湿还是干燥的环境? 作出假设: 鼠妇喜欢潮湿的 环境。 实验设计思路: 以水分为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假设实验的结果是鼠妇向 潮湿的土壤这一边。 你得出的结论是: 鼠妇喜欢潮湿的环境。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2)
有利的一面: 1、噬菌体可以作为防治某些疾病的特效药,例如烧伤病
人在患处涂抹绿浓杆菌噬菌体稀释液 2、在细胞工程中,某些病毒可以 作为细胞融合的助融剂,例如仙台病毒 3、在基因工程中,病毒可以作 为目的基因的载体,使之被拼接在目标细胞的染色体上 4、在专一的细 菌培养基中添加的病毒可以除杂 5、病毒可以作为精确制导药物的载体 6、病毒可以作为特效杀虫剂 7、病毒还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流 中起到关键作用. 病毒疫苗对人类有防病毒有好处--促进了人类的进化, 人类的很多基因都是从病毒中得到的.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命形态,它 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 系统。因此病毒离开了宿主细胞,就成了没有任何生命活动、也不能独 立自我繁殖的化学物质。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后,它就可以利用细胞中的 物质和能量以及复制、转录和转译的能力,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 遗传信息产生和它一样的新一代病毒。 病毒基因同其他生物的基因一样, 也可以发生突变和重组,因此也是可以演化的。因为病毒没有独立的代 谢机构,不能独立的繁殖,因此被认为是一种不完整的生命形态。近年 来发现了比病毒还要简单的类病毒,它是小的RNA分子,没有蛋白质外壳, 但它可以在动物身上造成疾病。这些不完整的生命形态的存在说明无生 命与有生命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生物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领域。
通过研究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数量和相互关系等现象,揭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不仅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同时也对环境的构成和演变产生重要影响。
1.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都依赖于环境的支持和提供。
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到生物的生理活动和行为习性。
例如,某些物种只能在特定的温度范围中正常生活,一旦环境温度超出其耐受范围,生物体的正常功能就会受到影响甚至无法生存。
此外,环境中的水、土壤和大气等资源对于生物的生长发育也至关重要。
生物会通过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来提高生存的机会,并且在演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特殊的生态类型和生存策略。
2.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通过其生理活动和生态位的占据,对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调节了大气中的气体成分。
同时,植物的生长还可以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此外,生物还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构建,实现了能量的传递和物质的循环,促进了环境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一些生物还能够适应并处理一些环境中的有害物质,起到了环境修复的作用。
3.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适应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是单向的,而是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生物通过基因的变异和选择,逐渐形成了适应不同环境的特征和功能。
同时,环境也对生物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产生选择压力,并推动了物种的进化和分化。
生物的适应能力往往决定了其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和繁殖成功率,而环境的变化也会对生物群体的遗传结构和物种组成产生重要影响。
总结起来,生物生态学研究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了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和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生物通过与环境的相互适应和调节,实现了生态平衡和物种的多样性。
九年级科学第1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例1 下列成语或诗句不能体现出环境因素对生物影响的一项是 ( A)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D.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第 1 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解析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蚂蚁在大堤内 筑穴导致大堤的牢固性降低,洪水来临时容易溃堤。
第 1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7.[湖州中考] 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的形态、 结构、生理与环境相适应,例如,沙漠中仙人掌的叶呈针状,有 利于减少水分的散失;茎呈肥厚的绿叶状,有利于更多地贮存水 分并代替叶进行光合作用。 (1)仙人掌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是长期 自然选择 的结果。
第 1 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第 1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方法透视 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仿生是模仿生物特殊本领的一门科 学。仿生学仿照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原理来研制新机械、发展新技 术,或解决生活中的技术难题。
【试题链接】小试身手3,创新培优7
第 1 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全品大讲堂
科学
九年级 下册
新课标(ZJ)
本课件仅供交流学习使用, 严禁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第2章 生物与环境
第1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第 2 章 生物与环境
第 1 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常考透视 挑战自我
第 1 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常考透视
常考1 能举例说出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之间有哪几种关系。
第 1 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常考2 了解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的概念: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还指存在于它周围的影响它生活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素的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它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类。
混淆不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水分、空气、温度、光照、土壤等。
如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是光照、温度和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造成仙人掌叶变为刺的主要是水分:在东北地区的林区。
出现山脚下是落叶阔叶林、山腰处是红松林、山顶处是冷杉林的现象,影响这种分布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
混淆生物因素中的寄生关系、共生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包括寄生,竞争,捕食、共生等关系。
捕食指的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
竞争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这种生活关系称为共生关系。
寄生指的是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这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营养来维持生存的现象。
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辨析:要区分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必须弄清它们的概念。
保护色的概念有三个要点:(1)是为了适应柄息环境;(2)体色与环境色彩相似;(3)有助于逃避敌害和捕食。
警戒色的概念也有三个要点:(1)动物本身具自恶臭或毒刺,能对敌害构成威胁;(2)具有鲜艳的色彩或斑纹,易于被敌害识别;(3)是一种保护性适应。
拟态的概念有两个要点:(1)是在进化中形成的;(2)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
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要对照概念的要点进行印证、区别。
例如,无毒蛇的鲜艳体色不会是保护色.但是不是警戒色呢?我们根据概念,具有警戒色的动物本身应具自“恶臭或毒刺”等对敌害构成伤害的能力,显然无毒蛇不具备。
无毒蛇的这一体色与拟态的概念相符:无毒蛇的体色是一种“色泽斑”,(2)影响水环境: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引发的赤潮现象,对水域环境造成危害。
生态的理解
生态的理解生态的理解生态,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生态系统是由生态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的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影响。
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各种不同类型和种类的生物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学家通过观察和研究这些相互作用,以便更好地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生态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涉及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与地球上的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探究生物多样性和物种适应能力。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种类、数量和遗传多样性,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础,维系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物种适应能力是指生物在环境中适应和生存的能力。
生态学家通过研究生物多样性和物种适应能力,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生态系统,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例如,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之间的食物和能量传递关系。
食物链的形成和运转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除了食物链,物种之间还存在着其他的相互关系,如共生、竞争和捕食等。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实验研究和数学模型等。
实地调查是生态学家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它通过观察和记录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变化情况,获取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实验研究则是通过人为控制和改变生态系统中的某些因素,观察和记录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从而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数学模型是生态学家用来模拟和预测生态系统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的工具,它可以帮助生态学家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生态系统中的现象和问题。
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也日益严重。
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导致生物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崩溃,给人类社会和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
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紧迫任务。
《生物与环境 》课件
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宣传等方式, 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 识和素养。
05
未来展望
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利用基因工程和 酶工程等生物技术手段,可以更有效地降解污染物,提高废水处理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保护区管理
保护区的管理应包括资源 调查、规划设计、日常监 测、执法监管等方面,确 保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区建设
保护区建设应注重生态恢 复、环境治理、科普教育 等方面,提高保护区的综 合效益。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实践
可持续发展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 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 来世代的需求的发展模式 。
生态平衡的维持
生态平衡的维持需要保持生物种群的稳定、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 少污染和保护自然环境。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生态系统的 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如提供食物 、药物、工业原料和生态服务等。
详细描述
协同进化表现为许多有趣的现象。例如,植物可能会进化出有毒的化学物质来防御食草动物,而食草动物则可能 进化出更强的解毒能力来应对。再如,一些植物可能会进化出与特定昆虫的传粉机制相匹配的花朵形状和颜色。
03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污染与治理
环境污染
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污染物 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如水体污 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
全球合作与国际政策
全球合作在环境保护中的 作用
环境保护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之间的合 作与协调。未来,全球合作将更加紧密,共 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 环境问题。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3篇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一篇:生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构成了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环境提供了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物则通过自身的繁衍和进化对环境产生影响和改变。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空气质量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可引起各种呼吸系统疾病,而环境中的氧气则是生命必需的基本元素。
空气的污染不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同时也危及着其他的生物。
2.水质对生物的影响。
水是生命之源,水质的好坏对所有生物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于水中的污染物,如细菌、病毒和化学物质,不仅影响到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且还危及着人类的健康。
3.温度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不同的生物对温度有着不同的适应能力,而环境的温度对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作为自然界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其活动对于环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都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
1.植物的作用。
植物为自然环境提供了氧气、二氧化碳的转换,并能够吸收金属离子等物质,使得土壤得到净化和改良。
2.动物的作用。
动物在食物链和生态环境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同时,它们还能够通过屏障、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等方式,保护并改善环境。
三、生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生物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这个过程中,生物通过各种性质和特点对环境产生影响,同时又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1.适应性。
生物为适应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异、自我进化和适应,从中获得更多的营养和生命空间。
2.协同共生。
生物在与环境的相处中发展了协同共生的关系,互相依存、互惠互利,从而保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3.相互依赖。
生物依赖着环境,环境同样也依赖着生物。
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和非生物两个环节共同组成的。
总之,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一个转换成恒另一个,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构成了自然界最稳定、最合理的科学体系。
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微生物是生物界中最小的一类生物,它们的体积一般在1微米之内。
尽管微生物体积很小,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微生物可以在自然界中扮演许多重要的角色,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本文将从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微生物与环境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应用等方面,深入探讨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以扮演许多角色。
其中最重要的是分解营养物质、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参与生态土壤修复等等。
1.分解营养物质微生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它们能够分解有机物为无机物。
这是环境中物质循环的核心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物质比如碳、氮、磷等会从有机形式向无机形式转化,同时释放出能量。
这些无机物质可以被植物吸收,通过植物链再向上转移给更高级的消费者。
2.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分解营养物质,矿化有机质,促进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会分解掉有机材料,同时释放出氮、磷等元素,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同时微生物也能够分解土壤中的农药、重金属等有害化学物质,防止污染物的积累。
3.参与生态土壤修复生态土壤修复是近年来环保界研究的热点,微生物在该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微生物能够分解掉土壤中的油污、化学污染物等有害物质,这有助于恢复土壤的生命力,并保护外部环境的安全。
同时微生物能够分解豆制品等富含蛋白质的化学物质,转化成土壤能够利用的营养物质,促进了土壤的更新和生态修复。
微生物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双向的。
一方面,环境条件的变化可能会对微生物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微生物也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条件,适应新的生态环境。
在各种因素如气候、物理、化学等极其复杂的环境中,微生物能够保持其代谢能力,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从而对环境的变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1.长期恒定的地质环境微生物在长期恒定的地质环境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生物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与影响
生物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与影响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话题。
作为生物物种之一的人类,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生物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剖析这种关系对生物圈的影响。
1. 生物人类与环境的共生生物人类与环境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形成了一种共生的态势。
环境为人类提供着居住、食物和资源等基本需求,而人类则通过自己的行为对环境产生影响。
首先,人类依赖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维持自身的生存。
森林、海洋、草原等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和动物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食物和药物资源,同时还维持着地球生态平衡的稳定。
其次,环境也在人类的影响下发生着可见的变化。
人类的活动导致了大气和水体的污染,土地的开垦和破坏,甚至引发了气候变化等问题。
这些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加剧了地球生态系统的不稳定。
2.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了长期而广泛的影响。
以下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一些影响示例:(1)森林的砍伐和破坏。
人类为了获取木材、农田和城市建设等目的,频繁砍伐森林,导致森林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侵蚀加剧。
(2)水资源的过度开发。
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导致河流被污染和枯竭,湖泊缩水,地下水的储量减少,严重威胁到饮水安全和生态平衡。
(3)化学物质的排放和污染。
工厂、车辆和农业等活动排放了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化学物质,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水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威胁。
(4)气候变化的加剧。
人类活动释放的温室气体导致地球温度升高,引发极端天气事件和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倡导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为了保护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未来,我们必须采取行动,倡导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行动和措施:(1)加强环境教育。
通过教育人们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促进低碳经济。
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绿色发展,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生物的进化与环境
生物的进化与环境在自然界中,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密切的互动关系。
环境的变化能够促使生物适应和进化,而生物的进化又能够对环境产生影响。
这种相互作用是生物进化和物种适应的基础,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生物的进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一、自然选择与适应性变异自然选择是达尔文进化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会对个体的生存和繁殖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在群体中形成适应性的变异。
这种适应性变异使得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提高生存的机会,成功繁殖,并将有利的遗传特征传递给后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适应性特征将通过基因传递并积累下来,形成物种的进化。
二、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变化环境的变化是生物多样性产生和维持的重要推动力。
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物种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将受到挑战。
对环境变化具有适应性的物种将能够存活下来,而无法适应的物种可能面临灭绝。
这种选择性灭绝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平衡,使得物种能够适应新的生态位和环境要求。
三、环境对基因和表型的影响环境对基因和表型的影响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环境中的压力和变化可以引起基因的突变和重组,从而导致个体的表型发生变化。
这些表型的变化可能是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反应,也可能是生物个体在环境选择下的非适应性表现。
环境与遗传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到物种的进化轨迹和特征的形成。
四、人类活动对生物进化与环境的影响人类的活动对生物的进化和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我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大。
这种环境的改变给生物进化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
许多物种在面临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和生物入侵等问题时,适应性变异可能无法迅速发生,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在改变着我们自身的基因组和表型,对人类进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结起来,生物的进化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环境的变化推动了生物的适应和进化,而生物的进化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自然选择、适应性变异、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变化、环境对基因和表型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生物进化与环境的影响等方面都在不断塑造着生物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初中生物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的概念: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还指存在于它周围的影响它生活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素的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它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类。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分、上壤、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它们对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产生着影响①阳光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日储存能量。
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有些植物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得好,如小麦、玉米等。
有些植物只有在密林下层较阴暗处才能生长得好,如人参、三七等。
光对动物的影响也很明显.如蛾类多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鼠妇(潮虫)总是存阴暗的地方出现②温度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温度也影响生物的分布。
如苹果、梨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香蕉、菠萝不宜在寒冷地区栽种。
③水分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
如在干早的荒漠地区,只有少数耐干旱的动植物能生存;而在雨量充沛的地区,森林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
④空气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动物的呼吸需要氧气等。
特别提醒:生物圈虽然能为各种生物提供阳光、空气、水和一定的温度等,但不同的生物对各种非生物因素的要求不同,从而影响了它们在生物圈中的分布。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包括捕食、寄生、共生、竞争、合作等关系。
①捕食关系: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
如七星瓢虫与蚜虫②寄生关系: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且从这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营养物质维持生存的现象。
如水蛭寄生在牛等牲畜体内、菟丝子寄生在其他植物上(如图)。
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晏子春秋杂下之十》有云:“婴闻之: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 其实味不同。所然者何也?水土异也。”
它们的生存环境不同。 思考:下列生物的形态或分布主要是受了环境
夜行性动物
阳光对植物的分布起决定作用,浅海中的蓝藻 绿藻褐藻在200米以下难以生存。
温度对植物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我国 南方 北方
热带雨 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针叶林
苔原
极地狐
沙漠狐
夏天
冬天
换毛、换羽、迁徙和洄游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
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环境因素
环境能影响生物,生物的生命 活动会影响环境吗?
生物间的关系:
种内互助 蚂蚁、蜜蜂的现象 种内关系 种内斗争 争夺食物、空间或配偶
下列种间是哪类关系? 群落中生物间的关系:
互利共生
捕食 寄生在人面部的皮脂腺中 寄 生 寄 生
群落中生物间的关系:
种内互助 蚂蚁、蜜蜂的现象 种内关系 种内斗争 争夺食物、空间或配偶
种间关系: 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中的哪些因素的影响? 1、沙漠中的沙拐枣叶小根深: 2、仙人掌的叶刺: 3、高山上植被的垂直分布现象: 4、北极熊的耳朵较小:
水 水
温度
温度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的环境包括生物周围的各种因素, 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阳光、 温度、水、空气、无机盐等属于非生物 因素,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 因素的影响。
生物与环境的平衡关系
生物与环境的平衡关系生物与环境的平衡关系是指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依赖关系,它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生物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取养分和能量,并参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与环境的平衡关系首先表现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上。
不同种类的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适应了不同的生存环境。
例如,极地的企鹅具备特殊的羽毛和脂肪层,能够在严寒的环境中存活。
而沙漠中的仙人掌则通过长出带刺的外皮减少水分蒸发,适应了干燥的条件。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有助于它们在特定环境中获取生存所需的资源。
二、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生物与环境的平衡关系还体现在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上。
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需要依赖环境中的水、土壤、气候等资源来生长和繁衍。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通过光合作用利用阳光能量合成有机物,进而提供给其他生物。
动物则通过食物链或者食物网与环境中的其他生物相互关联,实现资源的转化和利用。
生物对环境资源的有序利用,保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三、生物对环境的改变与此同时,生物对环境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改变环境的特性。
生物通过繁殖、寻找食物、改变栖息地等行为,对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产生间接或直接的影响。
例如,大量的植被能够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保水性;昆虫通过传粉行为有助于植物繁衍;而破坏性的入侵物种则容易破坏当地生物多样性。
生物对环境的改变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需要我们关注和管理,以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四、人类对生物与环境的干预人类作为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生物,对生物与环境的平衡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人类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发展等活动,导致了大量的资源开采和能源消耗,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废弃物的排放也对环境造成了损害。
同时,人类的活动也改变了生物的生存条件,许多物种因为生境破坏、过度捕捞、气候变化等原因而濒临灭绝。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什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什么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通常表现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这种关系被称为生态学中的生态关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相互依赖和适应:生物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适应和依赖的关系。
生物通过进化适应环境中的特定条件,以获得生存所需的资源。
环境条件也会塑造生物的形态、行为和生理特征,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
2. 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相互作用,包括捕食和被捕食、竞争、共生、寄生等。
这些相互作用影响着生物种群的结构和数量,也塑造了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3. 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生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关系,参与能量的转化和物质的循环。
生物从环境中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通过新陈代谢将其转化为生物体的组织和能量,然后再将能量和物质释放回环境中。
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
当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时,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紊乱和失衡,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健康。
总的来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密切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维持着地球上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民族学院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2.2 温度的时间变化 季节变化: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是一年四季温度变化的原因。根据气候 的冷暖、昼夜长短的节律,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温度 10-22℃为春秋季,10℃以下为冬季,22℃以上为夏季)。四季长短 受纬度、海拔高度、海陆位置、地形、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各地 差异较大。 昼夜变化:地球的自转引起的。日出后温度逐步上升,一般在13-14 点达到最高值,以后逐渐下降,直到日出前降至最低值。此外,纬度 高、海拔高以及远离海洋,昼夜温差也大。
中午短光波多,早晚长光波多。
备注: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全称太阳高度角,简称 太阳高度。
Hale Waihona Puke 湖北民族学院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1.3 光照长度 日照长度随纬度变化而进行不同的周期性变化。
纬度越低,最长日和最短日光照差距越 小,如赤道地区分别都是12小时。
水的总量约为1.4×1018m3,其中淡水仅占2.53%,人类可以直接利 用的江河湖泊淡水和地下淡水仅占总量的0.77%。水体中溶解有各种无 机的和有机的营养物质,以及溶解在水中的CO2和O2,为生物的分布提 供了物质基础。
湖北民族学院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2.3 土壤和水体中的温度变化 ➢土温变化 ✓白天土壤表面受热后,热量从表土向深层输送; ✓夜间土表冷却后,热量从深层向表层流动; ✓土壤温度的变化比大气要缓慢且稳定,所以冬暖夏凉。 ➢水体温度变化:光线穿过水体时,辐射强度随深度的增加呈对数值下 降,因此太阳辐射增温仅限于水体最上层。
1.2 光谱成分 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具有选择性,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后,强度 减弱,光谱成分发生了变化. ➢太阳高度:太阳高度升高,紫外线和可见光所占比
例增大;反之高度变小,长波光增加。 ➢纬度:低纬度处短波光多,高纬度长光波多 ➢海拔:随海拔升高长波光减少,短光波随之增多 ➢时间:夏季短光波多,冬季长光波多;
生境又称栖息地,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 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
湖北民族学院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二、生物的能量环境
生命生存必需的能量——太阳辐射 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太阳产生的能量以电磁波 的形式向周围辐射。 太阳常数:地球表面在太阳直射、没有大气圈 的条件下,获得的太阳能为8.12J/cm2·min。 实际平均只有47%左右到达地面。
太阳辐射功能 ➢ 热能:加热地球表面,引起空气和水的流动 ➢ 光能:绿色植物转化为化学能
湖北民族学院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1. 光的变化规律
1.1 光照强度:在地球表面有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空间变化:纬度、海拔高度、地形、坡向 纬度变化:光照强度在赤道最大;随着纬度的增加,太阳
湖北民族学院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三、生物的物质环境
1.岩石圈和土壤圈:是生物所需要的元素和化合物的源泉 岩石圈是指地球的地壳部分,常称为大陆圈。地表岩石经风吹、日晒
和雨林,逐步风化分解成为母质,经过化学和生物的共同作用,形成了 土壤层,即土壤圈。 2.水圈:水圈包括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内陆水域和地下水,是生 命诞生的摇篮。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生物与环境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是生态学研究的主题 适应过程与塑造作用 形成过程与改造作用
湖北民族学院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第一节 环境概述
一、环境与生境
1.环境(environment) 1.1 环境概念:生态学中的环境概念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周围一 切要素的总和。 环境本质: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及其影响因素 尺度效应:大环境与小环境 ➢大环境(macro-environment):地区环境、地球环境
高度变低,光照强度相应减弱。 海拔变化:光照强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强,因为海
拔高度越高,空气密度越稀薄。 坡向和坡度变化:北半球温带地区太阳位置偏南,南坡
所接受的光照比平地多;反之,北坡就比较少。 时间变化:有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
夏季光照最强,冬季最弱; 中午光照最强,早晚最弱。
湖北民族学院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如西双版纳的环境,黄河三角洲的环境等。 ➢小环境(micro-environment):直接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
近邻环境。如洞穴环境,树荫下环境等。
大环境(全球大气环流和洋流)
小 环 境 ( 小 气 候 )
湖北民族学院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1.2 环境的类型 按主体分:人类环境和生物环境 按性质分: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按范围分: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按气候(climate)分: ✓大气候:大环境的气候条件,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 ✓小环境:小环境的气候条件(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是指近地面大气 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2.生境(habitat)
随着纬度的增加,最长日和最短日的差距 越来越大。 纬度越高日照长短的变化越明显
湖北民族学院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2.温度的变化规律
2.1 空间变化 ➢纬向变化:纬度每增加1度,年均温度大约降低0.5℃。 原因: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量也大,昼夜长短差 异小,太阳辐射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在北半球随着纬度北移, 太阳辐射量减少,温度逐渐降低。 ➢海拔变化:通常海拔每升高100m,平均温度降低0.5-0.6℃,相 当于纬度北移1度。 原因:海拔高的地方,空气稀薄,水蒸气和CO2含量低,地面的 辐射散热量大,所以尽管太阳辐射较强,温度还是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