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试讲导入
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试讲教案模板
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试讲教案模板一、课程名称:(适用大部分课程教案)二、授课对象中学二年级学生三、授课时间每课时45分钟四、授课教师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课程相关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如文件管理、文字处理、网络搜索等;-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培养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态度;- 增强学生对信息安全、网络道德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重知识产权,遵循法律法规。
六、教学重占和难点1、教学重点-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信息处理与分析能力的培养;- 信息安全意识与网络道德的培养。
2、教学难点- 信息技术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信息安全与网络道德的深入理解与实践;- 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挥。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案例,如智能设备的运用、网络购物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出与新课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 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知讲授(20分钟)- 教师采用PPT、实物展示等多种形式,对新课的信息技术知识点进行讲解,包括操作步骤、原理和实际应用。
-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示范操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操作方法,并强调操作注意事项。
3、合作探究(15分钟)-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或任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
-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布置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个别辅导。
试讲教案模板信息技术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常用工具和操作方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1. 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分类。
2. 常用信息工具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 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
2.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
教学准备:1. 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设备、实践操作材料。
2. 学生:笔记本、U盘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信息技术的概念和重要性。
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新课讲授1. 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分类- 介绍信息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 讲解信息技术的分类,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
2. 常用信息工具的使用方法- 介绍常用信息工具,如文字处理软件、表格处理软件、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等。
- 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
三、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制作个人简历、设计简单的网页等。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与反思1. 学生分享实践成果,教师点评。
2. 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搜集有关信息技术的资料,撰写一篇短文。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认识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动手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
板书设计:一、信息技术1. 概念: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和应用2. 分类: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二、常用信息工具1. 文字处理软件2. 表格处理软件3. 演示文稿制作软件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信息技术的概念、分类和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
小学信息技术试讲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试讲教案小学信息技术试讲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文描述了福建省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3课《画不规则图形》的教学情况。
教材旨在通过教授平面图形操作知识和画图软件的使用,让学生掌握画不规则图形的方法。
文章还指出原本所选的实例只有画鱼和画五角星两个,让学生熟悉曲线工具和多边形工具,但教材内容显得比较单薄,因此在教材中增加了画水滴和其他形状的探究活动,使得教材适合更多的学生学习。
二、学情分析:针对学生已经掌握画图软件的知识,能使用工具箱中的工具画出规则图形,以及好动、好尝试的特点,文章建议采用让学生主动去质疑、尝试、讨论、归纳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目的:教学目的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曲线工具、多边形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同一种工具的不同使用方法。
能力目标是能用曲线工具、多边形工具等构建简单和谐的图形,并能灵活应用工具画出形态迥异的图画。
情感目标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同时体验奥运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曲线工具和多边形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难点是要求学生能够灵活使用工具处理图形。
五、教学方法:文章采用任务驱动的多思教学法来实现教学目标。
将教学内容细化成小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以此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六、学习方法:文章并未提及学习方法。
为了学习模块,我们小组开展了“谁是巧巧手”活动,以小组探究、互帮互学、相互促进、综合汇报的方式,在小组内探究绘画技巧,看谁画得最好。
我们小组的。
人数不会太多,这有利于交流和评价,在小组内开展活动能够得到鼓励的面积也相对较大,有利于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小组规模小巧还能够节省大量的评价时间。
七、教学程序:本课教学分为六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承上启下。
在这个环节,我们首先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了哪些工具的使用,并简单演示使用方法。
信息技术通用试讲模板
信息技术通用试讲模板(一)导入新课
师:问题导入,引发讨论,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高清
(二)发现与探索
演示正确的操作流程。
学生跟随操作。
(三)加油站,学生练习
学生自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适用范围】高年级、对相关课程把握充分、知识过于死板难以创新、备课时间不足或备课不充分的情况救场。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__了解_。
上节课我们讲了通过预习我们又初步了解了
2.今天我们介绍_。
导入常用结束语: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
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今天的课程。
我们今天的课程学过以后,这些疑问就有了答案。
2.今天的课程之后,也许我们能够找到一个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
个问题。
信息技术试讲面试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和特点;(3)熟悉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检索和处理能力;(2)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实践操作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技发展的热爱;(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和特点;(3)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信息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创新思维;(2)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3)信息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讲授(1)讲解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和特点;(2)结合实例,展示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3)介绍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3. 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信息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并分享自己的看法;(2)实践操作:教师演示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学生跟随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强调信息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信息技术资料,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2. 思考信息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撰写一篇短文;3. 收集身边的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进行整理和分析。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2.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 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信息技术试讲语言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 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基本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 学生能够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提高信息素养。
-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观念,增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 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和网络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 信息技术的应用。
2. 教学难点:- 计算机操作中的细节处理。
- 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 新课讲授- 讲解信息技术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 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包括开机、关机、鼠标和键盘的使用等。
- 讲解基本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如文字处理软件、表格处理软件、演示文稿软件等。
3. 实践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练习。
-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制作个人简历、设计简单表格等。
4. 拓展延伸- 讨论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 分析信息技术发展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5.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和重要性。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堂练习中的任务。
2. 搜集有关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进行简要分析。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 注重信息技术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取得进步。
高中信息技术试讲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高中信息技术授课年级:高一年级授课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概念,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念。
教学重点:1. 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2. 如何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信息技术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提问:同学们认为信息技术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作用?二、新课讲授1. 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教师讲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
- 介绍信息技术的分类,如硬件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等。
- 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2. 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 教师展示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如教育、医疗、金融、娱乐等。
- 引导学生分析信息技术在这些领域的优势和发展趋势。
三、案例分析1. 教师提出一个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案例,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优势。
3. 各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小组合作1. 教师提出一个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实践任务,如设计一个简单的网站或制作一个短视频。
2. 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实践任务。
3. 各组展示作品,分享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案例分析和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能力等。
3.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认识程度。
高中试讲信息技术教案模板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网络信息检索的基本概念,掌握常用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能够有效地进行网络信息检索。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提高信息素养,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1. 网络信息检索的基本概念。
2. 常用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准确选择关键词进行检索。
2. 如何从大量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
2. 教学课件。
3. 网络信息检索相关网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获取信息?2. 引导学生思考: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网络信息检索呢?二、新课讲授1. 讲解网络信息检索的基本概念,包括信息检索、搜索引擎、关键词等。
2. 介绍常用搜索引擎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如百度、谷歌、必应等。
3.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选择合适的关键词进行检索。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网络信息检索。
2. 指导学生使用搜索引擎,并记录检索过程。
3. 学生展示检索结果,分享检索技巧。
四、讨论与总结1. 学生讨论:在网络信息检索过程中,如何避免虚假信息和低质量内容?2. 总结:提高信息素养,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是我们在网络信息检索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原则。
五、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网络信息检索的短文。
2. 课后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网络信息检索的更多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操作和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网络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信息检索能力。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提高信息素养。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小学信息技术试讲教案优秀6篇
小学信息技术试讲教案优秀6篇小学信息技术试讲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包括开机、关机、登录、退出等。
3、了解常用的办公软件,如Word、Excel等,并能熟练使用。
4、了解互联网的基本知识,包括浏览器、搜索引擎等。
5、了解网络安全知识,包括密码保护、防病毒等。
二、教学内容1、计算机基础知识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包括硬件和软件。
2、计算机操作技能介绍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包括开机、关机、登录、退出等。
3、办公软件应用介绍常用的办公软件,如Word、Excel等,并进行实际操作。
4、互联网基础知识介绍互联网的基本知识,包括浏览器、搜索引擎等。
5、网络安全知识介绍网络安全知识,包括密码保护、防病毒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
2、实践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
3、互动法通过互动交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和学习。
四、教学评价1、考试评价通过考试的形式,检测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
2、作业评价通过作业的形式,检测学生对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
3、实际操作评价通过实际操作的形式,检测学生对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技能。
五、教学资源1、计算机2、办公软件3、互联网4、教学课件5、教学视频六、教学总结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信息技术试讲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把握“画图”软件的进入和退出。
2、熟悉并娴熟地使用铅笔、橡皮、刷子、喷枪。
3、了解有些工具可以有不同的外形。
4、把握滚动条的使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一)教学重点:1、按住鼠标左键在画板中的功能。
2、铅笔、橡皮、刷子、喷枪有不同的粗细。
教师面试信息技术试讲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基本概念和意义,掌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对教育信息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基本概念2.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教学难点:1.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2. 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教学课件3. 案例分析材料4. 小组讨论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哪些应用?请举例说明。
二、讲授新课1.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基本概念- 讲解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 分析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优势。
2.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案例分析:展示一个成功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案例,分析其特点和实施步骤。
-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所教学科的教学设计中。
三、实践环节1. 教师提供一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包含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案。
2. 学生分组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与评价1. 每组展示自己的教学方案,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2. 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自己在教学方案设计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基本概念和意义,掌握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在实践环节中,学生积极参与,展示出较高的教学设计能力。
但在小组讨论和教学方案设计过程中,部分学生仍存在依赖教师的倾向,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初中信息教师试讲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试讲教案《信息技术课程概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
难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教学准备:计算机教室,投影仪,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实例,如手机、电脑、互联网等,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二、讲解(20分钟)1. 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简要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如计算机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等。
2. 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教师阐述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以及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3.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教师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开关机、文件管理、输入输出等。
三、实践(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实践活动内容为: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谈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和体会,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信息技术。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掌握程度;同时,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延伸: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组织学生参加信息技术竞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试讲教案信息技术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五年级教材:《信息技术》教材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包括新建演示文稿、插入文本、图片、表格等元素,并能进行简单的页面设计和排版。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学生能够学会使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培养信息处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1. 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
2. 演示文稿的美化设计。
教学难点:1. 页面布局和排版。
2. 演示文稿的动画效果设置。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owerPoint演示文稿、教学课件、电脑等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电脑、演示文稿模板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如文字处理、图片处理等。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制作简单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
二、新课导入1. 教师演示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如新建演示文稿、插入文本框、图片等。
2. 学生跟随教师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三、分组合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介绍家乡、展示才艺等。
2. 每组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制作一个简单的演示文稿。
四、展示与评价1.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演示文稿,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和演示文稿的美化设计。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个简单的演示文稿。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学生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
2.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深入学习1. 教师讲解演示文稿的美化设计,如页面布局、排版、字体、颜色等。
2. 学生跟随教师操作,尝试美化自己的演示文稿。
三、拓展应用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PowerPoint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制作家庭聚会、生日派对等活动的邀请函。
信息技术试讲教案信息及其特征
信息技术试讲教案信息及其特征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1.1 信息的概念引言:引导学生思考信息的定义,生活中的信息现象。
讲解:详细介绍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特点,信息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信息的应用,如天气预报、新闻报道等。
1.2 信息技术的概念引言: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的定义,生活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讲解:详细介绍信息技术的定义,信息技术的种类,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影响。
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信息技术的应用,如手机、电脑、互联网等。
第二章:信息的特点2.1 信息的多样性引言:引导学生思考信息的不同形式,如文字、图片、声音等。
讲解:详细介绍信息的不同形式,信息的多维性和多样性。
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信息的多样性,如新闻报道中文字、图片、视频的结合。
2.2 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引言:引导学生思考信息传递的方式,如口头、书面、电子等。
讲解:详细介绍信息传递的方式,信息交流的重要性和技巧。
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方式,如电话沟通、电子邮件等。
第三章:信息的需求与处理3.1 信息的需求引言:引导学生思考信息需求的概念,生活中的信息需求实例。
讲解:详细介绍信息需求的概念,信息需求的种类和重要性。
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的信息需求,如学习资料、新闻资讯等。
3.2 信息的处理引言:引导学生思考信息处理的概念,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实例。
讲解:详细介绍信息处理的概念,信息处理的步骤和方法。
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信息处理的过程,如何获取、筛选、分析和应用信息。
第四章: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4.1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引言: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如在线教育、多媒体教学等。
讲解:详细介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优势。
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如在线学习平台、电子教材等。
4.2 信息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引言: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医疗、交通、金融等。
大学信息技术试讲教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大学信息技术基础二、授课对象:大学一年级学生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
(2)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互联网的基本知识。
(3)熟悉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
(2)互联网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3)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2. 教学难点:(1)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配置与优化。
(2)互联网的安全防护和隐私保护。
(3)信息处理技术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影响?二、新课讲授1. 计算机硬件:介绍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如CPU、内存、硬盘等。
2. 计算机软件:讲解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数据库等。
3. 互联网:阐述互联网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和主要应用。
三、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一份简单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配置方案。
2.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互联网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课堂练习成果,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2. 提问:如何安全地使用互联网?二、新课讲授1. 互联网安全:介绍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如病毒、黑客攻击等。
2. 隐私保护:讲解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个人隐私。
三、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编写一份网络安全保护措施。
2.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保护个人隐私。
小学信息技术试讲教案模板
课题:《认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其功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1. 重点: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其功能。
2. 难点:理解计算机各部件之间的协同工作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一台计算机,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台计算机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吗?”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1. 讲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a. 主机:包括CPU(中央处理器)、内存、主板等。
b. 输入设备:包括键盘、鼠标等。
c. 输出设备:包括显示器、打印机等。
d. 存储设备:包括硬盘、U盘等。
2. 讲解各部件的功能:a. CPU:负责处理计算机中的数据。
b. 内存:存储计算机运行时的数据和程序。
c. 主板:连接计算机各部件,实现数据传输。
d. 键盘:输入指令和字符。
e. 鼠标:控制光标位置,进行操作。
f. 显示器:显示计算机运行时的画面。
g. 打印机:将计算机中的文档打印出来。
h. 硬盘:存储计算机中的数据和程序。
i. U盘:便携式存储设备。
3. 讲解各部件之间的协同工作关系。
三、实践操作1. 教师引导学生打开计算机,观察计算机的各个部件。
2. 学生动手操作,尝试使用键盘、鼠标等输入设备。
3.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其功能。
2.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提出疑问。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其功能。
2. 撰写一篇关于计算机的短文,谈谈自己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使学生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其功能。
2. 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试讲模板
小学信息技术试讲模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 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掌握电脑的基本操作技能;- 学会使用常见的办公软件。
二、教学内容1. 信息技术的定义和作用;2. 电脑的基本操作技巧;3. 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步骤1. 引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介绍信息技术(10分钟):- 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和图示,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的定义和作用。
3. 演示电脑的基本操作(20分钟):- 向学生展示电脑的各个部件,并讲解它们的功能;- 演示电脑的开机、关机、登录和注销操作;- 演示鼠标和键盘的基本操作技巧。
4. 指导学生使用办公软件(25分钟):- 分步骤、示范式地指导学生安装和打开办公软件;- 指导学生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创建文档、编辑文本和设置格式;- 指导学生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创建表格、输入数据和计算公式;- 指导学生使用演示文稿软件创建幻灯片、插入图片和设计动画效果。
5. 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与学生互动,检查他们的研究情况和理解程度。
四、教学资源- 多媒体投影仪;- 电脑;- 办公软件(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软件)。
五、评估方式- 随堂小练:让学生完成几个简单的操作任务,检查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强了他们对信息技术和电脑基本操作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通过分步骤的指导,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常见办公软件的操作,并初步体验到信息技术的魅力。
下一步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信息技术试讲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
2. 教学难点:(1)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信息技术应用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2)提问: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有哪些特点?2. 主体教学(1)讲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信息的定义、信息技术的定义、信息技术的分类等。
(2)介绍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如计算机科学、通信工程、生物医学、物联网等。
(3)分析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具体应用,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
(4)讨论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
3. 案例分析(1)选取一个具体案例,如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分析信息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4. 实践操作(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领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实际操作。
(2)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编写程序、设计网页等。
5.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引导学生反思:如何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3)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信息技术在某个领域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2.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如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
闽教信息技术试讲教案模板
课时:1课时年级:五年级教材:《闽教信息技术》第五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电脑的基本操作,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1. 电脑的基本操作2. 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难点:1. 电脑的基本操作步骤2. 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电脑,引导学生观察电脑的外观及组成部分。
2. 提问:你们知道电脑是什么吗?电脑有什么作用?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电脑是一种电子设备,可以用来处理信息、进行娱乐等。
二、新课讲解1. 介绍电脑的基本操作:开机、关机、鼠标操作、键盘操作等。
2. 通过实际操作演示电脑的基本操作步骤。
3. 教师讲解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网络、办公软件、娱乐等。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进行电脑操作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2. 学生互相交流操作心得,分享自己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电脑的基本操作和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提问:你们认为信息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信息技术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探讨信息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了电脑的基本操作和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亲自操作,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2. 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3. 针对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调整教学进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节奏。
教资面试小学信息技术试讲稿模板
教资面试小学信息技术试讲稿模板一、开场白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课题是《XXXX》,下面请允许我带领大家共同学习这节课。
二、课程导入上课之初,我会通过一个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来引导同学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例如,我可以通过讲解手机的运用,引入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三、新课讲解在导入新课后,我会详细讲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讲解过程中,我会尽量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同学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
1. 知识梳理我会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梳理,让同学们对课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 案例分析我会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例如,在讲解计算机基本操作时,我可以展示一些实际操作步骤,让同学们跟随我的讲解进行实际操作。
3. 知识点讲解针对具体的知识点,我会进行深入讲解,确保同学们能够掌握。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注意提问同学们,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四、课堂实践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我会设计一些实践任务,让同学们在实际操作中巩固知识。
在实践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同学们的问题,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五、课堂小结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我会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帮助同学们巩固记忆。
同时,我会鼓励同学们在课后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
六、作业布置最后,我会布置一些作业,让同学们在课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应遵循适量、适度原则,避免过多、过难,以保证同学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消化和吸收所学知识。
七、结束语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
如有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面试试讲技能:导入概述导入及导入技能导入,顾名思义指“引导”和“进入”。
在课堂导入中,“引导”是教师的行为,“进入”则是学生的行为。
学生能否在上课初始阶段便很快进入角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效果。
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种教学行为。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的一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精彩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立疑激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有助于整堂课教学的成功。
导入技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导入这一教学环节时,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
导入技能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
——相关阅读——2014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面试试讲技能:导入方法课堂导入没有固定格式,不同内容、不同特点选用不同的方式,但要注意导入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方法手段力求多变化、多样化,让学生常有新鲜感;导入必须为课堂的主题部分服务,不可喧宾夺主。
一、直接导入直接导入,也叫开门见山式,是最简单和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不用借助其他材料,教师只要概述新课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程序,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引起学生思想重视并准备参与教学活动,做到“课伊始,意亦明”的一种导入。
直接导入有多种方式:(1)交代新课学习内容导入。
(2)交代学习新课的目的与现实意义导入。
如一位教师上课伊始便单刀直入地向学生指出:“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题是‘英国工业革命”。
(板书课题)“学好这一课,可以帮助我们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点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等问题加深理解。
所以学好这节课具有不寻常的现实意义。
”这样导入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更增强了学习这堂课的责任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3)直接解题导入。
教师可以直接解释题目,直截了当点明课题基本特征及重要概念。
如历史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讲课时可先就该标题简要点明什么是“贞观”,什么是“开元”;什么是“贞观之治”,什么是“开元盛世”。
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的直接导入,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主题,节省教学时间。
但它过于笼统、概括,也过于刻板、枯燥,缺乏更强烈的感染力,因而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种导入法在高中使用尚好。
这种导入法如果把握不好,容易平铺直叙,流于平淡,难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还可能造成“导而不入”的情况,效果不尽人意。
二、温故导入温故导人是指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复习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从中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合乎逻辑、顺理成章地引出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法。
它由已知导向未知,过渡流畅自然,适用于导入前后连贯性和逻辑性较强的知识内容。
教学案例如下:师:“二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习过《小蝌蚪找妈妈》和《龟兔第二次赛跑》,其中有一个同样的小动物是——”生:“乌龟。
”师:“谁记得乌龟长的什么样?”生:“四条腿,宽嘴巴,背上背着个壳,会游泳……”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认识乌龟的一位亲戚——(出示投影)你们看,它的形状跟乌龟像不像?”生:“像。
”师:“但和乌龟有什么区别?”生:“比乌龟大。
”师:“它比乌龟大很多,身长可达1米多,轻的三四百斤,重的则有七八百斤,因为它生活在海里,所以称作海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海龟下蛋》这篇课文。
学习后,相信大家一定会大开眼界。
”这种导入方法能够使学生从已知领域自然地进入未知的领域,从而使学生回顾旧知识,获取新的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讲的旧知识不一定是指前一节课的知识,而是指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联系的知识。
回顾旧知识应简明扼要,不应占用太多时间,并且教师切勿喧宾夺主,应该尽量让学生自己来复习,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三、活动导入小学生爱表演,很少害羞,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
一上课就让学生动一动、玩一玩,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掌握新知识,这是老师和学生都能感到轻松、愉快的事。
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好的游戏,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四、悬念导入悬念导入是指在教学中,创设带有悬念性的问题,给学生造成一种神秘感,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导入方法,利用悬念激发人的好奇心,引发思考,启迪思维,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悬念总是出乎人们意料,或展示矛盾,或使人困惑,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想尽快指导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悱”状态。
教学案例如下:一位语文教师在执教李白的《赠汪伦》这首诗时,就是先给学生讲述这样一个布满疑团的故事。
教师:“李白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可是他上过一次当,受过一次骗。
”(悬念已成)学生:“上的什么当?他还会受骗吗?”教师:“这个骗他上当的就是汪伦。
”(同学们面面相觑,悬念更悬)教师:“汪伦是安徽泾县的一位隐者,他非常喜欢李白的诗,崇拜李白的为人,知道李白爱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还了解李白‘三山五岳寻芳遍,一生爱把名山游”于是写信给李白,信中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千里桃花。
先生好酒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师将“桃花”和“万”字写在黑板上)教师:“李白和汪伦素不相识,接信后,连忙赶到汪伦那里,汪伦解释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没有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一万家酒店。
”教师在黑板上“桃花”后加一“潭”字,在“万”前加一“姓”字,这里就反转突变了。
教师:“后来,李白与汪伦谈论得很投机,李白离开时,汪伦送了马和布,还同村里人一同送行,李白很受感动,就写了这首诗。
诗末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要是不上当,就没有这首好诗了。
”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故事听懂了,诗也记得了。
五、经验导入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以引起回忆。
自然地导入新课,鼓动起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案例如下:在“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老师:冬天,同学们的手被冻得发疼,这时候就会搓搓手,搓手有什么效果呢?学生:手发热,暖和。
老师:为什么搓搓手会暖和?接下来就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做功和物体内能变化的关系。
六、实验导入实验导入是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根据学生学习之始的心理活动特征,在学习某些章节的开始,可由老师演示一系列实验。
设计演示实验可从已知实验入手,向本章涉及的未知实验过渡,尽量挖掘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
通过大量的声、光、电、味等使学生在学习之始便在感官上承受大量刺激,获得大量感性信息,同时提出若干思考题,在一系列的是什么、为什么的启发下,促使学生有条理地思索问题。
这样在某些章节学习开始时,巧布疑阵、设置悬念,就会使学习明确目的、增强动机,起到“激其情、引其疑”的作用。
课堂导入没有固定格式,不同内容、不同特点选用不同的方式,但要注意导入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方法手段力求多变化、多样化,让学生常有新鲜感;导入必须为课堂的主题部分服务,不可喧宾夺主。
七、歌曲导入在课堂开头让学生欣赏英文歌曲或童谣,颇受学生喜爱。
它既能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又能使学生在歌词中发现该课教学重点所在,提前进入学习状态。
如教Birthday一课时,先让学生听听唱唱“Happy birthday to you”,自然而然进入了角色。
八、故事导入青少年都爱听故事。
在各学科的发现史和发明史中,充满了动人的故事。
中外史实中,妙趣横生的典故更多。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寓教于趣之效。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
幽默、诙谐的故事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
教学案例如下:讲授《不求甚解》时,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老太太做寿,满堂儿孙、亲戚朋友都纷纷送礼、问候。
但有位客人没有买礼物,觉得不好意思,就提议做一首诗来祝贺。
众人都很高兴,客人便吟诵起来:“这个婆娘不是人!”大家听了很震惊,都斥责这个人胡言乱语。
客人说:“别急,请听下一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好!好!众人转过了神,夸赞起来。
客人又道:“儿孙个个都是贼!”这下老太太的儿孙可不干了,围过来要揍他。
客人又说:“别忙——盗得仙桃庆寿辰!”儿孙一听又乐了,众人都赞扬这首诗得好。
这个故事对我们很有启发,如果只看到第一句或第三句就认为是在骂人,便会误解。
只有四句一起看,才发现是好诗。
所以我们看问题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能根据只言片语就妄加判断,而应该“不求甚解”(即把握大意和梗概)。
下面就来学习课文《不求甚解》。
九、事例导入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事例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也可介绍新颖、醒目的事例,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新奇不解的学习情境。
十、直观导入包括两类:实物导入与电教媒体导入。
利用实物、教具引导学生直观观察、分析,引出新知识的导入方法。
它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
例如,圆柱、圆锥、圆台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的导入,可以让学生观察模型及其侧面展开图,进而引导学生导出计算公式。
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既有声又有像,形象、直观、生动、新颖、有趣,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运用录音机教学,先放录音让学生听,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有很好的效果。
运用投影仪、多媒体既能节约时间,又形象直观,并且还有动态功能。
十一、问题导入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
问题导入是指教师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顿生疑虑,引起学生的回忆、联想、思考,从而产生学习和探究欲望的一种导人方法。
问题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由教师提问,也可以由学生提问;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提出问题,也可以从侧面提问设置悬疑;可以由直接问句形式来呈现,也可以由“谜语”等形式来呈现。
教学案例如下:教师:同学们,咱们班最近参加了拔河比赛,你们说,拔河,从拉绳来看,赢方一端的拉力大,还是输方一端的拉力大?学生们先是一愣,接着争先恐后地回答:赢方一端的拉力大!教师:不对!拉绳上两端的拉力一样大!学生:为什么?为什么?(同学们睁大眼睛惊奇地问道)教师:因为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等,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一定律。
需要注意的是,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要使学生暂时处于一种“愤、悱”状态,并且要以疑激思,使学生的思维尽快活跃起来。
2014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面试试讲技能:导入原则导入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