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功能成像的临床应用 完善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0
超急性期脑梗死(<6h)
脑梗死超急性期,常规MRI表现正常,而DWI高信号。
.
11
急性期脑梗死(24h)
脑梗死急性期(6h~3d),T2呈稍高信号,DWI上梗死信号进一步升高, ADC值下降。
.
12
亚急性期(10d)
亚急性期(3d~3周),随着血管源性水 肿的加重及细胞裂解,细胞外间隙水分 增多,弥散速度加快,直到与脑组织相 同(10d左右),ADC值逐渐增加,达 到并高于正常值,期间在ADC图上梗死 灶可以表现为等信号,出现“假性正常 化”。
.
7
• 是无创探测活体组织中水分子扩散的唯一方法 • 信号来源于组织中的自由水 • 结合水尽管活动受限,但仍不能产生信号 • 不同组织对自由水扩散限制程度不同产生DWI对比,是检测组织中自由水限制性 扩散的程度
自由水扩散越自由——信号丢失多,DWI信号越低 自由水扩散越受限——信号丢失少,DWI信号越高
.
8
临床应用
由于脑组织成分均匀,比其他部位发生的运动伪影少,因而DWI首先在脑部 应用。弥散成像已用于脑梗塞、脑肿瘤、多发性动脉硬化症以及其他病理变化 的研究中。
.
9
1.脑梗塞 脑梗死超急性期(<6h),由于急性缺血、缺氧,钠-钾泵功能失调,水分子 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从而产生细胞毒性水肿,水分子弥散受限,ADC值下降, DWI呈高信号。超急性脑梗死的ADC下降主要与细胞毒性水肿有关,要比反映血管 源性水肿的T2WI高信号早得多。血管源性水肿是由于血脑屏障破坏,血浆由血管 内漏出进入细胞外间隙引起的。人脑脑梗死显示DWI上异常信号的最早时间11min.
.
13
慢性期(3m)
慢性期(3周~3个月),梗死区发生软 化,产生快速弥散,ADC值可逐渐接近 脑脊液,在DWI上表现为低信号,ADC 图上类似脑脊液的高信号。
.
14
脑梗塞的演变过程
早期梗死:ADC起决定作用,DWI为高信号。 亚急性期:血管源性水肿明显,ADC有所升高,但T2对比度对DWI有很大作用。 后期: T2对DWI的贡献无变化,但ADC明显升高,使DWI的信号下降。
观颗粒由高浓度向低浓度弥散的微观移动,即布朗运动,单位为mm2/s。分为 三类,即细胞外扩散,细胞内扩散,跨膜扩散。
• 受限弥散(limited diffusion): 弥散运动将使溶液系统中的浓度梯度逐渐消失。但是,在生物体中细
胞内外或小器官内外却能保持不同的化学环境,这是由细胞膜的屏障作用决 定的,也就是说,膜有阻碍分子自由通过的功能,从而使有些分子的跨膜弥 散受到限制。受限弥散构成了弥散成像的基础。
• 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 在弥散加权成像上,弥散加权的程度由弥散敏感因子(用b表示)决定,单位为s/mm2。
ADC= Ln(S2-S1)/(b1-b2),S1、S2是不同为弥散敏感因子(b1、b2)下的信号强度,Ln为自 然对数。ADC值增大,代表水分子弥散增加,而DWI信号降低,反之亦然。
.
15
2.颅内环形强化病变的鉴别诊断 脑脓肿和囊变、坏死为主的胶质瘤和脑转移瘤在临床表现及常规MRI上有时缺 乏特征性。二者均可表现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增强后囊壁呈均一或不规则的 环状强化,并有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均周围水肿,有时难以鉴别。
.
16
脑脓肿脓液具有高度粘滞性,含有大量细菌、炎性细胞、细胞碎屑和蛋白复 合物,限制了水分子的随机运动,DWI表现为高信号,ADC值降低。而肿瘤的坏死 或囊腔内通常包含坏死肿瘤细胞的碎屑、细胞碎片、炎性细胞等,黏液性成分含 量较少,富含浆液性液体,其内水分子扩散运动增加,DWI表现为低信号,ADC图 为高信号。
.
2
fMRI分类
磁共振功能成 像fMRI
扩散加权成像 (DWI)和扩散 张量成像(DTI)
灌注加权成像 (PWI)
磁敏感加权成 像(SWI)
脑功能成像技 术(BOLD)
磁共振波谱 (MRS)
.
3
扩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
.
4
基本概念
• 弥散(diffusion): 也称扩散,是描述小分子在组织中微观运动的物理概念,是分子等微
.
17
.
18
值得注意的是,文献中有转移瘤及放射性坏死DWI上呈高信号的个案报道,也 有由于脓肿形成、成熟及液化,脑脓肿的DWI信号强度及ADC值明显变化的情况。 尽管如此,DWI在鉴别脑脓肿和脑肿瘤囊变坏死仍有具有重要的价值。
.
19
3.颅脑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颅内表皮样囊肿和蛛网膜囊肿均可发生在鞍区、桥小脑角区、松果体区和 脑室内,均可呈脑脊液信号,常规MR检查有时区别困难。
.
5
膜结构的阻挡
影响水分子弥散的因素
大分子蛋白物质的吸附
微血管内流动血液的影响
.
6
• 弥散系数(diffusion coefficient,D) 表示分子的弥散程度,是指水分子单位时间内弥散的范围,单位为 mm2/s,
D值越大,弥散的速率越大,反之则变小。D值对许多物理和生理因素均十分 敏感,在体内这个复杂的环境中心跳、脉搏、呼吸、血液灌注等自主或不自主运 动都可以引起DWI信号减弱,因而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常用能够反应整体组织结构特 征的表观扩散系数(ADC)来代替扩散系数D.
磁共振功能成像的临床应用
.
1
历史
•1945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Bloch和哈佛大学的Purcell教授同时发现了磁共 振的物理现象,即处在某一静磁场中的原子核受到相应频率的电磁波作用时, 在它们的核能级之间发生共振跃迁现象。 •1971年纽约州立大学的 Damadian 教授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核 磁共振信号可检测疾病”和“癌组织中氢的T1时间延长”等论文。 •1973年 Mansfields 研制出脉冲梯度法选择成像断层。 •1974年英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组织内磁共振光谱仪。 •1975年 Ernst 研制出相位编码成像方法。 •1976年,得到了第一张人体MR图像(活体手指)。 •1977年磁共振成像技术进入体层摄影实验阶段。
.
20
蛛网膜囊肿
表皮样囊肿
.
21
表来自百度文库样囊肿
蛛网膜囊肿
.
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