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

合集下载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在环境设计中的体现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在环境设计中的体现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在环境设计中的体现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民族性是指某一民族特有的文化特征,是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

而世界性则是指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共通性,是各种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相互渗透和互动。

在环境设计中,民族性与世界性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需要融合与共生。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在环境设计中的体现,需要在保留传统文化特色的吸收并融入全球化的元素,将两者相融合,打造出具有独特个性和国际视野的环境设计作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建筑、园林和传统工艺都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这些文化元素在当代环境设计中得以发扬光大并且融入到世界性的设计理念中。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木结构、雕花、琉璃瓦等元素,经过现代设计师的重新诠释和创新,成为了当代建筑与室内装饰的灵感源泉。

世界各地的建筑风格、装饰艺术、材料工艺,也为中国的环境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路和灵感。

这种融合不仅使中国的环境设计更具有民族韵味和文化底蕴,也使其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

二、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在环境设计中的体现,还体现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之中。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和文化传承,而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

在环境设计中,如何在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了设计师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传统文化的体现无疑需要从历史、宗教、艺术、生产生活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并考虑如何将这些传统元素融入到现代环境设计中。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设计师可以利用传统文化的元素进行现代化的解读和运用,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将传统的建筑形制、装饰图案融入到现代建筑语言中;在室内设计中,利用传统的家具、装饰画等元素进行现代化的创新设计。

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体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能够让传统文化得到新的生命与活力。

三、环境设计实例分析1. 饭店设计在饭店设计中,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体现得尤为突出。

在中国的传统饭店设计中,往往会采用传统的木制家具、茶具、屏风等元素,以及中国传统的红色、黄色等颜色作为主色调。

关于艺术作品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问题的探讨

关于艺术作品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问题的探讨

关于艺术作品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问题的探讨下面是关于艺术理论的一些论文范文,不知道怎么下手的朋友们可以看看哦。

欢迎阅读借鉴,希望你喜欢。

一、关于艺术品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几种认识艺术品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问题,历来饱受争议,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强调艺术品的民族性,认为艺术应当重视求同存异中的“异”,即本民族的独特风格;另一种观点强调艺术品的世界性,重视求同存异中的“同”,认为只有被世界认可的艺术作品才称得上优秀的艺术作品。

笔者认为,两种观点虽各有道理,但也有不足之处。

首先,一味强调民族性的“异”,并不能表明其“异”的优秀;同样,过分强调世界性的“同”,又忽视了艺术品本身。

应该说,民族的未必是世界的,世界的也未必是优秀的,只有民族中的优秀作品,才可以经久不衰的立于世界之林。

二、艺术作品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一)带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品在世界中的地位不可否认,民族特色是艺术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属性,特别是在世界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作品的民族性更显的尤为重要。

1、民族性是一种独有的创新形式。

民族一词非汉语所固有,是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日语中借来的。

斯大林曾明确地指出:“每个民族……都有为其它民族所没有的特殊性”。

荷兰地处“潮湿的三角洲……地平线上一无足观,空中永远飘着一层迷蒙的水汽”,于是荷兰绘画的色彩美妙细腻,浓厚而丰满。

而“意大利……轮廓整齐的女子……令人想起希腊的雕塑艺术”。

可见,不同环境所产生的艺术风格是带有各自独创性特点的。

2、创新并不意味着优秀。

奥地利艺术史家李格尔认为,艺术没有高低等级的分别,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中,艺术作品“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变是单一的向前发展”的,而非“高峰和衰落的演替”。

优秀作品的评判标准被消解了,我们方才提到的民族性能否作为一种独有的文化形式跻身于优秀之列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首先,艺术创作者与艺术欣赏者对艺术作品感受的差异决定了一件艺术品在不同观者心中地位的不同;观念改变导致对同一件艺术品价值定位的差异。

试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详细内容

试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详细内容

试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详细内容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紧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矛盾性。

艺术民族性是指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特定民族的文化、历史和精神内涵,它是民族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

而艺术世界性则是指艺术作品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能够被全球范围内的人所欣赏和理解。

首先,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艺术作品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反映了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和生活方式等,是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艺术作品也可以通过表现民族特色和独特性,促使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从而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艺术交流和融合。

例如,中国的京剧艺术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它通过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剧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艺术才华,引起了世界各地观众的共鸣和欣赏。

其次,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由于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审美观有所差异,艺术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评价。

所以,在艺术作品传播到国际舞台时,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的接受能力和审美需求,适当进行艺术形式和内容上的调整。

同时,由于全球化的影响,世界各地的艺术作品和表演形式也在相互影响和融合中不断演变,艺术作品的创作和表演方式也在逐渐趋同,失去了部分民族特色和独有性。

因此,在追求艺术世界性的同时,也需要保护和传承民族独特的艺术传统和创作方式。

最后,为了推动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结合,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艺术节、展览和演出等形式,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艺术互动,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

其次,注重艺术教育和培养,提高公众艺术素养和欣赏能力,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为艺术作品的创作、表演和传播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再次,推动艺术作品创新和创作,结合民族传统和现代元素,创造具有民族特色和世界水平的艺术作品,展示民族文化的魅力和多样性。

最后,加强艺术产业的发展,建立良好的艺术市场和产业生态,为艺术家提供创作和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推动艺术作品的传播和推广。

试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详细内容

试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详细内容

试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详细内容文章以生动的语言、丰硕的材料探讨了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

提出艺术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

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域的艺术样式为标本,它一样处于进展当中。

维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无视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艺术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

咱们不能祈求拥有一种包括一切艺术之优势的艺术,应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进展本民族艺术。

活着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成心义,离开那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荣,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

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

”①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好心识,采纳传统艺术形式创作,要紧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情感、愿望和艺术审美乐趣。

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

②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同意、容纳的形式、内容。

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以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期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彼此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尔后世界艺术进展的主流;其二以为艺术的世界性一样具有民族性。

持这种观点的人以为:随着艺术的进展,和人们对艺术民族性熟悉的深切,只有在踊跃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进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咱们高,要承认这一点。

艺术是不是如此呢?中国在某一点上有独特的地方,在另一点上外国比咱们精湛。

……中国文化应该进展。

……象西太后反对‘洋鬼子’是错误的。

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作中国的东西。

……咱们同意外国的优势,会使咱们自给的东西有一个跃进。

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

浅析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浅析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浅析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是近现代时期出现的重要文化主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折射出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进入信息化的本世纪,由于信息技术的的快速发展,世界各民族的物质生活日渐趋同,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成了大家经常讨论的对象,所以正确了解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我们认识艺术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重要作用.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由于不同的民族产生的艺术特征不同,所以民族艺术是多元化存在的,不同的民族有着自身不同的风俗习惯,有不同的经济基础,处在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并有不同的文化,在他们之间形成了很多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形成了世界各民族艺术的百花齐放的盛况局面,这种多元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民族艺术种类的多样性.每一种艺术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它必须和多种艺术门类并存且相互交流,形成了这个民族的特色.我们以能歌善舞的蒙古族为例,他们的艺术除了舞蹈以外还有与舞蹈相伴的音乐艺术,还有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服饰艺术和饮食艺术等.其二是民族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艺术风格因人而异.民族、地域的不同产生的艺术也不用,在埃及有雄伟的金字塔和神庙,在中国有象征权威的青铜器,以及近代梵高的立体绘画和齐白石的花鸟、山水画并肩齐放,正是由于这些艺术的产生才会让世界艺术和而不同.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正如前面所说的油画家梵高及中国画家齐白石,不论是他们的艺术作品还是艺术造诣,不仅属于他们的民族更是属于世界的,都是世界人民所共有的艺术.所以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一,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联系的:民族性不仅具有世界性的特点,反之同样成立,中国的艺术在发展的同时也是在不断的汲取世界其他各地的文化艺术,当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随后的佛教艺术应运而生,敦煌莫高窟的石刻佛像艺术,到现在所产生的影响还远远不断的熏陶着我们.中国的文化艺术更是影响到世界各地,中国汉字的传播,给周边地区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中国的服饰,建筑,饮食等艺术的传播更是给世界各地带去了与众不同的艺术影响.时代是不断前进的,文化艺术也是这样,这种民族性具有世界性,世界性具有民族性的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方向,所以我们应不断吸收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固有的艺术.;其二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有区别的,我们应看到,有些民族艺术、民间艺术并不具有世界性,也不一定是世界性的,世界性的艺术也不一定适合每个民族,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艺术不同,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艺术以及饮食文化艺术等,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可能较小,但是那却是他们本民族的重要文化艺术,其他地区的艺术特色也不一定适合中国各民族的艺术需要,因此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艺术欣赏者,不仅要对本民族的艺术传统进行选择,对其他民族的艺术也必须用我们的量规加以规范、选择.我们应提倡创造性地继承吸收,避免笼统性的因袭,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所以并非一切民族的艺术都是世界的,民族艺术要想成为世界艺术是有条件的.只有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各民族所共赏的艺术,才有可能对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发展产生影响.只要各民族间的交往存在,艺术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艺术的民族性只有在与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美丽并不断改变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各民族艺术的多元化是艺术发展是必然规律,必须承认民族差异和民族特色,不能以世界性取消民族性.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承认民族的独特性并不是否定民族间世界性交流的趋势,民族的差异性恰恰是各民族之间必须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事实基础,不能因为坚持民族性则拒绝世界性.要正确理解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不理解这一点“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或“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就根本无从谈起: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是历史趋势;世界艺术并不是取消民族差别,凌驾于民族之上的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世界艺术也是一种“民族艺术”;在这个意义上艺术首先是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而民族的艺术则不一定具有世界性,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共鸣的世界艺术则自有其民族性,世界艺术是为整个世界所共赏的民族艺术.世界艺术反过来又影响民族性艺术,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是历史趋势,艺术的世界性指优秀的艺术具有跨越不同民族,为整个世界共同欣赏和接受的价值.强调艺术具有世界性,并不是取消民族差异,凌驾于民族之上的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世界艺术也是一种民族艺术.艺术是为了表达感情而产生的,也是为了交流产生的.在艺术的世界里,每一个民族艺术的产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各民族艺术必须要立足于现实生活,承担自己的社会功能,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民族艺术有自身的独特价值.在当今外来文化的不断渗入,我们要选择性的接收,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艺术,正确的与世界交流,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现代艺术之路.。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各民族社会生活的差异性是长期 存在的,因而,各民族思想感情 的差异性和欣赏习惯的差异性将 长期存在,这就决定了艺术民族 性的长期存在。
二、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与融合
(一)各民族艺术相互交流的必然性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磨合,有三次高潮: 第一次东汉末年佛教文化的传入; 第二次十九世纪末中国主动引进西方文化; 第三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全面交流。
西方宗教精神的主要体现
第二、艺术与美学思想中充溢 着宗教的神秘主义。
对无限、超越、永恒的赞叹, 对造物主创造、主宰万物的奥妙的追 索,体现出一种神秘的宗教氛围。
柏拉图的“神灵凭附”说; 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说; 叔本华、尼采的生命意志说;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论; 弗洛伊德和荣格的无意识论;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美学;
终 南 别 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三、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
(一)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
世界艺术的特征 : 第一,世界艺术是为整个世界所共赏的艺术 第二,世界艺术是表现“人一般本性”的艺 术 第三,世界艺术是表现人类共同美的艺术
中西艺术的区别
(三)自然美之遮蔽与发现
自然美的发现——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 诗歌《但丁》的神曲。 十七世纪荷兰的风景画; 十七——十八世纪浪漫主义的诗歌;
《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山水诗、山水画的发达。
中西艺术区别原因——文化
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己,所謂伊人,在水
之 涘 。 溯 洄 從 之 , 道 阻 且 右 ,溯 游 從 之 ,
宛在水中沚。

浅谈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浅谈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浅谈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世界上有很多民族,而不同的民族艺术的存在一定是必然的。

每一个民族由于所处的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不同,都会有自己的独特的艺术文化。

艺术具有民族性。

例如在中国,特别是古代,文人墨客都偏爱梅,梅花在中国象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

因而被很多画家所描绘,有很多杰出的作品广为流传下来。

如王冕的《墨梅图》。

梅花也就恰恰体现了艺术具有民族性的特点。

在埃及,古王国时期就形成了程式化,雕刻的人物姿势必须保持直立,正面直对观众,形成正面律,根据地位决定人物大小比例,面部轮廓写实,雕像着色,眼睛瞄黑。

这些艺术雕塑就反映了埃及民族性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的绘画风格。

民族艺术形成之后,随着世界各地的交流沟通的增多,世界艺术形成了。

世界艺术符合人类的审美观,被整个世界所共赏,包含着人性。

世界艺术也是民族艺术的一种。

比如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的微笑》是闻名于世的著作。

多年来一直被世界人们所关注,所赞美,所研究。

蒙娜丽莎,这是一个永远探讨不完的问题。

自问世至今,将近五百年,后人不知做过多少品评和揣测,留下越来越多的迷局。

当今,世上有研究《蒙娜丽莎》的专著数百部,而有近百名学者将此画作为终身课题。

蒙娜丽莎毫无疑问具有世界美的性质,属于世界艺术。

比如《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北宋风俗画画家张择端存世仅见的一幅珍迹,属一级国宝。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是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于国家级文物,对于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815人,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非常巧妙。

是世界所共赏的,属于世界艺术。

民族艺术可以走向世界艺术。

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

浅谈艺术的-世界性和民族性

浅谈艺术的-世界性和民族性

一、艺术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基本含义(一) 艺术的民族性的内容及含义世界上有许多的民族,而不同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时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民族精神是艺术民族性的核心和灵魂。

艺术的民族性最重要.最基本的内涵在于是否表达了民族精神,是否用民族精神去观察客观事物。

(二)艺术的世界性的内容及含义然而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

世界艺术是为整个世界所共赏的民族艺术正如黑格尔所说“真正不朽的艺术作品当然是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所共赏的”并且世界艺术是表现“人的一般本性”的民族艺术。

正如毛泽东所说:“有没有人性这东西?当然是有的。

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

"二、艺术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关系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常有以下两种观点:(一) 两者之间的统一关系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

(二)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我认为: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联系就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

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

事实证明,为世界各国所共赏的中国艺术作品,决不是亦步亦趋模仿洋人的作品,而是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

而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差别就在于:并非一切民族的都是世界的.民族艺术成为世界艺术是有条件的:深刻的表现“人的一般性”和的人类的共同美、真实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各民族所共赏的艺术。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在环境设计中的体现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在环境设计中的体现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在环境设计中的体现引言艺术是一种超越语言、文化和民族的表达方式,它能够跨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使人们在不同的背景中产生共鸣。

当艺术与环境设计相结合时,就会呈现出不同民族的特色,同时也展现出世界性的共通之处。

本文将探讨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在环境设计中的体现,以此来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环境设计风格及其共通之处。

1. 艺术的民族性来源于历史和文化传统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这些传统在艺术中得到了深刻表达。

在环境设计中,这些传统经常被用来表现民族的特色和身份认同。

中国的传统园林设计以山水、亭台楼阁、假山、曲桥等元素为特色,展现出中国人对自然的理解和追求。

日本的庭园设计则注重精致和简约,反映出日本文化中的禅意和清新风格。

而印度的环境设计则以浓烈的色彩和绚丽的图案为特色,展现出印度文化中的热情和活力。

这些民族性的艺术特征是环境设计中的重要表现形式。

2. 艺术的民族性体现在建筑风格和装饰元素中建筑是环境设计中的核心元素,不同民族的建筑风格和装饰元素展现了各自的文化和身份。

欧洲的哥特式建筑以尖顶和精致的雕刻为特色,反映出欧洲人对宗教和历史的崇敬。

而中东地区的伊斯兰建筑则注重穹顶和装饰瓷砖的运用,体现出伊斯兰教对几何图案和装饰艺术的重视。

非洲的部落建筑则以土坯和树木为建筑材料,体现出非洲人对自然的依赖和尊重。

这些建筑风格和装饰元素是艺术的民族性在环境设计中的重要体现。

不同民族使用的材料和工艺反映了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在环境设计中,这些材料和工艺被广泛运用,展现出艺术的民族性。

中国的环境设计常常使用红木、瓷器和丝绸等传统材料,以及雕刻、绘画和刺绣等工艺,表现出中国人对传统工艺的热爱和传承。

日本的环境设计则注重木材的运用和细致的手工艺,展现出日本人对自然和精致的追求。

印度的环境设计则以金属、宝石和手工织品为主要材料,以及镶嵌、雕刻和刺绣等工艺,展现出印度文化中的奢华和华丽。

这些材料和工艺的运用体现了不同民族的艺术特色。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三)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既有差别又有联 ( 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联系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 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 差别在于:民族艺术成为世界艺术是 有条件的,深刻地表现“人的一般本性” 和人类的共同美,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趋 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 世界各民族所共赏的艺术。
三、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
(一)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 从文艺复兴到二十世纪, 是东方艺术在世界舞台上 融合交汇的伟大时代,也 是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 术的伟大时代。
(二)世界艺术

世界艺术并不是凌驾于 民族艺术之上的一种独立 存在的艺术,它是民族艺 术的一种。特征是: 1、世界艺术是为整 个世界所共赏的民族艺术。 2、世界艺术是表现 “人的一般本性”的民族 艺术。 3、世界艺术是指表 现人类共同美的民族艺术。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一、世界各民族艺术的多元存 在

(一)艺术的民族性 就是表现民族的本质特点所形成 的艺术上的特殊性 (二)艺术民族性的根源 (三)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 由于多民族社会生活的特殊性,必 然造成民族精神的差别性,而民族精神 的差别性必然造成民族艺术的多元性。
蒙古服饰
纵观09秀场, 设计师纷纷使 用不同民族元 素“装扮”自 己的服装。狂 野派大师 Roberto Cavalli一改 往日夸张的 “重”口味, 将淡雅的民族 感绘画图案运 用在服装上。 Louis Vuitton将非 洲部落味道十 足的草裙、猛 兽皮革装饰、 羽毛制品搬上 秀上。一向以 民族风为招牌 look的Anna Sui则全面的 用刺绣、印花、
丁邵 光 <<吹 笛 >> 西双 版纳 风格

简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

简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

简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艺术世界性既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

艺术的世界性并非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它同样处于发展之中。

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无视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我们不能祈求这个民族性可以离开这个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的世界大舞台而独立从在,离开这个舞台在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将不复存在。

什么是艺术的民族性?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具体来讲就是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例如,中国艺术较埃及艺术则更有系统,更有条理,且其所受外国影响甚大,渊源甚深,故其艺术可说是超越国境的。

中国的艺术起源于纪元前十三世纪,递传变迁,迄于今日,中间虽经过黑暗与摇撼不稳的时期,但其精神是始终一贯的。

世界上艺术活动之丰富畅茂,无有过于中国,而艺术上的成就,亦无有出于中国之右的。

尤其以中国的绘画和雕塑已能达到人们理想的完善境地,而且此类完美的作品屡见不鲜,绝非偶然获得的产物。

讲到中国我们不能不联想到中国幅员辽阔,等于从英国的极北直至阿拉伯的极南。

由于中国与他国互通气息,因而有些国家在艺术上的特性与中国雷同如印度波斯和日本。

如此特质所成的东方艺术,正如西方峨特式与希腊艺术一样,乃是超越国境的、世界的,东方艺术的各种特质之一归宿点,就是对宇宙的态度,此种态度与西方人的完全不同。

东方人对于宇宙不能如希腊人一样采取一种镇静接受与感觉享受的态度,也不能如峨特人一样采取一种恐惧而虔敬的态度;中国人的态度可以说是神秘的:他的接受宇宙,与希腊人无异,但他没有详细了解宇宙,对一切事物中观察到的神秘,与峨特人无异,但他却不因神秘而畏惧――这便与峨特人不同。

东方人接受宇宙,也想了解它,而其设法了解的态度,并不若希腊人的凭籍智慧与感觉,确实出于东方宗教所特有的一种由于本性的自然态度。

简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

简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

简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艺术世界性既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

艺术的世界性并非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它同样处于发展之中。

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无视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我们不能祈求这个民族性可以离开这个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的世界大舞台而独立从在,离开这个舞台在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将不复存在。

什么是艺术的民族性?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具体来讲就是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例如,中国艺术较埃及艺术则更有系统,更有条理,且其所受外国影响甚大,渊源甚深,故其艺术可说是超越国境的。

中国的艺术起源于纪元前十三世纪,递传变迁,迄于今日,中间虽经过黑暗与摇撼不稳的时期,但其精神是始终一贯的。

世界上艺术活动之丰富畅茂,无有过于中国,而艺术上的成就,亦无有出于中国之右的。

尤其以中国的绘画和雕塑已能达到人们理想的完善境地,而且此类完美的作品屡见不鲜,绝非偶然获得的产物。

讲到中国我们不能不联想到中国幅员辽阔,等于从英国的极北直至阿拉伯的极南。

由于中国与他国互通气息,因而有些国家在艺术上的特性与中国雷同如印度波斯和日本。

如此特质所成的东方艺术,正如西方峨特式与希腊艺术一样,乃是超越国境的、世界的,东方艺术的各种特质之一归宿点,就是对宇宙的态度,此种态度与西方人的完全不同。

东方人对于宇宙不能如希腊人一样采取一种镇静接受与感觉享受的态度,也不能如峨特人一样采取一种恐惧而虔敬的态度;中国人的态度可以说是神秘的:他的接受宇宙,与希腊人无异,但他没有详细了解宇宙,对一切事物中观察到的神秘,与峨特人无异,但他却不因神秘而畏惧——这便与峨特人不同。

东方人接受宇宙,也想了解它,而其设法了解的态度,并不若希腊人的凭籍智慧与感觉,确实出于东方宗教所特有的一种由于本性的自然态度。

试述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试述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试述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各国各民族在交流上日益频繁,多元化之间既有相互和谐,也有相互碰撞。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联系就在于:优秀的民族艺术常常能突破时代、民族、阶级的界限,表现世界范围内的人们的某种普遍的思想感情,表现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所有人的“共同美”。

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人们都可产生共鸣,都可接受,都能欣赏娱乐,都能受到某种启示和教育。

因而在追求艺术的世界性时不是为了丧失民族性,在加强民族性时也不是搞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抹杀艺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不要沉味于狭小的地方圈子里,要站到更广阔的层次上去艺术创造。

而捕捉到艺术实质的创作,必然是既保持了民族的独创性,又获得了艺术的世界意义。

所以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并不是对立的,越是个性的,就越是共性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

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艺术的民族性,艺术的民族性不在于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否具有民族性,最主要最基本的内涵在于艺术是否表达反映了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艺术民族性的核心和灵魂。

艺术的民族性来自民族的精神,中华民族的艺术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民族的精神来自民族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关于艺术的民族性的问题,毛泽东曾在他的1956年的《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指出:“艺术的基本原理有共同性,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要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

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群体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由于多民族社会生活的特殊性必然造成民族精神的差别性,而民族精神的差别就必然造成民族艺术的多元性。

艺术的民族性,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艺术成熟的标志,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是创造成熟的标志。

不同民族有着其自身不同的风俗习惯,有不同的经济基础,处在各不同的生活环境(包括生活分式、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心理状态等),并且包含不同文化,在他们彼此之间形成很多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形成了世界民族艺术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化局面。

简述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简述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04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未来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发展趋势
全球化进程加速了艺术交流与融合,使得不同民族 的艺术得以广泛传播和接受。
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为艺术创作和展示提供了 更广阔的平台,使得艺术作品能够跨越国界,走向 世界。
全球化背景下,艺术创作的主题和形式呈现多元化 趋势,不同民族的艺术相互借鉴和影响,形成新的 艺术风格和流派。
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的融合与创新
02
01
03
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的融合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有助于推动艺术的多样性和创新。
艺术家们通过借鉴不同民族的艺术元素和文化符号, 创作出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
融合与创新有助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舞台,同时保持 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未来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展望
手法也不断更新和演变。
世界艺术的价值与意义
文化传承
世界艺术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 组成部分,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 重要价值,能够促进人们对不同
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审美体验
世界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 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高人 们的审美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社会功能
世界艺术具有社会功能,能够反映 社会现实和人民心声,推动社会进 步和发展,同时也能为国际交流与 合作搭建桥梁。
传承性
民族艺术往往通过世代相传的方式得以延续和发展 ,具有深厚的传统底蕴。
民族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社会文化影响
民族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该民族社会文化的影响,包括宗教信 仰、道德观念、审美标准等。
历史演变
民族艺术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 和文化交流。
民间艺术与精英艺术的互动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在环境设计中的体现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在环境设计中的体现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在环境设计中的体现艺术作品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是影响环境设计的两个重要方面。

艺术作品的民族性指的是它所代表的文化和民族特色,是其固有的本质属性。

而艺术作品的世界性则是指其在跨国界、跨文化界、跨时空界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普遍性和共性。

在环境设计中,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是相互依存的。

设计师要通过艺术作品的民族性,表现出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人文历史的底蕴,同时,也要融入世界性的元素,使作品更具现代感和时代感。

首先,艺术的民族性体现在环境设计中,可以使设计更具有辨识度。

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将民族特色融入其中,使设计更贴近当地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例如,在餐厅的设计中,可以以当地的建筑特色、地方美食等作为设计主题,使餐厅更能代表所处地域的特点。

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满足当地人的需求和审美,还可以吸引游客感受当地文化,增加餐厅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其次,艺术的世界性体现在环境设计中,可以使设计更具有包容性。

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从各个国家和文化中吸取精华,借鉴不同文化的优点,汲取国际潮流的元素,使设计更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审美。

例如,在酒店的设计中,可以借鉴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装饰手法等,使设计更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不同国家的游客都可以在酒店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元素,增加酒店的魅力和吸引力。

最后,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在环境设计中的体现可以使设计更有文化内涵。

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将设计与文化特点相结合,将艺术和文化融为一体,使设计不仅有美学价值,还能传递文化和历史的信息和精神。

例如,在博物馆的设计中,可以将博物馆所展示的文物和历史背景作为主题,同时将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和装修手法与展示物质融为一体,让游客在欣赏文物的同时,也能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变迁。

综上所述,环境设计中的艺术民族性和世界性是相互影响的,设计师需要充分把握这两个方面,将当地文化特色与国际化潮流融为一体,创造出更具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作品,让设计更适应当地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

试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_2

试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_2

试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试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本文刊载于广西艺术学院学刊《艺术探索》综合版2001年第5期第47至第48页。

文章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材料探讨了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

提出艺术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

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它同样处于发展之中。

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无视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艺术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

我们不能祈求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应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艺术。

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

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

”①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

②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

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

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国在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我们高明。

……中国文化应该发展。

……象西太后反对‘洋鬼子’是错误的。

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作中国的东西。

……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给的东西有一个跃进。

浅析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浅析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浅析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艺术的民族性是运用本民族独具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将具有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从而使作品具有一种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

艺术的世界性主张解放思想抛弃传统的束缚,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艺术形式,是一种超越阶级、超越国籍的势力扩充。

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发展,艺术会像经济发展一样在互相吸收、接纳的基础上趋于统一,从而形成一种具有相同特色的世界艺术潮流;一种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包含着民族性,艺术的民族性只有在吸收外来的文化基础上,才能不断的发展民族艺术。

笔者认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艺术的民族性寓于世界性之中,艺术的世界性的发展也离不开民族性,它同样具有民族性。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

两者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日本的现代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发展就体现了这一点。

日本的现代设计发展令世界瞩目,20世纪50年代初结束朝鲜战争后才发展现代设计的日本,仅仅过去十几年的时间就打入国际市场。

80年代日本就取代美国成为汽车生产第一大国,取得了惊人成就。

日本国土狭小,人口众多,居民空间的狭窄是日本生活的一个特点,在这个背景下,日本的传统设计和现代设计得到鲜明的体现。

日本学习欧美国家的设计经验,引进发达国家的设计观念和设计思想,既注意发挥欧洲国家的长处而且避免短处,并且请世界著名设计师来传授知识,20世纪最著名的的设计师罗维就曾在日本传授现代工业设计经验,使日本的设计突飞猛进,给日本设计界带来了新鲜空气。

日本民族的文明发展就是在大量的借鉴外国文明的精华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日本本身的民族特色决定其很强的文化包容性,善于借鉴中西方文化的精髓,他们一直认为世界是辩证的,因此在设计上并不追求永恒的单一标准,更加表现在设计观念和风格上都有很强的弹性。

艺术作品的民族性和世界性问题

艺术作品的民族性和世界性问题

艺术作品的民族性和世界性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它对于我们建立自己的民族艺术学有原则性、方向性的意义,我们有必要对这一老问题再加以新思考。

第一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只是相对的范畴界定,它们是同为一体的辩证涵盖两个范畴,有相容的交叉性,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谐和相融的过程就是民族性和世界性互动转化的过程。

民族艺术是其产生、发展的确定性与其传布、影响的非确定性的统一。

第二 民族艺术守于一隅的状态已经结束。

在走向世界的道路上应注意克服以西方艺术观念、模式取代东方艺术观念、模式的误区 与西方艺术的交流不能失去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艺术精神。

应努力保持我们民族艺术的主导地位 确实有效地抑制殖民文化的侵蚀 使民族化与世界化相辅相成。

第三 要认识到我们民族艺术世界化遇到的困难 开展好中外各民族艺术之间的交流 以独特的创新、变革丰富世界艺术 经过我们脚踏实地的努力和奋斗 建立起我们的民族艺术学学科。

鲁迅先生曾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丁绍光说:“民族的精华才是世界的。

”正是技法上的中西结合,内容上的民族性、地域性,主题上的世界性、永恒性,才赢得了他在美国乃至世界美术界的认可。

安德鲁·帕里诺评价他:“是现代浪漫主义星座中的一颗闪闪发亮的明星,他的绘画术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他用一只神似的笔,提示了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秘密,他对爱与美的升华,使他成为20世纪的乔托。

”美国著名美术评论家芬雷称:“他的艺术既是东方的,也是西方的,更是属于世界的。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这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推动文化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只有立足于传统,吸收外来有益成果,民族文化才能彰显其独特魅力,更加欣欣向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
试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
本文刊载于广西艺术学院学刊《艺术探索》综合版2001年第5期第47至第48页。

文章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材料探讨了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

提出艺术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

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它同样处于发展之中。

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无视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艺术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

我们不能祈求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应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艺术。

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

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

”①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

②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

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

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国在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我们高明。

……中国文化应该发展。

……象西太后反对‘洋鬼子’是错误的。

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作中国的东西。

……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给的东西有一个跃进。

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

……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展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

”③应当看到西方文化对经济落后的民族有着不可抵御的吸引力。

正确认识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处在世界各民族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笔者以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

二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首先,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为本民族艺术曾滋养过他民族文化而藐视他民族文化。

正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乞丐大言不惭地向人们诉说其祖其父曾经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时,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同情他,甚至有人会骂他是败家子。

先贤的荣耀是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它应成为我们今天发奋图强的动力,而决不是我们招摇撞骗的旗帜或涂脂抹粉的面霜。

当我们夸耀中国画的写意境界如何之高:气运生动、骨法用笔等等,而贬斥西画虽工亦匠,不入画品时,在某种意义上也在承认中国水墨画粗枝大叶,西画精雕细刻。

二者相辅相成。

有阳光照射就会有阴影存在,这是人们早已深悉的道理。

中国水墨画追求无暗面的画面效果,实则是在表达一种理想的追求、美好的向往,向往着这个世界没有黑暗、没有阴影,希冀我们的主人前途明媚、无上荣光。

世界上能找到没有明暗对比的事物吗?孔雀开屏时,难免会将它难看的屁股展现无疑。

万事万物无不如此。

艺术应该保持本民族的独特个性。

艺术世界的缤纷多彩由无数不同民族、不同艺术个性的艺术家组成。

很难想象有一天各民族艺术失去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全人类仅拥有一种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甚至表现内容时会怎样。

这一天不仅难以想象而且根本不可能存在。

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艺术的民族性也会象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千姿百媚一样,呈现出一派缤纷的景象。

如果存在一种世界性的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那么这不仅标志着艺术的消亡,也是人类社会的悲哀。

花红柳绿相辅相成,世界艺术的繁荣也要求必须保持各民族艺术的个性。

斯大林同志曾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作为民族特点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准。

那么,是否存在艺术民族性的标准?或者说,什么样的作品才称得上是具有民族性的作品?这不是一下子能够回答的。

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不是一种样式,而是百花齐放的。

这“花”来自艺术家各自对传统的选择,来自个人的生活体验、人生体验、情感体验,甚至来自艺术家对民族艺术因素独特的吸收、借鉴。

正是这些相异性使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是多样的。

艺术的民族性相对于艺术家个人创作而言又是一个共性的概念。

艺术家的“个性”是它的基础。

没有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也就没有民族艺术。

所以,倡导艺术民族性时必须同时提倡艺术家的创
作个性。

其次,保持民族性不能无视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艺术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

艺术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

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而且随着各民族艺术的发展,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处于发展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西融合不是将一瓶红墨水、一瓶黑墨水倾注在一起的黑红不分、非此非彼、非驴非马。

就艺术而言,这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能。

中西融合之“融合”是为了吸收他民族文化艺术之营养,正如人吃猪肉、羊肉,不是为了使自己变成猪、羊一样,这种吸收、借鉴,绝不是外表的摹仿、复制、克隆,而是为我所用,用以滋养我们的身心、我们的艺术,强我们的身、健我们的体,发展我们的民族艺术。

“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

④众所周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吸收了东方乃至非洲原始艺术的精华,但西方艺术没有被东方艺术淹没。

我们今天吸收、借鉴他民族的艺术精华,必须具有明确目的.,即为了促进本民族艺术的发展。

在今天这样一个被称为“地球村”的信息时代,若要求一民族艺术洁身自好、守身如玉不受他民族艺术丝毫影响,象牛郎、织女隔河相望而又互不倾慕,实在太难;如果要求艺术家在艺术荟萃的大花园中只采摘本民族艺术之花而对他民族艺术的奇花异草毫不动心,也实在难为我们的艺术家。

“物以稀为贵”那种他民族拥有而本民族缺乏的事物,常常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正如人们常常不满足粗茶淡饭而追求饱眼福、饱口福一样,吃腻了大鱼大肉的贵族会对布衣之食垂涎。

在不断的喜新厌旧和怀古中人类创造了今天的文明、今天的艺术;人类也会在新一轮喜新厌旧和怀古中创造出明天的新生活和新艺术。

只要各民族间的交往存在,艺术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

艺术的民族性只有在与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美丽并不断改变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

对待西方艺术、西方文明既不必咬牙切齿,也不必趋之若骛。

西方各种艺术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济世良药。

我们不能祈求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这不仅不可能,而且无意义。

我们也不必抱残守缺、孤芳自赏,我们应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固有之艺术。

同样我们也应看到,有些民族艺术、民间艺术并不具有世界性。

我们的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一起构成一个大部队。

我们不必裹着小脚、拖着长辫在世界文化的行列中行走。

任何民族都不必亦步亦趋地跟
在他民族艺术后面接轨。

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并不拒绝污泥提供给它的养料。

只有站在本民族及他民族前辈两个肩膀上,才能成为当代艺术的巨人。

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艺术欣赏者,不仅要对本民族的艺术传统进行选择,对他民族的艺术也必须用我们的量规加以规范、选择。

我们应提倡创造性地继承吸收,避免奴隶般地因袭。

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

注释: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4132页。

②参见《苏联百科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1184页。

③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参见《建国以来毛泽东文集》第六册第175页。

④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