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微生物学 周德庆 第三版 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微生物学周德庆第三版考试复习重点
2013-2014海洋大学生技和环科
绪论
微生物: 微生物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或无细胞结构,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柯赫氏法则:用琼脂配制对分离细菌十分有效的固体培养基(须先灭菌),以划线方式进行样品稀释,从而轻而易举地在琼脂平板上获得某一微生物的纯种培养。

3、微生物共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五大共性: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
⑤分布广,种类多。

其中最基本的是体积小,面积大;原因:由于微生物是一个如此突出的小体积大面积系统,从而赋予它们具有不同于一切大生物的五大共性,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8.试述微生物的多样性。

答:①物种的多样性,②.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③.代谢产物的多样性,④遗传基因的多样性⑤生态类型的多样性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革兰氏染色法:
肽聚糖:是真细菌细胞壁中特有成分,由N-乙酰胞壁酸和N-乙酰葡萄胺组成。

缺壁细菌:在自然界或在实验中某些细菌进行自发突变,不能合成胞壁。

主要包括L型细菌、球状体、支原体和原生质体。

L型细菌:在实验状态或宿主体内发生自发突变形成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异染粒:可用墨蓝或TTC染成紫色,是无级机磷酸的聚合物。

羧酶体(羧化体):存在于一些自养菌细胞内的多角体或六角形内含物。

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

荚膜:是糖被的一种形式,含水量高,经脱水和特殊染色后可在光镜下看到。

{问}图示G+细菌和G-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构造,并简要说明其异同。

答:G+细菌的细胞壁厚度大,主要含肽聚糖和磷壁酸。

肽聚糖由肽(肽桥和四肽尾)和聚糖(N-
乙酰葡萄胺和N-乙酰胞壁酸)组成,磷壁酸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

G-细菌的细胞壁厚度较薄,层次较多。

其肽聚糖藏在外膜脂多糖层内,外膜为G-细菌的细胞壁特有构造。

在G-细菌中,其外膜与细胞膜间的狭窄空间成为周质空间。

{问}革兰氏染色机制?
答:步骤:结晶紫染色、碘液媒染、95%的乙醇脱色、红色染料复染。

机制:由于其细胞壁化学成分不同,导致脱色能力不同。

G+由于细胞壁后,肽聚糖交联致密,遇脱色剂乙醇(或丙酮)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留在壁内,保持其紫色;G-细菌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溶解,这时薄而松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溶出,褪为无色。

这时再经红色染料最终染为红色。

{问}什么是菌落?讨论微生物的细胞形态与菌落形态间的相关性及其内在原因。

答:菌落是指单个细胞或多数同种细胞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处于事宜的条件下,迅速繁殖并形成细胞堆。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单细胞蛋白:用许多工农业废料人工培养的微生物菌体。

溶酶体:单层膜细胞器,主要功能是细胞内的消化作用,消化自身死亡蛋白质和外来异物。

酵母菌:泛指一类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其细胞壁呈三明治状,外层为甘露聚糖,内层为葡聚糖。

酵母菌的繁殖:(无性)芽殖是最常见的方式,还有裂殖和产无性孢子;(有性)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

假菌丝:芽殖过程中,如果子细胞与母细胞以狭小的面积相连,不立即分离,这种偶节状的细胞串就成为假菌丝。

如果其间的横隔面积与细胞直径一致,则这种竹节状的细胞串就称为真菌丝。

酵母菌是生活史:营养体既能以单倍体又能以二倍体形式存在;营养体只能以单倍体的形式存在;营养体只能以二倍体的形式存在。

霉菌(丝状真菌):指那些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

在自然界中扮演分解者的角色。

其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菌丝(营养菌丝体和气生菌丝体)。

营养菌丝体的特化:假根(固着吸收养料的功能)、匍匐菌丝、吸器(只在宿主细胞间隙间蔓延的营养菌丝上分化的短枝,吸取宿主细胞内养料而不使其致死)、附着包(侵入宿主角质表皮而吸取养料)、附着枝、菌核(不良条件下可保持数年生命力)、菌所(促进菌体蔓延和抵御不良环境)、菌环和菌网。

气生菌丝的特化形态(各种子实体):结构简单的分生孢子头,结构负复杂的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座。

子实体:可产生有性或无性孢子,有一定形状构造的任何菌丝体组织。

锁状联合:为两核细胞形成分裂产生双核菌丝体的一种特有形式。

常发生在菌丝顶端,开始时在细胞上产生突起,并向下弯曲,与下部细胞链接,形如锁状。

{问}比较真菌孢子的类型、主要特点和菌落特征?
{问}比较四大类微生物的细胞形态和菌落特征?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因子
最大的病毒(似菌病毒)、最小病毒(猪圆环病毒和长尾鹦鹉喙羽病毒);病毒的群体形态:在植物细胞中(包含体),在植物叶片上(枯斑),在动物细胞中(空斑),噬菌体在菌苔上形成的负菌落(即为噬菌斑)。

动物病毒以线状的dsDNA和ssRNA为多,植物病毒以线状ssRNA为多,噬菌体以线状dsDNA 多。

噬菌体:即原核生物病毒,包括噬细菌体,噬放线菌体、噬蓝细菌体。

其繁殖分为5个阶段: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装配)、裂解(释放)。

凡在短时间内连续完成以上5个阶段而实现繁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烈性噬菌体所经历的繁殖过程称为裂解性周期。

自外裂解:大量噬菌体吸附在同于宿主细胞表面并释放众多的溶菌酶,最终因外在原因而导致细胞裂解。

平均每一宿主细胞裂解后产生的子代噬菌体数称为裂解量。

效价(噬菌斑形成单位):表示没ml试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

测定效价的方法有:液体稀释法、玻片快速测定法和单层平板法,较常用且精确的方法是双层平板法,上层平板(1.0%琼脂培养基3ml,对数期菌液0.2ml,噬菌体试样0.1ml混匀),下层平板(2%的琼脂培养基7-8ml),然后在37℃培养10小时,计数噬菌斑。

优点:底层培养基可弥补培养皿底部不平的缺陷,可使所有的噬菌斑都位于近乎同一平面,上层培养基较稀,可形成形态较大、特征较明显以及便于观察和计数的噬菌斑。

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分为潜伏期、裂解期和平稳期。

溶源性:温和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

凡能引起溶源性的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其存在形式有3种(游离态、整合态【整合在宿主基因组上的温和噬菌体的核酸叫前噬菌体。

】和营养态),其宿主称为溶源菌。

溶源性周期:整合到到宿主基因组上的噬菌体核酸。

{问}图示并简介病毒的典型构造?
{问}病毒粒有哪几种?各种对称体制又有几种特殊外形?各举一例。

答:病毒粒专指成熟、结构完整的有感染性的单个病毒。

基本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核酸位于中心,成为基因组或核心。

蛋白质包围在核心周围,形成了衣壳。

其对称体制有三种,分别是
螺旋对称、二十面体对称和复合对称,其代表分别为烟草花叶病毒(TMV)、腺病毒和T偶数噬菌体(T2、T4和T6)。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营养:生物体从外部环境中摄取对生命活动必需的能量和物质。

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称为营养物。

碳源:一切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碳元素的营养源。

微生物能利用的碳源范围称为碳源谱。

能源:能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量来源的营养物或辐射能。

单功能营养物:在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只能微生物提供一种营养物的物质。

双功能营养物:在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能为微生物提供两种营养物的物质。

生长因子:一类对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微量有机物。

狭义的生长因子仅指维生素,广义的则指维生素、碱基、卟啉、甾醇、胺类、C4-C6的分支或直链脂肪酸。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单纯扩散(不需载体和能量,不逆浓度运输)、促进扩散(需载体不需能量,载体蛋白与物质一一对应,不逆浓度运)、主动运送(需能量和载体,逆浓度运输)、基团移位(需载体和能量,逆浓度运输,运送后物质发生变化)。

培养基:由人工配制的、含有6大类营养要素、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物用的混合营养料。

其配制的4个原则为:目的明确、营养协调、理化适宜和经济节约。

配制的4种方法为:生态模拟、借鉴文献、精心设计和试验比较。

按培养基成分分为:天然培养基、组合培养基和半组合培养基。

按物理状态分为: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脱水培养基。

按对微生物的功能分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EMB培养基是鉴别大肠杆菌的))
第五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生物氧化:发生在活细胞内的一系列产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

包括物质与氧结合、脱氢和失电子3种形式;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3种类型;产ATP、产还原力H和产小分子中间代谢产物3个功能;脱氢、递氢和受氢3个阶段。

底物脱氢的4条途径:ENP途径(在无氧条件下,1分子葡萄糖分解产生2分子丙酮酸2分子还原型辅酶Ⅰ2分子ATP)、HMP途径(1分子6-磷酸葡萄糖产生12分子的还原型辅酶Ⅱ)、ED (微生物所特有,缺乏EMP途径的微生物经4步反应就可以形成EMP途径形成的丙酮酸)途径、TCA循环(有氧条件下,EMP途径产生的丙酮酸彻底分解产生大量能量)。

呼吸:底物脱氢后经电子传递链(也叫呼吸链)最终被外源分子氧接受,产生水并释放出ATP 形式的能量。

发酵:指在无氧外源氢受体的条件下,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氢未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给某一内源性中间代谢产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化学反应。

同型乳酸发酵:葡萄糖经EMP途径产生丙酮酸,丙酮酸只单纯产生2分子乳酸。

Stickland反应:少数厌氧菌兼做碳源、能源和氮源,通过一种氨基酸做氢供体另一种氨基酸做氢受体的独特产能方式。

“park”核苷酸:1、在细胞质中合成,有葡萄糖合成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N乙酰胞壁酸合成“Park”核苷酸,即UDP-N-乙酰胞壁酸五肽,它的合成分为4步,都需UDP作糖载体,另外,还合成D-丙氨酰-D-丙氨酸的2步反应,且他们都可被环丝氨酸所抑制。

2、在细胞膜中合成,由Park核苷酸合成肽聚糖单体是在细胞膜上进行的。

3、在细胞膜外合成。

细菌萜醇:是一种含11个异戊二烯单位的C35类异戊二烯醇,它可通过2个磷酸基与N-乙酰胞壁酸分子相接,使糖的中间代谢物呈现出很强的疏水性,从而使它们能顺利通过疏水性很强的细胞膜而转移到膜外。

{问}比较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的特点?
{问}青霉素为何只能抑制代谢旺盛的细菌?其抑制机制如何?
答:青霉素是抑制细胞壁的形成,代谢旺盛的细胞,细胞分裂频率也会比其他细胞快。

随着细胞分裂和生长,数量越来越多,总体积和细胞壁面积也越来越大,但是青霉素阻碍细胞壁形成,导致一部分细胞无法形成完整的细胞壁而破裂。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平板菌落计数法:可用浇注平板法、涂布平板法等进行。

适用各种好氧菌或厌氧菌。

操作为把一定量的菌样通过浇注琼脂培养基或琼脂平板上涂布的方法,让其内的微生物单细胞一一分散在琼脂平板上,待培养后每一活细胞就形成一个单菌落即菌落形成单位(
生长速率常数:每小时分裂的次数(R)。

连续培养:是指向培养基容器中连续加新鲜培养基,使微生物的液体培养物长期维持稳定、高速生长状态的一种溢流培养技术,又叫开放培养。

生长温度3基点:任何微生物生长温度尽管有宽有窄,但总有最低生长温度、最适生长温度和最高生长温度。

灭菌: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生长繁殖的措施。

消毒: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被消毒的对象基本无害。

{问}微生物的生长于繁殖间的关系如何?研究它们的生长繁殖有和理论与实践意义?
{问}平板菌落计数法有何优缺点?试对浇注平板法和涂布平板法做一比较?
{问}延滞期有何特点?实践上如何缩短它?
答:特点为1、生长速率常数为零;2、细胞变大或增长;3、RNA尤其是rRNA增加;4、合成十分活跃(酶类、ATP、核糖体);5、对外界不良环境(抗生素、温度、理化因素等)敏感。

缩短的方法有4:①接种龄,接种物或种子的生长年龄,实验证明如果用指数期接种龄的种子接种,子代培养物的延滞期就短,反之如果用延滞期或衰亡期的种子接种,则子代培养物的延滞期就长。

②接种量,一般来说,接种量大,则延滞期就短,反之则长。

工业上,种子:发酵培养基=1:10,V/V来缩短延滞期。

③培养基成分,营养单调的培养基比营养丰富的培养基短。

④种子损伤度,损伤的种子恢复需要时间。

{问}指数期有何特点?处于指数期的微生物有何用?
答:特点:①生长速率R最大②细菌平衡生长③酶系活跃,代谢旺盛。

影响因素:①菌种②营养成分③营养物浓度④培养基温度。

用处:因其生理代谢较一致、细胞各成分平衡增长和生长速率恒定等优点,可用作代谢、生理和酶学等研究的良好材料,用作用做种子缩短延滞期的良好材料。

{问}稳定期有和特点?稳定期到来的原因有哪些?
答:R=0,特:①开始积累脂肪、聚糖原等内含物②芽孢杆菌开始产生芽孢③开始以此生代谢产物作前体,合成抗生素。

此期到来的原因:①营养物耗尽②营养物比例失调③酸、醇、毒素、H2O2等有害代谢物的积累④PH、氧化还原电势等理化条件不适宜。

{问}什么是高密度培养?如何保证好氧菌或兼性厌氧菌获得高密度生长?
答:也加高密度发酵,微生物在液体培养基条件下细胞群体密度超过常规10倍以上时的生长状态或培养技术。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遗传型:又叫(基因型),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遗传因子(基因组)所携带的遗传信息。

表型:某一生物外表特征和内在特性的总和。

(表型=遗传型+环境条件)
变异:某一生物在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所引起的遗传物质节后或数量的改变。

饰变:外表的修饰性改变。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3个经典的实验:经典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实验和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遗传物质在生物细胞内存在的部位和形式:细胞水平、细胞核水平、染色体水平、核核酸水平、基因水平、密码子水平和核苷酸水平。

质粒:游离于原核生物的核基因组外,具有复制能力的小型环装dsDAN分子。

质粒的分离与鉴定:细胞的裂解、蛋白质和RNA的去除、质粒DNA与染色体DNA分离。

典型质粒:F质粒(性因子)、R质粒(抗性因子)、Col质粒(大肠杆菌素质粒)、Ti质粒(T-DN 可携带任何外源基因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Ri质粒、mega质粒、降解性质粒和生
理功能性质粒。

选择性突变株:营养型缺陷型、抗性缺陷型、条件致死突变型。

非选择性突变型:形态突变型、抗原突变型、产量突变型。

突变率:某一细胞(或病毒)在每一世代中发生某一性状突变的几率。

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实验证明:变量试验、涂布试验、影印实验。

诱变育种原理:出发菌株→(多数死亡)少数存活→(多数未变)少数突变→(多数负变)少数正变→(多数幅度小)少数幅度大→(多数不宜投产)少数宜投产。

艾姆斯试验:利用细菌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剂的方法。

3类突变株的筛选方法:产量突变、抗药性突变、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

基本培养基:仅能满足某微生物的野生型菌株生长所需的最低成分的组合培养基。

完全培养基:凡可满足某微生物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需要的天然或半组合培养基。

补充培养基:凡只能满足相应的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生长需要的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

野生型: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人为营养缺陷突变之前的原始菌株。

原养型:营养缺陷型经回复突变或重组后产生的菌株,其营养要求在表型上与野生型相同。

(问)抗生素法和菌丝过滤法为何能“浓缩”营养缺陷型菌株?
答:抗生素法有青霉素法和制霉菌素法。

青霉素法原理是青霉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因而可杀死能正常繁殖的野生型细菌,但无法杀死正处于休止状态的营养缺陷
型。

制霉菌法适用于真菌。

转化:受体菌直接吸收供体菌的DNA片段而获得后者部分遗传性状的表象。

感受态:受体细胞最易接受外源DNA片段并能实现转化的一种生理状态。

转导:通过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菌细胞中的小片段DNA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普遍转导:通过极少数完全缺陷噬菌体对供体菌基因组上任何小片段DNA进行“误包”,而将其遗传性状传给受体菌的现。

溶源转变:当正常的温和型噬菌体感染期宿主而使其发生溶源化时,因噬菌体基因整合到宿主的核基因组上,而使宿主获得了除免疫性外的新遗传性状的现象。

接合:供体菌(雄性)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雌性)直接接触,把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组片段传递给后者,使后者获得若干性遗传性状的现象。

准性杂交:在自然条件下,同种不同菌株间的体细胞发生融合的现象。

{问}准性杂交育种步骤:1、选择亲本;2、强制异合;3、移单菌落;4、验稳定性;5、促进变异;6、选出良种。

抗药性突变原理:梯度平板是一种含有某药物的梯度浓度的琼脂培养基平板,它由含药物的上半个斜面和不含药物的下半个斜面分两次浇合而成。

梯度平板法是定向筛选抗
药性突变株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制备琼脂表面存在药物浓度梯度的平板→在
其上面涂布诱变处理后的细胞悬液→经培养后再从其上选取抗药性菌落等步骤。

第八章微生物生态学
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环境系统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周围生物和非微生物环境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一般能发挥有益作用的微生物种群。

条件致病菌:原先某些致病菌的正常菌群成员,在某种条件下趁机感染宿主,大量繁殖,成了致病菌。

共生: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形成独特的结构、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关系。

寄生:一般指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夺取营养并进行生长繁殖,同时使后者蒙受损害甚至被杀死的一种相互关系。

拮抗:又叫抗生,某种生物所产生的特定代谢产物可抑制他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它们的一种相互关系。

捕食:一般指一种大型的生物直接捕捉、吞食另一种小型生物以满足其营养需要的相互关系。

微生物间的捕食关系主要是原生动物捕食细菌和藻类。


生化需氧量(生物需氧量或BOD):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

在1L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的一部分易氧化的有机物,当微生物对其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水中溶
解氧毫克数。

化学需氧量(COD):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指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用强氧化剂将它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
毒素:细菌毒素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

外毒素:病原细菌生长过程中不断向外界环境分泌的一类毒性蛋白质,属于酶、酶原或毒蛋白。

类毒素:用0.3%-0.4%甲醛溶液对外毒素进行脱毒处理,可获得失去毒性但任保留其原有免疫原性(抗原性)的生物制品。

内毒素:是G-细菌细胞壁外层的组分之一,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因它在活细胞体内不分泌到体外,仅在细菌死亡后自溶或人工裂解时才释放,故名。

非特异性免疫:主要由屏障结构(血脑屏障和血胎屏障)、吞噬细胞(多形核白细胞、巨噬细胞等)、抗菌物质和炎症反应等组成。

补体:实为补体系统。

存在于人体或高等动物血清中的一组非特异性血清蛋白。

在免疫反应中,能扩大和增强抗体的“补助”功能。

干扰素:高等动物细胞在病毒或dsRNA等干扰素诱生剂的刺激下,产生的一种具有高活性、广谱抗病毒等功能的特异性糖蛋白。

它的功能除能抑制病毒在细胞中增殖外,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和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等。

可用于病毒病和癌症的治疗。

免疫反应:抗原分子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参与特异性结合的性能。

免疫应答:一类发生在活生物体内的特异性免疫的系列反应过程。

细胞免疫:机体在抗原的刺激下,T细胞发生增殖、分化,进而直接攻击靶细胞或间接地释放一些淋巴因子的免疫作用。

体液免疫:机体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进行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它合成抗体并释放到体液中以发挥免疫作用。

TD抗原:即胸腺依赖性抗原。

包括血细胞、血清成分、细菌细胞和其他可溶性蛋白等在内的多数抗原。

需要抗原呈递细胞(APC)呈递抗原,促进成熟的T H(辅助性T细胞)转化成活化的T H才能刺激T C(细胞毒细胞)和T D(迟发型超敏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执行细胞免疫功能)。

以及刺激成熟B细胞转变成浆细胞后产生抗体(执行体液免疫功能)。

TI抗原:即非胸腺依赖性抗原它在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细胞辅助的抗原或是对T细胞依赖程度低的抗原。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B细胞成熟)、胸腺(T细胞成熟)、法氏囊(鸟类特有,B细胞成熟)。

外周免疫器官:脾和淋巴结。

免疫细胞:T细胞(主要执行细胞免疫功能)、B细胞(细胞膜表面带有自己合成的免疫球蛋白)、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是机体抗肿瘤的第一道防线)、K细胞(杀伤细胞)、NKT细胞。

T细胞表面标志:包括表面受体和表面抗原。

抗原(Ag):是一类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T细胞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大分子物质。

半抗原:缺乏免疫原性而有免疫反应性的抗原物质。

抗原决定簇:指位于抗原表面可决定特异性的特定化学基团,亦即构成抗原的免疫原性所必需的最少亚单位数。

由于抗原决定簇的存在,就使抗原能与相应淋巴细胞上的抗原受体发生特异结合,从而可激活淋巴细胞并引起免疫应答。

抗原结合价:凡能与抗体相结合的抗原决定簇的总数。

初次免疫应答:指首次用适量抗原注射动物后,须经一段较长的潜伏期即待免疫活性细胞进行增殖、分化后,才能在血流中检出抗体,主要为IgM,滴度(效价)低,维持时间短,且会很快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