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

赫尔巴特与杜威历来认为分别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典型代表,他们的教育理论中都凝聚了前人论述和当时他们对教育问题的反思与改进,因为时代在变,他们中的理论也会随着时代的不同的而出现了不适应甚至遭到后人的强烈谴责,但我们应该正视这些被认为是不足的方面,用科学的眼光的看待他们,因为时代是有局限性的,人也必然有局限性,所以,我们应正确看待这两位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他们理论的适用范围,分析他们的教育理论,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一、道德教育理论的目的和途径分析。

这两位教育家都很看重对道德的培养,在其教育著作中用了不少篇幅论述这个问题。

⑴赫尔巴特的道德理论分析:

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由此可见,他将道德教育目的与教育目的融合在一起,教育的目的也就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形成道德。并且他认为的道德主要包括这几方面: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而这五种道德观念是依据他的伦理学提出,他的伦理学使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伦理学主要起着价值规范的作用,即为教育目的和基本方向的确立提供依据,简言之即培养怎样的人。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有两种可以分为“可能的目的”与“必要的目的”,其中,可能的目的指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从这里看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是有现实性的,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好打算。必要的目的是指形成道德。可以看出他最终的教育目的是与他的道德教育目的是一致的。

但通过什么途径培养?赫尔巴特认为知识与道德具有直接的和内在的联系,人只有认识了道德规范,才能产生服从道德规范的意志,从而形成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因此,赫尔巴特为了培养具有那五种道德品格的理想人格,采用了教育的途径来达成。从他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他想表达这样一种观点,即道德教育是通过,并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⑴杜威的道德理论分析:

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可见杜威也是一位非常看重道德教育的力量分人教育家,与赫尔巴特一样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但这最高目的的含义存在区别。杜威认为教育过程与道德过程是相统一,那么即是说道德的获得是通过教育过程,所以教育不仅提供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也同时进行道德的培养。在杜威的眼中,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和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即个人是通过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继而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从而进行道德教育,养成道德品质。在杜威的著作中,我们知道他是强调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即他进行革新教育的目的,是想通过教育的力量来改造社会,改良社会。所以他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于是通过在教育过程中获得道德品质,逐渐协调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最终达到改良社会的目的。从此处已经可以看出,杜威的认为教育是有道德性的,并且承认教育的道德性和教育的社会性是相通的。相应的他提出了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学校生活,教材和教法。”在具体实施方面,杜威认为,首先“由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达到德育的目的,再者,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

⑶两者道德理论的比较:

他们都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他们论述教育途径时,他们同样强调了“兴趣”一词,但两者的兴趣含义是存在差别的。赫尔巴特在论述可能目的时强调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这种多方面的兴趣,使人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而这个目的成为了教学过程中近期的、较为直接的目的。在赫尔巴特看来,兴趣是指观念活动的积极活动状态,是一种好奇心和智力活动的警觉状态。同时他认为多方面的兴趣具有一种道德的力量,人们应该通过扩展了的兴趣来改变个性,必须使其接近一般形式,然后才可以设想个性有对普遍适用的道德规律发生应变的可能。因此,通俗来说,兴趣是一种激起心理活动的手段,它可以让儿童更好的学习吸收知识与技能,同时获得道德的形成,从而培养出理想人格。所以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赫尔巴特认为课程内容应与儿童经验相联系,这样才能够让儿童掌握更多的知识,(在此补充一点:赫尔巴特对知识与道德的关系式很看

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那种不顾儿童接受能力的直接灌输、生活剥式的获取间接经验的方式。相反他是很看重经验对儿童的影响,同时兴趣也是其课程论的一个重要方面,他认为兴趣本身就存在于经验之中。可是由于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容易造成在实际操作中,形成机械教学,以致才会被后人误认为是灌输式的教学理论。而杜威强调的经验是将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各部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恢复到它所被抽象出来的原来的经验,即还原成直接经验。但这种观念是存在问题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间接知识都可以还原成直接经验,学生的学习时间本来较少,在短期内不可能用这样的方法学习人类知识的精华。所以这种方法是有局限性的,我们应分析清楚什么时候乐意使用这种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再者,杜威反对传统的知识传授,这会使学生获取的知识与技能就变得零散,构不成体系,对学生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是不利的。

二、教学理论的分析:

⑴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分析:

赫尔巴特根据他的统觉理论,统觉的三个过程: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的分析和联合、统觉团的形成,提出相应的三种教学方法:单纯的提示教学,分析教学,综合教学。另一方面,他根据对兴趣活动的划分:注意,期待,要求,行动,四个阶段,并根据两种思维状态即专心和审思,提出了他的教学形式阶段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被称为4步教学法。即:

⑵杜威的教学理论分析:

杜威反对上述所代表的教学方法,因为他认为教学在这个专门设定的场所里进行,教师在台上进行讲授知识的方式忽视了儿童的可接受性,因此他要改变这样的局面,根据他自己所提倡的一种反省思维,他推崇一种“从做中学”的方法,具体讲就是一种在经验情境中思维的方法。他将思维的五步学习直接运用到教学方法上,则具体步骤为: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实验的情景;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三、他要占有知识的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四、他必须负责有条不紊地展开他所想的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五、他要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检验他的观念。但在实际操作中,并不需要一步一步按照这五个步骤执行,因此他的这种教学方法是有灵活性的。

⑶两者教学理论的比较:

①对学生的关注。赫尔巴特的4步教学法强调了学生已有知识对学习的帮助,换句话说就是他认为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只是才能够进行学习。而杜威的5步教学法是重视教师提供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从经验的情境中运用思维的方法学习知识。

②对师生关系的理解。赫尔巴特着重体现了教师地位,在他看来,学生的心智成长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的指导。因此,他十分强调教师的权威,他指出:“在教育的其他一切职能中,学生直接处在教师的心目中,作为教师必须对他产生影响的实体,而学生对教师须保持一种被动的状态。”但在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强调的是学生的地位。杜威强调:“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中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折射和哥自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移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③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学理论其实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赫尔巴特的教学法容易变成机械的教学法,过分强调了教师的权威,使师生间的关系不和谐,以及忽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容易忘记将兴趣活动的理论知识的精髓融入到实际教学中,形成了机械的教学法。而杜威的教学理论容易造成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不全。虽然重视学生的地位,但忽略学生的身心特点,学生此时还是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的,在实施“做中学”的教学方式时,不一定能达到预想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