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合集下载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归纳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归纳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归纳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归纳1.政治抒情诗是十七年诗歌的主要诗体样式。

在这种诗体中,诗人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人身份,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思潮的评说与情感反应。

在诗体形态上,是强烈的革命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但用了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

”这种诗体,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加以铺陈。

代表诗人:郭小川、贺敬之。

2.“山药蛋派”/“山西作家群”/“山西派”/“‘火花’派”:赵树理等山西作家因创作上有某些共性而被称为“山药蛋派”。

马烽、西戎等的共性①地域:长期生活、工作在山西,作品写的也多为山西农村生活;②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主张在生活中“不作旁观者”;③“写实”的风格,作品的思想、形象,来自“当前生活的底层”;④重视故事性、语言通俗3.新生代诗歌“第三代诗人”或曰“新生代诗人”、“后新诗潮”的集体亮相是在1986年,《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以“现代主义诗歌大展”的方式集中介绍了由100多名第三代诗人分别组成的60余家自称诗派及其实验诗歌代表作品,如南京的“他们”,上海的“海上诗群”,四川的“莽汉主义”、“非非主义”、“整体主义”、“新传统主义”等等。

内容上,反英雄、反高、平民化成为后新诗潮的总体特征。

艺术上,反意象、反修辞和口语化,是后新诗潮在语言实验方面的重要特征。

以韩东、于坚为代表的原生态口语化倾向构成了对新诗潮经典性的意象语言规范的颠覆。

4.第四次文代会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是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

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对大会的祝辞,提出了一系列的有关文艺的新的观念原则。

《祝辞》指出:“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对文艺的“行政命令必须废止”,作家“写什么和怎样写”,“不要横加干涉。

”这对新时期文学在恢复期里大步走向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已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已整理)

《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被看作是“新时期文学”开端的标志。

王蒙现代派小说的艺术创新:一、当代意识和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相贯通。

二、心理时空结构。

三、写人的感觉、幻觉和联想。

四、内心独白的大量运用。

一、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本时期区别于十七年时期的一个特征是文学在发展中自觉地、大规模地把西方20世纪以来的各种文学思潮作为革新文学的主要参照。

从整个文化背景来看,80年代中国文坛受西方哲学、美学影响最大的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尼采、弗洛伊德、萨特是对80年代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西方思想家。

尼采宣称“上帝死了”,他的“重新评估一切”的彻底反传统反偶像精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以及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或多或少地渗透于8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

除此之外,俄国形式主义、阐释学、符号学、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等都逐一得到介绍并在中国80年代的文学发展中留下了深刻痕迹。

对“文革”中荒诞现实的深切体验和被压抑的自我强烈要求得到自由表现的欲望,是新时期现代主义崛起的最初起因。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以部分朦胧诗人、“后朦胧诗”诗人的诗作及刘索拉、徐星、莫言、残雪等的“新潮”小说和实验戏剧为代表,其创作的核心观念是表现自我,反抗对自我的压抑。

现代主义创作在艺术上不那么看重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描绘,而偏重于情绪性和感受性的表达,或者以粗鄙的语言和漫画式的描绘尽情调侃以宣泄情绪,或者较多地利用非逻辑的呓语、密集的意象、不易领会的象征、向不易感知到的心理真实逼近。

80年代中期以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又吸纳了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在文学创作中也相继出现了以马原、洪峰、格非、余华、北村等为代表的“后新潮”小说,以于坚、韩东等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人”的诗歌和沙叶新的新实验戏剧。

有极具先锋性的,也有极为大众化的。

就多数作家的创作倾向来看,其核心观念是虚无,包括自我的虚无、世界意义和人生意义的虚无。

从虚无的观念出发,他们对许多既有的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思维方式进行了各种解构和颠覆。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十七年文学概念时间概念: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

"十七年",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只能算是极短的一瞬间;当它被赋予特指的含义、承担了特殊的历史内容的时候,却再也无法忽略它在文学史上的漫长——即使已经沉淀了半个多世纪,但依然是"活化石":那就是共和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文学中体现的两个方面。

一:那时的文学史上最浓重的一笔就是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政治运动造成了文学的盲从特征。

面对那时的作品,我们几乎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和那个时代人们的某些精神特征,作品被强行要求放进一个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

当高昂的革命热情替代了文学的现实创造和诗意境界,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与这些要求相适应的文学规范。

二:这十年的历程虽有种种的不足,但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占有相当的地位的。

在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十七年文学时期也产生了很多艺术成就很高的文学作品,例如:《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创业史》、《红岩》、《暴风骤雨》等。

还涌现出如杜鹏程、曲波、柳青、周立波、周而复、魏巍、姚雪垠等优秀作家,在十七年中老舍、田汉等老作家也奉献了不少好的作品。

十七年文学的特点十七年文学呈现的特点也是非常鲜明的,因为是建国之初,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他的领袖是非常崇拜,国人都非常积极向上,思想非常单纯,这也不同程度的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了,所以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

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

所以这个时候的少数作品艺术性是不高的,作品也主要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作品的风格往往失之于简单,人物也呈现一些程式化的倾向。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

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

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2、“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

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

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3、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

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4、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5、纪要:1966年2月,江青得到林彪的支持,并以林彪的名义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编(最新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编(最新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编(最新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编1.时务体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报刊政治家继承王韬报刊政论的传统,在政论写作中不断突破框框进行革新,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报章文体。

这种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政论最为典型,故被称为“时务文体”。

又称“新文体”、“报章体”,是一种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比较通俗浅显的文体。

这种文体特征为:半文半白,平易畅达,语言丰富、笔调自由、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

其历史渊源:既是汉魏无文风的发扬也是思想解放的产物。

它的社会效果:令读者开眼,风靡一时,并为后世政论报纸纷纷效仿。

而守旧的老辈则痛恨它。

2.诗界革命(暨南大学05年)即戊戌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

诗界革命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

但是,梁启超等强调保持旧风格,这就又束缚了手脚,使得它只是旧瓶装新酒,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改革上虽有前进,却前进不大。

3.小说界革命(安师大03年)光绪二十八年十月(1902年11月),《新小说》杂志在日本横滨创刊。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了“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口号,这是“小说界革命”的开始。

“小说界革命”的影响相当深远,许多人投身于小说创作,直接促使了创作热潮的出现,在近代小说史上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4.南社(苏州大学06年,中山大学12年,南开大学01年)是一个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学社团。

该团体于1909年11月13日在苏州成立,发起人为同盟会会员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1917年,因对“同光体”的评价发生争论,南社内部开始分裂。

1923年,南社解体。

以后又有新南社和南社湘集﹑闽集等组织。

前后延续30余年。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运动【五四文学革命】.1、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2、文学革命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主要内容,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实绩:出现了大量的新文学作品、社团、刊物,确立了白话文的正宗地位等;3、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它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现代文学的发展新时期.【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指由1930年6月,由特务头子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策划,并纠集一帮政客、帮闲、特务和反动文人,发起的反革命文学运动.其主要成员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王平陵、傅彦长、黄震遐等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委员,上海市政府委员、国民党御用文人、国民党军官等。

出版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等。

在《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宣言》中鼓吹“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主义,就是民族主义”.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导致了“新文艺的危机”。

妄图以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的混合物来冒充民族意识,以此来抹煞阶级斗争,否定阶级意识,进而否定“左联”提倡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创作“杀人放火"的“屠夫文学”与左翼文学对抗。

【革命文学运动】1、 1928年初,新成立的太阳社和经过整顿的后期创造社以《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三个刊物为主要阵地,一齐鼓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他们大力宣扬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文学是宣传的武器,无产阶级文学的作者不必一定要出自无产阶级,最重要的是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等,存在着片面性和机械论的倾向;在革命文学创作中他们忽视文艺的特征,对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家和作品进行批判否定,尤其是集中攻击鲁迅,从而引发了与鲁迅、茅盾等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论争促使双方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高了思想,纠正了某些理论错误,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影响,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2、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入发展和变化。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精心整理]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精心整理]

1、潜在写作: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

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

“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

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伤痕文学: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

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4.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24人,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5.朦胧派: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

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于北京成立。

代表人物:周作人、郑振铎、茅盾(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叶圣陶)、朱自清、冰心、庐隐、俞平伯、老舍、丰子恺等。

《小说月报》为代用会刊,还编印了《文学旬刊》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

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信仰:“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

以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其主要倾向;文学研究会倡导和创作的反映各种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问题剧”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盛极一时;文学研究会注重翻译,以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名著居多。

影响:它承接了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2.创造社1921年6月,于日本东京成立。

代表人物: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潘汉年、阳翰笙等。

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

文艺思想基本倾向是浪漫主义,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文学活动,尊自我、重主观、崇天才、讲神会,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艺术以感情为生命。

他们创作了许多浪漫主义倾向的诗歌、小说及戏剧,翻译也以欧美浪漫主义作品为多。

创造社也是具有较多现代主义气息的新文学社团。

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在当时形成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使浪漫主义成为当时新文学中和现实主义并峙的两大文学主潮。

1925年“五卅”以后,是创造社后期,郭沫若、成仿吾等主干人物思想变化,提倡革命文学;1928年进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929年创造社被国民党查封,成员多数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3.新月社与新月诗派1923年于北京成立。

代表人物:胡适、陈源(陈西滢)、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原是一个文化社交团体。

1926年4月,徐志摩在《晨报》上开辟的《诗镌》为其代表性刊物。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1、作家(整理每位作家的时期、主要作品、地位)林白:80年代女作家,《一个人的战争》,具有自觉“个人化写作”意识的作家。

张洁:80年代女作家,早期作品均属体现“女性意识”,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无字》、《沉重的翅膀》被誉为“与生活同步”的力作。

杨绛:八九十年代作家,《干校六记》、《将饮茶》,她的文字简约含蓄,语气温婉,对历史事件多少保持适度距离,作平静审视的态度。

铁凝:80年代女作家,《没有钮扣的红衬衫》、《哦,香雪》,她的小说显得平实而“传统”;常以写实的笔法,写当代变革中的生活矛盾。

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表现,与对文明的质询和对女性处境的思考相互关联。

王安忆:80年代女作家,《长恨歌》、《小鲍庄》、《流逝》、是“少数以写作而不是对写作的超越性目的的热恋”的作家,因此成为“新时期的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宗璞:80年代女作家,《弦上的梦》、《东藏记》。

部分作品,采用变形、荒诞、寓言等现代技法,表现“文革”中经受严酷摧残的知识者“主体”的崩溃、失落,以及身陷绝境仍顽强寻找、重建的过程。

由于出身背景和良好的文学素养,宗璞小说的构思、布局和语言运用,都体现了传统文化中那种含蓄、雅致、清淡自然的韵味。

王蒙:80年代作家,《在伊犁》被追溯为文学“寻根”思潮的源头。

广西三剑客:鬼子,90年代中期,《瓦城上空的麦田》、《上午打瞌睡的女孩》、《被雨淋湿的河》;东西,90年代后期,《没有语言的生活》、《痛苦比赛》;他们两人的创作都表现了关注底层民众艰难处境,探索超越个人体验,重新表现历史化现实的道路。

李冯,文坛“新桂军”横空出世的标志人物,《孔子》、《碎爸爸》。

2、名词解释现代派(80年代初):六七十年代就已经发生,80年代初达到高潮的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译介,以及由此引起的争论,在80年代的当代文学实践中留下深刻的痕迹。

以西方20世纪现代文学作为主要参照系,并将之转化为艺术经验的主要来源。

对于特定时空的社会政治的“超越”,摆脱经典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追求“本体意味”的形式和“永恒”的生存命题,成为当时富诱惑力的探索趋向。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青年诗人群:是指文革期间地下诗歌创作的一直主力军,他们重新思考人生,开始诗歌创作,诗歌多以手抄本和油印为主,广为流传。

代表:白洋淀诗人群、贵州诗人群2、白洋淀诗人群:是指文革期间最具代表性的诗人群体,他们以河北白洋淀为聚集地,以北京知情为创作主体的相对独立的诗歌群体。

包括插队的知情:芒克、多多、方含等,以及北京城里的知识分子:北岛、食指、江河等。

他们整体表现出严重现代性的创作追求,重视心理世界的挖掘,大量采用象征、通感、蒙太奇等写作手法,体现了对现实世界的问诘和怀疑,对人的生存、灵魂的归宿以及人的命运的思考。

如:食指的《相信未来》3、朦胧诗派:指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诗坛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流派。

“朦胧诗派”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

他们以其独立有呈现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业绩形成了一个“崛起的诗歌群体”。

他们善于通过琐碎的意向来含蓄的表达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和鄙弃。

开拓了现代诗的新天地和新空间。

带表诗人:北岛、舒婷、顾城、江河等。

4、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大陆文坛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现象。

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期间知情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表现了文革十年对人们带来的伤害,反映出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

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

5、现代派:是指那些侧重于表现现代人荒诞性存在的作品,表现在对意识流小说手法和技巧的借鉴,虽然已经出现非理性、异化、荒诞等主题因子,但这大多都是对“文革”现实的变态反应,并不是从哲学角度思考出发的价值观、艺术馆意义上的现代主义。

6、第四次文代会:是指1979年10月到11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文代会,确立了发扬“文艺民主”、“创作方法多样”的文艺政策,还确立了“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新时期文艺基本方向和政策。

这次文代会的召开,确立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

7、寻根文学:是指20世纪80年代末文坛上出现的“寻根热潮”,作家们致力于传统思想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3[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3[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

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

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2、“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

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

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4、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7、反思文学: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

如《内奸》(方之)、《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布礼》(王蒙)、《人到中年》(谌容)、《芙蓉镇》(古华)等。

中国当代文学 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 名词解释

13.白马湖作家群: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在上虞白马湖畔春晖中学任教,生活过的夏丐尊为首,包括朱自清等一批魅力四射的文坛人物群体,环境的恬美、至善至性的交情,充满了文人生活的魅力,文章清新隽永、质朴平易、自然畅达、情理合一,时时保有一种对文化、自然、社会、人生的责任感。

14.左联:中国左翼作家的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19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名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门中支持思维,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着自己的实践,作品都体现着强烈而鲜明的时代色彩。

在工作中有过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错误倾向。

但为建设人民大众的革命文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代表人物有鲁迅、茅盾、郭沫若等,代表刊物有《北斗》等15.两个口号争论:1936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争论,这两个口号都是因过大对华侵略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为适应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而提出的。

国防文学口号先由上海文学运动和国防戏剧。

国防诗歌活动,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由党中央特派员冯雪峰到上海和鲁迅、胡风等商量后由胡风撰文提出的,受到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的指责而发生争论,通过论争达到了新的团结,为过渡到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广泛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思想条件。

16.第三种人:标榜自己不站在任何阶级立场上,对各个阶级,对各种文艺不加以褒贬的文艺流派,该流派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以苏汶,胡秋源(代表作《阿狗文以记》)为代表,他们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重心是艺术真实论,提倡文学的自由品格,主张艺术多样性,关注文学的高品位,观点有失偏颇,但有一定合理性。

17.《蚀》三部曲:茅盾于1927年发表《幻灭》及后来发表的《动摇》和《追求》三部小说,被称为《蚀》三部曲,展现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鲜活生动的展现时代女性现象,为新文学任务画廊增添了新鲜的艺术现象,为小说叙事贡献了新方法。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

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

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2、“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

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

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3、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

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4、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5、纪要:1966年2月,江青得到林彪的支持,并以林彪的名义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

会后形成了由江青、张春桥、陈伯达定稿,并由毛泽东审阅修改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1、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

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

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绿化树》等;长篇小说:《古船》等。

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

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反思小说的主要类型:(1)、干部问题反思小说。

代表作家王蒙。

(2)、知识分子问题反思小说。

——张贤亮、谌容(《人到中年》)。

(3)、知青问题反思小说——梁晓生、史铁生、张承志、王安忆等。

(4)、农民问题反思小说——茹志娟、张一弓、高晓声。

3、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

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

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

(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4、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

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

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5、归来诗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诗集《归来的歌》。

6、朦胧诗:崛起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气闷的“朦胧”》,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当涉及到文学,丰富的文化氛围使得中国拥有了众多的文学名词。

这些名词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我们精通当代文学的关键。

接下来,我将用一种简单而直白的方式向您介绍一些中国当代文学的名词。

1. 现代性现代性是指知识分子思考与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旨在通过创造来改变现实。

在当代中国文学中,现代性常常被用来描述文学作品中强调的社会变革、价值观和文化观的重要因素。

2. 新月派新月派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股文学流派,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

新月派文学以独立的个性、新的文化观和批判现实主义的兴趣点为特点,成为了中国现代派诗歌及散文的代表作品。

3. 寓言小说寓言小说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多使用象征手法、抽象概念和人物等,以讽刺或表达对现实社会的评价,是当代中国文学中常见的一个体裁。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动物农场》,这部作品完美地表达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和集权制度,以及对种族歧视、贫困和暴力等主题的关注。

4.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当代世界文化中的一种思想形态。

在当代中国文学中,该思想流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后现代所注重的文本理论,包括反哲学、反结构主义、视角多元等课题,对于当代文化与文学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启示和指导。

5. 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艺术和文化运动,旨在发展一种新的现实观。

这种文学流派通常会将一些独特和奇怪的元素加入到文学作品中。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超现实主义常常被用来表现种种人在心理上的错综复杂的探究和深层次的思考。

6. 意识流意识流是一种在文学作品中广泛使用的文体技巧。

它将小说视为一种注重心理状态和交互的表达方式,与纯粹以时间序列和空间分配的线性结构不同。

它已成为当代文学中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和文体结构。

7. 后现代主义小说后现代主义小说是近年来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的一种文学风格。

它强调以思想上的自由和创造性为基础创作小说,并将小说理解为无法以单一语言进行描述的复杂文化现象。

中 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 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从 1917 年新文化运动开始,一直到当下的文学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和多样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学现象、流派、作家和作品。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的解释。

一、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始于 1917 年,是一场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它提倡民主、科学,反对旧道德、旧礼教,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进行文学创作。

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文学观念、文学形式和文学内容的全面革新。

二、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成立于 1921 年,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其主张“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的疾苦。

代表作家有茅盾、叶圣陶、许地山等。

三、创造社创造社成立于 1921 年,成员多是留日学生。

该社团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的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

代表作家有郭沫若、郁达夫等。

四、新月派新月派得名于 1923 年成立的新月社,1928 年《新月》月刊创刊,形成了新月诗派。

新月派主张新诗的格律化,倡导“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在诗歌形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代表诗人有徐志摩、闻一多等。

五、乡土文学20 世纪 20 年代,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形成了乡土文学流派。

乡土文学描绘了乡村的风俗、人物和生活,反映了农民的苦难和农村的凋敝。

代表作家有鲁迅、彭家煌、王鲁彦等。

六、左翼文学左翼文学是 20 世纪 30 年代的文学流派,受当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影响,强调文学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反映社会的阶级斗争。

代表作家有茅盾、丁玲、蒋光慈等。

七、京派文学京派文学活跃于 20 世纪 30 年代,其作家多在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京派文学追求一种淳朴、自然的人性美和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情调,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

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朱光潜等。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中国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等地产生的文学作品。

自1899年《新青年》的创刊,到1919年的中国新文化运动,中国当代文学开始走向现代化。

本文将对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当代文学作品。

1. 震撼力(Shock Value):震撼力是指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强烈冲击感和引起观者或读者的强烈共鸣的能力。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文风,而是注重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2. 民族文化(Ethnic Culture):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民族文化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作家常常通过描述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传统价值观来探索民族身份和自我认同。

3. 社会现实主义(Social Realism):社会现实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流派,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

作家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描述和呈现,揭示社会的不公和不合理,呼吁社会变革和进步。

4.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它对传统文学形式进行颠覆和重建。

作家常常采用非线性叙事、碎片化的写作风格和多元的文化符号,探索人们对真实性和认同的困惑和迷失。

5. 思想启示(Intellectual Enlightenment):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经常通过思想启示来引导读者思考存在意义、人生选择和价值观等问题。

作家们通过对人性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希望读者从中获得心灵的洗礼和启迪。

6. 女性意识(Feminist Consciousness):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作家常常通过女性角色的描述和抒发,在文学中呼吁性别平等和女性解放。

7. 心灵痛苦(Psychological Pain):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经常探讨个体的心灵痛苦和困惑。

作家们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和反思,展现了当代社会中人们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8. 反乌托邦主义(Dystopianism):反乌托邦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当代部分)6.伤痕文学1977年11月,刘心武的短篇小说《斑主任》在《人民文学》发表,立即引起轰动。

《班主任》是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

不久,《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发表了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和“伤痕小说”的得名便源于此。

表现“伤痕”作品的主要内容,可以大致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写知识分子、国家官员受到的迫害,他们的受辱和抗争。

一是写“知青”的命运:以高昂的热情和献身的决心投人这场革命,却成为献身目标的“牺牲品”。

如何看待这些作品,曾在1978—1979年发生过争论,不久,“伤痕文学”概念的贬斥含义逐渐消退,成为对一个时期文学思潮的概括。

“伤痕文学”的主要作品:《班主任》(刘心武)、《伤痕》(卢新华)、《神圣的使命》(王亚平)、《高洁的青松》(王宗汉)、《灵魂的搏斗》(吴强)、《献身》(陆文夫)、《姻缘》(孔捷生)、《我应该怎么办》(陈国凯)、《从森林来的孩子》(张洁)。

8.寻根文学: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根小说"创作,"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历史深处而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和人类学的思考"。

寻根小说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综览寻根小说,这一批作家对自己所寻的"根"究竞是什么,"文化"这一概念究竟是什么等并不甚了然,其对"根"或"文化"的态度也较矛盾,概括地说大致有这样三类:一是持肯定态度,代表作主要有阿城的《棋王》。

二是持否定态度,代表作有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

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伤痕文学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也就十分的局限,那就是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

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寻根小说”:80年代中期由一部分青年作家有意识地发起和自觉推动的一股创作潮流,其直接的动因是因为前一阶段以反映改革为主的中短篇小说创作,由于在艺术上面临着诸多难以处理的现实问题和改革本身的发展艰难曲折、复杂多变,迫使作家由现实问题转向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希望在一个更深的层次上寻找现实问题的答案、吸取现实变革的精神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寻根”作家的影响极为深远。

因此,以“寻根”为宗旨的小说创作,就意味着当代文学开始了一个对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重新发现和重新铸造的艺术追求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以寻根为宗旨的小说创作,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小说长期以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观照现实的艺术视角,使追求小说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此以后成了小说创作主要的艺术旨趣。

这种追求同时也扩大了当代小说艺术表现的空间,对小说艺术革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4、寻根文学: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越,是一次质的飞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

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

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2、“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

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

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3、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

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4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5、纪要:1966年2月,江青得到林彪的支持,并以林彪的名义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

会后形成了由江青、张春桥、陈伯达定稿,并由毛泽东审阅修改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纪要》共分十条内容,包括文艺黑线专政论、破除对中外古典文学的迷信、文艺上反对外国修正主义并点名批判了一批文艺作品。

纪要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下发全党,给以后的文艺界造成极大的祸害。

1979年5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建议撤销1966年2月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请示》,同意撤销《纪要》。

6、伤痕文学:文革后,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一批旨在批判、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

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体现在对文革的批判及揭露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精神戕害,在艺术上都采用了能明确剖析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手法。

如《神圣的使命》(王亚平)、《我该怎么办》(陈国凯)、《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天云山传奇》(鲁彦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血色黄昏》(老鬼)等。

7、反思文学: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

如《内奸》(方之)、《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布礼》(王蒙)、《人到中年》(谌容)、《芙蓉镇》(古华)等。

8、第一次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即第一次文代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

来自解放区和前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约八百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央作报告,周扬和矛盾分别代表两个地区作文艺运动经验的报告;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

选举成立全国性的文艺组织—文联和领导机构。

第一次文代会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开始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的进程,并确立了各种文学力量在“当代文学”中的资格和地位。

9、双百方针: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10、政治抒情诗:一般情况下,那些在题材上或视角上被政治化的诗歌被称为政治抒情诗。

在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

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

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对所要表现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

讲究节奏分明、声韵铿锵。

经常使用马雅科夫斯基的“楼梯式”的组织形式,并不断融入中国古典诗歌的对偶、排比方法,以加强形式感。

这种鼓动性的诗,大量出现在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开展的时期。

代表诗人有郭小川和贺敬之等。

11、山西作家群(山药蛋派):指以农村生活作为主要取材范围的山西作家群体。

代表作家有,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

他们的共同特征包括,(1)地域特征(2)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3)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写(4)重视故事叙述的完整和语言的通俗。

也被称为“山西派”、“《火花》派”“山药蛋派”等。

12、非主流文学:指的是50-70年代,那些偏离或悖逆主流文学规范的主张和创作。

(1)它是相对于不同阶段的那些被接纳、被肯定、被推崇的主张和创作而言,是个历史的感念。

(2)非主流文学在一个高度一体化的文学语境里,处于受压制的地位。

(3)非主流的异质文学的出现,在本时期呈现为阶段性的状况。

如1956-1957年,1961-1962 或文革后期等。

13、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

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

后来有姚文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

14、潜在写作(又称为地下写作):为了说明当代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即有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作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

一种是作家们自觉的创作,如丰子恺写的《缘缘堂续笔》和食指的诗;另一种是作家们在非常时期不自觉的写作,如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

15、寻根小说(寻根文学):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与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和加深作品的文化意蕴。

代表作家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小鲍庄》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等。

16、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哲理散文或大散文):在8090年代散文创作中,有些作者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了一些融会学者理性思考和个人感性表达的文章,这类随笔式的散文被称为学者散文或者文化散文。

如金克木、张中行、余秋雨等;学者散文作者大都有较为丰厚的学术修养,往往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中,不特别注重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

在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通常会以较为智性的幽默来平衡情感的因素,学理知识的渗透,也使其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

中国当代文学史1.第一次文代会:1949.7在北平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即第一次文代会。

在该会议上,“文学一体化”得到了全面的实施。

“文学一体化”指的是:文学根据政治意识形态的需要所作的规范化。

首先确立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绝对领导地位;其次对抗战以来的文艺运动进行总结,把解放区主流文艺树立为全国文艺今后发展的范例。

第三实现了文艺工作的体制化:在会议期间成立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1953年更名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中国文联),它采取全体会员制,各种文艺团体是它的团体会员。

其中: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最为重要。

(1953年更名为中国作家协会,简称中国作协;1984年成为和文联平行的独立协会。

)2.百花文学:1956年5月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意见确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给钱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

文学界遂出现了突破僵化教条的“解冻”。

在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人民文学》和各地的一些文学刊物纷纷发表在思想、艺术上的探索性作品,它们或者在题材、主题上有新意,或者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表达方式。

文学界将这些文学作品称之为“百花文学”。

如: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宗璞《红豆》;诗歌:郭小川《一个和八个》;随笔:邓拓《燕山夜话》、吴南星《三家村札记》。

等等。

1957年夏政治形势发生逆转,一场反右风暴很快地结束了这一繁荣局面。

3 样板戏:1958年以后,形成了一条激进派文艺路线,代表人物是:江青、姚文元。

他们要用样板化即模式化规范文艺创作,因而主要由江青,姚文元参与,规定了八个可以作为样板的作品。

这八个样板戏是: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

4.新时期文学: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

1977年8月十一大宣布“文革”以粉碎四人帮结束,并把文革之后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为“新时期”。

文学界虽将文革之后的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学”。

事实上,直到1978年5月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才是新时期的真正到来。

5.九叶诗人:“九叶诗派”是40年代,由穆旦、唐祈、唐湜、陈敬容、郑敏、袁可嘉、辛迪、杜运燮、杭约赫等所构成的诗派。

它在80年代“文学化石”的发掘运动中重新被发现,并因1981年出版《九叶集》获得了“九叶派”这一名称。

九叶派的主要创作阵地是《诗创造》和《中国新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