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捕蛇者说》(语文版)

合集下载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捕蛇者说》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捕蛇者说》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捕蛇者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能够分析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句和表达方式;能够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互读、讲解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讨论、思考等方式,领会课文中的深层含义;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感受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心和同情;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重要词语的解释和理解;2.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表达方式的解析;3.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对古代社会百姓生活困苦的理解;2.对作者同情百姓疾苦的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出本课《捕蛇者说》。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对课文进行初步理解。

3.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解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表达方式。

4.讲解分析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释重要词语,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

5.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2.对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的掌握程度;3.对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理解程度;4.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六、教学方法1.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互读:让学生互相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精神;3.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4.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课文文本;2.相关注释资料;3.多媒体教学设备。

八、教学时间1课时九、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课后练习题;3.写一篇关于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文章。

《捕蛇者说》这篇教案,我们要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涵,感受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捕蛇者与百姓的对比,让学生明白捕蛇者虽然生活困苦,但相比百姓而言,却能得以生存。

《捕蛇者说》教案

《捕蛇者说》教案

《捕蛇者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捕蛇者说》。

(2)理解文中的生词和句子,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3)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中捕蛇者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对比现代文和文言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

(3)通过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捕蛇者说》。

(2)理解文中的生词和句子,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3)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中捕蛇者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用词。

(2)对文中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探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捕蛇者说》。

(2)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参考书籍。

(3)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捕蛇者说》。

(2)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捕蛇者说》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捕蛇者说》,理解文意,掌握生词和句子。

(2)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和困惑。

3. 讲解与讨论:(1)教师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用词。

(2)学生讨论对文中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探讨。

4. 应用与拓展:(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捕蛇者的生活场景。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捕蛇者在现代社会的对应人群及其生活状态。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捕蛇者说》的朗读和背诵。

2. 写一篇关于捕蛇者生活状态的短文。

3. 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现代社会中类似捕蛇者这样的人群及其生活状态。

捕蛇者说 教案

捕蛇者说 教案

捕蛇者说教案教案名称:捕蛇者说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捕蛇者说》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关爱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捕蛇者说》的主要观点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关爱和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1.理解并分析《捕蛇者说》中的比喻和隐喻。

2.就《捕蛇者说》中的主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学准备:1.复印《捕蛇者说》的课文。

2.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通过播放一段有关蛇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蛇的兴趣和好奇心。

2.师生互动,讨论:“你对蛇有哪些了解?你觉得蛇有什么特点?”阅读和分析(15分钟)1.师生共同阅读《捕蛇者说》的课文,并理解其中的意思。

2.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确保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3.分析课文的文章结构和段落的主题。

讨论和思考(15分钟)1.提问:“捕蛇者说”这篇文章主要在传达什么信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2.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意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蛇的形象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自己对环保的认识和态度。

比喻和隐喻(10分钟)1.解释文章中出现的比喻和隐喻,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其中的意义。

2.提问:“捕蛇者说”中的比喻和隐喻有什么作用?对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有何影响?扩展阅读(10分钟)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自然和环保的文章或故事,拓宽视野。

2.学生选择一篇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进行阅读,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和思考。

总结和概括(10分钟)1.回顾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探讨,确保学生对《捕蛇者说》的理解。

2.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和情感表达,并展示自己的思考。

3.强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将环保的理念应用到生活中。

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作业:学生写一篇关于环保的短文,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表达对环保的看法和行动。

2.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多关注自然环境,了解更多关于保护环境的信息。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捕蛇者说》全文;(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3)能够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对比阅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3)通过角色扮演、表演和演讲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3)培养学生对社会公正和人权关注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文本解读:《捕蛇者说》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寓言故事,以捕蛇者为线索,揭示了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根源。

通过分析文本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

2. 词语解析:对文本中的关键词语进行解释和解读,如“捕蛇者”、“蛇”、“捕蛇工具”等,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3. 句子分析:对文本中的重要句子进行分析和解读,如“夫蛇者,阴毒之虫也”、“捕蛇者,危险之业也”等,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蛇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蛇的兴趣和好奇心,导入《捕蛇者说》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捕蛇者说》全文,遇到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可以先做标记,待会儿一起讨论。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读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社会意义和深层含义,讨论故事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和影响。

5. 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总结故事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思考故事对自身和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四、作业布置1. 背诵《捕蛇者说》全文;2. 选择一个关键词语或句子进行深入解读,写一篇短文;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故事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写一篇感悟文章。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捕蛇者说》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3)了解古代捕蛇业的背景及相关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论证手法和表达技巧;(2)学会对比阅读,从文章中汲取有益于现实生活的启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2)提高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捕蛇者说》,感受文章的韵律美;2. 字词讲解:梳理文中的生僻字词,解释重点句式;3. 文章背景:介绍古代捕蛇业的背景及相关文化知识;4. 文章分析:分析文章的论证手法和表达技巧;5. 对比阅读:挑选相关文章进行对比阅读,拓宽视野。

三、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背诵;2. 文章中重点字词和句式的掌握;3. 古代捕蛇业的背景及相关文化知识。

四、教学难点1. 文章的论证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2. 对比阅读的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捕蛇者说》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勾画出生僻字词和不懂的句子;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4.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重点字词和句式的讲解,分析文章的论证手法和表达技巧;5. 对比阅读:组织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分享阅读心得;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完成相关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对比阅读:评估学生在对比阅读中的分析能力和思考深度。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实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古代捕蛇业的兴趣;2. 引导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3. 鼓励表达: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捕蛇者说初三上册语文教案(优秀9篇)

捕蛇者说初三上册语文教案(优秀9篇)

捕蛇者说初三上册语文教案(优秀9篇)课时篇一教学要点:一熟读课文。

二疏通文意。

课时篇二教学要点:一理解全文主旨。

二背诵四、五段。

教学设想:篇三尽可能多读几遍课文。

因为课文读不熟,疏通文意困难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本课教学目的和训练重点,都规定了背诵四、五两段,熟读才好成诵。

读课文的方法,尽量有所变化,使学生爱读、乐读。

理解课文基本内容,抓住四、五两段适当做些分析。

理解全文主旨和蒋氏陈述的主要意思和感情。

疏通文意是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的基础,要指导学生认真对照注解完成这项工作。

但不搞对评。

布置作业:篇四一背诵四、五段。

二完成课后练习四。

教学目标:篇五一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二熟读课文,背诵第四、五段。

最新《捕蛇者说》教案设计篇六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运用衬托、对比写法,突出中心思想: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2.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3.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作。

其时政治腐败,苛捐杂税繁多,贪官污吏横征暴敛,使人民陷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

作者通过捕蛇人蒋氏口述悲惨身世,反应民不聊生的境况,刻画悍吏的凶暴,描绘捕蛇人的心态,最后点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题思想。

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了解中唐时期的社会状况,认识封建社会残酷的剥削和人民遭受的苦难,是有帮助的。

“捕蛇者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说说捕蛇人的事。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议论,也可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异蛇的性状和永州人冒死争捕这种蛇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4段):通过蒋氏的自诉悲惨遭遇,写出赋敛之毒,揭露苛捐重赋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首先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接着借蒋氏血泪陈述,勾勒出中唐时期农村破产,百姓逃亡,十室九空的惨状,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苛征重赋的罪行。

这是教材的重点,因此要着重领会。

语文教案-《捕蛇者说》

语文教案-《捕蛇者说》

语文教案-《捕蛇者说》知识目标1.了解《捕蛇者说》的背景和作者;2.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基本情节;3.学会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手法;4.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并能够灵活运用。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使用比喻的能力;3.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词汇来进行表达。

情境引入请学生听一首歌曲《捕蛇者说》。

然后让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1.歌曲中的“捕蛇者说”与我们平常所说的“说”有何不同之处?2.歌曲中的“捕蛇者”在哪些方面与我们不同?3.歌曲中的“蛇”是什么意象?它代表了什么?内容展开1. 《捕蛇者说》的背景和作者1.1 背景介绍《捕蛇者说》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是唐代传奇故事《杜鹃山记》的一部分。

传说中,有一个捕蛇者去杜鹃山上捕捉蛇儿。

在路上,他遇到一个形容怪异的老人,约请老人为他指婚姻方向。

老人说,他后来会娶一个美丽、聪明而且有成就的女人,但是这位女子将带来他的不幸。

于是他开始矛盾不已,究竟该选择爱情还是事业?1.2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号“乐天”,是唐代受人尊敬的大诗人之一,被尊为“诗仙”。

他的长篇小说《长恨歌》、《琵琶行》以及《东篱乐府》等,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

2. 文章的主题和基本情节2.1 主题《捕蛇者说》表达了对于“爱情与事业”的无奈,折射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矛盾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之作。

白居易通过表面上看来是一个养蛇人的故事,揭示人生选择的矛盾、并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2.2 基本情节故事中,捕蛇者拿着头上一朵花的蛇去市场上卖,结果没有人问津,他一怒之下把蛇放了,就坐在路边,对一只蛇说,为什么大家骂我是养蛇人呢?你们不是被我救了吗?这时旁边有一个异样的人插话说了几句,随后离去了。

深夜里这个人来到捕蛇者的家里,告诉他将来会娶一个美丽、聪明、有成就的女子,然而她会是他的不幸之人。

最后,捕蛇者不情愿地选择了自己的事业,而舍弃了爱情。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捕蛇者说》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捕蛇者说》,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

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

通过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捕蛇者说》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简要概述《捕蛇者说》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2.2 课文讲解:逐段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和难点。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表达。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某个问题或情节。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培养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提问:教师提问学生关于课文的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并给予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材,提供课文内容和相关的学习资源。

5.2 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具,如PPT或视频,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5.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相关信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或问题,引起学生对《捕蛇者说》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6.2 课文讲解:根据教学内容,分段讲解课文,解释生词和难点。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细节,理解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6.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和道德观念。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2023最新-《捕蛇者说》教学设计【10篇】

2023最新-《捕蛇者说》教学设计【10篇】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10篇《捕蛇者说》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捕蛇者说》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本文在于揭露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表现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二、背诵第4、5段,注意语调,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了解“乎”和“而”的多种用法。

四、理解并掌握“对比”的写法。

教学设想一、课文第4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1蒋氏自陈心曲的话是全文主体,要着重领会。

(重点)2运用对比的写法,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

(难点)二、紧扣课文的“阅读提示”和课后有关练习读课文。

三、采用“读读、议议”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

2回忆学过的“说”,讲清这一文体的特点。

3引导学生看课文“阅读提示”,了解背景和写作目的。

二、指导预习1参照课文注释,阅读全文。

2弄清“永州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

3了解“黑质而白章”和“得而腊之以为饵”两句中“而”所表示的关系。

4掌握实词“质”“章”“啮”“当”“已”“得”“赋”等含义;了解“可以”的古今不同用法及“腊”的活用。

三、研析新课指导学生朗读第1段并疏通文义。

(1)让学生试译,师生共同研讨。

明确①“黑质而白章”中“而”表南并列关系。

②“得而腊之以为饵”中“而”表示承接关系。

③“可以已大风”中的“可以”,是“可以用来”,今义“可以”是“能够”的意思,是一个词。

④“腊”,干肉,名词,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把肉晾干”。

⑤找出写“蛇毒性之剧”的句子。

(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⑥找出写“蛇的医疗功效”的句子。

(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杀三虫。

)(2)提问:蛇毒性如此剧烈,永州人为何“争奔走焉”?明确:因为“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可以“当其租入”。

(3)小结:文章一开始叙述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效是为下文作铺垫。

九年级语文《捕蛇者说》教案

九年级语文《捕蛇者说》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捕蛇者说》。

(2)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心和批判精神。

(2)培养热爱祖国文化和历史的态度。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捕蛇者说》的内容和主题。

(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对文中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3)对作者批判精神和人生观的把握。

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柳宗元及其作品。

(2)介绍《捕蛇者说》的背景知识。

(3)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和翻译文章。

(2)学生自主研究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小组讨论:(1)小组内讨论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小组内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3)小组内分享对文中社会现实的理解和感受。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捕蛇者说》。

2. 整理并总结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写一篇关于《捕蛇者说》的读后感,包括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捕蛇者说》的内容和主题?是否能够理解和运用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是否能够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学生是否能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中提高阅读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1. 比较学习:(1)引导学生比较《捕蛇者说》与其他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如苏轼的《石钟山记》等。

(2)分析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手法。

2. 文化探究:(1)探讨古代捕蛇业的背景和文化意义。

《捕蛇者说》教案设计共三课时(5篇)

《捕蛇者说》教案设计共三课时(5篇)

《捕蛇者说》教案设计共三课时(5篇)【教学目标】(一)学问与力量1了解柳宗元的文学常识及“说”的体裁特点2把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3理解比照、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文章能了解文章大意2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理解表达的思想感情3在熟识文章的主要的内容前提下,理解比照、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篇“说”,让学生理解蒋氏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害而求免于苛税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的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行,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怜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同学们,“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下面请同学来谈一谈。

2、想到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凶狠、残忍”这些词语,就感到恐惊。

今日,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柳宗元又是怎样说说捕蛇人的事的。

[板书课题,]或从背景介绍导入:唐玄宗天宝中期起,战斗仍频,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斗、朱沎(cǐ)叛乱等祸乱接连发生,全国税户比唐玄宗早期削减四分之三,而兵员却增加三分之一。

朝廷随便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无休无止,民不堪命。

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由存留户共同负担),已重者愈重”。

在这种状况下,当时却有一种职业可以免其赋税,究竟是什么职业呢?他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捕蛇者的世界。

二、揭题解题:1、“捕蛇者说”不能译成“捕蛇的人说”,由于“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谈论,可以叙事,但叙事也是为了说理,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2、简介: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

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理想,有抱负。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实行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

柳宗元积极参与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

《捕蛇者说》教案

《捕蛇者说》教案

《捕蛇者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捕蛇者说》的文意;(2)能够分析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3)能够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分析、综合、概括等方法,理解文章的内涵;(3)学会对比阅读,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同情;(2)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3)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捕蛇者说》的文意;2. 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3. 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对文章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掌握;3. 对作者观点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捕蛇者说》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文本。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理解文意。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4. 分析讲解:对文章中的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实践应用: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启示和价值。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深入研究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4. 写一篇关于《捕蛇者说》的读后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事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对比不同文本,提高文本解读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本。

2. 准备课文注释和译文,方便学生查阅和学习。

3. 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捕蛇者说》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分析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解读并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学习,提炼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社会的关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与翻译带领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韵律美。

逐句翻译课文,解析难点词汇和句式。

2.2 课文分析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3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讨论,分享阅读心得。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3.2 课文朗读与翻译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逐句翻译课文,解析难点词汇和句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3.3 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4 拓展阅读与讨论推荐相关阅读材料,组织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引导学生分享阅读心得,组织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5 总结与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

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4.2 课文理解与分析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对作者观点和态度的把握能力。

4.3 拓展阅读与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拓展阅读中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和沟通交流。

《捕蛇者说》教案

《捕蛇者说》教案

《捕蛇者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捕蛇者说》。

(2)理解《捕蛇者说》的文言文表达和修辞手法。

(3)分析《捕蛇者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捕蛇者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如何运用文言文进行表达和修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通过学习《捕蛇者说》,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和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捕蛇者说》。

(2)理解《捕蛇者说》的文言文表达和修辞手法。

(3)分析《捕蛇者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特殊词汇和句式结构。

(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捕蛇者说》的作者柳宗元及其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捕蛇者说》的题材和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捕蛇者说》,理解文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文言文中的疑难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捕蛇者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分析:(1)教师讲解《捕蛇者说》中的文言文表达和修辞手法。

(2)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中的寓意和哲理。

四、课堂练习(1)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

(2)我喜欢吃甜的食物。

2. 请根据《捕蛇者说》的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故事内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捕蛇者说》。

2. 总结《捕蛇者说》中的修辞手法,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3. 思考《捕蛇者说》中所蕴含的哲理和道德观念,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阐述。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

2. 课堂练习评估:检查学生用文言文表达现代汉语句子的准确性和对《捕蛇者说》故事内容的复述情况。

捕蛇者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捕蛇者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捕蛇者说》。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翻译并解释其含义。

(3)了解作者柳宗元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文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精神。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懂得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捕蛇者说》的内容。

(2)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翻译与解释。

(3)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其社会现实意义。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2)从不同角度审视文本,深入剖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柳宗元及其文学地位。

(2)概述《捕蛇者说》的背景和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语气和情感。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解读:(1)详细讲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2)深入剖析作者的写作意图,解读文本的深层含义。

5. 课堂练习:(1)翻译并解释文中的重点句子。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捕蛇者说》。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考能力。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对文本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最新捕蛇者说教案设计(优秀10篇)

最新捕蛇者说教案设计(优秀10篇)

最新捕蛇者说教案设计(优秀10篇)《捕蛇者说》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理解并掌握“质、赋、嗣、蹙、藉、徙、俟”等文言实词,了解“乎”、“而”的多种用法。

二、认识“说”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对比的写法。

三、理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一中心文句以及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感情。

教学设想一、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说”这一文体和特点;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第4段从语言角度分析、第5段从思想角度分析是难点,须引导学生力求正确把握。

教学时数两课时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捕蛇者说》写于作者在永州任职时,是柳宗元的散文名篇。

课文通过捕蛇者蒋氏对其祖孙三代为免交赋敛而甘愿冒着死亡威胁捕捉毒蛇的自述,反映了中唐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或叙事兼议论,或议论兼叙事,将叙事和评论结合起来,以说明一个道理。

二、讲析课文引导学生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第1段。

教师适时做以下点拨:1重点词语和文句质:质地,东西的主体。

这里指基本颜色。

章:花纹。

啮(niè):咬。

腊(xī):干肉。

文中用作动词,把肉晾干。

岁:每年。

当(dàng):抵充、顶替。

永之人争奔走焉:永州的老百姓争先恐后地忙着去做这件事。

焉,兼词,于此,为这件事。

2提问: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异蛇”之毒?明确:(1)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线,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

(2)这一段重在写“毒蛇”之异,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二是毒性之异,三是用途之异。

(3)注意首句的省略句“触草木尽死”,“尽死”前省去的主语应是“草木“,其余皆省去“毒蛇”。

小结:写“异蛇”剧毒,而“永之人争奔走焉”。

3指名朗读第2、3两段提问:蒋氏的自述反映了什么?文章在这一段着重写什么?明确:如果说第1段是概述,从第2段开始便转入到具体的描述。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捕蛇者说》的基本内容和背景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死亡和生命的意义,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对《捕蛇者说》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中所传达的哲学意义和人生观。

三、教学过程1. 初识篇章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作者生平、作品背景等内容,激发学生对《捕蛇者说》的兴趣。

然后带领学生一起朗读篇章,感受文字的魅力。

2. 深入解读通过分段讲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文字中所蕴含的意境和哲理。

可以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交流思考,梳理出作品的核心内涵和精髓。

3. 创设情境可以通过音乐、影像等方式,创设《捕蛇者说》的艺术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作品的氛围中,体验其中的情感与思考。

4. 提出问题教师可以结合作品内容提出一些思考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拓展学生的心灵视野,促进情感的升华。

5. 总结与回顾在教学结束前,教师可以对整堂课进行总结,梳理关键点,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固化。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投影仪、音响等设备,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创设艺术情境。

2. 教学课件:准备相关PPT或幻灯片,便于教学展示和学生学习。

3. 讨论小组: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交流和合作。

五、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表现、讨论贡献、作业表现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同时也可以设置一些主观题目,让学生展示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反馈和自身教学经验,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相信学生将在《捕蛇者说》这篇文学作品中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感悟,培养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捕蛇者说》优质公开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捕蛇者说》优质公开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捕蛇者说》优质公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捕蛇者说》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的一篇重要文章,出自《庄子·外物》。

文章通过讲述一个捕蛇者与蛇的斗争,展示了捕蛇者的勇敢和智慧,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本文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对学生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古代文化背景和寓意的理解仍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解读文章的深层含义,并激发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捕蛇者说》的文言文内容。

2.理解文章中的寓意,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句子结构。

2.文章的深层含义和寓意。

3.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捕蛇者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3.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以便进行拓展阅读。

2.准备捕蛇者的故事相关图片或视频,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3.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让学生朗读《捕蛇者说》,注意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句子结构。

然后,教师进行翻译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回答的方式进行。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练习,可以选择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其他文言文材料进行阅读和理解。

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讲解。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分析捕蛇者的故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将能够: 1. 理解并解读《捕蛇者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学会使用适当的阅读策略,如预测、推测、总结等,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学会运用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如描写、抒情和辩论。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中捕蛇者的观点和态度,并分析文章的主旨;2.培养学生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练习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加强写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捕蛇者说》;2.PowerPoint演示文稿;3.阅读理解练习题;4.黑板、白板和挂图。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介绍《捕蛇者说》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阅读课文1.分发课文《捕蛇者说》,让学生独立阅读,同时提示学生重点关注文章的主题和主要观点;2.学生完成阅读后,让他们与同桌合作,交流自己的理解和观点;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以便在后续的讨论中解答。

第三步:讨论与解析1.引导学生讨论《捕蛇者说》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态度,解释捕蛇者为什么对蛇表示同情;2.解析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捕蛇者为什么认为蛇是一种“可怜”的生物,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第四步:阅读策略训练1.向学生介绍预测、推测和总结等阅读策略;2.分发阅读理解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这些策略,完成练习;3.学生完成练习后,一起讨论答案和解题思路。

第五步:写作练习1.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捕蛇者,你会怎么看待蛇这种生物;2.让学生自由发挥,写一篇关于蛇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3.鼓励学生在写作中使用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如描写、抒情和辩论。

第六步:展示和评价1.学生交换文章,并请几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2.教师评价学生的写作,提供针对性的改进建议;3.学生互相评价,给予激励和建议。

五、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研究有关蛇的知识,扩大对蛇的了解;2.引导学生进行围绕蛇保护和人类与蛇的关系的讨论和辩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通过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也不愿受苛政之害的事情,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本文反复运用对比,交错使用散句与整句,语言优美,结构精巧。

本文一事一议,借事说理。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加强诵读;也要引导学生了解衬托、对比的写法,在合作学习中逐步领会文章的主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读课文,提升学生自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揣摩蒋氏复杂的心理,正确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通过对比、衬托突出中心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2.学习通过对比、衬托突出中心及卒章显志的写法。

3
.认识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残酷掠夺劳动人民的罪行。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对比、衬托突出中心及卒章显志的写法。

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读课文,对文本内容有比较细致的了解,
并在学习中能够提出问题。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使学生能够顺畅朗读,正确理解字句的意思。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在《礼记·檀弓下》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从泰山下经过,看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

孔子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听着,不禁动了恻隐之心,派自己的学生子路前去询问,子路问:“你这样痛哭,一定是遇到了非常悲伤的事吧?”那妇女说:“是呀,从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而后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

”孔子听了子路的回话后,不禁问:“那她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呀。

”孔子于是对他的学生说:“你们这些年轻人要记住,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
听了这个故事,也许会有同学觉得难以想象。

唐代的文学家柳宗元一开始也
是不大相信这样的事,可是当他亲身经历了一件事后,他不但相信了,而且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的散文《捕蛇者说》。

(板书课题、作者。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他的这篇文章。

(二)引导朗读
1.小组试读
同座组成学习小组,一人读课文,一人指出他读音或停顿有误的地方。

如有不同意见,可查阅工具书,仍然不能确定的做上记号,准备提问。

2.全班交流
学生提出未解决的问题,同学相互解决,教师可以适时点拨。

注释以外学生易读错的字:
募.有能捕之者(mù)几.死者数.矣(jī)(shuò)
曩.与吾祖居者(nǎng)隳.突乎南北(huī)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fú);
学生易读错停顿的句子:
永之人|争|奔走焉而|乡邻之生|日蹙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3.自主朗读
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要求朗读顺畅,停顿正确。

4.齐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自译课文
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由一个学生对照注释串讲,其他学生随时提出认为不妥之处,借助工具书讨论解决问题,有争论的,做好记号,以便全班交流时提出。

2.学生质疑
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词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统一认识。

3.明确要求,分别请几位学生依次翻译课文,师生共同矫正、评点。

要求:(1)关键字词是否落实。

(2)与上下文是否连贯。

(3)表达时,口齿是否清楚。

(4)表达时,仪态是否自然。

(四)归纳积累(有的教学班,如果课上教学时间紧,可作为课后的作业)
指明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或用法:
1.余将告于.莅事者(向)
积于.今六十岁矣(到)
吾祖死于.是(在)
苛政猛于.虎也(比)
2.当其.租入(他的)
专其.利三世矣(这种,指捕蛇可以抵税这件事)
视其.缶(那)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那[自己的])
3.貌若.甚戚(好像)
更若.役(你的)
4.可以已.大风(治愈)
则久已.病矣(已经)
5.余悲.之(同情)
余闻而愈悲.(悲痛)
6.若毒.之乎(怨恨,恨,憎恶)
孰知赋敛之毒.……(毒害)
7.太医以王命聚之.(代蛇)
言之.(代蒋氏的话)
余悲之.(代蒋氏)
君将哀而生之.乎(我,代蒋氏自己)
8.黑质而.白章(表并列)
而.乡邻之生日蹙(表转折)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表承接)
则弛然而.卧(表修饰)
(五)布置作业
课后反复熟读课文,将课文内容复述给同座听。

第二课时
学习对比、衬托的写法,领会文章的内涵,辩证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新课导入
1.检查作业,指名复述课文。

2.简介“说”: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大多是一事一议,往往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

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

(二)研读课文
1.提问:本文作者是借什么事来表述他对什么问题的看法?
明确:本文作者借蒋氏捕蛇一事来表达自己对唐朝统治者向人民征收赋敛问题的看法。

(学生的回答意对即可)
2.提问:这篇“说”在形式上表现为先叙后议,还是先议后叙,还是边叙边议呢?
明确:本“说”主要采用的是先叙后议的形式。

3.追问:文中哪些段落主要是叙?哪些段落主要是议?(学生浏览课文,自由讨论后回答。

)再追问:第1段从表达方式看,仅仅只有记叙吗?(学生自由朗读第1段,独立思考后回答)
明确:课文1—4段主要是叙,第5段主要是议;第1段写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医疗功效,用的是说明笔法,写“永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用的是记叙的笔法。

4.学生齐读第5段,讨论:这段议论性文字的核心是什么?哪句话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看法?
明确:“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这一句是作者观点的集中体现,点明了全篇的主旨(板书加点的字)。

5.孔子说“苛政猛于虎也”(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呀!)作者心中开始还存有怀疑,然而当他看到蒋氏的遭遇后,却得出了惊人相似的结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那么,蒋氏的遭遇到底是怎样的呢?文中哪几段叙述出蒋氏的遭遇?(学生回答后追问:第3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2、4段;第3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6.学生齐读第2段,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中所反映出的蒋氏的遭遇。

(学生回答意对即可)
明确:蒋氏一家三代从事捕蛇的差使,爷爷、父亲都死于毒蛇之口,蒋氏自己也是九死一生。

7.讨论:蒋氏的遭遇不可谓不悲惨,可是课文中为什么却说蒋氏是“专其利”呢?蒋氏他自己也认为这是“利”吗?追问:蒋氏认为捕蛇之“利”表现在哪些地方?(引导学生阅读第4段,从蒋氏的答话中仔细揣摩蒋氏的心理,教师在学生充分思考、发表自己见解的基础上,归结并板书。


明确:蒋氏自己也是认为这是“利”(与纳税比较而言)。

蒋氏认为捕蛇之“利”主要表现在:
(1)自己是“以捕蛇独存”,乡邻却因纳税“非死则徙”、“其室十无四五”;(2)自己因捕蛇“弛然而卧”,乡邻却因纳税“虽鸡狗不得宁”;(3)自己因捕蛇“一岁之犯死者二”,乡邻却因纳税“旦旦有是”;(4)自己因捕蛇而后死,乡邻却因纳税先死。

(加点字板书)
8.提问:蒋氏的这段答话可以用第4段中哪一句话来概括?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怎样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可以用“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一句来概括,这句话可以看作是蒋氏这段答话的纲。

作者在这段话中将“役之利”与“赋之不幸”进行了对比衬托,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个中心。

(板书加点字)
9.我们在朗读第4段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才符合蒋氏说话时的心理?(先让一个学生试读,引导学生进行评点后,再让这个同学或另一个同学朗读。

)明确:用“哀而不伤”的语气来读比较恰当。

小结:这篇文章通过蒋氏祖孙三代人宁可死于毒蛇之害而免于苛税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

文中写蒋氏的自述,自始至终采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从各个时期、各个角度将捕蛇者的所谓的“利”与乡邻因赋税带来的不幸进行对比,两相映衬,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从而有力地突出了全文的中心。

(三)拓展深化
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让学生畅所欲
言,相互补充,教师适当点拨。


参考提示:课文最后一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点明了作者写作的动机。

这个结句反映了作者把变革这一黑暗社会现实的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封建统治者的身上,幻想最高统治者能够体察民情,从而能革除弊端。

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观点是作者思想局限性的表现。

但是,作者在文中流露的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是真实的、深切的,也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四)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与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