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大纲_李达》感
《辩证唯物主义》读后感
《辩证唯物主义》读后感《辩证唯物主义》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哲学著作,通过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深入探讨,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强大力量,以及它们对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意义。
唯物主义强调的是物质第一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意识的产物。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只有站在客观的角度去认识世界,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世界,要用实践去检验真理,而不是凭空臆测或主观臆断。
这种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念,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启示。
辩证法则是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它强调的是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
在阅读《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对事物发展的推动作用。
矛盾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不是消极的因素。
只有通过矛盾的斗争和发展,事物才能不断前进,不断发展。
辩证法告诉我们,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矛盾,善于推动事物的发展,而不是被矛盾所困扰。
在阅读《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中,我还深刻体会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对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意义。
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世界,要用实践去检验真理,而不是凭空臆测或主观臆断。
辩证法告诉我们,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矛盾,善于推动事物的发展,而不是被矛盾所困扰。
只有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原则,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更好地改造世界。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辩证唯物主义》,我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世界,要用实践去检验真理,而不是凭空臆测或主观臆断。
辩证法告诉我们,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矛盾,善于推动事物的发展,而不是被矛盾所困扰。
只有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原则,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更好地改造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哲学著作,它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让我们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李达的最后十四年
李达的最后十四年作者:吴娟许雅亭来源:《人民文摘》2009年第08期1953年2月23日,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的李达调任武汉大学校长,治校期间拨乱反正,坚持按教育规律办事,力图将武汉大学建成一流大学。
然而“文革”来临,这位红色教授因为正直和耿介受迫害致死。
公开质疑“教育革命”63岁的李达来武汉大学主持校政,人们对这位久负盛名的马克思主义者表示欢迎。
他态度诚恳,礼贤下士,被尊称为老校长。
李达1953年做武大校长到1966年去世,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界和知识分子中正在发动一连串批判和斗争,政治运动层出不穷,教育界也风云变幻。
用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的话说:“当时整个中国和武大出现了一个极‘左’路线,而李达的思想体系跟这个路线是格格不入的。
搞教育和哲学,都得实话实说。
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对教育破坏极大,李达极力反对。
”大跃进时期,“左”倾思想泛滥,大兴教育革命成了当时的主要任务之一。
但李达认为哲学系的师生长时期劳动,讨论“花生地里出哲学”实在是莫名其妙。
他一再催促学生返校上课,说:“都搞劳动,大学还成其为什么大学?”但是,武汉大学的经验却被推广到各大专院校,毛泽东视察武大时也肯定其“教育革命”的成绩。
李达却开始痛苦地反思,对武大“教育革命”由沉默、抵制到公开反对。
1961年,李达终于找到机会发言。
会议上,他指斥这一时期武大教育的失败。
于是,一些“左”派被调离武大。
但是,李达在整风运动中措辞激烈的讲话,也得罪了许多“教育革命”积极分子,埋下了后来在“文革”中被整的祸根。
向毛主席求救1965年1月,李达当选为全国三届人大常委。
中组部已通知他留京专任全国人大常委,不再担任武汉大学校长,还给他在京找了房子将书籍、衣物搬去,但李达因急于向其助手交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下卷《历史唯物论大纲》的编撰工作,便于1966年1月22日回武大暂住。
可是,李达哪里想到,大祸就要降临。
他赶回武大其实是“自投罗网”。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 关于对人性本恶的看法
读《唯物辩证法大纲》有感关于对人性本恶的看法摘要:人性本恶的这种形而上的观点又被拿了出来,阻碍着无产阶级继续革命。
这种观点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相背离,他要求人人以这种恶进行改造世界,实际上同社会发展的规律相反。
关键词:人性本恶唯物辩证法荀子李达唯物辩证法大纲要对“人性本恶”这个观点进行自己看法的阐述,首先应当是对这个观点本身进行阐述。
如果不对这个方面进行阐述,对于“非人性本恶”方面的阐述也将是不完整的。
“人性本恶”出自《荀子第二十三.性恶》他的观点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就像人体的器官是与生俱来的一样,这一点从“生之多依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中可以得出。
荀子认为人性的恶是与生俱来的。
“令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而辞让亡焉。
”他把人“好利”这种性质看作是与生俱来的,因为这种与生俱来的才产生了社会中的争夺、残暴、淫乱。
“故必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处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而人性的善则是后天通过教化而来的。
而现代能够听到的关于“人性本恶”的观点则认为人本来具有贪婪、自私的意识,与之相反的意识只是受到道德、法律的规定而不得不表现的。
恶是从始至终的、永不改变的,只能够通过符合人性的规定进行约束。
为什么会产生人性本恶的这种意识呢?从人的认识和社会状况分析有着不同的结果。
我首先从认识角度来说,这种恶是把在众多不同的人性中抽象出来的人性,在以货币联系着人们的社会,追求金钱的大多数则是恶的,由同样是人类发起的战争、为了争夺自然的频繁的战争同样也被归类到人性的恶中。
然后是从阶级的角度分析,处于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对于这个人性也有不同的认识。
统治阶级是忠于对宣传这种人性本恶的。
人性既然是这样,那么被压迫阶级的革命是无用的,即使是革命成功,因为人性的这种恶不能够建立一个适合被压迫阶级的生活的更先进的社会,阻碍着被压迫阶级的革命运动。
他们把人性本恶的矛头指向马克思主义,宣称人性本恶,共产主义社会被恶的人性破坏。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历程与方法路径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历程与方法路径郝立忠*【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支持。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顾7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方法路径与发展趋势进行探索,对于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路径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探索,二是高校的哲学教科书,三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读本。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其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苏联*郝立忠,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厂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O^Az-u-------------------------------------------------------------------2019年第4轉总第33辑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翻译借用和模仿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全国高等院校和各级党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方面,还没有自编的全国统一教材。
康斯坦丁诺夫主编的《历史唯物主义》(1950),亚历山大罗夫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1953),均由人民出版社于1955年出版了中译本;康斯坦丁诺夫主编的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集体著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58),也于1959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译本,便由这三者临时充当了全国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
①这个时期,直到1957年以后,才陆续出现了中国学者独立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
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纲要》,原是中共中央党校内部讲课的讲稿,1957年以《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的书名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58年进行修订,并将书名改为《辩证唯物主义纲要》,于1959年再版。
中共一大--李达
纵观李达校长在武大所做的功 绩,是影响深远的。作为一名 长期从事教学的教授,李达可 谓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家。不论 是他关于教育的见解,还是在 武大实施的具体做法,今天看 来自然有其局限性,但在那个 时代,是相当了不起的了。具 体说来,哲学系的重建首当其 冲。哲学系可谓是在一穷二白 的基础上重建的,正是李达当 年带起来的一批年轻人,成就 了现在武大哲学系在全国数一 数二的地位。外语系和政治系 也是在他的指导下恢复的。而 在理科方面,李达校长敢于把 “大右派”曾昭抡请来任教, 使本来死气沉沉的化学系渐渐 的 别开生面起来。
陈公博 周佛海 (广州小组) (旅日小组)
包惠僧(在广州时受陈独秀
委派参加会议)
李达,号鹤鸣。湖南零陵人。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10月2日生。“五四”运动时期 在日本留学开始撰写介绍科学社会主义与欧洲工人运动的文章。1920年8月归国在 上海与陈独秀筹建中国共产党,主编《共产党》月刊,并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 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宣传主任。同年翻译出版 《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等书。 1922年底应毛泽东邀请,任湖南自修大学校长,后在湖南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任教。北伐战争时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编审委员会主席。1926年出版哲学著作 《现代社会学》。大革命失败后,长期担任教授,研究与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经 济学。1929年出版《中国产业革命概观》,1935年出版《经济学大纲》, 1937年出 版《社会学大纲》等,产生广泛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李达历任湖南大学校长,武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 部委员,被推选为第一任中国哲学学会会长。曾当选为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 表,政协第一届、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第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著述有《实践论解说》、《矛盾论解说》和主编 《唯物辩证法大纲》等。1958年曾同毛泽东就主观能动性问题发生争论,直言批评 大跃进中的唯心论,对六十年代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左”的政治批判取沉默态度, 不同意林彪的“顶峰论”。于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初期受到攻击、诬陷,被 迫害致死。“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李达的冤案得到昭雪。
陶德麟学术成就简介
陶德麟学术成就简介作者:来源:《江汉论坛》2008年第11期陶德轔,著名哲学家,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1931年10月生于上海,祖籍武汉。
曾任武汉大学校长。
先后兼任的主要学术职务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哲学组召集人、全国普通高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哲学评审组第一副组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和哲学组召集人、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顾问、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和哲学学会会长、武汉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先后受聘为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等十余所大学的兼职教授或研究基地顾问。
1949年陶德麟以优异成绩同时考取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校,人武汉大学经济系学习,1953年毕业留校任李达校长学术助手,专攻马克思主义哲学。
24岁时撰写《关于“矛盾同一性”的一点意见》一文批评苏联《简明哲学词典》的条目释文,发表于《哲学研究》1956年第2期,受到国际哲学界的重视,《辞典》据此作了修改。
同年武汉大学哲学系重建,陶德轔到该系任教,为本科生和全校研究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
随后受聘为湖北省委讲师团兼职讲师,为全省高中级干部讲授《实践论》、《矛盾论》。
1961年李达受毛泽东委托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指定陶德麟为主要执笔人。
“文革”前他在《红旗》、《人民日报》、《哲学研究》、《新建设》、《理论战线》 (《江汉论坛》前身)等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已是知名青年学者。
“文革”初期李达被迫害去世。
陶德麟因受株连并坚持为李达冤案平反而受到残酷迫害,在农村劳动八年。
直到1974年李达平反后才获准回校治病,粉碎“四人帮”前夕才回到教学岗位。
1978年陶德麟奋力投入反对“两个凡是”的理论斗争。
应邀赴京参加真理标准讨论会并作大会发言,在《哲学研究》、《光明日报》、《江汉论坛》等报刊发表《关于真理标准的几个问题》、《逻辑证明与真理标准》、《认识的对象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吗?》、《百家争鸣与‘两家’争鸣》、《不能用专政的办法解决精神世界的问题》等一系列论文,系统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驳“两个凡是”,《新华文摘》等许多刊物转载,影响很大。
《唯物辩证法大纲李达》感.doc
唯物辩证法——深邻於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及精神与自然、意识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由此分出了唯物论和唯心论。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而精神只是物质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推广指出社会生活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是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精神生活是政治、法律、艺术、宗教等活动。
唯物论的更本纲论是存在是第一行,意识是第二性,意识是存在的反映。
唯心论的根本刚论是意识第一性,存在第二性,意识决定存在。
唯心论又包括主观唯心论和客观唯心论两种形态。
古希腊柏拉图主义、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主义和马赫主义、及宋代程朱理学中的“理先气后”和“理在气先”的说法都是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二十世纪初期的英国大主教贝克莱的“为是观念的集合”和“存在就是被感知”,二十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阿芬那留斯的“只有感觉才能被设想存在着的东西”,宋代陆九渊的“宇宙并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意之所在便是物”都是主观唯心论代表。
第三种哲学流派是二元论和折中论,它属于唯心论和唯物论的中间派,其力图调和唯心论和唯物论的、科学和宗教的分歧,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是二元论。
唯心论和唯物论的历史根源就在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社会阶级的分化、及认识论的限制。
唯物论与科学联盟、而唯心论和宗教联盟。
在认识论史上同唯心论和唯物论的斗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交织在一起的还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前两者是本体论的问题后者是认识论的问题)。
世界可知论的基本观点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即承认世界可以被人们所认识,不可知论则否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否认人们能够认识世界或至少否认人们能够彻底认识世界的。
绝对唯心主义者黑格尔是可知论者,他认为“绝对观念”由本身内部的矛盾而向前发展,经历了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等三个阶段。
辩证法的可知论认为所谓认识世界就是人们的头脑对外界世界的反应,思维按其本能来说能构成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并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凡属客观存在相符的认识都是确实可靠的科学依据。
李达在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所起到的作用
李达在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所起到的作用作者:柳民哲来源:《新生代·上半月》2019年第05期【摘要】:作为中共一大代表的李达,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李达一生致力于研究并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取得了重要的贡献。
李达的一生同样也是曲折多变的一生,其后来又脱离了自己亲手参与创立的中国共产共产党,令人唏嘘。
通过探究李达在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所起到的作用,给读者展现一个全面真实的李达。
【关键词】:李达传播马克思主义一李达生平李达(1890—1966)又名庭芳,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
李达从小生活在一个农村家庭。
1905年考入永州中学,毕业之后,考入北平优级师范(北京师范大学前身)。
1912年因学校停办,转入湖南工科专门学校;1913年,李达考取湖南留日官费生,后因病归国,做了三年药商。
1917年再次赴日,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采矿冶金,立“实业救国”之志。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李达开始阅读学习马列相关书籍,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李达思想开始转变,把精力更多的放在了政治活动上,同时倾向社会思想,开始大量学习研究马列主义,慢慢由一个“爱国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列主义者”。
1920年8月,李达回到上海,担任《新青年》编辑。
1921年担任中共上海早期组织代理书记,筹备并作为代表参加中共一大。
1923年夏,因与陈独秀在国共合作问题上意见分歧而负气脱党。
李达虽然离开了自己参与创建的中国共产党,但并未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积极从事教育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1935年发表《社会学大纲》。
1949年12月,经刘少奇同志介绍,毛泽东和李维汉、张庆孚诸同志作历史见证人,党中央特别批准李达为中共正式党员。
新中国成立之后,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先后担任湖南大学和武汉大学校长一职。
1966年8月24日,李达去世。
二中共一大展头角时间回溯到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开幕。
唯物辩证法大纲
唯物辩证法大纲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前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和革命的哲学1、哲学是人类精神领域的特殊部门,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宇宙人生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对实际生活起指导作用。
3、哲学在阶级社会里总是一定阶级的地位、眼界和利益的理论表现,没有超阶级的哲学。
4、马克思主义公然申明自己是无产阶级历史地位和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
5、全部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想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一章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1、唯物论的基本论纲: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存在的反映,不是意识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决定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纲:社会存在时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唯心论的基本论纲:意识是第一性的,存在是第二性的,不是存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存在。
客观唯心论代表:柏拉图、黑格尔、宋代程朱理学。
主管唯心论代表:十八世纪英国大主教贝克莱、二十世纪奥国哲学家马赫、宋代哲学家陆九渊3、二元论和折中论是不彻底的哲学,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实体,二者同为世界的本原。
代表: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十七世纪发过哲学家笛卡儿。
4、在阶级社会中,哲学史具有阶级性、党派性的。
在现代,辩证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斗争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思想领域中的反映。
5、唯心论的认识根源:第一,人们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被移植于人脑中并在人脑中被改造过的物质现象,意识的内容和泉源是客观的,意识的形态是主观的。
第二,人们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只有当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去改造客观世界的时候才能认识客观世界,而认识的目的又是改造客观世界。
6、唯物论在自己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与科学结成联盟的。
唯物论不能离开科学,科学也不能离开唯物论。
浅析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浅析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标志着党和国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规律的深刻认识,表明了党对执政规律的全面把握。
这是一篇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吧!马克思主义法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法律现象的科学的总称。
马克思主义法学作为法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具有非常丰富的法律思想,它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所阐明的法律观,还应包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法律现象所形成的法学知识、构建的法学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基本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经过中共几代领导人以及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共同努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正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根本的在于: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①,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也应该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法学”。
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著述中并没有直接、系统地阐述和论证。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一)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传播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20世纪初,西方的各种学说包括西方的法律、法治思想逐渐传入中国。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者在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候,也逐渐开始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法学知识,如李大钊、陈独秀、李达等人。
他们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时候,重点是介绍关于唯物史观中关于法律和上层建筑的理论。
陈独秀在《马克思学说》一文中指出:“社会生产关系之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法律、政治都是建筑在这基础上面。
”②李大钊则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指出:“人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构造,……。
一切社会上政治的、法制的、伦理的、哲学的、简单的,凡是精神的构造,都是随着经济构造的变化而变化。
”③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知识分子猛烈抨击旧制度,积极弘扬先进的革命思想。
法的革新的集大成者是李达。
究竟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
究竟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本文通过对新事物、旧事物的释义的辨析,对现行高中教材有关上述观点的某些提法提出商榷,对于正确、深入地理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辩证的否定观等科学哲理,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研究和深化可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新事物”与“旧事物”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趋势”原理的两个基础性的概念,要想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原理,首先就要明确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
那么,究竟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现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活与哲学》(以下简称教材)在第64页中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它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旧事物违背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抵抗的规律。
” 在这里,教材把新事物看成了“否定(或取代)”了曾经孕育过它的那个‘旧事物’的事物;“把旧事物看成正了在孕育‘新事物’,并即将被它所孕育的‘新事物’所取代的的事物。
”这不禁使笔者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既然新事物已经被旧事物孕育产生出来了,旧事物已经由于被新事物所战胜而灭亡了,那么教材在这里所说的新事物必将战胜的那个旧事物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既然旧事物“最终会走向灭亡”,就等于说旧事物目前尚未灭亡(尚未被新事物所取代),新事物目前尚未(因取代旧事物而)产生,那么尚未产生、还不存在的新事物怎么可能去战胜旧事物呢?如果说新、旧事物是同时存在的,那么他们是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呢?还是以各自独立的形式存在呢?如果是前者,那么相对承载它们的那个载体来说,它们还能叫‘事物’吗?如果是后者,那么它们之间的斗争还是事物‘自身’辩证的否定吗?……”教材接着在65页中又说:“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唯物辩证法大纲
唯物辩证法大纲唯物辩证法大纲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叫矛盾?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有哪些特点? 3、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的方式及其表现。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诸方面的关系。
5、怎样正确理解事物的量变和质变,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6、事物矛盾运动的形式。
7、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事物矛盾发展的原因。
8、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9、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的意义。
11、什么叫主次矛盾? 12、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
13、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4、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关系。
15、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所谓否定,就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它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1、否定的实质及形式。
2、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
3、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
4、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和核心。
6、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7、为什么要坚持辩证的否定? 8、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以上三大规律,是人们对世界的最普遍的规律的正确反映,又是各种具体科学知识得以建立和发展的最根本的理论基础。
其中,辩证的否定观和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而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则构成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认识论的理论基础。
二、认识论: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基本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贯穿唯物辩证法的整个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
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人们的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和修正。
在实践中不断地解决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这是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的最本质的特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论的最基本的观点,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全部科学理论和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条主线。
任弼时研究的意义
不研究任弼时,许多党史上的重大问题搞不清楚长期以来,学界对任弼时的研究是相当薄弱的。
近年来,这种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变。
2004年,随着任弼时诞辰100周年的到来,《任弼时研究述评》、《任弼时与中共党史重大事件》和《任弼时传》(修订版)出版,使人们对任弼时的生平和他在党史以及中国革命史中的作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研究者围绕任弼时关于党的建设、军队建设、经济建设的思想与实践等方面进行了集中探讨。
其中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任弼时在毛泽东核心领导地位的确立过程中曾经起过什么作用。
薄一波对此做了明确的说明,他指出:任弼时“在确立毛泽东同志在全党领导地位的过程中,是立了功的”,“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任弼时研究的重要性,正如冷溶所说,任弼时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过程,党史上很多重大事件都与他有关,因此不研究任弼时,许多党史上的重大问题搞不清楚。
俞秀松国际冤案得到平反近年来,学界对俞秀松的研究集中于两方面:一是俞秀松在创立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中的贡献。
学者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史绕不开俞秀松。
二是发生在俞秀松身上的国际冤案,一度使他成为中国革命史上毁誉参半的人物,这导致其身后数十年对他生平和事迹研究的不足。
对于前者,2001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在叙述参加上海早期共产党组织的人员中,俞秀松名字紧列陈独秀之后,从而明确了他是中共创始人之一的地位。
对于后者,一些研究表明,俞秀松冤案是王明、康生陷害的结果,他是苏联肃反运动的牺牲品。
这个冤案,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对于研究那个时期中共和苏共、共产国际的关系,以及20世纪30年代党内的审干运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杨尚昆研究受到重视,他的日记被称为“一部观察当代中国史的珍贵记录”以往,学界对杨尚昆研究较少。
这与他是党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尤其是作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的积极实践者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创立者之一的地位不相称。
李达-生平介绍
1905年春天,在父亲与胡燮卿先生的陪同下,15岁的 李达去永州府投考零陵等8县的最高学府永州中学。因为 李达年纪小、个子矮,又是乡下人打扮,引来许许多多的 人围观,主考官费尽办法才把围观的人赶走。考试时,李 达的数学考了满分,八股文却考的不是很好,省里派来的 主考不愿录取李达,在学校的校长与教导主任的请求下, 李达的名字才被排在录取人员的最后一名,并获得公费待 遇。在学校里,入学时考第一名的朱保善,比李达大5、 6岁,他常常当众挖苦李达成绩太差,李达暗下决心,到 第一学期结束时,李达已跃居年级第一名了,以后,每个 学期李达始终保持第一名的成绩。
• 90年前,湖南永州人李达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奔波的故事逐一 展开。 “一大”会址选定和外地代表的住宿等具体事务都 由李达负责 ,中共一大代表住宿地点最终选定了博文女校。 • 接下来,李达和王会悟为一大会址奔波。他们想到了当时也 是一大代表的李汉俊的胞兄李书城的家——望志路106号李 公馆。李书城曾任北洋政府陆军总长,李书城“大官”身份 可起掩护作用,且离博文女校不远 。会议期间,陌生男子 (法国特务)闯入,被细心的王会悟察觉,她建议更换会议 地点,并得到了毛泽东等人的赞同。 • 7月31日,代表们乘早班车从上海抵嘉兴,以游湖为名,把 船泊在僻静水域。王会悟扮成歌女,在船头望风。上午11时 左右,“一大”南湖会议开始。下午6点多,会议完成全部 议程,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
主席: 我有难,请救我一命。 李达顿首 七月十九日
7月19日,李达用写交待材料用的稿纸给毛泽东 写了一封短信。这是李达一生中第一次称毛泽东为“主 席”,求生的本能让李达只能如此,李达把信装在牛皮 纸信封内,然后密封好,恳求学校“文革”工作队派人 送到毛泽东在武汉东湖梅园1号的住处,然而20天后, 信才送到北京,毛泽东看到李达的信后,一切都已晚了。
矛盾分析法论文
浅析矛盾分析法在社会生活中应用1目录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绪论.. (3)1.1研究背景及意义 (4)1.2研究方法 (4)1.3研究思路及结构 (4)第二章矛盾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分析 (5)2.1矛盾分析法的内涵和特点 (5)2.1.1 矛盾分析法的内涵 (5)2.1.2 矛盾分析法的的特点 (5)第三章当前社会中矛盾的现状分析 (8)3.1矛盾在社会中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8)第四章矛盾分析法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8)4. 1 矛盾分析法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9)4. 2矛盾分析法在工作中的应用 (9)4. 3矛盾分析法在民生问题中的应用 (9)第五章结论 (11)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摘要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核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
2024年学习唯物辩证法的体会范文(三篇)
2024年学习唯物辩证法的体会范文大二第一学期我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这大半个学期的学习中,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从没兴趣到有兴趣,从不理解到渐渐理解,思想上发生了很大转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次唯物辩证法的学习,对我是一次思想的升华,智慧的提升。
我觉得学习唯物辩证法是在学习一种智慧,哲学的内涵是非常深奥和有趣的。
唯物主义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唯物主义是指坚持物质是第一性的,即物质第一,意识第二,这与唯心主义对立。
辩证法是指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分析问题,这与形而上学是对立的。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____的重要哲学基础。
唯物辩证法科学的反映了关于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深刻、最基础的规律与本质,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它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是永远运动和普遍联系的,而运动的法则主要是依据一切事物内部的客观存在的“一分为二”的矛盾性构成的辩证运动法则,联系的纽带和方法主要是客观存在的又对立又统一为核心的一系列辩证原理形成的结构组成的纽带。
这个哲学的基础是唯物论,主导是辩证法。
唯物论与辩证法互相制约、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推动着这个哲学本身永远与社会实践亦步亦趋地一同进步着。
要理解辩证法,就要从辩证法的最基本观点—矛盾的观点出发,因为矛盾是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
首先,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事物之间的联系说到底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联系;同时,矛盾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所在,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范畴有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以及现象和本质。
这些范畴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对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补充和具体体现。
由于这些逻辑范畴是对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中,要正确理解因果关系,以把握事物规律性;在必然中把握偶然,利用偶然;从可能到现实,并立足现实,把握可能;坚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透过现象以揭示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邻於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及精神与自然、意识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由此分出了唯物论和唯心论。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而精神只是物质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推广指出社会生活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是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精神生活是政治、法律、艺术、宗教等活动。
唯物论的更本纲论是存在是第一行,意识是第二性,意识是存在的反映。
唯心论的根本刚论是意识第一性,存在第二性,意识决定存在。
唯心论又包括主观唯心论和客观唯心论两种形态。
古希腊柏拉图主义、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主义和马赫主义、及宋代程朱理学中的“理先气后”和“理在气先”的说法都是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二十世纪初期的英国大主教贝克莱的“为是观念的集合”和“存在就是被感知”,二十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阿芬那留斯的“只有感觉才能被设想存在着的东西”,宋代陆九渊的“宇宙并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意之所在便是物”都是主观唯心论代表。
第三种哲学流派是二元论和折中论,它属于唯心论和唯物论的中间派,其力图调和唯心论和唯物论的、科学和宗教的分歧,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是二元论。
唯心论和唯物论的历史根源就在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社会阶级的分化、及认识论的限制。
唯物论与科学联盟、而唯心论和宗教联盟。
在认识论史上同唯心论和唯物论的斗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交织在一起的还有辩证法和形而世界可知论的基本观点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即承认世界可以被人们所认识,不可知论则否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否认人们能够认识世界或至少否认人们能够彻底认识世界的。
绝对唯心主义者黑格尔是可知论者,他认为“绝对观念”由本身内部的矛盾而向前发展,经历了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等三个阶段。
辩证法的可知论认为所谓认识世界就是人们的头脑对外界世界的反应,思维按其本能来说能构成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并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凡属客观存在相符的认识都是确实可靠的科学依据。
不可知论的代表有十八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哲学家休谟和德国哲学家康德。
休谟认为人绝不能超出自己的印象和观念一步。
康德的不可知论在休谟的不可知论的影响下形成的,但他不否认我们之外的客观对象的存在,却认为我们关于对像的感觉和表象(他称为“现象”)是和对象本身(“自在之物”)完全不同。
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在论、逻辑实证论、语义哲学等大大小小的现在资本主义哲学流派都是唯心剑不可知论。
如实用主义代表人物詹姆士、胡适。
辩证法同心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因而只见个别事物及其存在和静止,而不个体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消亡和运动,他们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
辩证法承认事物具有内部矛盾,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他们看到事物发展的根本源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内因),而不是外力的推动(外因)。
从认识论的根源来看,人们认识具体事物总由局部到整体、由片面到全面、由实体到关系、由静止到运动的。
辩证法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包括自然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唯物史观)。
唯物辩证法的一般特征:唯物论和辩证法、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理论和实践、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是通过概括各门科学的成果而得出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客观知识、是正确反映客观实际的科学理论。
马克主义哲学认识史的发展:对待哲学遗产的原则是坚持唯物路线、反对唯心论路线、对以往的哲学遗产采取辩证法的分析态度。
主要指的是唯物论、辩证法和逻辑学三部分。
从动物状态进化而来的原始人类,对自然界作长期奋斗的过程(劳改过程)中,一面改造了自然一面也改造了自己的生理器官和本性。
原始思维的两个主要特征是人们把自然或自然现象看作是和自己一样的东西和人们沦为一种事物能转变为其他事物,自然界的本性能传达于人类。
原始思维发展到较高级的阶段就表现为万物有灵论,之后又更演为原始的宗教世界观。
宗教的本质是对超自然力的崇拜,是由于信仰超自然的神力可以支配个人及整个社会而产生的,分为拜物教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分裂,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出现了。
因此古希腊的自然哲学是反对原始的宗教观念而起的新世界观。
它包含了丰富的自发的辩证法和朴素唯物论因素。
古代的自然哲学的创始者“伊奥尼亚”哲学家泰勒斯对宇宙如何发展的问题做了自然的解释。
即自然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初步猜测到了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承认事物内部存在着,并把矛盾的斗争看作事物运动的泉源,列宁称其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古希腊唯物论的最著名的代表是德谟克利特,他提出了“原子论”,认为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
其之后的古代唯物论者伊壁鸠鲁也继承并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学说。
古代的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不是建筑在概括各门科学成果的基础上,而是建筑在对整个自然界进行直观的基础之上的。
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哲学中的逻辑学,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中,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对辩证法和逻辑学的研究,进而探讨了概念和判断,研究了归纳法和演绎法,并研究了范畴的分类等。
而亚里士多德在《工具论》中叙述了人类思维的各种形式,把概念、判断、推理做了透彻的分类,提出了三段论的格和式,制定了三段论的主要规则,而且还研究了下定义的方法。
自日耳曼人征服古代世界后,历史的车轮并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古代世界所发展起的哲学与科学受到了摧残。
到了发展及对哲学与科学的研究逐渐恢复,这是在阿拉伯诸国开始的,在八世纪到十一世纪之间使其成为经济、文化上的最先进的国家。
至于阿拉伯的哲学首先是对希腊哲学的注解,主要是对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唯物论因素。
伊朋—西拿是中世纪亚细亚卓越的学者和哲学家,他逝世后阿拉伯的科学与哲学趋于没落,而有其发展的哲学与科学流入西欧。
阿拉伯繁荣时西欧还受着基督教神学的思想统治,其典型的形式是经院哲学。
随着封建主义社会的瓦解经院哲学开始崩溃并分化为唯名论和唯实论两派。
十六、七世纪欧洲文明开始由封建主义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为新革命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
哥白尼的的太阳中心论,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伽利略的力学原理标志照这个时期科学的伟大成就。
此时英国的资本阶级第一代表人物弗.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试验科学的真正鼻祖”。
英国唯物论另一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霍布士进一步对培根的哲学说系统化,并消除他的神学的彻底性,之后洛克有继承了他们的学说,发展论培根的唯物的经验论,再之后英国哲学较有积极意义的是托兰德的唯物论。
十七世纪西欧大陆各国哲学代表有法国的笛卡尔(二元论)、荷兰的斯宾诺莎(形而上学+辩证法)、德国的莱布尼茨(单子论),此时西欧的资产阶级对封建阶级有较大的妥协性。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论代表人物狄德罗、拉.德国古典哲学指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中叶的德国哲学分为从康德(二律背反)到黑格尔(创造了史上最发达的唯心主义哲学的体系,并研究了哲学的“合理内核”等),另一部分是指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黑格尔哲学在革命风暴席卷全欧时之后分裂成黑格尔右派和黑格尔左派,黑格尔右派有欣利哈斯和哈布列尔,黑格尔左派有施特劳斯、布鲁诺、鲍威尔、费尔巴哈。
后费尔巴哈转向唯物论的“人本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创立的历史根据是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的矛盾(时就世纪前半期)。
经济上的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私人资本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为雇佣劳动。
与资本对抗即无产阶级与资本阶级的对抗和各企业有计划组织与全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政治上是资产生产关系的不平等的实质与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平等”外貌之间的矛盾。
形式意态上的生产理论和实践的矛盾。
唯物辩证法创立过程是马克思从费尔巴哈唯物论的缺陷的克服到对黑格尔唯心论辩证法的改造,并促使辩证法的唯物的自然观的形成和唯物史观的创立。
揭示历史了辩证法建立科学的历史观。
科学自然观和科学的历史观的统一,就形成了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因而实现了哲学领域的革命改革。
唯物史观阐明了历史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阶级斗争的规律、由一种发展分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其的发展,著作有《论犹太人的问题》、《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
还有列宁对唯物哲学的发展其著作有《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斯大林对其的发展和毛泽东对其的发展,毛泽东的著作有《实践论》、《矛盾论》。
物质是世界的唯一本原,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空间时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意识是绝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实体。
世界是物质统一体的无限发展过程。
物质是不以意识为转移,却能够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体。
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无限发展过程。
每一种有关物质的结构的观念和学说都会达到为一定历史条件所规定的界限,都是人类认识无限长途的一个里程碑。
一切事物各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这是其具有特定形态的事物,而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是其客观实在性。
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只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运动本身则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恩格斯根据当时科学发展水平,将物质划分为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社会的五种基本形式,各种运动形式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其本质上又相就是运动守恒定理。
空间和时间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我们的生活是三维,时间是一维的,物质的客体存在性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自然界和历史的无限多样性具有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
总之物质是运动于空间与时间之中的,离开人们的意识而又独立又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统一性原理和无限发展原理。
地球史(地质历史二十七亿年左右)分为太古代(距今约二十七亿二千万年到十六亿年二千万年)、元古代(长约十二亿年,距今约十八亿年二千万年到六亿二千万年)、古生代(又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迭纪五纪。
长约四亿年,距今六亿二千万年到两亿二千万年)、中生代(分为三迭纪、侏罗纪、百*纪三个纪。
长约亿年五千万年,距今两亿二千年到七千万年)、新生代(七千万年代现在)五代。
达尔文提出“生长相关律”。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对物质世界有反作用。
动物也对像人一样能够以感觉、知觉、表象的形式反映世界。
承认或否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后分界线。
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存在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或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如人类社会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具体事物、过程或阶段中所包含的矛盾的具彼此互不相同。
同一种物质运动形式在不同的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着不的矛盾也各有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