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体在载药和造影中的双重应用(1)
11药剂学习题
第十一章靶向制剂一、问答题1、何谓靶向制剂?有何特点?有哪些类型?2、常用靶向制剂载体有哪些?有什么要求?3、何谓被动靶向制剂和主动靶向制剂?试举例说明。
4、何谓前体药物制剂?有何特点?5、何谓脂质体?有何特点?何为相变温度与相分离?它们对脂质体的质量有何影响?6、常用脂质体包封材料有哪些?有何要求?7、试述脂质体一般的制备方法、脂质体的质量要求。
8、举例说明脂质体在药学上的应用。
9、何谓微球、磁性微球?分别试述其特点。
10、名词解释:(1) 靶向制剂(2)脂质体(3)微球(4)纳米粒(5)前体药物11. 从方法上讲,靶向制剂可分哪几类?12试述乳剂靶向性的特点。
13药物制剂靶向性的主要评价参数主要有哪些14简述被动靶向制剂的种类。
15简述主动靶向制剂的种类。
16简述物理化学靶向制剂的类型。
17常用的前体药物哪几类?18试述前体药物的基本条件有哪些?二、单选题1、以下不属于靶向制剂的是()A、药物-抗体结合物B、纳米囊C、微球D、环糊精包合物E、脂质体2、以下属于主动靶向给药系统的是()A、磁性微球B、乳剂C、药物-单克隆抗体结合物D、药物毫微粒E、pH敏感脂质体3、以下不能用于制备脂质体的方法是()A、复凝聚法B、逆相蒸发法C、冷冻干燥法D、注入法E、薄膜分散法4、以下不是脂质体与细胞作用机制的是()A、融合B、降解C、内吞D、吸附E、脂交换5、以下关于脂质体相变温度的叙述错误的为:( )A、在相变温度以上,升高温度脂质体膜的流动性减小B、在一定条件下,由不同磷脂组成的脂质体有可能存在不同的相C、与磷脂的种类有关D、在相变温度以上,升高温度脂质体双分子层中疏水链可从有序排列变为无序排列E、在相变温度以上,升高温度脂质体膜的厚度减小6、以下不用于制备纳米粒的有()A、乳化聚合法B、天然高分子凝聚法C液中干燥法D、自动乳化法E、干膜超声法7、不是脂质体的特点的是()A、能选择性地分布于某些组织和器官B、表面性质可改变C、现细胞膜结构相似D、延长药效E、毒性大,使用受限制三、多选题1、药物被包裹在脂质体内后有哪些优点:()A、靶向性B、缓释性C、提高疗效D、降低毒性E、改变给药途径2、使被动靶向制剂成为主动靶向制剂的修饰方法有:()A、配体修饰B、前体药物C、糖基修饰D、磁性修饰E、免疫修饰3、制备脂质体的材料包括:()A、卵磷脂B、脑磷脂C、大豆磷脂D、合成磷脂E、胆固醇4、下列关于前体药物的叙述错误的为:()A、前体药物在体内经化学反应或酶反应转化为活性的母体药物B、前体药物在体外为惰性物质C、前体药物在体内为惰性物质D、前体药物为被动靶向制剂E、母体药物在体内经化学反应或酶反应转化为活性的前体药物5、脂质体制备中的逆相蒸发法特别适合于包裹什么药物:()A、水溶性B、脂溶性C、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质D、小分子生物活性物质E、油类6、根据脂质体制剂的特点,其质量应在哪几方面进行控制:()A、脂质体形态观察,粒径和粒度分布测量B、主药含量测定C体外释放度测定D、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E、渗漏率的测定7、以下属于物理化学靶向的制剂为:()A、栓塞靶向制剂B、热敏靶向制剂C、pH敏感靶向制剂D、磁性靶向制剂E、前体药物8、可用液中干燥法制备的制剂是:()A、脂质体B、固体分散体C、微型胶囊D、微球E纳米囊答案:一、问答题1、何谓靶向制剂?有何特点?有哪些类型?答:靶向制剂一般是指经某种途径给药后,药物通过特殊载体的作用特异性的浓集于靶部位的给药系统。
药物制剂中脂质体的应用与优化
药物制剂中脂质体的应用与优化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药物制剂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与进步。
其中,脂质体作为一种常见的药物载体系统,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制剂中。
本文将详细探讨脂质体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的优化方法。
一、脂质体的概述脂质体是由一层或多层脂质分子组成的微粒体系,通过调整脂质成分和制备工艺,可以改变其物理化学性质和药物释放特征。
脂质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调控性,可与多种药物相容,对水溶性、油溶性和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物有较好的包封效果。
二、脂质体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1. 脂质体在药物给药中的应用脂质体可以用于多种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皮肤贴片、局部注射等。
在口服给药中,脂质体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延长药物停留时间,减少药物代谢和排泄。
在皮肤贴片中,脂质体可增加药物在皮肤上的渗透性,提高局部疗效。
在局部注射中,脂质体可增强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和滞留,提高药物疗效。
2. 脂质体在靶向给药中的应用通过调整脂质体的表面性质和载药策略,可以实现对特定靶点的选择性输送药物。
例如,通过在脂质体表面修饰目标靶点的抗原或抗体,使脂质体能够与相应的细胞结合,实现药物的主动靶向输送。
脂质体还可以通过调整脂质体的大小和组成,利用细胞摄取机制实现被动靶向输送。
三、脂质体制剂的优化方法1. 脂质体组分的优化脂质体的组成是影响其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可以通过调整脂质体中的脂质种类、脂质浓度以及脂质与药物的比例来实现药物的延缓释放、降低药物毒性等效果。
2. 制备方法的优化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对脂质体的性质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常用的脂质体制备方法包括薄膜法、乳化法、溶剂蒸发法等,通过选择和优化制备方法,可以获得高质量的脂质体制剂。
3. 脂质体的破坏与稳定性脂质体的稳定性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制备中的温度、pH值、药物溶液浓度等条件都会影响脂质体的稳定性。
加入一些稳定剂和辅助药物,如防腐剂、抗氧化剂等,可以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
四、脂质体制剂的应用前景随着对脂质体研究的不断深入,脂质体作为一种优秀的药物载体系统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脂质体在细胞内物质转运和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脂质体在细胞内物质转运和基因治疗中的应用脂质体是指一种由磷脂和胆固醇等成分组成的微小球形结构体,其大小通常为50-200纳米。
脂质体的主要功能是在细胞膜和细胞内传递物质,包括药物、DNA、siRNA等。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脂质体已经成为了生物医学研究中一个热门领域,因为它在基因治疗和细胞内物质转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脂质体在细胞内物质转运中的应用脂质体可以被用来转运各种需要内源性分子传递的物质。
此外,脂质体可以通过具有特异性的受体配体,跨越细胞膜和细胞内膜,引起细胞内转运的有针对性加强。
因此,在药物运输过程中,脂质体已经被应用于以下领域。
1. 脂质体在口服药物中的应用口服药物通常需要克服胃肠道中的生理障碍,如酸度,酶水解和胆固醇代谢,从而获得顺畅的转运。
通过用含有脂质体的药物的胶囊进行口服,能够使药物在胃肠道中得到更好的保护,并且顺畅转运到细胞内。
这种方法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肝炎、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中。
2. 脂质体在药物输注中的应用在输注药物中,脂质体已经被用来克服通过输血等方式传递药物时出现的血液不稳定的问题。
与其他的输注方式相比,脂质体可以将药物保护在一层脂质体中,并让药物渐渐地释放到体内,从而避免了药物浓度的急剧波动,有助于减少不良反应。
这种方法已经被用来治疗多种疾病,如肿瘤、传染病等。
3. 脂质体在局部治疗中的应用在局部治疗中,患部局部注射脂质体可以使药物更有效地渗透到病变组织中。
这种方法已经被用来治疗多种疾病,如排泄系统和心血管疾病等,并显示出更好的疗效。
脂质体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脂质体在基因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基因治疗包括对遗传疾病的治疗,例如糖尿病、后天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和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等。
在这里,我们将讨论脂质体在基因治疗中的三种常见应用。
1. 脂质体在基因传递中的应用脂质体已经被用作基因传递载体,通过向目标细胞输送基因,从而增强了细胞内基因的转录和翻译。
这种应用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许多研究领域,包括癌症治疗、遗传疾病治疗等。
脂质体的现代研究应用
脂质体的现代研究应用作者:王小菊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7期【摘要】通过分析脂质体的特点,如总结其在现代药物研究应用中具有的优势和需要克服的问题。
【关键词】脂质体;复方脂质体;复方制剂;中药制剂;靶向性;缓慢释药1 脂质体脂质体最初是由英国学者Bangham和Standish在1965年将磷脂分散在水中进行电镜观察时发现的[1]。
经过对脂质体双层膜特性、溶液相图、热力学行为等表征研究,20世纪70年代正式提出了“Liposome”这个名称。
2 脂质体的现代研究应用随着对于脂质体的深入研究,复方脂质体作为较新的研究分支,越来越被人们关注。
复方脂质体是指在同一脂质体中同时包封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的脂质体。
通过复方脂质体这个载体,一方面,用药后可让多种药物同时作用于同一病患部位,提高药物靶向性;另一方面,利用不同药物的互补特性,发挥协同或相加作用,可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发挥药效。
目前复方脂质体在抗癌药物的应用中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绩,并且已经扩展到了治疗癌症等的其他疾病领域,而中药复方的引入更是为复方脂质体增添了活力,中药复方具有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基础,并且中药复方脂质体的开发也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2.1 脂质体的特点在中药应用中的优势脂质体自身具有靶向性强、毒性低、延缓释药时间、利于吸收等优点。
靶向性强。
静脉注射脂质体易浓集于网状内皮丰富的肝、脾、骨髓,然后经循环系统迅速消除,用于治疗网状内皮系统疾病[2]。
此外,静脉注射脂质体还可进入实质性肿瘤、炎症组织和高血压血管损伤部位。
原因在于这些部位的毛细血管比正常组织血管通透性高,应用脂质体携载治疗药物更易聚集在病灶部位,发挥更强的药物作用。
毒性降低。
由于脂质体药物靶向性很强,从而降低了药物对正常组织细胞的毒性,减少了剂量,也使得变态或免疫反应减轻[3]。
缓慢释药。
药物对淋巴系统的指向性和对靶向组织的亲和性,使药物能在靶向组织中长时间维持较高浓度,提高了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同时延缓肾排泄和代谢,再利用长循环材料[4]制成长循环脂质体的话,可大大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药剂学第十八章制剂新技讲义术(第5节脂质体)-2024鲜版
2024/3/28
改进制备工艺
优化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参数,如控制粒径 分布、提高包封率等,有助于提高脂质体 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加强质量控制
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方法,对脂质 体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进行全面检 测和控制,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2
06 脂质体未来发展 趋势与挑战
2024/3/28
23
创新制备技术
超声制备技术
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使脂质体在溶液中均匀分散,提高包封率和稳定性。
薄膜分散法
将脂质膜材料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然后通过蒸发去除溶剂,形成脂质薄膜,再加入水相 进行分散,得到脂质体。
2024/3/28
逆向蒸发法
将药物与有机溶剂的混合液注入到含有脂质材料的水相中,蒸发去除有机溶剂,形成脂 质体。
14
04 脂质体在药物传 递系统中的应用
2024/3/28
15
靶向给药系统
01
脂质体的被动靶向 性
利用脂质体在体内的自然分布, 将药物选择性地传递至特定组织 或器官。
02
脂质体的主动靶向 性
通过修饰脂质体表面,使其具有 与特定细胞或组织结合的能力, 实现药物的精准传递。
03
脂质体的物理靶向 性
利用外部物理因素(如磁场、超 声波等)引导脂质体至目标部位 ,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
利用数学模型描述脂质体的稳定性变化过程,预测其有效期和储存 条件。
20
安全性评价策略
急性毒性试验
通过给动物注射不同剂量的脂质体,观察其急性毒性反应 ,评估脂质体的安全性。
01
长期毒性试验
长期给动物注射脂质体,观察其毒性反 应和靶器官的损伤情况,评估脂质体的 长期安全性。
脂质体在载药及造影中的双重应用
脂质体在癌症诊疗中的载药和造影双重应用马冬121635东南大学生物医学与工程学院,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江苏南京210009摘要: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层构成的具有水相内核的脂质微囊,在其水相和脂质双分子层组成的膜内可以包裹多种物质,且具有被动靶向和主动靶向的潜力,因此常被用来作为药物或各种造影剂的载体。
脂质体可以以包封、膜标记、表面螯合、远端装载等方式与药物和造影剂结合,并在温度、pH、超声等的作用下进行可控的药物释放,因此脂质体在诊疗一体化方面有很多运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要求进行某种药物和单个成像模式的一体化,也可以对多种成像模式进行一体化。
本问对脂质体作为药物和造影剂载体在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最新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脂质体;靶向载药;造影;诊疗一体化引言脂质体是一层或多层磷脂双层膜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一个类球状、包封一部分水相的封闭囊泡。
早在1947年Bernard就提出了这种存在于水性体系中的两亲分子囊泡性结构的假设,但直到1962年剑桥大学动物生理学研究所装备了电子显微镜后,Alec D. Bangham才和他的同事于1965年正式提出脂质体的概念【1】。
由于磷脂双分子层具有和细胞膜类似的结构,所以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脂质体进入人体内会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主要在肝、脾和骨髓等组织器官中积蓄,从而具有天然的被动靶向性;如果再对其修饰上特定的配体,又可主动的靶向某些部位。
这些性质使其可作为良好的药物和其他试剂的载体。
人体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一般是看不见的,但人们借助各种科学技术将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形成图像,从而检视人体,进行诊断和治疗,这就是医学成像的目的。
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后不久医生就将其应用于医学。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医学成像的发展突飞猛进,新的成像系统相继出现。
X射线包括CT主要用于观察人体形态学上的特征。
采用放射性核素的核素成像可以了解脏器的生理功能。
单光子发射CT(SPECT)和正电子发射CT(PET)利用失踪动力学模型,显示了活体对注入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使许多疾病的研究和诊断大为深入。
脂质体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脂质体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界已经开始重视一种新型药物载体——脂质体。
脂质体是由磷脂、胆固醇和表面活性剂等成分组成的微粒,其粒径在20-500纳米之间。
它能够在体内稳定传递包括多肽类、核酸类、多种非水溶性药物及药物类固醇等在内的各种治疗剂。
本文就脂质体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做出阐述。
一、脂质体的构成脂质体主要由磷脂、胆固醇及表面活性剂等成分构成,而表面活性剂又可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及非离子型三种。
脂质体的内核是由水性环境包围着的非水溶性药物。
脂质体的组成决定了它的药效学特性及应用价值。
二、脂质体的优点相较于传统的化学合成药物,脂质体载药系统具有多个独特的优点:1. 减少药物毒副作用传统药物治疗通常会出现毒副作用,而脂质体可减少药物在血液循环中的分布,从而减少药物与正常组织的接触,降低其毒副作用。
2.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在脂质体的保护下,药物可以更有效地通过生物膜,使药物在体内吸收率更高,从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及半衰期。
3. 可以调控药物释放速率脂质体可实现以时间或环境刺激为输入变量的药物释放。
例如,当脂质体进入肿瘤细胞时,由于其较高的代谢活性,可以导致脂质体的磷脂组分极易丧失,从而使药物被释放出来。
4. 靶向性强通过在脂质体表面进行修饰或加入配体,使其具有针对性靶向,从而增强药物的疗效。
三、脂质体的应用随着药物输送技术的不断进步,脂质体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领域。
1. 解决药物难以溶解的问题脂质体能够增加药物在水相介质中的可溶性,使药物更容易分散在人体内,从而更容易被利用。
2. 肿瘤治疗脂质体可以被定向输送到肿瘤细胞,从而提高药物在肿瘤细胞中的含量,降低药物在正常细胞中的含量。
3. 脑部疾病治疗脂质体能够通过脑血管中的小孔径使药物输送到脑部,使得治疗目标更为明确且疗效更强。
4. 透皮吸收脂质体内的药物可以被输送至皮肤下层,更好地发挥其外用治疗效果。
四、脂质体的未来脂质体的综合使用必将带来预期的效果。
脂质体的形成原理和应用
脂质体的形成原理和应用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所组成的微小颗粒,在生物医学和药物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脂质体的形成原理是基于脂质的特性和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
脂质体的应用包括药物传递系统、基因传递系统、疫苗递送系统、诊断成像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脂质体的形成原理和应用。
微乳液法是一种基于油包水的形成原理。
脂质体的制备过程中,将溶液中的脂质和水相一起混合,在适当的温度和搅拌条件下,脂质形成小颗粒,将水相包裹在其中。
脂质体由几种成分组成,主要有磷脂、胆固醇和其他油脂。
磷脂在水中形成层面和胞层,使脂质体稳定。
胆固醇调节脂质体的流动性,并增加其稳定性。
其他油脂用于调节脂质体的表面性质和药物的溶解度。
膨胀复配法是一种通过脂质的膨胀原理来制备脂质体的方法。
根据膨胀复配法,磷脂和水混合后,在适当的温度和pH条件下,水分子进入磷脂层面所形成的空洞内,使磷脂层面膨胀,形成脂质体。
脂质体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相互作用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药物传递系统是最常见且广泛应用的脂质体应用之一、脂质体可以用作药物传递的载体,将药物包裹在内,保护药物免受生物环境的降解。
脂质体的药物传递系统有助于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延长药物的释放时间,并能够将药物直接送达至特定的组织或器官。
此外,脂质体还可以用于实现靶向传递,即将药物直接传递至靶组织或靶细胞。
基因传递系统是另一个重要的脂质体应用领域。
基因传递是指将DNA或RNA等核酸载体传递至细胞内,以实现基因治疗或基因诱导的目的。
脂质体作为基因载体,可以稳定地包裹核酸,并通过细胞内膜介导体道进入细胞内部。
脂质体具有良好的基因传递效果,并且能够减少细胞毒性。
疫苗递送系统是一种将疫苗传递至机体内,以增强机体免疫力的方法。
脂质体可以用于包裹疫苗,并将其直接递送至受体免疫细胞中。
脂质体的疫苗递送系统可以提高疫苗的稳定性,增强免疫反应,并且可以通过控制脂质体的表面性质来调节免疫效应的类型。
诊断成像是脂质体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脂质体的形成原理和应用有哪些
脂质体的形成原理和应用有哪些1. 背景介绍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分子组成的微粒,具有生物相容性和药物输送能力。
它们在药物传递和疾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脂质体的形成原理和应用。
2. 脂质体的形成原理脂质体的形成依赖于磷脂的特殊性质和水或水溶性聚合物的添加剂。
2.1 磷脂的特殊性质磷脂是由磷脂酰胆碱、磷脂酰甘油等分子构成的脂类物质。
磷脂具有两性分子的特性,即它们同时具有亲水性和亲油性。
这使得磷脂分子在水中形成双层结构,称为脂质双层。
2.2 水或水溶性聚合物的添加剂水或水溶性聚合物是用来稳定脂质体结构和改变其特性的添加剂。
这些添加剂可以调节脂质体的大小、稳定性和药物载量等。
3. 脂质体的应用脂质体在药物传递和疾病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3.1 药物传递脂质体可用作药物的载体,将药物封装在内,以实现靶向输送和缓释释放。
这有助于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3.1.1 靶向输送脂质体可以被修改为特定的靶向分子,如抗体或配体,在体内特定靶点上识别和释放药物。
这种定向输送可以提高药物的有效性和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害。
3.1.2 缓释释放脂质体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实现持续的药物输送。
这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患者特别重要。
3.2 疾病治疗脂质体在疾病治疗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3.2.1 肿瘤治疗脂质体可以用于传递抗癌药物,实现肿瘤的靶向治疗。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内的浓度,同时减少副作用。
3.2.2 皮肤病治疗脂质体可以通过改变皮肤的屏障结构和增加药物渗透性,用于治疗皮肤病。
例如,脂质体可以用于输送外用药物和护肤品,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3.3 医学影像脂质体在医学影像方面也有用途。
脂质体可以用作超声造影剂、磁共振造影剂和放射性核素标记物,用于影像检查。
4. 总结脂质体是一种重要的微粒,其形成原理和应用十分丰富。
它们在药物传递和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脂质体将在医学领域发展出更多的应用。
脂质体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
脂质体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脂质体是指一种由磷脂、胆固醇和蛋白质组成的微小球状结构,大小一般在100纳米以下。
由于其结构与人体细胞膜相似,脂质体可以被细胞识别和内吞,具有很强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因此在药物递送中广受青睐。
脂质体可以将药物包裹在其内部或外部,以解决药物的溶解度低、稳定性差、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此外,脂质体还可以作为靶向药物的载体,将药物精确地送到需要治疗的部位,减少对正常细胞的影响,提高治疗效果。
在脂质体中,药物可以包裹在脂质体内部的水相区域中,或结合于脂质体外部的脂质层上。
药物的选择和包裹方式取决于药物的性质和脂质体的类型。
常见的脂质体类型有普通脂质体、固态脂质体、反相脂质体和具有特定表面活性剂的脂质体等。
普通脂质体是指由磷脂和胆固醇组成的简单脂质体,可以包裹水溶性药物和脂溶性药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固态脂质体是指在低温下形成的纳米晶体,可以包裹脂溶性药物和水溶性药物,具有更高的药物包裹率和生物分解速率。
反相脂质体是指由药物自身构成的支架结构,可以包裹大分子药物和低水溶性药物,具有更好的药物释放性能。
具有特定表面活性剂的脂质体可以具有更好的靶向性和药物释放性能。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包括溶液法、乳化法、膜法、微乳化法等。
其中最常用的是乳化法和微乳化法。
乳化法是将水相药物和脂质体所需的磷脂和胆固醇在乳化剂辅助下混合后,通过机械剪切或超声作用形成脂质体。
微乳化法则是将水相和油相通过表面活性剂混合形成稳定的微乳液,然后通过蒸发或加热去除溶剂,形成脂质体。
除了以上提到的应用外,脂质体还具有其它许多应用。
例如,可以将基因载体包裹在脂质体内,通过细胞内的内吞作用将基因运载至细胞内,以实现基因治疗。
此外,脂质体还可以作为疫苗的递送系统,减少针剂接种的疼痛和不适。
同时,脂质体还可用于食品中的香料、色素和营养物质的递送等。
总之,脂质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药物递送系统,在医疗和食品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脂质体的研究现状及主要应用
脂质体及其医药应用化学01 马高建2010012222 摘要:脂质体是一种天然脂类化合物悬浮在水中形成的具有双层封闭结构的囊泡,目前可由人工合成的磷脂化合物来制备。
它作为一种高效的载体,近年来在医药、化妆品和基因工程领域等都有广泛应用,国内外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本文将对脂质体的研究现状和其在医药方面的应用做一下概括,并对脂质体的发展前景做一下展望。
关键词:脂质体、制备、医药、应用脂质体最初是1965年英国学者Banyhanm和Standish将磷脂分散在水中进行电镜观察时发现的。
磷脂分散在水中自然形成多层囊泡,每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囊泡中央和各层之间被水隔开,双分子层厚度约4 nm,后来将这种具有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小囊泡称为脂质体,又称人工膜。
1988年,第一个脂质体包裹的药物在美国进行临床试验,现在用脂质体包裹的抗癌药、新疫苗、其他各种药品、化妆品、农药等也开始上市。
我国的脂质体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近30年的研究,我国在脂质体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目前我国已有多个以脂质体作载体的新药剂型进入临床验证阶段。
当前脂质体的医药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模拟膜的研究、药品的可控释放和体内的靶向给药,此外还有如何在体外培养中将基因和其他物质向细胞内传递。
由于脂质体具有生物膜的特性和功能,它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已有多种,主要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它可将包封的活性物质直接运输到所选择的细胞上,故有“生物导弹”之称。
1 脂质体及其分类脂质体(或称类脂小球、液晶微囊),是一种类似微型胶囊的新剂型,是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的薄膜中间所制成的超微型球状载体剂型,其内部为水相的闭合囊泡。
由于其结构类似生物膜,故又称人工生物膜。
脂质体主要有双分子层组成,磷脂(卵磷脂、脑磷脂、豆磷脂)和胆固醇是形成双分子层的基础物质,再加入其他附加剂制备而成。
1.1 结构脂质体可以是单层的封闭双层结构,也可以是多层的封闭双层结构。
脂质体在胶囊制剂中的应用研究
脂质体在胶囊制剂中的应用研究摘要脂质体是一种重要的纳米载体系统,因其结构和性质类似于细胞膜,广泛应用于药物传递、基因治疗、体内成像和肿瘤靶向治疗等领域。
本文综述了脂质体在胶囊制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包括脂质体胶囊的制备方法、药物包封性能、体内外性质评价和应用前景等方面。
研究结果表明,脂质体胶囊制剂具有优异的药物包封率、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并能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吸收性。
此外,脂质体胶囊还可以通过改变脂质体的组成和结构,实现药物的控释和靶向输送。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提高脂质体胶囊的制备技术,并深入探究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脂质体;胶囊制剂;药物传递;溶解度;吸收性一、引言随着生物技术和纳米科技的发展,纳米载体系统作为一种有效的药物传递平台,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脂质体是一类由磷脂构成的纳米粒子,其尺寸在100 nm以下。
脂质体的磷脂双层结构类似于细胞膜,因此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
脂质体可以包封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并通过改变脂质体的组成和结构,实现药物的控释和靶向输送。
因此,脂质体在药物传递、基因治疗、体内成像和肿瘤靶向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脂质体主要以注射剂形式应用于临床,然而注射剂在使用上存在一些限制,如疼痛和易滥用等。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开始将脂质体应用于口服制剂中,其中胶囊制剂是一种常见的口服给药形式。
脂质体胶囊具有药物包封率高、稳定性好和生物相容性强的优点,并能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吸收性。
本文将对脂质体胶囊制剂在药物传递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展望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潜力。
二、脂质体胶囊的制备方法脂质体胶囊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脂质体制备和胶囊制剂制备两个步骤。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有膜溶解法、溶剂分散法和水滴挤压法等。
膜溶解法是将磷脂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然后用蒸发法将有机溶剂去除,得到脂质体溶液。
溶剂分散法是将磷脂溶解在有机溶剂中,之后将药物溶解在有机溶剂中,最后通过旋转蒸发或冻干法去除有机溶剂,得到脂质体胶囊。
脂质体的原理和应用有哪些
脂质体的原理和应用有哪些概述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分子构成的人工脂质结构,广泛应用于药物传递和化妆品领域。
脂质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调控性,可用于改善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传递效率。
本文将介绍脂质体的原理和其在药物传递和化妆品中的应用。
脂质体的原理脂质体是由一层或多层磷脂分子组成的球形结构,其主要成分包括磷脂、胆固醇和表面活性剂。
脂质体在水中形成双分子层结构,而在药物传递中起到载体和保护作用。
脂质体的核心是水溶性的,可以容纳各种药物并通过细胞膜传递到靶细胞。
脂质体具有以下特点: - 尺寸可调:脂质体的直径可以在20至1000纳米之间调整,适合不同体内外药物传递需求。
- 生物相容性:脂质体成分与生物体相似,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减少了对生物体的不良反应。
- 输送效率高:脂质体能帮助药物跨越生物膜,提高药物的输送效率。
- 稳定性好:脂质体可以稳定地包装药物,延长药物的存储时间。
脂质体的应用1. 药物传递脂质体在药物传递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它可以改善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的输送效率和治疗效果。
以下是脂质体在药物传递中的几个主要应用方向:•靶向传递:通过改变脂质体的组成和结构,可以实现对特定组织或细胞的靶向传递。
例如,通过在脂质体表面修饰靶向配体,使脂质体能够选择性地与靶细胞结合,提高药物传递的效果。
•缩减药物副作用:脂质体可以作为药物的保护层,减少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作用,从而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改善溶解度:某些药物由于其低溶解度难以应用,脂质体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控释输送:脂质体可以通过改变其结构和性质,实现药物的控释输送,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减少药物的频繁给药。
2. 化妆品应用脂质体在化妆品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脂质体在化妆品中的主要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湿剂:脂质体可以在化妆品中作为保湿剂,有效地锁住水分,滋润皮肤,改善肌肤干燥问题。
一种双重靶向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双重靶向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吕万良,应雪,温禾,杜举
申请号:CN200910078359.X
申请日:20090226
公开号:CN101816629A
公开日:
20100901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重靶向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提供的靶向脂质体,由脂质体和其表面的修饰物组成,脂质体表面的修饰物为p-aminophenyl-α-D-manno-pyranoside和转铁蛋白。
本发明还保护一种载药脂质体,是用所述的靶向脂质体包载柔红霉素得到的。
本发明得到的靶向脂质体具有良好的跨血脑屏障的能力,并且靶向脑胶质瘤,可作为药物载体。
本发明得到的载药脂质体,能够使药物在跨过血脑屏障后靶向到脑胶质瘤部位,从而肿瘤部位的药物浓度大大增加,提高化疗的效果。
本发明为脑胶质瘤化疗提供了一个新的对策,并有助于对脑胶质瘤的非侵入性治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临床意义。
申请人:北京大学
地址:10019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123实验室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优势与应用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优势与应用随着药物研究的深入,药物的制备和递送方式也在不断进步和变革。
自组装的药物载体由于它的天然结构和可控性,越来越受到药物研究领域的重视。
其中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优势和应用逐渐被人们认识到。
一、脂质体的组成与结构脂质体是由脂质分子自组装而成的小型粒子,其成分由磷脂、胆固醇和其他添加物组成。
令人惊奇的是,这种自组装结构的磷脂双层是由互相靠拢的疏水性“尾部”和“头部”分别组成的,也就是说,在水溶液中,疏水和亲水分子会对分子聚集形成双层膜。
这种异构体就是我们所说的脂质体。
二、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优势1.药物保护一些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等不能耐受光、热、碱,或需在生物体内血流中暂时保护,浓缩或降低毒性。
而脂质体包裹这种高分子物质,可以防止致敏作用,降低毒性,起到保护作用。
2.提高药物的溶解度许多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难以被人体吸收,富有疏水性的脂质双层包裹能够轻松固定药物,提高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使药物更能被身体吸收。
3.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物口服、注射后能否在体内快速达到治疗剂量,甚至到达治疗部位,是药物生物利用度的直接影响因素。
同一个药物,其运载方式不同生物利用度是不同的,而脂质体不同于其他药物载体,其可以通过细胞膜的内外双向传递将药物传输到肿瘤细胞内部。
4.可增强长期保存能力许多药物都是在水中稳定存在的,在药物长时间储存过程中极易变性、降解,得不到长久保存和使用,而脂质体内的药物更加难以受到刺激和损伤,可以保证药物的长期保存和使用。
5.定向输送脂质体可以用药物标记剂量,然后通过细胞膜内外传递的方式将药物直接输送至癌细胞,提高完美定向输送。
6.增强药物稳定性大多数药物都很容易发生水解、氧化、聚合等化学反应,在脂质体中,药物可以被远离损害源,从而起到增强药物稳定性的作用。
三、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脂质体作为一种天然且结构合理的药物递送工具,已经在医学、生物技术、疾病诊断和药物制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探索。
脂质体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
脂质体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
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胆固醇和表面活性剂等构成的微小粒子,大小在10~100纳米之间。
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是药物输送领域中的重要载体之一。
脂质体可以包含各种药物,并帮助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内,发挥治疗作用。
在药物输送中,脂质体可以被用来改善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
和药代动力学。
脂质体具有与细胞膜相似的结构,因此可以与细
胞融合并释放药物,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同时减少药物的副
作用。
除此之外,脂质体还可以被用来帮助药物通过血脑屏障。
由于
血脑屏障的存在,许多药物无法进入到脑细胞中,导致神经疾病
的难以治疗。
脂质体可以通过改变其表面性质来提高药物在血脑
屏障上的穿透能力,从而实现药物的有效治疗。
脂质体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脂质体可以用于
治疗糖尿病、肿瘤、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
对于糖尿病患者,
将胰岛素包含在脂质体中可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从而有效控制
血糖水平。
对于肿瘤患者,脂质体包裹的化疗药物可以靶向癌细
胞,减少治疗过程中对正常细胞的伤害。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脂质体可以将降脂药物直接输送到血管壁,从而降低血脂水平。
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递送载体,脂质体的研究和开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未来,随着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脂质体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将变得更加广泛和深入。
脂质体技术在药物中的应用与展望
脂质体技术在药物中的应用与展望发表时间:2019-11-05T09:09:14.737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8月15期作者:褚岩凤张文霞孙欢欢蒋佳文[导读] 脂质体药物作为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具有明显靶向性优势,可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解性,保护药物活性基团,降低药物毒、副反应,减少药物的血管刺激性。
褚岩凤张文霞孙欢欢蒋佳文(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紫龙药业有限公司;江苏常州213125)摘要:脂质体药物作为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具有明显靶向性优势,可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解性,保护药物活性基团,降低药物毒、副反应,减少药物的血管刺激性。
本文对脂质体的上市药物进行汇总,简单介绍脂质体的技术分类以及工业化难点,对未来更多进入临床应用之中的脂质体药物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脂质体;技术类型;工业化;前景一、前言脂质体由磷脂组成,磷脂由亲水头部与亲脂尾部组成,在范德华力作用下自身形成脂质双层球。
脂质体外部是亲水部分,里面是水核,中间夹层为亲脂性部分。
亲水药物可以在水核中存在,而脂溶性药物则可以出现在由磷脂尾部组成的脂质夹层中。
特殊的构造使得脂质体早在1970年代已是纳米医学领域研究和临床应用的热点。
目前已经上市的脂质体药物如表1。
二、脂质体在抗肿瘤药物开发中的特性1.具有一定靶向性肿瘤细胞有较强的吞噬能力以及肿瘤等病变部位的血管内皮细胞缝隙远大于正常血管内皮细胞的间隙。
当粒径较小的脂质体循环运输至肿瘤所在部位,其进入肿瘤病变部位的机会增多,且更容易进入肿瘤组织内部。
另外,脂质体进入体内后容易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故脂质体更容易在肝脏、脾脏、肺和淋巴等器官(组织)中聚集,有利于药物到达肿瘤及其扩散组织发挥抗肿瘤作用,即具有一定的器官(组织)靶向性。
2.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脂质体包裹药物后,可以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较未采用脂质体包裹的药物明显延长。
这是因为质体包裹以后,进入人体后大部分仍然以脂质体形式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药物才逐渐从脂质体中释放出来,而被肝、脾、肺和淋巴等器官中网状内皮细胞所吞噬的脂质体,其中也有一部分会返回循环系统,从而使得体内能够较长时间地维持有效的治疗药物浓度,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脂质体在基因传递和基因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脂质体在基因传递和基因药物研究中的应用1. 介绍脂质体的定义和结构特点脂质体是一种结构复杂的生物大分子,由磷脂、胆固醇和脂肪酸等组成。
其具有疏水性和亲水性特点,便于在水相和脂相中富集,被广泛应用于基因传递和药物研究领域。
脂质体的结构包含外层磷脂膜和内部水相中单分子层,内部可包含荧光物质和咖啡因等生物活性成分。
2. 脂质体在基因传递中的应用基因传递是基因疗法中的一个核心技术,主要是通过载体将基因转运到治疗对象体内。
脂质体作为一种常用的基因转运载体,其在基因传递中的优点有多个方面。
首先,脂质体能够转运各种类型的核酸,如DNA、RNA等。
其次,由于脂质体在细胞膜与核膜之间的选择性通道可促进基因的迅速输送,因此使得基因输送效率大大提升。
此外,脂质体对真核细胞膜有亲和性,能够有效地将DNA整合进入靶细胞的染色体内部,从而促进遗传物质的表达。
3. 脂质体在基因药物研究中的应用随着基因治疗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基因治疗药物被研发出来。
然而,由于此类药物的生理化学特性复杂、分子量大,很难通过传统的靶向控制技术直接传递到体内。
因此,脂质体作为其中一种最重要的载体,在基因药物研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除了能够有效地迅速传送基因药物外,脂质体还能够提高基因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减少副作用。
4. 脂质体的有关研究进展目前,脂质体在基因传递和药物研究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
例如最新的研究表明,通过改造脂质体的某些关键性质,可以进一步提高基因输送的效率和稳定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控制脂质体的形态构成,提高药物的靶向性。
最近研究中,一些新型脂质体药物还被广泛关注,并被认为可望成为下一代的基因药物疗法候选措施。
5. 结论总的来说,脂质体的应用对于基因传递和基因药物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未来,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种脂质体的变异和改造形式,从而进一步提高脂质体的应用效果,并推广他们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
脂质体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脂质体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81050420
王景
脂质体?
现实中脂质体是否已 经广泛应用于化妆品
实现脂质体制备的工业化的技术要点
包封率 80%以上,达到国家药典的规定; 提高贮存的稳定性; 提高向网状内皮系统以外组织的到达性; 提高脂质体粒度的均一性; 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
到目前为止,国内有沈阳、南京、上海、大连、四川等众多研究机构和制药企业都在进行脂质体药物的研究开发。关 于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已有 20余种,但都属于实验室方法,现将主要几种的优缺点简要介绍如下:
低了毒性,减少了副作用。
脂质体与普通基质的对比
脂质体作为化妆品的添加剂的好处
● 脂质体的磷脂类分子可以增加细胞膜的流动性,促进表皮细胞生长,修复和增强细 胞代谢,脂质体的磷脂轻度键合到角质层的角蛋白上,使皮肤柔软、润滑,有一种舒 畅的自然感。 ● 脂质体涂在皮肤上形成一个具有透气但减少水分蒸发的半透膜,故又有很好的保湿 作用(透气)。脂质体能使角质层水合力增加40%使皮肤长时间保持充足水分,这与 一般不透气的保湿剂不同。 ● 脂质体的成份(如神经鞘磷脂)很容易穿透皮肤角质层,使活性物质进入表皮和真 皮,发挥生物效应。据法国欧莱娅(L’oreal)公司监察证实,被脂质体包裹的内含物 进入角质层比游离在皮肤外的增加14~29倍 ● 有些活性成份如:生长因子、Vc等物质很不稳定,易受到氧化、紫外线破坏和酶的 分解。经脂质体包覆后,隔离了破坏因素,提高了活性和稳定性,而且脂质体还具有 缓释性效应,延长了有效成份的作用时间。 ● 脂质体作用于皮肤,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因为是脂类物质,不具有免疫原性,不会 引起过敏和其他有害作用。
药物制剂中脂质体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药物制剂中脂质体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近年来,随着药物研究的深入,脂质体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载体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类物质组成的微囊体,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对水溶性和油溶性药物都有良好的包封效果。
本文将重点讨论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及其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研究。
一、脂质体的制备方法1. 脂膜溶解法脂膜溶解法是一种常用的脂质体制备方法。
其主要步骤是将磷脂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然后加入药物,通过溶剂蒸发或超声乳化等方法形成脂质体。
这种方法制备的脂质体具有较小的粒径和较高的药物包封率。
2. 沉淀法沉淀法是一种通过药物与磷脂的共沉淀形成脂质体的方法。
药物和磷脂在溶液中共同形成微囊体,然后通过离心等方法分离得到脂质体。
这种方法制备的脂质体结构较为稳定,能够有效保护药物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3. 脂质指位法脂质指位法是一种通过指位的膨胀作用使药物与磷脂相互混合形成脂质体的方法。
该方法制备的脂质体具有较高的药物包封率和较好的稳定性,适用于疏水性药物的制备。
二、脂质体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1. 提高药物稳定性脂质体作为一种良好的药物载体,能够有效保护药物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在药物制剂中加入脂质体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延长药物的有效期,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2. 改善药物生物利用度脂质体能够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加药物的口服吸收。
脂质体由于具有与细胞膜相似的结构,能够在胃肠道中与细胞膜融合,促进药物的吸收。
因此,在口服给药制剂中加入脂质体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的剂量。
3. 改善药物的靶向性脂质体可以通过改变其表面性质,使药物能够更好地靶向到病灶部位。
例如,通过改变脂质体的表面电荷,可以增强脂质体对肿瘤细胞的亲和力,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
4. 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脂质体在药物制剂中添加后,可以显著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
由于脂质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能够与药物形成亲和性较好的结合,从而改善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提高药物的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课程考试成绩单(试卷封面)任课教师签名:日期:注:1. 以论文或大作业为考核方式的课程必须填此表,综合考试可不填。
“简要评语”栏缺填无效。
2. 任课教师填写后与试卷一起送院系研究生秘书处。
3. 学位课总评成绩以百分制计分。
脂质体在癌症诊疗中的载药和造影双重应用马冬121635东南大学生物医学与工程学院,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江苏南京210009摘要: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层构成的具有水相内核的脂质微囊,在其水相和脂质双分子层组成的膜内可以包裹多种物质,且具有被动靶向和主动靶向的潜力,因此常被用来作为药物或各种造影剂的载体。
脂质体可以以包封、膜标记、表面螯合、远端装载等方式与药物和造影剂结合,并在温度、pH、超声等的作用下进行可控的药物释放,因此脂质体在诊疗一体化方面有很多运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要求进行某种药物和单个成像模式的一体化,也可以对多种成像模式进行一体化。
本问对脂质体作为药物和造影剂载体在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最新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脂质体;靶向载药;造影;诊疗一体化引言脂质体是一层或多层磷脂双层膜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一个类球状、包封一部分水相的封闭囊泡。
早在1947年Bernard就提出了这种存在于水性体系中的两亲分子囊泡性结构的假设,但直到1962年剑桥大学动物生理学研究所装备了电子显微镜后,Alec D. Bangham才和他的同事于1965年正式提出脂质体的概念【1】。
由于磷脂双分子层具有和细胞膜类似的结构,所以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脂质体进入人体内会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主要在肝、脾和骨髓等组织器官中积蓄,从而具有天然的被动靶向性;如果再对其修饰上特定的配体,又可主动的靶向某些部位。
这些性质使其可作为良好的药物和其他试剂的载体。
人体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一般是看不见的,但人们借助各种科学技术将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形成图像,从而检视人体,进行诊断和治疗,这就是医学成像的目的。
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后不久医生就将其应用于医学。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医学成像的发展突飞猛进,新的成像系统相继出现。
X射线包括CT主要用于观察人体形态学上的特征。
采用放射性核素的核素成像可以了解脏器的生理功能。
单光子发射CT(SPECT)和正电子发射CT(PET)利用失踪动力学模型,显示了活体对注入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使许多疾病的研究和诊断大为深入。
磁共振成像(MRI)从另一角度些事了人体内部状况,它的图像与体内生化过程有关;它既是功能性的又比核素成像更清晰,而且对人体损伤很小。
超声成像与这些方法相比价格低廉,使用方便,对人体基本无损,因此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常规的首选成像手段之一[2].在成像技术中为了得到信号或增强信号需要用到显影剂或造影剂,脂质体具有作为这些试剂载体的潜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成像技术在许多疾病特别是癌症的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急剧增加。
在纳米医学领域,成像和治疗结合的趋势明显。
经过改造的脂质体可以选择性的靶向肿瘤组织,并能同时携带药物和造影剂,这使得脂质体在诊疗一体化方面有很大的潜力。
本文将重点对脂质体作为抗肿瘤药物和各类成像技术中(CT、核素成像、MRI、超声成像)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1脂质体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应用癌症是人类的大敌,目前治疗癌症的主要手段还是化疗,而提高化疗效果的关键是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脂质体作为抗癌药物载体的几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提高药物的包封率、靶向性及达到选择性释放的目的。
1.1 载药脂质体的制备技术简介【3】载药脂质体的制备涉及到两个重要方面:一是脂质体的形成,二是药物的装载。
如果脂质体形成和药物装载在同一步完成,则称为被动载药制备技术。
如果先形成空白脂质体,再借助特定的梯度来实现药物的装载则称为主动载药制备技术。
1.2.1 被动载药制备技术被动载药制备技术通常只适用于那些和脂类物质(尤其是磷脂)有强烈互相作用的脂溶性或亲脂性药物,否则就会造成:药物的包封率和载药量不足;当脂质体以液体形式储存时,药物会从脂质体中大量渗漏;对稀释效应特别敏感。
影响脂质体体外稳定性和体内行为的因素主要有尺寸及分布、磷脂组成、胆固醇含量、层数,以及上述因素决定的荷电性,相转换温度T m以及膜的通透性、弹性、刚性等。
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就是要对上述因素进行控制。
鉴于脂质体的制备方法众多,有必要采取一个合理的分类手段,下面就以出发体系的不同分类归纳。
以干燥的脂膜、脂类粉末为基础的制备方法有:薄膜分散法、有机溶剂冻干法、喷雾干燥法、硫化床包衣法、单相溶液冻干法。
以乳剂为基础的方法有:反相蒸发法、二次乳化法。
以混合胶团为基础的脂质体制备方法。
以乙醇、磷脂、水三相混合物为基础的脂质体制备方法。
1.2.2 主动载药制备技术使用主动载药技术,对药物的性质有较严格的要求。
需要药物在生理pH值附近有可以离解的基团,具有合适的油水分布系数,并且和脂质体的内相缓冲液可以生成稳定程度恰当的复合物或者沉淀。
其制备工艺通常包括:制备空白脂质体;通过透析、柱层析等手段创造特定的梯度;在合适的温度下,将膜内外已经形成梯度的空白脂质体和待包封的药物孵育,以完成药物的装载。
最常用的梯度为pH梯度和硫酸铵梯度法。
1.2 脂质体对肿瘤组织的靶向技术【3】被动靶向是依赖于人体器官或组织本身的生理特征和差异而达到选择性富集的目的。
由于肿瘤的快速且不受控制的生长和组织的炎症会造成血管泄漏,这种泄漏的血管的内皮细胞层之间的间隙可达到700nm,这使得脂质体能够外渗到病变组织的细胞外空间。
由于肿瘤组织中淋巴系统的失效和血管与间隙之间的压力差使得脂质体会滞留在细胞外空间。
这被称为实体瘤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EPR-effect),被动靶向就是运用这种效应达成的。
如果通过在脂质体表面连接特定的配体就可以靶向那些肿瘤组织中过表达的受体或肿瘤血管上高表达的标志物。
这就能实现脂质体的主动靶向,主动靶向也可结合EPR-effect来达到脂质体在肿瘤部位的累积。
靶向配体包括抗体、抗体片段、多肽、核酸适配体以及一些小分子如叶酸和糖类。
应该注意,无论哪种靶向技术都要面临传统脂质体在体内容易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的问题,所以延长脂质体在体内的存留时间提高在体内循环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通常可采用不同长度的脂肪酸链、不同的饱和度、改变荷电性以及采用空间稳定剂等方法实现。
最常用的就是采用聚乙二醇(PEG)来保护脂质体。
各种配体也可接到PEG上来实现靶向。
被动靶向和主动靶向的示意图参见图1。
图1 脂质体体内被动靶向和主动靶向肿瘤组织的示意图【4】1.3 脂质体的选择性释药技术在脂质体的设计中,通过外力或利用一些物理化学因素的改变可使脂质体膜的通透性发生明显改变,引起脂质体选择性的释放药物。
常见的有温度敏感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声波敏感脂质体等,这些技术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
下面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分别介绍。
1.3.1 通过温度控制脂质体药物释放不同温度下磷脂膜可以有不同的相,随着温度的升高,磷脂膜从紧密排列的凝胶态转变为疏松混乱的液晶态,膜的流动性也增大。
这种结构的变化导致脂质体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从而到达选择性释放的目的。
传统的温度敏感脂质体常选用相转变温度略高于人体温度的天然磷脂(如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相变温度41℃)或合成聚合物来制备,再在肿瘤部位进行热疗。
最近出现了用亮氨酸拉链组装到磷脂双分子膜的脂质体装载阿霉素进行体外实验的报道[5],这种温度敏感的多肽可以在温度的调控下最大化药物释放率。
其机理如图2所示。
图2脂质-多肽杂合体在受热时的反应示意图[5]1.3.2 通过pH控制脂质体药物释放pH 敏感脂质体是一种由不饱和的PE和脂肪酸组成的在酸性条件下主动释药的脂质体。
其原理是: 脂质体被细胞内吞后, 形成核内体。
核内体为酸性, 使脂肪酸羧基质子化, 发生膜融合, 药物便释放到胞浆, 避免进入溶酶体被降解。
目前为了提高抗癌药的疗效, 几种抗癌药的pH 敏感脂质体制剂已被研制。
最近有靶向线粒体且分阶段pH响应的脂质体作为抗癌药物载体的报道【6】,该脂质体是基于一种两性寡肽脂质体(HHG2C18-L), HHG2C18-L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亲水,由带有两个氨基酸基团(谷氨酸和组氨酸)和一个对pH响应性分解的基团(氨基六氢苯甲酸)组成;另一部分疏水,由两条硬脂烷烃链组成。
可以在体内不同的微环境下做出相应的反应。
详细过程参见图3。
图3 装载抗癌药物的HHG2C18-L在肿瘤细胞外和细胞内的分阶段pH响应并靶向线粒体过程的示意图[6]1.3.3 通过超声控制脂质体药物释放超声对脂质体释药的控制可通过超声的致热效应或非致热效应的方式来达成。
通过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可以非侵入性的定位控制温度敏感性脂质体[7],如图4所示。
通过低频率超声(LFUS)通过非致热效应来控制脂质体释放药物可以不改变药物的化学完整性或生物效力,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一下利用低频超声的非致热效应。
图4 温度敏感脂质体在HIFU作用下释药示意图[7]低频超声可以使脂质体释放药物的重要原因是可以在磷脂双分子膜上形成瞬时孔隙。
形成机解释制如下:当脂质体置于超声场中,在磷脂双分子膜的疏水部分会形成一个气体球形核,气核生长至穿透磷脂膜,形成一个穿孔,此时药物就可以从脂质体的水相内核释放到脂质体外的水相中;然后磷脂膜松弛并回复到初始状态[8]。
如图4所示。
图5脂质体在LFUS作用下产生瞬时孔隙的示意图[8]2 脂质体在医学成像及诊疗一体化中的应用在运用脂质体作为各种成像技术的显影剂载体时,一种思路是按成像原理的不同分开研究的。
也取得了很多进展,如用碘化的脂质体造影剂作为CT成像在老鼠原发肺癌的诊断中的应用[9],利用脂质体作为放射性核素的载体用于SPECT和PET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已经有了综述[4],利用脂质体携带磁性纳米颗粒作为MRI 在肿瘤的诊断中的应用也有了综述[7,10],脂质体作为超声成像的造影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研究较多,也有过专利[11],近期在超声造影方面应用较多的是纳米微气泡,因为这种微气泡含有更大的气体内核,但实际上和脂质体也是密不可分的[12]。
由于各种成像技术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在诊断方面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多种成像技术同时运用,这样可以同时从不同的方面来了解患者的状况;由于很多时候体内输送药物和运送造影剂用的是类似的系统,人们也更倾向于将诊断和治疗合二为一,即将成像和载药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对于药物治疗的效果进行实时的监控。
下面将结合最近的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献来介绍一下多种成像的综合运用以及诊断治疗一体化方面的进展。
2.1 造影剂与脂质体的结合不同的显影剂或造影剂的性质各异,但与脂质体的结合方法可以归纳为四类:被动包封、膜标记、表面螯合、远端装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