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化学奖之启示

合集下载

诺贝尔化学奖对世界化学发展的意义

诺贝尔化学奖对世界化学发展的意义

诺贝尔化学奖对世界化学发展的意义作者:刘丽苹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04期摘要:诺贝尔化学奖由来已久,对世界化学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意义重大。

本文从诺贝尔化学奖的由来、诺贝尔化学奖中重要的成就、诺贝尔化学奖产生的效应以及诺贝尔化学奖对世界化学学科建制的促进等多个方面展开详细阐述,通过实例和理论结合的方法,分析诺贝尔化学奖对世界化学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诺贝尔化学奖;诺奖效应;学科建制纵观20 世纪以来历届的诺贝尔化学奖,不难看出,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发大体反映了20 世纪主流化学发展的历史,诺贝尔化学奖主要颁发给了结构化学、化学反应规律和机理的研究、关于元素的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新的化学研究手段的发明等领域,都对世界化学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意义重大。

一、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他一生致力于硝化甘油的研究,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0余项,并在世界范围内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6年诺贝尔逝世,立下遗嘱,将部分遗产(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诺贝尔化学奖由此诞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诺贝尔化学奖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形成学科标杆,因此,诺贝尔化学奖也就更具含金量,成为世界顶级学科研究和贡献的权威认证。

到目前为止,超过百年的时间,百余名化学家成功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们的研究成果通过工业手段实现产业化,将知识转化为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物质所需。

由此看来,虽然诺贝尔化学奖只是对杰出的学科专家的高度认可,但由此产生的影响极其深远,一定程度上为世界化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量。

二、创造新物质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中,许多科学家将研究立足于实际,根据生产力的需求,进行研究创新,在原有物质基础上加以改造利用,创造出新物质。

而这些新物质,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世界。

1930年 诺贝尔化学奖:人造血液创造奇迹

1930年 诺贝尔化学奖:人造血液创造奇迹

【1930年诺贝尔化学奖】
人造血液创造奇迹
湖北省石首市文峰中学刘涛 434400
193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生物化学家汉斯·费歇尔,以表彰他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及合成血红素的贡献。

从1921年到1928年,费歇尔用了8年多时间在色素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血红素是一种含铁的卟啉化合物(卟啉是指生物体内具有环状结构的金属有机化合物)。

费歇尔在实验中还发现,当把胆汁中的胆红素分子碎裂一半时,在胆汁色素里就有血红素的成分浮现。

又发现血红素的结构同吡咯有着实质性的类似,这就证明了一切结构与吡咯类似的有机物质都可能用来制造提取血红素晶,当把铁加入一种合成的名为原卟啉的卟啉分子中时,就制得了人造血红素,并证明这种化合物的性质同从血红蛋白得到的分解物完全一样。

血红素是血液里的一种重要成分,它常作为血红蛋白和某些氧化还原酶的辅基,加入生物体内的传递跟氧化还原作用。

费歇尔合成了超过130种卟啉,费歇尔1929年成功合成出了人造血红素,人造血液是一种乳白色的完全人工合成的血液代用品,可代替人血中的血红蛋白从肺脏向人体其它部分输送氧气。

这项科研成果将会挽救无数人的性命,为人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作用。

20世纪30年代,费歇尔继而着手研究叶绿素结构问题,发表100多篇与叶绿素研究有关的论文。

经过反复试验,确定了叶绿素的完全结构,并且证实了叶绿素和血红素之间在化学结构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叶绿素和血红素的活性核心部是由卟啉构成的,叶绿素的中心有1个镁原子,叶绿素是一种含镁的卟啉化合物,这些研究成果为后来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合成叶绿素奠定了基础。

于是,血液呈红色和植物叶子为绿色的奥秘从此被揭晓了。

高中作文_田中耕一获奖的启示

高中作文_田中耕一获奖的启示

近代以来我们从东邻之国———日本学到了很 多东西。但是当我们以为靠引进现代技术便可步入 现代化强国之时,日本却已从一般的模仿走向了大 胆的创新,从“技术之国”发展到“科技王国”。 所以,日本连续三年出现了四位诺贝尔奖得主,绝 非偶然。目前,为了在世界科技竞争中占有一席之 地,各国都在努力提升实力,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因而更有紧迫感。2003年诺贝尔奖的颁发,尤其是 默默无闻的基层企业“小人物”田中耕一的获奖, 又一次给人们带来了震撼。无论是自然科学家、人 文科学家、领导人还是一般的普通员工,都可以从 中获得有益的思考借鉴。 即使是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从多方面来 谈启发,写感受。
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的田中耕一既非教授, 又非硕士、博士。他只是“日本企业社会最低层”的一名 普通工程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甚至连同行专家 对他也一无所知。田中发表论文很少,但他默默无闻,潜 心钻研,于1987年发表一篇论文,在高分子研究领域提出 了性质界定和结构解析的原创思想。经过十几年实践,这 个思想现已发展成为世界感应度、精确度最高的生物高分 子分析方法,受到欧美学术界高度评价,终于成为此次获 奖的重要依据。诺贝尔化学奖评委会主席称田中耕一是开 启生物大分子新研究领域大门的第一人。 田中耕一的获奖让日本人吃了一惊,也给我们很多启 示。 请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提倡书 写议论文,谈谈你的感受。题目自拟。
佳作欣赏
平凡与伟大
诺贝尔奖,世界上最高领域的科学文艺奖,是多少著 名人士奋斗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今年,日本的一个名不见 经传的小人物田中耕一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犹如一颗 石子落入平静的湖中,激起了圈圈涟漪。惊叹过后,我也 在想:为什么一个世人眼中平淡无奇的人能取得这么辉煌 的成就呢?答案是:平凡之中孕育着伟大。 我曾读过这样一首诗:世上好像——只有沙最不值钱; 然而,最宝贵的东西——金,就在它的里面。田中耕一既 非教授,又非硕士、博士,只是“日本企业社会最低层的 一名普通工程师”,这个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就是孕育 在沙土中的黄金。获奖前的田中耕一默默无闻,同行、专 家也都对他一无所知,然而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荣获诺 贝尔奖后的田中耕一立刻声名远扬,博得世人的赞叹。人 们都仰慕一个平凡的小人物能够荣获科技大奖,我们也应 看到田中耕一从平凡走向伟大的过程——坚持不懈,潜心 研究。

如何评价诺贝尔奖的历史意义

如何评价诺贝尔奖的历史意义

如何评价诺贝尔奖的历史意义诺贝尔奖,自 1901 年首次颁发以来,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和声誉的奖项之一。

它涵盖了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以及经济学等多个领域,旨在表彰那些在各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

从推动科学进步的角度来看,诺贝尔奖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获奖者的研究成果往往为人类打开了新的认知大门,引领了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

例如,爱因斯坦因对光电效应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成果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光的本质的理解,还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在化学领域,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些杰出的科学家们的工作,激发了无数后来者投身于科学研究,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诺贝尔奖的授予常常标志着医学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从疫苗的研发到新型治疗方法的发现,获奖成果拯救了无数生命,提高了人类的健康水平。

比如,青霉素的发现和应用,使得许多曾经致命的感染性疾病变得可以治疗,极大地改变了医学的面貌。

文学奖的设立,则为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它表彰了那些用文字深刻洞察人性、反映社会现实、传递美好情感的作家。

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内心世界,还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通过阅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感受到文学的力量和魅力。

和平奖的存在,使全球的目光聚焦在那些为促进和平、解决冲突而不懈努力的个人和组织身上。

他们的行动和理念为世界和平事业树立了榜样,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和平的建设与维护。

从马丁·路德·金为争取民权的非暴力斗争,到国际红十字会在战争和灾难中的人道主义救援,和平奖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让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追求更加坚定。

经济学奖虽然相对年轻,但也在引导经济理论和政策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获奖者的研究成果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企业进行决策以及学者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

诺贝尔奖与化学公选课学习心得

诺贝尔奖与化学公选课学习心得

《诺贝尔奖与化学》学习心得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我选了诺贝尔奖与化学这门公选课,因为在上第一节课之前,我对这门课并不是太了解,只是单纯从名字感觉,这门课应该是讲一些在化学方面卓有成效的科学家们。

但对于自己而言,由于专业的关系,化学与我们专业的课程并没有多大的联系,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也只是抱着一种拿到学分就万事大吉的心态来学这门公选课的,但通过第一节课老师的讲解,这种敷衍的心态便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也不再感觉到这门公选课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生活方面没有联系了。

第一节课上,老师对我们这八节公选课所要讲的内容做了整体的介绍,并对课堂纪律以及课堂上应注意的一些事做了一些简单的要求。

接着老师介绍了诺贝尔这位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和所要求创立的奖项。

通过老师的讲解与介绍,我对诺贝尔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诺贝尔,这个从小就体弱多病但却意志坚强不甘落后的伟大的科学家无疑是每个人心中的榜样,他一生的发明数不胜数,拥有的荣誉也是至高无上,可是他却从不骄傲,在制造炸药是,面对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他却从未放弃,也从未想过要放弃,即使面对自己的弟弟被炸死。

自己的工作不被理解,不被支持,甚至不断地被骚扰,不断地遭受各种意外的事故,他都没有认输,在诺贝尔的人生词典里或许只有工作,坚持,从未有过放弃和认输这个词。

而单凭这一点,诺贝尔就值得我们所有的人去学习。

而另一方面,在诺贝尔的遗嘱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大公无私以及高尚的人格,虽然他的一生没有子女,但他也并没有把自己的遗产留给其他和自己有关系的人,而是全部把他们捐赠给了自己的祖国,让自己的钱去鼓励那些在各方面有重大贡献的人。

即使他去世了,他也没有忘记去造福更多的人,在他的遗嘱中,他强调对于授奖候选人的国籍丝毫不予以考虑,不管他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只要他值得,就应该被授予奖金,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人,在他的眼中,众人平等,没有种族的歧视,没有国籍的差异,有的只是为了全世界所有同胞的更好生活而研究创新的人,以及那些需要被帮助,需要被肯定的人们,所以,由此可以看出,诺贝尔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的,他的品质和精神也是您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学习的。

诺贝尔奖的启示

诺贝尔奖的启示

诺贝尔奖的启示科学研究需要感性和直觉,而培养这种感性和直觉的最佳时期正是玩得满身是泥的少年时代。

陈力摄新华社发中国教育报记者:张贵勇从日本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身上,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善于自我反省和忘我工作之外,他们大多有着相对美好的童年,都喜欢亲近自然、探索自然,都喜欢阅读、善于阅读,而且父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启蒙和引导角色。

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这些获奖者无一例外地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保持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有优秀教师的引领和指导,得到了宽松而自由的学术政策的支持,并受益于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

“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一代科学巨匠的路。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下村修谈及自己为何走上科学之路时,说:“我做研究不是为了应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为什么会发光。

”应该说,对大自然和周围世界保持一颗好奇心,是引领诺贝尔奖获得者走进科研世界的直接原因。

1973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江崎玲于奈有此感悟: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一代科学巨匠的路,理应无比珍视、精心培育、不断激励和呵护。

从多位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他们亲近自然、观察自然的经历。

对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小柴昌俊来说,他最难忘的就是小时候在学校后山与同学追逐赛跑、拔农家蔬菜、肆意玩耍的那段时光。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益民告诉记者,虽然日本属于岛国,地理条件有诸多不利因素,但日本人往往对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怀有一种亲近感、自豪感,对各种自然现象也比较敏感,这不仅反映到日常民俗之中,也反映在日本的文学艺术之中,如川端康成的《雪国》等小说。

日本的学校教育也很重视让儿童亲近自然,很多幼儿园和中小学会结合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保留了当地的自然特色。

诺贝尔化学奖给我启示

诺贝尔化学奖给我启示

诺贝尔化学奖给我启示
诺贝尔化学奖是诺贝尔奖当中分量最重最高的一项,我们知
道诺贝尔就是研究化学的,诺贝尔发明了炸药。

在我看来,没有
什么科学界的奖项可以媲美诺贝尔化学奖。

最近的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了以色列科学界舍特曼,舍特曼
发现了一种叫做“准晶体”的物质。

我很好奇什么物质可以成为
是准晶体。

原来,准晶体是一种介于晶体与非晶体之间的物质,由于其
特殊性质结构可以应用广泛,可以给人类造福。

诺贝尔化学奖给我启示很大,核心关键就是我们做科学研究,最终目的就是通过科学发现造福人类,让人类生活变得更加便捷
舒适。

这样以来,即使你没有获得真的头衔,你的行为也体现了
诺贝尔奖的意义。

诺贝尔奖获得者给我们的启示

诺贝尔奖获得者给我们的启示

诺贝尔奖获得者给我们的启示作者:邹十践来源:《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2003年第01期对专业的浓厚兴趣一个青少年对所学专业感不感兴趣是其成才的关键。

获得192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瑞典科学家冯·奥伊勒·歇尔平,他从小喜欢画画,后来他到德国去进修美术,因其家庭经济原因,他不得不到慕尼黑大学化学系去做临时工,挣钱养活自己。

在做工时,他接触了化学,觉得化学奥妙无穷,故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种兴趣大大超过了他对美术的热爱,于是,他矢志不移地攻研化学,成就非凡。

他因“阐明了糖发酵过程和酶的作用”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也许是这位半路出家的化学家对专业的浓厚兴趣和苦钻苦研精神影响、感染、熏陶了他的儿子,其子也非常酷爱化学,这个小奥伊勒终于在1970因对“发现神经末梢部位的传递物质以及该物质的贮藏、释放、受抑制机理”作出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敢于向权威挑战青胜于蓝、后来居上是一条促进科学发展和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

英国科学家汤姆逊于1897年发现了电子,实际上这是对“原子不可再分”的一个挑战,他因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而获得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后他提出了一个原子结构的“西瓜模型”,假定“西瓜模型”中的瓜籽为带负电荷的电子,西瓜瓤是带正电荷的物质,这两者相加达到平衡后,产生一个中性的原子。

但汤姆逊的学生卢瑟福(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不同意老师的这种观点。

他用一个实验否定了“西瓜模型”。

他认为,原子应是一个像太阳系那样的行星模型。

卢瑟福因首先提出了“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理论”,因而获得了19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有趣的是卢瑟福的学生玻尔(丹麦的著名物理学家)对其老师的理论也产生了怀疑,是因为卢瑟福的行星模型有不足之处:若一个原子核在模型中间,电子绕其运转,电子的能量肯定会越来越小,最终就会落到原子核上面。

而卢瑟福的行星模型无法解释这种现象。

玻尔把量子论引进到原子模型,即当电子在围绕原子核运动时,只能在某些稳定的轨道上运行,只有当电子从能量较高的轨道跳到能量较低的轨道上时,才产生能量或耗损能量。

对诺贝尔化学奖的感想和看法

对诺贝尔化学奖的感想和看法

对诺贝尔化学奖的感想和看法
诺贝尔化学奖是全球化学界最高荣誉,我对其非常敬佩和赞赏。

这个奖项的设立使得整个化学领域的科学家们都有了更大的动力和奋斗目标,助推了化学科学的发展。

我认为,诺贝尔化学奖的评选标准非常严格和公正。

获奖者需要在化学领域做出了创新性的贡献,其研究成果需要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这使得获奖者们不仅在学术界得到认可,更在社会上获得了广泛赞誉。

通过对诺贝尔化学奖的关注,我了解到许多杰出的化学家和他们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项目涉及了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有机合成等多个领域,使得我对化学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发不仅给获奖者们带来了荣誉和奖金,更承载了社会对科学和创新的肯定。

我希望诺贝尔化学奖的存在能够激励更多的年轻学者投身于化学研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总的来说,诺贝尔化学奖是一个极具影响力和重要性的奖项,它激励和推动了化学领域的持续发展,并为广大的化学科学家树立了榜样。

我对诺贝尔化学奖抱有敬佩之情,并期待未来会有更多杰出的化学家获得这一殊荣。

1988 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启示

1988 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启示

1.1光合作用基本原理
• 众所周知,光合作用是我们这个
星球上最重要的一种能量转换过 程。生物界就是依靠光合作用而 生存的。它是在绿色植物中,二 氧化碳和水合成糖、释放出氧的 过程,即 • 6CO2+6H2O→C6H12O6+6O2
• 其作用机理是:略 • 实际上,光合作用过程在生物体内是由许多个
2. 实验的关键
• Michel等成功地从一种紫色光合作用细菌—
—绿红极毛杆菌 (rhodopseudomonasviridis) 中提纯了光合 作用反应中心。这是一个完整的膜蛋白-色素 的复合体。他们不仅完整地分离提纯了这一 大分子复合体,而且培养的晶体尺寸大到足 够作X衍射晶体学的测定。他们收集了几十 万个X光衍射点的数据,从而作出了高分辨 的三维空间的结构分析。这一整体组装的生 物大分子——膜蛋白-色素的复合体的结构略。
2.3 实验结果
• 用这一方法,Michel等用硫酸铵加清洁剂体系
和亲水脂分子体系培养出了细菌视紫红质 (bacteriorhodopsin)和porin晶体,以后又培养 出了高于0.25nm分辨率的光合反应中心的晶体。 • Michel等取得这一重大成就的关键,是制备出 了可供X衍射结晶学分析用的膜蛋白的结晶。 在蛋白质结晶学研究中,重要的竞争之一就是 看谁能制备出可供X衍射用的三维结晶,因为 只有当结晶尺寸足够大,才能收集到高分辨的 数据,在原子水平上测定其空间结构。
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 年诺贝尔化学奖 的启示
制作人: 制作人:彭宗辉
1。前言
• 在众多强有力的竞争者中,三位德国科学
家荣获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他们是 HartmutMichel、Johann Deisenhofer和Robert Huber。他们的功绩在于首次得到了可供X 衍射结构分析用的细菌光合反应中心的膜 蛋白结晶,并测定了这一膜蛋白-色素复合 体的高分辨率的三维空间结构,从而对阐 明光合作用的光化学反应的本质作出了极 其重要的贡献。回顾他们的成功之路,希 望对大家是会有所启发和帮助。

1999飞秒诺贝尔奖解读

1999飞秒诺贝尔奖解读

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埃及化学家艾哈迈德·泽维尔,以表彰他“利用飞秒化学技术,观察到分子中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如何运动”。

飞秒化学技术是一种超快化学技术,可以观察到分子中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动态过程。

艾哈迈德·泽维尔的研究成果展示了这种技术的强大和潜力,通过使用飞秒化学技术,科学家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这对于化学反应的控制和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艾哈迈德·泽维尔的研究成果不仅对化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推动了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

他的研究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工具和方法,可以更深入地研究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过程。

这种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化学合成、药物研发、材料科学等领域。

总之,艾哈迈德·泽维尔的研究成果对于化学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他的贡献将永远被铭记在科学史上。

1974年化学诺贝尔奖颁奖词

1974年化学诺贝尔奖颁奖词

1974年化学诺贝尔奖颁奖词摘要:一、前言二、1974年化学诺贝尔奖的背景与颁奖原因三、获奖者及其贡献1.艾哈迈德·泽维尔2.乔治·安德鲁·欧拉四、诺贝尔奖的启示与影响五、结语正文:【前言】1974年化学诺贝尔奖的颁奖仪式在斯德哥尔摩举行,该奖项表彰了两位在化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他们分别是艾哈迈德·泽维尔和乔治·安德鲁·欧拉。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两位科学家的贡献以及诺贝尔奖的启示和影响。

【1974年化学诺贝尔奖的背景与颁奖原因】1974年化学诺贝尔奖授予了艾哈迈德·泽维尔和乔治·安德鲁·欧拉,以表彰他们在化学反应动力学和立体化学领域的开创性研究。

他们的发现为化学反应过程的理解和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整个化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获奖者及其贡献】1.艾哈迈德·泽维尔:艾哈迈德·泽维尔是一位埃及出生的美国化学家,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立体化学和反应动力学领域。

他发现了在过渡态中,化学反应的立体化学可以通过分子的几何构型进行预测。

这一发现为立体化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化学反应过程。

2.乔治·安德鲁·欧拉:乔治·安德鲁·欧拉是一位美国化学家,他的研究重点在于反应动力学。

欧拉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揭示了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诺贝尔奖的启示与影响】艾哈迈德·泽维尔和乔治·安德鲁·欧拉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化学领域的理论体系,还为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例如,在药物设计、材料科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化学反应动力学和立体化学的研究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两位科学家的成就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激励着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投身于化学研究,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关于1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启示

关于1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启示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院 12级高分子材料一班罗本升 2012141431165关于1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启示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10月9日在瑞典揭晓,美国科学家马丁·卡普拉斯、迈克尔·莱维特及阿里耶·瓦谢勒因给复杂化学体系设计了多尺度模型而共享奖项。

作为化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诺贝尔化学奖是我们追求的崇高的目标,而诺贝尔奖评判的标准是该作品所取得的成就的大小,仔细察看诺贝尔奖每年的获得者无一不是贡献突出者。

回顾诺贝尔奖的颁奖史,我发现: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只有八人是与高分子有关的,而且每一次获奖都是其作品对高分子的发展历史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他们分别是:一、1920年,赫尔曼·施陶丁格发表了他的划时代的文献《论聚合》,他根据实验结果,论证了聚合过程是大量小分子自己结合的过程。

并预言了一些含有某种官能团的有机物可通过官能团间的反应而聚合。

他建立了聚苯乙烯、聚甲醛、天然橡胶的长链结构式,他们是由共价键联结起来的大分子,但分子的长度不完全相同,所以不能用有机化学中纯粹化合物的概念来理解大分子。

这些大分子是许多同系物的混合物,它们彼此结构相似,性质差别很小,难以分离,所以其相对分子质量只能是平均值。

这样的真知灼见终于拨开了人们眼前的迷雾。

为此,他获得了1953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他毫无疑问地被公认为高分子科学的始祖。

二、美国人保罗·约翰·弗洛里(发明了PA-66的W·H·Carothers的学生)提出了聚合反应的等活性理论,并提出了聚酯动力学和连锁聚合反应的机理。

从而获得了1974年度的诺贝尔奖。

三、德国人卡尔·齐格勒和意大利人居里奥·纳塔各自独立的利用配合催化剂成功地合成出高密度聚乙烯和聚丙烯,并于1955年实现工业化生产,今天这两种聚合物已成为产量最大、用途最广的合成高分子材料。

1963年,两人因此成就成为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

2023诺贝尔化学奖的启示和感悟

2023诺贝尔化学奖的启示和感悟

202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将激励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将化学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已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启示和感悟。

一、化学在现代科学中的地位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通过对物质的研究和探索,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古至今,化学在医药、农业、工业等领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药品的研发、农作物的增产和疾病的控制都需要化学知识的支持。

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将成为化学界的杰出代表,为化学研究树立典范。

二、获奖成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获得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成果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这些成果可能会推动新的科技革命,例如富集环境污染物、解决能源危机等。

获奖成果可能会改变人类生活方式,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环境保护水平,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获奖成果可能会对教育产生影响,激发更多人对化学研究的兴趣,培养更多化学人才。

三、对科研工作者的启示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无疑是对世界各地科研工作者的鼓舞和激励。

获奖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卓越的创新,成为了化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这给广大科研工作者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告诉他们只有不断求索,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和社会认可。

这也提醒科研工作者在科研道路上要保持初心,志存高远,始终以造福人类、促进社会发展为己任。

四、对科学普及的影响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将成为化学知识普及的重要使者。

他们的成果将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吸引更多人关注化学研究。

通过各种科普活动和媒体宣传,获奖者可以将复杂的化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让更多人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这将有助于提升公众对科学的认知和理解,培养更多对化学研究感兴趣的人才,为化学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对未来科研方向的指引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成果将为未来的科研方向提供重要的指导。

获奖成果可能会突破传统的科研范畴,拓展化学研究的新领域,引领未来科研的发展方向。

诺贝尔持之以恒的故事

诺贝尔持之以恒的故事

诺贝尔持之以恒的故事北极星古老而高挂在夜空中,仿佛始终指引那些勇敢无畏的探索者们前进,象征着坚定持之以恒的信念。

同样,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科学、文学和和和非政治特别贡献奖诺贝尔奖,也在每年的12月,像一颗璀璨的北极星,指引着真理的航道,激发着全人类对持之以恒的精神的尊重和赞赏。

诺贝尔奖始于1895年,是瑞典发明家、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捐赠的奖励。

他始终持之以恒地探索科学,坚持发明创造,把一生献给了科学,把科学之光传播到全世界,他有一句话“永恒的真理和崇高的品格是人类文明最持久的基石”,反映了他对持之以恒的理念。

以他的名字为名,在全世界设立了诺贝尔奖,鼓励以其名字的不朽精神支持着永恒的真理,来激励人类矢志不渝地追求真理。

诺贝尔奖的持之以恒的精神也使它变成全人类的精神宝藏。

15项诺贝尔奖类别鼓励人类不懈地探索现实,朝着高峰冲刺,为实现美好的理想而奋斗。

它给予了科学家们持之以恒的信念,给予了全人类维护真理的希望,给予了世界拥抱新希望的渴望。

例如,福耀胡士贝莱特(Fouad Hussein)是一位历史学家、宗教学家和政治学家,他凭借其多年来为了评价宗教文化与和平而做出的不朽贡献,荣获了2015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他一生都在推动着以和平的手段来解决社会冲突的思想,他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努力地成就了自己的梦想,借此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激励了更多人去追求真理。

诺贝尔奖也激发和鼓舞着科学家们对持之以恒的精神。

2015年,美国化学家傅里叶施特劳斯(Friedrich Hoffmann)因其在分子分析的突破性成就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他把一生的精力都放在实验室里,多年来持之以恒地作出了诸多突破性的成就,他的理论和实践大大地改变了科学的发展轨道,也为世界增添了无限的希望。

诺贝尔奖的精神,在今天仍在滋养着我们的灵魂,激发着我们努力追求真理、持之以恒的精神。

每一位诺贝尔获奖者都反映出他们持之以恒的坚韧精神,也是一种希望,唤醒着全人类珍惜真理,奋勇前行。

1996年化学诺贝尔奖的获奖内容

1996年化学诺贝尔奖的获奖内容

序1996年的化学诺贝尔奖得主是罗伯特·科尔、理查德·斯梯利和威廉·康普。

他们因发现了开放式催化剂的特性以及在合成锂电池阳极方面的贡献而获得了这一殊荣。

化学诺贝尔奖是对这三位科学家在化学领域所做贡献的最高认可。

1. 开放式催化剂的发现在文章的第一部分,我们将从1996年化学诺贝尔奖的获奖内容中深入探讨开放式催化剂的发现。

开放式催化剂是一种催化剂,它能够促进化学反应而不被消耗掉。

科尔、斯梯利和康普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他们发现了开放式催化剂的特性,并且成功地将其应用于化学生产的各个领域。

这一发现对于化学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之后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2. 合成锂电池阳极的贡献在第二部分,我们将重点关注斯梯利和康普在合成锂电池阳极方面的贡献。

他们的研究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改进锂电池的性能,进而推动了电池技术的发展。

这对于现代社会的电子设备和电动车等领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他们的贡献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总结和回顾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我们将对1996年化学诺贝尔奖的获奖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

通过全面评估科尔、斯梯利和康普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开放式催化剂以及合成锂电池阳极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这些研究不仅对于化学领域有着重大意义,同时也为其他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4.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将共享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在我看来,科尔、斯梯利和康普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化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

他们的工作不仅是科学研究的成果,更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通过深入探讨1996年化学诺贝尔奖的获奖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这也为我们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在1996年化学诺贝尔奖的获奖内容中,科尔、斯梯利和康普的研究成果无疑是对化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诺贝尔奖的启示

诺贝尔奖的启示

诺贝尔奖的启示生物化学报告题目:谈诺贝尔奖启示姓名:蔺雅洁班级序号: XX-02 学号: 202XXX 谈诺贝尔奖启示诺贝尔奖作为评价世界级一流科学家学术成就的最高标准, 作为科学家的最高荣誉, 而倍受世人瞩目;同时通过授予那些在科学上取得重要成就的个人以无上的荣誉而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偶像, 引无数来者竞相仿效, 致使诺贝尔奖百年辉煌、经久不衰。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自古以来, 要成就大事的人, 无一不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的,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也是如此,他们的作品或成就, 往往具有高度的思想性, 有着科学严谨的理性美。

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到帕慕克充满严谨逻辑的《我的名字叫红》, 无一不是其中的代表。

通过了解生物化学方面诺贝尔奖的实例,我得到一下几点体会:一、拥有足够的勇气让想象变成现实布洛贝尔( Gunter Blobel) 和萨巴提尼( David Sabatini) 于1971 年提出的极为大胆的“信号假说”是对自此之前的实验生物学的研究方式的一种偏离。

它纯粹是一种猜测, 是想象和直觉的产物。

这种执着的追求招致了众多的批评, 因为在这个时代, 越来越多的细胞生物学家已习惯于心安理得地从事由假说所推动的科学以及忙于对付由乙醇—亚硝基脲所处理过的大鼠肝脏和酵母培养物,布洛贝尔竟然不知天高地厚地在缺乏任何数据的情况下,提出这样一个猜测性的观点,这对许多人来说简直是傲慢到了极点。

在确切有利的实验证据姗姗来迟前的许多年间,他执着地坚信自己的理论也招来了辛辣的批评,宣称已经否证了他的假说的论文源源不断地出现,这些作者均怀有一种幸灾乐祸同时又有点自命不凡的神情,而他的论文以及意见却被无数次地拒绝。

然而最终证明他是正确的, 甚至在设想的细节上, 这就使那些诋毁他、怀疑他的人们更加苦恼和不知所措。

但这并不意味着布洛贝尔的才能和贡献仅仅是理论上的,相反,他有一种不屈不挠的决心要以实验来证实其假说中的所有预言,无论这将会遇到多少困难。

百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历史回顾与启示

百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历史回顾与启示

百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历史回顾与启示摘要以百年来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行等为研究对象,总结并分析了百年来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发展历程和成就,由此引出的一些借鉴和启迪,以期对于我国当前实施的科教兴国、科技强国以及提倡的培养大师级人才的目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诺贝尔化学奖志存高远基础教育创新精神1 百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历史回顾1.1 百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品行特点[1]1.1.1 志存高远,怀抱理想真正的人生是从建立理想的那一刻开始的。

例如,美国科学家鲍林在读中学时,各科成绩优秀,尤其是化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他经常埋头在实验室里做化学实验,立志当一名化学家。

191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俄勒冈州农学院化学工程系,他希望通过大学化学的学习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家境很不好,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他靠勤工俭学,刻苦攻读,认真学习了原子物理、数学、生物学等多门学科。

这些知识为他以后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1.1.2 谦虚谨慎,求知若渴190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的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一生谦虚谨慎,勤勉好学。

他说:“很大的成功和智慧的魅力,应归功于过去时代那些伟大人物的劳动,他们明智地奠定了巩固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科学工作者创造了今天。

”在大学时代,卢瑟福非常注意吸取前人的科研成果,尊敬师长和同学,虚心向他们请教,致使他在科研上的进步日新月异。

卢瑟福功成名就之后,谦虚豁达,平易近人,把他领导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建设成为成果显赫、人才辈出的优秀集体。

他的一位朋友评价他:“他从未树立过一个敌人,也从未失去过一个朋友。

”1.1.3 天道酬勤,坚忍不拔英国的经济学家贝弗里奇说:“聪明的资质、内在的干劲、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这些都是科学研究成功所需要的其他条件。

”例如,最艰难的诺贝尔奖得主——居里夫人(2次获得诺贝尔奖),她与丈夫皮埃尔提炼镭的过程,充满了一般人忍受不了的艰辛。

他们在一个漏雨透风并散发霉味的破旧工棚里,在有害身体的沥青浓烟中,提炼放射性元素镭。

如何发现新事物——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沙普利斯数十年科研总结撷菁

如何发现新事物——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沙普利斯数十年科研总结撷菁

如何发现新事物——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沙普利斯数十年科研总结撷菁如何发现新事物——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沙普利斯数十年科研总结撷菁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沙普利斯(Sharpless)在科学界享有盛誉,他的研究成果为化学领域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沙普利斯数十年来致力于发现新事物的研究,他的科研总结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一、勇于探索沙普利斯一直致力于发现具有重要化学活性的分子,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始终保持着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他在研究中不断尝试不同的化学反应,摸索着前进,不惧失败和挫折。

这种勇于探索的态度使他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开拓出新的领域。

二、合作与团队精神沙普利斯十分重视与其他研究人员的合作,他认为团队合作是实现科学突破的关键。

他不仅擅长与合作者共同对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还乐于与年轻的科研人员合作,培养和鼓励新一代的科学家。

他的团队精神使得他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获取更多的灵感和创新点。

三、坚持不懈科研之路并不平坦,沙普利斯通过数十年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困难和失败,但是他从不气馁,始终保持着对科学事业的热情和执着。

他坚持不懈地进行实验,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才使他能够最终发现新事物,取得巨大的成就。

四、跨学科思维沙普利斯在科学研究中始终保持着跨学科的思维方式。

他认为,只有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融合,才能得到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理解。

他经常从生物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等学科中寻找灵感,将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自己的研究中。

这种跨学科思维为他的科研带来了创新和突破。

总之,沙普利斯数十年的科研总结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勇于探索、合作与团队精神、坚持不懈和跨学科思维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秉承这些科研精神,勇于追求新事物,为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诺贝尔奖对教育的启示是什么

诺贝尔奖对教育的启示是什么

诺贝尔奖对教育的启示是什么诺贝尔奖,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其表彰的不仅仅是在各个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个人,更反映了人类对知识、创新和进步的不懈追求。

当我们深入思考诺贝尔奖时,不禁会问,它对教育究竟有着怎样的启示?首先,诺贝尔奖强调了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成果,往往都是突破传统、颠覆既有认知的创新之作。

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打破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为现代物理学开辟了新的道路。

这启示我们在教育中,不能仅仅满足于传授已有的知识,更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新的想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允许他们犯错和尝试。

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是引导者和启发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其次,诺贝尔奖凸显了跨学科研究的价值。

许多获奖成果都跨越了传统学科的边界,融合了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方法。

比如,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等交叉学科的发展,为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手段。

这就提醒我们的教育体系,不能过于条块分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一些综合性的课程,鼓励学生选修不同学科的课程。

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者,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通常都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科学的热爱。

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往往会遭遇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但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告诉我们,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耐挫力。

让学生明白,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塑造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

另外,诺贝尔奖也反映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当今许多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都是由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共同合作完成的。

这意味着在教育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合作精神。

学校可以组织国际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合作项目,让他们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合作中,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诺贝尔化学奖之启示——钱兆生
———讲座有感
今天听了钱兆生博士的关于诺贝尔化学奖的讲座后感触颇深,收益良多,当然回来后自己也查了一些关于这些方面的资料,整理如下。

诺贝尔生平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诺贝尔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
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他不仅从事理论研究,而且进行工业实践。

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由此这也是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不平凡的人有他不平凡的人生。

诺贝尔奖
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

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

在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后添加了‘经济’奖)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学者。

有关于诺贝尔奖的五种奖项中,钱博士讲的重点就是关于诺贝尔化学奖这一块,讲了化学奖近几年得奖的情况。

其中有令我感触很深的几件事。

一科学是一把双刃剑,诺贝尔奖也给人留下遗憾
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因发现DDT药效,而于1948年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DDT因其稳定性、脂溶性、药效普适性等特点,而大量生产,普遍使用,最终造成严重环境污染,DDT现已被明令禁止使用。

评奖专家因这一奖项已表示过深深的内疚。

诺贝尔奖的遗憾、尴尬、难堪,是有多种原因的。

对此,很多科学家已警告诺贝尔奖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重大变革。

如改革评奖规则,增加学科和获奖人数,摒弃一切偏见和一切不公正的人为因素等,这是新世纪诺贝尔奖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不过就像塑料袋的诞生一样,一件东西总归有他的好的地方与不够好的地方,只是暴露的时间的不同罢了,人也有他会忽视的时候,但是大家都尽力去做到最好。

在生活学习中我们也该秉着这样的人生态度不是吗?
二华裔科学家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8年,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与日本人下村修以及美国人马丁·沙尔菲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9年,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两位美国科学家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高锟获奖,是因为他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做出了突破性成就。

可是遗憾的是这些是华裔科学家,却不是中国的科学家,想必所有的中国人都一样渴望中国的诺贝尔奖快点诞生,中国科学家也有几次得奖的机会,只可惜都因为种种原因错失了,但这也表明了中国科学家也是有实力得诺贝尔奖的,在不久的将来,于此同时,我们也都跟这些科学家一样共同努力。

也许诺贝尔奖跟大都数人讲就是天方夜谭,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去学习他的精神,学习科学家那些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学习中,生活中,去学会坚强的面对,勇敢地人生态度也许就是钱博士想要告诉我们的真理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