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人旅游研究

合集下载

李白文化调研报告

李白文化调研报告

李白文化调研报告李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被广泛传颂和赞美。

为了深入了解李白的文化影响和地位,我进行了一次文化调研,以下是我的调研报告。

首先,我对李白的生平和历史背景进行了调查。

李白出生于唐代,是一个出身于贵族家庭的文人。

他从小就展现出了文学才华,被誉为“诗仙”。

他在唐朝的宫廷中任职,和当时的文人雅士有广泛的交往。

他曾经辗转于各地,游历山川,丰富了自己的创作经验,并广泛搜集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知识。

他的诗歌作品以其魅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而受到赞誉。

然后,我研究了李白的作品,并对他的诗歌风格和题材进行了分析。

李白的诗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既融汇了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他个人的感悟和表达。

他的诗歌创作涵盖了多个方面,既有咏史抒怀的作品,也有山水田园的描写,还有对友情和爱情的感叹。

在接下来的调研中,我注意到李白的作品对后世的诗人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富有情感和魅力,深受后来的诗人所喜爱。

他的创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李白的文化影响还可以从其他方面看出。

他的诗歌经常被选用在教材中,成为了学生们学习文言文和诗词的素材。

他的一些名句也常常被引用和传颂,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这些名句不仅在中国,还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的知名度。

综上所述,李白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他的文化影响深远而广泛。

他的诗歌作品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被广泛传颂和赞美。

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手法对后世的诗人和文学创作具有重要影响。

他的名句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和了解李白的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论科举制度对唐代文人旅游风尚的影响

论科举制度对唐代文人旅游风尚的影响

学、 漫 游 等 旅 游 之 风 的 盛 行 中 国古 代 文 人 很 早 就 有 “ 读 千卷 书 , 行 万 里 路” 的游 学 观 念 。先 秦 时 孔 子 率 弟 子 周 游列 国 , 虽 有政 治动 因 , 但在游 观过 程 中 , 有 对 生 命 时 间 的
感悟 , “ 子在 川 上 日 : ‘ 逝者 如斯 夫 ” ’ ( 《 论语 ・ 子
基金项 目: 湖 北 省 教 育厅 人 文社 科 青年 项 目“ 唐代 旅 游 文 学研 究 ” 。
作者简介 : 方向红( 1 9 8 0 -) , 女, 湖 北 黄 冈人 , 湖 北 黄 冈师 范 学 院讲 师 , 硕士, 武 汉 大 学 文 学 院博 士 研 究生, 研 究方向 : 中 国古代 文 学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0 9 — 2 6
首 。以诗 称 著 的唐 代 , 进 士科 最 受 十 人 青 睐 , 时 有
“ 缙 绅 虽 位 极 人 臣 ,不 由进 士 者 终 为 不 美 ” L 3 之
说 无 论 是 明 经 还 是 进 士 科 . 都 要 求 考 生 具 有 相 当的历 史 文 化 知识 和 很好 的诗 文 写 作 能 力 , 即 “ 史才 、 诗笔 、 议 论” 。 为 达 到 科 举 考 试 的要 求 ,
罕》 ) ; 有“ 登 东 山而小 鲁 , 登 泰 山而小 天下 ” ( 《 孟 子・ 尽心上》 ) 的广 博 胸怀 ; 有“ 游乎缁帏之林 , 休 坐 乎 杏 坛 之上 , 弟子读书 , 孔子弦歌鼓琴” ( 《 庄子 ・ 渔 父》 ) 的寓学 于游 , 师生 在游 览 中增进 学识 、 明 悟 事理 、 调 适 心 理 汉代 , 司 马 迁 青 壮 年 时期 三次 壮 游, 足迹遍 布大 江南北 , 写成 “ 史 家之 绝 唱 , 无 韵 之离骚 ” 的《 史记》 ; 辞 赋家王褒称 自己“ 生 于 穷 巷

韩愈故里景点介绍

韩愈故里景点介绍

韩愈故里景点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您参考第一篇示例:韩愈,字退之,号马悦、白石道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被誉为“韩草堂”,他的故乡河北任丘亦成为韩愈故里。

任丘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隶属沧州市,是一座充满古老韵味的历史名城。

作为韩愈的故里,这里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让人们能够深入感受和了解这位伟大文学家的家国情怀。

韩愈故里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便是韩愈故居。

故居坐落在任丘市区,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

整个建筑群以明清建筑风格为主,体现了古代士人的生活格调和建筑特色。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参观韩愈的书房、起居室、花园等,感受他文人雅士的生活气息,深入了解他的家庭生活和学术情怀。

韩愈祠是任丘市另一处不可错过的景点。

韩愈祠是供奉和纪念韩愈的重要宗教场所,也是对他文学成就的一种崇敬和致敬。

祠内保存着许多关于韩愈的文学作品、生平事迹等相关资料,让人们在这里能更加深入地了解韩愈的学识和性情。

祠内还有许多古代建筑和园林景观,体现了古代士人的生活和精神风貌。

任丘市还有许多与韩愈相关的文化景观。

如韩愈塑像、韩愈广场等,这些景观都是向世人展示着对韩愈的敬仰之情。

任丘市还有许多以韩愈故里为主题的文化节庆和活动,如韩愈诞辰纪念活动、韩愈文化节等,吸引了大批文化爱好者和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任丘市作为韩愈的故乡,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

这里的古代建筑、传统手工艺品、美食文化等都能让游客感受到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历史韵味。

在市区的古老街巷和传统市场中,可以品味到地道的河北美食和民间小吃,感受当地人的热情和淳朴。

韩愈故里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旅游资源,尤其以韩愈故居、韩愈祠等为代表的景点,能够让游客深刻感受到韩愈的家国情怀和文化价值。

任丘市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也给游客带来了极具价值的体验和感受。

相信随着文化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韩愈故里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交流和体验,成为中国文化旅游的一处重要目的地。

唐朝的游历与旅行文化

唐朝的游历与旅行文化

唐朝的游历与旅行文化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旅行文化的发展鼎盛时期。

唐朝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人们的出行活动不再局限于生活所需,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游历与旅行文化。

本文将从交通运输、游历景点、文学艺术等方面介绍唐朝的游历与旅行文化。

一、交通运输在唐朝时期,交通运输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和发展。

公路交通与水路交通成为主要的出行手段。

唐朝统治者修筑了一系列宽敞平坦的官道,连接了各地主要城市和经济中心。

这些官道起起伏伏,穿越大千山川,使人们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远程旅行。

同时,唐朝还大力发展水路交通,运河成为重要的交通干线。

诸多的运河和河流串联起了许多城市和贸易重镇,水上交通方便了人们的出行需求。

二、游历景点唐朝的游历文化表现在对名山大川、古迹胜景的向往和追求。

著名的旅游地包括嵩山、华山、泰山、庐山等名山;洛阳、长安、扬州等重要城市;以及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如九华山、蓬莱仙境等。

人们到这些名山大川游览观光,一方面是为了亲身领略山水之美,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寻找心灵的宁静和修身养性的修行之地。

三、文学艺术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高峰时期,也是旅行文化在文学艺术中得到充分展示的时期。

旅行经历成为许多文人雅士的重要题材,他们以游历见闻、思考与感悟来构建自己的文学世界。

其中,著名的诗人杜甫、李白等就以其卓越的才华和饱满的情感创作出了许多以旅行为主题的佳作。

他们游历山川,感悟人生,用文字传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旅行文学。

此外,唐朝还涌现出了许多以旅行为背景的艺术作品,如《洛神赋》、《道德经图》等。

这些作品以其丰富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许多人前来参观和欣赏,并使旅行文化与艺术紧密结合,彰显了唐朝旅行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结起来,唐朝的游历与旅行文化在交通运输、游历景点和文学艺术等方面展现了独特的风采。

交通运输的发展为人们的远程旅行提供了便利,丰富多样的景点吸引着人们的游览观光,而文学艺术的创作则将旅行的思考与感悟融入到艺术作品中。

唐代知识分子的旅游生活_李松

唐代知识分子的旅游生活_李松

有驿驴, 行千里不持尺兵” 。(#)这些与旅游相关的配套设施的完善为人们出行游玩解决了后顾之忧。 从唐代知识分子主观上来说, 在歌舞升平的大唐盛世里, 他们的精神世界充满了生动活泼、 乐观进取的朝 气, 面对万象更新的生活, 人们不禁要把酒临风、 畅游天下一番, 旅游便成了文人士大夫抒展豪情, 体验生活, 开 阔视野的最好途径。他们带着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杜甫 《望岳》 ) 的壮志豪情, 或徜徉于山水园林, “ 过雨 看松色, 随山到水源” ( 刘长卿 《寻南溪常山人山居》 ) , 或身带吴钩, 从军塞上, 欣赏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李白 《关山月》 , 或 “相逢意气为君饮, 系马高楼垂柳边” ( 王维 《少年行》 ) , 以多姿多彩的形式, 展现了知识分子 纵情山水, 旅游天下的情景。不难看出, 当时的知识分子或有意功名而游天下, 或失意官场而放任山水, 或本身 就想寻求一片自由自在的天地而眷恋田园风光……。他们以追求自身的人生价值, 陶冶自己的情操为出发点, 放怀于山水天地间。这种热衷山水田园的普遍心态和放怀自然的社会心理使旅游成为唐代知识分子经久不衰 的活动, 也惟有通过旅游才能尽情展现文人士大夫们的万种风情。 二、唐代知识分子旅游生活的几种形式 唐代知识分子的旅游生活丰富多彩, 或信步山林野泽, 或访古探奇, 或纵酒田园, 或求仙问道……。 总之, 主
$’& , 正是其漫游生活的真实写照, 李白的旅游经历是唐代知识分子漫游的典范。他们放歌 寥廓, 登云天之渺茫”
而行, 漫游南北, 无拘无束, 所到之处, 皆有吟咏, 这种热爱大好河山, 追求精神享受, 豪放飘逸的游风对后世影 响深远, 成为后世文人争相效仿的榜样。 边塞游: 唐代边塞地区时有战争发生, 在开疆拓土, 巩固边防的伟大事业中, 许多文人士大夫也积极响应, 奔赴边关, 随军征战, “功名只向马上取” 一度成为知识分子实现抱负的 “理想” 途径。在西北边塞, 风俗殊异, 景 观奇特的大漠风情极大的吸引了来自江南的文人们, 他们俨然如一群战地观光者和随军旅游者, 欣赏着 “青海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 王维 《使至塞上》 ) 的奇景, 过着 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 王昌龄 《从军行》 ) ( “横行青海夜带刀” ( 李白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 的生活。这其中尤以岑参等人的边塞游最为出名, 他在边 塞六易寒暑, 充分领略了西北边塞的万千气象。 “走马川, 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 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一诗生动的再现了西北地区的大漠风光。边塞游不仅宽 阔了知识分子的视野, 也成就了文学史上名声响亮的边塞诗, 这些与边塞有关的荡气回肠的诗篇, 为唐代文学 增添了新奇瑰丽的色彩。 宦游也可称游宦: 系为晋身仕途而游, 以期培养关系, 提高声望, 找到一条入仕的门径。李白, 白居易等人 早年的游历就带有宦游的色彩。最为典型的宦游文人是孟浩然, 其诗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是他眼望风景, 心想朝堂的真实流露。 “北阙休上书, 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 主弃, 多病故人疏。” ( 《岁暮归南山》 ) 是他做官不成而只能游山玩水的离骚之语。当时的许多文人士大夫为了 能得到朝廷的赏识和重用, 便去长安近郊的终南山旅游、 赋诗吟唱, 因为这些诗篇很容易传播到长安, 引起当 朝官员的注意, 所以 “终南捷径”一时成为知识分子宦游入仕的绝妙方式。以致于唐诗中吟咏终南山的篇章之 多是其他名山不可比拟的。 隐游与闲游: 隐逸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传统 (不管出于何种目的) 。在唐代佛道并盛的情况下, 崇尚自 然, 师法造化为文人士大夫所广泛接受, 隐逸成为部分士大夫文人的一种人生态度。他们以游山玩水, 休闲村 野为乐。这既与他们天性中不耐世俗, 只喜逍遥休闲有关, 也与他们人生不得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闲游是唐 代知识分子在闲暇时的出游玩赏。他们往往信步山林村野, 观赏田园风光。柳宗元可谓闲游的一大家, 他被贬 永州时, 为境内奇峰幽谷, 寒潭急湍所折服, “ 其隙也, 则施施而行, 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 入深林, 穷回

唐代文人旅游研究

唐代文人旅游研究

文 人 远 行 离 不 开 发 达 的商 业 设 施 以及 安 定 的 社 会 治
安等条 件。有唐一代 , 自李渊建 国到 8世纪 中叶安史之乱
变动 中登上 中国文化舞 台的庶族寒 士 , 他们对 自己的前 使
途 与未来充满 了 自信 和一泻 千里 的热情” 他们 “ 有一种 , 具
前的一百多年 , 经历贞观之 治、 武周 时代及 开元盛世 , 济 经
积极上进 的A. - 密切相 关的。唐代 文人 不论是 壮游 、 - 情怀  ̄ 隐游还是 宦游 , 充分展 示 着他 们心 系社稷 、 都 自由豪放 、 蔑视权 贵、 岸不羁 、 傲 讴歌 自然、 以游抒 志的强烈的时代特征 。同时唐代 文人 在旅 游活动 中对后 世旅游 资源开发 、 传承 民族 文化 、 促进旅 游业发展等 方面产 生 了深刻影响 。
关 键 词 : 代 ;文人 旅 游 ; 游 形 式 唐 旅
作者简 介 : 王玉成( 9 3 ) 男, 16 一 , 回族 , 河北 易县人 , 河北大学宋史研 究中心博 士生, 河北大学旅 游管理 系主任 , 教授 。主要从 事旅游管理 、 中国旅 游史研 究。 中图分 类号 :2 I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5 6 7 (0 9 0 0 7 一 5 10 — 3 8 20 }3— 0 2 O 收稿 日期 :0 8 2 8 2 0 —1 —2
持续繁荣 , 即使在 安史 之乱 后 , 由于南方 的开 发与 南北 交
明朗、 高亢 、 奔放 、 烈 的时代气 质 ”4 热 『 。他们 要 么秉 承着 ] “ 仁者乐山 , 知者 乐水 ” 的儒 家“ 比德 说” 的旅 游思 想 , 始终 不改 民胞物 与、 匡时济世的情怀 和“ 君尧舜 上 , 使风俗 致 再 淳 ”] [‘ 。卷 ‘赠 左 丈 t l 奉 韦 丞 - ̄ 的人 生 理想 , 游 一 生 ; 么 -| 壮 要

中国古代旅行的主要形式

中国古代旅行的主要形式

中国古代旅行的主要形式在中国古代旅行的种类丰富多样,其主要形式:(1)帝王巡游帝王巡游是当时一种极为重要的旅行形式。

而且,这方面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其中,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康熙、乾隆等更是最典型的几个代表。

虽然其巡游、巡幸、巡狩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其中总要包含或多或少的享乐的原因和休闲游览的欲望,这些,由于帝王所处的特殊的地位,都必然影响到当时的社会范围内的旅行的发展。

(2)官吏宦游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古代官吏的宦游也十分繁多。

奉帝王之命往返于国内各地的官员有时可以说是数不胜数,甚至部分官员为了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原因千里迢迢远赴异域出使,可以说,这也是现代公务旅游的早期阶段。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大概要数西汉的张骞和明代的郑和两人。

(3)经商旅行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等。

(4)文人游学中国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语。

因此,中国的很多文人都有游学的经历,他们走遍了中国的名山大川,漫游名胜古迹,留下了很多经典的传世佳作。

其中,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柳宗元、欧阳修、苏东坡等人都是此中典型的代表。

以我国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为例。

(5)专业旅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很多专业技术水平都远远领先于当时世界其他国家,这就要求有众多的有识之士投身于专业研究。

而很多的专业研究又都要求一定的旅行经历,这就形成了另一种旅行形式,专业旅行。

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包括:郦道元、徐霞客和李时珍。

(6)宗教云游象其他许多宗教国家一样,由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拜火教、犹太教先后传入我国,我国从很早开始就有了宗教云游的记载。

玄奘出使天竺、鉴真则是以其6次东渡日本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抵达日本弘扬佛教与中国文化所取得的积极而重要的历史意义传为美谈。

(7)节庆聚游人们为了节日出去旅游等。

杜甫草堂旅游调研报告

杜甫草堂旅游调研报告

杜甫草堂旅游调研报告杜甫草堂作为一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素有“诗圣故里”之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的一处重要景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杜甫草堂的现状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特进行了一次调研。

首先,杜甫草堂的自然环境非常优美。

草堂坐落在青羊区的环翠园内,四周环绕着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风景。

这里有清澈的小溪、凉爽的亭台,以及各种花卉,给人一种清新、宜人的感觉。

杜甫草堂建筑群主要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为杜甫曾经居住过的旧居,西区则是后来修复而成的博物馆,展示了杜甫的生平、诗作和文化遗产。

其次,杜甫草堂的文化内涵深厚。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形象鲜明、意境丰富,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在杜甫草堂内,不仅有许多杜甫写过的名篇佳作,还有一些文化展示、解说介绍,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杜甫的创作背景和人生境遇。

此外,草堂周边还有一座杜甫的雕像,给人以更直观的形象感受。

再次,杜甫草堂对旅游业的影响非常显著。

据统计,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观杜甫草堂,尤其是学生和文化爱好者,各地的文学爱好者、诗歌爱好者纷纷慕名而来。

杜甫草堂的开放还促进了周边旅游产业的发展,如酒店、餐饮、交通等,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经济水平。

最后,根据调研结果,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杜甫草堂游览区域相对狭小,人流量较大,导致游客体验不佳。

其次,一些景点设施老化严重,需要进行维修和改善。

而且,缺乏一些互动性的活动,无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杜甫草堂的文化资源,建议相关部门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大对景区的投入,提升其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水平。

其次,举办一些与杜甫文化相关的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进来。

最后,加强与其他旅游景点之间的合作,形成一条有机的旅游线路,共同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总之,杜甫草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的一处重要景点,具有丰富的自然风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对旅游业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也需要加大投入和改善管理,进一步提升其品质,以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古代文人旅游

中国古代文人旅游

封建社会时期的历史背景
中国封建社会的旅游群体大宗师以士人 为主的知识阶层。他们的宦游和漫游是
中国封建社会最亮丽的风景线。
由仕而士,投身宦海,为民请命,替天行 道,成了中国古代知识阶层最为规范的自 我角色认同。得官则得志,得意,失官则 失志,失意。在求仕不得时,则有归隐做
后路
16
游宦 : 1.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离开本国至他国谋求官职。
34
南北朝
一方面是统治集团也接受了老庄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 提倡“为政务在清净”于是帝王大臣带头恣情山水。
•另一方面,士大夫们也不那么清高了,既要流觞曲水, 游乐痛饮,又要侧身朝廷,光耀门楣,于是出现了所谓 的“朝隐”之风。
这些当朝“隐士”都是些高官大臣,也是玄游好手,除 了他们外,社会上的文人名士的玄游也在进行。
13
(3)羁旅之游
• 这种旅游在先秦旅游史上称为:流放’或 放逐。
• 代表人物: 屈原
屈原曾经二度放逐。第二
次放逐长达八年,直到楚
国国都被攻破,屈原复国
无望,最后以死殉国。屈
原的羁旅之游是去国还乡
的人生悲歌。放逐是政治
惩罚而形成的一种被迫抑
郁的,但是又是相对自由
的非常高洁的羁旅生活。
14
屈原
15
中国古代的时间界定
史前社会
公元前2070年(夏 朝建立)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 中国第一个奴隶制 王朝的建立。 夏朝以前是史前社 会
奴隶制社会时期
夏朝——春秋战国 时期是奴隶制社会 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朝 建立。标志着中国 由奴隶社会转变为 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时期
1840年,鸦片战争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 端
而汉朝4百多年来的文化积淀,使这些乱世 乱世中的英雄们颇具文化修养,他们竟然 能够把残酷征战与旅游抒情和审美糅合在 一起,形成了一种慷慨悲凉的军旅之旅

古代旅游的书

古代旅游的书

古代旅游的书
以下是古代旅游的书:
1. 《徐霞客游记》:这本书是明代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用20多年的时间,记录的自己在大江南北的旅行经历和所见所闻。

他的游记不仅是他的旅行记录,更是一本百科全书,包含了61种地貌类型、24种水体类型、170多种动植物、1259座名山大川。

这本书对现代旅游有很大的帮助。

2. 《水经注》:这是古代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书籍,记录了中国境内的河川、湖泊、溪流等地理信息。

这部作品是研究中国地理的重要文献,也是对古代艺术美学的一种追求。

3. 《永州八记》:这是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的旅游记录,主要描写了永州的山水、岩洞、树木等自然景观。

4. 《入蜀记》:这是宋代文学家陆游创作的一部游记,以日记体写景物、记古迹、叙风俗、作考证、抒感慨。

这是中国第一部长篇游记,记录了作者在四川的旅行经历。

5. 《太湖舟辑志》:这部作品是由古代文人吴均创作的文化遗产,记录了江浙地区山水、风土民俗和风俗习惯,涵盖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和人文风情。

这部作品是研究中国文化和旅游史的重要文献。

6. 《大唐西域记》:这是一本唐代玄奘法师所著的游记,记录了他在西域的旅行经历,涵盖了当时西域的地理、人文、历史等方面的信息。

7. 《长春真人西游记》:这是元朝旅行家和地理学家丘处机所著的游记,记录了他在西域的旅行经历,包括了许多地理和人文景观的描述。

这些书籍都是古代旅游的重要记录,记录了古代文人墨客在旅行中所见所闻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对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唐代的盛世旅游

唐代的盛世旅游


以文人为主的士人是唐代旅游的骨干,他们得天下风气
之先,怀抱经纶,热切期望拯物济世、建功立业。同时,文 人又深受道教思想影响,以生为乐,以长寿为大乐,以成仙 为极乐,崇尚超凡脱俗、高雅飘逸的生活情趣。此外,胡文 化的影响,使汉族传统文化乃至日常生活的饮食、服饰等, 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较为宽松的政治思想氛围和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时代,文 人举子的曲江游宴之旅;享受山水田园之美的郊游郊居之旅;
皇帝开禁“放夜”三天,全城大街小巷灯火通宵达
旦,各式花灯争奇斗艳,游人如织。“玉漏铜壶且
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 灯不看来”(崔液《正月十五夜》),“月色灯光 满帝都,香车宝辇溢满衢”。(李商隐《正月十五 夜聞京有灯恨不得观》)

寒食、清明是继春节、元宵后的节日。其主要活动 一是扫墓祭祀,寄托哀思。二是踏青游春,领略莺飞草 长,欣欣向荣的春光。 配合踏青春游的游乐活动有荡秋千、踢足球、打马
第五讲 唐代盛世旅 游
主要内容

一、寒士崛起与旅游声价提高 二、帝王巡游的减退与旅游活动的普及 三、旅游交通与旅游城市的发展 四、城郊游乐之旅

“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一百四十年, 国容何赫然”(李白《古风》),隋唐的统一以及 各民族大融合,为我国旅游文化开创了新境界。尤
其是唐代开明、宽容的文化政策促使旅游文化在多

第四,科举取士制度,鼓起士子们奋斗的风帆。
在唐代,文士在秋冬之际踏上赴京赶考的 旅途。
一至京城,便“驱驰府寺之门,出入王公之第,上
启陈诗,惟希咳唾之泽,摩顶至足,冀荷提携之
恩。”(《旧唐书· 薛登传》)放榜登科之日,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
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杜甫草堂旅游调研报告

杜甫草堂旅游调研报告

杜甫草堂旅游调研报告杜甫草堂旅游调研报告杜甫草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杜甫的故居,在现今中国旅游景点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为了了解杜甫草堂的旅游现状以及对游客的吸引力,我进行了一次实地调研。

首先,杜甫草堂作为杜甫的故居,景点内保存了许多杜甫的遗物和文物。

参观者可以通过参观杜甫的居住区和书房,了解杜甫的生活环境和创作背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景区内还有一些展示杜甫诗作和文集的文物,这些文物不仅丰富了参观者的文化知识,还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杜甫的才华和影响力。

其次,景点的环境布局也非常优雅。

整个景区依山而建,沿山脚分布着各类植被和花草,给人一种宁静和清幽的感觉。

此外,景区内还有一条小溪流过,清澈的水流和河边的垂柳相得益彰,给人一种清新的感受。

这样的环境布局不仅增添了游览的乐趣,同时也让人们更好地融入到杜甫生活的氛围中。

另外,景区内的人文服务也值得一提。

在景区入口处,工作人员会提供地图和讲解,为游客提供了便利。

在景区内,还设有许多休息区和茶座,供游客休息和品尝当地的茶水。

这样的人文服务让游客在参观杜甫草堂的同时,也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旅游体验。

然而,在调研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景区内的一些文物展示方式和介绍相对简单,对于一些对杜甫不太了解的游客来说,可能会有些困惑。

其次,景区的交通不是很便利,离市区比较远,对于没有自驾车的游客来说,可能会有些不方便。

综上所述,杜甫草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优雅的环境布局,吸引了很多游客的关注。

然而,为了提高旅游体验,景区可以进一步完善文物的展示方式和介绍,并改善交通便利度,让更多的游客能够更好地享受到杜甫草堂的魅力。

唐诗之路的诗学意义及旅游价值

唐诗之路的诗学意义及旅游价值

唐诗之路的诗学意义及旅游价值唐代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描写浙东名山天姥山美景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历代吟诵,流传千古。

据不完全统计,唐代仅以天姥山为题材的诗歌就多达400余篇。

不仅如此,唐代诗歌里关于浙东山水名胜的作品不胜枚举,有400余位诗人在浙东一带登览怀古,以这里的青山秀水、寺院传说为题材,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诗人不惜笔墨地吟诵这方山水呢, 这还得从唐诗之路谈起。

一、何谓唐诗之路唐代的浙东有一条山水之路,就是从钱塘江南岸出发,行山阴道,自镜湖向南经曹娥江,然后渡江而行,入浙东名溪剡溪,经新昌的沃江、天姥山,最后至天台山石梁飞瀑,全长近200公里。

自古以来,浙东一带水网密布,众多文人墨客陶醉于这里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村野牧歌、清流舟筏的美景,他们一路南下,棹声帆影,载酒扬帆,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这条水路经中外学者专家实地考证,被命名为浙东“唐诗之路”。

最早提出“唐诗之路”概念的是新昌学者竺岳兵。

他在1991年5月由南京师范大学和中华书局联合主办的“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将这条山水之路正式命名为唐诗之路。

此论甫出,立即引起了全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后来在多次学术会议专门论证的基础上,1993年7月18日至22日,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专门在浙江新昌举行了“唐诗之路学术讨论会”。

会议肯定了“唐诗之路”的学术价值、遗产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唐代文学学会还正式行文命名“浙东唐诗之路”。

此后,关于唐诗之路的研讨会议召开过多次,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和汉代形成的丝绸之路一样,浙东唐诗之路也是一条极具历史文化内涵、极具人文景观特色、深含历史开创意义的区域文化带,作为一条古代旅游线路,它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旅游价值有待重新开发。

二、唐诗之路的诗学意义尽管沿着这条山水之路开启漫游之幕的诗人可以追溯到西晋,但直到唐代才掀起了一个高潮。

这既与唐代诗人们所追求的漫游之风有关,也与浙东一带盛行的佛教有关,当然,更是唐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一种文化积淀。

成都旅游攻略 探索杜甫草堂 感受唐代文人杜甫的诗意境界

 成都旅游攻略 探索杜甫草堂 感受唐代文人杜甫的诗意境界

成都旅游攻略探索杜甫草堂感受唐代文人杜甫的诗意境界成都旅游攻略探索杜甫草堂感受唐代文人杜甫的诗意境界杜甫(712年-770年),唐代文学家,被尊为“诗史”,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的诗作以丰富的人文情感、深邃的思想表达广为传诵。

作为杜甫诗作的重要生活场景之一,成都的杜甫草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感受这位文人的诗意境界。

一、草堂概述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是杜甫游历成都时居住的地方,同时也是他努力构建家园和追求理想的地方。

草堂始建于唐代,经过历代的修缮,如今已经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文化纪念馆。

二、建筑风貌草堂整体建筑风貌展现了典型的唐代格局和特点。

正殿以木质结构为主,重檐歇山顶,显得庄重而又朴实。

院内布局合理,分为前、中、后三进,前院设有假山和月亮池,增添了一分清幽。

整座建筑以青石为基础,木质为骨架,红墙白砖构成了典型的古色古香,流传着浓厚的古代文人文化气息。

三、杜甫的生活在草堂中,游客可以了解到杜甫的日常生活和创作背景。

草堂内设有杜甫的起居室、书房和写字台等场景,重现了杜甫当年生活的样貌。

他的起居室内陈列着当时使用的家具、杂物,书房则陈列有他的诗稿和著作。

参观者可以通过这些布置,更直观地感受到杜甫生活的真实与质朴。

四、文化展示草堂内的文化展示区,展示了与杜甫有关的文献、书籍和艺术作品,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他的诗歌以及他的文化价值。

其中,许多文献都是复制自原件,以保护和保存原始的文化遗产,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并受益于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

五、园林花卉除了杜甫的文化底蕴,草堂的园林景观也是吸引人的亮点。

整个草堂占地面积较大,设计了多处绿化景观,其中包括假山、草地、小桥流水等。

四季不同的花卉景观交替开放,使整个草堂气氛更为宜人,游客在参观的同时,也能够陶冶情操、放松身心。

六、文人境界参观草堂,可以让人们更深入地接触到杜甫这位唐代文人的生活与情感。

他的诗言志于理想抱负、国家兴衰,悲天悯人、感叹时事。

在草堂的环境中,仿佛能够聆听到他的心声,感受他的家国情怀。

杜甫草堂旅游调研报告总结

杜甫草堂旅游调研报告总结

杜甫草堂旅游调研报告总结杜甫草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研究。

本次旅游调研报告对杜甫草堂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总结,总结如下。

一、背景介绍: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文学家杜甫的故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建于唐代初年,占地面积约为28亩。

杜甫在此居住了4年,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被誉为“诗圣”。

二、游客组成:杜甫草堂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以文学爱好者和历史爱好者居多。

其中,学生团体占比较大,旅游团体和个人游客也较为常见。

三、景点分布:杜甫草堂主要景点包括大门、杜甫像、祭杜甫碑、杜师古藤、杜甫诗碑廊等。

整个景区分为内外两个区域,内部为杜甫居住过的地方,外部则是游客接待区。

景点分布合理,增加了游客的游览体验。

四、游览过程:游客可以按照指定的游览线路参观杜甫草堂。

游客可以先参观外部景点,如大门、祭杜甫碑等,然后进入内部区域,参观杜甫居住过的地方。

在景区设置了许多解说牌和展示区,游客可以了解到具体的历史背景和杜甫的生平事迹。

景区还提供了导游服务,可以向导游咨询和了解更多的信息。

五、参观体验:杜甫草堂保持了原始的历史风貌,给人一种沉浸在古代的体验感。

尤其是在杜甫居住的地方,可以感受到当时的生活氛围。

景区的环境幽静,人流量适中,给游客提供了一个放松心情、领略文化底蕴的好地方。

此外,景区还有一些周边的特色小吃和纪念品可以购买,增加了游客的参观体验。

六、问题和建议:尽管杜甫草堂在许多方面都做得不错,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景区的导览服务不够完善,可能需要增加更多的解说牌和导游人员。

其次,景区的保洁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保持景区整洁和环境卫生。

再次,景区周边的交通不够便利,需要提供更多的交通工具和指引。

最后,景区的宣传不够充分,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游客。

七、总结:杜甫草堂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

杜甫草堂的景点分布合理,游览过程也很顺畅,给游客带来了良好的参观体验。

杜甫草堂博物馆的景点特色介绍

杜甫草堂博物馆的景点特色介绍

杜甫草堂博物馆的景点特色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是中国著名的文化遗址之一。

它是为了纪念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而建立的,草堂博物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这个博物馆的景点特色非常多,每一处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草堂博物馆的建筑风格非常典雅,它由传统的中国园林和建筑组成,整体呈现出一种古老而庄严的气息。

博物馆内的建筑群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特点,有着精美的雕刻和精湛的建筑工艺,展现了古代中国文人墨客的生活氛围和审美情趣。

博物馆内收藏了大量与杜甫相关的文物和展品,其中有许多珍贵的手稿、诗集、书籍等。

这些展品生动地展现了杜甫的生平事迹和杰出的文学成就,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思想与情感。

博物馆还展示了杜甫的家谱、家具、书信等生活用品,让人们能够感受到杜甫当时的生活状态和家庭环境。

博物馆还设有许多主题展览和文化活动,如杜甫诗歌朗诵会、古琴演奏会、书法展览等,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参观体验。

这些展览和活动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杜甫的文学遗产,同时也为当地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一处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

博物馆周围还有美丽的园林景观和古老的建筑群,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自然风光、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博物馆的周边环境非常幽静宜人,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历史底蕴,体会到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与情趣。

杜甫草堂博物馆是一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浓厚历史氛围的旅游胜地,它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和人文精神,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美的景观,可以让人们在游览中领略到中国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传统的韵味。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前来参观,领略这一独特的文化之美,亲身感受杜甫的诗词之魂。

【完】第二篇示例: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青羊区,是为了纪念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而建立的,也是中国仅存的唐代文人故居之一。

中国古代的旅游活动

中国古代的旅游活动

中国古代的旅游活动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光辉灿烂,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的旅游活动,虽远不及现代旅游发达普及,但却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为当时的西方国家无与伦比。

研究中国古代的旅游活动,科学地对其予以分类,对深入了解作为文化现象的中国古代的旅游活动,提高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无不具有重要意义。

丰富多采的中国古代旅游活动,至少可分为如下几类:一、帝王巡游中国古代封建帝王,为了维护统治,弘扬功绩,炫耀威力,震慑臣民,往往巡游各地。

有的论者把西周时期的穆王视为帝王巡游的第一人,说他曾宣称天下诸侯各国要遍布王辇之车辙和御骑之蹄印。

《穆天子传》也记述了他的西征路线和有关故事。

甚至有人认为他的足迹远涉波斯(今伊朗),中国通往西方的道路最早是由他开辟的。

然而,由于有关周穆王的记述多属传说性的,因此把他作为帝王巡游的实例似乎有些牵强附会。

然而,秦始皇、汉武帝作为帝王巡游的代表却是极其出色的。

秦始皇(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是中国封建帝王巡游的第一人。

公元前221年他统一中国后,10年之间(公元前220~公元前210年)出游5次:公元前220年,他从咸阳出发,沿渭河河谷抵达陇西(今甘肃临洮)。

后北行经泾水上的北地(今甘肃庆阳)返回。

公元前219年,他东行到山东邹县的峄山刻石记功,登泰山祭记封禅,到烟台芝罘岛,沿渤海向东到成山头,向南到琅邪郡(治所在今山东胶南县西南夏河城),又南到彭城(今江苏徐州),在泗水寻觅周朝九鼎,后南行过淮河到衡山,由汉水经南阳返回。

公元前218年,他又向东游历,经河南、山东到芝罘、琅邪(今琅邪山),沿漳水从上党返回。

公元前215年,他巡游河北,直抵碣石(今河北昌黎北)。

公元前2l0年,他出武关,沿汉水南下到湖北云梦,乘船顺长江东渡到丹阳(今安徽当涂东);又到钱塘(今浙江杭州),再渡浙江到会稽(今浙江绍兴)祭大禹陵;后又北上琅邪、荣城、芝罘游历。

文人游园品鉴的典故

文人游园品鉴的典故

文人游园品鉴的典故
文人游园品鉴的典故,源于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园林艺术的独特鉴赏和热爱。

他们以诗词歌赋、书画篆刻等形式,赞美园林之美,抒发情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典故之一,便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在洛阳龙门石窟的游园之约。

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里的“离离原上草”,即指龙门石窟前的草地。

白居易与元稹约定在这片草地上赏景品茗,共叙友情。

这段佳话传颂千古,成为文人游园品鉴的经典之作。

另一个脍炙人口的典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与黄庭坚在杭州西湖的游园之会。

苏轼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里的“西子”即指杭州西湖。

苏轼与黄庭坚在湖边漫步,欣赏湖光山色,吟咏诗篇,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这些文人游园品鉴的典故,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对生活情趣的追求。

它们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文人旅游研究论文题目唐代文人旅游研究作者姓名所在学院学科(专业)所在班级指导老师唐代文人旅游研究摘要: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全民生活意志旺盛、思想自由解放时代,各种条件满足使唐代文人出游热情高涨。

旅游作为唐代文人一种重要生活方式,是与唐代科举取士、自由开放思想、经济繁荣政治经济环境及唐代文人积极上进入世情怀密切相关。

唐代文人在旅游活动中对后世旅游资源开发、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关键词:唐代;文人;文人旅游从唐初至开元盛世,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将中国封建专制社会推至巅峰。

为了长治久安,唐代统治者实施了一系列笼络知识分子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唐代知识分子心系社稷、入世报国热情。

为了实现自己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为唐代文人重要生活方式,同时也客观地使文人旅游群体成为唐代旅游主体中坚。

因此探究唐代文人旅游原因、旅游方式及历史作用,对于我们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开发旅游资源以及传承民族文化有着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唐代文人旅游原因1.社会经济繁荣稳定六朝文士开创游风,传至唐朝,在我国古代发展到登峰造极地步。

文人远行离不开发达商业设施以及安定社会治安等条件。

疆域辽阔,政治统一。

唐疆域东南皆濒于海,西越葱岭,纵然也有边患和后期藩镇割据,除安史之乱外,全国大部分时间总来讲还算是安定和太平。

能够漫游江南塞北,又不担心兵火匪患。

在古代社会,已属难得。

交通畅达,馆舍遍布。

大运河开凿筑起了南北交通大动脉,广通渠、新嘈渠等运河和天然河道充分利用,形成了一个庞大水运网。

陆上交通则有大道五万里,骤一千多所,构筑了一个相对稠密释路网。

而夹岸沿路,皆有店肆,既有官方馆骤,又有民间客舍,“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出门远游可免山水之患、风雨之虞。

唐朝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很大进步。

杜甫《忆昔二首》中说“忆昔开元全感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凛俱丰实。

”略微夸张了一些,不过唐朝百姓确实前所未有富庶。

人们获得温饱后,转而寻求视听之娱满足经济繁荣必然导致消费增长和生活习惯改变,使得社会各阶层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交通发达,旅馆林立,社会安定,这些都在经济要件和交通设施要件两个方面为文人旅游提供了可能。

2. 思想文化自由开放及功利主义盛行唐代在思想领域采取了兼容并包开放态度。

虽然李唐王朝统治者为了印证自己高贵血统采取了一些扬道抑儒、释政策,但主流上还是儒、道、佛三教会流,共同发展,形成了多元交融文化格局,这就使得唐代文人能展开自由翅膀,为实现自己人生理想壮游求索。

正如张岱年等人所总结那样,“在隋唐之际巨大社会结构变动中登上中国文化舞台庶族寒士,使他们对自己前途与未来充满了自信和一泻千里热情”,他们“具有一种明朗、高亢、奔放、热烈时代气质”。

他们要么秉承着“仁者乐山,知者乐水”儒家“比德说”旅游思想,始终不改民胞物与、匡时济世情怀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生理想,壮游一生;要么自信高傲,热情奔放,豪迈不羁,衷情于自然“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仙游;要么参禅悟道,隐于名山大川,抱着“心将流水同清净,身与浮云无是非”出世情结释游,表现出丰富多彩旅游情趣和审美选择,使唐代文人旅游形成一个亮丽风景线。

3.科举取士政策史料称:“贞观中,天下丰饶,士子皆乐乡土,不窥仕进,至于官员不充,省符追人赴京参选,远州皆率衣粮以相资送,然犹辞诉求免。

”这说明初唐知识分子参与时政热情并不是很高,而唐初统治者充分认识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末”。

因此李唐王朝为了政治统治需要,延用并强化了从庶族地主中选拔人才科举取士制度,这既可以笼络人才,又可以抑制士族地主对仕途垄断。

时至盛唐,科举已成为文人步入仕途最重要途径,而诗、赋是科举考试重要内容,这就决定了那些追求功名士子必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广袤大自然中去汲取养分。

同时诗人创作灵感往往来源于社会生活,因此唐代大多数文人选择万里远游这一途径,或求知,或交友,通过文人之间唱和来提高自己创作水平,通过参加丰富多彩学术沙龙来提高自己知名度。

正如高适所表达“忆昔游京华,自言生羽翼,怀书访知己,来路空相识”。

杜甫正是通过漫游结识了李白、王维、岑参、房琯、严武等文人名士;李白以《蜀道难》干谒贺知章、白居易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干谒顾况,都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知名度和文誉,广泛社会认知为入世报国提供了良好先决条件。

4.受魏晋南北朝文人遗风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隐逸之旅摆脱了儒家思想束缚,信仰上强调理性思辨玄学,形成了崇尚自然人生观。

人们主动脱离黑暗社会现实,到生机盎然大自然中去寻求自然之美、逍遥之趣、自足之乐,强调山水怡神寄情作用,“畅神说”成为这一时期旅游审美思想重要特征。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并以优美文字阐述旅游山水审美活动时畅神心理感受,极大地推进了山水文学发展。

而这一时期著名人物如陶渊明、葛洪、谢灵运、谢脁、庾信均受到唐代文人推崇,他们思想和行动直接影响着有唐一代知识分子,魏晋遗风在陈子昂、李白、杜甫作品中明显可见。

同时,满腹经纶唐代士人学子虽然胸怀报国之志,但在个性特征和知识结构方面却与唐朝政府选用人规则不太协调,致使一些士人学子仕途不顺、挫折重重。

“贞观二十年,王师旦为员外郎,冀州进士张昌龄、王公瑾并文词俊楚,声振京邑。

师旦考其文策为下等,举朝不知所以。

及奏等第,太宗怪无昌龄等名,问师旦。

师旦曰:‘此辈诚有词华,然其体轻薄,文豪浮艳,必不成令器,臣櫂之,恐后世仿效,有变陛下风俗。

’上深然之。

”从唐朝政府择人标准可以看出,唐政府在知识分子中选拔治世能臣时是有倾向。

从唐代士人学子本身来分析,他们张扬个性和放荡不羁行为也成为入世阻力,有史料称:“天宝中,刘希夷、王昌龄、祖咏、张若虚、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虽有文采,俱流落不偶,恃才浮诞而然也。

事实上,李白、孟浩然、杜甫都因文名受到唐玄宗召见,且都没有得到重用。

而这些愤世嫉俗而又失落知识分子则大多仿效前人,通过寄情山水,回归自然,放任自我旅游,作为平衡自我一种有效方法同时政治上失意却极大地激发了这些大唐才子创作灵感,他们以优美诗篇将大唐气象浓缩成一幅不朽永恒画卷,向我们展示着有唐一代青山秀水和丰富多彩社会生活。

二、唐代文人旅游主要形式1.壮游唐代文人对壮游情有独钟,包括陈子昂、李白、杜甫、高适等在内唐代文人基本上都有过壮游经历。

文人们出于各种目而外出旅游,对观赏之山川河流、名楼佳园唱颂都或多或少蕴含着豪迈与豁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卷“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在对这些泰山、峨眉山等本无生命景观描写中,文人们鸿鹄之志却淋漓尽致地流露出来,豪情托美景,风光壮雄心,这正是唐朝文人旅游所独有行为特点。

虽然“壮游”一词最早见于杜甫公元766年创作《壮游》一诗中,但自初唐至晚唐三百多年间,唐代文人壮游活动从未停止过,他们独辟蹊径,通过壮游山川为帝王歌功颂德和阐明效国理想独有方式,讯达和逢迎帝王显贵,以实现曲线入仕目。

即使安史之乱、仕途艰险等不利因素也并没有减缓唐代文人们壮游脚步。

虽然他们也同样秉承“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学理念,但在政治思想相对宽松唐代们从来没有真正彻底放弃过对功名追求,如安史之乱后避难于长江流域李白,也仍然发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呐喊。

2.隐游出于“岩穴靡遗,俊可致”和“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政治目,唐朝帝王大多“访道山林,飞书岩穴,屡造幽人之宅,坚回隐士之车”同时颁布了很多征召隐者诏令,如高祖颁布《授逸民道士等官教》、玄宗下《搜扬怀才隐逸等敕》等,高宗、天后、肃宗、中宗、代宗等也制定了礼遇隐者优惠政策,而且唐代统治者还改革了科举制度,增设了“天子自诏”制举,白履忠、吴筠、李白、吕向、王远知、潘师正、李泌、刘道合、司马承祯、王希夷、李渤就是凭借隐逸时有较大名气而被天子直接授予官职。

唐朝科举考试中有时还会增加“销声幽薮科”“安心畎亩科”“养志邱园科”“藏器晦迹科”“不求闻达科”等科目。

在各方因素共同影响下,隐游在唐朝文人中非常普及。

3.宦游文官宦游在我国由来已久,《诗经·召南·小星》中就有“会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实命不同”。

隋唐推行科举制后,为确保政治稳定和强化中央集权,各级官吏往往需要经常处于频繁地赴任、升任、贬谪、调动、公务、出使、流放之中,因此若非时间或任务急迫,这些官员往往途中游山玩水、体会民生、感悟哲理。

因此隋唐时期,文人宦游较为普及,到了唐代更是成为当时流行风尚,唐朝官吏绝大多数借助科举考试或权贵推荐而走入仕途,因此他们一般均有较高文化造诣,如杜审言、王勃、王维、李白、杜甫、崔颢、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等。

他们在宦游期间写下了大量相关文学作品,仅《全唐诗》中涉及“宦游”就有45首,较为有名诗句如王勃“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李德裕“人事升沉才十载,宦游漂泊过千峰”。

迄今为止关于宦游定义研究较多,但观点并不统一。

提出较有代表性观点人物有谢贵安、马勇、郑本法、张扬等,他们分歧主要在于对旅游主体外延以及出游目认识上。

笔者认为谢贵安观点更具说服力,他认为古代“游宦”“宦游”是同一概念,“是反映文人士大夫旅游活动专有名词,意思是做官前为入仕奔波各地,做官后异地为官,迁转不定,概括了文人士大夫宦海浮沉人生经历以及游宦过程中游山玩水活动”。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游是唐代文人一种重要生活方式。

同时唐朝士大夫宦游是唐代文人一种重要生活方式。

同时唐朝士大夫宦游表面看是出于完成帝王之命,但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放松身心、陶冶情操、交友纳贤作用,宋之问在《蓝田山庄》中所说“宦游非吏隐,心事好幽偏”和徐铉在《送许郎中歙州判官兼黟县》中所说“大抵宦游须自适,莫辞离别二三年”正道出了宦游真正目。

三、唐代文人旅游对后世影响1.造就了众多旅游资源唐代文人在旅游活动中吟诗作对、抒发情感,他们诗文典故增强了资源文化内涵,他们歌颂聚会提高了资源知名度,为后世造就了众多精品旅游资源,正是由于唐代文人有关峨眉山、终南山、庐山、泰山、黄山、嵩山、衡山、九华山、青城山、辋川、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武侯庙、长江、黄河、洞庭湖、桂林山水等不朽之作,使其成了著名旅游景观。

此外在繁荣经济、多样休假制度、“以诗取士”官吏选拔制度等因素促进下,在隐与仕中间徘徊唐朝文人们往往选择休沐园林,白居易当时就修建了四处私宅:庐山草堂、长安兴昌坊宅院、洛阳履道坊宅院、渭水之滨别墅园,王维建造了辋川别业,刘长卿、皇甫冉、孟郊、杜牧在常州等地兴建田庄,毕瑊、吴融、许混、陆龟蒙等文人也建有别墅。

由于他们都具有较高文学素养、因此园林设计中融合了很多诗文、绘画等艺术手法、在堆山叠石、花草布置、建筑小品以及装饰装修中无不处处体现着文人高尚艺术情操、深厚文学内涵以及深邃处世哲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