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实行终身世袭、
2.基本特征: 决策的独断性、随意性、封闭型
A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3.基本矛盾: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4.发展总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统一及意义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 来数百年的割据混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王朝——秦王朝。
2、1840年——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 ( 1840-1842 )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中法战争(1883-1885)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五次侵略战争及不平等条约
战争名称
时间
发动者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1842
武昌起义
1912.1.1 1912.2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清帝退位
1912.3
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五四运动 导火线 过程:口号、两个阶段、初步胜利 影响:反帝反封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共成立 条件: 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时间、内容、意义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C、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含义: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就是皇帝
的个人专断独裁 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大权归属中央, 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 的政令。
东北人民和 未撤走的东
北军
抗日义勇军;
国民党 爱国官兵
1932,淞沪抗战;1933,长城抗战; 1936,西安事变;
关内 爱国 民众
工人罢工、募捐; 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 爱国学生发起一二九运动等
特点:自发性、多样性、局部性、尚未形成统一的力量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1)日本侵华(9.18事变;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 主要矛盾。 (2)1935年,中共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序幕,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4)日本全面侵华(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 发表“自卫抗战宣言” (5)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改编中共军队
场
枣宜会战 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
协
同
1937年8月 开辟 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作 敌后战场 洛川会议后 成立陕甘宁边区 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战 (共产党)1940年下半年发动百团大战
各种形式的游击战 反扫荡斗争 少数民族抗日 蒙古抗日游击队
武装的壮大 回民支队
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⑵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⑶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
第二,制定了大批法律及其与法律有关的规章,形成了一个 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
《告台湾同胞书》 和平统一的方针
形成过程 叶剑英谈话
形成
“一国两制” 的构想 内容
邓小平提出构想
(理论) 意义
国力增强 国际地位的提高 条件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香港回归 过程:中英会谈 联合声明 顺利回归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早期阶段
发展阶段
(夏商周时期) (秦朝至鸦片战争前的清朝) BC2070年~BC221年 BC221~AD1840年
分封制 宗法 制
君主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后代 3、义务: 4、作用:前期 后期
赔款
2100万 银元
通商口岸 其它
影响
上海、宁 波、福州、 厦门、广 州
关税协定
第一个不平等条
约,中国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
辽东半
岛、台 湾、
澎湖列 岛
2亿两 白银
沙市、重 允许在通 大大加深了中国社
庆、苏州、 商口岸开 会的半殖民地半封
杭州
设工厂 建化程度
4.5亿 两 白银
严禁中国 人民参加
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 2、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就周王室而言:
在诸侯国内:
在卿大夫封地内:
于是,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 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 3、作用影响:宗法制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 式确定下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 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 关系为纲纪的等级尊卑观念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 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趋势:
2、地方: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监察体制:西汉:汉武帝,每州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
元朝设立行省制,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行使权力 时受中央的节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了 中央集权 。我国省制的开端 。
趋势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及影响:
特点: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主要表现: ①明朝废除丞相,权归六部,设立内阁制,使君主权力大大 加强。 ②清朝设立军机处,推行密折制,进一步加强君主权利,标 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影响: ①积极作用: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七届二中全会
新中国的民 主政治建设
人民政协召开和 新中国的诞生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开国大典 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
新中国民主政治 特色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届人大, 54宪法)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祖国统 一大业
(实践)
意义:
1997.7.1.
澳门回归: 联合声明
不断扩大侵略战争
伟
侵华日军 的罪行
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南京大屠杀)
大
进行血腥的殖民统治
的 抗
中华民族 局部抗战
抗日救亡运动
日 的抗战 战
国民党正面战场 全民族的抗战
共产党敌后战场
争
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战的历史地位意义
爱国力量
抗日救亡的史实
中国共产党
1931,抗日宣言; 1935,“八一宣言” 1935,瓦窑堡会议;1936,抗日联军;
(6)标志: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1937---1945年全民族抗战时期的主要军事斗争
淞沪会战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两 正面战场 太原会战 个 (国民党)徐州会战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平型关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台儿庄
战
武汉会战 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2、帝国版图的扩大 (1)扩大:北击匈奴,修直道、长城,加强了北部边 防;修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平定岭南,设郡实施军 事镇守和行政管理,这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 端;平西南夷,开“五尺道”,任命官吏,这是该地区进
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2)意义: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3、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8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皇帝制度的内容: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三公九卿制(中央)内容:
为了管理这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秦在中 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史称“三公”。丞相 辅佐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协助丞 相并负责监察。他们各有分工,互相钳制。中央各部 门具体事务的“九卿”,
【民主政治建设 的重大挫折】
【历史的 伟大转折】
【发展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
1956 1966 1976 1978 1982 1997 1999 中共八大 “文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 依法治国
良好开端 重大挫折 伟大转折
发展完善
二、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各地革命委员会的的建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 大倒退。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破坏;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遭到破坏;
反帝活动 ……
清政府成为列强 的侵华工具,中国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7
左宗棠收复新疆(课外阅读)
中
政府官兵
国
英勇抗敌
军
民
维
黄海海战(邓世昌、林永生)
护
国 家
三元里抗英
主 权 的
人民群众 自发组织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黑旗军、义军)
斗
争
义和团反帝运动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成就
第一,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①1980年,邓小平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 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
想; ②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它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④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 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 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②消极作用: 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 要原因之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
明清(强化)
清:设立军机处 明: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
皇帝
元(新发展) 地方:行省制度、加强边疆管理
2、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其主要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政治路线: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3)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4)伟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1)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3)从此进入改革 开放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时期。
积极 (主要)
消极
三、专制主义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皇权与相权是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对矛盾
A、中国古代宰相、丞相是皇帝的政治助手。 B、秦朝和汉初,丞相的权力相当大。 C、汉武帝主持政务后,A、频繁任免宰相 B、形成中外 朝制度,分割了丞相的权力。东汉出现了尚书台。 D、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 省设政事堂,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 同与宰相,宰相的权力有所分散。 E、宋代设中书门下,为了分散相权,又增设了“参知政 事”作为副宰相。
英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
结果
《南京条约》 打开中国大门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法战争
法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 争
1894年 1901年
日
英法美日 意俄奥德
《马关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辛丑条约》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条约名称
《南京条 约》
《马关条 约》
《辛丑条 约》
内容 割地
香港岛
国共
合作
新
民 实现标志:国一大
主
主
武装起义
国民革 命运动
失败
高潮:北伐
革命道路 的开辟
遵义会议 内容: 结束、肯定、确立
意义: 伟大标志、转折点
长征 (战略转移)
义 八七会议 革 起义:
命
抗日战争
胜利
解放战争
新民主主义
革命胜利
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
意义
战略反攻标志:
政协会议、开国大典
战略决战三 大战役:
尊严。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是中华民 族由衰落走向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4)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主革命的任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 义、建立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爆发的背景
(必要性,可能性)
1894
兴中会成立
1905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4
黄花岗起义
1911.10.10
郡县制:
出现与推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到秦朝推行到全国 郡、县、乡、里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区别: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 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而分封制中受分封诸侯国君 主可以世袭,且在封国内有官吏任免权。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主要标志
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集
宋(加强)
中央:宰相一分为三 地方:路、州、县
中央:三省六部 隋唐(完善) 地方:道、州、县(唐)
中
中央集权
中央:内、外朝制 两汉(巩固) 地方:郡、国制
皇帝制度 秦朝(形成) 三公九卿
郡县制
集 中
地方分权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19世纪上半期列强侵华的根本原因: 为了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场地
2.基本特征: 决策的独断性、随意性、封闭型
A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3.基本矛盾: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4.发展总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统一及意义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 来数百年的割据混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王朝——秦王朝。
2、1840年——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 ( 1840-1842 )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中法战争(1883-1885)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五次侵略战争及不平等条约
战争名称
时间
发动者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1842
武昌起义
1912.1.1 1912.2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清帝退位
1912.3
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五四运动 导火线 过程:口号、两个阶段、初步胜利 影响:反帝反封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共成立 条件: 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时间、内容、意义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C、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含义: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就是皇帝
的个人专断独裁 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大权归属中央, 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 的政令。
东北人民和 未撤走的东
北军
抗日义勇军;
国民党 爱国官兵
1932,淞沪抗战;1933,长城抗战; 1936,西安事变;
关内 爱国 民众
工人罢工、募捐; 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 爱国学生发起一二九运动等
特点:自发性、多样性、局部性、尚未形成统一的力量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1)日本侵华(9.18事变;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 主要矛盾。 (2)1935年,中共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序幕,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4)日本全面侵华(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 发表“自卫抗战宣言” (5)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改编中共军队
场
枣宜会战 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
协
同
1937年8月 开辟 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作 敌后战场 洛川会议后 成立陕甘宁边区 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战 (共产党)1940年下半年发动百团大战
各种形式的游击战 反扫荡斗争 少数民族抗日 蒙古抗日游击队
武装的壮大 回民支队
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⑵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⑶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
第二,制定了大批法律及其与法律有关的规章,形成了一个 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
《告台湾同胞书》 和平统一的方针
形成过程 叶剑英谈话
形成
“一国两制” 的构想 内容
邓小平提出构想
(理论) 意义
国力增强 国际地位的提高 条件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香港回归 过程:中英会谈 联合声明 顺利回归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早期阶段
发展阶段
(夏商周时期) (秦朝至鸦片战争前的清朝) BC2070年~BC221年 BC221~AD1840年
分封制 宗法 制
君主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后代 3、义务: 4、作用:前期 后期
赔款
2100万 银元
通商口岸 其它
影响
上海、宁 波、福州、 厦门、广 州
关税协定
第一个不平等条
约,中国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
辽东半
岛、台 湾、
澎湖列 岛
2亿两 白银
沙市、重 允许在通 大大加深了中国社
庆、苏州、 商口岸开 会的半殖民地半封
杭州
设工厂 建化程度
4.5亿 两 白银
严禁中国 人民参加
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 2、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就周王室而言:
在诸侯国内:
在卿大夫封地内:
于是,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 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 3、作用影响:宗法制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 式确定下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 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 关系为纲纪的等级尊卑观念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 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趋势:
2、地方: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监察体制:西汉:汉武帝,每州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
元朝设立行省制,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行使权力 时受中央的节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了 中央集权 。我国省制的开端 。
趋势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及影响:
特点: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主要表现: ①明朝废除丞相,权归六部,设立内阁制,使君主权力大大 加强。 ②清朝设立军机处,推行密折制,进一步加强君主权利,标 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影响: ①积极作用: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七届二中全会
新中国的民 主政治建设
人民政协召开和 新中国的诞生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开国大典 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
新中国民主政治 特色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届人大, 54宪法)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祖国统 一大业
(实践)
意义:
1997.7.1.
澳门回归: 联合声明
不断扩大侵略战争
伟
侵华日军 的罪行
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南京大屠杀)
大
进行血腥的殖民统治
的 抗
中华民族 局部抗战
抗日救亡运动
日 的抗战 战
国民党正面战场 全民族的抗战
共产党敌后战场
争
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战的历史地位意义
爱国力量
抗日救亡的史实
中国共产党
1931,抗日宣言; 1935,“八一宣言” 1935,瓦窑堡会议;1936,抗日联军;
(6)标志: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1937---1945年全民族抗战时期的主要军事斗争
淞沪会战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两 正面战场 太原会战 个 (国民党)徐州会战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平型关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台儿庄
战
武汉会战 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2、帝国版图的扩大 (1)扩大:北击匈奴,修直道、长城,加强了北部边 防;修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平定岭南,设郡实施军 事镇守和行政管理,这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 端;平西南夷,开“五尺道”,任命官吏,这是该地区进
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2)意义: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3、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8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皇帝制度的内容: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三公九卿制(中央)内容:
为了管理这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秦在中 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史称“三公”。丞相 辅佐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协助丞 相并负责监察。他们各有分工,互相钳制。中央各部 门具体事务的“九卿”,
【民主政治建设 的重大挫折】
【历史的 伟大转折】
【发展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
1956 1966 1976 1978 1982 1997 1999 中共八大 “文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 依法治国
良好开端 重大挫折 伟大转折
发展完善
二、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各地革命委员会的的建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 大倒退。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破坏;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遭到破坏;
反帝活动 ……
清政府成为列强 的侵华工具,中国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7
左宗棠收复新疆(课外阅读)
中
政府官兵
国
英勇抗敌
军
民
维
黄海海战(邓世昌、林永生)
护
国 家
三元里抗英
主 权 的
人民群众 自发组织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黑旗军、义军)
斗
争
义和团反帝运动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成就
第一,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①1980年,邓小平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 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
想; ②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它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④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 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 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②消极作用: 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 要原因之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
明清(强化)
清:设立军机处 明: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
皇帝
元(新发展) 地方:行省制度、加强边疆管理
2、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其主要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政治路线: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3)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4)伟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1)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3)从此进入改革 开放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时期。
积极 (主要)
消极
三、专制主义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皇权与相权是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对矛盾
A、中国古代宰相、丞相是皇帝的政治助手。 B、秦朝和汉初,丞相的权力相当大。 C、汉武帝主持政务后,A、频繁任免宰相 B、形成中外 朝制度,分割了丞相的权力。东汉出现了尚书台。 D、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 省设政事堂,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 同与宰相,宰相的权力有所分散。 E、宋代设中书门下,为了分散相权,又增设了“参知政 事”作为副宰相。
英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
结果
《南京条约》 打开中国大门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法战争
法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 争
1894年 1901年
日
英法美日 意俄奥德
《马关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辛丑条约》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条约名称
《南京条 约》
《马关条 约》
《辛丑条 约》
内容 割地
香港岛
国共
合作
新
民 实现标志:国一大
主
主
武装起义
国民革 命运动
失败
高潮:北伐
革命道路 的开辟
遵义会议 内容: 结束、肯定、确立
意义: 伟大标志、转折点
长征 (战略转移)
义 八七会议 革 起义:
命
抗日战争
胜利
解放战争
新民主主义
革命胜利
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
意义
战略反攻标志:
政协会议、开国大典
战略决战三 大战役:
尊严。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是中华民 族由衰落走向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4)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主革命的任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 义、建立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爆发的背景
(必要性,可能性)
1894
兴中会成立
1905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4
黄花岗起义
1911.10.10
郡县制:
出现与推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到秦朝推行到全国 郡、县、乡、里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区别: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 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而分封制中受分封诸侯国君 主可以世袭,且在封国内有官吏任免权。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主要标志
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集
宋(加强)
中央:宰相一分为三 地方:路、州、县
中央:三省六部 隋唐(完善) 地方:道、州、县(唐)
中
中央集权
中央:内、外朝制 两汉(巩固) 地方:郡、国制
皇帝制度 秦朝(形成) 三公九卿
郡县制
集 中
地方分权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19世纪上半期列强侵华的根本原因: 为了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