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通用10篇)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通用10篇)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篇1端午节,最为人们所知晓的一段事迹,是为纪念2000多年前,我国伟大诗人屈原投江之死的。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22岁时,就已官居左徒、三闾大夫,辅佐楚怀王。
屈原救国的愿望破灭了,他在极度悲恸的心境下,于公元前278年(诗人62岁时)农历五月五日纵身投入波涛汹涌的汨罗江。
当时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这位贤臣的死去,闻讯后纷纷赶着划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见踪影。
这便形成了每年此日竞赛龙舟的起端。
南朝梁时吴均《续齐谐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之后,人们每年这个时候,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
据说东汉初年,长沙有个名叫区曲的人,曾梦遇一位自称屈原的贤士,他对区曲说:“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都让蛟龙吃掉了,今后你们要把楝叶和米塞在竹筒里,或用芦叶包裹好,再用五彩丝缠好,因为蛟龙是害怕楝叶、芦叶和五彩丝的。
”后来人们改用楝叶、芦叶和五彩丝包裹粽子,据说就是这一缘故。
此后,历代沿袭下来,便演变成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篇2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
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
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屈原的故事(共7篇)
屈原的故事(共7篇)屈原的故事(一): 有关屈原的故事概括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23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屈原的故事】屈原的故事(二): 关于屈原的故事的作文急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舟.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这首诗描写了南宋诗人陆游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作者吃粽子,插艾枝,储药、配药方、祈祷这一年能平安无事.从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节的风俗.作为中国古老文化节日之一,端午节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过去,我对端午节的知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里,我读了《我们的节日》这本书,才知道原来端午节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这本书当中得知,端午节是在中国这么多的节日中,名称最多的:端午节、端阳、重五节、夏节、天中节、五月节、诗人节等.端午节的来源也有很多种,有纪念屈原说、龙说、纪念伍员说等20多种.其中,最流行的是纪念屈原说.据说,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含恨抱石头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每年这一天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悬艾草的风俗.其中赛龙舟最有特色,那争先恐后的激烈场面就像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一样,几千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因为这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端午节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我们德清,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的门上,都会挂上菖蒲、艾草,据说可以辟邪消灾.各家各户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着浓浓竹叶清香的粽子,是我们孩子们的最爱,枣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个个引人垂涎三尺呢!有的地方,人们还会佩带着香袋,姑娘们以这五彩缤纷的香袋做饰物,既香味袅袅,又让自己变得更美丽动人,走在大街上自然引来了不少小伙们留连的目光.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屈原的故事(三): 屈原的故事读后感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爱国主义诗人及政治家,我很敬佩他.屈原十岁就成了小神童.有段时间,他的家乡经常遭受秦兵的骚扰,他组织队伍,把他们打的落荒而逃.后来,屈原得到了楚怀王赏识,做了高官.为了祖国的将来,他改制法,与他国联盟,终于,楚国强盛了.但是,屈原遭小人诬陷,流放偏远地区.他十分悲愤,痛惜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于是,他写下了《离骚》,《九章》等作品.公元前278年,秦国消灭了楚国,屈原悲痛万分,写下《怀江》后投江自尽.我为屈原感到惋惜,虽然胸怀大志,但是机遇甚少.他爱国忧民,但老天弄人,有了用武之地,却又似梦一场.英雄无用武之地,就像金子被永远埋在地下,再无发光之时.我敬佩他那颗爱国之心.忧国忧民,爱国爱民.为了国家能富强,他呕心沥血;为了人民能幸福生活,他绞尽脑汁.他的文采也令人惊叹,以诗抒情,以诗来表达自己坚持正义,遭受打击,信念绝不动摇的坚定决心.而我们呢现在的人,哪个不是好吃懒做哪个能完全做到不爱钱爱利学生们也一样,胸无大志.怪不得有人曾说过:现在的我们没有进化,反而退化了.我们要有恒心,有毅力,有爱心,有激情,有梦想.这样,我们人类文明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让我们竭尽全力的去努力,去创造那个顶峰吧!屈原的故事(四): 屈原的爱国故事,用20 字来概括不忍看到楚国被吞并的未来,跳河自尽屈原的故事(五): 关于史记屈原的故事;的读后感800字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记载屈原生平最早最完整的文献.这篇传记对屈原一生事迹的描述,歌颂了屈原热爱祖国,不同流合污,至死不屈的高尚品质,也赞扬了屈原在文学上的成就.他“博文志强,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曾经楚怀王的信任,24岁任次于宰相的官职:“左徒”,在朝廷内,国事,起草法令.宣布法令.接待外交宾客,他主张改革内政,任用贤才,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小人离间,楚怀王听信了上官大夫的诽谤,不但疏远了屈原,而且转而亲秦,使屈原的联齐政策终告失败,光明正大,正直无私的屈原,诚信而被怀疑,忠诚而被诽谤,怀着满腔义愤,写出了《离骚》这部着作,他的志向高洁,文中多用芳草比喻,他的正直,能出淤泥而不染.最后,他作了一篇《怀沙赋》,怀中抱石,投汨罗江自杀,屈原的自杀,他对楚国热爱,他洁身自好的志趣,也他对楚国朝廷抗议到底.我为屈原感到惋惜,虽然胸怀大志,但是机遇甚少.他爱国忧民,但老天弄人,有了用武之地,却又似梦一场.英雄无用武之地,就像金子被永远埋在地下,再无发光之时.我敬佩他那颗爱国之心.忧国忧民,爱国爱民.为了国家能富强,他呕心沥血;为了人民能幸福生活,他绞尽脑汁.他的文采也令人惊叹,以诗抒情,以诗来表达自己坚持正义,遭受打击,信念绝不动摇的坚定决心.而我们呢现在的人,哪个不是好吃懒做哪个能完全做到不爱钱爱利学生们也一样,胸无大志.怪不得有人曾说过:现在的我们没有进化,反而退化了.我们要有恒心,有毅力,有爱心,有激情,有梦想.这样,我们人类文明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让我们竭尽全力的去努力,去创造那个顶峰吧!屈原的故事(六): 屈原投江的故事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他出身楚国贵族,年轻时就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官名),协助怀王筹划国家大事,发布政令;对外接待各国使者,处理外交事务,很得怀王信任.这样就招来一些人的妒忌.他的政敌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造他的谣,说屈原居功自傲,连怀王也不放在眼里,怀王就怒而疏远了屈原.当时在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是秦、齐、楚三国,“合纵”、“连横”的斗争非常激烈,最后谁能取胜,就由这三国的内政外交的得失来决定.屈原在楚国内政上主张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企图建立一个理想的如尧舜禹汤时代的社会;在外交上则主张联齐合纵,对抗强秦的连横.由于怀王疏远了他,屈原这些正确的主张都未能实行.怀王是个昏庸的君主,在秦惠王的离间和诱惑下,接连上当,断绝了和齐国的联盟关系,结果损兵折将,丢失土地,国势渐渐衰弱下来.秦昭王继位后,提出和楚通婚,约怀王相会,屈原极力劝阻怀王不要再上当.但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的怂恿下还是去了,结果遭到秦国的武力劫持,死在秦国.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等人又在顷襄王面前构陷屈原,顷襄王一怒之下把屈原流放到江南. 屈原晚年在沅水、湘水流域长期过着流放生活,眼看祖国日益衰弱,即将被秦灭亡,自己报效君王的抱负不得施展,忧心如焚,无日可了,写了大量抒发忧愤的诗作,最后在绝望中投汨罗江自尽.【屈原的故事】屈原的故事(七): 跪求屈原跳江前后的故事情节文言文的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音披,散发于身后装)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尘埃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端午节屈原的故事关于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和屈原的传说故事
端午节和屈原的传说故事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和爱国者,他活跃在春秋时期。
关于屈原和端午节,有以下传说故事:
传说屈原是楚国重臣,他因为主张抗秦而受到楚王的信任和重用。
然而,由于屈原的才华和功绩,他逐渐引起了其他官员的嫉妒和排挤。
最终,屈原被流放到边远的地方。
在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
据说,他曾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的作品。
这些作品中充满了屈原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对民生的关注。
后来,屈原听说楚国形势危急,他决定回到郢都。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最终未能回到楚国,反而被流放到更加偏远的地方。
在绝望和悲愤之下,屈原选择了投江自尽。
据传说,屈原投江后,当地的百姓为了防止鱼吃他的尸体,纷纷向江中投掷粽子。
这一传统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此外,还有传说认为端午节的起源与屈原有关。
据说,屈原的弟子们为了纪念他,每年在端午节时向江中投掷粽子,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总之,端午节和屈原的传说故事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节日不仅是对屈原的纪念,更是表达了对爱国、忠诚、勇敢等品质的崇敬和推崇。
五月五日屈原的故事
五月五日屈原的故事1. 屈原的传奇屈原是中国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著名诗人和政治家。
他生于公元前343年,卒于公元前278年,享年65岁。
屈原年轻时曾任楚怀王的贵族,后来因与楚庄王不和而放逐。
据说,他曾在庐山举行了一次著名的“离骚诗会”,惊艳四座,深得楚怀王的赏识。
他还创作了一部长篇叙事诗《离骚》,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
2. 屈原与龙舟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月五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叫做“端午节”或“龙舟节”。
据说,这个节日源于屈原。
据传,公元前278年的五月五日是屈原的忌日,那时,他刚刚自刎而死。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这一天会挂艾叶和菖蒲,以驱邪避疫。
夜晚会点五色七节灯,放烟火,供奉祖先。
3. 屈原与溺水据说,屈原在自刎之前曾去过一次汨罗江,不幸落水而溺亡。
为了防止饥饿的鱼虾咬食了他的遗体,人们纷纷下河驱赶鱼虾,让屈原的遗体得以安然入土。
由于这个故事的传承,今天人们在端午节这天会举行龙舟比赛,仿佛是在模拟救援屈原的情景。
参赛的队伍要穿上彩色的衣服,坐在精美的龙舟上,用力划桨,以迎接这一特殊的节日。
4. 河神鱼王除了屈原的传说之外,还有一个与河有关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只鱼的故事,这只鱼叫做“河神鱼王”。
据说,在古代中国,有一个非常厉害的神仙,他叫做“吕洞宾”。
他喜欢到处游历,体验人间百态。
有一天,他来到了一条大河,看到了一个大鱼。
这个鱼的头上有一个非常华丽的鱼冠,看上去非常威武有力。
5. 屈原的教训屈原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但他的人生却并不顺利,经常遭遇困境和逆境。
他的离开也很令人惋惜,自刎而死,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生。
这个故事是一个有关毅力和勇气的故事,让我们深深地缅怀这位文学巨匠。
同时,这个故事也给我们教训:不管遭遇怎样的困境和挫折,我们都可以从故事中汲取力量,继续追寻我们的梦想。
屈原和端午节的简短故事
屈原和端午节的简短故事篇一: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他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悲剧,而他与端午节的故事也是一个传统而感人的故事。
据传说,屈原是楚国的贤臣,他为国家尽了心力,但却遭到了嫉妒和陷害。
最后,他被贬谪到湘江流域。
在那里,他感受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心生思乡之情,写下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
然而,屈原的死因却与端午节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传,他在湘江上投江自尽,以示对国家的忠诚与无奈。
当地的渔民听说了屈原的死讯后,纷纷划船出去救援他,但已经来不及了。
为了防止鱼儿吃掉他的尸体,渔民们纷纷划船在江中敲击鼓乐,同时还在江中撒下了米饭和菖蒲等物品,以驱散恶鬼。
这就是后来发展成为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正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也成为了中国人民传统的节日之一。
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和对他的忠诚。
端午节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它代表着团圆和爱国精神。
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会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同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
此外,端午节还有驱邪、驱瘟疫的意义,人们会在门口挂上艾草和菖蒲,以驱散瘟疫之气。
屈原和端午节的故事,让我们铭记了一个为国家付出一切的伟大人物,并通过这个节日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共同庆祝团圆和爱国精神,祈福家人平安健康,希望国家繁荣昌盛。
篇二: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
他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有着深厚的文学造诣和政治见解。
据说,在楚国时,屈原曾担任过楚怀王的重要官职。
他一直秉持着忠诚和爱国的信念,致力于为楚国的繁荣和稳定而努力。
但是,由于一些阴谋和政治斗争,屈原最终被楚国的权臣所排挤,被迫离开了宫廷。
屈原离开宫廷后,他沉浸在自己的思考和创作之中。
他用诗歌表达了对楚怀王和楚国的深深思念,同时也写下了许多关于爱国和忠诚的作品。
然而,他对楚国未来的担忧也越来越深。
他认为自己无法再为楚国做出更多的贡献,于是决定以自己的生命来表达对楚国的忠诚。
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故事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就是屈原的故事了。
节名涵义端午节“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
“端午”,“中正”也,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纪元通用天干地支。
仲夏午月午日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正南中天,为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古人历来崇尚中、正之道,“中正“之道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午(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亦谓端午。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如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上日、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等。
端午的多个名称由来:●端阳节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端午节的故事及传说简短概括
端午节的故事及传说简短概括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定在每个农历五月初五,也被称为“龙舟节”或“重阳节”。
它起源于古代中国,据说与屈原有关。
以下是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及传说的简短概括。
屈原投江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和政治家,曾经为楚国的官员,但因为竹林七贤一事而被贬为平民。
他深感国家危亡、社会丑恶,思虑之下感到无望之际,便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跳入了汨罗江自尽。
楚国百姓闻讯,纷纷划船打鱼,希望能找到屈原的遗体并护送回家。
当他们发现屈原的遗体被鲨鱼咬着时,他们便开始划龙舟赶到鲨鱼所在的地方,以击打鼓声和喊声来吓走鲨鱼。
龙舟成为了追溯屈原的一种方式,也预示了今天的龙舟竞赛。
粽子传说端午节还有一个传说与粽子的制作有关。
相传,在屈原投江时,当地百姓感到十分悲伤,于是把糯米、芦苇叶等包成三角形,投入江中,以悼念屈原。
后来他们发现这些包裹漂回到了岸边,而且没有遭到鱼虫侵袭,于是便有了包裹食品的习惯。
这就是现在我们吃的粽子的来源。
五色线传说端午节还有一个与五色线有关的传说。
相传,为了天神能够守护人民并排除邪恶,百姓们每年的端午节都在自家门口挂五色线,有红、黄、绿、蓝和白五种颜色。
这五色线能够驱邪保平安,避免瘟疫和灾难。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还会在身上系上五色丝线,以祈求好运和安全。
龙舟竞赛如今,端午节已经演化成了一种平民化的庆祝活动,甚至已经成为了国际性的运动项目。
特别是龙舟竞赛,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
因此,每年五月初五,有许多供游客观赏、参加的龙舟比赛活动。
据说,赢得龙舟竞赛的队伍将会得到好运和幸福。
综上所述,端午节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和深刻文化内涵的重要节日,与屈原、龙舟竞赛、粽子传说和五色线传说等有着密切关联。
它在中华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不仅具有传统的历史意义,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端午节屈原的故事简短概括
关于端午节屈原的故事简短概括
端午节,也称重阳节、龙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的起源与屈原有关,下面就来简短概括一下关于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伟大诗人和忠臣。
他生活在公元前340年至前278年间。
他为了营救被害的君主,奋笔疾书,用了一生的深情、智慧和力量去为他的国家争取和平、幸福和尊严,但却因君主错信小人,被贬谪到了乌江流域。
在那里,屈原感到孤独和彷徨,独自写下《离骚》一诗,表达了他心中对国家和人民的关爱。
公元前278年,屈原得知故乡国家遭受战争和危机的消息,痛心而死,并投身江中,自尽而去。
这一年,正是中国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当屈原的乡亲们得知这个消息后,为了缅怀他,便跑到江边献供、划船打鱼,以便不让鱼去啃食屈原的身体。
后来,这个节日渐渐传扬开来,人们为了追忆屈原和那一年五月五日的喜悦,就开始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在江河湖海上保障、祈福等一系列活动,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和忠臣。
现如今,端午节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之一,人们用这一节日表达对家人、亲朋、朋友以及祖国的情怀和祝福。
同时也成了一项具有盛名的国际性的水上体育赛事,许多国家和
地区的龙舟队伍来到中国参加比赛,加强国际间的友谊,沟通各国民间文化交流。
总结一下,关于端午节屈原的故事简短概括就是:端午节是为了缅怀楚国忠臣屈原和那一年五月五日的喜悦而兴起的节日。
人们通过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一系列活动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和忠臣,也表达对家人、亲朋、朋友以及祖国的情怀和祝福。
端午节屈原投江的故事
端午节屈原投江的故事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相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而他的投江自尽更是成为了端午节的传统故事。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他是楚国的大臣,为国效力多年,但却遭到了政敌的陷害。
在他被贬谪期间,楚国被秦国侵略,屈原心系国家,却无法为国效力,深感自己无能为力。
最终,他选择投江自尽,以身殉国。
端午节屈原投江的故事源远流长,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龙舟竞渡、吃粽子等活动。
龙舟竞渡是为了模拟救援屈原的情景,而吃粽子则是为了防止鱼虱侵袭屈原的尸体。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
龙舟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交通工具,也是古代战争中常用的船只。
龙舟竞渡起源于古代百姓为了寻找屈原的尸体而划船寻找,后来演变成了一项盛大的水上运动。
每年的端午节,人们会组织龙舟队伍,划龙舟竞渡,以此来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
吃粽子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粽子是用粽叶包裹糯米和各种馅料制成的一种传统食品。
人们相传,为了防止鱼虱咬食屈原的尸体,当地百姓便将糯米包成三角形,再用粽叶包裹,扎成粽子,投入江中喂鱼,以此来安抚屈原的魂魄。
后来,这种食品便成为了端午节不可或缺的美食。
端午节屈原投江的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龙舟竞渡、吃粽子等活动,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这一古老而美丽的传统节日,也能够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传承爱国情怀。
端午节,让我们一起纪念屈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屈原关于端午节的故事
屈原关于端午节的故事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
据传说,端午节最早是为了纪念屈原的,那么屈原与端午节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相传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他是楚国的宰相,深受百姓爱戴。
然而,由于受到了奸臣的排挤和陷害,屈原被迫离开了楚国,流亡到了汨罗江畔的君山。
在那里,他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爱。
据说,当时楚国的国君是个暴君,他对百姓残暴无道,国家陷入了危机之中。
屈原非常担心国家的命运,他在君山上日夜祈祷,希望国家能够早日恢复安宁。
他还写下了《离骚》、《天问》等诗篇,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百姓的关怀。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楚国的国君并没有因此而悔过改过,反而更加狂暴。
最终,楚国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屈原心如刀绞,他深知国家的危难,却无能为力。
在这种情况下,屈原感到了深深的绝望和无奈。
最终,他选择了在五月五日这一天投身汨罗江,以身殉国。
据说,当屈原投江自尽的时候,许多百姓都乘船到江中去救他,但都未能找到他的尸体。
于是,人们纷纷投下粽子、鸡蛋等食物,以免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啃食。
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后来人们就在每年的五月五日这一天举行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活动,以此来纪念屈原的丰功伟绩和爱国情怀。
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屈原的纪念,更是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每逢端午佳节,人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以此来纪念屈原,感恩祖先,弘扬传统文化。
端午节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升华。
总的来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爱国情怀,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端午节的由来与屈原的故事密不可分,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怀着对屈原的敬仰之情,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愿我们能够铭记历史,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端午节的意义永远传承下去。
端午节屈原故事传说
端午节屈原故事传说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它源于战国时期的屈原故事。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他为祖国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不断奋斗。
然而,后来他所求的国家大一统和人民的福祉却被当时的君主所遗弃,使他感到失落和绝望,最终选择了投江自杀,情志落泪的壮举,也成为了端午节传说故事的源头。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食用粽子、赛龙舟、游戏等,同时也会追忆屈原的故事。
以下是关于屈原的传说故事:传说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屈原长期为百姓服务,推动政治变革,想让国家更加强盛,但受到了其它官员的排挤。
后来,齐国侵略楚国,屈原带着他的精神扛起了楚国的重设,终于击败了入侵者。
他的功绩让楚国的人民和君主都对他心存敬意,但是当时的国君却被一些奸臣所迷惑,流言蜚语,诬告屈原意图篡位,导致屈原落马,被流放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畔。
流放之后,屈原在岳阳楼逢清明,独望洞庭之时,情不自禁,悲愤合而为慨,遂作下了长诗《离骚》。
《离骚》描述他的故乡巴蜀的繁华和自己的坎坷经历,以及对祖国的痴爱和不屈的精神。
这首诗至今仍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珍品。
可是,楚国刁民的阴谋却并没有停止。
当屈原接到传信,召回回国时,却发现再也不能回到那个曾经充满梦想和希望的故乡。
国君一改前言,违背以往让屈原成为楚国领袖的决心,将他囚禁了起来,使得屈原不得不选择用自己的身体来抗争。
楚国百姓为了救屈原而纷纷来到岳阳楼下,轻舟竞渡州洛之间,抢救不及之年轻英才,但屈原最终还是自杀身亡了。
听到这个消息后,楚国人民都流下了悲哀的泪水,而湖上的渔民们,则纷纷下手打捞屈原的遗体,烧香悼念。
他们祷告道,愿为他献上月饼、船、鱼、米等物,以戏水借以表达对他的怀念和崇敬。
渐渐地,渔民们开始将丝质或竹叶编制的菱形糕点,套上一根细线,制成菖蒲、玉兰或莲花状,以色卡香,作为纪念屈原的特别食品,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吃的粽子了。
而人们在屈原去世那一天开始,就开始赛龙舟,以纪念他的英勇慷慨。
有关屈原和端午节的故事
有关屈原和端午节的故事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也是端午节的创始人。
屈原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诸侯割据的时代,屈原时任楚国的大夫,他对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生活十分关心。
据传说,屈原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被秦国俘虏,并被流放到汨罗江边。
他在流放途中,满怀忧国忧民之情,最终投江自尽。
当地的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涌到汨罗江边,为屈原打捞遗体,甚至还出现了众人争相投江救人的感人场面。
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人们决定将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饮雄黄酒等传统习俗。
据说,这些活动有助于驱除邪灵,保佑人们健康长寿。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逐渐成为了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成为了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
今天,端午节已经成为一项全球性的文化遗产,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纪念屈原的传说故事
纪念屈原的传说故事屈原的故事.主要是以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而闻名,关于他的传说故事如下:1.屈原的诞生屈原出生在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楚怀王的得力助手。
屈原年轻时就才华横溢,深受楚怀王的赏识。
2.屈原的仕途在楚怀王的支持下,屈原在仕途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他曾担任过楚国的令尹和太傅,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3.屈原的爱国情怀屈原热爱自己的国家,他始终忠诚于楚怀王,为了国家的利益,他曾多次直言进谏,希望楚怀王能够采纳他的建议。
4.屈原与楚怀王的分歧尽管屈原对楚怀王忠诚,但两人在国家政策上存在分歧。
屈原主张与其他国家友好相处,共同对抗秦国的侵略,而楚怀王则更倾向于与秦国结盟。
5.屈原被流放因为与楚怀王的分歧,屈原被流放到了楚国的边远地区。
在流放期间,屈原仍然关心国家的命运,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6.屈原自沉汨罗江公元前278年,楚国被秦国攻破,屈原深感悲痛。
为了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屈原选择在汨罗江自沉。
他的死激发了楚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也让屈原的名声流传千古。
7.端午节的起源为了纪念屈原,楚国人民将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龙舟比赛,吃粽子,以此来表达对屈原的敬意。
8.屈原的诗篇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代表作有《离骚》、《九歌》等。
这些诗篇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9.屈原与道教屈原在楚国被流放期间,曾与道教的创始人之一老子有过交往。
他们的对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屈原的作品中也融入了道教的思想。
10.屈原的纪念自从屈原死后,人们一直在纪念他。
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会举行龙舟比赛和吃粽子,以此来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
同时,屈原的诗歌和传说也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屈原的人物简介及故事_人们为什么吃粽子纪念屈原
屈原的人物简介及故事_人们为什么吃粽子纪念屈原我国人民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要过端午节,这个风俗后来传到了朝鲜、日本、缅甸、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国。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屈原的人物简介及故事_人们为什么吃粽子纪念屈原,欢迎阅读。
目录☆纪念屈原的故事屈原,生活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
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
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
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
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
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
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
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
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没有屈服。
他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决不随波逐流。
拿起笔抒写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指斥“群小”误国,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最伟大、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人称他的作品为“楚辞”。
代表作是《离骚》,这是屈原作品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两千七百七十七个字,诗中叙述了诗人为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所遭受的打击和迫害,深刻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对人民和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感情。
屈原在长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所受的摧残和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个打渔的隐者,隐者见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劝他“不要拘泥”、“随和一些”,和权贵们同流合污。
屈原道:“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约公元前二七八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诗人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眼看国破之难,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诗人来到了长江东边的汨罗江,抱石自沉。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故事
屈原啊,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就像古代的大明星一样,不过他不是唱歌跳舞出名的,而是才华横溢,满肚子都是学问。
他一心想让自己的国家楚国变得强大,又爱国爱得不要不要的。
可是呢,楚国那时候有一帮子奸臣,就像坏了的老鼠屎一样,在楚王面前净说屈原的坏话。
楚王这个糊涂蛋啊,就信了这些奸臣的话,把屈原给流放了。
屈原心里那个苦啊,就像吃了一大把黄连,自己的国家被那些坏蛋搞得乌烟瘴气,自己还被冤枉,却没办法。
他就只能在外面到处流浪,看着楚国一天天走向衰败。
他心里急啊,可是又没辙。
最后呢,楚国被秦国打得落花流水,屈原听到这个消息,简直就像天塌下来了一样。
他觉得自己的世界都崩溃了,自己最爱的国家没了,活着还有啥意思呢?
于是,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原就抱着一块大石头,“噗通”一声跳进了汨罗江。
当地的老百姓可喜欢屈原了,大家都把他当成大英雄。
看到他跳江了,那可不得了,大家赶紧划着船去救他,一边划船还一边喊着屈原的名字,这就是赛龙舟的由来啦。
可是江那么大,水那么深,哪里还找得到屈原啊。
老百姓们怕江里的鱼啊虾啊会去咬屈原的身体,就想出了一个主意。
他们把糯米包成粽子,扔到江里去喂那些鱼虾,想着鱼虾吃饱了就不会去伤害屈原了。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传说(一览)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传说(一览)整理端午节屈原的故事传奇(最新一览)端午节的由来众说纷纭,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还有纪念孝女曹娥说。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屈原的故事传奇,假如喜爱请保藏共享!端午节屈原的故事传奇屈原本为楚国重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协商国事,参加法律的制定。
同时主持外交事务。
主见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
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加。
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渐渐被楚怀王疏远。
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
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头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忱。
后来曾经被召返。
怀王三十年,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执意入秦,被扣留,后来客死秦国。
楚顷襄王即位后昏庸无道,听信令尹子兰的谗言,再次驱除屈原。
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带。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无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传奇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渐渐形成一种仪式。
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宏大的爱国诗人。
据闻一多考证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一带已有端午节存在,但从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始终到今日,中国社会主流所公认的始终是端午节祭祀屈原。
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吃粽子?缘由是: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的怀抱大石头投汨罗江。
为了不使鱼损伤屈原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后来,人们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
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你,投江祭祀,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用艾叶,苇叶或荷叶包粽子呢?由于在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用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件东西。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相传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他是楚国的宰相,为了劝谏国君不要听信秦国的谗言,屈原多次向国君奏章,但都没有被采纳,反而遭到了排挤和诽谤。
最终,楚国被秦国所灭,屈原心灰意冷,感到世事无常,于是在五月五日这一天,他抱石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的死给楚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悲伤和痛苦,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这一天举行龙舟竞渡、吃粽子、挂艾草等活动。
而屈原的故事也成为了端午节的传统故事,流传至今。
屈原是一位爱国的诗人,他为了国家的安宁不惜以死相殉,他的爱国精神感动了许多人。
他的诗作《离骚》、《天问》等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他的形象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符号。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一个人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是无私的。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传承屈原的爱国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都要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仰,不轻言放弃,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而屈原的故事更是这个节日的灵魂。
通过讲述端午节屈原的故事,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端午节的意义,也更加珍惜这个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在今天,我们应该以屈原为榜样,牢记国家的繁荣富强是每个人的责任,要有爱国情怀,勇敢担当,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我们的精神财富。
让我们在端午节这一天,铭记屈原的爱国情怀,感悟他的坚定信念,传承他的爱国精神,让端午节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节日,让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代代相传。
端午节故事屈原
端午节故事屈原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称为端阳节、重五节等。
传说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和诗人,他在为楚国的前途担忧时,因奸臣所害而被流放到汨罗江。
当地的百姓在江上投下粽子以供屈原食用,并划船寻找屈原的遗体。
后来,为了纪念屈原,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端午节。
在中国历史上,端午节是非常重要的节日,有很多的传说和故事。
其中,最为广为人知的是“屈原投江”的故事。
相传,屈原在流放途中,听到百姓在江上寻找他的遗体,感到非常悲伤。
他担心百姓会因为失去屈原而伤心过度,便决定投江自尽。
当地的百姓得知后,赶紧划船寻找屈原的遗体,最终将屈原的遗体捞回,并葬于汨罗江边。
后来,在屈原逝世的纪念日上,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汨罗江边举行投粽子的仪式。
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还要划船寻找屈原的遗体,以示对屈原的哀悼和缅怀。
除了“屈原投江”的故事,端午节还有很多的传说和故事,例如“龙舟竞渡”、“吃粽子”、“挂艾叶”、“饮雄黄酒”等。
这些传说和故事,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拓展:除了传说和故事外,端午节还有一些实际的习俗,例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饮雄黄酒等。
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是为了悼念屈原。
粽子是一种圆形的饭团,通常包裹着甜馅或咸馅。
甜馅通常是用糯米、红枣、豆沙等制成,咸馅则通常是用糯米、猪肉、咸蛋黄等制成。
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赛龙舟是一种集体竞技活动,人们在江上划船,竞争速度和技巧,以此来纪念屈原。
赛龙舟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人们在这一天划船寻找屈原的遗体,以示对屈原的哀悼和缅怀。
挂艾叶和饮雄黄酒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挂艾叶是一种传统习俗,人们在这一天挂艾叶,用艾叶水煮水来洗澡,以祛病除邪。
饮雄黄酒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人们在这一天饮用雄黄酒,以驱除蚊虫和野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导语:端午节,最为人们所知晓的一段事迹,是为纪念2000多年前,我国伟大诗人屈原投江之死的。
屈原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中秋节屈原的故事,欢迎借鉴!
屈原简介:
公元前340年,屈原在楚国丹阳出生。
屈原少年多智,从小就喜欢博览群书,18岁之前,屈原先后在乐平里、昭府两地生活读书学习。
屈原在昭府求学期间与他后来的妻子昭碧霞相恋,两人于公元前322年在乐平里定亲成婚。
公元前321年,秦国进攻楚国,屈原积的组织领导乡壮抵抗秦军的侵略,展现出了超人的才华。
此后三年,屈原因功出仕,前往楚国都城为官。
公元前317年到公元前315年期间,屈原主张楚国实行变法,富国强兵,因为触犯了传统贵族的利益,因而与他们交恶。
公元前314年,屈原因为变法遭到了贵族势力的反扑,失去了楚王的信任,开始远离权力中枢。
此后,屈原只能通过讲学的方式来宣扬变法的思想主张。
公元前304年,屈原被流放至汉北,在此地遥思故国作
《离骚》。
五年后,屈原回返国都参政,任三闾大夫,与昭雎等楚国贤臣主力抗秦,可惜未能如愿,楚怀王被秦国劫持囚禁。
公元前296年,楚怀王亡于秦国,新王对秦国采取妥协政策,打压主张抗秦的大臣。
屈原被新王罢免官位,流放到江南。
此后长期居于流放地。
公元前278年,楚国国都被秦国攻占,屈原预见故国将灭,回天无力,郁郁难舒,遂投江以身殉国。
屈原为什么被放逐: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同时主持外交事务。
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
提倡“美政”。
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
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
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于秦国。
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
屈原为什么要投江?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投江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叫做屈原的人,在楚王手下做大夫。
后来因为很多人陷害屈原,楚王越来越不信任屈原,只信奸臣,就免去了屈原大夫一职。
屈原很伤心,认为楚国腐败无能。
就来到了水泽边,日日夜夜在那里走来走去。
不久,他脸色憔悴,身体干瘦。
这时,一只小鸟飞过来,唧唧喳喳地问屈原:“你不是在皇帝手下当大夫呢?怎么跑到这里来了,那些大臣和皇上都昏庸,这一个国家都靠你啊!”“是啊,”屈原叹了口气,继续说:“就是因为他们大家都昏庸,我一人反抗力不足,国家就要腐败了呀!就是他们那些昏庸的人多、心齐,皇上是不会信我的。
”小鸟很感动,说:“那你为什么不去其他国家呢?”“唉,我这一下子跑了,楚国怎么办,毕竟我是楚国人,当然会为着楚国着想啊!唉,腐败的君王,奸臣,楚国就要毁在他们的手里了。
”
说完,屈原便抱着一块大石头跳进江水里自尽了。
小鸟连忙飞到村子中告诉大家。
渔民和附近的庄
稼人知道了这个消息,赶紧划着小船去救屈原。
不一会儿工夫,好些小船争先恐后地来了。
可是水如碧玉,哪儿有屈原的影儿呐?他们在汨罗江上捞了半天,到了儿也没把屈原找着。
渔民很悲伤,他们对着江面上祭祀了一会儿,把竹筒子里的米饭撒在水里。
为什么呢?因为怕江里的鱼儿们吃掉屈原的尸体,就给他们吃了米饭。
由于鱼儿每一次都可以吃到美味的食物,所以汨罗江的鱼儿长得又肥又壮、鱼肉鲜美。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老百姓们都会想起这是屈原投江的日子了,又划着船,用竹筒子盛上米饭撒到水里去祭祀他。
到后来,人们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成粽子,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把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也叫端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