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创新设计大赛论文
建筑结构设计论文(多篇汇总)
建筑结构设计论文(多篇汇总)第一篇:建筑结构抗震设计1 工民建结构抗震的现状和技术在我们传统的建筑抗震中,一般是通过给建筑物体结构增加抵抗力,在建筑物体结构薄弱的地方或容易被地震破坏的地方加强或加厚材料的方法来抗震。
这种方法比较简单,操作性方便,但投入多,经济性差,对建筑物体整体而言,抗震效果不好。
还有一种比较常用的减震方法,采用橡胶隔震垫对建筑物体进行加固。
这种方法在施工中必须将已有的结构在底部阶段,或在其中间安装上橡胶隔震垫,虽然比上一种方法效果好,但是在实际的施工中带来了麻烦和困难,无法得到广泛应用或推广。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创建消能减震体系,由主体结构和装有消能器的消能配件组成,当配件 ( 构件 ) 或节点发生滑动或平移时,消能器就可以产生强的阻力来吸收地震的能量,达到减震的效果,提高整体的抗震能力。
这类方法可在高柔结构中适用,能增强结构的刚度,缩短位移。
这些方法都能够达到减震的作用,但是当我们从事结构设计时,必须考虑到概念设计,依靠概念设计达到全局抗震的目的。
2 建筑结构防震技术优点缺点地震从开始到振动,持续时间只有十几秒至几十秒。
针对常用的建筑结构防震技术而言,包括两个方面 : ①刚性抗震、②柔性抗震。
刚性抗震的方法就是我们传统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通过结构的强度设计,提高建筑的抗破坏能力,通过结构的刚度设计,提高建筑的抗变形能力,通过结构的塑形设计,提高建筑的延性和防倒塌能力。
而柔性抗震法,这种方法是科技人员研究出来的,是以隔震技术和消能减震技术来实现。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两种抗震技术的优点缺点 : 目前世界各地多数采用刚性抗震,其结构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
主要靠加大抗侧力构件,如梁、柱的截面。
增大配筋,提高混凝土标号等来提高建筑物自身的刚度和延性,达到抗震的目的。
优点 : 经过长期的发展,有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实践经验丰富,技术比较成熟。
缺点 : 当增大建筑物刚度的同时,也会引起地震加速度增大,所遭受地震效应更强 ; 建筑结构自身刚度无论多大,当遇到强烈地震作用时,抵抗能力却有限。
土木工程结构模型创新设计探索研究——以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
1 引言
“ 第九届 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 赛” 是 由高等学校土木工 程 学科专 业指导 委员会 、 中国土木工 程学会 教育工作 委员会 主办 的全 国性赛事 , 旨在通过竞赛加 强全 国各高校 的交 流 , 提 高 土木 工程领域学生 的实 践能力 , 训 练同学们发现 问题 、 分析 问题 和解决 问题 的科 学方法 , 全面提 高土木工 程专业 学生综 合素质 。
2 赛题 分析
本次结构设计竞 赛选定对 中国在抗 日战争期 间有 着非凡 意义 的生命线一 滇缅公路作 为赛题 背景 , 根据本 次竞赛 要求 , 该竹制模 型需要 经受 两次动加 载实验 考验 , 若 出现以下情 况 则 加载失败 : ( 1 ) 桥梁安装后 , 模型 出现投 影线 内偏超过 2 0 m m; ( 2 ) 加载 时 , 桥梁结构发生整体倾覆 、 垮塌等 , 导致小车掉落 ; f 3 ) 当桥 梁结构完整 , 但 因参赛 队操作 失误 , 导致 小车不能前进或 掉落 。参 考竞赛要求 , 在设计 的过 程中 , 我们 除了考虑到结构 构件 的强度 、 刚度和稳定性 等因素外 , 还发现 当小 车走到 A、 B 桥段 弧形 段时 , 均有 模型整体侧 向水平 位移 , 同时桥段与 山体 仅搭 接 2 e a, r 容 易使小车掉 落 , 因此需要针对 侧 向变形进 行特 殊设计 。设计 的整体思路 : 运用相关专业 知识 , 对 主体 结构进 行 了一系列 的计算 , 初 步确定 了结构构件各 截面尺寸 , 并 充分 利用竹材 的抗拉性 能 , 同时利用 A N S Y S 软件对结 构进行 了数 值建模 , 提取 了结构 的模 态 , 利用数值分 析的结论对手算结 果 进行 了验证 。最 后 由初 步确定 的尺寸进行 了模 型制作 , 并对 其 进行 了小车加 载试验测 试 , 利用测 试结果 对原设计 不断进 行 改 进 和验 证 。
机构创新设计论文
机构创新设计论文题目:曲柄连杆机构院(系):机电工程系专业:机电一体化学生姓名: XXX 学号: XXXXXXXXXX摘要:曲柄连杆是若干构件用低副连接成的机构。
曲柄连杆机构中的构件大都可以表示为杆状,故亦称其为杆.由于低副是圆柱面或平面接触,使得平面连杆机构具有制造容易、运动副中压强和磨损较小、便于润滑等优点,因此平面连杆机构广泛用于天各种机械及仪器中。
但是,这种机构运动副磨损后会形成间隙,当构件数目较多时,会使从动件产生较大的运动累积误差,不容易精确地实现复杂的运动规律。
关键词:曲柄连杆。
摘要 (2)一、绪论 (4)二、曲柄连杆机构的基本知识 (5)(一)曲柄连杆机构部分名词 (5)(二)曲柄连杆机构的自由度与约束 (5)(三)曲柄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8)三、曲柄连杆的设计与计算 (9)(一)曲柄的设计 (9)(二)曲柄的计算 (11)四、曲柄连杆机构的应用 (12)参考文献 (15)图1-1曲柄连杆机构概述图一、绪论机械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重要工具,是现代生产的基础,机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先进生产力离不开先进的机电设备。
今天机械设备已经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领域。
随着工业的发展,机械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大到生产用的产品生产线,数控机床、小到我们的生活用品、都离不开机械产品。
机构是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构件的组合。
而不是无条件的任意组合。
所以构件组合后是否成为机构,就要看它能否实现却定的相对运动。
为此,需要讨论机构的自由度和它具有的相对运动条件。
曲柄连杆机构是若干构件用低副连接而成的机构,是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之一。
如果组成机构的所有构件都在同一平面或相互平行的平面内运动,这种机构称为平面机构;如果各构件不在同一平面或相互平行的平面内运动,则称为空间机构。
本次设计通过对平面曲柄连杆机构的结构特点、结构组成、传动特性、工作特点、故障诊断与排除以及受力分析等方面的讨论和研究,从而得到曲柄连杆机构的最优设计方案,并通过对其优缺点的分析,使之广泛用于不同领域。
创新设计论文范文
创新设计论文范文以创新占领市场是当前的主要策略,通过产品创新的重要策略,企业能够创造高额利润的新产品,并提高行业的竞争力,求得生存与发展。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创新设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创新设计论文范文一:创新设计优化机械结构论文1机械结构设计上的七种变元创新方法德国人发明的这一种变元法,是目前世界上最为科学易懂的变元方法,它能够衍生出许多不同的方法,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这种方法的内涵主要有两部分:它变化内容多样,包括材料、数量、位置、尺寸、形状、连接、工艺七个方面;另一部分是上述七个方面的具体运用,运用的前提条件是机械基本结构,这些元素在其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变化,这样就有不同的形式,新的机械结构设计方案就创造出来了,这样就达到了优化设计机械结构的目的。
接下来笔者将会重点介绍七种创新方案在机械结构设计的具体运用,其最终目的还是满足整个机械产品的生产的要求,这也是目前机械工作者普遍使用的方案。
1.1材料变元现实生活中很多种材料都可以用来设计机械结构,不一样的材料要求的加工方法和手段不一样、适用的结构类别不一样、零件需要的大小也不一样。
材料的变元可以变化出不一样的结构模式。
比如说:在进行钢材料的结构设计过程中,零件的截面面积越大,材料结构强度就越大、越硬;在铁材料的结构设计中,为了使结构变强变硬,人们通常使用加强筋和隔板的方法;在塑料材料的结构设计中,塑料件的筋板和壁厚应该无差而别且对称均匀。
1.2数量变元在产品的结构当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零件以及轮廓面、线和加工、工作面共同构成了产品本身,如果想要将机械的结构目的进行改变,那么就可以通过调节上述结构元素而实现。
就好比在铸件的过程中,是希望越简单便捷越好的。
能够节省一些不必要的零件配置,又能在安装的时候方便人们的使用,这在无形中就提高了工作效率,比如安装一个螺丝钉的时候,如果按照螺钉和垫圈以及弹簧垫圈才能结合在一起的模式去安装,那么就需要最少三个步骤,但是如果把它们设计为一体的话,就可以大量地节省安装的时间,提高了效率。
结构设计课题研究论文(五篇):谈平面不规则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厂房施工采用大跨度门式结构设计分析…
结构设计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谈平面不规则高层建筑结构设计2、厂房施工采用大跨度门式结构设计分析3、电压监测仪检测装置系统结构设计分析4、天气雷达天线座机动性结构设计研究5、建筑结构设计建筑造价成本影响分析全文总字数:15712 字篇一:谈平面不规则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谈平面不规则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摘要:随着高层建筑规模的扩大,社会对高层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为了提高平面不规则高层建筑的稳定性,必须要重视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工作,做好建筑结构设计分析工作,提高设计方案价值,满足科学的建设需求,延长平面不规则高层建筑使用寿命。
因此,本文以平面不规则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分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类建筑结构设计特点的阐述,进而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展开系统研究。
关键词:平面不规则;高层建筑;结构设计1引言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规模日渐扩大,但是,受到场地、功能和建筑美观等高要求的限制,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变化逐渐复杂,各种造型纷纷呈现,特别是不规则高程建筑数量逐渐上升。
而根据调查得知,相对应规则结构的建筑而言,不规则建筑结构极易在地震灾害下出现变形、坍塌现象,更容易被地震破坏。
因此,为了保证不规则高层建筑的安全稳定,需要科学的设计其结构体系。
2平面不规则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点(1)在进行高层简述结构设计时,水平力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通常情况下,多层建筑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需要首先考虑结构竖向荷载情况。
根据资料发现,在竖向构件中,结构自重与楼面荷载导致的轴力和弯矩与建筑高度是正比关系[1]。
但是,对于建筑结构而言,水平荷载所产生的影响仍然不同,其与建筑高度平方是正比关系。
也就是说,建筑高度符合标准要求,竖向荷载就为定值,水平荷载会随结构动力逐渐发生变化。
(2)建筑高度与其侧移有着密切联系,高层建筑使得结构侧移成为其结构设计的重点。
此外,建筑高度的增加使得各种创新建筑结构体系、形式涌现,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侧移范围明显扩大[2]。
建筑结构设计技术创新论文
建筑结构设计技术创新论文【摘要】在当今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行业已经逐渐向高科技发展的方向前进。
建筑工程技术创新项目也面临着各种创新和挑战。
对于建筑公司而言,建筑结构设计的创新不仅可以提高项目的质量,同时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因此,建筑施结构设计的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建筑结构设计的分析和创新研究,能有效地提高设计的创新水平,更好地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指导建议。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技术创新;概念设计;推新创新一、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技术创新的必要性1.1 新型社会竞争机制的需求促进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技术创新在“弱肉强食”的外部竞争大环境下,建筑施工单位一定要提高警惕,其发展理念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制定出科学的竞争策略,从而避免盲目投资,降低建筑施工单位的施工风险。
建筑行业到底发展走出什么样的路子,这不是一两个成功的施工单位就能够完全决定的,这需要依靠整个建筑行业的共同探索和讨论。
在新的社会竞争模式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应坚持“技术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建设市场的施工技术创新和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逐步收集世界领先的建筑技术信息,创新和开发生产施工工具,引进创新人才,加强施工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应用,逐步建立完善的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途径、新机制。
1.2 经济时代发展的需求促进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技术创新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这也为建筑施工技术提供了创新的基础。
建筑公司要想将逐步发展壮大,就必须对现有的建筑技术系统进行相应的创新和改进,建立起成熟稳定的施工工艺的创新发展模式,以确保建造业的健康、稳定、和谐发展。
1.3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促进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技术创新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是综合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程度以及文明化进程的基本尺度之一。
社会生产力不仅体现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同时也客观地显示某一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结构模型设计大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
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旨在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竞赛平台,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设立大学生科技文化建设重要工程之一。
一、结构设计大赛赛事简介(一)结构设计大赛概况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是由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联合主办,由高校轮流承办。
是土木工程学科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最高水平学科竞赛。
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从2005年开始在浙江大学举办,2008年第二届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到2014年已经是第八届,而辽宁省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是在2007年才开始举办,2010年以后每年都举行一次,直至2014年已经举行六届。
(二)大赛竞赛规则大赛采用由大赛主办方结合工程实际统一拟定题目,各高校参赛队根据大赛组委会要求写出设计计算书和制作出结构模型。
设计计算书在参赛前交给大赛组委会,主要内容为设计说明书、方案图、计算书;结构模型需各参赛队到达大会指定场所并由大赛统一分发制作结构模型所需材料和工具,现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结构模型制作,统一比赛。
二、对参加结构设计大赛认识作为一项极具启发性、创造性和挑战性科技竞赛,大学生结构设计要求参赛队员既要具有结构设计计算理论知识又要具有动手制作模型实践能力,在竞赛过程中考验大学生临场发挥应变能力。
优秀竞赛作品是参赛者准确把握命题要求,正确运用理论知识,精准进行模型制作结晶。
(一)结构选型设计是工程灵魂,选型是设计灵魂。
优秀结构型式不仅体现参赛者清晰准确力学概念,明确表达作者设计构想,同时体现作者创新能力。
结构选型首先满足大赛命题要求,在结合工程实际和专业知识,通过比选、分析、计算、实验等,充分考虑到制作模型材料力学性能,最后确定参赛结构型式。
对于参赛者来说需通过查阅资料,对自己进行相关知识充电。
在结构选型时想取得更好成绩要有大胆创新和发散思维,使作品脱颖而出。
以论文结构创新范文
以论文结构创新范文论文结构创新是指在撰写论文时,对传统的论文结构进行优化和改进,以使论文更加清晰、连贯、有逻辑性。
以下是关于论文结构创新的一些建议,供参考:1.引言部分:传统的引言部分通常包括研究背景、相关研究综述和研究目的等内容。
在创新的引言部分中,可以加入一些有趣的引文或故事,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同时,可以提前预告一下研究的重要性和创新之处,以增强读者的兴趣。
2.方法部分:传统的方法部分通常按照实验的时间顺序或实验的步骤进行组织。
在创新的方法部分中,可以按照实验的原因或目的进行组织,以展示研究的逻辑性和一致性。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图表或流程图,以更直观地展示方法的实施过程。
3.结果部分:传统的结果部分通常按照实验的结果进行组织,依次报告实验的数据和图表。
在创新的结果部分中,可以将结果根据实验的目的或关键问题进行分类和汇总。
同时,可以通过绘制多个图表或制作动画来展示结果的变化趋势和关联性。
4.讨论部分:传统的讨论部分通常是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提出相关的结论。
在创新的讨论部分中,可以添加一些讨论的视角或观点,如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或理论来解释实验结果。
同时,可以引入一些批判性的思考或反思,以展示研究的创新性和深度。
5.结论部分:传统的结论部分通常简单概括研究的结果和意义。
在创新的结论部分中,可以添加一些研究的启示或展望,以说明该研究的实际应用或未来发展方向。
同时,可以向读者提出一些问题或挑战,以引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除了以上创新的论文结构建议,还可以根据具体研究的特点和目的进行更多的改进和创新。
最重要的是,在撰写论文时要确保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同时要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希望以上建议能对你的论文撰写有所帮助!。
浅谈结构设计大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结构设计大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本文通过对创新能力的解析,对当代大学生思维处境的透视,借以结构设计大赛的开展动机,为当代大学生指引一个学习的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创新创新能力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越发体现出了其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价值,为了适应历史浪潮的发展,作为未来国家建设者的大学生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突显出了相当的必要性。
当前九零后居多的大学生群体在一定特殊历史生活背景下对于个人素质能力的培养收到了一定的局限,而结构设计大赛作为教育部确定的全国九大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旨在多方面培养和检验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和工程结构设计能力,对于九零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能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1 创新能力对于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性1.1 创新能力的涵盖的内容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创新能力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
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更迭的趋势,我们需要深刻地去理解创新能力所涵盖的内容。
1.1.1突破传统定式的局限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维模式,当面临外界事物或现实问题的时候,就会不假思索地把它们纳入特定的思维框架,并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它们进行思考和处理,这就是思维的惯常定势。
它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它的形式化结构,二是它的强大惯性。
大学生虽然处于人生远航的初始阶段,但在经历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生活,历经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模式,学校对学生能力的评价考核采取规范性评价方式,通过标准性、规范性的试卷来考核评价具有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学生,从而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和阅历的日益丰富,存在于头脑中的认知框架将逐步模式化、固定化,进而弱化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正如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所说:“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1结构设计1.1地基与基础根据甲方提供地质资料,本工程办公楼座、B座、C座及通道1,2,3拟采纳CFG桩复合地基,基础底标高为-12.10m;地基处理范围:CFG桩的平面布置均在各楼座及通道内;经地基处理后基底承载力特征值(fspk)应大于350kP;而地下车库部分采纳天然地基方案,基底持力层为③粉土层或③1层粉细砂。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fk=120kP。
经计算,CFG桩桩径取400,桩顶标高为-12.570m,有效桩长18m,桩端持力层为⑧层粉细砂层,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不小于1.0m。
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大于600kN,施工桩顶标高宜高出设计桩顶标高不少于0.5m。
CFG桩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
基础设计时,经过反复核算,我们在办公楼座、B座核心筒部分采纳筏板基础,其余部分为十字交叉柱下条形基础。
筏基部分的基底反力约245kP,条基的基底反力约232kP,两者反力基本接近。
基底标高约为-12.10m,条基宽度为3.0m。
办公楼C座也采纳柱下条形基础,基础宽度为3.0m,基底标高同,B座,局部达到-14.0m。
同样基底反力为230kP左右。
通道1,2,3部分为筏板基础,此处由于上部钢结构跨度大,柱下荷载相对较大,采纳筏基后,基底反力均达346kP左右,满足设计要求。
采纳分层总和法沉降计算,办公楼座、B座、C座条形基础及筏基的沉降量计算均小于50m。
相邻柱沉降差异及沉降总量计算均满足设计要求。
地下车库部分采纳天然地基,基础宽度3.0m,基底标高为-11.800m。
在所有条形基础与筏板之间及条形基础之间设置钢筋混凝土防水板,防水板厚350。
设计时地下水位的浮力按5m的水位进行设计,其中防水板抗浮计算中已考虑枯水期的水位变幅1m。
防水板经计算构造配筋已满足设计要求。
1.2上部结构设计1)结构分段。
整个建筑我们采纳上分而下不分的原则,在办公楼座、B座、C座及通道1,2,3在±0.000地面以下连为一体,在±0.000地面以上各相邻单体之间设置防震缝,使得将整个看似复杂的连体高层建筑的计算将划分为在±0.000嵌固的6个独立的计算单元进行计算,幸免了因楼座之间高位连接所形成的超限问题。
探究机械结构设计中的创新设计
探究机械结构设计中的创新设计摘要:工业对于国民经济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机械设备作为推动工业企业发展的关键,只有不断地实现机械结构创新,才能够使企业更为适应目前的市场竞争。
本论文针对机械结构设计中的创新设计进行探究。
关键词:机械结构;创新设计;结构方案企业要发展,就要不断地更新技术,基于创新设计而展开,加大机械结构设计力度,以适应竞争日益积累的市场竞争,才能够推动工业企业快速发展。
在进行机械结构设计时,在总体设计确定下来之后,就要按照原理方案将设计结构图确定下来,然后对于机械机构的构建进行研究,包括构件的材料、构件的形状、构件的表面状况、尺寸以及允许公差范围都要有所确定,以作为后续加工工艺的基础,包括构件的刚度、强度以及精度,要根据所确定的构件标准确定规格。
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对机械机构进行设计,采用变元法实现机械结构创新,可以达到机械设计优化的目的。
一、机械结构设计创新的必要性(一)机械机构设计创新更满足系统要求科学技术推动机械装置的现代化发展,使得机械结构设计要求日渐提高,不仅要具有实际应用性,而且还要体现出创新理念。
对于机械结构设计要实现创新,就需要设计人员满足实际需要、满足设计要求、并要考虑到机械设备的未来使用价值。
那么,在进行机械结构设计时,要按照现代机械设计理念的引导,优化机械构件的组件以符合系统要求。
(二)机械机构设计创新更为强调系统构建实践机械结构设计创新是要求设计观念更符合实践需求,着手于机械系统的构建,掌握结构的内在规律,以对机械结构设计相关的基础知识、设计方法以及创新途径进行分析。
机械结构设计要实现创新,就要促进系统构建实践,结合基础理论,使机械结构设计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二、机械设计创新方法——变元法在机械结构设计的众多方法中,变元法属于是内涵丰富且具有创造性的方法。
采用变元法进行机械结构创新设计要对于变元内容确定好,然后根据结构设计方案调整变元内容,以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
结构设计创新下土木工程论文
结构设计创新下土木工程论文摘要:对于工程结构设计创新及工程施工技术的改进探讨1.1工程结构设计创新--新型施工技术对于施工技术的要求,总会因一个工程的项目,工程选用地的地质条件、施工的材料性能、建筑需要的荷载条件、施工现场必要的设备环境、各个资源供求情况和当地气候条件等而关键词:结构,设计创新,土木工程,论文,1对于工程结构设计创新及工程施工技术的改进探讨1.1工程结构设计创新--新型施工技术对于施工技术的要求,总会因一个工程的项目,工程选用地的地质条件、施工的材料性能、建筑需要的荷载条件、施工现场必要的设备环境、各个资源供求情况和当地气候条件等而受到限制,这在传统的施工过程中是不得不要求考虑周到的。
因此,要想发展新型的施工技术,实现创新,首先须从打开这些限制开始,克服限制条件,从而实现技术的优化。
现代这个时代,五花八门的新材料、新结构越来越多,由于更多具有规模,而且技术复杂的土木工程结构要求,施工技术也随着潮流在更新进步。
以下是发展新型施工技术的简单举例。
深基坑施工技术的开发和展望:目前设计者已经设计出一种适用于深基坑支护设计的软件设备,但因其费用较高,需要资金和技术要求特别高,使其普及受到限制。
但是深基坑施工技术的开发是为了保证土木工程地下结构的安全,和保障基坑周围地理环境不受影响,而需要提倡的一种对周边环境的加固、支档的新措施。
因此,对于发展受限的问题,就需要发动国家和政府的力量,帮助解决深基坑设计的限制发展问题,更好的为工程质量的提升打好基础。
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技术的介绍:由于我国现状,高层建筑崛起。
钻孔灌注桩基础技术的发展,正是为这些高层建筑的安全的起到了保障的作用。
该技术对于施工材料质量和施工操作规范性要求非常之高,使得桩基础施工发展受到阻碍。
因此,为了安全起见,该技术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预应力技术的创新:体外预应力是指预应力筋设置在混凝土截面之外的预应力,跟设置在截面内部的预应力筋,完成无粘结或者是有粘结的预应力相对应。
结构设计课题研究论文(五篇):谈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技术应用、石墨模具结构设计与加工工艺方法分析…
结构设计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谈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技术应用2、石墨模具结构设计与加工工艺方法分析3、无断料3D打印机结构设计创新4、封闭储煤场应用气膜结构设计研究5、垃圾渗沥液处理工程水池结构设计全文总字数:17796 字篇一:谈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技术应用谈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技术应用摘要:随着社会对房屋建筑需求量的转变,房屋建筑不再是一味追求安全经济,而是对建筑物外观、内观设计的明显提高,促进了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优化技术的快速发展。
基于此,本文从四个方面讲述了常见的优化技术及注意事项,为提高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优化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房屋建筑;建筑结构;优化技术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城市房屋建筑市场逐渐饱和,导致社会对房屋建筑需求量发生明显改变,使得建筑行业竞争局势更加激烈,为了确保建筑企业在竞争中不断生存和发展,革新和优化施工技术成为企业有利竞争的手段之一,不仅促进了建筑项目整体结构的改进,而且提高了建筑生产效益,降低了成本[1]。
基于此,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经历,以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优化为研究对象,分析常见的优化技术方法,为建筑行业施工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1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重要性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程度不仅与房屋建筑的安全性息息相关,而且与建设成本、建筑物整体外貌、建筑物内部结构等具有直接关系,在房屋建筑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现代化建筑理论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对建筑物需求理念的转变,由单一的居住型逐渐向疗养型、生活居住型、休闲型等多元化发展,这就使得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技术更加重要。
因此,在熟练掌握基本建筑结构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展开建筑结构多元化优化设计逐渐成为当前建筑企业生存的有利因素。
此外,在现代化建筑领域以高层建筑物、复杂建筑物为主体,尤其是对地下空间资源的利用程度越来越高,这就为建筑结构优化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才能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能,有效降低建设成本。
高层建筑结构的创新设计论文
高层建筑结构的创新设计论文高层建筑结构的创新设计论文1高层建筑结构整体结构概念创新设计概述结构概念创新设计主要是指在明确结构性能与地震作用的基础上,遵循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基础理论,并结合实践经验,在规范规程的指导下,制定结构总体方案,从而确定材料使用、构建布置、结构体系的一种方法。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工程有设计人员在通过大量计算后,发现最初制定的结构体系难以与设计计算需求相符,最终只能临时将总体体系方案完全更改,导致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就异形复杂高层而言,在因其结构体形具有一定缺陷,在结构建模及计算分析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因局部改变,导致整体结构均需更改的情况,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能够对结构体系准确定位,明确设计方向。
高层建筑结构可分为很多种,其中包括带加强层结构、连体结构、错层结构等,均属于比较复杂的高层。
高层因受到各方面限制,其体形严重不规则,在抗震设计上的难度较大。
总体而言,在高层设计中,需要注重四个方面:①水平荷载。
异形高层平面竖向存在缺陷,会有明显的地震水平震害效应,扭转、偏心最主要来源就是地震水平力。
②侧移变形。
异形高层会有明显的变形扭转效应,对侧移变形参数进行调整与控制后,便可抑制变形的发生。
③轴向水平变形。
水平轴向作用力会使异形高层转换梁变形加剧,如果考虑不够全面,构件便易处于不安全状态。
④结构延伸设计。
结构延伸设计在抗震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必须重视。
2高层建筑结构整体结构概念创新设计方法2.1基本结构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必须优化结构设计。
首先,结构水平力、竖向力传力途径要具备名确、简单等特征,这样便于把握结构计算模型情况,可及时把控抗震性能中的.薄弱环节。
其次,要考虑到当苏与结构抗侧力的均匀性,便于优化竖向构件布置,另外还需重视抵抗扭转振动与抗扭转刚度能力。
最后,要遵循强柱弱梁的原则,确保柱的受弯能力比梁高。
2.2调整结构布置方案在结构优化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调整剪力墙长度。
黑竹家具结构创新设计探讨论文(五篇范例)
黑竹家具结构创新设计探讨论文(五篇范例)第一篇:黑竹家具结构创新设计探讨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传统黑竹家具的骨架结构、板面结构及榫和竹钉,同时提出了传统黑竹家具结构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新的结构设想。
对黑竹家具可拆装实现多功能化进行探索思考,使黑竹家具拆装便捷,改善黑竹家具由于固定件连接造成体量大不易搬动的缺陷,并应用新型五金连接件,在满足基本审美和功能的前提下,使黑竹家具经久耐用。
探索黑竹家具的结构设计也是实现黑竹家具创新的一种途径,归纳出黑竹家具创新的基本原则,为黑竹家具创新提供理论参考,改善黑竹家具的市场现状,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满足消费者需求。
关键词:黑竹家具;结构设计;连接件黑竹家具是指使用黑竹为家具主要基材,比如主体骨架、靠背面、坐面板等,结构处采用竹钉、木钉等钉销辅助材一类家具。
主要家具类型有:黑竹沙发、黑竹躺椅、黑竹床、黑竹桌、黑竹椅、黑竹书架等家具,另外还有黑竹灯、黑竹饰品一类。
黑竹家具主要产地有:安徽、荆州、广东、江浙等地区。
由于黑竹家具的结构一直沿用传统原竹家具的结构,主要通过传统手工加工,生产设备落后、造型陈旧、工艺粗糙,造成黑竹家具一直处于初级阶段。
竹材作为环保材,科研工作者们一直在研究怎么合理利用竹材,而黑竹家具一直是一块“处女地”,对其做深入研究的极少,对其结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要想实现黑竹家具的全面推广,就必须解决黑竹家具的造型问题,要想解决黑竹家具的造型问题就必须解决黑竹家具的结构问题[1]。
1.黑竹家具的传统骨架结构1.1弯曲成形在热源上把黑竹竿均匀地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使黑竹竿连续转动,需要弯曲处来回在热源上移动,使其逐步加温。
预热到一定温度后,黑竹竿开始变软,便可弯曲。
均匀施力稳准弯曲,一步到位。
将经过粗加工的黑竹竿、竹片或竹条进行加热软化,再放入事先准备好的成型模具内定型,黑竹经过干燥后制成各种家具;黑竹相对其他原竹材较硬,需要蒸汽蒸煮,在高温作用下使其温度保持在100℃以上,持续时间40-60分钟;黑竹干燥需要放置在密闭的空间对其加热,进行脱水烘烤,干燥温度在65-80℃,当黑竹的含水量在6%以下,黑竹干燥成功[2]。
土木工程结构模型创新设计论文
土木工程结构模型创新设计论文【摘要】通过此次大赛,我们发现通过合理选择结构的形式,能够有效的在减小自重的情况下,而承载力不变,即找到自重与承载力之间的一个平衡点。
此次结构设计不仅让我们了解到结构选型重要性,同时也加强了我们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主动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竞赛意识﹑心理素质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此次结构大赛为土木工程实践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舞台。
引言“湖南省第一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是由湖南省教育厅和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办的全省性赛事,旨在通过竞赛加强湖南省内各高校的交流,提高土木工程领域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训练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锻炼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加强团队意识,全面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综合素质。
一﹑结构选型结构设计竞赛首先要求参赛者具备一定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完成最优化的结构设计。
由于竞赛题目的不同,对结构类型的限制也有所不同,本次“湖南省第一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对结构类型没有做限定,但给出了荷载状况和尺寸要求,同时还提出了位移量的限值。
这就需要我们对各种类型的结构体系的力学特征有所了解,合理选型。
在阅读完竞赛相关规则后,需要对竞赛所需材料及工具了然于胸,本次竞赛所用的材料是经过炭化的竹片,所提供的工具有美工刀,502胶水,钢锯,铅笔及组合套尺等。
竹材的抗拉强度150MPa大于其抗压强度80MPa,竹条的抗弯性能较差,所以选择时我们应充分利用其长处,避免和克服其短处。
所以结构的造型应尽可能的使结构构件承受压力和拉力,在这些基础上,我们初步选择桁架结构,各杆件受力均以单向拉压为主,通过对上下弦杆和腹杆的合理布置,可适应结构内部的弯矩与剪力公布,上弦受压,下弦受拉,由此形成力偶来平衡外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外荷载所产生的剪力则是斜腹杆,竖杆,均为轴向受拉或轴向受压构件,从而使材料的强度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合理对杆件进行合理组合,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根据所用材料的特性,1300*20*4或1300*20*6的竹条单根在平放或竖放时,其在平面内和平面外抗弯曲能力很差,在制作构件时,需要对材料进行合理的截面组合,在此我们采用一平一竖“T”型组合方式。
结构立意创新作文
结构立意创新作文English:There is no doubt that innovation is crucial in writing. Creating a structure that is unique and thought-provoking can enhance the impact of a piece of writing. Whether it's using non-linear storytelling, incorporating various perspectives, or blending different genres, an innovative structure can capture the reader's attention and create a memorable reading experience. By experimenting with different structural techniques, writers can challenge traditional norms and push the boundaries of storytelling. Furthermore, an innovative structure can serve as a powerful tool for conveying complex ideas and emotions in a way that engages and resonates with the audience. It allows for a fresh approach to familiar topics, transcending the limitations of conventional structures and enabling the exploration of new narrative possibilities.中文翻译:毫无疑问,创新在写作中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创新设计大赛课程总结
一学习这门课的过程
第1周,第3周面授课,老师在讲台给我们讲这门课的必要性,以及创新设计中的要求,规则。
第5周,发放实验材料,每组2.5米长的木条10根,30cm见方的地板一块(固定孔已打好),白乳胶一罐,手锯一把以及锯条两根。
第6周~第9周,各小组进行计算,模型制作。
第9周周四在结构试验室进行实验,比赛。
第10周各小组进行ppt制作。
第11周~第12周课堂上各小组代表进行ppt演讲。
二结构制作过程中的总结(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分析,解决方法)
我们组从领到材料就开始进行模型设计和模型制作。
在模型设计制作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大家集思广益,再三商量后将每个问题都逐步解决掉了。
下面就其中几个比较大的问题我做一下论述。
1节点处梁与柱的搭接
如下图(1)(2)(3)所示,最开始设计的是图(1)所示的连接方式,由于这种方式是梁与柱的直接粘接,没有任何的“卡住”措施,加载铁块后只能靠胶水的粘接力来承受荷载,没有任何的防护措施,固更改设计为图(2)所示的搭接方式:在柱的外缘挖竖向凹濠再用白乳胶与梁粘接。
第二种方式较第一种方式在承受竖向荷载能力方面有较大改进。
但是考虑到地震荷载下结构还会受到较大的横向冲击荷
载,这样,第二种搭接方式就也会“不堪一击”了。
所以再三斟酌下更改为第三种搭接方式,这样,无论是竖向荷载还是横向冲击荷载情况下梁构件都会有较大的强度。
(1) (2) (3)
2 节点处的加固
插销处
插销主梁1 主梁2 节点加固处地震冲击荷载下,插入柱的主梁由于来回晃动会导致白乳胶失去其效果,柱来回摆动可能会导致主梁从柱上脱落,为了加强其牢固程度,在节点处对梁进行加固处理,采用插销把梁牢固的固定在柱子上,这样,有三道防线来抵抗地震情况下铁块对结构造成的冲击荷载,即乳胶的粘接作用,构件自身的强度,还有插销的固定作用,三重防线作用下提高了结构的强度。
2底板的加固措施(如图)
未经加固的地板经过加固的地板
底板与地震台用钢板和大号螺栓牢固的固定在一起,四根柱子与底板靠乳胶的粘接作用固定在一起。
我们组模型每层应该加载四块铁块,八斤左右。
地震作用下,结构随着晃动,底板与柱子的连接程度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对底板与柱子之间进行加固成了必须。
但是进行加固时的加固方法却成了难题,开始考虑每个柱子下设计一个柱墩,达到杯型基础的效果,可是问题又出来了,因为那样耗费木材量巨大,会大大加重结构自身的重量。
后来经考虑后更改为如图所示的加固措施,既没有大幅度增加结构自重,又很好的起到了加固底板的效果。
3次梁的做法(如图)
(次梁2搭载处)
主梁上搭载两种、四根次梁,构成“井”字形梁。
其中一种次梁即上图所示“鱼腹式”梁。
铁块重力荷载下,梁跨中承受弯矩较梁端大,故设计为鱼腹式梁,既满足了跨中承受较大弯矩的要求,又减轻了结构的自重,可谓两全其美。
4 支撑的做法
模型整体框架做好后就开始做支撑构件,开始我们的支撑构件做的是两边不对称,水平看过去,模型两侧的支撑呈十字交叉状。
后经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翻阅资料得知,在地震作用下,两侧的十字交叉支撑一侧承受拉力,而另一侧承受压力,这样整个模型就会受到扭转作用。
此情况下,支撑非但没有起到保护结构的作用,反而由于其存在导致模型受扭而加速破坏。
最后两侧支撑更改为对称形式,这样才能起到加强结构稳定性的作用。
5 铁块的固定装置
早在第一老师讲课时就提到过,比赛规则中有一条是:如果比赛中在地震作用下铁块从模型上掉下则该模型失去继续参赛资格,不管其结构是否发生破坏。
如此以来,铁块的固定装置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起初我们的设计方案为在次梁上直接粘接木条来牢固地卡住铁块,后经大家商量认为,这样效果不会太好。
究其原因,地震作用下,铁块的冲击力非常大,如果让铁块直接接触固定装置,恐怕强度再大的固定也难以保证在结构发生破坏时还保持其强度。
但是,如果固定装置在结构发生破坏前破坏,那么整体结构也就难以发挥其作用。
最后我们模型的固定装置成型如下图
面巾纸摆放位置
(铁块固定装置图)
这样做法下有点有二。
第一:充分利用了整体结构的强度,保证了不会由于固定装置的提前破坏而难以发挥整体结构的强度。
第二,地震作用下,由于面巾纸的存在会吸收掉一部分能量,降低了地震作用下铁块的冲击对构件的破坏。
三关于实验结果和实验分析
比赛中我们组的模型在 1.0的地震作用下最上一层铁块滑落而失去继续参赛资格。
失败原因分析:只考虑了地震台震动方向铁块固定装置的牢固性,而忽略了垂直于震动方向一侧的牢固性。
固定装置的破坏不是因为铁块的冲击而破坏,而是在垂直于冲击力的方向上的木条由于铁块的“蹭撞”而掉落。
比赛中虽然没有看到自己组模型的整体结构发生破坏,但是也明显的看到了自己组模型的不足:缺乏延性,整体结构太过刚性。
我们知道,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的延性越大,其抵抗地震作用的效果越
明显。
同时也看到了其他组模型的长处,地震作用下,结构随着地震效应左右摆动幅度大,但每次地震结束后都能完整的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由此可见,结构的延性对抗震性的作用之大。
比赛中看到了我班4组的模型在正弦波3.65g的地震作用下岿然不倒,可谓叹为观止。
比赛结束后对他的模型进行分析发现,他组的模型简单轻便,自重仅0.98kg。
比赛中他组的模型随着地震而来回摇摆幅度较大,然而每次地震结束后,他组的模型都恢复如初。
究其原因:一,结构延性较好,能较好的吸收地震的能量。
二,铁块固定装置比较好,大幅度降低了铁块对结构的冲击力。
还有二班的一组也比较好,也坚持到了最后。
比赛结束后对所有参赛的模型进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他人之所长,补自己之所短。
(我班四组作品)(二班二组作品)
四设计改进总结
改进对每个组来说应该都挺重要的,大学来这是第一次参加这样有意义的比赛,都没什么经验,所以最开始的设计方案和最后的设计方案差异是很大的。
但不管怎样,都是在进行一次次小测验的基础上
进行改进的。
比如,承载能力不够就换细梁为粗梁,节点不够牢固就更改节点设计方法,总建筑面积不符合要求就更改每层的建筑面积,地板不够牢固就对地板进行加固。
更甚者,感觉抗震性能不好或者外表不够美观就大幅度的更改设计方案。
下图是我们组更改前和更改后的对比图。
更改前设计模型 更改设计后模型
五 我在组中的任务及作用
创新设计大赛中我在我们组担任技术主管职务,起到了带头作用,独立解决了多个技术问题:1节点处梁与柱的连接形式(见前所述第一组图)、2柱子和主梁连接处的节点处的加固设计(见前所述第二组图)、3底板与柱子连接处的加固措施(见前所述第三组图)、4次梁(鱼腹梁)的设计与做法(见前所述第四组图)。
除此之外并与我组张亮亮同学一起解决了铁块固定装置的问题(见前述第五组图)。
本次设计大赛中我还主管施工进度,施工技术,所有构件都是我先做几个看施工难度如何,并在其中寻找简单的施工方法教会别人,指导其他成员进行施工。
六学习该课后的感想
这门课程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上课方式独特新颖,边从事实践生产,边学习理论知识,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
大学三年来我们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都是在课堂上,这样难免枯燥乏味,容易让人产生厌学的情绪。
感谢杨老师给我们提供一个这样的学习平台,不仅很好的掌握了课堂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这次创新设计大赛还让我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团队内成员合作的重要性。
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团队也是工作进展的重要因素。
比赛中我们组的模型因为铁块固定架出现问题而失去了继续比赛的资格。
结果让人难能满意。
在此,我该做深刻的自我批评,早就认识到了铁块固定架的重要性,也在实际中加强了固定架的强度,可是比赛中还是出现了问题。
这件事情充分表现出了“越是重要的地方就越要加强重视”这句话的正确性。
比赛结束第一时间心里感觉愧疚不安,明明可以做的更好,却没能如愿以偿,模型的整体结构没有任何问题,错就错在了小小的固定架上。
由此可见事情小但未必不重要。
要想要好事情就要把握全局,不能让事情失败在细节上。
七对本门课程的意见、建议
比赛规则中明文要求除了木板,白乳胶不能用到其他材料,但是比赛中,胶带却用的泛滥了。
胶带的运用对那些未做好铁块固定装置的模型有利,而对做好铁块固定装置的模型不利。
还望下次大赛能确实做到严格按比赛要求进行。
结构创新设计课程总结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班级:土木工程四班
姓名:李亮亮
学号:09032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