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题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综合考试复习题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综合考试复习题一、经济学(经济管理)专业复习用书1、西方管理理论研究参考书:《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李兴山主编2、现代企业管理研究参考书:《现代企业管理》潘云良主编3 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研究参考书:《宏观经济管理通论》赵长茂主编4、西方经济学参考书:《西方经济学》谢鲁江主编二、考试时间和考试方式考试于2010年12月11日上午9:00—12:00进行,时间3个小时,为开卷考试。
补考于2011年3月12日上午9:00—12:00进行。
三、考试题型(一)单项选择题(下页每个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在答题上写明正确选项的题号,每题1分,共20分)。
(二)辨析题(先回答对错,再说明理由,每题8分,共8题)。
(三)论述题(共1题,16分)。
全部复习内容共计145个题一、单项选择题1、在经济学中,稀缺是相对( A )而言的。
(A)人的需要的无限性(B)商品供不应求(C)产品的短缺(D)资源枯竭2、需求函救概念反映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它说明影响需求的因素是( A )。
(A)多种因素(B)单一因素(C)价格(D)收入3、边际效用指的是(C )(A)消费全部商品所得到的整个效用(B)消费每个商品所得到的平均效用(C)新增一个商品消费所得到的新增效用(D)消费商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4、利润最大化原则就是( B )(A)总收益要尽可能大于总成本(B)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C)生产函数等于成本函数(D)确立生产最佳阶段的原则5、公开市场业务是( A )的业务(A)政府在资本市场买卖政府债券(B)政府在市场公开买卖资产(C)政府强制企业市场信息公开(D)政府抑制垄断、鼓励竞争6、政府第二次调节属于( D )(A)事后调节(B)事中调节(C)事前调节(D)高层次调节7、下列各等式哪个正确( A )(A)社会总供给=国内生产总值+商品和劳务的进口-出口(B)社会总供给=国民生产总值+商品和劳务的进口-出口(C)社会总供给=国内生产总值+商品和劳务的出口-进口(D)社会总供给=国民生产总值+商品和劳务的出口-进口8、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体系中,以下说法中哪个不正确( A )(A)当意愿总需求大于意愿总供给时,实际总需求等于意愿总需求(B)当意愿总需求大于意愿总供给时,实际总需求等于意愿总供给(C)实际总供给与实际总需求恒等(D)有效总供给与有效总需求恒等9、人们一般把德国的市场经济模式称为( C )(A)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模式(B)自由市场模式(C)社会市场经济模式(D)政府监管模式10、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比,下面哪个说法不正确( B )(A)资金使用效率较差(B)对总需求的调节不如货币政策直接(C)调节作用力度较大,不容易形成“微调”的效果(D)灵活性较大11、学习西方管理理论的主线是( C )(A)激励理论(B)科学管理(C)人性假设(D)权变理论12、彼得·圣吉提出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 C )(A)事业部组织(B)网络组织(C)学习型组织(D)公司制组织13、法约尔认为,管理由( D )五个要素构成(A)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技术(B)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C)目标、决策、沟通、协调、文化(D)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14、管理过程理论各个代表人物对管理职能的划分有所不同,但对三项职能认识一致,它们是( A )(A)计划、组织、控制(B)计划、指挥、人事(C)计划、指挥、控制(D)计划、协调、控制15、( B )强调定量分析、建立模型(A)科学管理理论(B)管理科学理论(C)目标管理理论(D)比较管理理论16、下面哪一项不符合生产经营性企业特点( A )(A)以销定产(B)以产定销(C)用户至上(D)市场导向17、下面哪个观点符合法约尔关于经营与管理的论述( C )(A)经营与管理是同一概念(B)经营与管理是没有关系的两部分(C)经营包括管理(D)管理包括经营18、企业管理的三个维度指的是( A )(A)环境管理、目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B)人力管理、物力管理、财力管理(C)生产管理、供应管理、营销管理(D)战略管理、组织机构、企业文化19、以下哪个战略是总体战略( D )(A)投资战略(B)人事战略(C)产品战略(D)攻势战略20、企业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必须对企业所处行业的体制进行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五种力量模型和四种通用战略来获取竞争的优势地位,是( A )的观点?(A)设计学派(B)定位学派(C)认识学派(D)结构学派21、“经济人”概念是微观经学的基本前提,这一概念的涵义是( C )。
省委党校在职干部研究生入学考试练习题及(答案)
省委党校在职干部研究生入学考试练习题及(答案)政治理论一、概念解释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区分开来;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人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商品:商品是用来进行等价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其内容就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一定支出。
抽象劳动在质上是相同的,只有量上的区别。
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指剥削自劳动者劳动价值中的利润,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
剩余价值应该归无产阶级一切。
可变资本: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
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可以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使资本增值。
实践: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在阶级社会,基本形式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项。
人民内部矛盾: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产生的矛盾。
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包括工人阶级内部,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知识分子之间,农民阶级之间,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等等。
它在劳动人民之间是非对抗性的,在劳动人民和剥削阶级之间则在对抗性的一面之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
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各类感官直接与外部世界接触所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表面的、片面的、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政治理论综合复习题(论述0)
1、论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区联转意。
答:(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
矛盾的普遍性表明同类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尤其共性,这一点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及其侧面各有其特点,它表明不同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又具有个性,这种个性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任何事物内部即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又包含着矛盾的特殊性。
一方面,个性中包含着共性,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另一方面,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即这种区分是在一定条件和一定范围下存在的,由于事物范围的及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的东西,在另一特定的场合则变为特殊的东西,反之亦然。
(4)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①这一原理即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关系的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理解矛盾及其规律性问题的钥匙。
②这一原理揭示了认识由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和解决矛盾的方法论,它要求我们在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必须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③这一原理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
④这一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理论依据之一。
2、论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答:(1)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意义。
回;为①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才能证明其是否可靠,认识向实践转化的过程,也就是检验、修正和发展认识的过程。
②理性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如果不使之回到实践中就失去了认识的意义。
(2)实现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过程。
评决实①评价阶段。
确定理性认识是否反映了客观规律,以及这一认识与主体需要的关系,即能否指导人们的实践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是对理性认识进行认识评价和价值评价。
贵州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复习题(法理学)
20XX年贵州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复习题(法理学)一、选择题1、法律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方式,调整的特点是()。
A.外在调整 B.内在调整C.自行解决的调整D.无中介参与的调整2、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
A.主体B.客体C.内容D.事实3、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的主导形式是()。
A.制定法B.习惯法C.叛逆法D.学说和法理4、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一般由()三要素所构成。
A.假定B.处理C.制裁D.概念5、按照不同的经济基础和国家性质对法制进行的分类在法学上称为()。
A.法的历史类型B.法律体系C.法系D.法学体系6、法理学是法学体系中()的学科。
A.有关系法和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B.属于理论法学中最基础系。
C.关系法律的一般理论。
D.实践性很强。
7、法律具有国家性的基本含义是指()。
A.它是以国家名义创制的B.它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C.它保护国民的权力D.法律的适用范围是以国家主权为界域的8、解决法律解析难题的难题的最后方法是()。
A.目的解释B.历史解释C.体系解释D.语预解释9、最典型的平权型法律关系是()。
A.民事法律关系B.行政法律关系C.形式法律关系D.权利义务关系10、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不同点在于()。
A.法律形式B.法律本质C.经济基础D.意识形态11、法的创制方式一般可分为()两种。
A.法的制定B.法的认可C.法的废止D.法的修改12、作用于人们的行为的法律调整方式是()。
A.应该、允许和禁止B.应该和禁止C.允许和禁止D.允许和应该13、与司法相比较行政执法是一种()法律实施行为。
A.事前的B.主动的C.事后的D.被动的14、法学中法的“渊源”一词的专有含义是()。
A.法的形式来源B.法的效力来源C.法的历史来源D.法的理论来源15、权力能力反映权利主体取得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
A.资格B.能力C.效力D.意志16、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条件包括()。
山东省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及答案
山东省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及答案在追求知识与提升自我的道路上,参加山东省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众多有志之士的选择。
了解过往的真题及答案,对于备考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政治理论方面的真题。
在以往的考试中,常常会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重要内容。
例如,有这样一道真题:“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答案要点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基本观点包括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基本方法则涵盖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等。
再看党史党建部分,真题可能会问:“简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对于这道题,答案需涵盖党的一大、二大、遵义会议、七大等重要会议。
党的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二大提出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遵义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经济学方面,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真题:“阐述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答案应包括供大于求时价格下降,供小于求时价格上升,以及供求平衡时价格相对稳定等方面,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说明。
在管理学真题中,“论述领导决策的过程和方法”是常见的题型。
答案要包含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拟定方案、评估选优、实施方案和追踪反馈等环节,同时介绍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等决策方法。
对于法学部分,真题可能为:“简述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
”答案应当包括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权、监督权和获得赔偿权、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等。
这些真题及答案只是一个示例,实际的考试内容会更加广泛和深入。
备考山东省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需要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共贵州省党校2024年研究生招生考试管理学原理考试复习题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在职探讨生考试复习题《管理学原理》考试题型(试卷总分为150分):1、选择题(单选、多选混在一起)。
2、辨析题(推断+理由)。
3、简答题。
4、论述题(2个题,三段式答题法)。
考试学问要点:1、管理的四大职能是:安排、组织、领导、限制。
2、什么是管理?答:所谓管理是一种在正式组织内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其他人活动的活动过程。
3、管理的必要性在于资源的有限性。
4、管理成效与组织成效及其二者的关系。
答:管理成效,是指管理活动的效果。
组织成效,是指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
在管理成效与组织成效之间,并没有存在必定的线性相关的关系,即高的管理成效并不肯定能导致高的组织成效;反之,低的管理成效也不肯定必定导致低的组织成效。
管理成效与组织成效之间之所以不存在线性相关的关系,是因为组织成效的凹凸,除了受管理成效的影响外,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如工作环境、非工作环境、管理者本身等。
组织成效和管理成效的凹凸首先取决于管理者的个人因素。
管理成效与组织成效之间不存在线性的相关关系并不是说管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无关紧要,相反,它更说明白要提高组织成效就必需提高管理成效。
因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状况下,提高管理成效会有助于提高组织成效。
从长远的观点看,影响组织成效凹凸的其他因素也是管理活动的结果,组织完全有可能通过自己有效的管理活动使之形成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其他因素。
对管理成效和组织成效的正确相识和理解,有助于了解在实践中的“管理万能论”和“管理象征论”各自的不足和偏颇之处,从而正确评价管理者与组织成效的关系。
在现实中,管理者既不是懦弱无能的,也不是万能的,管理者的管理成效与组织成效之间是互动的。
5、管理者的类别和管理者的技能机构。
答:按管理者所处的管理层次,可以划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管理者所需驾驭的管理技能可以简洁地概括为三种:(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思想技能。
由于不同层次管理者的管理活动不同,对不同层次管理者的素养和实力的要求也就不同,与此相应,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须要具备的管理技能也应有所侧重。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练习题及答案-法理学
一、概念解释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2、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叫做生产力.3、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4:、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
5、商品:是用来等价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的统一体。
6、货币:就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7、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并由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8、可变资本: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
9、实践: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认识活动的基础.(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在阶级社会,基本形式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
)10、理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对感性材料的加工而获得的关于对事物全面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11、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12、主要矛盾:在复杂事物中的各种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到决定作用的矛盾.13、自觉能动性:又叫主观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
14、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15、文化产业: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二、辨析题1.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V2.对新事物要肯定一切,对旧事物要否定一切。
X3.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所以它们是两类独立存在的劳动。
X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类独立存在的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重属性。
4.市场经济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但它并不排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V5.发展才是硬道理,这里所说的“发展”是指经济发展.X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V7、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发展的根本动力。
中央党校行政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2024年入学考试行政学复习题
中心党校行政管理专业在职探讨生2024年入学考试行政学复习资料一类:1、政府职能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应担当的职责以及所发挥的作用,也就是关于政府运用行政权力的范围和程度的法律规定。
政府职能即是人们对政府应当管什么,不应当管什么的基本理论相识,也是政府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地位和作用的详细体现。
2、中国政府的基本职能政府的基本职能就是依据政府管理的社会事务的性质、范围,将政府职能分为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政治职能包括三种最基本的职能:①对外交往的职能;②维护政治秩序的职能;③促进民主发展的职能。
社会职能主要有:①培育市场;②宏观调控;③供应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④促进文化进步;⑤培育社会力气。
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1980年起到20世纪末的20年里,先后进行了4次大幅度的行政改革。
包括:1982年改革;1988年改革;1993年改革;1998年改革。
4、行政监管的基本形式①行政引导;②行政检查;③行政干预;④行政协调。
5、中心与地方关系的内涵第一、中心政府对地方政府拥有限制权力;第二、地方政府对中心政府有听从的义务;第三、地方政府在本行政区域内依法自主决策和管理。
6、行政效率行政效率是指各级行政组织在它们的行政管理活动中所投入的工作量(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等),与其产生的有形无形管理效果之间的比率。
7、依法执行的理论内涵(1) 职权法定(2) 程序合法(3) 行为规范(4) 担当法律责任8、行政信息沟通系统所谓行政信息沟通系统是指通过把行政信息的收集、加工、输出等信息处理手段和方法结合起来,使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主客体及有关方面亲密联系的组织体系,是为行政管理活动供应所需信息的一种信息沟通机制。
9、财政管理政策财政管理政策是政府依据肯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须要,基于对经济发展规律的相识,为财政管理活动确定的基本原则、工作方法和行为规范。
财政管理政策是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般是由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效应等要素构成。
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练习题-省委党校考试题库
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练习题-省委党校考试题库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练习题《政治理论》练习题一、概念解释题1.货币货币就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商品商品是用来进行等价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资本资本是一种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是一个运动的过程。
4.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5.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其内容就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一定支出,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它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6.可变资本由劳动力构成的那部分资本,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之中去,而是由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新生产出来,而且还创造出剩余价值,从而使这部分资本得到增殖。
7.价值规律就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
8.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由此能够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由此能够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9. 主要矛盾在事物复杂的诸多矛盾中起着领导、决定的作用的矛盾,其它则处于次要和服从地位。
10.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对感性材料的加工而获得的对事物全面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的高级阶段。
11.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三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辩证统一地共同构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生命线。
13.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宗旨的文明形态。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12年入学考试(政治理论部分)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政治理论部分)1、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还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
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以中国化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它的内涵,是关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和解放、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前进的学科,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理论来源和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社会化大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2)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
(3)工人运动的兴起。
三大工人运动即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起义、1836-1848年英国宪章派开展的持续12年之久的宪章运动、1884年爆发的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马克思主义来源: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科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社会物质实践活动给予了充分的注意,揭示了它在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的的地位和作用,得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结论。
既扬弃了违心主义,又扬弃了机械的、直观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在《提纲》中马克思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认识活动的基础,他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主体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又通过实践认识世界。
人的本质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不是抽象的,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安徽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题
安徽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题安徽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名词解释1.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 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指我国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3. “三个有利于”: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标准。
4. 名族区域自治:就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名族聚居的地方,实现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特色”:实践特色、理论特色、名族特色、时代特色。
7.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名族伟大复兴。
8.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9.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二、简答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含义:就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命题:一是,和平与发展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要求。
二是,和平与发展仍是摆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的、尚未解决的大问题。
3.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及求真务实。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名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政治理论部分)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政治理论部分)篇一:中共中央党校入学考试复习资料政治理论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入学考试复习资料政治理论部分第一部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孕育和准备阶段(1844-1847年);(2)正式形成阶段(1848-1871年);(3)理论体系完成阶段(1871-1883年);(4)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和发展阶段(1883-1895年)。
(P2-P3)(二)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和伟大变革2、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P3)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的根本变革和唯物史观的创立(一)科学的实践观和唯物的历史观(P6-P7)3、科学的实践观:马恩认为,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并以实践为认识的目的。
4、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历史观领域,马恩认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发展(P8-P10)5、政治经济学研究与唯物史观的经典阐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序言中,马克思明确地把社会形态区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面,同时,又把上层建筑区分为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形式即观念的上层建筑两部分。
认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专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6、政治经济学研究与人的本质的揭示: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划分类三大社会形成或三个大的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
山东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财政学》复习题
财政学作业题第一专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及职能1、公共财政的概念及职能。
财政的概念: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与发展的目标。
财政分配的主体是政府,财政分配的客体是一部分社会产品(价值),财政分配的依据是国家权力,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以财政是政府实现其职能的重要工具。
财政的职能:优化资源配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一条渠道,政府也是资源配置的一条渠道,因而优化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维护市场统一。
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必须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实行优惠政策的行为,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促进社会公平。
实现社会公平(公平≠平等,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健全财政:第一,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第二,以人为本,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等民生支出。
第三,调节国家、企业和居民的关系。
第四,调节中央、地方的关系。
2、市场失灵及表现。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经济存在着的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使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率或缺乏效率的。
具体是指现实市场中,不符合完全竞争市场条件的因素以及经济运行结果被认为不完善的地方。
主要表现是:(1)市场无法消除外部效应(2)市场不能有效提供公共物品(3)市场无法消除垄断(4)市场的信息不完全或者信息不对称(5)市场不能解决收入分配不公(6)市场不能解决经济波动。
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必须对市场失灵进行干预,以克服和矫正市场的不足。
2023年7月河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题政治理论(8题120分)
2023年7月河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题
政治理论
(共8道题,满分120分)
一、简述题(每题10分,共3题,合计30分)
1、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2、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3、党的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二、辨析题(每题12分,共2题,合计24分)
1、事物的性质是由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
2、新民主主义的发展必然是社会主义。
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3题,合计66分)
1、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
2、如何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3、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点。
上述题目的答案均在《入学考试指南》中,需原文背默,方可得高分,小标题做答得分有限。
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政治理论综合复习题(简答0)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意义?实可多。
答:列宁提出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意义是:(1)揭示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揭示了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2、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对立,统一、转化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答:意识是社会生产劳动的产物,劳动在意识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决定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1)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2)使语言得以产生,进而与语言一起又推动了人脑和意识的产生及发展。
(3)劳动不断锻炼和提高了人的思维能力,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扩展,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意识。
4意识的能动作用?;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控制人们的生理活动;指导人们的实践改造世界5..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辨证的否定来实现的。
辨证否定的特点是?答:(1)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既是事物自身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而不是外力强加的。
(2)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一方面,否定就是新事物克服旧事物,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另一方面,在否定过程中,新事物保留和继承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即克服又保留的关系。
6.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内动;贯中;承根;方根。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一条中心线索。
(3)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根本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区别之所在。
(4)对立统一的分析方法即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本方法。
7.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联、发、全、承、答:(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2)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3)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4)辩证法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矛盾,把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外力的作用。
省委党校法律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题及(答案)
法理学一、简答题法律移植:法律移植是指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某种法律规则或制度移植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它所表达的基本意思是:在鉴别、认同、调适、整合的基础上,引进、吸收、采纳、摄取、同化外国的法律(包括法律概念、技术、规范、原则、制度和法律观念等),使之成为本国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本国所用。
法的制定:指法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创制、认可、修改和废止法律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活动。
法的效力:法律效力即法律约束力,指人们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那样行为,必须服从。
法律效力来自制定它的合法程序和国家强制力,法律有效力意味着人们应当遵守、执行和适用法律,不得违反。
法律关系:是法律所规定的以及在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权利和义务(权力和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以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权力、义务)为内容,是一种体现国家意志的特殊社会关系,也是合法的受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
霍菲尔德的权利:1、狭义的权利,指人们可以要求他人这样行为或不行为。
2、特权,指人们能不受他人干涉而行为或不行为。
3、权力,指人们通过一定行为或不行为而改变某种法律关系的能力。
4、豁免,指人们有不因其他人行为或不行为而改变特定法律关系的自由。
法律监督的意义:1、法律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保障和重要组成部分。
2、法律监督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保证。
3、法律监督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发挥活力、合法活动)。
法律制裁和法律责任的关系:1、法律制裁是承担法律责任的一个重要方式。
法律责任是前提,法律制裁是结果或体现。
法律制裁的目的,是强制责任主体承担否定的法律后果,惩罚违法者,恢复被侵害的权利和法律秩序。
2、法律制裁与法律责任又有明显的区别。
法律责任不等于法律制裁,有法律责任不等于一定有法律制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题资料
《政治理论》练习题
一类: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
3、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中民主和专政之间的关系
4、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
5、当今世界多极化呈现出的主要特征
6、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提出的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7、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8、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9、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10、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11、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1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3、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14、现阶段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15、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二类:(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性。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4、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5、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否定。
6、我国的经济特区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7、把社会各方面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会改变党的性质。
8、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相互对立的分配原则。
9、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是政策和策略问题。
三类:
1、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实质
2、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3、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4、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5、毛泽东关于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
6、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现代管理学》练习题
一类:
1、评价的原则
2、法约尔提出管理五个职能的主要内容
3、管理活动的基本要素
4、管理客体的特征
5、不确定型决策
6、管理的特征
7、异体监督
8、评价的作用
9、权变观念在管理中的作用
10、职能制组织机构的优、缺点
11、指挥与协调的区别与联系
12、管理幅度
13、共有经济规律
14、行为科学理论对人的看法
15、管理观念
二类:(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管理主体主要指的是具有一定管理权限的单个管理者。
2、管理人本观念中的“人”,指的是管理客体中的人。
3、在管理活动中应以定性分析为依据,定量分析为工具。
4、从在管理客体中发挥作用的角度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5、在管理学中,所谓管理幅度,是指组织机构按垂直隶属关系划分的
等级。
6、财产所有权所获得的支配权是比较符合现代管理原则的。
7、过分强调和依赖行政方法不利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8、管理客体的可控性不是一成不变的。
9、西蒙所提出的决策准则是最优、最佳。
三类:
1、科学决策应遵循的原则
2、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及在处理二者关系时要考虑的因素
3、现代管理要经历的过程及在这个过程中决策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
4、权变观念在组织方面的应用
5、管理目标的作用
6、实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