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四首叙事曲

合集下载

肖邦四首叙事曲的研究与演绎论文答辩

肖邦四首叙事曲的研究与演绎论文答辩
第二章 肖邦四首叙事曲创作的文学成因 02
chapter
03
chapter
第三章 肖邦四首叙事曲的艺术表现
第四章 肖邦四首叙事曲的诠释和演奏
04
chapter
of
第一章 肖邦的生平及其音乐的创作分期
第一节肖邦的生平 第二节肖邦各个时期的音乐创作 一、华沙时期的音乐创作(1810-1830) 二、华沙起义时期的音乐创作(1830-1831) 三、巴黎全盛时期的音乐创作(1831-1845) 四、肖邦晚期的音乐创作(1846-1849)
论文题目:肖邦四首叙事曲的研究与演绎
学校名称:齐齐哈尔大学 答辩人:孟可欣
导师:蔡云凌 教授
国内研究:
国内部分有于润洋所著的《悲情肖 邦》,通过对肖邦生平及音乐作品的 解读,进而探讨音乐中的悲情因素肖邦 叙事曲解读》一书中,围绕肖邦钢琴 作品中的叙事曲体裁作了系统而全面 的研究,并对肖邦创作的叙事曲的结 构、内容、背景、演奏技巧以及方法 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此 书的出版可以说是对研究肖邦叙事曲 最为重要的贡献。
4 总结
of
总结
肖邦的一生共创作出四首叙事曲,他是首位将叙事曲这一本来属 于声乐体裁范畴的形式用于钢琴曲创作中的音乐家。这四首作品 在曲式结构上打破了传统的奏鸣曲式原则主副部的顺序,形成了 一种崭新的曲式结构。肖邦的四首叙事曲至今都是器乐作品中独 奏曲里的经典之作。
of
5 不足
of
不足
肖邦的四首钢琴叙事曲创造了一种非常自由的新形式与新内容,超 越了传统叙事曲那种较为固定的曲式。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毋庸置 疑,是我们后人对音乐研究的必修之课。由于时间比较仓促,本人 水平有限,因此对肖邦的四首叙事曲的认识还比较浅显,只是初步 探讨了肖邦叙事曲的文学成因、艺术表现以及乐曲的诠释和演奏技 巧。论文中难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探索,真诚 地希望大家给予批评和指导。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作者:冷南妮来源:《成才之路》2008年第15期肖邦,波兰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

他一生的创作,除少数几首歌曲外,几乎全部是为钢琴而作,他的钢琴作品在钢琴音乐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他创作了包括练习曲、前奏曲、玛祖卡舞曲、波洛涅滋舞曲、圆舞曲、夜曲、即兴曲、协奏曲、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等各种体裁的作品。

其中,叙事曲在他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钢琴叙事曲是肖邦首创的一种器乐体裁。

肖邦一生中共创作了四首叙事曲,即《g小调叙事曲》作品23号、《F大调叙事曲》作品38号、《降A大调叙事曲》作品47号及《f小调叙事曲》作品52号。

其中《g小调叙事曲》(第一叙事曲)作品23号是音乐中第一首采用这个曲名的器乐作品。

特点一:《第一叙事曲》作品23号创作于1831年,完成于1835年,于1836年出版。

肖邦曾向舒曼说过,他的叙事曲是受密茨凯维奇的几首诗歌的激发而写的。

一般认为,《第一叙事曲》作品23号是受密茨凯维奇的叙事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启发而作。

密茨凯维奇是波兰浪漫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

叙事诗《康拉德·华伦洛德》是他1828年发表的一部作品。

诗中叙述的是公元11世纪立陶宛人反抗条顿十字军的历史。

幼年被俘,在敌营中长大的立陶宛人后裔华伦洛德,受到立陶宛游吟诗人哈尔班的爱国主义教育,使他立志为民族效劳,为祖国献身。

华伦洛德利用十字军对他的信任,从内部破坏敌军,挽救了立陶宛。

最后,被十字军发觉,以身殉国。

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肖邦只是受到密茨凯维奇叙事诗的启发而写出了《第一叙事曲》,并非是用音乐描写诗歌的具体内容。

从《第一叙事曲》呈示部中主、副部主题可以联想到哈尔班与少年华伦洛德的形象,在展开部中,主部主题变得热情、激动,副部主题则英勇、豪迈。

如果这两个主题可以激起人们对慷慨悲壮的哈尔班与成年英武的华伦洛德联想的话,到了第三部分,拿叙事诗的文学情节来套用音乐的内容,就显得不可能了。

肖邦叙事曲的音乐特征

肖邦叙事曲的音乐特征

肖邦,波兰著名钢琴作曲家,作为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他一生历经坎坷,华沙起义失败后他移居巴黎,最终不幸逝于肺结核。

这些复杂的情绪相融合,促使了肖邦创作无数经典的钢琴曲。

本文将对肖邦的生平及创作背景进行简单介绍,并以肖邦的四首叙事曲为例,深入剖析其结构及艺术特征。

一、肖邦叙事曲的创作背景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享年39岁,从小便表现出超凡音乐天赋。

1830年,波兰政治动荡,肖邦离开祖国,他先在维也纳做了短暂的停留,后至法国巴黎定居。

1836年,肖邦身患肺结核,症情逐渐加重。

1848年,肖邦前往英国,他身体十分虚弱,但仍坚持举行最后一次演奏会,献给同是流亡国外的波兰同胞们。

1849年他返回巴黎,病情急剧恶化,于10月17日在巴黎病逝。

肖邦少年时期便显露多方面的才能,7岁就写出了《波罗涅滋》,他8岁便首次公开演奏钢琴。

除此之外,他在文章、绘画、戏剧表演等方面也拥有极高天赋。

中学时期,他便以卓越创作才能和演奏才能闻名于世。

他的音乐在这时期多受华沙音乐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他的恩师爱尔斯涅尔。

肖邦乐于探索不同体裁,如谐谑曲、马祖卡舞曲、波罗涅滋舞曲等等,并力求在这些体裁中做到完美。

他对钢琴音乐的多样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叙事曲指富于叙事性、戏剧性的独唱或独奏曲。

叙事曲源于中世纪的定形诗,它在12世纪和13世纪时流行,尤其被法国南北部的吟游诗人所传颂。

18世纪时,叙事曲逐渐发展为叙事诗的形式,并在一些作曲家的谱曲下形成叙事曲歌曲的形式。

19世纪,肖邦首次将“叙事曲”一词冠名为一种乐曲的题材,并运用至钢琴作品中。

当时,肖邦对浪漫主义文学产生浓厚兴趣,最终,他将文学与音乐相联系,用音乐表达文学的情感,钢琴叙事曲这一音乐体裁便在这时产生。

在所有文学类的叙事诗作品中,密茨凯维支的作品对肖邦的叙事曲影响最深,尽管他们联系在具体内容上并不太密切,但二者均表达了对波兰的爱国之情,同时体现了波兰强烈的民族风格。

肖邦叙事曲四首ChopinBallade

肖邦叙事曲四首ChopinBallade

肖邦叙事曲四首ChopinBallade肖邦一生共创作了四首叙事曲体裁的钢琴曲,这四首叙事曲写于1831至1842年之间,也就是肖邦21岁至32岁这段充满青春朝气的时期。

这一时期也是肖邦音乐创作上的高峰期。

他创作的四首叙事曲,规模宏大、气势恢弘,具有史诗性、戏剧性,具有广阔的交响性发展。

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把叙事曲这一体裁运用到钢琴曲创作上来的作曲家,他为叙事曲这一体裁领域内的发展、为李斯特和其后的交响诗、交响画、音诗、音画等奠定基础。

叙事曲这一体裁发源于中世纪的定形诗,除有固定的诗形外,根据其语源有时也兼指舞蹈歌。

到了14世纪以后只歌不舞,在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成为独唱或复调叙事歌曲的通称。

到了18世纪演变为叙事诗形式,如作家歌德的《魔王》叙事诗,作家黑尔达的《爱德华》叙事诗等。

后来一些作曲家,根据叙事诗的词把它们谱写成歌曲,从而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叙述体歌曲。

如勒韦的《爱德华》、舒伯特的《魔王》、舒曼的《两个近卫兵》等。

肖邦首先在篇幅长大而富于戏剧性的钢琴曲中使用叙事曲这一名称,后来勃拉姆斯、李斯特、格里格、维厄唐、福雷等音乐家也在钢琴曲中使用其名。

一部分管弦乐作品也借用了叙事体形式。

如柴可夫斯基的交响叙事曲《督军》、杜卡斯的《魔法师的弟子》、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等,都是较典型的交响叙事曲。

肖邦把原先用于声乐作品中的叙事曲体裁借过来,用于钢琴叙事曲的创作,这一大胆的创新与受到同乡诗人密茨凯维支叙事诗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

密茨凯维支叙事诗的民间风格表现在民歌的格调和民间的语言,肖邦叙事曲的民间风格表现在民歌性质的主题、民间音乐的即兴性的变奏手法。

肖邦用器乐这一新的形式、新的语言来表现诗的形象、诗的意境及其个人对诗的主观感受,器乐叙事曲体裁恰巧吻合了他的需求,他开凿了器乐叙事曲体裁的先河,为叙事曲体裁拓宽了使用的范围,丰富和发展了叙事曲的音乐表现。

肖邦运用叙事曲这一体裁创作的四首钢琴叙事曲,广泛采用非规范的混合曲式结构。

肖邦《f小调第四叙事曲》的音乐风格及演奏技巧

肖邦《f小调第四叙事曲》的音乐风格及演奏技巧

(一)引子乐曲共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其中引子有七个小节,速度为行板,调式调性为C大调,是f小调的属音,肢体材料分为三层。

高声部由八度音程构成,逐渐下行音阶。

中间部分由连续的切分音组成,以弱拍开始。

低音声部是由分解和弦组成的。

给人以很好地和声效果。

旋律是C大调主和弦的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并且旋律音调越来越短,好似妈妈在反复叮嘱孩子一句话,话语越来越精简,最后只有一个字提示。

这也是肖邦写作的独到之处,为后文做好了铺垫。

(二)呈示部主部第一主题(第8-22小节)分为三个乐句,旋律由八分音符和级进的十六分音符的旋律音程所构成,这两种材料都来自引子部分。

第一句(第8-12小节)调式调性为f小调,和声主要以主属关系为主,整体跨度不大,只出现了两次大七度,它以降A大调的主和弦结束。

第二句(第13-18小节)以降A大调主和弦开始,并在行进过程中加入临时变音记号最终转到了降b小调,经过两小节的补充顺利地进入第三句,在第三句(第19-22小节)中,通过升高降b小调的Ⅶ级和声小调特征和旋律中缺少上方三音,调性从降b和声小调变为同主音F大调,最后回到f小调上。

第一次变奏(第23-37小节)是主部第一主题的变化重复,主要表现在旋律进行了加花,和声和节拍重音位置发生了少量的变化。

插部(第38-57小节),共20个小节,此段落出现多次转调,调式调性不稳定。

插部前四小节从降G大调开始,第42-45小节移至降F大调,这两个乐句为模进关系,第46-49小节是降e和弦,降F是降e的那不勒斯和弦。

第50-53小节进行了多次频繁转调,降B-降E-降A-降D-降G。

第54-57小节最后落在了降b 和弦上,调性也回到了主调f小调上。

第二次变奏(第58-71小节)最大的改变是节拍重音发生了变化,由弱拍到过小节强拍变成了本小节内弱拍到次强拍。

同时,整体以柱式和弦为主,中声部加入了级进的十六分音符伴奏,低声部加入了琶音。

种种织体材料的变化与表情术语的渐强和强,使音乐更加富于动力,形成了乐曲的一个小高潮。

肖邦所作四首叙事曲的第一首

肖邦所作四首叙事曲的第一首

这是肖邦所作四首叙事曲的第一首,是根据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康德拉·华伦洛德》在华沙起义的背景下创作的。

全曲充满了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以及对祖国的怀念,是一首热情洋溢的爱国诗篇。

(《康德拉·华伦洛德》取材自古代,讲述的是被日尔曼武士团俘虏的立陶宛少年康德拉长大后立志牺牲自己,为祖国报仇的故事)此曲为奏鸣曲式,但有许多较为自由之处。

开头是7小节的引子。

第8小节开始,作者想要讲述的故事开始,这里有一个主题与和声进行错位的现象。

第9小节在和声上是引子的终止式,但从速度、节拍上已经进入了主部,从而形成了和声不到位的情况。

主部是从引子的补充终止开始,并且屡次反复:Ⅳ-Ⅵ-Ⅴ。

主部仿佛是一段抒情性的叹息。

共28小节。

最后停在g小调的属七和弦上。

第36小节开始进入连接部,从g小调的主音开始,以4个一组的8分音符为单位进行,4小节之后,单位进行了变化,头一个音符变为2分音符此时,音乐变的不安起来,甚至让人觉得惊惶,音乐变的越来越快,仿佛海浪般汹涌而来,从右手上下起伏的旋律中,能让你感到自己在被海浪玩弄的小舟上是那么的恐惧和无助……这是一个具有独立的艺术形象和主题功能的段落,规模较大。

调性经历了g-a-g的过程,左手始终有着主持续音的伴随,仿佛是掀起恶浪的真正力量之所在。

直到最后,它似乎都没有担负起真正连接的作用,在大浪稍稍宁静的时刻,副部主题悄悄地来到了。

一段抒情性的叹息,是大家较为熟悉的旋律,降E大调开始,共15小节,是个8+7的复乐段结构左手以琶音为主,悠美而且让人觉得背后蕴藏着无穷的能量似的。

结束部从第83小节开始,主部素材派生而来,但是,它延续了副部的降E大调,依旧是叹息,依旧是呼唤,催人泪下的感动。

接着94小节开始进入了展开部。

在a小调上开始,并始终有属持续音伴随。

首先展开主部,具有悲剧色彩。

作者在展开手法上采用了性格变奏,在展开时保持了句子的完整性。

第106小节展开了副部主题,此时曾另人感动的副部主题爆发出了非常大的能量,音乐形象变的极具英雄气概,调性经历由A大调—G大调。

肖邦第4叙事曲演奏建议与教学难点

肖邦第4叙事曲演奏建议与教学难点

肖邦第4叙事曲演奏建议与教学难点摘要:弗雷德里克·肖邦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爱国主义者,他是世界音乐发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他赋予了夜曲、练习曲、波兰舞曲、叙事曲等体裁新的意义。

叙事曲这一体裁的前身是中世纪法国定形诗,游吟诗人以此创作出叙事歌。

古典时期,作曲家发展成为声乐叙事曲,肖邦将这一体裁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戏剧性、叙事性的器乐曲体裁,在当时是十分具有创造性的想法,将浪漫时期钢琴音乐的情绪表现力提升到了另外一个全新的高度。

Op.52叙事曲是肖邦的四首叙事曲里公认最成熟的作品,这首作品里没有强烈的戏剧性,而是凝练的音乐语言,反映了肖邦内心深刻的内在情感。

该曲复调化,是四首叙事曲中公认难度最大最高技术性的作品。

该文通过列举作品中的实例,从旋律,曲式等方面分析该曲,针对演奏中会出现到的音色层次分配、旋律变奏的处理方式以及曲式框架里横向与纵向发展等方面作为教学中的难点,去解析肖邦所要表达的情绪内涵。

关键字:叙事曲;旋律;教学难点一、肖邦叙事曲的创作及f小调第四叙事曲的创作背景浪漫主义时期,叙事曲这一体裁发展出现了器乐的形式,是一种戏剧性强、篇幅较大的器乐小品。

肖邦则在钢琴上将这一形式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勃拉姆斯、李斯特、等音乐家也创作了一些这一体裁的震撼人世的作品。

肖邦在这一时期则起到了先驱的作用。

他一共创走了四首叙事曲,作品好分别为:Op.23、Op.38、Op.47、Op.52 ,这些叙事曲是肖邦最真实的心情写照,内容深刻,结构复杂,他从声乐叙事曲上吸取灵感,用他的故乡波兰民间素材“杜马”为创作素材,将波兰人民的心声用钢琴音乐更好的展示出来。

《第四叙事曲》在肖邦在1842年完成创作的,在那一年,他亲密伴侣的去世令他十分的悲痛,创作热情越来越谈。

这首曲子运用了复调的写作手法,全曲节奏跌宕起伏,时柔时刚,结构上采用了奏鸣曲式与主题变奏结合,反映他当时晚期的人格分裂,而且加上他祖国波兰影响,所有一切因素都集中在这首Op.52,f小调叙事曲,这首作品是包含了肖邦毕生作曲精华,是钢琴专业必修曲目。

论肖邦g小调钢琴叙事曲的创作与音乐分析

论肖邦g小调钢琴叙事曲的创作与音乐分析

论肖邦g小调钢琴叙事曲的创作与音乐分析作者:段婷婷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0期[摘要]肖邦是首次将叙事曲这一体裁运用于钢琴的作曲家,他的一生创作了四首钢琴叙事曲,分别是:《g小调叙事曲》《F大调叙事曲》《降A大调叙事曲》《a小调叙事曲》。

而《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创作完成则标志着肖邦的钢琴创作步入成熟阶段。

通过学习查阅,作者分析认为,此曲仍是奏鸣曲式结构,创新型写法,服从于音乐的结构,才是音乐最本质的要求。

[关键词]肖邦;叙事曲;奏鸣曲式;英雄性在音乐词典中,“叙事曲是指篇幅长、大而富于戏剧性的钢琴曲,相当于诗歌中叙述英雄丰功伟绩的歌谣”。

在内容上,一般来自于民间的故事和传说;结构上是单乐章作品,对曲式并没有严格规定,这一点和交响曲、协奏曲不同。

一般来说,叙事曲较多采用三部曲式——即A-B-A结构或奏鸣曲式,甚至混合曲式,织体上多以独奏为主,主题材料大致是源自于民间说唱、器乐和舞蹈等民族音乐素材,风俗、传说、绘画、故事等民族文化素材。

肖邦是首次将叙事曲这一体裁运用于钢琴的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四首叙事曲。

通过肖邦创作影响,之后的很多作曲家继承和丰富了这种体裁。

一、肖邦与叙事曲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是波兰人,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创做出了大量广为流传并影响深远的钢琴作品,被人们誉为最伟大的爱国主义作曲家,钢琴家。

优秀的音乐家总是将生活和艺术融为一体的,从小成长的环境更是赋予了他众多的音乐灵感,波兰的民间艺术深深地吸引着这位伟大的作曲家,作品中也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精神。

1830年11月的华沙起义和1831年9月华沙的沦陷,独在异乡的肖邦悲痛万分。

就在这时,肖邦看到了叙事长诗——波兰浪漫主义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AdamMickiewicz 1798-1855)充满悲剧情怀的《康拉德·华伦洛德》,长诗所描写的是13世纪末立陶宛与条顿十字军团战争期间,一位名叫华伦洛德的立陶宛爱国者,奋力为祖国复仇,却最终被十字军团处死,这样慷慨激昂的英雄故事。

论文开题报告: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析

论文开题报告: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析

论文开题报告: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析论文开题报告: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析论文开题报告: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析:2013-7-7 17:02:56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专业班级:08 音乐学(海外教育)课题名称《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析》1、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作为一名钢琴专业的本科生,我热爱我的专业,也热爱音乐。

对于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的大艺术家,在音乐界一直有对肖邦音乐的各种研究,比如对肖邦音乐的创作风格,肖邦音乐的爱国情感的分析,肖邦音乐的创作风格和肖邦音乐的演奏技巧,艺术特色等研究,在这些研究中,都是以肖邦音乐的某一特点来分析,这些研究对我此片的论文的写作和对课题的研究有了很多的启发和有利依据。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有如下3个:⑴研究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

曲式是一门课程,是学习音乐的必修课程,是对于学习音乐的人的非常重要的课程。

在学习一首曲子之前,我们为了更好更完善的演奏出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分析曲式结构是其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能较好的把握曲子整体框架的重要途径之一。

⑵分析四首叙事曲的情感。

在平时的音乐学习中,导师经常让我去翻阅相关资料,查看谱面上的音乐表情术语和强弱标注,分析曲式结构。

知道这些之后,我们可以对曲子有一个初步的把握,这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读懂乐曲。

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和其他背景,比如情感方面的背景,只有将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和他所留给我们谱面上的表情记号相结合,才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作品的核心情感,同时查找翻阅尽可能多的文献资料,尽自己最大,它诞生在华沙革命失败的年代。

肖邦创作这首叙事曲的时候,正流亡在法国。

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希望可以说是这首叙事曲的创作动机。

肖邦在音乐中所表现的“英雄性”和“悲剧性”的内容,事实上成为鼓舞当时波兰民族斗争的精神力量;第二首叙事曲是四首叙事曲中标题性和描写性最鲜明的一首,自然界形象的描绘和心理状态的刻画在这里获得了统一。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肖邦(Fryderyk 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是波兰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欧洲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钢琴作曲家之一。

他以深沉细腻的音乐风格和对钢琴技巧的高度要求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中《第一叙事曲》(Ballade No. 1 in G minor, Op. 23)被认为是浪漫主义音乐中的杰作之一,具有复杂的结构和深刻的情感内涵。

本文将从曲目的背景、结构和音乐特色三个方面对《第一叙事曲》进行浅析。

一、背景肖邦的《第一叙事曲》创作于1831年,是其四首叙事曲中的第一首,也是最早发表的一首。

叙事曲是一种起源于诗歌形式的音乐作品,以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第一叙事曲》的创作背景与肖邦当时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1830年波兰爆发了十一月起义,肖邦的爱国热情和对家乡的思念深深融入了这首作品中。

《第一叙事曲》具有浓厚的民族情感和浪漫主义气息,充满了内心的痛苦和激情。

二、结构《第一叙事曲》的结构非常复杂,展现了肖邦高超的作曲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

整首曲子由四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具有独特的音乐特色。

第一乐章以悲痛的调子开头,呈现了深沉的忧郁情感。

第二乐章则是一个轻快的舞曲,展现了肖邦的优雅和俏皮。

第三乐章是整首曲子的高潮部分,情感达到了顶峰,充满了激情与挑战。

最后一乐章则是结束部分,以悲壮的调子收尾,给人以深沉的思考。

整个曲子的结构紧凑而有序,每个乐章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和对话。

肖邦通过精巧的音乐构思,展现了他的音乐天赋和创作功底。

这种复杂的结构也给演奏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需要高超的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才能将曲子演绎得淋漓尽致。

三、音乐特色《第一叙事曲》的音乐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情感丰富:整个曲子充满了肖邦的独特情感,从忧郁到轻快,再到激情,最后到悲壮,展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复杂情感。

这种情感的转变和推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技巧要求高:肖邦的钢琴作品向来以对钢琴技巧的高要求而著称,《第一叙事曲》更是如此。

论肖邦G小调第一钢琴叙事曲

论肖邦G小调第一钢琴叙事曲

论肖邦g小调第一钢琴叙事曲肖邦一生共创作了四首叙事曲体裁的钢琴曲,四首叙事曲写于1831至1842年之间,也正处于肖邦21岁到32岁这段充满青春朝气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肖邦音乐创作上的高峰期。

他创作的四首叙事曲,规模宏大、气势恢弘,具有史诗性、戏剧性,具有广阔的交响性发展。

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把叙事曲这一体裁运用到钢琴曲创作上来的作曲家,为叙事曲这一体裁领域内的发展、为李斯特和其后的交响诗、交响画、音诗、音画等奠定了基础。

作品为奏鸣快板曲式,开头是个缓慢的引子,两只手演奏同一个旋律,把我们带进了悲壮的史诗气氛中。

引子弹奏起来实际上是非常难的,乐句的处理以及触键变化都影响到风格的把握。

第一个音符既是这段引子的开篇音,又是全曲的第一个音,肖邦在谱子上标了f,速度是largo。

第一个音很显然声音要厚要深,但不能紧不能敲,引子的前半句是个渐弱,音域在不断的往上走行成一个问句,但这个问句没有马上做出回答,而是继续用弱音,渐渐下来直到小字一组的降b音停下来。

引子部分结束奏鸣曲式的主部主题(第8小节起),是一个典型的叙事性主题。

好像是说唱的老艺人诉说着故事,边拨弄着他的四弦琴。

忧伤的旋律让听者回想到了那个被奴役的民族的苦难历史。

随后华丽的音型,更增加了旋律的流畅性,声部之间的层次感,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经过音、变化音等多种手法,对原有的旋律进行了装饰,并很巧妙地融合为一体,即兴性和变换性很强,音域宽广。

从40小节两遍同样的旋律可以看出,肖邦强调了不同的音,第二遍的八度高音上标记了重音符号,而且音符也从八分音符改为二分音符,左手低音也改为八度叠加,而在弱拍上左手原来的单音旋律第二遍则变为单音加带变化音的和弦,更加突出和声的走向与进行,两遍的力度比较,第一遍是弱,第二遍是强。

所以,这两遍不仅仅是单纯的反复,而是肖邦想在结构上有一个推进并发展的情绪上的变化,使乐曲得到发展并升华。

大家注意到,在进入副部主题之前,是经过一段过渡段的,右手快速音型跑动直至结束,采用左手伴奏的音型连贯出现直到承接到副部主题。

肖邦四首叙事曲原诗内容简介

肖邦四首叙事曲原诗内容简介

肖邦四首叙事曲原诗内容简介第一首g 小调 作品23 号立陶宛英雄伍连罗德在一次宴会上意气风发的饮酒后向客人说了一个故事摩尔人在战役中败给西班牙人为报复他们便假意和西班牙人说话而传染黑死病与麻疯病给西班牙人。

但要这么做要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自己要染上这些病。

当宾客听到要如此个个大惊失色。

伍连罗德说若立陶宛人有一天也遭到与摩尔人相同命运我也会与他们一样不顾我个人的生死给敌人一个死的拥抱第二首F 大调 作品38 号肖邦告诉舒曼说本曲灵感来自于斯唯替兹湖舒曼送给萧邦梦幻曲萧邦则回献此曲而且亲自弹给他听。

湖面是平镜如滑的夜晚的星星照在湖上极美。

湖在很久以前是座城市因为被鞑靼人围攻而陷落。

城中少女誓死不愿受辱向天跪地求死。

此时地面突然裂开一个大洞形成一湖少女们跳到湖中自尽。

天神把少女变成湖边的花凡触到花的人不久都会遭到不幸死亡的命运....第三首降A 大调 作品47 号故事标题为『水妖』一个年轻人在湖边遇到一位女孩两人一见锺情。

年轻人对女孩发誓将永远爱她但女孩怀疑他的爱情而离他远去。

然后女孩一变成为姿色迷人的水妖再度出现在年轻人面前年轻人禁不住诱惑忘记了誓言水妖大怒拂袖而去年轻人一路追赶却不慎跌入湖里溺毙....第四首f 小调 作品52 号故事标题为『三兄弟』某个村落有兄弟三人他们奉父亲之命到远方去寻宝。

然而时间逝去三人却全无音讯....在漫长的等待之后父亲以为三人都死了......直到有一天三兄弟突然带著宝藏与妻子一起衣锦还乡...。

浅谈肖邦钢琴叙事曲的艺术特色

浅谈肖邦钢琴叙事曲的艺术特色

浅谈肖邦钢琴叙事曲DE艺术特色肖邦(Chopin Fryderyk,1810——1849)在欧洲音乐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也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之一。

他把浪漫主义的时代风格与爱国主义的精神内容紧密地融合在了他的音乐作品中。

肖邦的创作,绝大多数为钢琴作品。

对于这些钢琴作品,他采用了非常广泛的体裁形式,如:奏鸣曲、叙事曲、幻想曲、谐谑曲、夜曲、圆舞曲、前奏曲、练习曲及协奏曲等等,而这些音乐体裁也总是准确地表达了他的艺术风格。

但是从整体的音乐形态来看,他的音乐创作的高超技巧与艺术魅力都集中地体现在他所创作的四首大型钢琴叙事曲当中。

叙事曲这种体裁来自民间的诗歌和文学。

19世纪初,声乐叙事曲开始流行,比如:舒伯特的《魔王》、舒曼的《两个近卫兵》。

而肖邦是历史上第一个把叙事曲这一体裁运用到器乐创作上来的作曲家。

叙事曲体裁的诞生使得叙事诗这一文学体裁与纯音乐的语言结合了起来。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四首叙事曲体裁的钢琴曲。

这四首叙事曲规模宏大、气势恢弘,具有史诗性、戏剧性,其音乐形象具有广阔的交响性发展。

为李斯特和其后的交响诗、交响画、音诗、音画等奠定了基础。

本文就肖邦这四首叙事曲所具有的艺术特征作一些探讨。

从作品的音乐创作特征方面来看,肖邦的四首叙事曲的音乐内容,大部分都是他在对一些叙事抒情长诗的阅读之后产生创作动机而创作的,他的叙事曲在相当程度上是与标题性叙事抒情长诗有着一定的联系。

如《g小调叙事曲》所表现的内容与密茨凯维支的一部叙事长诗《康拉德。

瓦伦罗德》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这首叙事曲中,主、副主题开始为叙述民族苦难与抒发怀念祖国之情。

随着音乐的发展,主副主题变得热情和具威武、豪迈的英雄气概。

再比如:《F大调叙事曲》是肖邦受波兰爱国主义诗人密茨凯维支的爱国主义叙事长诗《斯维台茨湖》的直接影响而写的,是他的叙事曲中最具代表性的标题性作品之一。

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一开始先刻画了一个牧歌式的音乐段落,幽静、和谐,好象在诉说古代立陶宛的悠久民族历史。

肖邦四首叙事曲的创作与演奏研究

肖邦四首叙事曲的创作与演奏研究

肖邦四首叙事曲的创作与演奏研究摘要:肖邦是19世纪最杰出的钢琴作曲家之一,他所作的四首叙事曲融合了叙事与音乐的完美融合,成为了世界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立足于肖邦四首叙事曲的创作与演奏两方面,分别从史料分析、音乐分析和演奏技巧三个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探究其作品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肖邦;叙事曲;创作;演奏;研究一、肖邦四首叙事曲的创作肖邦的四首叙事曲分别为G小调第二叙事曲、降D大调第三叙事曲、降B大调第一叙事曲和降F大调第四叙事曲。

这四首曲目的创作时间跨越了肖邦作曲生涯的不同时期,但是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是融合了故事性与音乐性的完美典范。

第一叙事曲是肖邦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它的灵感来源于一次远足中遇见激流的经历。

第二叙事曲则是肖邦在巴黎创作的,它描述了一个爱情故事。

第三叙事曲为肖邦晚期作品,以一个英国哲学家的诗为灵感创作,它充满了哲学和抒情元素。

第四叙事曲则有着战争和人类悲剧的字面含义,但作品在表达上非常内敛。

二、肖邦四首叙事曲的音乐分析肖邦四首叙事曲的音乐特点在于其高度的叙事性和音乐性完美融合。

第一叙事曲在节奏上充满了冲击力,刻画出激流的强大力量,整曲完美地表现出了自然的鬼斧神工。

第二叙事曲则采用了简单而凄婉的旋律,表现出爱情的动人与忧伤。

第三叙事曲则带有哲学性,节奏和谐优美、清晰,以表达作者对于生命和意义的思考。

第四叙事曲则被誉为肖邦最具哲学深度的作品之一,慢板以匈牙利曲调为主要元素,快板韵律曲折,将战争与人类苦难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演奏技巧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演奏技巧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是一种挑战。

第一叙事曲需要演奏者在高速下降的旋律间流畅转换,并要求演奏者给予强烈的力度和情感。

第二叙事曲则需要演奏者准确把握好舒爽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要求演奏者具备承受情感的能力。

第三叙事曲在节奏方面要求较高,但亦要求演奏者在音乐的抒情表达中把握节奏感。

第四叙事曲则需要演奏者表现出丰富的音乐感觉,准确掌握音乐的快慢变化和变幻莫测的韻律,将肖邦的思考表达得淋漓尽致。

浅析肖邦《f小调第四叙事曲》

浅析肖邦《f小调第四叙事曲》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浅析肖邦《f小调第四叙事曲》梁 青(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摘要】肖邦是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被人们称为“钢琴诗人”。

肖邦的叙事曲讲究叙事性、抒情性和戏剧性相结合。

《f小调叙事曲》(op52) 是肖邦的第四首叙事曲,是被公认的四首叙事曲中最成熟的作品。

本文从肖邦创作背景、演奏的技术技巧分析肖邦第四叙事曲,由此更好的帮助演奏者了解肖邦对浪漫主义时期钢琴艺术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肖邦;叙事曲;音乐表现【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一、肖邦的生平1810年3月1日,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诞生在离华沙六十公里的热拉佐瓦-沃拉村。

其父为法国人,母亲为地道的波兰人,自幼深受波兰民间音乐的熏陶,6 岁开始学习钢琴,7 岁登台演出。

12~19 岁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

15 岁开始发表作品,19 岁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

1829年,波兰民族运动达到高潮,此时,肖邦从音乐学院毕业,在此事的影响下,他的爱国思想也逐步成熟。

1830年底欧洲革命浪潮波及波兰,肖邦不得不离开波兰,前往巴黎。

1837年肖邦与乔治·桑交往,1838-1839年间两人住在一个岛上,肖邦的身体出现了异常 ,1849年10月病逝于巴黎,享年39 岁。

二、肖邦的“叙事曲”叙事曲”一词来源于希腊语ballada。

肖邦作为波兰人,他选择用自己的法语ballade来命名创作了伟大的四首叙事曲。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四首叙事题材的钢琴曲,分别为23号、38号。

47号、52号。

肖邦的《第四叙事曲》(op52)创作于1842年。

在此曲中有两个主要主题,第一个主题占据主要地位,并进行了四次变奏,曲目的总框架是奏鸣曲式结构,但用变奏对主题进行发展,在多次变奏中加了其他的成分,因此这首曲目又具有回旋曲式原则。

三、浅析肖邦《f小调叙事曲》音乐表现肖邦的第四叙事曲情感丰富,流动线条很多,演绎时需将这种情感表达在作品上: 引子部分(1-7)行板的速度,八度音程把听者带入了作品,三个声部分工明确,八度的音程为主旋律进行,弹奏是以触摸琴键的方式弹奏,以达到柔和的叙事开始。

肖邦叙事曲赏析

肖邦叙事曲赏析

肖邦叙事曲赏析肖邦是波兰民族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

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在钢琴音乐领域中却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他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

作品中充满了爱国热情,有哀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

其中的四首叙事曲,完成于1831~1842年间,是他21~32岁那段充满了活力的青年时代的作品。

标签:肖邦音乐时期叙事曲赏析肖邦(Frederic Francois Chopin,1810~1849)是19世纪波兰最伟大的民族作曲家和爱国主义音乐家,一位具有民族解放思想的天才的音乐表达者。

他出生在华沙郊区的热拉佐瓦沃拉,父亲原籍法国,母亲是波兰人。

肖邦7岁时发表第一首作品,8岁举行第一次公开演出,由此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

16岁时肖邦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师从约瑟夫爱尔斯涅尔学习作曲;19岁毕业于华沙音乐学院;20岁时肖邦已经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离开波兰去了法国,此后一自生活在法国巴黎。

尽管肖邦长期漂泊异国他乡,但他一自没有忘怀被沙俄帝国侵占的祖国和受苦受难的同胞。

临终前要求把他的心脏送回祖国,至今仍保留在华沙圣一字教堂左边第二根廊柱中。

肖邦是浪漫主义时代最具创造性的艺术家之一。

肖邦是终生献身于一种乐器的作曲家,他的全部创作都是钢琴音乐。

从一开始,他就把想象力献给了键盘,他在这个狭窄的范围中创造出了一个美丽世界,他的天才是把钢琴的局限转变为美的无限。

肖邦在钢琴创作中取得的成就达到了其他作曲家在各个音乐艺术领域、各种器乐上所达到的高峰,实现了音乐艺术的多面性。

肖邦的钢琴作品旋律优美潇洒、情真意切;演奏技巧灵活而幅度宽广;结构新颖精致又严谨贴切。

综观肖邦的作品,包括24首前奏曲、19首夜曲、12首波兰舞曲、51首玛祖卡舞曲、27首练习曲、21首圆舞曲、4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3首即兴曲、2首协奏曲、3首奏鸣曲、5首变奏曲及数十首其他体裁小品。

方法·视角·学术走向——从吉姆·塞姆森《肖邦的四首叙事曲》一书说起

方法·视角·学术走向——从吉姆·塞姆森《肖邦的四首叙事曲》一书说起

Extensive Music Research 泛音乐研究方法·视角·学术走向——从吉姆·塞姆森《肖邦的四首叙事曲》一书说起郝子睿(天津市音乐学院,天津 30000)【摘要】本文通过对肖邦研究的权威学者萨姆森教授,以及他所著的《肖邦的四首叙事曲》一书进行简要介绍,进而对该书涉及的核心问题以及相关学者的评价进行探讨和梳理。

萨姆森的《肖邦的四首叙事曲》实现了将“史学维度”和“音乐分析”两个维度的结合,其中,在底本和版本、接受历史、曲式分析上传统和申克分析法的综合应用,以及体裁和套曲思维研究方面提出了很多有启发性的观点,这些思路有助于国内学者了解国外研究的前沿,并帮助我们开拓国际视野来分析肖邦叙事曲及相关研究。

【关键词】萨姆森;《肖邦的四首叙事曲》;研究价值;学术地位【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一、萨姆森个人及《肖邦的四首叙事曲》简介萨姆森生于1946年,毕业于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音乐学士),以及卡迪夫大学(音乐学硕士及博士)。

1972年获得入莱斯特大学的研究员职位。

1973年调到埃克塞特大学担任讲师, 1987年被推荐获评音乐学副教授,1992年评为音乐学教授。

1994年,被布里斯托大学任命为斯坦利·巴德克教授职位(Stanley Hugh Badock Professorship of Music)。

2002-2010年任职于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音乐系。

萨姆森的著作和荣誉方面。

首先,他的著作颇丰,包括7部个人著作和7部编辑或共同编辑的书,涉及肖邦的音乐以及对19、20世纪音乐分析及音乐美学方面的内容。

他还是《完全肖邦——新批评版》(The Complete Chopin: A New Critical Edition. Ballades)丛书的三位编辑之一。

其次,萨姆森于1989年因为在肖邦学术方面的贡献获得波兰文化部勋章(Order of Merit from the Polish Ministry of Culture)。

肖邦生平及作品简介

肖邦生平及作品简介

肖邦⽣平及作品简介阅读:44416弗雷得⾥克·肖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伟⼤的波兰⾳乐家,⾃幼喜爱波兰⺠间⾳乐,七岁写了《波兰舞曲》,⼋岁登台演出,不满⼆⼗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后半⽣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的思乡情、亡国恨。

其中有与波兰⺠族解放⽃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叙事曲》、《降A ⼤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性作品,如《⾰命练习曲》、《b⼩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b⼩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

肖邦⼀⽣不离钢琴,所有创作⼏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

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

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席钢琴家”的职位。

舒曼称他的⾳乐象“藏在花丛中的⼀尊⼤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晚年⽣活⾮常孤寂,痛苦地⾃称是“远离⺟亲的波兰孤⼉”。

临终嘱附亲⼈把⾃⼰的⼼脏运回祖国。

[ 波兰才⼦ ]⼀、⼜⼀个神童 肖邦⼀家住在⼀个伯爵夫⼈的庄园宅地的三间房⼦⾥,那是令⼈愉快的房间,有着⽩⾊的墙和发光的天花板,有挂着雪⽩薄沙窗帘的窗户,宽⼤的窗台上,倒挂⾦钟和天竺葵⽣⽓勃勃地开着花。

房屋⾥⾯摆着沉重的红⽊家具、许多书架和⼀个⽩柱式⽕炉,在天冷的时候,⾥⾯的松⽊劈啪作响,发出芳⾹的热⽓。

三间房⼦中最⼤的⼀间⾥⾯摆着钢琴。

有别于其他神童⾳乐家的是,少年肖邦并不喜欢那架钢琴。

肖邦的第⼀位教师是个奇怪的⼈物,他总是穿着淡⻩⾊的⼤⾐和裤⼦、漆⽪⻓靴以及颜⾊华丽但很俗⽓的背⼼,据他说这是在⼀个拍卖⾏买的波兰最后⼀个国⺩的所有物。

他总是带着⼀⽀⻓铅笔,常⽤来敲那些迟钝和不守规矩的学⽣的脑袋和⼿指。

他使肖邦喜欢上了钢琴,⽽且弹得⾮常美妙,于是少年肖邦逐渐以“第⼆个莫扎特”⽽闻名华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邦四首叙事曲(柯尔托版)肖邦一生共创作了四首叙事曲体裁的钢琴曲,这四首叙事曲写于1831至1842年之间,也就是肖邦21岁至32岁这段充满青春朝气的时期。

这一时期也是肖邦音乐创作上的高峰期。

他创作的四首叙事曲,规模宏大、气势恢弘,具有史诗性、戏剧性,具有广阔的交响性发展。

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把叙事曲这一体裁运用到钢琴曲创作上来的作曲家,他为叙事曲这一体裁领域内的发展、为李斯特和其后的交响诗、交响画、音诗、音画等奠定基础。

叙事曲这一体裁发源于中世纪的定形诗,除有固定的诗形外,根据其语源有时也兼指舞蹈歌。

到了14世纪以后只歌不舞,在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成为独唱或复调叙事歌曲的通称。

到了18世纪演变为叙事诗形式,如作家歌德的《魔王》叙事诗,作家黑尔达的《爱德华》叙事诗等。

后来一些作曲家,根据叙事诗的词把它们谱写成歌曲,从而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叙述体歌曲。

如勒韦的《爱德华》、舒伯特的《魔王》、舒曼的《两个近卫兵》等。

肖邦首先在篇幅长大而富于戏剧性的钢琴曲中使用叙事曲这一名称,后来勃拉姆斯、李斯特、格里格、维厄唐、福雷等音乐家也在钢琴曲中使用其名。

一部分管弦乐作品也借用了叙事体形式。

如柴可夫斯基的交响叙事曲《督军》、杜卡斯的《魔法师的弟子》、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等,都是较典型的交响叙事曲。

肖邦把原先用于声乐作品中的叙事曲体裁借过来,用于钢琴叙事曲的创作,这一大胆的创新与受到同乡诗人密茨凯维支叙事诗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

密茨凯维支叙事诗的民间风格表现在民歌的格调和民间的语言,肖邦叙事曲的民间风格表现在民歌性质的主题、民间音乐的即兴性的变奏手法。

肖邦用器乐这一新的形式、新的语言来表现诗的形象、诗的意境及其个人对诗的主观感受,器乐叙事曲体裁恰巧吻合了他的需求,他开凿了器乐叙事曲体裁的先河,为叙事曲体裁拓宽了使用的范围,丰富和发展了叙事曲的音乐表现。

肖邦运用叙事曲这一体裁创作的四首钢琴叙事曲,广泛采用非规范的混合曲式结构。

这表明了叙事曲这一体裁与混合曲式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表明了肖邦要用混合曲式结构原则来表现叙事曲曲析复杂的思想内容,表明了器乐叙事曲体裁这一新的形式因为与文学、戏剧作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必然带来曲式结构上的变更。

器乐叙事曲体裁这一19世纪30年代的产物,给叙事曲体裁带来了活力和生机。

它的诞生使得叙事诗这一文学体裁与纯音乐的语言结合了起来。

这一综合艺术的产物,这一新的形式必然带来音乐语言、音乐语言结构及其表达方式上的变革。

混合曲式结构,这一建立在传统曲式结构原则上的混合体,必然与器乐叙事曲这一综合产物有着密切的联系。

肖邦是历史上第一位把叙事曲这一体裁运用到钢琴曲中来的音乐家。

由于叙事曲这一新的器乐体裁形式需要用无词的语言来表达音乐内容,由于叙事曲与诗歌、文学的密切联系,以及诗歌、文学内容的史诗性、戏剧性需要通过这一新的体裁形式去表达,因此,肖邦冲破传统的典型规范及用新的结构形式取代旧的结构形式是不可避免的。

肖邦叙事曲深受密茨凯维支叙事诗的影响,美国音乐批评家及著述家詹姆士·基本兹·休涅刻在出版于1900年的《肖邦---其人及其音乐》一书中认为肖邦是一个"聪明人",因为他不给人以有关叙事曲内容的更明确的线索,接着说:"《第一叙事曲》是根据《康拉德·华伦洛德》而写的,《第二叙事曲》肖邦承认是受亚当·茨凯维支的《魔湖》的直接影响而写的,而《第三叙事曲》则是根据密茨凯维支的《女水妖》而写的。

"至于《第四叙事曲》,一般并不认为和密茨凯维支的某一具体作品有所联系,只有少数人认为是受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三个布德力斯》的影响而写的。

肖邦四首叙事曲采用了混合曲式结构,他把奏呜原则、变奏原则和回旋原则结合起来,运用到钢琴叙事曲这一新的体裁和新的创作内容中去。

如《第一叙事曲》中,两主题的音乐发展主要是用变奏的手法来处理的,并且两主题在展开部的位置上保持着完整的结构,这就使展开具有主题再现的性质,这样整个结构又具有回旋的原则了,因为两主题分别都出现了三次。

雨夜旋律另外,肖邦写作《g小调第一叙事曲》Op.23时,他面临着由新的体裁和新的内容所提出的新的创作任务,他需要通过奏呜原则来表现叙事曲戏剧性的内容,但传统的奏呜曲式规范又不能完全符合创作构思和音乐形象发展的要求,把主题分解为动机和乐节、模进转调的奏呜曲式展开手法,对于气息宽广的抒情、叙事性体裁已不适应,他需要把传统的奏呜曲式结构进行适应音乐内容的调整,他用主题变奏展开的手法处理音乐的发展,避免主题发展过程中的尖锐对立。

他的音乐形象发展是递进的过程,而非平衡的过程。

还有此曲再现部中,副部先再现、主部后再现,这就形成了集中对称的结构。

这种结构使得曲式两端能以相同的主部主题来概括,不仅强调了作为主要乐思的主部主题所代表的形象,也加强了曲式收拢的感觉,主部主题作为被最后肯定的部分,随之不再出现对比因素,这就有助于获得完满的结束。

肖邦《F大调第二叙事曲》Op.38采用奏呜曲式主题对比的原则和回旋曲式的原则相结合的作法,这也是创作构思和音乐形象发展的线索所决定的。

此曲具有鲜明的形象,开始是牧歌式的、幽静的音乐。

有一支很纯朴甚至天真的从容不迫的旋律,此后充满了惊慌不安情绪的急板闯入,一阵狂风骤雨过后又出现了开始时的音乐,这里对前面主题进行紧缩。

这之后对此主题进行了展开,运用复调及变奏手法对其进行发展。

舒曼在《音乐新报》评论肖邦《第二叙事曲》时写道?quot;我们必须注意到《叙事曲》是一首最出色的作品。

肖邦已经写过一首同一名称的作品,那是他最狂热和最有独创性的作品之一;新的一首是不同的---艺术性逊于第一首,但幻想及情趣则并不多样,其中热情奔放的插部似乎是后来加进去的。

我记得很清楚,当肖邦在这里演奏这首《叙事曲》时,是结束在犉大调上,而现在则结束在犪小调上…?quot;由于此曲最后有开头主题"回光返照"式的再现,所以回旋曲式的因素是很清楚的。

索洛夫磋夫在《肖邦的创作》一书里谈到肖邦《bA大调第三叙事曲》Op.47的形式时说:" bA大调叙事曲的形式非常独特。

这是集中的结构,非常严谨而且极有逻辑。

无疑肖邦在这道叙事曲里是以奏呜性原则为基础的,但同时这里也有回旋曲的因素和自由的变奏;要想把这首曲子的结构放进任何一种古典形式的框框里是很困难的。

这是浪漫派把传统形式加以真正的革新和综合的范例。

"此曲一开始是带有幻想性的歌唱性旋律,前四小节问句从右手旋律开始,由左手旋律结束,而答句则相反,这是"谈话"式的形式,强调了音乐的叙事性质。

肖邦《f小调第四叙事曲》Op.52是他此体裁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创作于1842年。

这首叙事曲有两个主要主题,第一主题在此曲中占有极重要地位,他酷爱它,他在此曲中对它进行了四次变奏,此曲总的骨架是奏呜曲式原则,但用变奏手法对主题进行发展,而且运用此方法造成主题的色彩性变化,又因为主题的多次变奏之间加进了其他的成分,因此它又具有回旋曲式原则。

除此之外,此曲第二主题在曲中先后出现了两次,两次的调性及性格截然不同。

第一次调性为bB大调,性格为安谧宁静的;这里悠扬的音调和温柔的和弦配置,使它具有圣咏般的意境,第二次调性为bD大调,性格是明朗、欢快的,但低声部的上行音阶给它带来某些惊恐,这是一次主题的升华。

如此看来,此曲是多种结构原则混合的结果。

此曲具有奏呜曲式呈示、展开、再现的总体结构,但它又没有遵照古典奏呜曲式的调性规范。

副部在呈示部中出现在bB大调上,在再现部中则出现在bD大调上,再现部中的副部调性同此曲主要调性没有统一。

从奏呜曲式主、副部调性对比与统一和主题展开两大特点来看,此曲主题展开的特点占优势。

在展开部中,主部富于诗意的幻想性因素得到了自由的发展。

这里即兴性的展开和华丽的演奏技巧相结合,而且引子以完整的形式在犃大调上再现作为展开部的结束。

引子后面加上了轻巧、柔和而透明的华彩,好像一阵微风吹散了引子的回声。

再现部中副部进行了戏剧性的处理,低音部奔腾的音阶改变了原先的柔弱性格而变得生气勃勃。

由于音域的扩大和力度的增强,音乐充满了坚毅的力量和悲愤的热情,旋律被淹没在响亮的和弦与琶音的浪涛声中。

这之后是狂风暴雨般的尾声,这是肖邦大型作品中所特有的悲壮激昂的形象。

肖邦生活的时代,为混合曲式的兴起提供了温床。

当然在这以前时代的音乐作品中,也能够看到使用混合曲式结构的作品。

但在19世纪产生了一种尽可能把各种不同类型的艺术综合起来的倾向,由于作曲家要求曲式在表现作品的内容上更加灵活、准确,更符合不同具体作品的需要,因而在作品结构上突破某一典型曲式的限制,吸取其他曲式的、有助于表现所希望表现内容的结构手法来予以丰富的作法大大得到发展。

例如器乐的发展手法在声乐作品中的出现,声乐的朗诵音调在器乐中的运用;类似叙事曲等体裁的作品大量产生,在同一作品中音乐综合表现各种不同情绪如抒情性、戏剧性、史诗性等;这自然就影响到不同曲式形成和发展原则的深刻的相互渗透与混合。

肖邦在混合曲式结构上的成就是不可忽视的,他在这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是一位较早把混合曲式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去的作曲家,他对其后音乐创作中的打破传统曲式规范、吸收不同曲式的特点、按音乐形象的要求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曲式原则加以综合的结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肖邦四首叙事曲原诗内容简介第一首 g 小调,作品 23 号:立陶宛英雄伍连罗德,在一次宴会上意气风发的饮酒后,向客人说了一个故事:摩尔人在战役中败给西班牙人,为报复他们,便假意和西班牙人说话,而传染黑死病与麻疯病给西班牙人。

但要这么做要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自己要染上这些病。

当宾客听到要如此,个个大惊失色。

伍连罗德说:「若立陶宛人有一天也遭到与摩尔人相同命运,我也会与他们一样,不顾我个人的生死,给敌人一个死的拥抱!!」第二首 F 大调,作品 38 号:肖邦告诉舒曼说本曲灵感来自于斯唯替兹湖(the switez)。

舒曼送给萧邦梦幻曲,萧邦则回献此曲,而且亲自弹给他听。

湖面是平镜如滑的,夜晚的星星照在湖上极美。

湖在很久以前是座城市,因为被鞑靼人围攻而陷落。

城中少女誓死不愿受辱,向天跪地求死。

此时,地面突然裂开一个大洞,形成一湖,少女们跳到湖中自尽。

天神把少女变成湖边的花,凡触到花的人不久都会遭到不幸死亡的命运....第三首降 A 大调,作品 47 号:故事标题为『水妖』:一个年轻人在湖边遇到一位女孩,两人一见锺情。

年轻人对女孩发誓将永远爱她,但女孩怀疑他的爱情而离他远去。

然后,女孩一变成为姿色迷人的水妖,再度出现在年轻人面前,年轻人禁不住诱惑忘记了誓言,水妖大怒拂袖而去,年轻人一路追赶,却不慎跌入湖里溺毙....第四首 f 小调,作品 52 号:故事标题为『三兄弟』:某个村落有兄弟三人,他们奉父亲之命到远方去寻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