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评论》注释体例

合集下载

《左传》外交辞令述论

《左传》外交辞令述论

类外传
型交》
委婉含蓄型
委婉含蓄型:通过 曲折的表达方式, 避免直接冲突,达 到外交交涉的目的。
直接坦率型:直截 了当地表达己方的 立场和要求,言辞 犀利,不容置疑。
借古喻今型:借用历 史事件或典故来暗示 现实问题,表达自己 的观点和立场。
反语讽刺型:用反话 或讽刺的方式,暗指 对方的错误和弱点, 以达到警醒对方的目 的。
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提供了处理国际关系的智慧和策略,为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借 鉴和启示。
对现代外交语言的影响:左传外交辞令的精妙和智慧,影响了现代外交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对现代谈判技巧的影响:左传外交辞令中的谈判技巧和策略,对现代谈判技巧的发展和提升有 着重要的影响。

尽单 量击 言此 简处

意输 赅入 的你

述 》 阐 的
述正 观文 点,
论 外 文
字 是
您 思 想 的 提 炼 ,
交汇 报 人
辞:



目 录 标 题

交《 用辞左 技令传 巧的》
运外

外 交 辞 令
《 左 传 》 与

响 与 启 示
交 辞 令 的 影
《 左 传 》 外

的《
类 型
外左 交传 辞》
巧的外《
第 四
运交左 章
用辞传
技令》
善于察言观色,把握对方 心理
善于察言观色,把握对方心理
措辞委婉含蓄,避免直接冲突
借用典故,增强说服力
灵活运用比喻、反语等修辞手法
灵活运用各种言辞策略
善于运用委婉语,避免直接冲突 借用历史典故,增强说服力 使用模糊语言,保留灵活空间 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论文脚注的格式

论文脚注的格式

论文脚注的格式二、注释的格式〔一〕中文注释:1、当文章引用或借用的资料所在的著作第一次出现于注释中时,须将该书作者XX、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代及引用资料所在的页码一并注出。

〔1〕引用专著例: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版,第72-74页。

说明:〔a〕作者XX后面用冒号;著作名用书名号标出,书名号后加逗号;出版地后用间隔号〔中圆点〕;名称后加逗号;出版年代后加“版〞字,再加逗号;页码后用句号。

〔b〕著作者如系二人,作者XX之间用顿号分隔,如:xxx、xxx;如系二人以上,可写出第一作者XX,后面加“等〞字省略其他作者,如:xxx等。

(c〕著作名如有副标题,那么在书名号内以破折号将标题与副标题隔开。

如: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世界知识,1988年版,第124页。

〔d〕著作如系多卷本,须在书名号后面直接写出引用资料所在的卷数,再加句号。

如:X民:?抗美援朝的历史回忆?上卷,.中国播送,1990年版,第5页。

〔e〕出版地应包括省、自治区及其下属的市名,直辖市只注市名,如:XXXX.延边教育;.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如名称本身已含其中某一级地名,那么可不必在出版地中重复注出,如:.XX人民,不必注为XXXX.XX人民;,不必注为.。

〔2〕引用译著例:J.布卢姆等:?美国的历程?下册第二分册〔杨国标、X儒林译,黄席群校〕,.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97页。

说明:〔a〕作者XX中除姓〔family name〕外,名与中间名〔first name 和middle name〕均可用缩写形式表示,如缩写,须用英文缩写符号〔下圆点〕;如将XX 全部译出,那么须在XX之间加中文间隔符号〔中圆点〕。

〔b〕书名号后或多卷本著作卷次、册次后直接加圆括号,括号内注明中文译、校者XX。

〔3〕引用编著例: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人民,1991年版,第23页。

清末报刊评论与中国外交论析

清末报刊评论与中国外交论析

摘 要 :清末报刊评论对外交的关注是中国民族危机的必然产物 ,是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重要表现 。 清末报刊评论不仅在组织民众参与外交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而且也推动了中国外交思想从传统到现代的 转型 。
关键词 :清末 ;报刊评论 ;中国外交 中图分类号 : K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 605X(2005) 06 - 0035 - 04 On ne 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revie ws during the last years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China’s diplomacy REN Yun - xian1 NIU Jie2 (11History Department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 Beijing 100875 , China ; 21Law Department , Beijing University , Beijing
清末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新变化 ,知识分子开始 以新闻舆论的形式介入外交 ,他们通过鼓动民气形成 巨大的舆论力量从而对政府外交产生影响 。报纸干预 外交除了对外交事件进行报道外 ,最重要的一个手段 便是评论 。各种报刊发表观点鲜明的评论 ,对政府外 交进行言说 ,对中国外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讨报 刊评论与中国外交之间的关系 ,不仅对近代国民外交 与外交思想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而且对近代报刊的 研究也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目前 ,并未有人对此问题 进行考察 。有鉴于此 ,笔者拟对清末报刊评论与中国 外交的关系做一探析 。
100871 ,China) Abstract :Comments of China’s diplomacy in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during the last years of the Qing Dynasty resulted

第三讲外交公报翻译

第三讲外交公报翻译

外交公报翻译
2)合法:legal or legitimate? ‚合法‛一词应译为‚ legal ‛,意谓法律规定 与法律相符。 不能译成‚ legitimate ‛,因为‚legitimate ‛表 示习惯或传统上的一种认可或承认。‚唯一合法政 府‛应译为‚sole legal government of China‛。

外交公报文体分析
3.公报的标题 a)‚三要素‛齐全的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 关系的联合公报》
b)省略事由的公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 议公报》 4. 公报的正文:

导语:说明公布的依据和内容提要或介绍事由

公报事由
外交公报翻译
1.使用常用句型、套语 例1:现就有关问题公告如下: Relevant issues are hereby announced as follows: 公报常使用规范性语言,在词汇的使用上非常正 式和严谨。 ‚hereby‛是英文中很常用的一个旧体词,意为 ‚therefore‛(所以,因此)或‚by this ...‛(据此, 特此)。译文中的‚现在‛一词,具有‚所以‛之 意,与英文‚hereby‛意义相符。
译为:任何一方都不准备代表任何第三方进行 谈判,也不准备同对方达成针对其他国家的协议 或谅解。
外交公报翻译
5.了解两国外交关系,准确理解词语内涵
例:在描述两国领导人的会谈的时候,我们经 常讲‚坦诚的交谈‛。 中文是个单音节的字,很多时候是两个音节、四 个音节放在一起,有的时候是重复的意思,有的时 候不一定重复,像‚坦诚‛,一个是坦率,一个是 真诚,到底把它落脚在坦率还是真诚?这里面又有 学问了。如果两国谈得是比较好的,而且分歧不是 很大,但是还是把大家的意见全都说出来了,那就 可以用坦率。而有的时候,两国谈得也挺好,但是 大家还是有很多分歧的,那还要有一个真诚。翻译 坦诚的时候,就要知道两国关系的程度。

《左传》外交辞令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的影响

《左传》外交辞令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的影响

《左传》外交辞令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的影响【摘要】《左传》外交辞令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对当代外交语言的礼貌要求产生了重要影响,要求外交官员用语言表达尊重和礼貌。

对严密性的要求也使外交语言更为准确和清晰。

婉转表达和尊重他国文化的要求使外交语言更为委婉和谦和。

政治正确性的要求使外交语言更为谨慎和理性。

左传外交辞令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的影响使其更加注重礼貌、专业、委婉和政治正确,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外交领域的重要影响力。

【关键词】左传、外交辞令、当代外交语言、礼貌、严密性、婉转表达、尊重他国文化、政治正确性、影响、结论1. 引言1.1 概述《左传》外交辞令《左传》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史书,其中有关外交辞令的部分被认为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左传》中,外交辞令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外交技巧,用以处理各国之间的关系和争端。

这些外交辞令不仅在当时被用来维护国家利益,还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左传》中的外交辞令强调礼貌和谦逊,尊重他国的文化和传统。

这种礼貌要求对当代外交语言的要求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国际交往中,礼貌和尊重是维持良好外交关系的基础,而《左传》中提倡的礼仪准则则成为了当代外交语言风格的一部分。

《左传》中的外交辞令强调严密和准确,避免引起歧义和误解。

这种严密性要求也对当代外交语言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国际交往中,任何一点细微的误解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准确的表达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左传》中的外交辞令还强调了婉转和圆滑的表达方式,避免直接冲突和伤害。

这种婉转表达的要求也影响了当代外交语言风格,使其更加注重措辞的巧妙和委婉。

《左传》外交辞令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外交语言的礼貌、严密性、婉转表达和尊重他国文化的特点。

这些影响在当今国际关系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帮助各国更好地沟通和合作。

1.2 介绍当代外交语言风格当代外交语言风格是指在当前国际关系中实际运用的外交用语和辞令。

论文写作 政法国际法评论引注体例

论文写作 政法国际法评论引注体例

《国际法评论》稿约及体例经过多方努力,《政法国际法评论》第一期现已由中国法制出版社正式出版,出版名称确定为《国际法评论》,编辑部将陆续给第一期的作者寄送第一期《国际法评论》及论文单册。

截止到2007年8月初《国际法评论》第二期的组稿工作也已经全部结束,编辑部正在向各个作者发送用稿通知。

目前编辑部正在对《国际法评论》第三期进行组稿、编辑,欢迎各位学者(包括在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和致力学术研究的本科生)积极投稿。

《国际法评论》稿约《国际法评论》(以下简称“《评论》”)系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主办之国际法学(含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学术理论书刊,公开发行,现向国内外国际法学研究者泛征稿。

“求国际法理论之真,务国际交往之实,摹传统当代之变迁,探中西法律冲突之解,冀为中国国际法发展尽绵薄之力”乃《评论》之宗旨。

《评论》定位于高水平学术书刊,坚持学术自由和以质取文之方针,内容以论文和评论为主,同时设立案例研究、译文、书评、学术动态、国际法教学研究、国际法文件等栏目,欢迎国内外同行不吝赐稿。

来稿请保障原创性,且未在其他学术刊物上发表。

编辑部将在收到来稿之日向投稿者发送稿件收悉确认邮件,并自该回执邮件发出之日起两个月内告知是否刊载,请耐心等候。

如在此期间已在其他刊物发表,请务必告知。

译文请提供原文,并自行解决版权问题。

本刊接收外文论文,并以外文原文刊载。

来稿格式请参照《评论》体例。

请务必在来稿中告知作者真实姓名、学历、任职单位、职称以及联系办法(电子邮件尤为重要,鼓励提供两个常用邮箱)。

所有来稿均采用双向匿名送交学术顾问及/或编辑委员会审稿。

来稿被刊载的,编辑部将赠送当期《评论》一册及含有《评论》封面、封底的已出版文稿20册。

《评论》暂不支付稿酬。

本稿约长期有效。

编辑部目前仅接收电子邮件格式来稿,编辑部电子邮件地址:cuplilr@ mailofliuhao@ ,来稿请同时发送至前述两个邮箱,以保证来稿能够安全发送至编辑部。

外交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外交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外交学名词解释2015.10.16分类:国关外交外交学名词解释1.外交团:(00,02,06)外交团是各国驻同一国的外交代表机关馆长及其外交人员的总称。

外交团制度不是根据国际法的规定,而是按照国际惯例和传统而形成的,所以不行使具有法律性质的职能。

主要是为了调整各国派驻同一国家的外交人员作为一个整体同驻在国政府之间的关系。

外交团的作用主要是调整礼仪和礼宾等方面所发生的关系。

有的国家外交团成员仅限于使节,也有的除使节、全体外交人员外,他们的配偶和子女也属于外交团。

领事不属外交团的成员。

2.外交庇护:(00)指一国公民因政治原因要求驻本国的他国使馆给予庇护。

根据国际法,使馆馆舍享有不可侵犯权,“外交庇护”利用使馆这一特权把使馆作为遭到驻在国追捕的公民的避难所。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中规定使馆享有的特权与豁免在于保证其能有效执行职务,使馆馆舍不得用于同“使馆职务不相符合之用途”,因此,给予“外交庇护”是同使馆职务不相符的。

所以,尽管国际法认可政治庇护,但从未承认过“外交庇护”。

中国和大多数国家都确认使馆无“外交庇护”权。

在国际上,只有拉丁美洲国家根据他们长期形成的惯例及签订的地区性公约,相互承认使馆可以接受驻在国的政治犯避难,这是一种地区性的例外。

3.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00)1963年3月4日联合国在维也纳主持召开了关于领事关系的国际会议,并于4月22日通过了《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

该公约于1967年3月19日生效。

中国于1979年7月3日加入公约,按公约规定,公约于8月1日,即存交加入书30天后对中国生效。

该公约对于以职业领事官员为馆长的领馆的设立,领事职务的等级与委派职业领事官员及其他领馆人员的便利,特权与豁免等,作了系统的规定。

4.外交豁免:(00)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的规定,一国派往外国的外交代表,不论是临时使节还是常驻使节,除享有礼节上与各自的身份和地位相应的尊荣外,还享有其他外国人所不能享有的特殊权利和优惠待遇,这种特殊权利和优惠待遇统称为外交特权。

史学月刊外文文献注释规范说明

史学月刊外文文献注释规范说明

《史学月刊》外文文献注释规范说明核心提示:本刊注释除“读史札记”栏目为“文中夹注”格式外,其他均采用页下注释格式。

1.一般图书文献著录格式责任者(中文译名):《文献名称(中文译名)》(责任者外文姓名,文献名称外文原名,文献名称用斜体),...本刊注释除“读史札记”栏目为“文中夹注”格式外,其他均采用页下注释格式。

1.一般图书文献著录格式责任者(中文译名):《文献名称(中文译名)》(责任者外文姓名,文献名称外文原名,文献名称用斜体),出版地点(中文译名)出版年份,第…页。

例:希拉·M.罗思曼:《妇女的正当位置:变化中的观念与实践(1870年至今)》(Sheila M.Rothman,Woman’s Proper Place:A History of Changing Ideals and Practices,1870to the Present),纽约1978年版,第66页。

2.责任者为三人以下(含三人)时,著录全部责任者;责任者为三人以上(不含三人)时,只著录第一责任者姓名,而用“等”取代第二位责任者及其以后的责任者。

例:埃利克·S.拉布金、马丁·H.格林伯格、约瑟夫·D.奥兰德合编:《另无他处:对乌托邦与反乌托邦小说的探索》(Eric S.Rabkin,Martin H.Greenberg,and Joseph D.Olander,eds.,No Place Else:Explorations in Utopian and Dystopian Fiction),卡蓬戴尔1983年版,第104页。

桑德·吉尔曼等:《弗罗伊德之前的歇斯底里症》(Sander Gilman,et al., Hysteria beyond Freud),伯克莱1993年版,第52~53页。

3.如果无出版地点,则用“[出版地不详]”表示。

例:原文为:n.p.,1998.著录为:[出版地不详]1998年版。

外交学概论

外交学概论
“中国是不能仅仅用西方术语的转移来理解的, 它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生灵。它的政治必须从它 内部的发生和发展去理解。” ——费正清
任何国家都不能否定或摆脱政政治文化和外交理念
• 影响的内容
– 大国气度、不畏强暴 – 以和为贵、求同存异 – 合纵连衡、不结盟 – 刚柔并济、内圣外王
发展中国家的定位与友好关系 ――基本立足点
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 建国以来,领导人对外开放的思想、思路不同, 但对外开放的愿望是一脉相承的 • 对外开放主张长期受到来自国内极“左”思想的 干扰 • 开放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 如何处理好对外开放与国家主权的关系
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以民为本――新思维
• 中国外交学院鲁毅等六人撰写的《外交学概论》 一书在分析众多有关外交的定义之后得出下列结 论:“外交是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通过正式代表 国家的机构与人员的官方行为,使用交涉、谈判 和其他和平方式对外行使主权,以处理国家关系 和参与国际事务,是一国维护本国利益及实施其 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不同的对外政策形成不同 形态和类别的外交。如简而言之,广而言之,外 交指任何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通过和平方式,对 国家间关系和国际事务的处理。”
独立自主――根本原则
• 独立自主: 国家主权的独立,是指中国人民处理 一切对内对外事务的自主权利 • 建国初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房子再请客”
– 政治上 – 军事上 – 经济上
• 独立自主不是孤立主义 • 独立自主是与不畏强暴、反对霸权密切相关的
和平发展――首要目标
50-53年的抗美援朝,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还击战,60年代后期 的抗美援越、1969年的珍宝岛自卫还击战,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 战都不是中国首先发动的,而是被迫进行自卫反击

局部抗战时期《外交评论》修废不平等条约主张探析

局部抗战时期《外交评论》修废不平等条约主张探析

DOI:10.19503/j.cnki.1000-2529.2020.05.014局部抗战时期《外交评论》修废不平等条约主张探析余 英摘 要:《外交评论》是“九一八”事变后创办的政论性刊物,是局部抗战时期内政外交历史记录载体。

废约进程无奈变奏后,杂志社邀请一批深谙外交事务与国际法的官员及学者围绕条约问题建言。

在南京国民政府废约外交陷入停滞后,该刊对条约及其特权的重点关注和对修废约主张的理性发声,既是民族危亡之际官员和学者的深层思考,也是当时政府政治姿态的舆论传导,由之可管窥中国废约的艰难历程。

关键词:《外交评论》;修约;废约作者简介:余 英,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湖南长沙410081)中外条约是近代中国的一个基本问题,有关修废不平等条约问题研究,近年来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

王建朗于2000年出版的《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和李育民于2005年出版的《中国废约史》为该领域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

由于“九一八”事变导致废约交涉停顿,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一直处于废约低潮,加之此间几无实质性废约成果,故而这一阶段的研究相对不足①。

尽管废约外交止步,但南京国民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条约问题仍保持关注,因此,低潮中的废约努力和理论探讨,无论是整体透视还是个案研究均有拓展的空间。

1932年6月创办、1937年7月终刊的《外交评论》是“国民党政府外交部主办的刊物”,“集中反映了国民党政府的外交政策”[1],是局部抗战时期颇有影响、以讨论外交问题为主旨的政论性杂志。

“外交当局如果不得舆论的同情,则欲获推行外交政策的助力,必然无望。

”[2]为形成外交舆论制高点,杂志社主要邀请官员和专家学者撰稿,尤以外交官员居多。

虽值废约低潮,但作为宣传平台,在评论外交政策的同时,《外交评论》刊发数篇关于条约问题的文章,深化条约认知和理论探讨。

因创办背景和撰稿人群体的特殊性,可以认为该刊是局部抗战时期内政外交的记录载体,是官员和学者基于当时政府外交立场的发声渠道,表达了废约低潮时期外交界和学界修废不平等条约的愿望和立场。

《外交评论》注释体例

《外交评论》注释体例

论文格式:1) 文章题目(华文中宋,三号,加粗,居中);2) [摘要]、[关键词](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3)作者简介,注明姓名、学校、学院及专业、联系方式(含电子邮件地址)(宋体,五号);4) 正文(宋体,五号,1.5倍行距);5) 正文内标题一级标题(标题号一、二、…仿宋-GB2312,小四号,加粗)二级标题(标题号(一)(二)…黑体,小四号,加粗)三级标题(标题号1、2、…宋体,5号)6) 注释(脚注,宋体,小五号。

编号格式:①②……,每页重新编号),详见《外交评论》注释体例。

《外交评论》注释体例(试行)一、总则1.本刊采用页下注(脚注),每页依序重新编号。

2.一般情况下,引用外文文献的注释仍从原文,无须另行译为中文释出。

3.文章正文后不另开列“参考文献”。

4.所引资料及其注释务求真实、准确、规范。

二、中文文献(一)一般著作1.专著。

其注释各个类项的标注次序为:著者,文献名,卷册序号,出版地,出版机构,出版时间,页码。

编著、译著基本一致。

例如: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01页。

司马迁:《史记》第八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595页。

2.编著。

应在编者姓名后加“编”或“主编”、“编著”。

例如: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48-49页。

3.译著。

在著者姓名前可以“[]”标明著者国别;在文献名之后,可标明译者。

例如: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32页。

[英]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张小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导言”,第15页。

4.如著者、编者为二人,两者姓名之间以顿号间隔;如为三人以上,可省略为“×××(第一责任者姓名)等(编)”。

例如:王正毅、张贵岩:《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与现实经验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03、207页。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军事外宣文本级差资源英译研究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军事外宣文本级差资源英译研究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军事外宣文本级差资源英译研究作者:谭光裕陆丹云来源:《西部学刊》2022年第18期摘要:譯者行为批评性研究,是对译者行为所做的批评性研究,以译者行为为切入点,以社会视域为批评维度,属于翻译批评(具体说是“译者批评”)的一部分。

基于“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从级差资源语势、聚焦维度对《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英译本及译者行为进行分析。

在连续统评价模式上,译者行为兼顾务实,但总体偏“求真”,符合译者“求真为本,务实为用”的一般性行为规律,体现了国家实践翻译中译者的“求真”属性。

关键词:译者行为批评;白皮书;级差资源;外宣文本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18-0165-04《新时代的中国国防》(以下简称《国防》)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发表的首部综合性国防白皮书,其根据中国军队发展的实际情况,全面介绍了中国的国防政策及重要纲领。

当前,随着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界日益关注我国国防和军队的建设。

《国防》白皮书便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其目的是向世界宣示新时代中国防御性国防政策,加强国际对中国国防的理解,这对军事外宣翻译工作既是重大机遇又是全新挑战。

军事外宣文本具有政治性、军事性、时效性等特点,其传播效果的好坏关系到军队的发展建设,因此加强军事外宣翻译工作对于增强我军软实力、塑造良好形象、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影响深远。

与此同时,增强外宣译文质量、探析翻译策略,有助于提高外宣工作整体水平。

因此,文章运用译者行为理论,根据“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工具,对《国防》白皮书英译本评价体系中级差资源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一、文献综述(一)军事外宣文本翻译研究近年来,军队外宣文本翻译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许多外宣翻译研究学者围绕军队外宣文本从跨文化视角[1]、本源概念[2]、政治等效[3]、叙事学视角[4]、军事英语教学[5]、目的论视角[6]、词语搭配研究[7]、白皮书性质与对策[8]、语料库词汇特征分析[9]、译者主体性[10]和语篇衔接与连贯[11]等维度进行了深入探究。

《国际政治科学》注释体例

《国际政治科学》注释体例

«国际政治科学»注释体例自2016年1月开始,本刊使用以下注释规范.本刊使用脚注,并一律采用圈符作为脚注的形式.对文中所引用的资料进行注释时,须将该文献的作者㊁文献名㊁出版地㊁出版社㊁出版时间㊁资料所在页码一并注出;在同一页的相同注释,只需注明作者姓名㊁文献名和起止页码;不在同一页的相同资料,仍需将有关信息全部注出.责任方式为 著 时,此字可省略,其他责任方式不可省略.如作者名前为 转引自 ㊁ 参见 ㊁ 见 等词语时,文献与作者之间的冒号可省略.作者本人的选集㊁文集等可省略作者名.引用马恩列斯等经典著作,应使用最新版本.英文注释同中文注释的要求基本一致,只是文章名用双引号,书名和期刊名字母用斜体.具体格式及注释要求举例如下.一、中文注释要求(一)非连续出版物1.著作标注项目:作者及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册,出版者所在城市,出版社名称,出版年份,页码.作者为三人以上的,可仅写第一作者,并在其名字后加 等 ;出版社名称已包含城市名的,不必重复注出;引用翻译著作时,将译者作为第二责任者置于文献题名之后.(1)专著梁守德㊁洪银娴:«国际政治学概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第26页.阎学通等:«中国崛起:国际环境评估»,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68页. (2)编著倪世雄主编:«冲突与合作:现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评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71页.152㊀国际政治科学(2019年第1期)(3)译著亚历山大 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17页.2.析出文献(论文集㊁作品集等)标注项目:析出文献著者,析出文献篇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卷册,出版者,出版年份,页码.文集责任者与析出文献责任者相同时,可省去文集责任者.威廉 沃尔福思:«单极世界中的美国战略»,约翰 依肯伯尔主编:«美国无敌:均势的未来»,韩召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9 117页.杜威 佛克马:«走向新世界主义»,王宁㊁薛晓源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247 266页.«什特科夫关于金日成提出向南方发动进攻问题致维辛斯基电»(1950年1月19日),载沈志华主编:«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第1卷,台北: 中研院 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丛刊(48),2003年,第305页.3.古籍标注项目:作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焦循编著:«孟子正义»卷二«梁惠王上»,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01页.马骕:«左传事纬»,徐连城点校,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第53页.(二)连续出版物1.期刊标注项目:作者,文章篇名,期刊名,年期(或卷期㊁出版年月),页码.阎学通:«中国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世界知识»2000年第3期,第9页.刘江永:«古贺辰四郎最早开发钓鱼岛伪证之研究 兼论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的非法性»,«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2.报纸标注项目:作者,文章篇名,报纸名,出版年月日,版次.符福渊㊁周德武:«安理会通过科索沃问题决议»,«人民日报»1999年6月11日,第1版.㊀«国际政治科学»注释体例153«朝韩首脑会晤程序大多达成协议»,«中国青年报»2000年5月12日,第6版.(此例适合不署名文章或报道)(三)转引文献标注项目:作者,原文献题名,转引文献者与责任方式,转引文献题名,卷册,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转引自杨玉圣«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个历史的考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83页.何茂春:«中国外交通史»,转引自阎学通«世界权力的转移:政治领导与战略竞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54页.(四)未刊文献1.学位论文标注项目:作者,文献题名,类别,学术机构,时间,页码.孙学峰:«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方法20年:1979 1999»,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2000年,第39页.赵可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05年,第20页.2.会议论文标注项目:作者,文献题名,会议名称,会议地点,召开时间,页码.任东来:«对国际体制和国际制度的理解和翻译»,全球化与亚太区域化国际研讨会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0年6月,第2页.刘江永:«通向东亚共同体之路:合作与创新»,中日战略互信与战略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杭州,2010年6月,第5页.3.手稿、档案文献标注项目:文献题名,文献形成时间(年月日),文献性质,藏所,卷宗号或编号.陈云致王明信,1937年5月16日,微缩胶卷,莫斯科俄罗斯当代文献保管与研究中心藏,编号:495/74/290.«傅良佐致国务院电»,1917年9月1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北洋档案1011G5961.㊀国际政治科学(2019年第1期)154(五)电子㊁网上文献1.网上数据库标注项目:作者,文献题名,出版者,学术机构,时间,页码,数据来源.周方银:«国际规范的演化»,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19页,据中国知网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h t t p://e p u b.c n k i.n e t/k n s/b r i e f/d e f a u l t_ r e s u l t.a s p x.2.网上期刊等网上期刊出版物包括学术期刊㊁报纸㊁新闻专线等,引用时原则上与引用印刷型期刊文章的格式相同,另需加上网址和访问日期.陈琪㊁管传靖:«中国周边外交的政策调整与新理念»,«当代亚太»2014年第3期,第15页.h t t p://m a l l.c n k i.n e t/m a g a z i n e/a r t i c l e/D D Y T201403002.h t m,访问时间:2016年1月12日.3.网上文章标注项目:作者㊁文章名称㊁更新或修改日期㊁获取和访问路径㊁访问或引用日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4年商务部开展经济外交工作新进展»,2015年2月6日,h t t p://w w w.m o f c o m.g o v.c n/a r t i c l e/i/d x f w/g z z d/201502/20150200890104.s h t m l,访问时间:2015年9月10日.光明网:« 道义现实主义 决定世界权力中心转移»,2015年11月10日,h t t p://p o l i t i c s.g m w.c n/2015G11/10/c o n t e n t_17677516.h t m,引用日期:2016年3月28日.邓媛:«阎学通:政治领导力高低决定中国崛起成败»,«国际先驱导报»2016年1月11日,h t t p://x h p f m.m o b i l e.z h o n g g u o w a n g s h i.c o m:8091/ v200/n e w s h a r e/527914?c h a n n e l=w e i x i n,访问时间:2016年3月10日.(六)其他文献1.通讯社消息标注项目:文章篇名,通讯社名㊁地址,刊出时间.«和平㊁繁荣与民主»,美新署华盛顿1994年2月24日英文电.㊀«国际政治科学»注释体例155«基辛格1999年9月在21世纪前夕的中美关系会议上的讲话»,法新社华盛顿1999年9月14日电.2.政府出版物标注项目:发布机构,文献题名,出版者,出版年份,页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2年中国政府白皮书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02页.二、英文注释要求引证外文文献,原则上使用该语种通行的引证标注方式.兹列举英文文献标注方式如下.(一)著作作者姓名按惯用顺序排列,即名在前,姓在后;文献题名使用斜体字;括号内的冒号前为出版地点,后面是出版者和出版时间,如果出版城市不是主要州府(省会),要用邮政中使用的两个字母简称标明出版地所在地,例如C A;页码单页用p.表示,两页以上使用p p.表示.文章题目每个词的第一个字母须大写.在同一页内的注释,相同作者和文献可以将出版信息省略.标点符号一律采用半角.1.专著标注项目:作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本,页码.K e n n e t h N.W a l t z,T h e o r y 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o l i t i c s(N e w Y o r k: M c G r a wGH i l l P u b l i s h i n g C o m p a n y,1979),p.81.R o b e r tK e o h a n e a n d J o s e p hN y e,P o w e r a n dI n t e r d e p e n d e n c e:W o r l d P o l i t i c s i nT r a n s i t i o n(B o s t o n,MA:L i t t l eB r o w nC o m p a n y,1977),p p.45G46.(作者为两人的,姓名之间用a n d连接)R a n d o l p h Q u i r k e ta l.,A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G r a m m a ro f t h e E n g l i s h L a n g u a g e(N e w Y o r k:L o n g m a n I n c.,1985),p.1143.(引用三位以上作者合著的作品时,通常只列出第一作者的姓名,其后以 e t a l. ,意为a n d o t h e r s)156㊀国际政治科学(2019年第1期)H a n sJ.M o r g e n t h a u,P o l i t i c sA m o n g N a t i o n s:T h eS t r u g g l e f o r P o w e r a n dP e a c e(N e wY o r k:A l f r e dA.K n o p f I n c.,1985),6t h e d.,p p.389G392.(主标题与副标题之间用冒号相隔.)2.译著标注项目:作者及责任方式,文献题名,译者(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H o m e r,T h e O d y s s e y,t r a n s.b y R o b e r tF a g l e s(N e w Y o r k:V i k i n g,1996),p.22.3.编著标注项目:作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社,出版时间),页码.责任方式通常使用 e d. .D a v i d B a l d w i ne d.,N e o r e a l i s m a n d N e o l i b e r a l i s m: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 D e b a t e(N e w Y o r k:C o l u m b i a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993),p.106.K l a u s eK n o r r a n dJ a m e sN.R o s e n a u,e d s.,C o n t e n d i n g A p p r o a c h e s t o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o l i t i c s(P r i n c e t o n,N J:P r i n c e t o n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969),p p.225G227.(如编者为多人,须将e d.写成e d s..)(二)析出文献同一页两个相邻引文出处相同时,第二个引文的注释可用 I b i d. 代替;析出文章名使用双引号,不用斜体.1.论文集、作品集标注项目:作者,析出文章名,编者,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R o b e r tL e v a o l d, S o v i e t L e a r n i n g i n t h e1980s, i n G e o r g e W.B r e s l a u e r a n dP h i l i p E.T e t l o c k,e d s.,L e a r n i n g i nU Sa n dS o v i e t F o r e i g n P o l i c y(B o u l d e r,C O:W e s t v i e wP r e s s,1991),p.27.2.期刊标注项目:作者,析出文章名,期刊名(斜体),卷册,出版时间,页码.S t e p h e nV a nE v e r a, P r i m e d f o rP e a c e:E u r o p e a f t e r t h eC o l d W a r,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e c u r i t y,V o l.15,N o.3,1990/1991.(15表示卷号.)㊀«国际政治科学»注释体例157M a r k A.P o l l a c k, D e l e g a t i o n,A g e n c y a n d A g e n d aS e t t i n g i nt h e E u r o p e a n C o m m u n i t y,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O r g a n i z a t i o n,V o l.51,N o.1,1997,p p.99G124.3.报纸标注项目:作者,析出文章名,报纸名(斜体),出版时间,版次.C l a y t o nJ o n e s, J a p a n e s eL i n kI n c r e a s e d A c i d R a i nt oD i s t a n tC o a l P l a n t s i nC h i n a, T h e C h r i s t i a nS c i e n c eM o n i t o r,N o v e m b e r6,1992,p.4.(报纸名用斜体;此处p.4指第4版.)R i c k A t k i n s o n a n d G a r y L e e, S o v i e t A r m y C o m i n g a p a r ta tt h e S e a m s, W a s h i n g t o nP o s t,N o v e m b e r18,1990,p p.A1,A28G29.(三)未刊文献1.学位论文标注项目:作者,论文标题,P h.D.d i s s./m a s t e r s t h e s i s,提交论文的学校,提交时间,页码.S t e v e nF l a n k,R e c o n s t r u c t i n g R o c k e t s:T h eP o l i t i c so f D e v e l o p i n g M i l i t a r y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i nB r a z i l,I n d i a n a n dI s r a e l,P h.D.d i s s e r t a t i o n, M I T,1993,p p.15G20.2.会议论文标注项目:作者,论文标题,会议名称,地点,时间,页码.A l b i n aT r e t y a k a v a, F u e l a n dE n e r g y i n t h eC I S, p a p e rd e l i v e r e d t o E c o l o g y 90c o n f e r e n c e,s p o n s o r e db y t h eA m e r i c aE n t e r p r i s e I n s t i t u t e f o r P u b l i cP o l i c y R e s e a r c h,A i r l i eH o u s e,V i r g i n i a,A p r i l19G22,1990,p.5.3.档案资料标注项目:文献标题,文献形成时间,卷宗号或其他编号,藏所.B o r o u g ho f W o r t h i n g:P l a nS h o w i n gC o n s e c r a t i o no fB u r i a lG r o u n d f o r aC e m e t e r y,1906 1919,H045/10473/B35137,N a t i o n a lA r c h i v e s.N i x o n t oK i s s i n g e r,F e b r u a r y1,1969,B o x1032,N S CF i l e s,N i x o n P r e s i d e n t i a l M a t e r i a l P r o j e c t(N P M P),N a t i o n a l A r c h i v e sI I,C o l l e g e P a r k,M D.158㊀国际政治科学(2019年第1期)(四)其他文献1.通讯社消息标注项目:文献篇名,通讯社名,刊出时间.B e i j i n g M e d i a U r g e t o K e e p T a i w a n b y F o r c e, X i n h u a,J u l y 19,1995.2.政府出版物C e n t r a l I n t e l l i g e n c eA g e n c y,D i r e c t o r a t e o f I n t e l l i g e n c e,H a n d b o o k o fE c o n o m i c S t a t i s t i c s,1988(W a s h i n g t o n,D.C.:U S G o v e r n m e n tP r i n t i n g O f f i c e,1988),p.74.M e m o r a n d u m f r o m t h e P r e s i d e n t sS p e c i a l A s s i s t a n t(R o s t o w)t o P r e s i d e n t J o h n s o n, N o v e m b e r30,1966,F R U S,1964 1968,V o l.Ⅱ, V i e t n a m1966,d o c u m e n tN o.319.3.国际组织出版物(1)报告文件标注项目:报告题目(斜体)㊁文件编号(包括发布机构)㊁发布日期.U n i t e d N a t i o n R e g i s t e r o f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A r m s,R e p o r t o f t h e S e c r e t a r y G e n e r a l,U N G e n e r a lA s s e m b l y D o c u m e n tA/48/344,O c t o b e r 11,1993.(2)决议标注项目:发布机构和决议号㊁生效日期.U NS e c u r i t y C o u n c i lR e s o l u t i o n687,A p r i l3,1991.4.互联网资料对于只在网上发布的资料,也要把作者和题目注出来,并注明发布日期.提供的网址要完整;内容经常变化的网址,比如报纸的网络版,可不必注明.A s t r i dF o r l a n d, N o r w a y sN u c l e a rO d y s s e y, T h eN o n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 R e v i e w,V o l.4W i n t e r1997,h t t p://c n s.m i i s.e d u/n p r/f o r l a n d.h t m.S h e e n aC h e s t n u tG r e i t e n s, D r a m ao nt h e H i g hS e a s, F o r e i g nP o l i c y, A p r i l12,2012,h t t p://w w w.f o r e i g n p o l i c y.c o m/a r t i c l e s/2012/04/12/ d r a m a_o n_t h e_h i g h_s e a s,访问时间:2015年7月20日.。

薛力:重塑中国对外话语体系

薛力:重塑中国对外话语体系

薛力:重塑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外交评论七)2015-06-29 14:43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薛力来源:共识网-作者赐稿作者:薛力(中国社科院)1003次点击:我要评论中国的对外话语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比较突出的是:军事色彩过于浓烈,重视大原则阐述而不够重视具体问题应对,核心话语缺乏稳定性。

(此文为FT中文网“一带一路与中国外交转型”系列评论之七)各国在对外交往中常常会形成一套相对固定的话语体系,尤其是拥有自己的核心话语。

对外话语不仅体现一国的外交政策,更承载了一国对外沟通的基本态度和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外话语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并在不同时期塑造出一些人们现在耳熟能详核心话语,如建国初期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始于1950年代中期的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确定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有证据表明,中国政府正在把“不要对抗要合作、利己的同时也利人”当作处理对外关系的首要信念(primary doctrine),并且,政府各部门都尝试用外界能够理解的语言来阐述这一信念,譬如,中央政府把“合作共赢”确定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

又如,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与外交部在联合颁布的“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中提出,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

海军司令在谈及南海岛礁建设这样高度政治化的议题时,也指出这种建设有助于“提高在这一海区……的公共产品服务能力”。

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

但是,面对主动走出去的诉求,中国的对外话语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比较突出的是:军事色彩过于浓烈,重视大原则阐述而不够重视具体问题应对,核心话语缺乏稳定性。

“排头兵”、“桥头堡”军事色彩浓烈的词汇不宜再用一些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喜欢使用“排头兵”、“桥头堡”、“主力军”等军事术语,觉得这些词形象、有力、简洁、易懂。

在中国大陆的语境下,这些词确实具有上述效果,也很少有人会把这些词与打仗联系在一起。

《北大国际法与比较法评论》引用及注释体例

《北大国际法与比较法评论》引用及注释体例

《北大国际法与比较法评论》引用及注释体例一、引用及注释之一般原则1、引用是指在文章的正文中为了论证的需要而对别人的文章进行的援引。

2、注释是指在文章的正文中为了说明引用的来源及必要的解释而进行的注明。

3、引用和注释应当遵守必要性原则。

4、引用的对象必须是已经发表的文章;没有出版的,应当取得相关权利人的同意。

5、引用应当保持被引用的话语和段落的原貌。

6、引用应当重视原作的真实意思,不得曲解原作之观点。

7、直接引用应当有明显标志,标志以双引号为准。

8、注释中注明文章的出处应当简洁、规范。

9、注释中的解释应当避免无关、累赘的解释。

二、具体的注释规则1. 请务必使用脚注!2. 在正文中进行注释的,应当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在相关句子的右上角,通常应当在相关的标点符号之外。

例如:“国际法尚未发展出一整套规则来较为详细地规定国家……可以行使的各种形式的管辖权。

相反,国际法的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国家在刑事问题中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管辖权……”13. 正文引文超过100字的,应缩格并变换字体排版。

例如:当这两项国际法规则发生冲突时,何者应当居于优先地位呢?有学者分析认为:“国际法近几十年来最为有趣的发展之一就是其不同构成部分之间等级的确立。

……传统上……所有规则都位于同一水平上,但是到了……现在……保护国际社会根本利益的原则和规则具有推翻一切威胁这些利益的尝试的法律效力……”24. 每篇文章的全部注释编号连排。

5. 引用图表,在图表下直接注明来源,不必另加注释。

例如:资料来源:<20XX年7月14日访问>6. 注文提及文献的信息顺序:作者,文献名称,卷次(如有),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如有。

通常情况下“第一版”可省略),页码。

12例如:陈兴良著:《刑法哲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XX年2月修订三版,第23页。

7. 定期出版物的注释顺序:作者,文章篇名,出版物名称,卷次,出版社,出版时间,页码。

修辞学视角下的外交辞令探析

修辞学视角下的外交辞令探析

修辞学视角下的外交辞令探析一、外交辞令的界定外交活动发展历史悠久,早在氏族社会就已产生,但古代外交的含义不同于今天,主要是指人臣私见诸侯,例如《谷梁传·隐公元年》:“寰内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会诸侯;不正其外交,故弗与朝也。

”范宁注为:“天子畿内大夫有采地谓之寰内诸侯。

”而现代外交的含义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跟别的国家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订条约和协定等。

“辞令”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中,解释为应对的言辞。

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中对诸侯之间的对话的批注为“此外交辞令尔”。

外交辞令又作外交词令,见于钱钟书《围城》:“辛楣自以为这个英文字嵌得非常妙,不愧外交词令。

”在这里解释为用于交往的空套话。

综合古代和现代对外交的定义,本文将由官方组织的、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与其他国家进行的交流活动界定为外交,外交辞令就是指适用于外交场合的话语。

所以,外交辞令需要包含以下三个要素:涉及两个国家、由官方组织、目的是维护本国利益。

例如,《国语·晋语》辛俞从栾氏出奔一篇,虽然涉及两个国家,但其中辛俞属于被抓无奈,不是官方选派,所以不算是外交辞令。

再如,《国语·越语下》范蠡进谏勾践持盈定倾节事中,也涉及越国和吴国两个国家,但其中的辞令主要是范蠡向越王进谏的话语,不是两个国家的直接对峙,所以也不纳入本篇文章的考察范围。

根据以上标准,笔者在对《国语》进行穷尽式搜索后,认为《国语》中涉及外交辞令的篇目一共有25篇,約占全文的1/10,数量相当可观。

《国语》作为一部记言史书,其精湛的语言为人所叹服,而外交辞令更是其言语表达中极其有特色的一部分,外交辞令的出彩与修辞的运用不无关系。

修辞使外交辞令富于形象性,增强说理性,更有利于说理者思想的表达。

通过研究其中的外交辞令的修辞方式不仅可以了解《国语》在语言上的特色,更有助于我们窥见当时的社会现状和风俗习惯,推动我们对先秦政治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外交评论》新注释体例

《外交评论》新注释体例

《外交评论》新注释体例一、中文注释说明1.专著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5页。

王逸舟主编:《中国国际关系研究—— 1995-200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4页。

阎学通、孙学峰:《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8页。

陈志瑞等编:《开放的国际社会——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英国学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2页。

2.译著[美]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0页。

3.文集中文章[美]罗伯特·基欧汉:《世界政治理论:结构现实主义及其超越》,载罗伯特·基欧汉编:《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郭树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页。

4.期刊杂志文章孙哲、李巍:《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与美国国际贸易政策》,《美国研究》2007年第1期,第88页。

5.报纸王如君等:《世界猜不透中国股市》,《环球时报》2007年5月15日,第16版。

《日韩重启高层安全会谈》,《参考消息》2007年5月11日,第2版。

6.通讯社消息《和平、繁荣与民主》,美新署华盛顿1994年2月24日英文电。

7.政府出版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五十一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8.会议论文任东来:《对国际体制和国际制度的理解和翻译》,提交给“全球化与亚太区域化国际研讨会”的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0年6月5日至16日,第2页。

9.学位论文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毕业论文,1999年,第23页。

二、英文注释说明1.专著Alexander Wendt,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New Y 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pp.29-33.Kenneth N.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New Y ork: McGraw-Hill Publishing Company, 1979, p. 45.Robert O. Keohane, Jospe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Glenview, Ill. : Scott, Foresman, 2001,p.3.2.编著Peter J. Katzenstein and Robert O. Keohane, eds.,Anti-Americanisms in World Politics ,Ithaca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6,p.67.G. John Ikenberry et al., eds., The State and American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Ithaca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8,p.45.3.文集内文章U.Thant, "The League of Nations and the United Nations", in David A. Kay, ed. The United Nations Political System , New Y ork : Wiley, 1967,p.15.4.期刊杂志刊发文章Graham T. Allison, “Conceptual Models and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The America Political Review, V ol. 63, No .3(Sep.1969).5.报纸James Risen, Poppy Fields Are Now a Front Line in Afghanistan War, The New Y ork Times, May 16, 2007, A2.6.通讯社消息“Bush Names Pentagon General 'War Czar'”, The Associated Press , May 15, 2007.7.政府连续出版物“Record of Meeting”, October 19, 1962, FRUS, 1961-1963, V ol. XI, Cuban Missile Crisis and Aftermath, Document No. 31, p. 119.8.会议论文Albina Tretyakava, “Fuel and Energy in the CIS”, Paper Delivered to Ecology '90 Conference, Sponsored by the America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Airlie House, Virginia, April 19-22, 1990.9.学位论文Steven Flank, Reconstructing Rockets: The Politics of Developing Military Technologies in Brazil, Indian and Israel, Ph.D. Dissertation, MIT, 1993.三、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摘要:1. 客观反映原文内容,摘出文章的主要观点;不作补充、注释、总结、解释或评论,不作自我评价。

中国法律外交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法律外交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法律外交的理论与实践作者:张文显谷昭民来源:《国际展望》2013年第02期【内容提要】随着法律日益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领域,法律外交变得愈益必要。

法律外交是与政治外交、经济外交、文化外交、军事外交等并行的概念,指以法律为内容、机制和媒介的外交活动,即把法律观念和法治理念贯穿在外交活动之中,善于将某些外交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以合法的程序和行为处理外交事务,依法化解外交纠纷,转变外交方式方法,开辟外交工作新局面。

法律外交不仅是国际环境发展变化的产物,更是中国国内发展的产物。

新世纪以来,以中国—东盟法律论坛、中非合作论坛—法律论坛为代表的中国法律外交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法律外交战略布局,发展出丰富的法律外交实践,并已为法律外交的理论建构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望未来,中国的法律外交应进一步强化机制体制建设,完善理论建构,加大實践力度,为促进国家总体外交、推动和谐世界的建构作出新贡献。

【关键词】法律外交理论探索实践成就未来发展【作者简介】张文显,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二级大法官;谷昭民,中国法学会对外联络部部长,中国法学学术交流中心主任【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68-(2013)02-0001-20在现代社会,法律已经全面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领域,传统的政治外交、经济外交、文化外交越来越需要从法律的视角来进行,这就要求各国必须将法治理念贯穿于外交活动当中,善于发现外交中的法律议题,善于将某些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善于通过司法程序化解棘手的矛盾纠纷。

以此为基础,在理解当代中国对外关系与国际格局发展的问题上,中国法学家提出了“法律外交”的概念。

所谓“法律外交”,是观察和思考外交问题的一个新的视野,处理对外关系的一个新的维度,指以法律为内容、机制和媒介的外交活动,即把法律观念和法治理念贯穿在外交活动之中,善于将某些外交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以合法的程序和行为处理外交事务、依法化解外交纠纷,转变外交方式方法,开辟外交工作新局面。

论邓小平的和平外交思想

论邓小平的和平外交思想

论邓小平的和平外交思想
王炜[1];雷兴长[2]
【期刊名称】《兰州学刊》
【年(卷),期】1999(000)002
【总页数】3页(P9-11)
【作者】王炜[1];雷兴长[2]
【作者单位】[1]兰州大学国际政治系;[2]兰州商学院社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49
【相关文献】
1.论邓小平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 [J], 谢青;杜丽娜
2.邓小平和平外交思想的科学体系 [J], 王登龙
3.邓小平外交思想与跨世纪中国和平外交的原则和策略 [J], 张琰;刘福祥;刘永鹏;
4.试论邓小平的和平外交思想 [J], 罗瑛
5.关于邓小平和平外交思想的几点认识 [J], 侯全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评《剑桥中国史》第14卷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分析

评《剑桥中国史》第14卷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分析

评《剑桥中国史》第14卷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分析
力平
【期刊名称】《中共党史研究》
【年(卷),期】1994()6
【摘要】评《剑桥中国史》第14卷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分析力平《剑桥中国史》第14卷的出版,引起了中共党史学界和中国现代史学界的注意。

这里,就此书论述新中国1949年至1957年的"对外关系"的第6章,谈一些看法。

在这章中,不乏一些好的论述和见解,有些治学方法也颇...
【总页数】5页(P68-72)
【关键词】中国外交政策;毛泽东;周恩来;东风压倒西风;社会主义阵营;中国史;三八线;对外政策;五项原则;帝国主义
【作者】力平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29
【相关文献】
1.域外中国史研究的新作——《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简评 [J], 史晓;
2.历史叙述的深层话语空间——基于对《史记》和《剑桥中国史》中“商鞅变法”话语构建的对比分析 [J], 贺晨
3.彼时彼地与此时此地——评《剑桥中国史》第7—8卷(明史) [J], 赵世瑜
4.《哈佛中国史》和《剑桥中国史》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J], 崔莹;
5.《剑桥中国史》和《哈佛中国史》的辽史讲述 [J], 洪思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格式:1) 文章题目(华文中宋,三号,加粗,居中);2) [摘要]、[关键词](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3)作者简介,注明姓名、学校、学院及专业、联系方式(含电子邮件地址)(宋体,五号);4) 正文(宋体,五号,1.5倍行距);5) 正文内标题一级标题(标题号一、二、…仿宋-GB2312,小四号,加粗)二级标题(标题号(一)(二)…黑体,小四号,加粗)三级标题(标题号1、2、…宋体,5号)6) 注释(脚注,宋体,小五号。

编号格式:①②……,每页重新编号),详见《外交评论》注释体例。

《外交评论》注释体例(试行)一、总则1.本刊采用页下注(脚注),每页依序重新编号。

2.一般情况下,引用外文文献的注释仍从原文,无须另行译为中文释出。

3.文章正文后不另开列“参考文献”。

4.所引资料及其注释务求真实、准确、规范。

二、中文文献(一)一般著作1.专著。

其注释各个类项的标注次序为:著者,文献名,卷册序号,出版地,出版机构,出版时间,页码。

编著、译著基本一致。

例如: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01页。

司马迁:《史记》第八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595页。

2.编著。

应在编者姓名后加“编”或“主编”、“编著”。

例如: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48-49页。

3.译著。

在著者姓名前可以“[]”标明著者国别;在文献名之后,可标明译者。

例如: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32页。

[英]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张小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导言”,第15页。

4.如著者、编者为二人,两者姓名之间以顿号间隔;如为三人以上,可省略为“×××(第一责任者姓名)等(编)”。

例如:王正毅、张贵岩:《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与现实经验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03、207页。

刘继南等:《国际战争中的大众传播》,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120页。

王振华等主编:《重塑英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49页。

(二)单篇文章1.文集中的文章其引文注释的标注次序为:著者,文章题目(加书名号),文集编者名称,文集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及版次,页码。

例如:张世鹏:《历史比较中的欧洲“第三条道路”》,载陈林、林德山主编:《第三条道路:世纪之交的西方政治变革》,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第278页。

2.报刊文章刘汉俊:《一个民族的征帆——写在郑和下西洋600年之际》,《人民日报》,2005年7月11日,第10版。

张小明:《革命、修正和补充》,《欧洲》,2001年第3期,第16页。

3.会议论文余谋昌:《公正与补偿:环境伦理与环境政治的结合点》,“环境政治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济南:山东大学,2005年6月17-19日,第9页。

4.学位论文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博士论文,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1999年4月,第55页。

(三)其他如引用资料来自政府出版物、通讯社消息、未刊手稿、缩微胶卷等,其注释也应尽量标明编辑者、文献名、出版地、出版机构和时间、页码,或者文献性质、收藏地点、收藏编号等。

如无需或不便标明著作者/编辑者,则标明其他类项也可。

例如:《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53页。

《中国与八国财长就全球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对话》,新华社莫斯科2006年2月12日电。

辽宁省档案馆编:《日俄战争档案史料》,档案第86、91号,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41、144页。

三、外文文献这一部分的说明和举例以英文文献为准。

其他外文如法文、德文、日文、俄文等文献的释出,依照相应文献释出的通约惯例执行。

(一)著作其引文之注释类项标注为:著者,文献名(斜体),出版地、出版机构及版次,页码。

著作者姓名以名前姓后的顺序书写。

例如:Alexander Wendt,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11.如为编著,则编者姓名后加“ed.”(编者为一人)或“eds.”(编者为二人以上)。

例如:Stephen D. Krasner, ed., International Regime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p.2.S.M.Lipset and S.Rokkan, eds., Party System and Voter Alignments: Cross- nation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67, pp.7-8.如著作者为三人以上,第一责任者姓名之后可省略为“et al.”(意即and others)。

例如:Judith L. Goldstein et al., Legalization and World Politics, The MIT Press, 2001, p.156.(二)文章1.文集中的文章。

其注释的各个类项为:作者,文章标题(加双引号),文集编者,文集名称(斜体),出版地、出版机构及版次,页码。

例如:Philip Norton, “The Conservative Party: …In Office but not in Power‟”, in Anthony King et al., New Labour Triumphs: Britain at the Polls, Chatham House Publishers, 1998, pp.75-76.2.刊物上的文章,则标注为:作者,文章标题(加双引号),刊物名称(斜体),刊物出版卷次、期号及年份,页码。

例如:Ole Wæver,“International Society: Theoretical Promises Unfulfilled?”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Vol. 27, No.1, 1992, p. 98.3.报纸上的文章,标注作者、文章标题(加双引号)、报纸名称(斜体)及具体出版日期即可,如能注明版面则更好。

例如:David E. Sanger, “U.S. and Seoul Try to Ease Rift on Talks with the North”, New York Times, June 11, 2005.4.会议论文David Kerr, “Reconstructing Eurasian Security: Norms and Geopolitics in the security Concepts of Europe, Russia, and China”, paper presented to the Conference on “Comparative Regionalism: The Case in Europe and Asia”,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April 8-9, 2005.5.学位论文Henry Kissinger,A World Restored: Metternich, Castlereagh and the Problems of Peace 1812-22, Ph.D.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1954, p.7.(三)其他如引用政府或国际组织出版物、通讯社消息、未刊手稿、缩微胶卷等,其注释也应尽量标明编辑者、文献名、出版地、出版机构和时间、页码,或者文献性质、收藏地点、收藏编号等。

如无需或不便标明著作者/编辑者,则标明其他类项也可。

例如:U.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Foreign Aid in the National Interest, Washington, D.C., 2002, p.1.NSC162, “Review of Basic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September 30, 1953, in Paul Kesaris, ed., Documents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Microfilm),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 Inc., 1980, reel 3.四、重复引用和转引(一)重复引用在同一篇文章中,如重复引用同一文献,则其注释方式如下:1.连续引用。

中文文献,标注为:同上(书),第╳页;外文文献,则标注为:I bid., p.×.。

(I bid.即出处同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56页。

同上书,第189页。

Alexander Wendt,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63.Ibid., pp. 73-75.2.非连续引用。

不论中外文,皆只需注明著作者、文献名和页码。

例如: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65页。

Alexander Wendt,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18.(二)转引1.中文文献先将转引文献按上述注释方式释出,以句号结束。

再以“转引自”把载有转引文献的来源文献按相应方式释出。

例如:张维华:《明史欧洲四国传注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73页。

转引自陈乐民:《陈乐民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05页。

Stephen M. Wal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ne World, Many Theories”, Foreign Policy, Spring, 1998, pp. 43-44. 转引自袁正清:《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建构主义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97-298页。

2.外文文献Stanly A. Erickso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Trend Affecting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he Nonproliferation Review, Vol.8, No.2, 2001, p.43, quotedfrom Michael Wesley, “It‟s Time to Scrap the NPT”,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59, No. 3, September 2005, p.292.五、互联网资料本刊主张尽可能使用纸媒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