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病因病机

合集下载

心悸

心悸
心 悸
东方医院心内科 谢连娣
定义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 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 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 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 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可呈持续性。
【概述】
1、主症: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 甚则不能自主 2、特点:心悸的发生多呈阵发性, 也可呈持续性; 3、诱因:心悸的发生多由情绪波动或 过劳引起; 4、伴随症状:胸闷、气短、失眠、眩晕、 健忘、耳鸣。 5、分类:病情较轻者为惊悸; 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以示意图讲解)
1、体虚劳倦 2、七情所伤 3、感受外邪 4、药食不当
体虚劳倦
禀赋不足
久病劳倦 心悸
脾胃虚弱
情志所伤
平素 心虚胆怯 暴受惊恐 暗耗阴血 思虑过度 脾运失健 化火生痰 心气不敛 心神动摇
心悸 阴虚于下 火逆于上
大恐伤肾
恐则精却
暴怒伤肝
气血逆乱
感受外邪
心气素虚 风寒湿邪
痹症日久 内舍于心
心悸
温病、疫毒
耗伤 心气阴
药食不当
嗜食肥甘 饮食 失调 药物过量 毒性过强
化火生痰
痰火扰心 心悸
耗伤心之 气阴
药食不当
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损及于心,可致心悸, 如附子、乌头,或西药锑剂、洋地黄、奎尼 丁、肾上腺素、阿托品等用药过量或不当时, 均能引发心动悸、脉结代一类
兼症 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
乏力,头晕等症。 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 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脉象 数、促、结、代、缓、沉、迟等脉象
诱发 情志刺激如惊恐、紧张,及劳倦、饮酒、 因素 饱食等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

心悸
பைடு நூலகம்
•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 安,甚则不能自主的病证。 •本病证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 鸣等并存,凡各种原因引起心脏频率、节律发生异常,均可 导致心悸。 • 西医学中某些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 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原性心脏病、各种心律失常,以 及贫血、心神经官能症等,均可出现心悸症状。

心悸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常与平素体质虚弱,情志所伤、劳倦、汗出 受邪等有关。 • 平素体质不强,心气怯弱,或久病心血不足,或忧 思过度,劳伤心脾,使心神不能自主,发为心悸; • 或肾阴亏虚,水火不济,虚火妄动,上扰心神而致 病; • 或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上犯于心, 心阳被遏,心脉痹阻,而发本病。

心悸
【辨证要点】 主症: 自觉心跳心慌、时作时息,并有善惊易恐,坐卧不 安,甚则不能自主。 •心胆虚怯:兼见气短神疲,惊悸不安,舌淡苔薄,脉细数。 •心脾两虚:头晕目眩,纳差乏力,失眠多梦,舌淡,脉细弱。 •阴虚火旺:心烦少寐,头晕目眩,耳鸣腰酸,遗精盗汗,舌红, 脉细数。 •水气凌心:胸闷气短,形寒肢冷,下肢浮肿,舌淡,脉沉细。 •心脉瘀阻:心痛时作,气短乏力,胸闷,咳痰,舌暗,脉沉细 或结代。

心悸
【针灸治疗】 1. 基本治疗 • 治法: 调理心气,安神定悸。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 主穴: 内关、郄门、神门、厥阴俞、巨阙。 • 配穴:心胆虚怯者,加胆俞;心脾两虚者,加脾俞、足三里;
阴虚火旺者,加肾俞、太溪;水气凌心者,加膻中、气海; 心脉瘀阻者,加膻中、膈俞;善惊者,加大陵; 多汗者,加膏肓;烦热者,加劳宫; 耳鸣者,加中渚、太溪;浮肿者,加水分、中极。

中医内科学案例教学法-心悸

中医内科学案例教学法-心悸
●(3)情志所伤:惊恐易使心气不敛;忧思伤及心脾;肝郁心脉不畅而 发病。
●(4)感受外邪:风寒湿热合而为痹,痹证日久舍心;温病、疫毒伤及 心营。
●(5)药物中毒: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损及于心,可引发心动悸、脉 结代。
2.病机
●(1)基本病机:气血阴阳亏虚,或痰浊瘀血阻滞,致心失所养, 心脉不畅。
●(2)病位:主要在心,发病与脾、肾、肺、肝四脏功能失调相 关。
●二诊:4月22日。心慌、气短明显减轻,睡眠易惊,汗多,加炙 黄芪30g,炒白术
●15g,浮小麦30g,五味子15g,龙骨加至30g。继服10剂,诸症皆 平。
●(2)问题设置 ●1)本案例的辨证依据是什么? ●2)发病有何特点?对辨证有何帮助? ●3)本案例的病机是什么? ●4)分析处方用药,心虚胆怯证的治法、主方是什么? ●5)处方用药有何特点?二诊时调整药物的目的是什么? ●6)临床出现气虚自汗或气虚血瘀、心气不敛者如何加减用药?
●(2)问题设置 ●1)本案例的发病诱因是什么? ●2)本案例辨证为心脾两虚型心悸的依据是什么? ●3)分析本案例的病机是什么? ●4)心脾两虚为什么会出现瘀血阻络? ●5)根据案例处方,心脾两虚型心悸的治法、方药是什么? ●6)心脾两虚型心悸并发阴虚、多汗、失眠者如何加减用药? ●7)本证型心悸平时如何调摄?
●2)诊断为肝肾阴亏证的根据:心悸眠差,头晕耳鸣,伴心烦急 躁,手心发热,盗汗,腰酸,双目干涩,大便干,舌红而少津, 苔少,脉沉细数。
●3)案例方中山萸肉、熟地黄、枸杞子滋补肝肾;白芍、麦冬、 知母滋阴润燥泻火;酸枣仁、茯神宁心安神;黄柏配知母清泻 相火;佐以火麻仁润肠通便,五味子敛阴生津,少量川楝子疏 肝理气,使滋而不腻。治以滋补肝肾,养心安神。方用一贯煎 或左归饮合酸枣仁汤加减。

中医内科学__第2章第一节心悸

中医内科学__第2章第一节心悸

九、病案分析
女,49岁,因惊吓而心悸半月。 半月前因突受惊吓而发心悸,惊惕不安,
自服舒乐安定心悸未见明显改善,遂来就 诊。现症见:心悸,坐卧不安,善惊易恐, 少寐多梦易惊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弦。T 36.5℃ , P 80次/分, R 18 次/分, BP 130/80mmHg。神志清楚,精神不振,HR 80次/分,偶可闻及早搏,各瓣膜未闻及病 理性杂音。ECG示:室性早搏。
(一)、诊断要点
1.临床特征: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不能自主, 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心跳过重,或忽跳忽 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 心烦、少寐、多汗、颤动、头晕乏力。中老年发作频 繁者,可伴心胸疼痛、甚则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 厥。
2.病史:中老年常见,发作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 张、劳倦过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7.痰火扰心
主症:心悸时发时止 兼症:受惊易发作,烦躁不安,失眠多梦,口干
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脉象: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病机:痰火扰心,心神不安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清心降火,化痰和 中)
六、中医适宜技术
(一)单方验方
1.心悸而脉数或促者:苦参煎剂 2.心气、心血亏虚之心悸:定心汤 3.各种心悸而脉数者:朱砂0.3g,琥 珀0.6g,每日2次,吞服
(二)中成药
1.心悸气血亏虚者:珍合灵片、养心定悸口 服液 2.肾阴亏虚者:定心丸、六味地黄丸 3.心阳不振者:心荣口服液 4.气阴两虚:西洋参含片、参脉饮 5.气滞血瘀者:心可舒片、心宁片
(疗法 3.穴位注射疗法
九、病案分析
女,49岁,因惊吓而心悸半月。 半月前因突受惊吓而发心悸,惊惕不安,

什么叫心悸呢?

什么叫心悸呢?

什么叫心悸呢?
心脏的问题是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问题,而且心脏问题能够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影响,造成患者出现诸多的不适症状,而心脏疾病的种类非常多,其中,心悸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症表现,对患者的身体影响非常大,因此,许多人都非常关注心悸的问题,下面就来看看什么叫心悸呢?
心悸是中医病证名,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心脏常见病证。

也可作为临床多种病证的症状表现之一,如胸痹心痛、失眠、健忘、眩晕、水肿、喘证等。

★心悸的病因病机:
★1.体虚久病
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劳欲过度,气血阴阳亏虚,以致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2.饮食劳倦
嗜食膏粱厚味,煎炸炙燸,蕴热化火生痰,或伤脾滋生痰浊,痰火扰心而致心悸。

劳倦太过伤脾,或久坐卧伤气,引起生化之源不足,而致心血虚少,心失所养,神不潜藏,而发为心悸。

★3.七情所伤
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或情怀不适,悲哀过极,忧思不解等七情扰动,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心悸。

★4.感受外邪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之气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或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之气血阴阳,亦可引起心悸。

如温病、疫毒均可灼伤营阴,心失所养而发为心悸。

或邪毒内扰心神,心神不安,也可发为心悸,如春温、风温、暑温、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见心悸。

心悸 中医内科

心悸  中医内科


恶闻声响,少寐多梦易惊

舌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动数或细 弱
中医内科教研室
治法:镇惊安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



龙齿、琥珀、磁石 镇惊宁神

方解:朱砂、茯神、菖蒲、远志安神

定惊
人参益气
中医内科教研室
加减方药:
心血不足:加熟地、阿胶

心悸气短,气虚明显:加黄芪 心阳不振:加附子、桂枝

心气郁结:加柴胡、郁金、合欢皮、绿

萼梅、佛手
虚 心气不敛:加五味子、酸枣仁、柏子仁
中医内科教研室
加减方药:
气虚自汗:加麻黄根、浮小麦、 乌梅、瘪桃干

气虚夹瘀:加丹参、桃仁、红花


气虚夹湿:加泽泻、白术、茯苓

睡眠易醒:加龙骨、牡蛎
中医内科教研室Biblioteka 2 心脾两虚主症: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思虑劳 心则甚
症状
预后
惊悸
怔忡
情绪因素(惊恐、恼怒等) 久病体虚,心脏受损
实证多(功能性病 变) 阵发性,可自行缓 解,不发如常人
较好,久不愈易成 怔忡
多为虚证或虚中夹实 (多有器质性病变)
持续心悸,心中惕惕, 不能自控,活动后加 重
较差
中医内科教研室
治疗原则
虚证:补虚——补益气血,调理阴阳 配合养心安神
实证:泻实——化痰、涤饮、活血化瘀 配合重镇安神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中医内科教研室
方药加减:
纳呆食少:加谷芽、焦三仙、鸡内金


恶心呕吐:加半夏、陈皮、生姜

中医急诊学心悸教案

中医急诊学心悸教案

中医急诊学心悸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心悸的定义和临床表现。

2. 熟悉心悸的中医分类及病因病机。

3. 掌握心悸的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

4. 学会心悸的中医治疗原则和代表方剂。

5. 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和解决心悸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心悸的定义:心悸是指自觉心中悸动,心跳加快,或心律不齐,或心慌不安的症状。

2. 心悸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心中悸动,心跳加快,心律不齐,心慌不安,头晕,乏力等。

3. 心悸的中医分类:根据中医理论,心悸可分为实证和虚证两大类。

实证心悸多由痰火、瘀血、湿热等原因引起;虚证心悸多由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阳不振等原因引起。

4. 心悸的病因病机:心悸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主要与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体质虚弱等因素有关。

心悸的基本病机是心失所养,导致心神不宁,从而出现心悸等症状。

5. 心悸的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心悸的诊断要点包括询问病史、观察临床表现、听诊心音、测量心率等。

心悸需要与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早搏等进行鉴别诊断。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悸的定义、临床表现、中医分类、病因病机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心悸的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通过实际病例来加深学生对心悸的理解和认识。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心悸的治疗原则和代表方剂,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 实践操作法:安排临床实习或模拟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心悸的诊断和治疗过程,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和测验:布置相关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心悸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的中医急诊学教材,如《中医急诊学》、《中医内科学》等。

2. 案例资料:收集心悸的临床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教学视频:寻找相关的心悸治疗和诊断的视频资料,用于直观展示和教学演示。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医学网站、学术论文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

中医内科心系病证~心悸

中医内科心系病证~心悸

中医内科心系病证~心悸心悸心悸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心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怔忡多伴惊悸,惊悸日久不愈者亦可转为怔.,冲。

心悸是心脏常见病证,为临床多见,除可由心本身的病变引起外,也可由它脏病变波及于心而致。

《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有类似症状记载,如《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并认为其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有深刻认识。

《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参伍不调者病。

”最早记载脉律不齐是疾病的表现。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日死。

”最早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以惊悸、心动悸、心下悸等为病证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宋代《济生方•惊悸怔仲健忘门》率先提出怔忡病名,对惊悸、怔仲的病因病机、变证、治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中提出心悸当“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

《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 ,•在治疗与护理上主张“速宜节欲节劳,切戒酒色” ;“速宜养气养精,滋培根本” 。

清代《医林改错》论述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每多获效。

心悸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也可作为临床多种病证的症状表现之一,如胸痹心痛、失眠、健忘、眩晕、水肿、喘证等出现心悸时,应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辨证治疗。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西医学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凡以心悸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心悸

中医内科学-心悸
②或化火生痰,痰火扰心,心神失宁而心悸;
③或大怒伤肝,大恐伤肾,怒则气逆,恐则精却,阴 虚于下,火逆于上,动憾心神而心悸。
病因
3.感受外邪 ①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 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血运行不畅, 心悸;
②或风、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 气心阴,引起心悸;
心虚胆怯证 常用药及加减:
• 常用药:龙齿、琥珀—镇静安神
酸枣仁、远志、茯神—养心安神; 人参、茯苓、山药—益气壮胆; 天冬、生地黄、熟地黄—滋阴养血 ; 五味子—收敛心气 肉桂—(少许)鼓舞气血生长
• 加减:兼心阳不振—肉桂易桂枝,加附子;兼心血不足—阿
胶、首乌、龙眼肉;心气郁结,心悸烦闷,精神抑郁—柴胡、 郁金、合欢皮、绿萼梅;气虚夹湿—加泽泻,重用术、苓; 气虚夹瘀—丹参、桃仁、红花、川芎;自汗—麻黄根、浮小 麦、山萸肉、乌梅
二 心血不足证
主证:心悸气短,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 兼证:腹胀便溏,头晕目眩,失眠健忘; 舌脉:舌淡,脉细弱; 病机概要: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心血不足证 常用药及加减
• 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
当归、熟地、龙眼肉—补养心血; 人参、茯苓、山药—益气壮胆; 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 ; 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
• 加减: 痰热互结,大便秘结—大黄 火郁伤阴—天麦冬、玉竹、天花粉、生地黄 兼脾虚—党参、白术、谷麦芽、砂仁
预防与调护
1.调情志 2.节饮食 3.慎起居 4.长期治疗
结语
临床特征:自觉心搏异常,不能自主; 病因:体虚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药食不当; 病机:气血阴阳亏虚或邪扰心神; 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脾、肺、肾; 病性:有虚有实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由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瘀阻滞心脉,邪扰心神所致,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病证。

常伴有气短,胸闷,甚则眩晕,喘促,脉象或迟或数,或节律不齐。

其中因惊恐、劳累而发,时发时止,不发时如常人,其证较轻者,为惊悸;并无外惊,每由内因引起,自觉终日心中惕惕,稍劳即发,病来虽渐,但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为深重者,为怔忡。

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

【范围】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凡具有心悸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感受外邪风寒湿邪,侵袭体表,痹阻经脉,内舍于心,发为心悸。

2.情志所伤恼怒伤肝,肝气郁滞,日久化火,气火扰心则心悸;若气滞不解,久则血瘀,心脉瘀阻,亦可心悸;忧思伤脾,阴血亏耗,心失所养则心悸;脾胃受损,运化失司,酿生痰湿,痰浊阻络亦可致心悸;突受惊恐,心神慌乱,不能自主亦可发为心悸。

3.饮食失调过食肥甘醇酒,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聚成痰,日久痰浊阻滞心脉,或气血生化乏源,心失所养,均可心悸。

4.劳欲过度房劳过度,损耗肾精,精血亏虚,心失所养;或烦劳不止,劳伤心脾,心气受损,均可发生心悸。

5.它病失养咳喘日久,心肺气虚,或肺虚及肾,心肾虚衰可引发心悸;水肿日久,或中阳不运,水饮内停,继而水饮凌心而心悸;温热病邪,稽留不除,扰乱心神,可致心悸;急性大出血或长期慢性失血均可致心血亏虚,心失所养而引起心悸。

二、病机1.发病因外感、惊恐、失血等引发者,一般发病较急,其它则发病较缓,遇诱因常反复发作。

2.病位主要病位在心,但涉及肝、脾、肺、肾诸脏。

3.病性以虚为主,本虚标实。

本虚主要为气、血、阴、阳不足,心失所养;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浊水饮、火热毒邪等扰乱心神。

4.病势早期主要是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气滞、血瘀、痰浊、热毒等实邪阻滞心络,扰乱心神;日久心病可及脾、肺、肾等其它脏腑,病机复杂,病情加重。

《心悸》PPT课件

《心悸》PPT课件
18
3.痰火扰心
▪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 方药:黄连温胆汤(半夏、陈皮、茯苓、
甘草、枳实、竹茹、黄连、大枣)
19
4.阴虚火旺
主症:心悸失眠,眩晕耳鸣。或伴形体消瘦,五 心烦热,潮热盗汗国,腰酸腿软,视物昏花,两 目干涩,咽干口燥,筋脉拘急,肢体麻木,急躁 易怒。舌质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黄芩、鸡子 黄、芍药);遗精腰酸者,可用知柏地黄丸;阴 虚而火热不明显,用天王补心丹
气虚夹湿,加泽泻,重用白术、茯苓;心气不敛,加五味子、 酸枣仁、柏子仁,以收敛心气,养心安神;
如睡眠易惊醒,可加重镇摄之品,如龙骨、牡蛎等;
若心气郁结,心悸烦闷,精神抑郁,胸胁胀痛,加柴胡、郁金、 合欢皮、绿萼梅、佛手
14
皮肌炎图片——皮肌炎的症状表现
▪ 皮肌炎是一种引起皮肤、肌肉、 心、肺、肾等多脏器严重损害的, 全身性疾病,而且不少患者同时 伴有恶性肿瘤。它的1症状表现如 下: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 活血化瘀;延胡索、香附、青皮理气通脉,生地、当归 养血和血)
气滞血瘀者,加柴胡、枳壳、木香;因虚致瘀者,去理 气之品, 气虚加黄芪、党参、白术、山药; 血虚加 何首乌、熟地、阿胶; 阴虚加麦冬、玉竹、枸杞子、 女贞子; 阳虚加附子、肉桂、淫羊藿;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方中龙齿、 琥珀、磁石镇惊宁神,朱砂、茯神、菖蒲、远志安 神定惊,人参益气养阴。
兼见心阳不振,加附子、桂枝;兼心血不足,加熟地、阿胶; 心悸气短,动则益甚,气虚明显时,加黄芪以增强益气之功;
气虚自汗加麻黄根、浮小麦、瘪桃干、乌梅;气虚夹瘀者,加 丹参、桃仁、红花;

心悸的名词解释中医

心悸的名词解释中医

心悸的名词解释中医心悸,这是一个常见的症状,在中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心悸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身体某种不平衡的表现。

它通常被描述为心跳过快、沉重,或者心脏不规则跳动的感觉,有时伴随着焦虑、恐惧和无力感。

中医将此症状归类为“心病”范畴,并在治疗中往往采用综合的方法。

据中医理论,心悸是由于心脏功能异常或人体阴阳失调所致。

中医将心悸分为多种类型,每种类型有不同的病机和治疗方法。

首先,中医将心悸分为实证和虚证。

实证心悸多见于气虚、阳虚、痰瘀等病理情况下,主要表现为心跳剧烈、快速,伴有胸闷、气短和躁动不安。

此时,中医会通过调理气血、理气降逆的方法来治疗。

另一方面,虚证心悸则通常由于心脏功能衰弱、气血不足、阴虚等原因引起,表现为心悸轻微,久久不愈,常伴有神疲乏力、失眠多梦和面色苍白。

对于虚证心悸,中医会采取补益心脏、养血安神的方法进行治疗。

此外,中医还将心悸细分为郁证、热证和湿证等类型。

郁证心悸常见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的人群,表现为心烦意乱、失眠多梦、胸闷胁痛等症状。

对于这种类型的心悸,中医会通过调气活血、疏肝解郁的方法来治疗。

与之相对,热证心悸则由于热邪蕴结、心火过旺等因素引起,表现为心悸症状与烦躁、口渴、咽干等热症并存。

对于此类心悸,中医会采用清热解毒、清心降火的方法来治疗。

此外,湿证心悸是由于痰湿停滞、脾胃失调引起,表现为心悸伴有恶心、倦怠无力、胸闷腹胀等症状。

中医则会通过祛湿温中、理气健脾的方法来治疗此类心悸。

在中医理论中,心悸也与脏腑相应有一定关系。

据中医所言,心脏与小肠相连,小肠对心脏的通达有影响,因此,心悸也与小肠的功能有关。

同时,心脏与肝脏相互关联,肝气郁结会影响心脏的平衡,所以心悸也与肝气郁结相关。

综上所述,心悸在中医理论中有着丰富的解释,其病机和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采用针灸、草药、按摩等疗法来调理身体,以恢复心脏的平衡状态。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持续出现心悸症状的人群,还是建议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内科学心悸典型病案

中医内科学心悸典型病案

中医内科学心悸典型病案中医内科学心悸典型病案导语:心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症状,中医内科专门研究心悸的病因与治疗方法。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医内科学中心悸的典型病案,以便读者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主题,并从中受益。

1. 病案背景在中医内科学中,心悸是指感到心脏搏动明显或强烈,多伴有心慌、胸闷等不适症状。

心悸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例如情绪紧张、体力过度、内脏功能失调、药物不良反应等。

2. 典型病案分析病案1:患者女性,芳龄50岁,主要症状为心悸,伴恶心、乏力、脉搏弦细。

经中医内科医生诊断,患者为心脾两虚导致的心悸。

治疗中采用益气健脾、调和气血的方药,并结合针灸疗法进行治疗。

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患者心悸明显减轻,伴随症状也逐渐消失。

病案2:患者男性,芳龄45岁,主要症状为心悸,伴失眠、健忘、易激动。

经中医内科医生诊断,患者为肝气郁结导致的心悸。

治疗中采用疏肝解郁、清热安神的方药,并结合推拿按摩疗法进行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心悸明显改善,其他伴随症状也有所减轻。

3. 病机分析中医内科学中认为,心悸是由于心脏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

心悸病机可分为气机失调、血瘀阻滞、心阳虚弱、心火上炎等类型。

通过病案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心悸的不同类型和相应的治疗方法。

4. 治疗原则中医内科学治疗心悸的原则是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疏通经络。

具体治疗方法可包括中药调理、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

治疗过程中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5.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中医内科写手,我对心悸的理解是,它是一种体内能量失衡的表现。

无论是气血不足还是郁结气机,都会导致心脏功能失调,进而出现心悸症状。

在治疗心悸时,我认为调理身体内部的能量平衡至关重要。

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中医内科学中心悸的典型病案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心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症状,可由多种病因引起。

在治疗心悸时,中医内科医师注重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疏通经络,采取中药调理、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多种治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心病引起的心悸,以心脉瘀阻为主; 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悸,多由邪毒内
侵,内舍于心,常呈气阴两虚,瘀阻络 脉证。
二、治疗原则
1.按虚实论治 虚则补之——补气、养血、滋阴、温阳 实则泻之——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虚实错杂者,治当兼顾 2.酌配养心安神药或镇心安神药
三、证治分类
心悸证治(一)
[概说]
一、概念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 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 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 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 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轻——惊悸,多因惊恐和劳累而发,时作时止; 重——怔忡,终日悸动,稍劳尤甚,甚则不能自 主。
超检查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从症候特点辨虚实
悸而善惊易恐 ,坐卧不安 — 心胆虚怯
悸而头晕,面色不华 —— 心血不足 虚 心悸不宁,心烦少寐 —— 阴虚火旺 心悸胸闷,形寒肢冷 —— 心阳不振 悸而眩晕,甚则喘逆 —— 水饮凌心 实 心悸不安,闷痛时作 —— 心血瘀阻
一、辨证要点
证型 心胆虚怯证 心血不足证
阴虚火旺证
心阳不振证
主症 心悸,善惊易恐
心悸,动则易发
心悸不宁,思虑劳心 心悸,动则更甚,
尤甚
或怔忡不已
症 状
兼症
坐卧不安,少寐 头晕,面色无华,
多梦
气短,倦怠乏力
心烦少寐,头晕目眩, 胸闷气短,面色苍 手足心热,腰酸耳鸣 白,形寒肢冷
苔脉
苔薄白,脉动数 或虚弦
舌淡红,脉细弱
一、病因
(二)七情所伤
大惊卒恐——忤犯心神,心气紊乱
心脾气结,化火生痰
忧思不解
心神不宁 心悸
心气虚怯,阴血暗耗
大怒伤肝,肝火上炎
阴虚火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大恐伤肾,肾虚精却
一、病因
(三)感受外邪
痹证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
外感温热疫毒 邪毒内扰
痹阻心脉 耗伤气阴 心神不宁
(四)饮食不当——蕴热化火生痰,痰火扰心
(五)药物中毒——损及于心
二、病机
(一)病变主脏在心,但与脾肾(肝肺)密切相关 1.心悸的病位在心,是心脏之气不得其正的 结果 2.心脾同病
脾虚生化乏源,气血不足 心失所养 心脾气机郁结,生痰动火 痰火扰心 3.心肾同病 肾阴亏虚,水不济火 心肾失交 肾阳不足,心阳失于温煦 心失温养
二、病机
(二)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虚实之间可 互相转化、兼夹
(三)心悸与卑喋鉴别
卑喋之胸中不适由于痞塞。心悸则缘于 心跳,有时坐卧不安,但不避人,无情 志异常;卑喋为一种神志异常为主的病 证,一般无促、结、代、疾、迟等脉象 出现。
三、相关检查
1.心电图检查。必要时记录24小时心电 活动
2.食道心房调搏和阿托品试验 3.心室晚电位检测 4.配合测量血压、X线胸部摄片、心脏B
虚——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 实——痰火水(饮)瘀之邪扰心,气血运行不畅
1.邪实可致正虚 2.正虚亦可兼夹邪实
阴虚 火旺 痰 阳虚 津停 痰、饮 气血亏虚 血脉不利 瘀 3.总属本虚标实,以本虚为主
二、病机
(三)后期可出现心阳欲脱的危候
实证转虚 虚证加重
气虚阳衰 心阳欲脱
阴虚及阳
水肿 喘证 厥脱
[诊查要点]
舌红,脉细弦数
舌淡,苔白,脉虚 弱或沉细而数
病机
心胆虚怯 心神不宁
心脾两虚,气血 不足,心神失养
心肾阴虚,虚火 上扰,心神不宁
阳气内虚, 心神失养
治法
镇惊定志, 养心安神
补益气血, 养心安神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温补心阳, 安神定悸
例方 安神定志丸
归脾汤
天王补心丹 朱砂安神丸
参附汤 桂甘龙牡汤
常用药
镇心(琥珀.磁石龙 骨.齿)安神:(朱 砂.茯神.远志)补 气:(参.苓.草)
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二、病证诊断
(一)惊悸与怔忡的鉴别
1.区别
惊悸 怔忡
诱发因素 与情绪有关 无诱因亦作
发作时间
病势
阵作
轻,全身情况好
持续,动则加重 重,全身情况差
2.联系 惊悸日久可成怔忡; 怔忡患者易受外惊所扰,使动悸加重。
(二)心悸与奔豚的鉴别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但 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 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一、诊断依据
1.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 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 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
2.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 乏力,头晕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 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3.可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脉象。 4.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饮酒、
2.详辨脉象变化
缓大无力——气虚;
沉迟——阳虚; 细数无力——阴虚;
结代
痰瘀阻于心脉; 气虚血衰,脏气衰微;
弦滑有力——水饮 数疾而散乱模糊——危脱; 虚证日久见有实脉——危。
3.辨病以提高辨证准确性
功能性心律失常所引起的心悸,常表现 为心率快速型心悸,多属心虚胆怯,心 神动摇;
冠心病引起的心悸,多为气虚血瘀,或 痰瘀交阻而致;
二、沿革
1.《 内 经 》 无 心 悸 病 名 , 但 有 类 似记载
病因——突受惊恐,复感外邪 病机——宗气外泄、心脉不通 症候——澹澹大动、怵惕 脉 象 —— 三 五 不 调 、 乍 疏 乍 密 、 虚里搏动应手
二、沿革
2.汉张仲景正式提出病名
病名—惊悸、心动悸、心下悸 病因—惊扰、水饮、虚损、汗后受邪 病 机 —“ 寸 口 脉 动 而 弱 , 动 则 为 惊 , 弱 则 为 悸。” 证治—“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3.《医学正传》区别惊悸与怔忡 4.《济生方》提出了“怔忡”的病名 5.《丹溪心法》提出心悸“责之虚与痰” 6.《医林改错》认为瘀血内阻亦致心悸
三、讨论范围
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 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 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 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 全,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如具有心 悸临床表现的,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 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一)体虚劳倦(久病)
1.禀赋不足——脏气亏虚,先天缺陷 2.后天失养——气血不足,心虚胆怯 气血阴阳亏 3.久病正虚不复—— 心之气阴耗伤 虚心失所养 4.各种失血——心血不足,心失所养 5.劳欲过度——精血亏虚,心失所养 心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