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为学与场所理论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读后感范本(二篇)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读后感范本《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是法国建筑师克里斯托弗·亨菲尔德撰写的一本建筑学经典著作。
通过将建筑与现象学相结合,亨菲尔德尝试了一种全新的建筑探索方法,展示了建筑与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筑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和体验。
本书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场所的建构、场所的感知、场所的动力、场所的历史和场所的命运。
在这些部分中,亨菲尔德解释了建筑如何从物质存在转变为场所,以及人们如何通过感知和体验来赋予场所意义和价值。
在第一部分中,亨菲尔德讨论了建筑物与场所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物理结构,更是一种在人们的意识中建构出来的概念。
通过结合建筑与场所,人们可以感受到建筑中的空间、时间和情感。
在第二部分中,亨菲尔德探讨了人们如何感知和体验场所。
他认为场所的感知与人们的主观感受密不可分,建筑可以通过形式、材料和空间布局来引导人们的感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场所精神。
在第三部分中,亨菲尔德讨论了场所的动力,即建筑如何与人们的活动和情感相互影响。
他认为建筑应该适应人们的需求和行为模式,而不是简单地把人们限制在某种空间中。
通过与场所的互动,人们可以从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和意义。
在第四部分中,亨菲尔德回顾了建筑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展示了建筑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演变的。
他强调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形式如何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价值观。
在第五部分中,亨菲尔德探讨了场所的命运。
他认为建筑必须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适应变化,才能保持其意义和价值。
建筑的命运取决于人们如何使用和维护它,以及社会对建筑的认同和保护。
通过亨菲尔德的论述,我深刻地认识到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物理结构,更是一种关乎人们的身心体验和情感的艺术形式。
建筑可以塑造我们的行为和情感,创造出独特的场所精神。
在我阅读过程中,我尤其被第三部分的内容所吸引。
亨菲尔德通过描绘人们与场所的互动,展示了建筑如何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如何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情感。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读后感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读后感《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是法国建筑学家和哲学家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通过对建筑现象学的思考,探索了建筑与场所之间的关系,深刻阐述了建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意义。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建筑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本书强调建筑的重要性。
亚历山大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结构,而是一个有着情感和精神内涵的场所。
建筑能够与人类的情感共鸣,给人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
他将建筑比作一个“第二的皮肤”,它不仅是一种居住的方式,更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这种对建筑的重视,使我重新认识到建筑的重要性,它可以直接影响人们的情感和生活质量。
其次,本书强调建筑与场所的关系。
亚历山大认为,建筑要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场所,就必须与环境相协调,符合人类的需求和情感。
建筑应该被人们接纳和认同,成为人们感情的寄托和情感共鸣的载体。
只有通过与场所的互动,建筑才能赋予人类生活更多的意义。
这种对建筑与场所的关系的思考,使我对建筑的设计和规划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建筑不应该只是一个物理结构,还应该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第三,本书强调建筑的创造性和自由性。
亚历山大认为,建筑创造的过程应该是自由的,建筑师应该有自己的创作灵感和风格。
他批评了现代建筑过度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认为这种机械的设计方法会剥夺建筑的灵魂。
建筑的创造应该是个体化的过程,建筑师应该能够根据场所的特点和人类的需求,自由发挥创造力,打造独特的建筑作品。
这种对建筑创造性和自由性的强调,使我对建筑师的角色有了新的认识,建筑师不仅仅是一个把房子建起来的人,更是一个创造者和艺术家。
最后,本书强调建筑的和谐性。
亚历山大认为,建筑应该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建筑的设计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同时使人类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处。
建筑应该能够创造一个和谐的空间,使人们感受到平静和宁静。
他强调了建筑的生态学意义,认为建筑应该能够节约能源,减少环境的破坏。
这种对建筑和谐性的思考,使我对建筑的可持续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建筑不仅要美观和实用,还要与环境和谐共生。
浅析行为场所理论在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以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的几个场所设
浅析行为场所理论在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以沈阳建筑大学新
校区的几个场所设
浅析行为场所理论在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以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的几个场所设计为例
摘要:行为场所理论是行为科学在环境设计中取得的重要进展之一,主要是研究人的`外显行为,并将人的行为模式与物质场所联系起采作为整体研究,描述了人与场所之间的的内在联系.文中选取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内的3个典型空间场所,运用行为场所理论来分析其设计的成败得失,从而达到加深对行为场所理论的认知的目的.作者:黄盛业赵磊Huang Shengye Zhao Lei 作者单位:黄盛业,Huang Shengye(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
赵磊,Zhao Lei(山东省枣庄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期刊:山东林业科技 Journal:JOURNAL OF SHANDONG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10, 40(3) 分类号:X321 关键词:行为场所理论沈阳建筑大学公共空间场所行为活动。
试析建筑现象学和场所精神
试析建筑现象学和场所精神现象学(Phenomen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为研究客观事物的外观、表面迹象或现象的学科。
它的研究历史较短,较早的展开于人文地理学对环境和基地关系的研究,逐渐现象学的方法被引入建筑研究的领域。
其中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Norberg-Schulz)通过一系列著作对建筑现象学进行了深刻、透彻的研究。
他通过“重返于物”讨论建筑中的本质,将场所精神归结为建筑现象学的核心内容,从而揭示人的存在与建筑空间创造的本质关系。
1 场所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建筑的讨论要回到“场所”,从“场所精神”中获得建筑最根本的经验。
人为场所与自然发生联系的方式有三种:形象化、补充和象征。
“形象化”指把人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整体把握构想成有形和可见的形象,从而成为人工产品。
“补充”就是修正、改造自然环境,对既有的情境加以补充,使它符合自己的构想。
“象征”则是把一个理解了的世界再现在另一个场所。
书中原文是这样说的:“象征化意味着一种经验的意义被“转换”成另一种媒介。
象征的目的在于将意义自目前的情境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文化客体”,可以成为更复杂的情境要素,或被转移到另一个场所。
”“栖居”意味着“人能与其环境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
从字面来看,“居”是存在的根本特性,它不仅仅是一个遮风避雨的庇护所,也是我们成长和生活发生的场所。
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流浪者,总是在途上。
当他选择了一个场所,同时就选择了与他人的关系、与环境的关系。
场所是人、建筑和环境组成的整体,当人体验到场所的意义时(具有归属感、方向感又发现自我),他的“世间存在”就被确定下来,也就定居了。
2 场所的特征——场所精神“场所精神”(spirit of place)也就是场所的特性和意义场所具有吸收不同内容的能力,它能为人的活动提供一个固定空间。
场所不仅仅适合一种特别的用途,其结构也并非固定永恒的,它在一段时期内对特定的群体保持其方向感和认同感,即具有“场所精神”。
建筑现象学与场所建筑理论
建筑现象学与场所建筑理论浅析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现象学的观念:自然的思维态度和科学——哲学的(反思的)思维态度——自然观点中认识反思的矛盾——真正的认识批判的双重任务——真正的认识批判作为认识的现象学——哲学的新维度;它相对于科学的独有方法。
现象学是20世纪初由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创立的哲学与方法,它与西方形而上学哲学传统截然不同。
他反对从概念到概念的思辨哲学方法,主张认识事物要尊重现象本身,认为“现象”是一切知识的根源或起源。
为了彻底地认识事物,就必须将有关这一事物的一切观念、信仰、理论加以“悬搁”,放在括号内存而不论,而从直接直观到的经验出发寻求事物的本质。
在胡塞尔创立现象学之后,众多现象学潮流开始分化,其中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现象学,梅罗·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是比较具有影响力的。
从海德格尔的存有论的观点来看,可以比较建筑物(building)与存有(being)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建筑和人、大地及存在有一个非常本质的关系,这是海德格尔基本的立场。
用海德格尔的观点看来,人,作为一个存在的人,有一种很特殊的功能,即人能够让万物、让现象的本质彰显出来,而且在万物之中只有人有这种功能。
这是海德格尔早期的观点。
海德格尔在晚期更进一步,他说人的特殊性和本性是在于让万物本身回到其应有的本位,人有这种功能。
[]梅罗·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探寻了人们对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先于科学解释之前的世界经验的基本层次。
他认为知觉具有使人们得以接近和近入这个层次的特殊功能,因此现象学的主要任务是去具体实在地观察和描述世界是如何将自己展现在知觉面前的。
庞帝提示人们要回到“被感知的生活世界的现象”。
在现象学的认识里,身体是个体性或思想的具现,建筑则是时代精神的具现,相类于身体的探讨,建筑的探讨也可以对现象学的发展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在运用现象学方法研究建筑的领域中,挪威建筑理论家舒尔茨的贡献比较突出。
行为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行为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当我们谈到建筑设计的时候,很容易想到设计师的创造性想象力和对材料的理解。
但是,与此同时,建筑设计也涉及到人的行为学。
行为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想法的科学,它涵盖了知觉、认知和情感等心理过程。
在建筑设计中,理解和利用行为学对设计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1. 空间规划与人的行为学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会在不同环境下发生变化。
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空间规划,而空间规划与人的行为学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
理解人的行为和思想可以帮助设计师创建一个符合人们需求和期望的空间。
例如,在办公环境中,人们需要专注和集中精力完成工作。
设计师通过了解人们的行为学,可以创造出舒适、安静、有利于工作的空间。
而在零售业,设计师需要考虑如何吸引消费者。
通过了解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预期,设计师可以创建出一个让消费者感到亲切轻松的环境。
2. 色彩和情感色彩是设计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因为它可以影响人的情感和精神状态。
在建筑中,色彩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信息传递者,它可以在不使用语言的前提下传达信息。
设计师可以利用行为学研究色彩对人的影响,以帮助他们创建特定情感的空间。
例如,在医院中,设计师可以使用柔和的色彩帮助病人放松和缓解焦虑。
而在学校中,设计师可以使用鲜艳的色彩帮助学生保持注意力和情绪稳定。
3. 建筑设计与健康建筑设计还有一个与行为学的联系是它与人的健康和幸福相关。
设计师可以通过考虑人的行为和行动,从而创建符合人体健康的建筑。
例如,在设计建筑物的时候,设计师应该考虑如何利用光线来提高人的情绪和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
与此同时,设计师还应该考虑如何在设计中增加人们的运动量,以改善人们的身体健康。
在总结行为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是非常有益的,它有助于设计师创建出更美观舒适的建筑,同时帮助人们提高健康、幸福和满意度。
通过理解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和可塑性,设计师可以创造出更加人性化的空间,从而营造出一个理想的世界。
场所理论的要点及脉络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二、场所理论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凡是不先进入感官的就不能进入理 智。” 胡塞尔: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不存在空洞的 、没有指向的意识。意识总是指向某一对象,因而意识 与意识对象无法分开。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二、场所理论的发展
胡塞尔人为要面向 事物本身,必须将我们 一直用来探讨世界的现 有知识悬置起来,已达 到意识自身的固有存在 ,这是著名的“现象学 的悬置”。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一、空间与场所
2.场所的概念及产生的条件
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的一首诗 “只要良善、纯真尚与人心同在, 人便会幸福地 用神性度量自身. 神莫测而不可知? 神如苍天彰明较著? 我宁愿相信后者. 神本是人之尺规. 劬劳功烈,然而人诗意地 栖居在大地上.” 诺伯格·舒尔茨引用这首诗的栖居精神, 表达“栖居”就是“存在”的意义。他认 为,人要栖居,就必须能够在环境中辨认方 向,并与环境认同.所以,“栖居”并不只是 “庇护所”,其真正的意义是指生活发生的 空间,是场所。
还原的目的就是为 了建立绝对没有前提的 知识 。这里掺进的是“ 人”的价值,把世界还 原到“人的世界”。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二、场所理论的发展
在胡塞尔的基础上, 海德格尔拓展了”回归事物本身” 的现象学理论. 他认为现象学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方法论, 这种方法意味 着依照本源,回归到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中, 注重事物之间的关系, 克服科学研究的抽象性。 现象学对于建筑的启发意义在于它立足于实实在在、 丰富多彩的世界, 热情赞颂并深入考察了人们最基本、 最 本质的日常生活世界,关注人的行为和体验。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二、场所理论的发展
发现与创造运用建筑现象学分析建筑设计中场所的塑造
建筑现象学概述
建筑现象学是一种将现象学原理应用于建筑学领域的理论体系。它强调对建筑 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从哲学、心理学和文化等多个角度研究建筑的本 质和意义。建筑现象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人类 对于建筑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创造出更加符合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空间。
场所塑造的重要性
二、场所塑造:建筑设计中的关 键
场所的塑造是建筑设计的核心任务,它关乎一个空间如何被感知、使用和体验。 场所的定义不仅包括空间和物质形态,还包括人们的活动、情感和文化内涵。 一个成功的场所不仅需要满足功能需求,还需激发人们的共鸣和创造力。
场所的情感表达是塑造场所的重要方面。通过建筑设计的手法,如空间的组织、 光线的控制和材料的运用等,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情感氛围。例如,著名建筑师 诺曼·福斯特设计的德国世界杯球场,运用了开放的建筑设计,强调了自然与 建筑的融合,传达出一种庄重、自然和和谐的氛围。
一、发现与创造:建筑现象学的 方法
建筑现象学强调对场所和环境的感知和体验,认为建筑设计应基于对场所的深 入理解和洞察。发现与创造是建筑现象学的核心,通过对场所的历史、文化、 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发掘和分析,为建筑设计提供灵感和创新。
例如,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在设计中善于发现场地的独特之处,如对光线的精 准把握和对自然的细致描绘,他将这些因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创造了多个令 人叹为观止的场所,如“光之教堂”等。
然而,对于场所塑造的深入研究 远不止于此。
参考内容
发现与创造:运用建筑现象学分 析建筑设计中场所的塑造
引言
在当今的建筑设计领域,人们对于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越来越重视。建筑现 象学作为一种研究建筑与人类存在之间关系的理论,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视 角和方法。本次演示将探讨建筑现象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运用建 筑现象学分析建筑设计中场所的塑造。
关于行为场所在建筑环境设计中作用的重新思考
关于行为场所在建筑环境设计中作用的重新思考蔡华【摘要】"行为场所"作为场所理论的一个研究领域,主要研究人类生活的行为方式及与周边物质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得行为科学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得以应用.建筑环境设计应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行为流线是建筑环境分析与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它记录着人们在不同环境规模上满足日常目的的行为活动.没有复杂丰富、条理清晰的行为流线,行为场所将变得没有意义.行为场所因人的需要而设立,我们可以利用表面材料的纹理、色彩、质地的差别来界定行为场所,也可以由抬高基面或下沉基面来界定行为场所.【期刊名称】《湖北文理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31)005【总页数】4页(P36-39)【关键词】场所理论;行为场所;建筑环境设计【作者】蔡华【作者单位】襄樊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湖北,襄樊,441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021“场所”的有关理论是目前西方建筑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 所谓“场所”是指包含了物质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生活环境,是建筑环境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代表了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追求以人为中心的建筑主流. 正统的现代建筑运动是一次伟大的革命,它为了适应人类工业革命的突变,以先进的技术、材料,快速有效地满足城市急剧增长的量的需求. 当这一目标完成以后,如何使得这种单一的建筑空间更加充满活力、更能体现人文关怀就成为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建筑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创造出符合人们社会、文化、心理需要的环境,建筑的过程和手段只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赋予的物质形象,也就是说,只有当物质的实体和空间表达了特定的文化、历史、人的活动并使之充满活力时才能称之为场所.“行为场所”作为场所理论的一个研究领域,它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人对环境的适应和创造,将人的行为模式与物质场所联系起来进行整体研究,使得行为科学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取得重要进展. 这些都为探求新的城市与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提供了科学的基础.人们往往习惯于把建筑分成不同类型而给予特定的名称,比如“学校”、“办公楼”等,自然会使人联想起上课教学、行政办公等行为. 但实际上,联想的行为和实际发生的行为还是有区别的. 这种建筑类型法,作为根深蒂固的概念,掩盖了建筑所要适应的丰富行为,这些丰富行为即为活动系统,种种活动系统与建筑环境一起构成了行为场所. 行为场所为重新思考建筑环境设计的过程提供了分析行为模式和相应建筑空间的基本思路,而不是把根据个人的经验和想象出来的活动强加给使用者. 现今的建筑环境设计有必要重新认识行为场所.动机是产生行为的内部驱动力,而驱动力的产生则基于人的需要. 因此,满足人的需要就成了建筑环境设计理论的基础之一. 西方行为及心理学家A·马斯洛认为[1]:存在着一个由强到弱的需要等级,较强的需要往往压倒较弱的需要. 按照最强到最弱的需要,可以这样来划分:生理需要,例如饥、渴;安全需要,如避免身体受外来的伤害;归属的需要,如成为某组织的成员并且受到别人的关怀;尊重的需要,即保持自身具有较高价值的愿望;实现的需要,表达了满足自己能力的愿望;认知和审美的需要,如渴求知识和追求美好的事物.马斯洛的需要等级为建筑环境设计提供了一个参考的框架. 建筑环境应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生理需要,如住宅;安全的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安全感;归属和尊重的需要,如环境的象征性以及提供各种活动的场所;实现的需要,通过自由的选择环境来提供实现的外部条件;认知的需要,提供各种发展的机会;审美的需要,营造优美的环境.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希腊人以高昂的英雄主义精神在希波战争中打败了实行专制制度的波斯的侵略,从而进入古典主义时期. 为了赞美雅典、纪念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和炫耀它的霸主地位,同时把卫城建设成为全希腊最重要的圣地、宗教和文化中心、吸引各地的人前来,以繁荣雅典,雅典人建造了举世瞩目的雅典卫城(图1). 卫城本身仅仅是战时市民的避难之处,是由坚固的防护墙壁拱卫着的山冈城市,但雅典人由于有纪念伟大战争胜利以及炫耀霸主地位等需求,于是重新兴建了雅典卫城,此时的雅典卫城不仅仅是避难之所,而且代表了当时技术与艺术的最高成就,更充分体现了雅典人在战争胜利之后的自豪与喜悦,折射出雅典的民主政治、经济和文化所达到的高峰.建筑环境的物质形态是由一组不同的物质的界面构成,这组界面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复合的,而由这些界面围合而成的空间通常要满足一定的活动,也就是说建筑环境是包含了行为流线的活动系统.首先,行为流线由于不同的活动而又互相区别. 这些不同的活动包括:不同社会阶层在特定场合中的差异;人们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差异;不同的文化差异;为残疾人的无障碍设计等等. 可以看出,同一行为场所、不同的活动系统产生不同的行为流线.行为心理学家卡米诺(Kamino)对铁路车站进行了长期观察[2],发现人们喜欢站在柱子附近而又远离人们的行走路线(图 2);在餐厅和咖啡馆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类似的情况:人们总是尽可能地选择靠近墙壁或窗户的桌子而不愿占据中间的位置(图 3);在较大的公共空间中,人会本能地使自己处于视野开阔而本身不引人注目且不太影响他人的地方. 这样他能看到人群中的各种活动,并随时可参与进去,有参与感. 同时他也有安全感:他处于有一定私密性的被保护空间中,对这一暂时的局部领域大体可以控制. 可以说,人们普遍具有一种习惯,即对于空间的利用总是在保证自身安全感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接近周围环境以便更多地了解它. 他们总是尽可能在被占据的整个空间之中均匀地散布开来,但并不一定在最适宜自己行为的地方等待.对哥本哈根的某广场(图4)进行调查[3]后发现:步行者总是以对角线穿过广场,几乎每个人都沿最短路线穿过广场,尽管这样走要经过广场中心的下沉区域和两段不长的台阶.步行总是一件费力的事情,人们都不愿绕道太多,步行者自然会选择他们的线路. 如果可以看到目标,他们总是径直走向那里;如果看得见目的地而又不得不绕行,则会令人扫兴和不悦. 联系到实际的规划,就要求仔细地设计好行为流线,行为流线设计不要让步行者看到远处的目标,但又要保持大方向朝着目的地. 此外,在看得见目的地时,应该遵从短捷的原则,选择最直接的路线.其次,行为流线应该满足复杂而丰富的人的行为. 活动系统的众多,带来行为流线的复杂化,行为流线的条理化对于行为场所至关重要.以超市为例(图5),在这样的场所中,有实体的边界(墙)、分布不同的实体部分(货架)和可移动的货物;人在行为系统中的活动包括买者观看、选择;展示着商品的货架则是为了满足上述购买者的行为. 在货架的内侧,售货员安排好商品并使得购买者能够接触到,这样的环境设施不仅应满足使用者分开的行为,且能使他们相互接触,因此货架的排列必须允许购买者和售货员的相互活动(看、谈话、挑选商品). 这些行为组成了固定的行为模式,行为的组合是较为复杂的.从以上的种种案例可以看出,行为流线是建筑环境分析与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 场所中的行为流线暗示的是人类工程学,记录着人们在不同环境规模上满足日常目的的行为活动. 行为场所的意义在于给人们寻找自身存在的依据,无论有什么样经历的人,如果他们都能在场所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落并且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空间体验,他们对于这个场所就会产生情感和精神的依赖. 可以说在行为场所中,如果没复杂丰富、条理清晰的行为流线,我们的场所将变得无聊而乏味,更不可能营造出一个使人向往的空间,无人向往的空间本身就失去了场所的情感与精神的意义. 与行为场所相比,自然空间有着几乎无限的广阔范围,但是这种自然空间不能满足人多方面的需要. 行为场所是因人的需要而设立的,是对自然空间的限定和改造,同时也构成了对人行为的规范和限定. 行为场所的边界就是行为停止的地方. 人的行动范围、路线、活动规律及观赏范围等会受行为场所内空间形态的局限.首先,利用表面材料的纹理、色彩、质地的差别界定行为场所(图6). 材料的不同色彩、质感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从而限定一个空间. 但这种限定的空间是很弱的,在它的范围内有一个连续不断的空间穿流过,就像一个不懂礼貌的人可以从你的毯子上越过一样,但这种空间也是最容易亲近的,是最平易近人的.其次,由抬高基面界定行为场所. 凸起的基面自然与周围的面分离形成有独立感的场所,如果从视觉上加强该范围与周围地面之间的分离性,将在大空间中创造一个空间领域,有如下三种情况(图7):a.抬高的高度在人的视觉以下:空间氛围得到良好的划分,视觉及空间连续性得到维持,身体容易接近,有亲切感;b.抬高的高度在人的视觉附近:视觉连续性可以得到维持,空间连续性中断,与周围空间的联系要依靠楼梯或坡道,空间不容易随意接近;c.抬高的高度在人的视觉以上:视觉和空间的连续性中断,所限定的空间与周围空间环境隔绝了. 这种空间,人很不容易接近,有高高在上之感.在抬高的基面上,会使人产生一种崇高、神圣和尊严的感觉. 故宫太和殿建在三层汉白玉雕琢而成的台基上. 这样有意抬高一个建筑物,可以从视觉上突出它的形象,体现一种势不可挡的王室的气度和国家权力的伟大. 古希腊的雅典卫城和中国西藏的布达拉宫都是建在天然的高地上,在整个城市中占据制高点,从视觉和心理上完全成了城市的中心和标志.最后,由下沉基面界定行为场所. 与抬高基面所形成的空间完全不同,它不是暗示的,而是有明显的可见边缘,有如下三种情况(图8):a.下沉的范围在视线以下:这时下沉空间与地面分开,但与周围空间保持着整体性,空间仍旧是近人的;b.下沉深度接近人的视线:下沉空间削弱了视觉与周围空间的联系,它比较明确地同周围空间区分开来,私密性大大增加;c.下沉深度超过视线高度:这时限定的空间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没有天棚的房间,房间的连续性完全中断.中国西北的窑洞、地坑院就是巧妙利用下沉空间创造出来的居住形式. 地坑院把室外空间从恶劣的自然中分隔出来,达到防止地表风沙、强光照射和噪音侵扰,形成了一个安静的室外空间环境. 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广场,它处在高层建筑群体之中,周围车水马龙,非常繁华. 在这种环境中建造下沉式广场,可以“闹中取静”,开辟出一个独立的室外环境. 这样不仅使得广场与周围环境关系密切了,而且因为它地处高层区,视点位置相对较高,内外的人们能够保持良好的视线联系. 从视觉上讲,它不是一个深藏地下的小场地,而是一个吸引人的活动焦点.由于不同的建筑类型、不同地区和不同的使用者对场所的界定有不同的要求,因此,行为场所的界定应该比行为本身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要充分理解一组行为之间的内部相互作用和外部联系,从而采取恰当的手段来界定行为场所的边界.在当今的行为场所的研究中,有许多关于环境知觉和心理认识的理论,这些理论还处于研究和探讨阶段,目前还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 行为建筑学的理论本身也不完善,往往对现有的理论假设提出疑问,进而得出更切实际情况的假设,这些都有待于在建筑环境设计实践中进行验证和发展.【相关文献】[1] 刘先觉. 现代建筑理论[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268-269.[2] CANTER D. 建筑环境心理学入门[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78.[3] 杨•盖尔. 交往与空间[M]. 4版.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141-142.。
建筑行为学与场所理论
建筑行为学与场所理论一、行为-场所理论(一)场所与空间行为“场所”的有关理论是目前西方建筑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
所谓“场所”是指包含了物质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生活环境,是建筑环境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代表了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追求以人为中心的建筑主流。
只有当物质的实体和空间表达了特定的文化、历史、人的活动,并使之充满活力时才能称之为场所。
场所理论可以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
广义的场所理论是以建筑及城市设计的专业人员为主体,借助于旁系学科,分析不同建筑场所中的历史,文化、人的活动等因素,探求新的城市与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狭义的场所论即“行为场所”的概念是以心理学及行为学家为主体,研究具体的微观的场所与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试图为广义的场所论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1.广义场所论的发展及流派广义的场所论起源于50年代的“十次小组”,随后发展成各种理论和流派。
(1)场所结构理论(2)亚力山大的模式语言(3)支撑体的分析法(4)建筑人类学的场所论(5)形态与类型学的城市分析理论2.狭义的场所论--行为场所行为科学在环境设计中取得的重要进展之一,是巴克等人建立的行为场所的概念。
与传统实验心理学的方法不同,巴克等人用现场追踪观察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外显行为,并且将人的行为模式与物质场所联系起来作为整体研究,为进一步突破“环境决定论”作出了贡献。
(1)行为场所的概念建筑环境的物质形态是由一组不同性质的界面构成,这组界面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复合的。
通常由界面围合而成的空间是为了满足一定的活动,用环境设计的术语来定义,就是包含了行为流线的活动系统。
行为场所是活动和环境的稳定结合,它包含下列因素:①重复出现的活动--一组固定的行为模式;②一个特定的环境设施;③上述两者之间适当的联系。
一般地,相同的物质场所在不同的时间发生不同的行为,将成为数个行为场所。
一个固定的行为模式可能包括许多同时发生的行为:①明显的感情行为;②解决实际问题的行为;③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④物体的操作。
print诺伯格_舒尔茨的_场所和场所精神_理论及其批判
第20卷 第4期 2003年12月 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an U niversity(A rch.&Envir.Science Edition)V o l.20 N o.4D ec.2003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及其批判陈育霞(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摘要:对20世纪60至70年代流行于西方社会的场所精神理论,从其时代背景、哲学渊源、精神内涵及实践等方面分别做了介绍,肯定了场所精神的可贵之处;然后指出了其作为一种理论和设计方法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结构和研究方法有待完善,缺乏统一的客观标准,而且过分强调传统的分量;最后结合城市设计实践进一步说明其局限性.正确地认识场所精神理论,对于我国当前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建筑现象学;场所;场所精神;城市设计中图分类号:TU-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7569(2003)0420030204I n troduction and cr itic i m of Norberg Schulz’s“place andplace sp ir it”theoryCH EN Y u2x ia(Schoo l of A rch itectu re&U rban P lann ing,H uazhong U n iversity of Science&T echno logy,W uhan430074,Ch ina)Abstract:T h is p ap er in troduces the p lace sp irit theo ry w h ich w as pop u lar in the society of the w est coun tries du ring the60’s-70’s of the20th cen tu ry from the fo llow ing view s:the era background,the o rigin of p h ilo sop hy,the in ten ti on and the p ractice of it.T he valuab le po in ts of the p lace sp irit theo ry is app raised.A nd as a theo ry and an app roach fo r design,its defect and in sufficiency is po in ted ou t in the p ap er as w ell:the structu re and research app roach of the theo ry is to be p erfected,and it lack s of the comm on ob jective standards,bu t p ays too m uch atten ti on to the traditi on s.F inally,the li m itati on of it is reto ld th rough the u rban de2 sign p ractice that the w riter w as invo lved in.It is m ean ingfu l to the theo ry and p ractice of the u rban design in ou r coun try at p resen t fo r u s to understand the p lace sp irit theo ry co rrectly.Key words:arch itectu re p henom enon study;p lace;p lace p irit;u rban design1 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理论1.1 “场所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社会,后现代主义思潮异彩纷呈.后现代城市设计显示出开放包容的特性,将社会文化领域和建筑学领域的多种思想和主义源源不断的引入其中,促进自身的开放和成熟.挪威建筑师和历史学家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精神”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1)非物质设计的兴起现代主义发展到后现代时期,伴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一种新的设计观也悄然而至——非物质设计.非物质设计理论的确立和设计理念的提出,是当代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事件.从物质设计到非物质设计,反映了设计价值和社会存在的一种变迁:即从功能主义的满足需求到商业主义的刺激需求,进而到非物质主义的生态需求(合理需求、人性化需求).在人与物、设计与制造、人与环境以及人们对设计的认识上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2)北欧人情化与地方性盛行北欧的工业化程度与速度不及产生20年代“现代建筑”的德国和后来推广它的美国那么高与快.北欧的政治与经济也不象他们那么动荡,对建 收稿日期:2003205226作者简介:陈育霞(1978-),女,湖北武汉人,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空间环境研究.筑设计思想的影响与干扰也不那么大.此外,北欧的建筑一向都是比较朴素的,因而,他们能够平心静气地使用外来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具体实际,形成了现代化的具有北欧特点的“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建筑.(3)二战以后人们对无条件的采用新技术形成的形式上的雷同表示反抗“多元论”按诺伯格・舒尔茨的解释,是以技术为基础的形式主义,其对形式的基本目的是要使房屋与场地获得独特的个性.可见他们既要讲技术又要讲形式,而在形式上又强调自己的特点、倾向.人们对新技术的无条件的信任与表现造成的形式上的雷同表示不满,他们反对雷同,追求个性与特色.1.2 场所理论的哲学渊源在这种时代背景下,20世纪初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有了市场.现象学哲学反对无穷尽的分析,强调直觉体验;反对纯物质研究,强调意识研究;反对朴实性,强调特性.现象学本来的意义是“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现象学的方法就是凭直觉从现象中直接发现本质.“现象学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哲学方法论,他的现象学还原的原则为研究哲学与建筑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想体系[1].”诺伯格・舒尔茨运用这种方法研究人类生存环境,创立了建筑现象学.诺氏指出,建筑现象学是将建筑在具体的、实在的和存在的领域加以理解的理论,将建筑看作是一个具体的现象,并以此来建立建筑理论的基础.“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是建筑现象学的核心范畴之一.1.3 场所理论的主要内容(1)生存空间“恰像蜘蛛与他的网一般,每一个主体编织着其自身与客体特殊性质之间的关系,而后把这些股丝编织在一起,终了即可完成主体决然存在的基础[2].”这段话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空间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海德格尔说,“生存是空间性的”,说明空间是人类社会生活、宗教道德、哲学思想的物质表现.“空间是生存性的”.“你不能把人和空间分开来.空间既不是外在的实体,也不是内在的经验.不能把人除外之后还有空间[3].”因此,每个空间不应仅仅是三度的物质实体,而是有社会生活属性的所在——生存空间.(2)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认为建筑与大地、天空、神圣者和短暂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四者相互统一成为一个整体,建筑由此而获得意义,同时也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的一首诗,成为对诗意的栖居的具有象征性的诠释: “只要良善、纯真尚与人心同在, 人便会幸福地 用神性度量自身. 神莫测而不可知? 神如苍天彰明较著? 我宁愿相信后者. 神本是人之尺规. 劬劳功烈,然而人诗意地 栖居在大地上.”诺氏引用这首诗的栖居精神,表达“栖居”就是“存在”的意义.他认为,人要栖居,就必须能够在环境中辨认方向,并与环境认同.所以,“栖居”并不只是“庇护所”,其真正的意义是指生活发生的空间,是场所.(3)场所和场所精神场所是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是由具体现象组成的生活世界.场所是空间这个“形式”背后的“内容”.诺氏认为,城市形式并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构图游戏,形式背后蕴含着某种深刻的涵义.每个场景都有一个故事.这涵义与城市的历史、传统、文化、民族等一系列主题密切相关,这些主题赋予了城市空间以丰富的意义,使之成为市民喜爱的“场所”.“简而言之,场所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相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3].”这个整体反映了在某一特定地段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其自身的环境特征.因此,场所不仅具有实体空间的形式,而且还有精神上的意义.场所精神又比场所有着更广泛而深刻的内容和意义.他是一种总体气氛,是人的意识和行动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场所感,一种有意义的空间感.诺伯格・舒尔茨说,建筑师的任务就是创造有意味的场所,帮助人们栖居.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理论是后现代主义城市设计思潮中影响较大且较广的一个.他所提出的追求个性、找寻场所感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下心灵源泉枯竭的人们,仿佛为他们点起了一盏心灯,得到众多建筑师和城市设计专家的支持,因而极大的促进了城市设计的发展,涌现了如查尔斯・摩尔的新奥尔良意13第4期 陈育霞: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及其批判 大利广场、矶崎新的筑波中心广场这样的优秀作品.但是,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理论的理论与方法,它也是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缺陷和不足的.2 对场所理论的批判2.1 场所理论结构上和研究方法上的问题(1)场所理论结构还有待完善一种成熟的理论,一般“都由共同的或相似的形式结构组成,也就是由概念、变量和陈述三部分组成[4].”首先,变量是进行科学研究,尤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场所理论的变量本身涉及的少,而且不可定量统计,凭借个人的、直接的经验和感觉,缺少动态的和多方案的比较和优选,这也是与城市这个复杂系统相关的所有学科的共同问题.其次,理论总是来自于实践,又是实践的先行.但是场所理论中实证性的陈述部分多为古代例子,近代实例少,这是一大缺憾.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可是到目前为止,这种实例还只是凤毛麟角.(2)场所理论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任何一门学科,当其成立之时,必有针对其自身的研究路线和方法.“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可以说是一例外,因为它更多的是心灵指向的、是建筑师强烈的个人意识创造的产物.诺氏虽然指出它与哲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紧密相关,但是没有提出综合这些学科在内的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2.2 对事物的判断缺乏可靠的统一标准使设计者和观者莫衷一是现象学方法强调,凭直觉从现象中直接发现本质,反对无穷尽的科学分析和逻辑推理.但是个人直觉是存在于人脑中的,不像公式或定理一样明确、固定,它像四时天相、朝霞暮霭一样变幻无常,具有太大的不确定性而难以把握.不同的人由于性格、年龄、经历的不同,对于同一个“存在空间”的感受肯定不同,从而在他(或她)心目中获得的场所精神也是不同的.甚至于有的人身处其间百感交集的一个场所,对另一些人也许没有任何意义.比如新奥尔良的意大利广场,完全是一个为身处异地的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原著民的设计,勾起到这里来游览的意大利人的无限思乡之情,但是对于另一些没有意大利文化背景的人,罗马柱式的柱廊、拱券、喷水池等这一切,对他来说就像天上的云朵、路边的石子一样普通,没有什么特殊意义.或者说对于那些在这个广场空间里逗留、却没能感到这是意大利建筑文化的延续的人,这个广场设计算不算成功呢?这是设计者的问题还是观者的问题呢?无怪乎建筑界褒贬不一.有文章说:“建筑难得使人快乐、浪漫、高兴和有爱的感情,意大利广场是难得的例外作品之一”,另外又有人说它“极端令人厌恶”,“喷泉是一连串的玩闹,总起来说,它不过是后现代主义的一出滑稽戏.”由于相信事物就是它本身所显现的那样,因此场所理论的作品是拒绝解释的.不仅观者对作品没有统一的标准,设计者本身也陷入不知以何为准的窘境.他们只有向以前的成功之作看齐,这又在另一方面扼杀了设计师们创新的激情和动力,进入因循守旧的恶性循环.2.3 过分强调意识研究中的传统的分量,容易沦为复古主义舒尔茨认为,城市空间蕴含的意义与城市的历史、文化、民族和传统等因子密切相关.城市市民群体的伦理道德、审美趣味、价值观念、民族性格等与人的活动和地域特征的结合,特定的场所就产生了.越是注重对这些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挖掘,就越是容易陷入一味寻找城市传统的误区.就像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以为体现了民族、地域特色的就一定是优秀的,殊不知这个“民族的”也是时代精神指引下的民族精华.所以,一谈到中西方文明差异,想到的就是万里长城、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里弄等,这实际上纵容了一种向后看的坏习惯.场所理论就是这样的.照顾旧的多,照顾新的就少.抱住民族传统和乡土传统,既没有明确的概念,又没有严密的逻辑.引导无法摆脱传统的人们继续坚持传统,不知不觉中走向复古主义.还是以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为例:祭台两侧的柱廊上的柱子分别采用不同的罗马柱式;两个入口的拱门和凉亭都和古代的罗马建筑相似;祭台带有拱券……广场上的这些建筑形象都明确无误的表明它是意大利建筑文化的延续.也正因为这些符号可以明确的表征意大利文化的特征,建筑师查尔斯・摩尔在“好逸恶劳”中走向复古主义.3 从两个实例看场所精神的局限性随着西方城市设计思想的传入,我国的广大城市和建筑设计专业人员,以“毫无保留”的态度23 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 2003年吸收接受了“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并在神州大地跃跃欲试,想一显身手.建筑系学生们把“设计建筑”转换为“制造场所”,似乎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设计一个良好的环境,因为“制造场所”是微言之中有大义,强烈的精神关注尽含其中.格式塔图形变换,是建筑师们精神绽露的重要手段.“后现代”的噱头、标志,被理解和定义为一个精神事件的中心,即场所意义的赋予者.于是时下各地的城市设计、环境设计,听得最多的词是“场所感”、“场所精神”,但是大多数的例子表明它远不是完美的.以湖北省的一个三国古战场的广场设计为例.它位于一个县级市的市中心,外围是城市道路及现代居住小区和一个城市公园.由于其地坪标高较高,又有着许多悠久的历史和动人的故事、传说,为了真实地再现历史,通过场景引发思古之幽情,所有的设计都围绕“三国”、“古战场”展开,赵子龙雕像(原已有)、三足鼎立、古城墙都成了必不可少的设计语言.每一个设计思路都注重它的象征或隐喻意义,设计的过程显得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甚至到了功能迁就形式的地步,以至于谈起那个广场,就有一种味同嚼蜡的感觉.后来由于重新考虑了一些其它的限制因素,如和公园入口结合并考虑广场入口,注重景观视线要求、广场停车场安排以及市民晨练和集会的要求等,在实现功能至上的前提下适当营造场所气氛,顾左右而言它却如中国禅宗所言,始终让“不可说”聚在“可说”的周围,设计才有了继续开展的余地.第二个实例是浙江的一个渔镇的中心广场的设计.这个渔镇有着悠久的传统,为了表现这种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渔文化传统,设计时在广场上几乎重新构筑了一个传统的打渔的场景:渔船、水池、灯塔、不规整的海岸线……实现了典型的“让场景自己说话”.不同于第一个设计,这个广场设计的限制因素少,而且和三国古战场的时间差别相比,海边渔镇的空间上的差别更容易领悟一些.但是对于一个设计者满意的方案,渔镇上的居民会作何感想呢?渔船灯塔都是他们非常熟悉的乡土景观,那么对一个“渔业广场”的喜好度又有多高呢?一些居民能领悟的场景会不会让另一些居民无动于衷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遵循营造场所感的原则,但是场所精神设计观缺乏客观标准,谁也不能说这个设计是能让大多数人满意的方案.像这两个设计实例一样,为了使空间具有场所的主题属性而做的环境设计很多.但是如果仅仅就某一主题精心营造,“三句不离本行”,一味的模仿历史场景,有的甚至是为了“场所”而“场所”,企图用形似来唤起人们心里的认同感,这样设计就不免走向肤浅、媚俗,有时是幼稚的可悲下场.实践也证明这样是行不通的.经过一轮汇报之后,浙江渔镇的中心广场设计一改初衷,另开了一条出路,其设计向完全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了.抛弃一切让人模棱两可的场景设计,取而代之的是规整的花坛和水池、明快的色彩,间或一些细节的设计,提醒人们这是一个海边的渔镇.宋代的文人画家苏轼在一首诗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所以,高明的设计师必懂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法,求得似与不似之间的妙处.4 结 语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作为建筑现象学的一个主要流派,虽然有它无法避免的局限性,但是它对建筑和城市设计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造成的影响却是重大而深远的.随着场所理论内容结构和研究方法的成熟完善,许多优秀的设计作品将会不断涌现,2000年在深圳红荔路圆岭落成的群雕《深圳人的一天》即是一个成功的例子.雕塑家以逼真的手法记录了深圳人的生活原貌,让人体会到浓重的生活气息.其实广义的场所精神宽泛而深远,就像陈志华在《中国乡土建筑・诸葛村》中的一段描述一样:“水阁楼里开茶馆,别有情趣.夏季上塘铺满了碧绿的荷叶,映衬着鲜艳的花朵,茶客们推窗眺望,清香随风而来[5].”这就是场所精神——人化的自然,诗意的栖居!参考文献:[1]郑时龄.建筑批评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1.[2]诺伯格・舒尔茨.实存・空间・建筑[M].王淳隆译.台北:台隆书店,1985.[3]洪亮平.城市设计的历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2.[4]孙施文.城市规划哲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1997.[5]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中国乡土建筑・诸葛村 [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责任编辑 任晶钰]33第4期 陈育霞: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及其批判 。
场所精神理论课件
“场所”是质量上的整体环境。人们不应将整体场所简化为所谓 的空间关系、功能、结构组织和系统等各种抽象的分析范畴。这 些空间关系、功能分析和组织结构均非事物本质,用这些简化方 法将失去场所可见的、实在、具体的性质。不同的活动需要不同 的环境和场所以利用该种活动在其中发生。
人的存在具有空间性。是故,说人,其中已说到了空间。存在 空间总是体现为场所。
场所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1月第2版):“场所”: 活动的处所。公共~、娱乐~。 有人的活动发生,场所(place)就与人关联起来。发生(take place),其本意即占据场所。
场所作为存在空间的具体化,有空间和特征两方面;空间即场所 元素的三度布局;特征即氛围,是该空间的界面特征、意义和认 同性。
的场所特征起源自人们对场所的实体和功能方面的反应。
场所的这三个基本元素彼此相互依存、密 “Place” and “Space” )
空间
老子:“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牅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芦原义信:“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 的相互关系所形成。这一相互关系主要是根据视觉确定的,但是作 为建筑空间考虑时,则与嗅觉、听觉、触觉也都有关。”
说的事物的表面现象或外表之类含义。它是指显现在人意识中的一 切东西。只有现象,才是一切合乎理性探讨的普遍基础。
现象学的第一原理:“面向事物本身!”这几乎是一种口号。 也就是本质的还原。要面向事物本身,必须将我们一直用来探讨世 界的现有知识悬置起来、存而不论。这就是著名的“现象学的悬 置”。
场所理论
文化精神注入成都商业血脉焦点成都房地产网 2007年03月02日16:32 戴德梁行研究顾问部北亚区(成都) 发表评论人类社会演进因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进而产生各大城市罗列全球,此一现象除了是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印证人类辉煌的精神文明;各大城市在世界地图中各有其举足轻重并影响世界经济、军事、政治的重要性。
但相对于旧时以国家宗教、信仰与政治扩张优先于经济发展,现今全球皆以经济发展为重心,显示人类精神文明与精神文化的进一步升华,因此产生世界各地繁华灿烂的经济强城。
世界强国其首都或其重要城市皆因其城市特色而闻名全球,中国身为目前发展最为迅猛国,自不例外。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与经济发展,中国文化成为古老、神秘的代名词,吸入大量外资或旅游资金,国内得以迅速加大城市建设力度与脚步,但因过于求快、求发展,许多中国特有文化与历史建筑因而未及妥善规划与发扬,身为城市规划人对此更是喜忧掺半!城市物质文化只是城市的"外衣",城市发展绝离不开房屋、街道、交通与公共建筑…等物质文化要素,城市制度是城市的"骨架",为城市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提供发展制度规范;但城市"精神文化"则是城市最重要的"灵魂"。
中国城市面貌目前已产生快速且巨大变化,一边取得经济成就时,传统景观及文化遗产破坏却事件频繁,如为求城市扩建,砍除街道两侧的百年古树;拆除成片成区具有考古与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宅,取而代之的只是毫无特点的方块楼群;取而代之是千篇一律的新城市环境、街道与城市公共空间景观。
"城市精神文化"是什么?大体与狭义文化概念相同,是人类城市文明里精神文明总合;其中包括城市文明中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城市成员透过学习的其它能力和习惯!每个城市皆具其独一无二的文化型式与结构,但如何在开发与规划过程中充份发挥地块条件与城市特点?端赖系统、科学的规划知识与理念!所有项目开展皆属于城市空间规划中的一部份,应根据良好规划,使其充份突显特有地方文化特色;根据城市规划理论,商业地块亦属公共空间的一部份,成功的商业规划应根据其特有的城市精神文化,为公众提供具娱乐性、益智性、消遣性与休闲性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
场所理论的要点及脉络课件
场所理论鼓励多元空间的营造 ,城市规划应实现不同功能的 融合,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
建筑与景观设计
场所精神表达
建筑与景观设计应体现场所精神,通 过形式、材料、色彩等元素展现地域 特色和历史文化。
空间体验与情感共鸣
设计应注重空间体验,创造舒适、宜 人的环境,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景观叙事与场所记忆
要点二
生态优先与景观营造
场所理论强调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 护。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应遵循 生态优先的原则,充分利用和保护公 园的生态环境,营造健康的公园景观 。
要点三
公众参与与互动性设 计
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应注重公众的参 与和体验。通过设计互动性强的景观 设施和活动空间,吸引公众积极参与 ,增强公园的活力和吸引力。同时, 公众的参与也有助于塑造具有地域特 色和归属感的公园场所。
场所理论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在商业建筑设计中,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实现建筑与环境的有 机融合,营造宜人的商业场所。
案例三
要点一
场所精神与景观设计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居民休闲游憩的重 要场所,其景观设计应注重场所精神 的体现。通过深入挖掘公园的历史文 化、地理位置等要素,营造具有独特 场所感的景观。
跨学科与综合性 当代场所理论进一步推动跨学科 研究,吸收哲学、艺术、经济学 等多领域成果,形成更加综合全 面的理论框架。
数字化与虚拟空间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普及, 当代场所理论研究也开始关注数 字化和虚拟空间对场所的影响和 变革。
生态与环境视角
在全球生态危机背景下,当代场 所理论也开始注重生态和环境因 素,探讨如何创建生态可持续的 场所。
04
场所理论的应用与探索
第六讲--行为建筑学PPT课件
行为建筑学研究发展历程 。
1)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的研究:行为 科学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有零散的应用,但缺 乏系统的研究,对行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比 较片面。
2)上个 世纪60年代以 后的研究:环境 科学及心理学的 发展为行为建筑 学的研究起到了 很好地推动作用。
7
6.行为建筑学的产生背景 1)产业结构变化和环境问题的影响: 2)战后的哲学思潮是行为建筑学发展
10
(4)尊重的需要(The Esteem Needs)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 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
(5)自我实现的需要(The Needs for Self-Actualization)。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 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 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 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 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1954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探
16
2.认知地图与空间行为理论
运用认知地图的分析方法是根据认知心理学 的理论,通过对城市居民的调查而建立起城市与 建筑设计的参考框架,进而指导城市建设与建筑 设计的理论方法。
1)认知地图
认知地图是人们对实体环境的相对位置、方 向等信息的询问、解释、储存、再现和再解释的 过程。形成认知地图的原因可能来自于直接或间 接的经验,也可能来自于想象和推测。
2)拥挤感
3)个人空间
4)领域性和防卫空间
22
3)个人空间
个人距离
——男性接近女性 时
--女性接近男性时 个人空间大小示意
23
3)个人空间
(1)亲密的距离(intimate distance,6-8in) (2)个人空间的距离(personal distance,1.5-2.5ft) (3)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4-7ft) (4)公共距离(public distance,12-25ft ) 人们之间的各种距离关系,决定了人们的交往程度,最终 决定了环境的空间尺度的布局,因而是外环境空间尺度设计 的基本依据。
场 所 精 神——迈向建筑现象学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建筑意味着场所精神的形象化,而建筑师的任务是创造有意义的场所,帮助人定居。
理论家不一定有实践,但实践家必须有理论。
对知识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学的不少用的很少;一种是学的不多用的很多。
(·5·)存在向度(真理)明显地表现在历史中,然而其意义则超乎历史情境。
另一方面,历史只有当它对存在的向度表现出新的具现时才有意义。
历史只有当它对现世和将来有所见解与启发时才有意义。
(·6·)建筑使人与大地更加固定地连结,并使散乱的人群聚落在一起而趋亲密。
世界是凡人所居住的房子。
换言之,人所能居住的世界变成了“内部”。
建筑物以居住的地景拉近了大地与人的距离,同时在辽阔的苍穹之下安置邻里住所的亲密性。
因此人为场所的基本特质是集中性和包被性。
(·10·)相同的空间组织,经过空间界定元素(边界)具体的处理手法,可能会有非常不同的特性。
(·11·)任何包被都由边界所界定。
地景也具有特性,这些特性中有一种特殊而自然的本质。
在某种意义上,场所的特性是时间的函数,因季节、一天的周期、气候,尤其是决定不同状况的光线的因素而有所改变。
(·14·)这三种关系意味着人集结经验的意义,创造适合其自身的一个宇宙意象或小宇宙,具体化其所在的世界。
(·17·)桥集结存有成为我们称之为场所的某些地点。
然而这些场所在桥出现之前,无法以一个整体而存在(虽然沿着河岸能有许多“敷地”),必须借着桥使之显现。
任何场所必须有吸收不同“内容”的“能力”。
场所不只适合一个特别的用途而已,否则将很快就失效。
我们也可以说场所的历史应该是其“自我的实现”。
古代人所体认的环境是有明确特性的,尤其是他们认为和生活场所的神灵妥协是生存最主要的重点。
眼睛自孩提便受物所训练是有根据的,所以威尼斯画家在看到任何东西时必须看得更清楚,而且要比别人有更多的乐趣去看任何东西。
现象学和场所精神的解读
广东建材2010年第1期建筑现象学的研究历史较短,较早的展开于人文地理学对环境和基地关系的研究,逐渐现象学的方法被引入建筑研究的领域。
其中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Norberg-Schulz)对建筑现象学进行了深刻、透彻的研究,通过一系列论著《建筑的意向》(IntentionsinAr-chitecture)《存在·空间和建筑》(ExistanceSpaceandArchitecture)、《西方建筑的意义》MeaninginWesternArchitecture)、以及《场所精神———走向建筑的现象学》(GeniusLoci—TowardaPhenomenologyofArchitecture)逐步建立起一种新的建筑理论———建筑现象学的基础和构架。
舒尔茨通过“回到事物自身”(returntothings)讨论建筑中的本质,将场所精神归结为建筑现象学的核心内容,从而揭示人的存在与建筑空间创造的本质关系。
1现象学的基本观点现象学(Phenomen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为研究客观事物的外观、表面迹象或现象的学科。
其本意的解释是“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说:“现象”既非唯物论的事物表象,也非唯心论的知觉表象,而是包括抽象观念在内的能够呈现在意识中的一切东西。
在这里,意识作为现象,是纯粹的“描述性”的而非理论性的,它可以而且只可以直观地把握。
现象不能被抽象归纳,不能分析推理,不必借助科学和哲学的任何理论建构,“现象就是本质”。
其次,胡塞尔认为:为了描述人“生活的世界”(life-world或spirit-world)以何种方式的意识揭示自身,必须排除一切自然的观点、科学的观点及经验的观点,以达到“意识自身的固有存在”,这就是“现象学的还原”,它包括先验还原、本质还原和现象还原三步。
“先验还原”是排除认识主体的经验思维和原有科学观念,造就一个纯粹精神性的直觉思维主体;“本质还原”是排除思维对象的自然、历史及社会等非意识因素;“现象还原”则使意识现象达到它先验的纯粹本质,使主客体的关系化为二者合一的直观活动。
《建筑现象学两大领域理论应用研究》课题文献综述
《建筑现象学两大领域理论应用研究》课题文献综述[摘要]:建筑现象学是建筑学与20世纪初兴起的人本主义哲学相结合产生的建筑哲学理论。
本文通过对近二十年的书籍、期刊文献的收集、整理,对建筑现象学的产生,发展及近年来在建筑设计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介绍和研究,并对其两大主要方向的理论和代表人物、作品进行梳理分析。
[关键词]:建筑现象学;场所精神;知觉现象学;应用1. 前言1.1研究课题的哲学背景在现代西方哲学史上,现象学占有重要的地位。
20世纪的西方哲学,就其较核心的部分而言,是由以下三大思潮组成的:一是以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为主线的当代知识论哲学,二是以现象学和存在主义为主线的欧洲人本主义哲学,三是以马克思主义与其它哲学流派的结合为主导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引用西方学者哈贝马斯的观点,西方哲学在二十世纪己经提供了四个最重要的运动:l、现象学运动;2、分析哲学运动:3、结构主义运动;4、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
而其中的现象学运动则代表了欧洲大陆哲学最主要的思潮。
1.2研究目的及意义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主义建筑的日益国际化,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种“纯净的国际式”建筑的缺陷:过度理性化和抽象化,过度追求被简单划分了的功能;忽视了建筑以外的环境,漠视历史传统,造成建筑形式的趋同和内容的空洞;或者是对形式的片面追求而忽视了人的感受……50年代以后,西方建筑理论界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时期,各种流派百花齐放,如:语育学、符号学、类型学、现象学、行为心理学等,各有千秋。
当代建筑创作领域也已经广泛吸收了许多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的最新成果,并融入到建筑创作之中。
众多现代建筑第二代,第三代的大师们,用实际行动提供了多种方法和途径,以创造越来越美好的生活环境。
从首先对现代主义进行人文主义反思的赖特、勒•柯布西耶、阿尔瓦•阿尔托,到重新关注历史语汇的斯特林、路易斯•康,无不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第六讲 行为建筑学
3)个人空间
个人距离
——男性接近女性 时
--女性接近男性 时个人空间大小示意
3)个人空间
(1)亲密的距离(intimate distance,6-8in) (2)个人空间的距离(personal distance,1.5-2.5ft) (3)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4-7ft) (4)公共距离(public distance,12-25ft ) 人们之间的各种距离关系,决定了人们的交往程度,最终 决定了环境的空间尺度的布局,因而是外环境空间尺度设计 的基本依据。
2)知觉的处理论:
处理论强调知觉中经验的规则,并且重点
放在人和环境的动态关系上,知觉被看成是一 个处理的生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环境观察 者和知觉是相互依赖的。
处理论做了许多关于知觉过程的假设:知
觉是多种形式的;知觉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人和环境的关系是动态的;观察者对环境的意 向既取决于过去的经验,也取决于现时的动机 和态度;过去的经验被投射到现时的情况中去, 以便和人们的需要联系起来;期待和预见控制 着知觉。
(4)尊重的需要(The Esteem Needs)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 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
(5)自我实现的需要(The Needs for Self-Actualization)。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
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 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 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 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 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1954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探
3)社会科学尤其是心理学的发展为行 为建筑学提供了研究的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行为学与场所理论一、行为-场所理论(一)场所与空间行为“场所”的有关理论是目前西方建筑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
所谓“场所”是指包含了物质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生活环境,是建筑环境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代表了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追求以人为中心的建筑主流。
只有当物质的实体和空间表达了特定的文化、历史、人的活动,并使之充满活力时才能称之为场所。
场所理论可以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
广义的场所理论是以建筑及城市设计的专业人员为主体,借助于旁系学科,分析不同建筑场所中的历史,文化、人的活动等因素,探求新的城市与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狭义的场所论即“行为场所”的概念是以心理学及行为学家为主体,研究具体的微观的场所与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试图为广义的场所论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1.广义场所论的发展及流派广义的场所论起源于50年代的“十次小组”,随后发展成各种理论和流派。
(1)场所结构理论(2)亚力山大的模式语言(3)支撑体的分析法(4)建筑人类学的场所论(5)形态与类型学的城市分析理论2.狭义的场所论--行为场所行为科学在环境设计中取得的重要进展之一,是巴克等人建立的行为场所的概念。
与传统实验心理学的方法不同,巴克等人用现场追踪观察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外显行为,并且将人的行为模式与物质场所联系起来作为整体研究,为进一步突破“环境决定论”作出了贡献。
(1)行为场所的概念建筑环境的物质形态是由一组不同性质的界面构成,这组界面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复合的。
通常由界面围合而成的空间是为了满足一定的活动,用环境设计的术语来定义,就是包含了行为流线的活动系统。
行为场所是活动和环境的稳定结合,它包含下列因素:①重复出现的活动--一组固定的行为模式;②一个特定的环境设施;③上述两者之间适当的联系。
一般地,相同的物质场所在不同的时间发生不同的行为,将成为数个行为场所。
一个固定的行为模式可能包括许多同时发生的行为:①明显的感情行为;②解决实际问题的行为;③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④物体的操作。
(2)行为场所的边界场所的边界就是行为停止的地方,理想的边界是墙,阻止了相互通过的行为。
隔声和视线也是场所边界的重要功能。
在一些建筑空间中,常常需要进行各种分隔来限定和保障正常的活动进行。
行为场所的划分,应该比行为本身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巴克用“行为场所调查”的方法来区别不同的行为场所,其目的是为了理解一组行为之间的内部相互作用和外部联系,从而采取恰当的手段来限定和划分场所的边界。
(3)活动系统与调查技术环境中不同层次的行为场所相互联系,形成了满足各种活动的系统。
活动系统反映了在各种限制条件下(通常包括收入、竞争性、文化等)人们的动机、价值观和习惯。
建设设计的基础工作之一,就是要了解和分析现存的和潜在的各种活动。
行为场所的重要内容就包括了如何准确、系统地获得有关活动的资料。
活动系统的调查技术一般有时间表法,调查法,以及起始研究等。
这些调查技术的使用范围可以从单幢的建筑至城市规模。
时间表法主要用来记录一个人或团体在一定时间内(一天、二天等)以及特定的场合,所发生的周期性的活动,从而得出一组行为场所。
调查法是用简单的观察,来描述特定的时间内人们的所有活动。
1951年巴克研究了一个男孩在一天内的全部行为,从而证实了在一些地方总是存在着持续不变的行为模式。
时间表法和调查法一般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人力,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采取一些相对简单的方法,比如起始的研究,得到运动模式的开始和结束情况。
(4)行为场所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不同结构、模式的环境满足不同人的行为,这取决于人的素质、竞争意识和参与某种行为的花费和收益。
公共行为场所作为一个整体,比单独的行为环境具有更大的强制性。
人们也常常调整环境使之更适应人的行为模式。
当一种物质环境无法调整时,则会丢弃重新建造。
(5)场所的适宜性和灵活性场所的适宜性取决于环境与行为结合的紧密程度,同时要考虑同样环境中行为模式的变化,由此就对建筑设计提出了灵活性和调节的问题。
霍尔于1966年提出三种基本的空间类型,即固定空间、半固定空间和非正式空间。
固定空间是指由固定的构件围合而成的环境(如墙、门窗、走道、建筑群等)。
半固定空间是一些可移动的物体围合而成的环境,可以通过不同的布置方法来适应变化着的行为模式。
非正式空间是指人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一般发生在两人或两人以上,随着活动的持续而存在。
这种划分空间的概念提醒建筑师在设计时应针对不同的行为模式来确定空间的类型,以及采取适当的建筑布局,在环境的适宜性和灵活性之间作出恰当的方案。
(6)活动系统中的个体差异近二十年来,城市空间中对个体差异的研究主要关心如下几个方面有:①不同社会阶层在特定场合中的差异;②人生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差异;③年轻人的问题,老年人间题,儿童玩耍场地;④不同文化的差异;⑤为残疾人的无障碍设计;⑥个性差异的研究。
关于文化差异的研究,得到许多的关注。
因为在所有差异研究中,文化所包含的范围最广泛,且影响也最大。
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人们使用不同的行为场所,因为活动系统不同。
(三)私密性、领域感和个人空间私密性、个人空间和领域感是人类社会的普遍需求,直接影响到人的安全感和生活,但不同的民族和社会却表现出很大的差别。
1.私密性私密性、领域性和个人空间是紧密相关的。
L·魏托曼提出了一个相关模式(图)。
他认为,个人空间和领域性是获得私密性的主要手段。
私密性具有动态的特点,人们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因活动的不同而需要不同程度的私密性。
私密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个人独处的状况,而是一种“控制交往、有所选择以及达到预期目的交往的能力。
”具体他说,就是强调个体或群体在相互交往中,控制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能力。
(1)私密性的种类按照不同的目的,可以将私密性分成不同的种类,维斯玎指出,私密性具有四种基本作用:第一,使人具有个人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支配自己的环境;第二,在他人不在场的情况下,充分表达自己的感觉;第三,使人得以自我评价;第四,私密性具有隔绝外界干扰的作用,而同时仍能使人在需要的时候保持与他人的接触。
(2)私密性的级别S·查马耶夫和亚历山大于1963年发表了《社区与私密性》一书、书中提到可以将私密性按不同程度分为六个级别:A、都市一公共的:如属于公共的道路、广场、公园等;B、都市一半公共的:指在政府或其他机构控制下公共使用的特别场所,如市政公共部门、学校、医院等;C、团体一公共的:为公共服务的设施,财产属特定的团体或个人,如邮件递送站,公共救火器材或其他急救设施等。
D、团体一私有的:属于社区级共用的设施和场所,如社区公园、游戏场等。
E、家庭一公共的:家庭共同活动的地方,如起居室、卫生间等场所。
F、个人一私有的:个人居住的房间。
(3)私密性的个体差异因不同文化、民族和个性,对私密性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
此外仅举住宅布局的例子。
图中列出了伊斯兰、英格兰、北美三种文化背景下住宅“门槛”的位置。
伊斯兰住宅四周以高墙围合,门槛离开住屋很远,几乎与公共区域相邻;表现出伊斯兰传统中私密性很强的特点。
英格兰住宅四周以低篱围合,门槛位置介于伊斯兰住宅与北美住宅。
北美住宅则倾向于敞开的平面,门槛从公共区域后退,表现出外向的气质。
2.拥挤感私密性太强导致与世隔绝的孤独感,而私密性不足则引起拥挤的感觉。
拥挤感是一种存在的压力,因为它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性,破坏人的正常交往模式。
拥挤感和人口高密度并不是相同的概念。
人口密度用单位面积人口的数量来表达,而拥挤则不能单纯用数字来表达,它是一种对环境缺乏控制的感觉,受到了个体对控制外部干扰程度的知觉的影响。
另一方面,拥挤感导致反常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与“社会过载”相联系,而人口高密度并不一定导致这种反常的行为。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和不同的民族中,对拥挤感的解释和承受力大不相同。
3.个人空间提供适当的个人空间是达到私密性要求的基本手段之一。
R.索玛(R· Sommer)于1969年首先提出了个人空间的概念。
他认为个体的周围存在着一个既不可见又不可分的空间范围,对这一范围的侵犯与干扰将会引起人的焦虑与不安。
就象是围绕着身体的“气泡”,这个“气泡”随身体而移动,它不是人们的共享空间,而是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
如(图)所示,一般地,身体前方所需的范围大于后方,侧面的范围相对最小。
4.个性化和个性化的空间个性化指对某个地方作出标志或围合以表明该地方的所属关系。
表示所属的过程和行为可以是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这种行为表达了对领域控制的愿望、审美的趣味和满足特定活动方式的要求。
空间个性化的程度由多种因素决定,诸如建筑的结构和材料,改造愿望的强烈程度以及社会制约等。
在比较单一文化背景的区域,往往给所属的领域、街道等施加强烈的个性色彩(比如世界各地的唐人街)。
现代建筑的住宅具有大量性、标准化的色彩,通常用户都尽可能地进行改造,来适应各自的需要,这些例子举不胜举。
空间的个性化有很多益处,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象征性,更重要的是,个性化标志着领域性。
5.领域性早在本世纪初,心理学家们就开始研究动物的领域性行为,而把这种观念运用于人类本身的分析则是近20年的事。
I·奥托曼(I· Altman)于1975年将人的领域性行为解释为获得私密的手段。
一般说来,领域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对某个地方的所有权;(2)该地方个性化的标志;(3)拥有保持该地区不受侵犯的权利;(4)满足不同的需要,从生理需要到认知和审美的需要。
人的领域有四种功能,即:认别性、刺激性、安全感和参考的框架(指维持个人与他人或周围环境的关系)。
与私密性相应的,领域也可分为几个层次:即个人范围,家庭范围,社会及城市范围(J· Douglas )。
6.防卫空间纽曼将领域性的原理应用于住宅区设计,进而提出了防卫空间的概念。
他指出,防卫空间作为居住环境的一种模式,.是能对罪犯加以防卫的社会组织在物质上的表现形式,住宅区的规划设计的特点对抑制犯罪产生一定影响。
防卫空间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明确的领域等级:从公共到半公共,半私密到私密的领域。
这样,有助于扩大居民占有空间的活动范围,增加居民对周围环境的责任和认同感,从而加强居民对环境的控制。
(2)住宅区的平面布局及门窗设置应使居民能自然地监视户外的活动,尤其是对人口和公共区域的监视。
(3)易受侵袭的住宅不宜用特殊的与众不同的材料和建筑形式。
(4)居住区应布置在城市中相对安全的区域。
纽曼不仅在理论上对防卫空间作了开创性探讨,且在实践中丰富了理论,为人们作出了榜样。
可防卫空间的理论为住宅区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新的课题,并且得到广泛的实际运用,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五、行为-场所理论在规划设计中的运用(一)在建筑形体塑造中的运用本世纪以来,西方的许多美学家长期致力于形式美学的研究,总结出一套理性分析抽象形式的规律和方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